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許綰用什麼方法說服魏王

許綰用什麼方法說服魏王

發布時間:2022-12-08 11:30:06

什麼是比長較短術

【心理戰術】

通過比較來說服對方的心理戰術。

「權然後知輕重。」人們認識評價一個事物,總要有個客觀標准,而這個標准不是憑空確定的,而是要通過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正如魯迅所說,比較是醫治受騙的好方子。在論辯中比長較短,正是以這種認識規律為基礎的。因此這種論辯方法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為一般人所常用。

比長較短在運用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選擇相反或相對的事物作比較,即對比法:另一種是選擇相同的事物作比較,即比較法。

【經典案例】

▲蘇秦說楚王合縱

蘇秦為聯合六國抗秦,已說服了5個國家的君主,楚威王是他六國之行最後需要說服的對象。他對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的強國,大王是天下賢明的國王。楚國西面有黔中、巫郡,東面有夏州、海陽,南面有洞庭、蒼梧,北面有陘塞、郇陽。國土縱橫五千多里,武裝部隊上百萬,戰車千輛,戰馬千匹,糧食可支持十年。這是建立霸主事業的資本。憑著楚國的強大和大王的賢明,天下沒有誰能抵擋的。現在您竟要投靠西方去侍奉秦國,那麼其他國家就沒有不倒向西方,跑到章台之下去朝拜秦王的了。

「秦國所忌恨的國家沒有比得上楚國的。楚國強大,秦國就弱小;秦國強大,楚國就弱小。雙方矛盾尖銳,不能同時並存。所以我替大王謀劃,不如建立六國聯盟,合縱親善,以孤立秦國。大王如果不合縱親善;秦國必然會出動兩支軍隊,一支從武關殺出,一支直下黔中,那麼楚國鄢、郢一帶的局勢就不穩了。

「我聽說治國要趁它還沒有發生亂子的時候下手,做事要趁它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做起。禍患臨頭,然後才去憂慮它,就來不及了。所以希望大王及早仔細地考慮這個問題。

「大王如果能夠聽從我的意見,我願號令崤山之東的各國向您貢獻四時的禮物,接受大王英明的指示,把國家委託給您,把王族的命運交給您,訓練好士兵,修造好武器,聽憑大王指揮調遣。您如果能採用我的計謀,那麼韓、魏、齊、燕、趙、衛等國美妙的音樂和艷麗的女人,一定會充塞您的後宮;燕國、代地的駱駝、良馬,一定會充滿您的畜圈。須知,合縱成功,就能讓楚國稱霸;連橫得逞,就會使秦國稱帝。現在您放棄霸主的事業,甘願蒙受侍奉別人的醜名,我私下認為大王這種做法不可取。」

秦王聽了蘇秦對利害的剖析,終於決心合縱。於是蘇秦做了合縱聯盟的盟長,同時擔任了六國的相國。

▲魏敬說魏王不入秦

戰國時,秦臣許綰欺騙魏王,說秦昭王將要稱帝於天下,魏王聽後急著要去朝拜秦國。

魏臣魏敬對魏王說:「拿魏國境內黃河以北地區和我國的國都大梁比,哪一個重要?」魏王說:「大梁重要。」魏敬又說:「大梁跟您自身比,哪一個重要?」魏王說:「自身重要。」魏敬又說:「假如秦國索取黃河以北,那麼您將給它嗎?」魏王說:「不給它。」魏敬又說:「魏國黃河以北地區在三者之中為下等,您自身在三者之中占為上等。秦國索取最下等的您不答應,索取最上等的您卻答應了。我對這是不贊成的。」魏王說:「很對。」於是決定不去秦國朝拜了。

Ⅱ 賦予數字以生命的意義

在論辯中加入數據。有根據的、可信的數據。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談話結果,所取得的效果也會提高。

——卡布斯

數字是一種語言符號,一種語言信息。乾巴巴的數字不容易引起對方的興趣,但與數字相關聯的論辯內容卻能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論辯中巧妙地將所列舉的抽象數字形象化,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有機結合,既可增強說服力,又可增強感染力。

應用數字論辯法的首要原則是將換算的數字形象化,使那些難於感知和認識的數字更加生動;其次是要注意數字的准確性和可信性,切不可因誤差過大而讓對方難以接受;再次是形象化的事物是對方所熟悉和了解的,使之在對方的頭腦中立即形成深刻鮮明的形象,以達到淪辯的目的。

元朝至正年間,海寧一帶水路不通,陸路運送軍糧只能靠人力肩挑車載,而當地百姓又屢遭戰亂,不宜再行徵用。將軍董搏霄向朝廷建議,改用士兵搬運軍糧,遭到朝廷一些大臣的反對,說國家歷經戰亂,兵力不足,軍士疲憊,若再運送軍糧,遠途勞頓,勢必削弱戰鬥力。

董搏霄說:「軍人搬運糧食,可用百里一日運糧之法。其方法是:每人距離10步,36人就是1里,360人就是10里,3600人就是100里。每人每次背米4斗,米用夾布口袋裝好,封上印記,由一人傳遞給另一人,人不停走,米不著地。每人每天走500個來回,單人行程往返為28里,負重14里,空手輕行14里,每天可以運米200石。如果每人每天供應一升米的話,那麼這3600人運一天的糧食可供100里之外兩萬人吃一天。況且,單人行程每天僅28里,每次負重4斗僅行10步,往返勞中有逸,長隊傳遞,類似游戲,決無疲師之虞。」

朝廷採納了這一建議,果然簡便易行,效率很高。

董搏霄提出用士兵運送軍糧時,遭到大臣的反對,他將這合理使用人力、提高勞動效率的運送方法,換算成具體數字,而這一連串的數字,通過運籌巧排,化成生動的形象——排成百里長隊的士兵,如游戲般地傳遞軍糧的動人場面。其計算之精確,運籌之巧妙,使反對的大臣無法拒絕這一建議。董搏霄輕10步、重10步的百里一日運糧法的建議,終於被朝廷採納。

戰國時,魏王打算修築一座高聳雲天的台壇,許綰背著畚箕,手持鐵鍬進宮,對魏王說:「聽說大王打算修建中天台,我雖然沒有力,卻能為修築中天台出主意。」

魏王高興地說:「你有什麼建議?快說出來聽聽。」

許綰說:「我聽說天與地相距15000里,現在大王按天地距離的一半的尺度來計算,就該建起一座7500里高的台了。高如此,它的基礎必須是方圓8000里,把大王全國的土地全用上,還不足作中天台的台基。大王一定要修建此中天台,得先用兵討伐諸侯,佔有他們的全部土地,這還不夠,還得討伐四周邊鄙之地,才能得方圓8000里土地,這才足夠作台基。聚積眾多的建材,徵召眾多的民工,消耗倉庫中儲備的糧食,數日要以數億萬來計算。另外還得在方圓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有種植莊稼的田地,才能夠供給修中天台的民夫食用,而且修台的條件齊備,才能動工。」

魏王遂放棄了修築中天台的打算。

許綰勸諫魏王,先假意出力、出主意,然後設計天台的高度、佔地面積,以及築台的條件。天高15000里是當時普遍流行的說法,修築中天台就得高7500里,高度確定之後,許綰計算出佔地面積,設計築台的條件。通過數字論辯,形象地說明修築中天台是極其荒誕的事,魏王也就無話可說了。許綰的論辯,也可以說是「極端導向」法的運用。他把築台的事故意導向極端——台基佔地連堯舜分封給諸侯的全部土地都還不夠,使魏王自己認識到興修這樣的高台荒誕而不可能,從而主動放棄修台的計劃。

Ⅲ 許綰的智慧寓言故事

許綰的智慧寓言故事

許綰的智慧寓言故事,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受家庭的影響很大,給孩子講一些有寓意的故事,有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現在的努力會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下面跟大家分享許綰的智慧寓言故事。

許綰的智慧寓言故事1

魏王決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閣,它的高度恰好是天與地之間距離的一半,並將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這個決定後,都覺得很荒唐,於是紛紛前來勸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氣,他傳下命令說:「誰要再來反對我的決定,一律殺頭!」這樣,大家都不敢再說什麼了,只是在心裡著急。

一天,有個叫許綰(wan)的人背著筐,拿著鐵鍬到王宮來求見魏王。他對魏王說:「聽說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願前來助大王一臂之力。」

見到這個前來幫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興。魏王問他:「你有什麼力量能夠幫助我呢?」

許綰說:「我沒什麼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幫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計劃。」

魏王連忙高興地問他說:「你有什麼高見?快講來我聽。」

許綰不慌不忙地說:「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魏王很不理解地說:「你這是什麼意思?」

許綰說:「請大王聽我分析。我聽說天地間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麼台基就得方圓8000里。現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遠遠不夠做台基的。古時堯、舜建立的諸侯國,土地一共才方圓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討伐各諸侯國,將各諸侯國的土地全部佔領。這還不夠,還得再去攻打四面邊遠的國家,得到方圓8000里的土地之後,才算湊齊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糧食,這些都要以億萬為單位才能計算;同時,在方圓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種莊稼,要供應數目龐大的建台人吃飯,不知道還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夠用呢。所有這些,都必須先准備好了,才能動工造高台。所以,您應該先去大規模地打仗。」

許綰說到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魏王當然是放棄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許綰勸說魏王,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過是毫無客觀基礎的盲目蠻干,它當然不可能實現。

許綰的智慧寓言故事2

鴨子巨星的寓言故事

阿土從小就喜歡唱歌,村裡村外,到處都有他的歌聲。村裡人都說,每天只有聽聽阿土唱歌,才能感到生活是快樂的。不過,最喜歡聽阿土唱歌的,是村裡的一群鴨子。

這是一個以出產鴨子而聞名的村子,家家都是養鴨專業戶。阿土每天都要趕著一大群鴨子去河灘覓食、游水。每當看見鴨子們在河裡嘎嘎叫的歡快勁兒,阿土就會高興地唱起歌來,這時鴨子們會更歡,它們拍打著翅膀,齊聲為阿土伴奏。

一天,阿土從一張報紙上得到消息:一場全國規模的大型演唱比賽即將召開,無論來自哪裡,無論是哪個年齡層,只要喜歡唱歌,都可以報名參賽!阿土高興了,他早就希望自己的歌聲可以沖出農村,走向世界。村裡人也非常支持阿土,因為阿土是全村最會唱歌的人。於是,阿土准備了一首民歌,夜以繼日地練著自己的嗓子。

比賽的日子很快就到了,阿土帶著全村人的期望前往城市。比賽在電視台舉行。現場選手足有上千個,男女老少都有。比賽在有序地進行著,主持人終於念到阿土的號碼:「下面有請第1004號選手,阿土!」

穿著全村人湊錢買的衣服,阿土緊張地上台了。

「阿土先生,您好。您喜歡唱歌嗎?」主持人問著例行公事的話。

「喜歡。俺是村裡的大歌星。」阿土淳樸地回答,「俺村的人都喜歡俺的歌。」

「那太好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阿土先生的參賽曲目——《黑土高坡》。」主持人帶頭鼓掌。

預賽都是清唱,沒有伴奏,在眾目睽睽下,阿土醞釀著情緒,開始放聲歌唱。

「我家住在黑土高坡……」嘹亮的歌聲在錄音棚里回盪。

「噗!」一位評委的噴笑聲透過麥克風傳遍全場。

轉眼,會場變成了笑的海洋。全心投入的阿土直到唱完了才發覺現場的氣氛不對,他看見好多人連眼淚都笑了出來。阿土的臉漲紅了。

「阿土先生,」一位評委擦去眼淚問,「你說,你是你們村的'大歌星?」

「是啊!」阿土說,「特別是俺村的鴨子,俺一唱,它們都跟著俺唱。」

人們笑得更歡了,連主持人也笑彎了腰。

「阿土先生的歌喉的確是鴨子們喜歡的。」又一位評委把笑噴出來的假牙安回嘴裡,肯定地說, 「很可惜,我們這里不選唐老鴨的配音演員……」

阿土不出所料地落選了。帶著前所未有的挫折感,阿土回到了村子裡。從此,村裡再也聽不到阿土的歌聲了,他每天只是機械地重復著照料鴨子的過程。一個月過去了,阿土發現家裡的鴨子產蛋量降低了很多,身上的毛也沒有了光澤,個頭也變得瘦小了不少。阿土沒有在意,他想也許是因為自己心情不好,疏忽了對鴨子們的照顧。

一天晚上,阿土正在睡覺,突然聽見「篤篤」的敲門聲。阿土好奇地打開門,這么晚了會是誰呢?啊!阿土呆住了,站在月光下的是他養的一隻鴨子!

「阿土,你好。」鴨子開口了。阿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倒退了一步。

「請不要驚慌。」鴨子笨拙地擺起翅膀,「我並不想嚇到你……」

「你會說話?」阿土以為自己在做夢。

「嗯,我們成天和你們人類打交道,再笨的鴨子也會說話了。」那隻鴨子說,「但是如果被你們發現的話,肯定會引起人類的驚慌,所以我們都裝作不會說……」

「現在你為什麼要說話呢?」阿土慢慢恢復了平靜。

鴨子憂心忡忡地說:「最近,村子裡的鴨子們精神都不太好……」

「是我對你們照顧得不夠。」阿土說。

「不,」鴨子急忙否認,「真正的原因是我們都想念你的歌了。在我們心中,你是個大歌星!」鴨子激動得像個花痴歌迷。

「你在侮辱我?」阿土臉色變了,他想起了海選時評委的意見。

「不……不是。」鴨子不斷搖頭,「但是,我們真的是聽著你的歌聲長大的。每次聽見,就能感覺到生活的熱情!」

阿土沉默了。

「大家想聽你唱歌,所以派我當代表……」鴨子懇切地說。

阿土還是沉默不語。鴨子只好對阿土鞠了一躬,黯然離去。鴨子走出不遠,忽然聽到後面傳來一陣腳步聲,它回頭一看,是阿土。他一邊走,一邊大口大口地喝水。

「想不想聽月下演唱會?」阿土笑著問。

鴨子高興極了:「我把大家都叫起來!」

在這個朦朧的月夜,全村的鴨子浩浩盪盪地聚集在小河裡,在它們中間,是意氣風發的阿土。和著搖曳的水波,他大聲唱著歌,唱那些像鴨子叫一樣聒噪的歌。阿土的歌聲將很多人都吵醒了,他們的臉上不約而同地浮現出笑容。

從此,村裡又能天天聽到阿土爽朗的歌聲了。人們都說聽了阿土的歌,鴨子不光產蛋量不斷翻倍,還一隻只膘肥體壯。後來,不少外鄉人也帶著他們的鴨子來聽阿土的歌。

阿土作為先進養鴨專業戶得到了電視台的報道,前來采訪阿土的記者里,有一個曾經看過阿土當年的海選現場。

他問阿土:「您還想到城裡參賽,當一個大歌星嗎?」

「不想。」阿土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現在就是一個大歌星。」

他的身後,無數鴨子組成的粉絲團正「嘎嘎」叫著,支持著它們的偶像。

Ⅳ 小故事大全合集大全

通過閱讀 童話 故事 ,可提高 兒童 的閱讀能力。童話故事可以引導兒童學習知識,教給他們正確的是非對錯觀念,童話故事,都是小孩的最愛,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關於小 故事大全 ,方便大家學習。

小故事大全1

兔媽媽有三個孩子,它們分別叫:紅眼睛、長耳朵、短尾巴。

有一天,兔媽媽要去森林裡采蘑菇,准備迎接新年,還要去百貨商場給三隻小兔買新年禮物。臨走前,她對三隻小兔說:「孩子們,你們在家一定要關好門,等媽媽回來了才能開門,知道了嗎?」「知道了。」小兔們齊聲回答。

兔媽媽出門了。小兔們關好門,玩起了游戲。「玩什麼呢?」紅眼睛問。「玩抓人好嗎?」「好,好。」短尾巴和長耳朵贊同道。

「一二三,開始。」「快快跑,快快跑」紅眼睛開心地叫道。「啊!它快要追上來了。」長耳朵尖叫道。

這時,小灰狼路過小白兔們的家,聽到了他們的歡聲笑語,走上前敲了敲門問道:「小兔們,我能進來和你們一起做游戲嗎?」「你是誰?」小兔子們問。「我是小灰狼,我想和你們一起做游戲。我沒有惡意的。」紅眼睛說:「好吧,我們相信你。」說著,短尾巴打開門,把小灰狼帶了進來。大家又玩起了游戲。

過了一會兒,兔媽媽回來了。兔媽媽說:「孩子們,我回來啦,看看我給你們帶了些什麼。」「媽媽,媽媽,小灰狼來我們家做客,讓他和我們一起過年吧!」「好的。」媽媽笑著點點頭。

「孩子們,我給你們帶了一些禮物。」說完,兔媽媽把禮物一份一份地發給小兔們。小兔們高興極了。長耳朵得到的是一個氣球,短尾巴得到的是一輛小汽車,紅眼睛得到的是一輛小火車。可是,小灰狼兩手空空。所以大家都把自己的禮物送給小灰狼。小灰狼連聲說:「謝謝,太謝謝你們了,我從來沒有得到過這么多禮物。」

小故事大全2

有一個農民的家裡養了一隻山羊和一頭毛驢。山羊不幹活,而毛驢幹活卻很賣力氣,很得主人的賞識,主人總是把最好的食料喂給毛驢吃。對此,山羊心裡總是酸溜溜的,很不舒服。

一天,毛驢剛幹完活,主人就端出很多好食料來喂它。毛驢一邊吃著,一邊抬頭對山羊說:「老弟,多麼鮮嫩的草啊!快過來吃幾口吧!」聽著毛驢親切的話語,山羊心裡癢癢的',真想過去吃幾口。但主人把它拴住了,它使勁掙扎也走脫不了,「主人太偏心了。」山羊心裡想著,口水直流。

於是,山羊便想算計毛驢。它露出狡猾的微笑,給毛驢出主意:「老兄,你看我多快活啊,每天不用幹活,同樣有吃的,你明天只要假裝摔倒,主人就不會讓你幹活,你不就快活了嗎?」「這主意好,謝謝你,山羊老弟!」毛驢好像突然醒悟了。

第二天,毛驢真的摔了一跤,山羊看到了,在一旁暗暗地竊笑:「嘻嘻,看來摔得不輕吧。」主人著急了,忙請來獸醫給毛驢治傷。獸醫瞧了瞧,對主人說:「沒問題,只要用山羊的肺煮成湯給毛驢喝,不出三天就會好的。」主人急忙應道:「好,我得讓毛驢早日好起來,我家那頭山羊養著也沒有多大用處,就把它殺了吧!」

山羊聽說要殺它,連聲哀嘆:「唉!苦啊,早知道有今天,就不該出那鬼點子。上帝啊,救救我吧!」不管山羊如何哀求,主人當天還是把它殺了。

寓意:毛驢是主人家的主要勞動力,它的價值遠比山羊大得多,而山羊耍小聰明時卻忘了這一點。因此,聰明反被聰明誤,結果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小朋友,我們應當切記萬萬不可隨便耍小聰明啊!

小故事大全3

森林裡一隻狐狸正在四處逃竄,因為有一位獵人正在捕殺它。狐狸慌慌張張的逃到一個羊圈裡躲了起來。獵人來到羊圈附近的時候沒有看到狐狸就走開了。

狐狸露出頭,發現獵人走遠了,就出來透氣。狐狸左看看右看看,看到好幾只羊崽,就起了歹心。它趁羊媽媽不注意的時候,叼起羊崽就跑。羊媽媽發現了,立刻追趕。羊媽媽說:「可惡的傢伙,你忘了是誰救了你嗎?竟然搶我的孩子。」狐狸說:「你就好人做到底吧,我正餓著呢。」它們繼續追趕著,這動靜引來了獵人。獵人一槍打中了狐狸。

狐狸倒下時悔恨地說:「我真是活該啊,羊救了我,我卻恩將仇報,弄得自己落得這個下場。」

小故事大全4

很久以前,鳥類和走獸,因為發生一點爭執,就爆發了戰爭。並且,雙方僵持,各不相讓。

有一次,雙方交戰,鳥類戰勝了。蝙蝠突然出現在鳥類的堡壘。「各位,恭禧啊!能將那些粗暴的走獸打敗,真是英雄啊!我有翅膀又能飛,所以是鳥的夥伴!請大家多多指教!」

這時,鳥類非常需要新夥伴的加入,以增強實力。所以很歡迎蝙蝠的加入。

可使蝙蝠是個膽小鬼,等到戰爭開始,秘不露面,躲在一旁觀戰。後來,當走獸戰勝鳥類時,走獸們高聲地唱著勝利的歌。蝙蝠卻又突然出現在走獸的營區。「各位恭禧!把鳥類打敗!實在太棒了!我是老鼠的同類,也是走獸!敬請大家多多指教!」

走獸們也很樂意的將蝙蝠納入自己的同伴群中。

於是,每當走獸們勝利,蝙蝠就加入走獸。每當鳥類們打贏,卻又成為鳥類們的夥伴。

最後戰爭結束了,走獸和鳥類言歸和好,雙方都知道了蝙蝠的行為。當蝙蝠再度出現在鳥類的世界時,鳥類很不客氣的對他說:「你不是鳥類!」

被鳥類趕出來的蝙蝠只好來到走獸的世界,走獸們則說:「你不是走獸!」並趕走了蝙蝠。

最後,蝙蝠只能在黑夜,偷偷的飛著。

小故事大全5

魏王決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閣,它的高度恰好是天與地之間距離的一半,並將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這個決定後,都覺得很荒.唐,於是紛紛前來勸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氣,他傳下命令說:「誰要再來反對我的決定,一律殺頭!」這樣,大家都不敢再說什麼了,只是在心裡著急。

一天,有個叫許綰(wan)的人背著筐,拿著鐵鍬到王宮來求見魏王。他對魏王說:「聽說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願前來助大王一臂之力。」

見到這個前來幫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興。魏王問他:「你有什麼力量能夠幫助我呢?」

許綰說:「我沒什麼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幫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計劃。」

魏王連忙高興地問他說:「你有什麼高見?快講來我聽。」

許綰不慌不忙地說:「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魏王很不理解地說:「你這是什麼意思?」

許綰說:「請大王聽我分析。我聽說天地間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麼台基就得方圓8000里。現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遠遠不夠做台基的。古時堯、舜建立的諸侯國,土地一共才方圓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討伐各諸侯國,將各諸侯國的土地全部佔領。這還不夠,還得再去攻打四面邊遠的國家,得到方圓8000里的土地之後,才算湊齊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糧食,這些都要以億萬為單位才能計算;同時,在方圓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種莊稼,要供應數目龐大的建台人吃飯,不知道還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夠用呢。所有這些,都必須先准備好了,才能動工造高台。所以,您應該先去大規模地打仗。」

許綰說到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魏王當然是放棄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許綰勸說魏王,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過是毫無客觀基礎的盲目蠻干,它當然不可能實現。


小故事大全合集大全相關 文章 :

★ 短篇小故事合集大全

★ 兒童小故事大全合集5篇

★ 小故事大道理經典大全集合集7篇

★ 故事大全合集5篇

★ 人生哲理小故事合集大全

★ 短篇小故事匯總大全

★ 童話故事合集大全

★ 小故事大全2020最新

★ 兒童睡前故事合集大全

★ 青春故事合集大全

Ⅳ 古時勸諫成功的兩個事例

1.張玄素勸諫唐太宗不要修宮殿,唐太宗開始很生氣,但是細想,納諫了。
2.唐太宗打算去泰山封禪,但是魏徵反對,並且成功勸止了唐太宗。
3.鄒忌舉了自己的例子勸諫齊威王,告誡他不要聽奉承的話。

反面:
1.明朝楊繼盛彈劾當朝奸臣嚴嵩,但是反而被嚴嵩陷害,死於牢中。
2.商朝比干勸諫商紂不能奢侈,商紂不聽,還殘暴地殺害了比干。
3.西漢晁錯勸諫不成功,反而被腰斬
春秋(前722-前481),從古巫中又分化出"優",優以歌舞、詼諧、作樂、耍雜技等,服侍於帝王左右,娛人而不娛神。優,統稱樂人,他們能歌能舞,又能調笑滑稽。擅詞令調笑的稱俳優;善演奏器樂的稱伶優。以服侍國君的特殊條件,優常能在調笑戲謔、隱寓的談吐中發揮諷諫作用。 《史記·滑稽列傳》記載了有名的"優孟衣冠"的故事:楚國宰相孫叔敖為楚國爭奪霸權地位,立下過汗馬功勞。不想死後家境蕭條,兒子的生活都很困難。優孟便穿上孫叔敖的衣服,扮做他的模樣去諷諫楚莊王。楚王聽後很受感動,反省自己對故舊照顧不周的錯誤,馬上改正,給孫叔敖的兒子封贈田地奴隸。優孟把一個已死的人扮演得維妙維肖,去打動勸說君王。他是在以演戲的方式從政。"優孟衣冠"後來成為演劇的代稱。雖然它算不上是真正的戲劇,但完全是一段扮演人物,且有情節的表演。內中孕含著戲劇的因素,是極其明顯的。其諧謔調笑的語言藝術,對後來的戲曲有著深遠影響。
趙簡子坐著船,在江上遊玩,不覺慨嘆地說:「怎樣才能得到一個賢士,陪我一同遊玩呢?」搖船的老漢古舟聽了,就跪在趙筒子面前對他說:「大王!對於珍珠和玉石,你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它們並沒有長腳,它們為什麼能從很遠的地方,到你身邊來呢?這是因為你愛好它們的緣故。今天,長著兩條腿的賢士,反而一個也不來,大概因為你心裡不喜歡賢士的緣故吧?」

趙筒子回答說:「我有幾千個食客[注],我把收來的賦稅,全供養了他們,怎麼能說我不喜歡賢士呢!,,

老漢又說:「鴻雁能飛得那麼遠和那麼高,全靠那些長在翅膀上的羽毛。至於那些長在背上和腹下的軟毛,即使多了一把,也不見得飛得更高些,更遠些。拔了一把,也不見得就飛得近些,低些。今天,你門下那幾千個食客中,是不是算得上長在翅膀上的羽毛呢?我看,恐怕只是一些背上、肚下的軟毛罷了!」

勸諫

魏王要建造一座很高的中天台。許多大臣都去勸諫,教他不要建造,魏王卻不答應。為了免得麻煩,魏王就下命令說,要是有人再敢勸諫,就要殺了他。

許綰得了這個消息,就帶了一把鐵鍬去見魏王說:「聽說大王要造中天台,我也願意盡一把力!」魏王說:「象你這樣的(注]當時有勢力的大臣,家裡都養著許多客人;這些客人,都給主人出力出主意。人,能出什麼力呢!」

許綰說:「我雖然沒有多大的氣力,但是,我對於造中天台有個意見:聽說,天和地相隔有一萬五千里,大王如今要造半天高的台,就得離地七千五百里。這樣高的台,台腳就得佔八千里的土地;沒有這樣大的台基,台就沒法立得住。不過,現在魏國所有的國土,還不夠做台址。大王如果一定要造,就應該先出兵討伐鄰國,把它們的土地佔了來。假如再不夠,那就只得出兵去攻打遠在天邊海角的國家。還有,既然要劃出八千里土地作為台址,還得再有些土地給造台的工人住,而堆糧食堆木材,也要土地;再說得遠些,也還得有更大的土地種上莊稼,出產一些糧食,不斷地供給造台的人食用。這樣,才可以放心大膽地動工!」魏王聽了許綰這番話,就把造台的事作罷了。
明朝的那個撼門事件,太經典了。

然後就是吳王夫差殺伍子胥唄。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吳王夫差以為他不會造反了,就要放他。伍子胥建議不要放,可是夫差非要放。後來吳國就被越國滅了。

撼門事件不好說,個人能力有限。但是這個事情實在太經典。太神奇的一件事情。

直接貼了。

撼門事件是發生明朝正德和嘉靖兩朝之間因為「議禮」而發生的一場宮廷事件,簡單地說,因為正德帝死後無子,於是,他的堂弟朱厚璁被立為皇帝,按照祖制,他必須過繼給正德皇帝的父親也就是孝宗弘治皇帝為子,稱弘治皇帝為父親,稱自己的父親為叔父,但朱厚璁又是一個孝子,他死活都不肯,堅持稱弘治皇帝為皇伯父,並想把自己的父親,也就是興獻王追封為皇帝,這在明朝顯然是違反祖制,於是大臣們就分為兩班。一方面以張璁為首支持他這個決定,一方面以楊廷和(楊慎之父)為首堅決反對,稱祖制不可改。這一事件前前後後爭論了兩年多,最終這一事件以支持的一方獲勝而告終,這使得明朝的皇權更加集中,對明朝的歷史產生很大的影響。下面我粘貼一些該事件的詳細內容。
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按照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的意見,朱厚璁"宜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興獻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對興獻王和興獻王妃,朱厚璁一律稱"侄皇帝";益王第二子朱厚炫,繼興獻王後,襲封為興王。這樣的安排,就等於將興獻王朱佑杬惟一的兒子朱厚璁過繼給孝宗為子而正式成為武宗的弟弟,以繼承皇位,再將益王的兒子朱厚炫過繼給興獻王朱佑杬,繼承王位。對於這樣拔蘿卜似地拔來拔去的安排,朱厚璁回答說:"事體重大,再討論說來聽。"顯然,朱厚璁無法接受自己稱自己的親生父親和母親為叔父、叔母,而稱呼根本沒有過繼手續的伯父為父親。但是,禮部尚書毛澄等人的復議依舊堅持前議,並且高唱"為人後者為之子,自天子至於庶人一也"的高調。朱厚璁的批復依舊是要禮臣們再去討論。也許,他需要等待,等待一些人站出來為皇帝講話。直到七月,事情仍懸而未決。新科進士張璁上疏,針對"為人後者為人子"的說法,指出如果興獻王健在並且即位的話,難道興獻王也要做孝宗的兒子么?認為朱厚璁所繼承的大統,實際上是太祖之統,是來自祖父憲宗的。而且,張璁說:"現在要迎養聖母來京,稱皇叔母的話,就要講君臣之義了,難道聖母要做皇帝的臣子?且長子不得為人後!"這一番議論,在朱厚璁聽來,自是高興,說:"此論一出,我們父子就可以保全了。"但是,在大臣們看來,張璁的議論無疑是姦邪之論,意在討好皇帝。因此,紛紛上疏要求懲辦張璁及其同黨桂萼。但是,朱厚璁好不容易找到支持他的人,哪裡會懲辦呢!於是,他不久後即命張璁、桂萼兩人進京與京城的大臣們來議禮。大臣們自然是極力阻撓二人入京,一方面與皇帝妥協,一方面攻擊張璁和桂萼兩人心術不正。這樣,圍繞著議禮這一事件,朝臣中已分成兩派:一派是以張璁為首的主張尊奉興獻王為皇考的;一派是以楊廷和為首的主張尊奉孝宗為皇考的。

從兩派的力量對比來看,自然在初期楊廷和占據著極大的優勢。內閣大學士們、各部的尚書以及科道的言官們,幾乎都是與楊廷和同一主張的。世宗這時剛剛即位,羽翼尚未豐滿,還不敢過分地專制。大臣們也動輒以辭職相要挾。就在正德十六年(1521)的十月,禮部尚書毛澄、大學士蔣冕就先後要求辭職,朱厚璁因為還缺乏多數朝臣的支持,還只能溫旨挽留。但是,正德十六年九月的一次事件,也許初現了朱厚璁專制的苗頭。該月,禮部主張用王妃的禮節來迎接到京的興獻王妃。但是,朱厚璁明確地表示不同意,下詔用"母後儀駕",由大明門入。整體看來,這一時期朱厚璁與楊廷和等大臣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博弈。雙方相互妥協、要求,試探對方的底線。有時,朱厚璁幾乎就像是在哀求了。正德十六年(1521)的十一月,朱厚璁對楊廷和等人說:"你們所說的意思我都明白,但是,我的哀哀之情不能自已,罔極之思亦無方。可承朕命以表衷腸,慎無再拒,勉順施行。"意思說,請你們就接受我的命令不要再拒絕了吧,勉勉強強實施就可以了。在當時,朱厚璁的要求比較簡單,就是不能稱自己的父親為"叔父"。嘉靖元年(1522)三月,世宗朱厚璁勉強接受稱興獻王為興獻帝顯陵"興獻帝"、稱興獻王妃為"興國太後"的做法。議禮諸臣如張璁、霍韜、熊浹等人被以各種理由放到外地去做官,只剩下皇帝一個人與整個文官政府抗衡。

但是,朱厚璁在長達一年的與諸臣接觸中,也許早就明白皇帝之尊貴及專制的力量。所以,嘉靖元年(1522)十二月十一日,皇帝傳諭:"興獻帝、後皆加稱皇字。"也就是要稱興獻帝為"興獻皇帝",稱興獻太後為"興國皇太後"。但是,毛澄等人堅持"興獻帝不宜加皇號",抗疏力爭。朱厚璁派太監去見毛澄,向毛澄長跪叩頭。毛澄嚇了一跳。太監說:"這是聖上的意思。聖上說:'人誰沒有父母,為什麼使我不能盡表尊崇父母之情?一定要請你改變主張!'"毛澄憤然說:"老臣雖糊塗,但不能讓禮法在我手上破壞,只有一去不參加議禮罷了!"於是堅持辭去禮部尚書一職。事情到嘉靖三年(1524)正月,又有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疏請求改稱孝宗為皇伯考,稱興獻帝為皇考。這一主張等於是否定了朱厚璁繼嗣孝宗的說法,比當初只要求尊崇親生父親的主張又前進了一步。從而,在朝廷中再掀軒然大波。事情到嘉靖三年(1524)的三月,皇帝與大臣之間達成了和局:尊稱世宗的親生父親為"

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這回皇帝似乎也滿意了,也命張璁等人不要再來北京議禮了。但是,對於張璁和桂萼二人來說,深知當初這樣的議論就犯了眾怒,如果不弄垮反對派,勢必在朝廷無法立足。於是,張璁等人又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說:"稱自己的父親為'本生皇考',其實還是把自己當作是伯父孝宗皇帝的兒子,與稱自己的父親為'皇叔父'其實沒有多大區別;那些大臣們表面上是尊重了您的意見,其實暗地裡還是割裂了您作為兒子對父親的孝情。"皇帝看了這道奏疏,也不再和大臣們商量了,就下詔:"萼、璁來京。"這個時候,當初反對皇帝最激烈的幾個大臣如毛澄、楊廷和、蔣冕,或者死了,或者致仕回家了。

張璁、桂萼入京,掀起了大禮議的又一個高潮。只不過這一次,是議禮派在皇帝的支持下人數越來越多,完全占據了上風。據說張璁、桂萼一入京,朱厚璁就授他們為翰林學士。翰林中的其他官員竟然紛紛請求辭職,以表示不願與張璁、桂萼二人同事的決心。嘉靖三年(1524)七月,皇帝命去除"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中的"本生"二字,遂引發了反對皇帝過度尊崇親生父親的哭門事件。楊廷和的兒子楊慎對眾臣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群臣跪伏於左順門,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朱厚璁命太監傳諭說:"爾等姑退!"但是,群臣到中午時分仍然伏地不起。於是,皇帝命錦衣衛將翰林學士豐熙等8人逮入詔獄。楊慎等人於是撼門大哭,一時"聲震闕庭"。朱厚璁大怒,將五品以下官員馬理等134人逮入詔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姑令待罪。但是,朱厚璁余怒未息,命將楊慎、張原等糾集者實行廷杖。張原當時即被杖死,楊慎等或削職為民,或充戍邊疆。這件事,當時也稱為"大禮獄"。明代士大夫的風節,在這一事件中表現得非常強烈。但是,這一事件同時也使"衣冠喪氣",而張璁等人氣勢極為囂張,議禮一事亦沿著議禮諸臣的主張越滑越遠。嘉靖三年(1524)九月,定大禮,稱孝宗為"皇伯考",昭聖太後張氏為"皇伯母";稱恭穆獻皇帝為"皇考",章聖太後為"聖母"。
在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對王琺說:「你善於鑒別人才,尤其善於評論。你不妨從房玄齡等人開始,都一一做些評論,評一下他們的優缺點,同時和他們互相比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們優秀?」

王琺回答說:「孜孜不倦地辦公,一心為國操勞,凡所知道的事沒有不盡心盡力去做,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齡。常常留心於向皇上直言建議,認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堯舜很丟面子,這方面我比不上魏徵。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帶兵打仗做將軍,又可以進入朝廷搞管理擔任宰相,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報告國家公務,詳細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轉達下屬官員的匯報,能堅持做到公平公正,在這方面我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重的事務,解決難題,辦事井井有條,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於批評貪官污吏,表揚清正廉署,疾惡如仇,好善喜樂,這方面比起其他幾位能人來說,我也有一日之長。」唐太宗非常贊同他的話,而大臣們也認為王琺完全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都說這些評論是正確的。

從王琺的評論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團隊中,每個人各有所長;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將這些人依其專長運用到最適當的職位,使其能夠發揮自己所長,進而讓整個國家繁榮強盛。

齊景公愛喝酒,連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諫說:「君王已經連喝七天七夜了,請您以國事為重,趕快戒酒;否則就請先賜我死了。」另一個大臣晏子後來覲見齊景公,齊景公向他訴苦說:「弦章勸我戒酒,要不然就賜死他;我如果聽他的話,以後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樂趣了;不聽的話,他又不想活,這可怎麼辦才好?」晏子聽了便說:「弦章遇到您這樣寬厚的國君,真是幸運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紂王,不是早就沒命了嗎?」 於是齊景公果真戒酒了。

啟示:吃喝玩樂人人都喜愛,但是應該有所節制,要懂得適可而止。我們自己固然不能逾越分寸,看到別人如此,也應該想辦法來勸阻他,不要怕得罪了人就什麼都不說了。齊景公知過能改,肯虛心接受他人的勸告,這種寬大的度量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周厲王是一個貪婪暴戾的統治者,任用「好專利而不知大難」的榮夷公等人,壟斷山林川澤的一切收益,不讓平民前往采樵漁獵。大夫芮良夫規諫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只知道獨占財利,卻不懂財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產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誰想獨占它就會觸怒很多人,榮公用財利來引誘您,君王您難道能長久嗎?」厲王不聽勸諫,還是任用榮公做了卿士,掌管國事。

周厲王的暴虐無道終於激起了廣大國人的憤慨,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公勸諫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厲王發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發現了後就來報告,立即殺掉。這樣一來,議論的人少了,可是諸侯也不來朝拜了。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只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只是把他們的話堵回去了,並警告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厲王不聽勸阻。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過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襲擊厲王。厲王逃到彘。

南唐後主李煜是大家熟悉的歷史人物,他的「問君能有幾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詞句膾炙人口,無人不知。

李煜初即位時,經常與嬖妾、幸臣在一塊兒下棋。一次, 大理卿(官名)蕭儼入宮稟報事情,見李煜正同人下棋,就抓 起棋盤擲在地上。

後主大怒道:「你與唐代的魏徵誰更高明?」蕭儼從容笑 道:「我若不是魏徵,陛下您也就不是唐太宗了。」後主默默 不語,從此不再下棋了。

蕭儼為人方正剛直,指斥弊端,議論 朝政,從不阿諛奉承。貪官貴戚見到他時,都要整飾衣襟,以 免遭到他的指責。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他善於選拔人才,善於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邊,就聚集了眾多的名臣,除了傅說以外,還有甘盤、祖己等人。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之時,一隻野雞飛到了鼎身上啼叫。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飛鳥經常棲息的地方。所以,一隻野雞飛到太廟中來鳴叫,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武丁卻認為這是一種不祥之兆,害怕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祖己趁機勸諫武丁:「請大王不要擔驚,不要害怕。現在,只要你修好政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一切不祥之兆自會煙消雲散。」當時,武丁用來祭祀的祭品過於豐盛,而祖己擔心他流於奢侈,便勸諫如此一番話。武丁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非常樂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勸諫。聰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異變來勸諫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野雞鳴叫和共生樹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Ⅵ 許綰的智慧

(一)許綰的智慧

魏王決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閣,它的高度恰好是天與地之間距離的一半,並將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這個決定後,都覺得很荒唐,於是紛紛前來勸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氣,他傳下命令說:「誰要再來反對我的決定,一律殺頭!」這樣,大家都不敢再說什麼了,只是在心裡著急。

一天,有個叫許綰(wan)的人背著筐,拿著鐵鍬到王宮來求見魏王。他對魏王說:「聽說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願前來助大王一臂之力。」

見到這個前來幫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興。魏王問他:「你有什麼力量能夠幫助我呢?」

許綰說:「我沒什麼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幫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計劃。」

魏王連忙高興地問他說:「你有什麼高見?快講來我聽。」

許綰不慌不忙地說:「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魏王很不理解地說:「你這是什麼意思?」

許綰說:「請大王聽我分析。我聽說天地間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麼台基就得方圓8000里。現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遠遠不夠做台基的。古時堯、舜建立的諸侯國,土地一共才方圓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討伐各諸侯國,將各諸侯國的土地全部佔領。這還不夠,還得再去攻打四面邊遠的國家,得到方圓8000里的土地之後,才算湊齊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糧食,這些都要以億萬為單位才能計算;同時,在方圓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種莊稼,要供應數目龐大的建台人吃飯,不知道還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夠用呢。所有這些,都必須先准備好了,才能動工造高台。所以,您應該先去大規模地打仗。」

許綰說到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魏王當然是放棄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許綰勸說魏王,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過是毫無客觀基礎的盲目蠻干,它當然不可能實現。

(二)磨面工和驢

從前,在眾多的朋友中,有一位著名的學者。他以豐富的藏書和善講引人入勝的故事而聞名遐邇。一天,他興致勃勃地講起來,早先他曾不止一次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為了給自己的講話增添份量,他甚至援引了古代聖哲和科學大師畢達哥拉斯的一句格言。

但是,有那麼一個朋友連續不斷地拿他取樂,接二連三提出刻薄的意見,妨礙他把故事講完。這位古代哲學的崇拜者大動肝火,決定教訓教訓這個愛譏諷別人的傢伙,便說:

「為證明我的想法正確,我記得,那個時候,你這個庸夫俗子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磨面工。」

這番話顯然觸到這位朋友的痛處。然而他不是那種能說會道的人。

「誰能和你爭論呢?你總是一貫正確!我能不記得,你就是經常馱著袋子,給我們磨坊送糧食的那頭驢!」

Ⅶ 許綰諫築台是用什麼辦法來說服魏王的他具有什麼特點

以「堯舜建諸侯」的典故,暗示建台的弊端;以建台的規模之大明贊魏王,實則暗貶耗費土木、勞民傷財之甚。魏王曹操也是個梟雄,聽之自知其中利弊,故罷建台之念。
明褒暗貶、講究勸諫的方法

Ⅷ 對話型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繫到寓言的未來。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對話型的寓言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話型的寓言故事 篇1

一頭絕頂聰明的豬,住在一個非常出名的圖書館的院子里。它深信自己由於多年圖書館的生涯,已經成了淵博的學者。

有一天,一隻八哥來訪問。這頭豬立即按照慣例,對客人進行自我介紹。

「朋友,相信我吧!」它說,「我在這個圖書館里待的時間很長了,我對這兒的溝渠、糞坑、垃圾堆,都有著深刻的了解,甚至屋後山坡上的墓穴都拱翻了好幾個。誰要是想在這個圖書館得到知識而不找我,那他是白跑了一趟。」

八哥說:「你所說的都是圖書館外面的事,那裡面的東西也了解嗎?」

「裡面?」這頭學問淵博的豬說,「那我最清楚不過了。裡面無非是一些木架子,上面堆滿了各色各樣的書。」

「你對那些書也了解嗎?」八哥問。

「怎麼不了解呢?」這位淵博的學者說,「那是最沒意思的了。它們既沒有什麼香氣,也沒有什麼臭氣,我咀嚼過好幾本,也談不上有什麼味道,乾巴巴的,連一點兒水分也沒有。」

「可是人們老在裡面待著,據說他們在裡面探求知識的寶藏呢!」八哥又說。

「人們?你說他們干什麼!」這位豬學者說,「他們確實是那樣想的,想在書里找點什麼東西。我常常看到許多人把那些書翻來翻去,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仍然把書丟在架子上又走了。我保險他們在裡面連糠渣菜葉都沒有得到一點,還談什麼寶藏!我從不做那種蠢事。與其花時間去啃書本,還不如到垃圾堆翻幾個爛蘿卜啃啃。」

「算了吧,我的學者!」八哥說,「一個從垃圾堆里啃爛蘿卜的嘴巴,來談論書本上的事,是不大相宜的。還是去啃你的.爛蘿卜吧!」

對話型的寓言故事 篇2

魏王決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閣,它的高度恰好是天與地之間距離的一半,並將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這個決定後,都覺得很荒唐,於是紛紛前來勸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氣,他傳下命令說:「誰要再來反對我的決定,一律殺頭!」這樣,大家都不敢再說什麼了,只是在心裡著急。

一天,有個叫許綰(wan)的人背著筐,拿著鐵鍬到王宮來求見魏王。他對魏王說:「聽說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願前來助大王一臂之力。」

見到這個前來幫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興。魏王問他:「你有什麼力量能夠幫助我呢?」

許綰說:「我沒什麼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幫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計劃。」

魏王連忙高興地問他說:「你有什麼高見?快講來我聽。」

許綰不慌不忙地說:「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魏王很不理解地說:「你這是什麼意思?」

許綰說:「請大王聽我分析。我聽說天地間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麼台基就得方圓8000里。現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遠遠不夠做台基的。古時堯、舜建立的諸侯國,土地一共才方圓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討伐各諸侯國,將各諸侯國的土地全部佔領。這還不夠,還得再去攻打四面邊遠的國家,得到方圓8000里的土地之後,才算湊齊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糧食,這些都要以億萬為單位才能計算;同時,在方圓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種莊稼,要供應數目龐大的建台人吃飯,不知道還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夠用呢。所有這些,都必須先准備好了,才能動工造高台。所以,您應該先去大規模地打仗。」

許綰說到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魏王當然是放棄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許綰勸說魏王,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過是毫無客觀基礎的盲目蠻干,它當然不可能實現。

對話型的寓言故事 篇3

從前有兄弟二人,弟弟在小時候生過一場大病,發高燒燒壞了腦子,說話做事都有些冒傻氣。

有一次,兄弟兩人要到一位前輩家裡去拜訪。臨行前,哥哥囑咐弟弟說:「這次啊,你跟著我到人家府上去做客,千萬不要再犯傻了,不然,會叫人笑話。進門見了人要作揖說:『伯父好!』走的時候再作揖說:『伯父再會!』除此之外,就不要再輕易開口說話了。」弟弟滿口答應說:「我知道了,放心吧哥哥。」

兄弟倆來到這位前輩的家中,進了門,見過主人。弟弟彬彬有禮地向主人作了個揖,說:「伯父好!」主人連聲「好懂事的孩子!」哥哥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暗想:弟弟果然長進了許多。

寒暄一番後,兄弟倆坐了下來,主人一邊和他們說話,一邊吩咐僕人把茶水和果品端上來。僕人端來了茶和一盤蟠桃干。弟弟看了看蟠桃干,便用手推著問哥哥:「這是什麼東西呀?」哥哥一瞧,生氣了:這么普通的東西你都不認識,難道是存心在別人面前丟我的臉嗎?這么想著,就沒好氣地對弟弟說:「愚才!」過了一會兒,僕人又端來一盤橄欖。弟弟又盯著橄欖端詳了許久,好奇地問:「哥,這又是什麼呢?」哥哥更生氣了:你這小子,忘了我是怎麼教你的嗎?於是不耐煩地罵了句:「蠢才!」

終於該告辭了,主人把兄弟倆送到大門口,客氣道:「招待不周,請多原諒。」這會兒,弟弟開口了:「招待得還可以。只是剛才吃的第一個愚才,雖然有些酸,但還有甜味,那第二個蠢才,就全是澀的了!」主人聽得目瞪口呆,哥哥又惱又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位弟弟的頭腦過於簡單,他將哥哥的氣話當成了知識,並且機械地搬用,結果當然會令人啼笑皆非。

對話型的寓言故事 篇4

一天,文字們個個都出來聊天,一對一對地聊著。請聽:

王問玉:「咦!你吃了飯沒察嘴,臉上還留著一粒呢。」

要對耍說:「你怎麼沒戴項鏈!」

電對龜說:「別以為你戴著一頂刀字帽我就怕你,我可是有電的。」

方對萬說:「我多一點就比你高一點。」

這時,剛從戰場上回來的兵問乓:「你怎麼缺了一條腿?」

乓又問乒:「你怎麼是左撇子?」

又問叉:「臉上怎麼長青春痘啦?」

品問晶:「怎麼繫上腰帶呀?」

個對人說:「我站在竹桿上,就是比你高。」

人對入說:「你以為歪著頭就好看?」

金碰到全關心的問:「昨晚你家被偷竊了?怎麼少了兩塊金子。」

川對三說:「你倒好,太陽都曬到屁股了,還躺在這里睡懶覺。」

日對曰:「三天不見,胖多了。看我多精神。」

虎對虛說:「你做你的事業,我研究我的幾何。」

這時王又嚷嚷道:「我是山中大王。」主很氣憤,說:「沒看到嗎,我是王上一點,一切是我做主。」王聽了羞紅了臉,啞口無聲了。

這就是文字們的對話,你們覺得有趣嗎?

對話型的寓言故事 篇5

下了班,馬和牛走到了一片草地上。

它們互致問候以後,馬開始啃食地上的青草,而牛卻若有所思地盯著馬兒發愣。

馬疑惑地問:牛大哥,你好像有什麼心事吧?

牛怏怏不樂地說:是的,老弟你說的沒錯。

馬說:說出來讓我聽聽,或許能幫上你一點忙呢。

牛說:馬老弟啊,我一直迷惑不解,我和你一樣魁梧、有力,我還比你多出一對牛角呢,為什麼你癖是任理道遠、馳騁千里,而我又總是在家裡重復著春種秋耕呢?

馬抬頭說:牛大哥,看來你是羨慕我的,是嗎?

牛說:是啊,馬老弟,看你多麼瀟灑啊!

馬笑出了聲,然後說:其實,老哥哥,我也在羨慕你呢,羨慕你總是無怨無悔的踏實勞作。

牛說:是嗎?我的老弟,我想也是。問題是我還多出一對牛角呢!

馬有些驚訝地說:牛大哥,這樣聽起來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有些懷才不遇呢?其實,盡職盡責就好,你已經做得夠好的了。

牛說:是啊,我也覺得盡力了。問題是我還多出一對牛角呢!

馬說:老哥哥,這就是你的不是了,你為什麼偏要把心思放到牛角里去呢?

牛還是堅持說:問題是我確實多出了一對牛呢!

馬耐心地說:老哥哥,你應該這樣想,有些長處它確帝是存在的,但它卻是沒有用處的。

牛聽了恍然大悟,它連連點頭表示贊同,然後輕松地啃食起地上的青草。

對話型的寓言故事 篇6

我一回家,就聽見了吵吵鬧鬧的聲音,原來,鉛筆和橡皮又在爭論誰的功勞最大。

「我的功勞比你大多了,而你呢?只會一旁發呆呢!」鉛筆驕傲地說。

「你比我的作用大嗎?你只會寫錯字,如果沒有我,你就沒有改正的機會。」橡皮爭辨的說。

「哼!你以為你的作用比我大呀?告訴你吧,改正紙、塗改液……它們都能呀!你可別把它們給忘了呀!」鉛筆得意的說。

「鉛筆呀鉛筆,你也不要忘了鋼筆、水性筆……它們都可以呀!又不是你只能寫。」橡皮輕蔑的說。

「橡皮,這件事我跟你這糊塗人說不清,我們去找紙公公評評理去!」

「去就去,誰怕誰呀?」橡皮毫不示弱的說。

紙爺爺知道後,溫和地對他們說:「我們『文具城』里的文具都為人民服務的,不是吵架的。」他們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

他們聽了,從此改正了缺點,認真為人們服務,做好自己所做的事!

對話型的寓言故事 篇7

一天,大魚問小魚們:「在一個鉤鉤上掛著一條又肥又長、肉質鮮美的蚯蚓,你們會想什麼辦法吃到它?」小魚們聽了,各自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構想設計最佳方案,既能吃到美味,又不至於丟掉性命,什麼方法才能兩全其美呢?

第一條小魚歡快地擺著尾巴說:「咬住蚯蚓的一端,使勁猛扯,把它從鉤鉤上撕扯下來。」

第二條小魚說:「一點一點地躲避著鉤鉤慢慢蠶食。」

第三條小魚說:「猛吞鉤鉤上的美味,而後再快吐鉤鉤。」

大魚聽了搖了搖頭,把它們的回答全否定了,然後,意味深長地說:「不要和誘惑較勁,不要總想怎樣得到它,而應遠離,越遠越好。」

對話型的寓言故事 篇8

烏鴉在百鳥面前,總是誇耀自己的見識最廣、學問最好。

有一次,麻雀說:「人家總說鳳凰是百鳥之王,為什麼我們沒有見過鳳凰呢?」

於是,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了。喜鵲說:「聽說鳳凰是非常美麗的,它生著很長很長的尾巴。」

鵓鴿說:「我也聽說鳳凰的羽毛是火紅色的。」

百靈鳥說:「我還聽說鳳凰的聲音是非常響亮的。」

雲雀說:「鳳凰這樣漂亮,它真是我們烏類之王。可惜我們沒有福氣見到它!」

烏鴉又想在百鳥面前誇耀自己。便神氣十足地說;「我見過鳳凰。」

鳥兒們爭著問:「那麼你說鳳凰是怎樣的呢?」

烏鴉昂起頭,環視了四周一下,然後說:「鳳凰嗎?它真漂亮極了,它的尾巴是很長的,它的羽毛是紅的,它叫的聲音響亮極了!」

鳥兒們又都搶著問:「鳳凰住在哪兒?」

「住在東山腳下。」烏鴉說,「我那天遇見它,它正在唱歌,還向我點頭打招呼呢!」這時烏鴉覺得自己真是了不起。鳥兒們都請求烏鴉帶它們去見鳳凰。

烏鴉說:「好,你們跟我來吧!」 烏鴉在前面飛,百鳥緊跟在後面。

飛到了東山腳下,鳥兒們便問:「鳳凰在哪兒?」

烏鴉悄悄地說:「不要吵,你看,鳳凰不是正站在那屋子旁邊嗎?」

鳥兒們順著烏鴉所指的方向看過去,原來那邊站著的是只大紅公雞。

大家不覺鬨笑起來:「烏鴉,你連公雞也不認識,還說自己認識鳳凰!」

這時候,烏鴉紅了臉,慚愧得沒處躲藏。鳥兒們都拍拍翅膀飛走了。

對話型的寓言故事 篇9

一條飢餓的狼蹣跚地來到農庄前,一條肥碩的狗懶洋洋地站起來,朝著狼「汪汪汪」地叫了起來。

「你來這兒干嗎?這是你來的地方嗎?」狗懷著敵意質問狼。

「這是我的自由,你也可以跟著我到處散心。」餓狼回答。

「你開什麼玩笑,我跟你去散心,你是讓我跟你去餓肚子吧!我借一面鏡子給你,你瞧瞧你的樣子!」狗譏笑道。

「我已經好幾天沒有找到食物了,是有點兒落魄,生活就是這樣,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道你就沒有不如意的時候嗎?」狼反問道。

狗一聽這話,用前爪撓了撓頭,想了想,一本正經地回答:「我餓了,主人就會給我吃的。雖然那是他們吃剩下的飯菜,但是我不會挨餓了。我渴了,主人會給我水喝。雖然那不是玉液瓊漿,但是,我不會渴著。我感到冷的時候,主人會給我披上一件衣服抵禦寒冷;我生病的時候,主人帶我去寵物醫院……」

狗喋喋不休地向狼講述他的美好生活,好不容易等到狗講完了,狼禮貌地說:「看來你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呀!」

狗說:「是的,我很滿意我目前的生活,你加入我的行列吧,給我的主人看家護院,這樣你就不會餓肚子了!」

狼搖了搖頭,沒有說話。

狗好奇地問:「難道我的生活還不夠好嗎?對你一點兒吸引力都沒有嗎?」

「也不是沒有吸引力,」狼指了指狗脖子上的鎖鏈說,「只是我不願意被拴住脖子。我寧可四處奔波,為生存奮斗,也不要沒有自由的生活!」狼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離開。

望著狼遠去的背影,狗陷入了沉思:「如果有來生,我也當一回狼……」

閱讀全文

與許綰用什麼方法說服魏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