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三 物理 電學 請詳細解答,謝謝! (25 10:46:14)
《電流和電路》復習提綱
一、電荷
1.帶了電(荷):摩擦過的物體有了吸引物體的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
輕小物體指碎紙屑、頭發、通草球、灰塵、輕質球等。
2.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①摩擦起電
定義: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
原因:不同物質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
實質: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使正負電荷分開。
能的轉化:機械能→電能。
②接觸帶電:物體和帶電體接觸帶了電。如帶電體與驗電器金屬球接觸使之帶電。
③感應帶電:由於帶電體的作用,使帶電體附近的物體帶電。
3.兩種電荷:
正電荷:規定: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
實質:物質中的原子失去了電子
負電荷:規定: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
實質:物質中的原子得到了多餘的電子。
4.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5.驗電器:構造: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
作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原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電荷量:定義:電荷的多少叫電量。
單位:庫侖(C)
元電荷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異種電荷完全抵消的現象。
擴展:①如果物體所帶正、負電量不等,也會發生中和現象。這時,帶電量多的物體先用部分電荷和帶電量少的物體中和,剩餘的電荷可使兩物體帶同種電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著等量正負電荷被消滅,實際上電荷總量保持不變,只是等量的正負電荷使物體整體顯不出電性。
二、電流
1.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註:該處電荷是自由電荷。對金屬來講是自由電子定向移動形成電流;對酸、鹼、鹽的水溶液來講,正負離子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方向的規定:把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註: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從電源的正極到負極。
電流的方向與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3.獲得持續電流的條件:
電路中有電源電路為通路
4.電流的三種效應。
(1)電流的熱效應。如白熾燈,電飯鍋等。
(2)電流的磁效應,如電鈴等。
(3)電流的化學效應,如電解、電鍍等。
註:電流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電流的效應來判斷它的存在,這里體現了轉換法的科學思想。
(物理學中,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或物理問題我們往往要拋開事物本身,通過觀察和研究它們在自然界中表現出來的外顯特性、現象或產生的效應等,去認識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學上稱作這種方法叫轉換法)
5.單位:(1)國際單位:A
(2)、常用單位:mA、μA
(3)換算關系:1A=1000mA1mA=1000μA
6.測量:
(1)儀器:電流表
(2)方法:
一讀數時應做到「兩看清」即看清接線柱上標的量程,看清每大格電流值和每小格電流值。
二使用時規則:兩要、兩不
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要從電流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反偏。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最大測量值。
危害:被測電流超過電流表的最大測量值時,不僅測不出電流值,電流表的指針還會被打彎,甚至表被燒壞。
選擇量程:實驗室用電流表有兩個量程,0~0.6A和0~3A。測量時,先選大量程,用開關試觸,若被測電流在0.6A~3A可測量,若被測電流小於0.6A,則換用小的量程,若被測電流大於3A則換用更大量程的電流表。
④絕對不允許不經用電器直接把電流表連到電源兩極上,原因電流表相當於一根導線。
三、導體和絕緣體
1.導體:定義: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金屬、石墨、人體、大地、酸鹼鹽溶液。
導電原因:導體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動的電荷。
說明:金屬導體中電流是自由電子定向移動形成的,酸、鹼、鹽溶液中的電流是正負離子都參與定向運動。
2.絕緣體: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導電的原因:幾乎沒有自由移動的電荷。
3.「導電」與「帶電」的區別
導電過程是自由電荷定向移動的過程,導電體是導體;帶電過程是電子得失的過程,能帶電的物體可以是導體,也可以是絕緣體。
4.導體和絕緣體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絕緣體也可變為導體。原因是:加熱使絕緣體中的一些電子掙脫原子的束縛變為自由電荷。
四、電路
1.組成:
②用電器:定義:用電來工作的設備。
工作時:將電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開關:控制電路的通斷。
④導線:輸送電能。
2.三種電路:
①通路:接通的電路。
②開路:斷開的電路。
③短路:定義:電源兩端或用電器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起來。
特徵:電源短路,電路中有很大的電流,可能燒壞電源或燒壞導線的絕緣皮,很容易引起火災。
3.電路圖:用規定的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做電路圖。
4.連接方式:
串聯 並聯
定義 把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 把元件並列的連接起來的電路
特徵 電路中只有一條電流路徑,一處段開所有用電器都停止工作。 電路中的電流路徑至少有兩條,各支路中的元件獨立工作,互不影響。
開關
作用 控制整個電路 幹路中的開關控制整個電路。支路中的開關控制該支路。
電路圖
實例 裝飾小彩燈、開關和用電器 家庭中各用電器、各路燈
5.識別電路串、並聯的常用方法(選擇合適的方法熟練掌握)
①電流分析法:在識別電路時,電流:電源正極→各用電器→電源負極,若途中不分流用電器串聯;若電流在某一處分流,每條支路只有一個用電器,這些用電器並聯;若每條支路不只一個用電器,這時電路有串有並,叫混聯電路。
②斷開法:去掉任意一個用電器,若另一個用電器也不工作,則這兩個用電器串聯;若另一個用電器不受影響仍然工作則這兩個用電器為並聯。
③節點法:在識別電路時,不論導線有多長,只要其間沒有用電器或電源,則導線的兩端點都可看成同一點,從而找出各用電器的共同點。
④觀察結構法:將用電器接線柱編號,電流流入端為「首」電流流出端為「尾」,觀察各用電器,若「首→尾→首→尾」連接為串聯;若「首、首」,「尾、尾」相連,為並聯。
⑤經驗法:對實際看不到連接的電路,如路燈、家庭電路,可根據他們的某些特徵判斷連接情況。
《電壓 電阻》復習提綱
一、電壓
(一)電壓的作用
1.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電壓使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了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電路中獲得持續電流的條件:①電路中有電源(或電路兩端有電壓);②電路是連通的。
註:說電壓時,要說「xxx」兩端的電壓,說電流時,要說通過「xxx」的電流。
3.在理解電流、電壓的概念時,通過觀察水流、水壓的模擬實驗幫助我們認識問題,這里使用了科學研究方法「類比法」
(類比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可以推出與其類似事物也具有這種屬性的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二)電壓的單位
1.國際單位:V 常用單位:kV 、mV 、μV
換算關系:1Kv=1000V 1V=1000mV 1mV=1000μV
2.記住一些電壓值:一節干電池1.5V 一節蓄電池2V 家庭電壓220V 安全電壓不高於36V
(三)電壓測量:
1.儀器:電壓表,符號:
2.讀數時,看清接線柱上標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電壓值
3.使用規則:兩要、一不
①電壓表要並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從電壓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會反偏。
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最大量程。
Ⅰ 危害:被測電壓超過電壓表的最大量程時,不僅測不出電壓值,電壓表的指針還會被打彎甚至燒壞電壓表。
Ⅱ 選擇量程:實驗室用電壓表有兩個量程,0~3V和0~15V。測量時,先選大量程,用開關試觸,若被測電壓在3V『15V可測量,若被測電壓小於3V則換用小的量程,若被測電壓大於15V則換用更大量程的電壓表。
(四)電流表、電壓表的比較
電流表 電壓表
異 符號
連接 串聯 並聯
直接連接電源 不能 能
量 程 0.6A 3A 3V 15V
每大格 0.2A 1A 1V 5V
每小格 0.02A 0.1A 0.1V 0.5V
內阻 很小,幾乎為零
相當於短路 很大
相當於開路
同 調零;讀數時看清量程和每大(小)格;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不能超過最大測量值。
(五)利用電流表、電壓表判斷電路故障
1.電流表示數正常而電壓表無示數:
「電流表示數正常」表明主電路為通路,「電壓表無示數」表明無電流通過電壓表,則故障原因可能是:①電壓表損壞;②電壓表接觸不良;③與電壓表並聯的用電器短路。
2.電壓表有示數而電流表無示數
「電壓表有示數」表明電路中有電流通過,「電流表無示數」說明沒有或幾乎沒有電流流過電流表,則故障原因可能是:①電流表短路;②和電壓表並聯的用電器開路,此時電流表所在電路中串聯了大電阻(電壓表內阻)使電流太小,電流表無明顯示數。
3.電流表電壓表均無示數
「兩表均無示數」表明無電流通過兩表,除了兩表同時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主電路斷路導致無電流。
二、電阻
(一)定義及符號
1.定義: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
2.符號:R。
(二)單位
1.國際單位:歐姆。規定:如果導體兩端的電壓是1V,通過導體的電流是1A,這段導體的電阻是1Ω。
2.常用單位:千歐、兆歐。
3.換算:1MΩ=1000KΩ 1KΩ=1000Ω
4.了解一些電阻值:手電筒的小燈泡,燈絲的電阻為幾歐到十幾歐。日常用的白熾燈,燈絲的電阻為幾百歐到幾千歐。實驗室用的銅線,電阻小於百分之幾歐。電流表的內阻為零點幾歐。電壓表的內阻為幾千歐左右。
(三)影響因素
1.實驗原理: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通過電流的變化來研究導體電阻的變化。(也可以用串聯在電路中小燈泡亮度的變化來研究導體電阻的變化)
2.實驗方法:控制變數法。所以定論「電阻的大小與哪一個因素的關系」時必須指明「相同條件」。
3.結論: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於導體的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還與溫度有關。
4.結論理解:
⑴導體電阻的大小由導體本身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決定。與是否接入電路、與外加電壓及通過電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無關,所以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
⑵結論可總結成公式R=ρL/S,其中ρ叫電阻率,與導體的材料有關。記住:ρ銀<ρ銅<ρ鋁,ρ錳銅<ρ鎳隔。假如架設一條輸電線路,一般選鋁導線,因為在相同條件下,鋁的電阻小,減小了輸電線的電能損失;而且鋁導線相對來說價格便宜。
(四)分類
1.定值電阻:電路符號: 。
2.可變電阻(變阻器):電路符號 。
⑴滑動變阻器:
構造:瓷筒、線圈、滑片、金屬棒、接線柱。
結構示意圖: 。
變阻原理: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
使用方法:選、串、接、調。
根據銘牌選擇合適的滑動變阻器;串聯在電路中;接法:「一上一下」;接入電路前應將電阻調到最大。
銘牌:某滑動變阻器標有「50Ω 1.5A」字樣,50Ω表示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50Ω或變阻范圍為0~50Ω。1.5A表示滑動變阻器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為1.5A.
作用:①通過改變電路中的電阻,逐漸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和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②保護電路。
應用:電位器
優缺點:能夠逐漸改變連入電路的電阻,但不能表示連入電路的阻值。
注意:①滑動變阻器的銘牌,告訴了我們滑片放在兩端及中點時,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②分析因變阻器滑片的變化引起的動態電路問題,關鍵搞清哪段電阻絲連入電路,再分析滑片的滑動導致變阻器的阻值如何變化。
⑵電阻箱:
分類:
旋盤式電阻箱:結構:兩個接線柱、旋盤
變阻原理:轉動旋盤,可以得到0~9999.9Ω之間的任意阻值。
讀數:各旋盤對應的指示點的示數乘以面板上標記的倍數,然後加在一起,就是接入電路的電阻。
插孔式電阻箱:結構:銅塊、銅塞,電阻絲。
讀數:拔出銅塞所對應的電阻絲的阻值相加,就是連入電路的電阻值。
優缺點:能表示出連入電路的阻值,但不能夠逐漸改變連入電路的電阻。
《歐姆定律》復習提綱
一、歐姆定律
1.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①提出問題:電流與電壓電阻有什麼定量關系?
②制定計劃,設計實驗:要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採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變數法。即:保持電阻不變,改變電壓研究電流隨電壓的變化關系;保持電壓不變,改變電阻研究電流隨電阻的變化關系。
③進行實驗,收集數據信息:(會進行表格設計)
④分析論證:(分析實驗數據尋找數據間的關系,從中找出物理量間的關系,這是探究物理規律的常用方法。)
⑤得出結論:在電阻一定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與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歐姆定律的內容: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3.數學表達式I=U/R。
4.說明:①適用條件:純電阻電路(即用電器工作時,消耗的電能完全轉化為內能);
②I、U、R對應同一導體或同一段電路,不同時刻、不同導體或不同段電路三者不能混用,應加角碼區別。三者單位依次是A、V、Ω;
③同一導體(即R不變),則I與U成正比 同一電源(即U不變),則I與R成反比。
④ 是電阻的定義式,它表示導體的電阻由導體本身的長度、橫截面積、材料、溫度等因素決定。
R=U/I是電阻的量度式,它表示導體的電阻可由U/I給出,即R與U、I的比值有關,但R與外加電壓U和通過電流I等因素無關。
5.解電學題的基本思路。
①認真審題,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
②在電路圖上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必要時加角碼);
③選擇合適的公式或規律進行求解。
二、伏安法測電阻
1.定義: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分別測出電路中某一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就可以根據歐姆定律算出這個導體的電阻,這種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電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電路圖:(如圖)
4.步驟:①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
連接實物時,必須注意 開關應斷開
②檢查電路無誤後,閉合開關S,三次改變滑動變阻器的阻值,分別讀出電流表、電壓表的示數,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討論:⑴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改變被測電阻兩端的電壓(分壓),同時又保護電路(限流)。
⑵測量結果偏小是因為:有部分電流通過電壓表,電流表的示數大於實際通過Rx電流。根據Rx=U/I電阻偏小。
⑶如圖是兩電阻的伏安曲線,則R1>R2
三、串聯電路的特點
1.電流:文字: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電壓:文字: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於各部分電路電壓之和。
字母:U=U1+U2+U3+……Un
3.電阻:文字:串聯電路中總電阻等於各部分電路電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理解:把n段導體串聯起來,總電阻比任何一段導體的電阻都大,這相當於增加了導體的長度。
特例:n個相同的電阻R0串聯,則總電阻R=nR0 。
4.分壓定律:文字:串聯電路中各部分電路兩端電壓與其電阻成正比。
字母:U1/U2=R1/R2 U1:U2:U3:…=R1:R2:R3:…
四、並聯電路的特點
1.電流:
文字:並聯電路中總電流等於各支路中電流之和。
字母:I=I1+I2+I3+……In
2.電壓:
文字:並聯電路中各支路兩端的電壓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電阻:
文字:並聯電路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支路電阻倒數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理解:把n段導體並聯起來,總電阻比任何一段導體的電阻都小,這相當於導體的橫截面積增大。
特例:n個相同的電阻R0並聯,則總電阻R=R0/n。
求兩個並聯電阻R1.R2的總電阻R=
4.分流定律:文字:並聯電路中,流過各支路的電流與其電阻成反比。
字母:I1/I2=R2/R1
㈡ 「伏特電池」 是什麼
西元1799年,伏打以含食鹽水的濕抹布,夾在銀和鋅的圓形版中間,堆積成圓柱狀,製造出最早的電池-伏打電池。
將不同的金屬片插入電解質水溶液形成的電池,通稱伏打電池。
伏特與伏特電池
背景:
當時對於電已經有相當的認識(靜電、導電、電的種類),加上對雷電的正確了解,尤其是避雷針的研製成功,消除人們對於雷電的畏懼。特別是蓄電裝置的發現後,科學家開始動腦筋去想如何能夠有效地運用電。
青蛙腿的啟示:
義大利波洛尼亞大學的解剖學教授賈法尼(Luigi Galvani 1737..1798)經常利用電擊研究生物反應,1780年秋天無意間發現,即使沒通電源的情況下,剝下來的青蛙腿也會發生痙攣的現象,後來經過十年的研究,在1791年發表成果。他一直認為這是一種由動本身的生理現象所產生的電,稱為動物電,因此開發了一支新的科學 電生理學 的研究。同時也帶動了電流研究的開始,觸使電池的發明。關於這次意外的發現說法如下;
一次尋常的閃電,使賈法尼解剖室台上的起電機發生電氣火花的同時,放在桌子上與鉗子和鑷子環連接觸的一隻青蛙腿發生痙攣,而此時起電機與青蛙腿之間並無導體連接。接著他把青蛙腿的一隻腳吊高,再用黃銅鉤刺在脊髓上,並使其接觸銀制的台板,讓另一隻腳可以在台板上方自由活動,當它碰到銀台時,腳的肌肉就起收縮而離開台板,但是離開台板後即又再度伸長碰到銀台,如此反覆搖擺。如果將鉤與台改換成同一種金屬,就看不到這種現象。
伏特和賈法尼的爭辯:
義大利利帕維亞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伏特(Alessandro Vlota 1745..1827),反覆重做賈法尼的實驗,仔細觀察後發現電並不是發生於動物組織內,而是由於金屬或是木炭的組合而產生的。於是伏特完全不使用動物的組織,僅用不同的金屬相接觸,使用萊頓瓶及金箔檢電器進行實驗,發現在接觸面上會產生電壓,稱為接觸壓。這種裝置可以同時用不同的幾種的金屬,提高實驗效果,但是總無法產生連續不斷的電流。
伏特同時注意到賈法尼的實驗中也是使用不同的金屬,而實驗中的青蛙腿可以看作一種潮濕的物質,所以就使用能夠導電的鹽水液體代替動物組織試驗之,終於因此發現了電池的原理,做出了著名的伏特電堆與伏特電池。
賈法尼和伏特是朋友,賈法尼相當堅持自己的看法,伏特的反對意見觸使賈法尼更進一步的研究,這一次他乾脆不用任何金屬做導體,剝出一條青蛙腿的神經,一端縛在另一條腿的肌肉上,另一端和脊髓相接,結果腿仍然會有抽搐現象,證明了表現在青蛙腿上的電刺激,可以僅僅來自動物本身,這就是所謂的賈法尼電池、賈法尼電流(Galvanic Cell、Galvanic Current、Gagnometer)。賈法尼創造出動物電,導使電生理學的建立。
伏特電堆與伏特電池:
伏特電堆是由幾組圓板對堆積而成,每一組圓板包括兩種不同的金屬板。所有的圓板之間夾放著幾張鹽水泡過的布,潮濕的布具有導電的功能。伏特進一步試驗不同金屬對所產生的電動勢效果,得到以下的關系;
Zn -- Pb -- Sn -- Fe -- Cu -- Ag -- Au
同時他也試過不同的導電液,後來就用硫酸液代替鹽水。至於電堆的原理,伏特則認為是由於金屬接觸的機械原因所導致的,一直到後來赫爾姆霍茲才指出這是錯誤,而認為這是化學作用所引起的。
1800年伏特將十幾年研究成果,寫成一篇論文「論不同金屬材料接觸所激發的電」,寄給英國皇家學會,不幸受到當時皇家學會負責論文工作的一位秘書尼克爾遜有意的擱置,後來伏特以自己名義發表,終於使尼克爾遜的竊取行為遭受學術界的唾棄。
當時法國國王拿破崙平素喜歡學者,1800年11月20日在巴黎召見伏特,當面觀看實驗頓覺感動,立即命令法國學者成立專門的委員會,進行大規模的相關實驗(有眼光!!)。同時也頒發6000法郎的獎金和勛章給伏特,發行了紀念金幣,而伏特也被作為電壓的單位,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如此引用。
伏特電池之後:
在伏特之前,人們只能應用摩擦發電機,運用旋轉以發電,再將電存放在萊頓瓶中,以供使用,這種方式相當麻煩,所得的電量也受限制。伏特電池的發明改進了這些缺點,使得電的取得變成非常方便,現在電氣所帶來的文明,伏特電池是一個重要的起步,他帶動後續電氣相關研究的蓬勃發展,後來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的電動機,和發電機研發成功也得歸功於它,而發電機之後電氣文明的開始,導致第二次產業革命改變人類社會的結構。
丹麥丹聶爾(J.F.Daniell)和盧克歇爾(Leclanche) 發明乾電池。 西元1859年 普蘭第(R.L.G.Plante)發明鉛蓄電池。
英國的化學家德斐(Humphry Davy 1778..1829)後續 的研究發現了幾種鹼金屬,導致電氣化學工業的興 起。 德斐在電流的磁效應上面的研究有過重要的貢 獻,著名的物理大師法拉第,曾經在德斐實驗室當 助理學習。
㈢ 伏特的發明~~
伏特最後得到了一種思想,他把一些第一種導體和第二種導體連接得使每一個接觸點上產生的電勢差可以相加。他把這種裝置稱為"電堆",因為它是由浸在酸溶液中的鋅板、銅板和布片重復許多層而構成的。他在一封寫給皇家學會會長班克斯(1743-1820)的著名信件中介紹了他的發明,用的標題是《論不同導電物質接觸產生的電》。電堆能產生連續的電流,它的強度的數量級比從靜電起電機能得到的電流大,由此開始了一場真正的科學革命。
伏特最偉大的成就是在他達到相當高齡(五十五歲)時得到的,它立即引起所有物理學家的歡呼。1801年他去巴黎,在法國科學院表演了他的實驗,當時拿破崙也在場,他立即下令授予伏特一枚特製金質獎章和一份養老金,於是伏特成為拿破崙的被保護人, 正如二十年前,他曾經是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被保護人一樣。1804年他要求辭去帕維亞大學教授而退休時,拿破崙拒絕了他的要求,賜予他更多的名譽和金錢,並授予他伯爵稱號。他對政治毫不關心,只專心於他的研究。
伏特在完成了電堆工作後,實際上就從舞台上消失了。對他的發現的利用完全落在其他人身上。他可能是年紀太大了,無法再與年青的新生力量競爭,也可能在心理上受到了他以前的巨大成就的阻礙。他沒有脫離過學校,他的工作可能太個人化了,他的著作與教學中缺乏正規的數學,可能限制了他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伏特最後八年是在他的坎納戈別墅和科莫附近度過的,他完全過一種隱居的生活。1827年伏特去世,終年八十二歲。
㈣ 伏特是什麼單位名稱
電壓名稱。
伏特是根據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用化學方法產生電流原理的義大利科學家伏特的姓氏命名的專門名稱。1881年最先由國際電工委員會採用伏特為電壓單位名稱。
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將伏特作為國際單位制的一個導出單位的專門名稱。作為電壓的單位,「國際伏特」與「絕對伏特」有所不同。其間的關系是:1國際伏特=1.00034絕對伏特。1948年用「絕對伏特」取代了「國際伏特」。
定義
在載有1A恆定電流導線的兩點間消耗1W的功率,這兩點間的電位差就是1V。伏特也可以用公式表示為:1V= 1W/A。
電壓的單位是伏特(volt),簡稱伏,在國際單位制(SI)中符號為V,即電場力將1庫侖(C)正電荷由a點移至b點所做的功為1焦耳(J)時,a、b兩點間的電壓為1V。
有時也需用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作電壓的單位。
㈤ 發現伏特弧的人是誰
伏特是根據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用化學方法產生電流原理的義大利科學家伏特的姓氏命名的專門名稱。 1881年最先由國際電工委員會採用伏特為電壓單位名稱。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將伏特作為國際單位制的一個導出單位的專門名稱。作為電壓的單位,「國際伏特」與「絕對伏特」有所不同。其間的關系是:1國際伏特=1.00034絕對伏特。1948年用「絕對伏特」取代了「國際伏特」。伏特很早就開始了電學的研究。1780年,義大利的一位解剖學教授,偶然發現做試驗的青蛙腿因與金屬相連,只要在雷雨來臨時,蛙腿就會發生痙攣。幾年後又發現只要是兩種不同的金屬組成的環與蛙腿相接,也會產生痙攣現象。伏特聽到這一消息,決心揭開「青蛙實驗」的秘密。經過多次的實驗,伏特有了新突破,終於打開了電學的大門。伏特發現不用動物也可以產生電流,並於1800年展示了第一個電池一伏特電池,當時又稱伏打電堆。它是用鋅片和銀片相間疊在一起,中間加有浸透了鹽水的布片。不久,伏特又做了改進,將銅片與鋅片放在盛有稀硫酸的容器中,並將幾個這樣的容器連接起來,成為「伏特電池」。伏特電池的發明,改變了電學的面貌,使科學家們有了持久的電流源,為人們提供了電能應用的可能性。當伏特電池傳到英國時,許多科學家繼續進行實驗、觀察,促進了電化學的誕生和電磁場理論的確立。後來,伏特又發明了電位序、驗電器、儲電器及起電盤等,使電學研究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人們為了紀念伏特在物理學方面的偉大貢獻,即用他的姓氏做為電動勢、電位差及電壓的單位名稱,定名為「伏特」,簡稱「伏」。由於傑出的科學成就,他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及法國科學院院士
㈥ 大發明家伏特的故事
亞歷山德羅·朱塞佩·安東尼奧·安納塔西歐·伏特伯爵(Count Alessandro Giuseppe Antonio Anastasio Volta,1745年2月18日-1827年3月5日)因在1800年發明伏打電堆而著名。後來他受封為伯爵。
伏特是義大利物理學家,1745年2月18日出生於義大利科莫一個富有的天主教家庭里。他的父親和一位高貴的婦女結婚之前,一直是耶穌會的一位新教徒,已有十一年之久,這位婦女也是一位宗教信仰很深的人。
伏特的父親有三位擔任聖職的兄弟,有九個兒女,其中五個加入教會。伏特非常崇拜他擔任副主教的兄弟和他最好的朋友、大教堂牧師加托尼。但伏特在接受耶穌會教育後,寧願過一種世俗生活,而且他周圍的宗教社會整個說來還是快樂的,熱愛生活的,而且是相當開明的。
伏特和一位歌女同居了多年,但在大約五十歲時卻和另一女人結了婚。他的妻子被描述為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高貴、富有和聰慧。
伏特所受的教育主要是拉丁文、語言學和文學。他有時寫作法文和義大利文的十四行詩,以及拉丁文頌詩。他對科學的愛好似乎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十九歲時他寫作了一首關於化學發現的六音步的拉丁文小詩。他居住的科莫周圍地區甚為繁華,與瑞士的交通也非常便捷。奧地利政府當時信奉自由主義,因此這地區的富豪們都過著一種悠閑舒適的生活。
伏特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了電學實驗,他讀了他能夠找到的許多書,對這工作深感興趣。他的好友加托尼送給他一些儀器,並在家裡讓出了一間房子來支持他的研究。伏特十六歲時就開始與一些著名的電學家通信,其中有巴黎的諾萊和都靈的貝卡里亞。
貝卡里亞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國際知名的電學家,他勸告伏特少提出理論,多做實驗。但事實上,伏特年青時期的理論思想遠不如他的實驗重要。隨著歲月的流逝,伏特對靜電的了解至少可以和當時最好的電學家媲美。不久他就開始應用他的理論製造各種有獨創性的儀器,用現代的話來講,要點在於他對電量、電量或張力、電容以及關系式Q=CV都有了明確的了解。1769年發表第一篇科學論文。
伏特製造的儀器的一個傑出例子是起電盤。一塊導電板放在一個由摩擦起電的充電樹脂「餅」上端,然後用一個絕緣柄與金屬板接觸,使它接地,再把它舉起來,於是金屬板就被充電到高電勢,這個方法可以用來使萊頓瓶充電。這種操作可以不斷地重復。這一發明是非常精巧的,以後發展成為一系列靜電起電機。
伏特強烈地感到,他必須定量地測定電量,於是他設計了一種靜電計,這就是各種絕對電計的鼻祖,它能夠以可重復的方式測量電勢差。他還為他的靜電計建立了一種刻度,根據電盤的發明,根據他的描述,我們可以確定他的單位是今天的13,350伏。
由於起電盤的發明,1774年伏特擔任了科莫皇家學校的物理教授,1779年任帕維亞大學物理學教授。他的名聲開始擴展到義大利以外,蘇黎世物理學會選舉他為會員。
伏特的興趣並不只限於電學。他通過觀察馬焦雷湖附近沼澤地冒出的氣泡,發現了沼氣。他把對化學和電學的興趣結合起來,製成了一種稱為氣體燃化的儀器,可以用電火花點燃一個封閉容器內的氣體。
㈦ 電池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電池的發展史
在古代,人類有可能已經不斷地在研究和測試「電」這種東西了.一個被認為有數千年歷史的粘土瓶在1932年於伊拉克的巴格達附近被發現.它有一根插在銅制圓筒里的鐵條-可能是用來儲存靜電用的,然而瓶子的秘密可能永遠無法被揭曉.
不管製造這個粘土瓶的祖先是否知道有關靜電的事情,但可以確定的是古希臘人絕對知道.他們曉得如果磨擦一塊琥珀,就能吸引輕的物體.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也知道有磁石這種東西,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磁力能吸引鐵和金屬的礦石.
1780年的一天,義大利解剖學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時,兩手分別拿著不同的金屬器械,無意中同時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彷彿受到電流的刺激,而只用一種金屬器械去觸動青蛙,卻並無此種反就.伽伐尼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動物軀體內部產生的一種電,他稱之為「生物電」.伽伐尼於1791年將此實驗結果寫成論文,公布於學術界.
伽伐尼的發現引起了物理學家們極大興趣,他們競相重復枷伐尼的實驗,企圖找到一種產生電流的方法,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在多次實驗後認為:伽伐尼的「生物電」之說並不正確,青蛙的肌肉之所以能產生電流,大概是肌肉中某種液體在起作用.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伏特把兩種不同的金屬片浸在各種溶液中進行試驗.結果發現,這兩種金屬片中,只要有一種與溶液發生了化學反應,金屬片之間就能夠產生電流.
1799年,伏特把一塊鋅板和一塊銀板浸在鹽水裡,發現連接兩塊金屬的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於是,他就把許多鋅片與銀片之間墊上浸透鹽水的絨布或紙片,平疊起來.用手觸摸兩端時,會感到強烈的電流刺激.伏特用這種方法成功的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池——「伏特電堆」.這個「伏特電堆」實際上就是串聯的電池組.它成為早期電學實驗,電報機的電力來源.
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就多次重復了伽伐尼的實驗.作為物理學家,他的注意點主要集中在那兩根金屬上,而不在青蛙的神經上.對於伽伐尼發現的蛙腿抽搐的現象,他想這可能與電有關,但是他認為青蛙的肌肉和神經中是不存在電的,他推想電的流動可能是由兩種不同的金屬相互接觸產生的,與金屬是否接觸活動的或死的動物無關.實驗證明,只要在兩種金屬片中間隔以用鹽水或鹼水浸過的(甚至只要是濕和)硬紙、麻布、皮革或其它海綿狀的東西(他認為這是使實驗成功所必須的),並用金屬線把兩個金屬片連接起來,不管有沒有青蛙的肌肉,都會有電流通過.這就說明電並不是從蛙的組織中產生的,蛙腿的作用只不過相當於一個非常靈敏的驗電器而已.
1836年,英國的丹尼爾對「伏打電堆」進行了改良.他使用稀硫酸作電解液,解決了電池極化問題,製造出第一個不極化,能保持平衡電流的鋅—銅電池,又稱「丹尼爾電池」.此後,又陸續有去極化效果更好的「本生電池」和「格羅夫電池」等問世.但是,這些電池都存在電壓隨使用時間延長而下降的問題.
1860年,法國的普朗泰發明出用鉛做電極的電池.這種電池的獨特之處是,當電池使用一段使電壓下降時,可以給它通以反向電流,使電池電壓回升.因為這種電池能充電,可以反復使用,所以稱它為「蓄電池」.
然而,無論哪種電池都需在兩個金屬板之間灌裝液體,因此搬運很不方便,特別是蓄電池所用液體是硫酸,在挪動時很危險.
也是在1860年,法國的雷克蘭士(GeorgeLeclanche)還發明了世界廣受使用的電池(碳鋅電池)的前身.它的負極是鋅和汞的合金棒(鋅-伏特原型電池的負極,經證明是作為負極材料的最佳金屬之一),而它的正極是以一個多孔的杯子盛裝著碾碎的二氧化錳和碳的混合物.在此混合物中插有一根碳棒作為電流收集器.負極棒和正極杯都被浸在作為電解液的氯化銨溶液中.此系統被稱為「濕電池」.雷克蘭士製造的電池雖然簡陋但卻便宜,所以一直到1880 年才被改進的「干電池」取代.負極被改進成鋅罐(即電池的外殼),電解液變為糊狀而非液體,基本上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碳鋅電池.
1887年,英國人赫勒森發明了最早的干電池.干電池的電解液為糊狀,便於攜帶,因此獲得了廣泛應用.
㈧ 伏特小傳
伏特小傳
李耐久
文言文版
伏特者,義大利科莫人也。享年八十有三,其生卒年,恰吾邦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科莫城東北乃今旅遊之聖地科莫湖,風景甚美。其父母、諸父、兄弟姐妹多信教,其本人自小亦受耶穌會之教育,然終擇世俗生活。
伏君出身文科,然酷愛實驗,年三十任科莫皇家學校物理學教授,年三十五任帕維亞大學物理學教授,至退休。工作與愛好合一,人生之幸事。年三十二游歷瑞士;年四十八再度遠行,至瑞士、德國、荷蘭、法國及英國諸邦。行萬里路,會萬千友。
西元一八零零年,伏君宣布伏打電堆問世。伏打電堆者,今電池之雛形也。故伏君亦被世人稱為「電源之父」。後一年,伏君赴巴黎,於法國科學院演示其發明,震驚四座。時任法國第一執政之拿破崙恰在現場,驚喜之餘,即授伏君金質獎章一枚,養老金一份。拿破崙為伏君之保護人也。後,伏君年六十,欲辭教授職退休,拿破崙不許,賞賜愈多,並授伯爵稱號。
初,伏君與一歌女同居。年五十,方另覓佳偶婚配。其妻乃良家婦女,高貴、富有、聰慧,類其母。伏君一生,集名譽、地位、財富於一身,然感情生活令人唏噓,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白話文版
一、基本信息:
1、姓名:伏特的全名是:「亞歷山德羅·朱塞佩·安東尼奧·安納塔西歐·伏特「。
2、出生地:出生於義大利的科莫。科莫是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南麓的一個城市,在義大利第二大城市米蘭的北部,其東北部是被譽為旅遊聖地的冰川湖科莫湖。
3、生卒年月:伏特生於公元1745年2月18日,卒於公元1827年3月5日,享年83歲。他比安培大31歲,但是去世時間只早了10年,也就是說比安培多活了21年。公元1745年是我國的清乾隆十年,公元1827年是我國的清道光十年,他生活的時代大體在我國清朝的中期。
二、家庭背景:
伏特的家庭有兩個特點。
一是富有。他的父親娶了一位高貴的婦女做妻子,他也兩次出國游歷。這些都說明他家境的優越。
二是宗教信仰。他父親是位新教徒;他母親有很深的宗教信仰;他父親的兄弟中有三位擔任聖職;他兄弟姐妹九人,其中五人加入教會;他非常崇拜的一位兄弟擔任副主教;他本人受到耶穌會教育,但是最終他選擇了過世俗生活。
三、主要經歷:
1歲 1745年2月18日:出生於義大利的科莫。
16歲 1760年:伏特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了電學實驗,他讀了他能夠找到的許多書,對這工作深感興趣。他的好友加托尼送給他一些儀器,並在家裡讓出了一間房子來支持他的研究。伏特十六歲時就開始與一些著名的電學家通信,其中有巴黎的諾萊和都靈的貝卡里亞。
19歲 1763年:他寫作了一首關於化學發現的六音步的拉丁文小詩。他所受的教育主要是拉丁文、語言和文學。他有時寫作法文和義大利文的十四行詩,以及拉丁文頌詩,但是他卻自然而然地愛上了科學。
25歲 1769年:發表第一篇科學論文。
30歲 1774年:擔任了科莫皇家學校的物理教授。
32歲 1777年:去瑞士游歷,見到了伏爾泰和瑞士一些物理學家。
35歲 1779年:回國後他被任命為帕維亞大學物理學教授,一直到退休。他的重大發現都是在這里作出的。他的名聲開始擴展到義大利以外,蘇黎世物理學會選舉他為會員。
45歲 1789年:在伏特45歲生日之後,讀到了伽伐尼1791年的文章,這促使他去作出了最大的發明和發現。開始研究伏打電堆。
47歲 1791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
48歲 1792年:進行了另一次長途游歷,先後去過瑞士、德國、荷蘭、法國和英國。他訪問了一些最著名的同行,例如拉普斯和拉瓦錫,有時還和他們共同做實驗。他當時還被選為法國科學院的通訊院士,不久又被選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的外國會員。
50歲 1794年:獲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同年結束了與一位歌女多年的同居生活,與另一女子結婚。她的妻子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高貴、富有和聰慧。
56歲 1800年3月20日:12年後,伏特宣布發明了伏打電堆,這是歷史上神奇的發明之一。
57歲 1801年:他去巴黎,在法國科學院表演了他的實驗,當時拿破崙也在場,他立即下令授予伏特一枚特製的金質獎章和一份養老金,於是伏特成為拿破崙的被保護人,正如二十年前,他曾經是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被保護人一樣。
60歲 1804年:他要求辭去帕維亞大學教授而退休,拿破崙拒絕了他的要求,賜予他更多的名譽和金錢,並授予他伯爵稱號。
76歲 1820年:伏特生命中的最後八年的開始,伏特在他坎納戈別墅和科莫附近度過,完全過一種隱居的生活。
83歲 1827年3月5日:逝世。
四、主要貢獻:
伏特的貢獻非常大,數量也很多,重要的有發明了伏打電堆,製造了起電盤,設計了靜電計,發現了沼氣等。其中最重要的貢獻是伏打電堆。
通過深入研究,伏特發現導體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金屬,第二類是導電液體(現代稱為電解質)。伏打電堆是由多層銀和鋅疊合而成,其間隔有浸有電液體的物質,亦稱伏打電池。這是最早的化學電源,為電學研究提供了穩定的容量較大的電源,成為電磁學發展的基礎。電壓單位伏特即是以其名命名的。
五、人物故事:
1、結緣拿破崙:
伏特最偉大的成就(伏達電堆)是在他達到相當高齡(五十五歲)時得到的,它立即引起所有物理學家的歡呼。1801年他去巴黎,在法國科學院表演了他的實驗,當時拿破崙也在場,他立即下令授予伏特一枚特製金質獎章和一份養老金,於是伏特成為拿破崙的被保護人 ,正如二十年前,他曾經是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被保護人一樣。
1804年,伏特要求辭去帕維亞大學教授而退休,拿破崙拒絕了他的要求,賜予他更多的名譽和金錢,並授予他伯爵稱號。
2、情感生活:
1794年,50歲的伏特結束了與一位歌女多年的同居生活,與另一女子結婚。她的妻子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高貴、富有和聰慧。
(本文根據有關材料整理而成,向材料擁有者致謝!)
2018.09.21星期五
㈨ 電池是怎樣發明出來的
伏特發明了電池。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把一塊鋅板和一塊錫板浸在鹽水裡,發現連接兩塊金屬的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於是,他就把許多鋅片與銀片之間墊上浸透鹽水的絨布或紙片,平疊起來。
用手觸摸兩端時,會感到強烈的電流刺激。伏特用這種方法成功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池──「伏特電堆」。這個「伏特電堆」實際上就是串聯的電池組。這成為早期電學實驗,電報機的電力來源。
原理簡述
在化學電池中,化學能直接轉變為電能是靠電池內部自發進行氧化、還原等化學反應的結果,這種反應分別在兩個電極上進行。負極活性物質由電位較負並在電解質中穩定的還原劑組成,如鋅、鎘、鉛等活潑金屬和氫或碳氫化合物等。
正極活性物質由電位較正並在電解質中穩定的氧化劑組成,如二氧化錳、二氧化鉛、氧化鎳等金屬氧化物,氧或空氣,鹵素及其鹽類,含氧酸及其鹽類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電池
㈩ 伏特在物理學領域的貢獻對歐姆發現歐姆定律提供了哪些科學依據和條件
伏特出生於義大利科莫一個富有的天主教家庭里。他是電池的發明人。伏特對靜電的了解至少可以和當時最好的電學家媲美。不久他就開始應用他的理論製造各種有獨創性的儀器,用現代的話來講,要點在於他對電量、電量或張力(如他自己所命名的)、電容以及關系式Q=CV都有了明確的了解。伏特製造的儀器的一個傑出例子是起電盤[1]。一塊導電板放在一個由摩擦起電的充電樹脂"餅"上端,然後用一個絕緣柄與金屬板接觸,使它接地,再把它舉起來,於是金屬板就被充電到高電勢,這個方法可以用來使萊頓瓶充電。這種操作可以不斷地重復。這一發明是非常精巧的,以後發展成為一系列靜電起電機。伏特強烈地感到,他必須定量地測定電量,於是他設計了一種靜電計,這就是各種絕對電計的鼻祖,它能夠以可重復的方式測量電勢差。他還為他的靜電計建立了一種刻度,根據電盤的發明,根據他的描述,我們可以確定他的單位是今天的13,350伏。起初他同意伽伐尼用蛙做萊頓瓶的觀點,但幾個月後,他開始懷疑蛙主要是一種探測器,而電源則在動物之外,他還注意到,如果兩種相互接觸的不同金屬放在舌上,就會引起一種特殊的感覺,有的是酸性的,有時是鹼性的。他假定,並且也能令我們驚嘆的靜電測量證明,兩種不同的金屬例如銅和鋅接觸時會得到不同的電勢。 他測量了這種電勢差,得到的結果與我們現在所知的它們之間的接觸電勢差沒有多大差別。至少當連接肌肉和神經的金屬電弧是雙金屬時,只要假定蛙是一種非常靈敏的靜電計,伽伐尼實驗就到了解釋。伏特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使他發明了伏特電堆,這是歷史上的神奇發明之一。伏特發現導電體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金屬,它們接觸時會產生電勢差;第二類是液體(在現代語言中稱為電解質),它們與浸在裡面的金屬之間沒有很大的電差。而且第二類導體互相接觸時也不會產生明顯的電勢差,第一類導體可依次排列起來,使其中第一種相對於後面的一種是正的,例如鋅對銅是正的,在一個金屬鏈中,一種金屬和最後一種金屬之間的電勢差是一樣的,彷彿其中不存在任何中間接觸,而第一種金屬和最後一種金屬直接接觸似的。伏特最後得到了一種思想,他把一些第一種導體和第二種導體連接得使每一個接觸點上產生的電勢差可以相加。他把這種裝置稱為"電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