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途徑及方法

研究途徑及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16 14:49:08

Ⅰ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行動研究法、資料收集法、學生帶動法、教育實驗法、個案研究法。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Ⅱ 主要研究內容、方法及技術路線

1. 3. 1 研究內容

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本書的研究重點是斜坡演變的內外動力作用機制及成災危險性評價,選擇的示範研究區為金沙江虎跳峽河段。具體的研究目標是結合金沙江虎跳峽水電開發中的斜坡變形破壞問題,對斜坡演變的動力地質作用機制及作用過程進行研究,建立斜坡演變的內外動力耦合作用模式,為以後的斜坡災害深入研究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對該地區典型斜坡災害的變形破壞與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相關性剖析,獲得表徵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空間強度差異性分布的地質動力區劃指標體系,並將其應用到斜坡災害危險性定量評價中,用以指導工程決策和環境管理。具體研究內容可概括為:

1) 虎跳峽工程區及其影響帶的地質背景與河谷斜坡變形破壞體賦存環境的調查與研究,是整個課題的地質基礎。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研究區特殊的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新構造運動、水文氣象等內、外動力條件,以加深對河谷斜坡演變的環境系統的認識。

2) 對金沙江虎跳峽河段 ( 其宗-大具) 斜坡變形破壞類型、規模、數量、空間分布規律及其活動性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總結,研究基本環境條件 ( 或環境場) 對斜坡變形破壞的綜合效應,為斜坡災害的形成機理和危險性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3) 通過斜坡變形破壞與地質動力因子的相關性分析,研究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斜坡變形破壞體的形成演化、發育頻率和空間分布特徵,並在定量意義上揭示了各動力因子對斜坡變形破壞的主次關系,為斜坡演變機制分析及成災危險性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4) 對虎跳峽河段典型斜坡演變機制進行重點剖析,查明區域斜坡演變的地質背景與內、外動力地質作用機制及作用過程。分析了斜坡演變的內、外動力作用的耦合要素及其演變效應,綜合確定虎跳峽地區河谷斜坡演變的內外動力耦合作用模式。

5) 模擬河谷大規模反傾岩體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的重力時效性彎曲變形和累進性剪切破壞模式,進而研究其在庫水位驟降與地震作用下反傾斜坡的動力穩定性; 探索岩質斜坡最危險滑裂面全局優化演算法。

6) 以下咱日堆積體為重點,通過對其成因模式、岩土體介質的物理力學性質的試驗研究,揭示堆積體斜坡穩定性的影響因素,利用強度折減有限元方法對該堆積體在不同工況下的三維穩定性、塌岸及失穩模式等問題進行分析,為水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7) 根據內外動力耦合作用強度的空間差異性特徵,將統一的地質動力區劃模型納入到斜坡災害危險性評價研究中,建立地質動力區劃指標體系及強度等級,對虎跳峽河段斜坡災害危險性進行定量評價。

1. 3. 2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 通過廣泛的資料 ( 包括國內外文獻、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現場勘察資料等) 收集和野外實地調查,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採用原始資料統計、地質歷史對比和地質類比等方法,進一步分析虎跳峽河段的區域地質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文氣象條件和新構造運動特徵等。

2) 根據實地調查、遙感圖像和航片解譯成果,收集整理有關虎跳峽庫區其宗—大具段斜坡變形破壞體 ( 包括斜坡變形體、滑坡體和崩塌體) 的基本信息,建立斜坡變形破壞體資料庫,進而分析斜坡變形破壞體的發育狀況 ( 如類型、規模和數量等) 、空間分布規律及與基本環境條件 ( 或靜態環境因子) 的關系。

3) 採用單因相關分析方法剖析斜坡變形破壞與各種地質動力作用因子之間的關系,研究內、外動力作用下斜坡變形破壞體的發育頻率、規模和空間分布特徵; 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效果測度分析模型 ( EMA) ,對斜坡變形破壞與主要動力地質作用進行關聯度綜合量化分析,並確定了影響河谷岸坡穩定的關鍵性動力因子,從定量的角度探討研究區各種動力地質作用對斜坡變形破壞的主次關系。

4) 以兩家人大型鬆散堆積體、龍蟠右岸斜坡變形體和滑石板堆積體滑坡為典型實例,採用工程地質力學分析方法重點剖析虎跳峽工程區斜坡演變的成因機制,並建立了虎跳峽河谷地區斜坡演變的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的基本模式 ( 或概念模型) ,並對堆積體滑坡的滑動周期進行了初步的分析預測。

5) 基於反傾岩體變形破壞的時效性,引入強度折減法來分析並以安全系數來評價反傾岩體邊坡的穩定性,並從邊坡變形演化過程中剪切屈服區的擴展方式中,提出了 「軟基效應」和 「互層效應」共同作用下大規模反傾岩體的 「累進剪切破壞模式」。運用離散元進行變形岩體的全時程動力分析,指出地震慣性力作用引起的剪應力積聚效應和超靜孔隙水壓力累積效應是導致斜坡失穩的內在機理。將遺傳演算法和 Sarma 法相結合,並引入保持最優的災變策略,提出適用於岩質邊坡最危險滑裂面分析的 GA-Sarma 演算法。

6) 對下咱日堆積體的研究,我們首先從堆積體的地質結構調查入手,通過野外地質特徵和鑽孔特徵的綜合分析,研究堆積體的成因類型和形成演化歷史; 通過現場大型直剪試驗、推剪試驗、粒度分析和大尺度單環滲透試驗,對五類堆積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取得全面的認識; 通過典型采樣的室內力學試驗和細觀結構分析,研究堆積體變形破壞規律及其結構控制機理; 通過綜合分析建立的地質模型和強度折減少有限元數值模擬技術,研究堆積體在不同工況條件下的二維和三維穩定性。

7) 在典型斜坡演變機制分析的基礎上,基於內外動力耦合作用強度的空間差異性特徵,應用模糊綜合評判 ( FCJ) 與地理信息系統 ( GIS) 相結合的方法,建立了地質動力區劃指標體系及強度等級,並結合靜態環境條件 ( 包括岩土體類型、岸坡結構及坡型等) ,預測工作區不同區段未來可能發生斜坡災害的程度。地質動力區劃方法為斜坡災害危險性評價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書的研究技術路線如圖 1. 3. 1 所示。

圖 1. 3. 1 研究技術路線圖

Ⅲ 論文中提到研究路徑和研究方法有什麼區別

論文工具箱是為畢業生提供查重、寫作、場景化服務。選擇添加按鈕,進入查找界面使用即可。

區別:

1、性質不同:研究方法是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文工具箱為畢業生提供查重、寫作、場景化服務。

2、特點不同:論文工具箱依託微軟跟金山,合作開發了論文寫作編輯器中的效率工具。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

3、原理不同:由於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處於一個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所以對於研究方法的分類很難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認識。研究工具的場景化寫作、快捷高效排版、智能校對、智能化查重、降重提醒,後續將會開發更加便捷化、實用化的功能。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Ⅳ 主要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結合本次研究擬解決的主要地質問題,採取如下技術路 線: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地球物理信息和試油資料及相鄰區塊油氣勘探開發成果的 基礎上,以12口鑽井的岩礦資料和測井資料,以及HZ9-2和HZ27-4兩個構造帶的三維數 據體為主要分析對象,運用儲層沉積學、層序地層學、測井地質學、地震地層學等多學科 交叉的綜合研究方法,對深層儲層沉積-層序特徵、岩石學特徵、成岩後生作用特徵、儲 集物性特徵和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規律等進行深入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如 下圖所示,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以測井和岩礦資料為基礎,精細分析12口鑽井剖面古近系的岩性相、沉積相、沉積演化序列和層序地層學特徵;

2)在各項岩礦資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深層儲層的成岩作用方式、成岩演 化序列與孔隙類型、孔隙結構和物性特徵;

3)充分應用粘土X衍射、有機質RO反射率、包裹體測溫、微區電子探針和有機酸 流體分析資料,研究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的埋藏史、熱史、有機質和流體演化史,以 及對深層儲層成岩史、孔隙演化史和次生孔隙發育帶的控制;

4)在上述(2)和(3)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原始孔隙 的保存條件、保存程度和次生孔隙形成機理,物性特徵、控制因素和分布規律;

5)以HZ9-2和HZ27-4兩個構造為重點區塊,VSP測井資料及鑽井合成地震記錄為 井-震對比的主要方式進行三維地震層位標定,地震層序劃分和地震相分析,在地震剖面 上對儲集砂體進行追蹤對比;

6)在已有構造模型和地震剖面極性的基礎上,通過儲層精細標定及正演模型製作,分析地震屬性與深層儲層岩性信息的關系,充分運用地震屬性分析技術、地震相分析技 術、地震地層反演技術,對HZ9-2和HZ27-4構造有利儲集單元的縱橫向分布規律進行預 測,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幾點:

(1)依據地震層序模式與沉積、層序研究成果,建立HZ9-2和HZ27-4構造的一維儲層 地質模型;

(2)分析此兩構造的深層儲層地震響應特徵,研究地震屬性與沉積、層序和儲層岩性信 息的相關性,提出深層儲層的地震預測模式,在反演參數(GR、波阻抗)試驗的基礎 上,進行基於儲層地質模型測井約束的地震地層反演,在區塊范圍內進行大尺度的深層儲 層橫向預測;

(3)以地震地層反演結果為主要依據,參考地震屬性、地震相分析結果,根據沉積體系 模式與層序地層特徵,編制對HZ9-2和HZ27-4古近系深層儲層分布預測圖,描述儲層縱 橫向分布規律。

7)以上述5)和6)的綜合研究成果為依據,對HZ9-2和HZ27-4古近系深層儲層的 油氣勘探潛力進行綜合評價,在此基礎上,總結和歸納形成古近系深層儲層的成因特徵、控制因素、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提出適合惠州凹陷古近系深層儲層定量預測和評價的研 究思路和技術方法(圖1-1)。

圖1-1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工作流程圖

Ⅳ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及研究范圍

河南省省轄18個城市廣泛分布第四紀鬆散地層,其淺層土體以及賦存的淺層地下水中低品位的地熱能資源豐富。為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於2006年向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立項申請開展「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能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項目,得到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並列為「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礦產科技攻關項目」(科研項目編號02號),2007年初編寫了項目設計書,於2007年3月通過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審核,於2009年8月26日通過了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的驗收和科技鑒定。

原項目研究范圍:鄭州、開封、新鄉、許昌、漯河、周口、安陽、濮陽、焦作、洛陽、南陽等11個重點城市的城市建成區及規劃區,面積約5000km2。研究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狀況,調整工作區面積為2020年規劃區面積。

本書研究范圍是根據專家意見及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增加了鶴壁、濟源、三門峽、商丘、平頂山、駐馬店、信陽等7個城市的相應內容,同時,根據《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規范》(DZ/TO225—2009),增加了地埋管熱泵系統應用適宜性評價與區劃研究內容。

二、研究目的

本項目研究目的是為科學利用與保護淺層地熱資源,初步研究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資源類型與潛力,進行開發利用區劃,促進河南省城市淺層地熱能的合理開發利用,減少投資風險等提供科學依據。

三、研究內容

為保證本項目研究目的及任務的實現,有利於科技攻關,提高成果科技水平及實用性,本書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研究。

1.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及循環特徵研究

該課題針對城市所處的山前沖洪積平原、河流沖積平原、河谷及盆地等水文地質單元,對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和循環體征進行研究,是此次研究項目的基礎,重點研究以下內容。

1)第四系厚度及年恆溫層深度。

2)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及循環特徵。

3)水位、水溫、水質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

4)建立和確定淺層地熱資源評價參數系列,包括滲透系數、儲水系數、地溫梯度、回灌滲透系數、熱導率和大地熱流值等。

5)建立典型城市的淺層地熱能概念模型和確定邊界條件。

2.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

該課題是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單元,主要研究如下內容:

1)根據地(水)溫觀測、抽水和回灌試驗及室內測試,計算和確定淺層地熱能資源計算與評價參數值。

2)根據概念模型建立數學模型。

3)採用不同評價方法,計算淺層地熱能儲存量和可采資源量。

4)根據淺層地熱資源現狀開采量與可采資源量,計算開采潛力,並進行開采潛力分區。

3.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技術研究

該課題也是進行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主要針對不同水文地質單元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現有工程開展回灌技術和現場試驗,研究回灌量和水質及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可采資源量的影響;研究施工工藝,確定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的技術條件,包括合理井深、井間距、井結構、開采量與降深、回灌量等;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

4.淺層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區劃

在以上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根據開發利用技術條件,確定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對地下水資源和淺層地熱能資源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與保護目標。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資料收集及二次開發

項目執行過程中廣泛收集18個重點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淺層地熱能利用、遙感、水文、氣象、環保、城市建設規劃和城市節能規劃等方面的資料,並進行系統地綜合整理。研究內容包括:①地層結構、構造特徵;②淺層地熱能利用層位水文地質條件;③總結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研究

在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此次研究的18個城市區淺層地熱能利用項目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工程佔地面積、應用建築面積、抽、回水井數量、井間距、抽水量與地下水溫、回水量與回灌水溫、運行期間地下水動態變化、製冷(熱)效果等。

3.水動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淺層地熱能資源可稱為是一種主要以水為載體的可流動資源,為研究地下水的徑流條件,開展了地下水位統測和動態監測。在枯水期部署地下水位統測工作,統測點密度一般為每4km2一個點;選擇已有的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進行長期監測,以研究地下水源熱泵系統運行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監測時間不少於一個水文年,監測內容包括抽水量、回灌量、水位、水質、水溫及利用效能等。其中水質監測選擇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運行前、運行過程中及運行後分別採取水樣;水位及水溫觀測頻率每5天1次。

4.水熱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為研究淺層地溫分布特徵,對淺層地下水溫度進行了調查。主要是結合水動力場研究開展地下水溫度場分布測量,儀器採用井中測溫儀(型號JL-1),平面上測量點密度大體按每25m2設1個點布設;垂向上測點密度為每2m設1個點,測深視井結構具體條件確定。

5.水文地球化學研究方法

地下水的水化學組成反映了淺層地熱能的形成環境與條件,可通過水化學成分研究其成因與形成年齡,評價淺層地熱能的科學用途。為分析不同水質對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的影響,研究提出相應的處理工藝措施,結合已有資料,分別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動態監測點與水化學資料相對較少的研究區補充布置水質全項分析水樣並送實驗室測試。

6.現場實驗方法研究

為了解含水層富水性,計算水文地質參數,研究地下水回灌量和水質、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開采資源量的影響,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研究適宜於東部平原細顆粒含水層地區抽水、回灌井科學的施工工藝和成井結構,研究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的適用條件,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結合已有或在建淺層地熱能利用工程,布置注水試驗和抽水試驗。為求得不同地層岩性的熱物理參數,在鄭州市布置施工地質取樣孔1眼,所取樣品送往南京大學實驗室測試。

7.模型建立與研究

建立淺層地熱能補給量、排泄量與儲存變化量的均衡模型,評價淺層地熱能資源量;根據水文地質條件,採用熱流量法或數值法預測評價淺層地熱能的可利用資源量;根據開采資源與現狀開采量評價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潛力。

選擇資料豐富且類型典型的地熱區段,運用HST3D數值模擬軟體,對地熱流體運移進行模擬;預測評價規劃開采和淺層地熱流體利用條件下,地熱流體溫度的時空變化趨勢;模擬不同地質、水文地質、地熱條件下,地下水的流場和溫度場的分布特徵;評價淺層含水層的儲熱功能和熱儲量,為合理、科學地開發淺層地熱流體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8.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綜合研究

在上述方法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不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下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方案,制定各市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

9.資料庫建設

對收集的資料、新取得的各項資料進行整理裝訂成冊,並統一使用GIS軟體平台,按要求建立資料庫。對原始圖件及成果圖件等實施數字化,並建立圖形屬性庫及外掛屬性庫。

Ⅵ 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內容

以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信息處理分析為基礎,以多源信息深入挖掘和深化應用為目標,以相山地區進一步找礦方向的釐定為目的,重點開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圖 1.1 相山礦田鈾礦分布略圖

1.2.1.1 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形態研究

主要研究其形成背景、基底構造、形態特徵、與區域地層構造的關系和成因定位機制。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的總體形態研究是深部成礦條件研究的基礎。

1.2.1.2 新構造運動研究

通過 Landsat-7ETM+多光譜數據的圖像融合和 RGB 合成,對相山地區地貌景觀、岩性、線狀構造和環狀構造進行全面分析,並重點研究線狀構造的第四紀活動形跡,探討新構造運動對該區成礦幅度和礦床保存的影響。

1.2.1.3 相山西北與東南部的對比研究

相山鈾礦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東部很少。筆者將進行構造岩漿發育特徵、遙感影像、重磁表現、基底形態、成礦特徵的對比分析,探索相山鈾礦空間分布差異性的主控因素。

1.2.1.4 侵蝕作用和保存狀態研究

礦床是地質作用的歷史產物,礦床形成後還會經歷各種變化和改造。相山礦田全盲礦床很少,礦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蝕作用。雖然以往礦床成因研究成果頗豐,但礦田的侵蝕深度以及保存狀態研究薄弱,因此筆者開展了侵蝕深度或侵蝕程度的評價研究。

1.2.2 研究思路

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在前人豐富資料、成果及野外調查的基礎上,採用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等,對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及礦床保存狀態進行研究,為相山礦田深入找礦提供依據。

(1) 調研、收集國內外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技術的發展態勢和技術資料,了解多源信息集成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應用現狀和動態,明確技術關鍵,確定研究重點及所採用的 GIS 技術平台。

(2) 系統地收集相山地區區域地質、遙感、航放、航磁、地面物化探和水文地質等資料以及相關論文、專著。了解研究區的工作程度和研究現狀,成岩成礦方面存在的問題。

(3) 對收集的資料和數據進行數字化和影像化,構建相山地區空間資料庫。

(4) 在空間資料庫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支持下,首先對相山地區積累的多源信息逐一進行單信息分析,然後進行多源信息集成處理。通過信息挖掘,發現規律,形成認識,並應用於勘查實踐。

技術路線框圖見圖 1.2。

1.2.3 研究方法

在文獻調研、資料收集、建立空間資料庫的基礎上,主要採用以下技術方法:

(1) 野外地質調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新構造運動的調查,重點觀察主斷裂的活動形跡。

(2) 地質、ETM、航放、重磁、DEM 單信息分析。ETM 圖像處理在 Erdas imagine8.6 平台進行,通過增強處理、比值分析、主成分變換,提取線性構造和蝕變異常並進行地質分析; 航放信息採用能譜參數計算、圖像編碼等技術方法; 重、磁信息則採用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和方向導數處理; DEM 主要採用地形形態分析等方法。

圖1.2 技術思路框圖

(3) 在空間資料庫等相關技術的支持下,將遙感信息與地質、航放、重磁和 DEM 數據進行集成處理,開展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和侵蝕狀態保礦條件研究。信息集成是本次研究將要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遙感與航空放射性信息的集成,遙感與重磁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球化學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質地理信息的集成。

(4) 採用 C 語言和 MATLAB 軟體開發平台相結合的方式,對地學數據進行三維可視化分析。

(5) 以基礎地質信息的深入挖掘為主導,結合其他地學信息和集成處理成果,開展相山地區關鍵地質問題的綜合應用研究。

本選題的創新點主要有:

(1) 研究思路上實現兩個轉移,即從單信息研究到多源信息的對相山地區的總體研究; 從成礦作用研究為主到成礦作用和保礦研究並重。

(2) 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了新構造運動和剝蝕狀態研究。

(3) 在研究方法上,側重於多源地學信息的綜合運用,其中傳統的地學研究方法與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相結合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技術手段。

Ⅶ 研究課題的途徑和方法怎麼去解釋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基礎型、拓展型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去探求知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的和實際的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為主要形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它以研究課題為載體,使學生通過最基礎的研究活動,學會科研的基本方法,並初步形成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在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教學中,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新穎關系,能營造一個使學生勇於探索、勇於爭論、相互學習鼓勵的良好學習氛圍。數學研究性學習注重問題的解決,但更加關注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
用於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材料,一般是以課題形式為主,一個課題探討一個專題。對數學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既要是學生所學數學知識的綜合與實際應用,又要對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有較好的訓練價值,對高中學生來說,較好的課題應該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有體驗的數學問題,或者是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因此在確定研究課題時,不僅由教師提供,而且更要鼓勵學生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調查、思考,抽象概括出數學問題,從而形成研究課題。下面從課題確定的原則和來源兩個方面來談談數學研究性學習中研究課題的選擇。
一、確定研究課題的原則
1.適應性原則
學生是研究課題的研究者和解決者,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角,因此,研究課題的選擇要與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相適應,課題的難度要掌握在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太難或太容易的問題都不宜作為課題讓學生研究,選題時要充分利用學生所學知識,使學生通過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基本方法。
2.問題性原則
在選擇課題時,不是提供一篇學生沒有學過的教材讓學生去學習、理解與記憶,而是呈現給學生一個需要學習和探究的數學問題,這種問題往往是一些背景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數學建模去解決。
3.開放性原則
數學研究性學習具有最大的時空開放性,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後,走出課堂和書本,通過媒體、網路、調查等多種渠道,收集信息資料,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另外,由於各人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及學習能力的差異,對課題的理解,研究目標的定位,研究過程和方法的設計,手段的應用以及研究結果的表達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所選課題應該能讓學生應用自己已有的數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得到解決。同時,課題解決過程中學習時間的安排,課題切入點的確定,研究方式的選擇,結果的表達等方面均要有相當大的靈活度,為學習者和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足夠的空間,而不能強調結論的唯一性與標准化。
4.社會性原則在確定研究課題時,應強調數學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數學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因此,我們在選擇課題時,應特別關注與社會發展及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通過研究課題的研究學習,學會發現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並進一步體會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5.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特點。數學研究性學習要使學生在解決研究課題的過程中,通過親身參與社會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結論表述與分析驗證等一系列實踐活動,獲取親身參與研究與探索的體驗,體會科學研究的全過程,並使他們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二、數學研究課題的來源
1.深入研究教材,從教材中取得課題
數學教材是研究課題的重要來源,新編的高中數學教材(練習部分)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如果我們注意挖掘教材,就可以從中找到很多適合學生探究的課題。

這些課題的特點是學生利用近階段所學數學知識,通過探究與合作,教師作適當的指導,都能很快得到解決,具有「短、平、快」的特點。
2.結合生活、聯系社會實際選擇課題數學的應用是廣泛的,要鼓勵學生從生活實際、生產實際中把實際問題提煉成數學研究課題,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處處皆數學」。也可由教師選編一些與社會、生產、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研究課題供學生選擇解決,這些課題既要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吸引學生進行研究探索。例如以下的一些課題:
(1)去銀行存錢,存五年期和一年期的年利率是不同的。請學生調查銀行存款利率,然後解決以下問題:甲、乙兩人在同一天各去銀行存入1000元錢,甲存為五年期,乙存為一年期並在每年到期時領取本息後一並再存為一年期,每次領取時要交納20%的利息稅,問五年後,甲乙兩人誰的收益大,兩人的本息合計金額差是多少?
(2)在一條生產流水線上有5台機器工作,它們間隔的距離是相等的,我們要在流水線上設一個檢驗台,零件經檢驗合格後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若5台機器的工作效率相同,問檢驗台應設在何處,可使移動零件所走的路程之和最小?如果是n台機器呢?如果這些機器的工作效率各不相同呢?
(3)調查報亭賣報情況(進價、售價及賣不出去而退回每份報紙賠錢多少),統計一個月的銷售情況,為報亭主人決策,使之收益最大。
(4)調查保險公司養老保險險種及分紅方法,某人在40足歲時參加保險,或將應交保額逐年存入銀行,假設此人預期壽命為75足歲,請你對這兩種投資方式進行比較,確定此人是投保收益大,還是存銀行收益大。
(5)叫做「黃金數」,一個矩形的寬與長之比為黃金數的叫做「黃金矩形」,這樣的矩形看起來比較美觀,因此有人認為一般的報刊版面的寬與長之比是黃金分割比,請你去學校閱覽室實地測量10種報紙雜志的寬與長之比,找出它們的比值大致是什麼數,為什麼用這個數?
(6)現在很多人家都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請你用所學的數學、物理、地理知識說明在各個不同季節,熱水器安放的傾斜角為何值時,可使正午時陽光直射熱水器,從而取得最大熱效率。根據你的研究,你可以向熱水器生產廠提何建議?
3.由學生自行提出問題,確定課題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力和想像力,一旦他們研究問題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超乎教師的想像。以下幾個問題就是由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總結提煉而提出來的:
(1)節假日隨父母去超市購物,去收銀處付款時往往要排很長的隊,如何合理安排收銀機,使顧客排隊時間最短?
(2)商店經常打出打折的招牌來吸引顧客,「打折」背後究竟有什麼奧妙,進價和原價到底是多少,調查進價和原價,計算「打折」後的實際利潤是多少?
(3)居民住宅區中兩幢樓房之間的距離為多少時,可以使每幢房子底樓在冬季每天10點到下午2點能曬到太陽?
(4)下雨天用各種不同的容器收集雨水,分別計算降雨量,與氣象台的預報作比較。
(5)足球運動員在射門時,面對對方守門員,射門時的角度、球速與守門員撲球時的移動速度有何關系,能將球射進球門?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需要教師從可行性、實用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指導,以防不切實際。但要以鼓勵為主,對目前限於知識結構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切不可輕易否定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有的課題可適當增加條件,以使課題更切實可行。
在實施數學研究性學習時,課題可以在課堂上或課外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後進行探究學習,收集信息資料做研究,可一人研究,也可以幾人合作,教師可作適當的點撥指導,然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主要是做聽眾,也可發表意見、見解或提出疑問,不要追求結論的完美,要重視學生的參與過程。

Ⅷ 研究思路與方法

土壤是各類農作物生長的基礎,土壤重金屬元素經過作物根系的吸收、植物體內的運移而部分蓄積於果實籽粒等食用器官,從而影響到農產品安全質量。因此,土壤和大氣、水、農葯、化肥等是影響農業生態環境、農產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土壤有機質、酸鹼度、氧化還原條件、質地與結構等土壤理化條件決定了土壤重金屬存在形態,這是影響作物對重金屬吸收累積率的重要土壤環境因素;另一方面,作物重金屬含量與作物類型及品種有關,根系吸收的重金屬往往需要經過植株體內長距離運移才能到達果實籽粒等食用部位;再者,土壤重金屬不是作物及農產品中重金屬的唯一來源,沉降於作物株葉、果實籽粒上的塵土,以及噴灑的農葯、化肥所含的重金屬,也可以通過葉面吸收等方式進入植株和農產品,所有這些因素導致了食用部位與土壤重金屬含量關系的復雜化。因此,研究土壤重金屬對農產品安全性的影響,必須考慮土壤環境、作物種類,以及大氣、水等其他農田生態環境要素,選擇代表性地塊、典型作物,相同點位採用「作物-根系土配套采樣」等采樣方法,盡量消除各種因素的影響,並採取科學合理的數據處理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屬對農產品的影響模型,為土壤重金屬污染生態效應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Ⅸ 論文開題報告里的研究途徑怎麼寫啊

研究報告的結構一般包括如下部分

(一)導言

導言要求簡明扼要地闡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該研究課題提出的緣由;研究這一課題的意義;目前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現狀、問題和發展趨勢;該項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

鑒於這一部分所要述及的內容,有人也直接以「目的和意義」「問題的提出」作為該部分內容的標題。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的介紹主要是讓讀者了解課題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

研究方法的介紹主要包括:研究設計的組織形式;研究對象的取樣和選擇;研究因素的實施與控制;研究資料的收集處理的方法與手段;研究所採用的特殊設備、工具等。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研究結果很重要,能夠量化的最好要用數字說明,不能量化的要用一些案例來說明,不要搞一些抽象的說明,給人的感覺空洞。數據可用表格的形式。對比實驗還要對數據進行前後測驗和統計檢驗。

對取得的結果可以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進行分析和歸納。

(四)問題與討論

對在研究和實驗中沒有完成的問題和原因可以在這一部分說明,對實驗的結果是否有推廣價值也要進行說明。這一部分也常常以「分析與建議」、「建議」等作標題。

在分析和討論中,可以引用一些理論與說法,可以提出一些改進教育或教學的建議和措施,可以提出個人的一些想法與思考,也可以提出由於該項研究而發現與產生的新的問題、新的設想,以留待進一步研究。此外,在這部分還常常對該項研究的方法設計進行必要的反省、分析和討論,如果變換研究方法可能對研究結果帶來哪些變化等。

(五)結論

結論必須指出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還有什麼問題尚待研究。有的研究報告可以不寫結論,但應作一簡單的總結或對研究結果開展一番討論;有的包括可以提出若干建議;有的報告不專門寫一段結論性的文字,而是把論點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個部分。

(六)其他

1. 附錄

附錄主要包括下面三項。

(1)引文注釋

引文注釋分為頁末注(腳注)、文末注(段落注或篇後注)、文內注(行內夾注)和書後注四種。

(2) 參考文獻

通常以「主要參考資料」,或「主要參考文獻」為小標題,下面開列出文獻資料的目錄。

文獻資料的目錄的書寫方式是用[1]標注一個阿拉伯數字,然後列出作者姓名、文獻名稱、出版單位、出版時間。

如:

【1】 增俊著.當代西方學校德育教育.廣州:廣東出版社,1993

【2】 [德]庫爾特•勒溫著,竺培梁譯.拓撲心理學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原始資料

「原始資料」系指研究中所搜集到的重要原始資料,如某些測量的結果和有關研究的定性觀察材料,調查問卷等;也應在附錄中簡明、准確、清楚地加以介紹。

2. 摘要

研究報告舉例

要慎重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

——天津市普及12年義務教育的論證報告

(提綱)

一、問題的提出

1994年,我市在全國率先實現普及9年義務教育,1999年,我市在全國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在新世紀的前十年,天津市應該「高標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還是「實行12年義務教育」?

二、義務教育與普及教育的不同

1. 經費來源不同

2. 法律依據的不同

3. 盡義務的不同

4. 就業的不同

三、世界各國實行義務教育的情況分析

表1 世界各國實行義務教育年限一覽表(略)

世界上實行12年義務教育的只有13個國家或地區,這13個國家的人口加起來還不足一億人,相當一個河南省。

從以上提供的數據可以說明如下問題:

第一,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實施義務教育的年限一般都比較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依託

第二,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大部分普及了高中階段的教育,但不一定實行12年義務教育

第三,義務教育需要強有力的物質保障,所以各國對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持慎重態度

實施義務教育,不僅是入學年限問題,而且必須考慮教育質量,教育質量在一定意義上取決於資源投入水平。一些發達國家之所以在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方面很謹慎,重要的因素是考慮到政府有無提供強有力物質保障的可能性。

從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世界上只有13個國家實行了12年義務教育。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沒有實行12年義務教育可能是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對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持慎重態度,因為這需要大大增加對教育的投資才行。二是可能他們認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一定採取義務教育的形式。

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目前已經普及了高中階段的教育,甚至有的已經普及了高等教育,但並沒有實行12年義務教育。從他們對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資來看,並不是不具備12年義務教育的條件,而是沒有這么去做,可能考慮到有必要讓受教育者承擔一部分教育費用。

從對世界各國實行義務教育的情況的分析,我認為天津市要慎重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這是從對世界各國的情況分析後得出的結論。但我們國內北京市已經提出了「力爭到2010年,在全市分期分批實行12年義務教育」。我們天津就不能嗎?但我也同時注意到同為直轄市的上海市沒有提出實行12年義務教育,上海市提出「在新世紀的前10年裡要普及高質量、多模式、可選擇的高中階段教育。」所以我們有必要把天津市的教育與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教育作一比較,才能准確地定位天津市教育的發展。

四、天津與北京、上海教育情況的比較

1.天津市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低於北京和上海

2. 天津市對教育的投入要低於北京和上海

3.天津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投資低於北京和上海

4. 我市高中階段的教育投資也遠遠低於北京和上海

五、結論

以上我們分析了世界各國實行義務教育的情況,並把天津市和北京市及上海市的教育情況作了對比,認為天津市應慎重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盡管北京市提出了力爭在2010年分期分批實行12年義務教育,但天津市的經濟收入和對教育的投資都與北京市有較大的差距,雖然上海市沒有提實行12年義務教育,但天津市與上海市的差距也比較大,所以本文認為:市委市府在2001年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高標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的奮斗目標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閱讀全文

與研究途徑及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套圈環的安裝方法 瀏覽:248
維生素b6用電腦的書寫方法 瀏覽:752
風險分析工作方法 瀏覽:343
如何清除非瘟最快方法 瀏覽:128
pobling潔面儀使用方法 瀏覽:490
咳嗽病因治療方法 瀏覽:429
孕婦左側睡不著覺的解決方法 瀏覽:227
泰國蛇油使用方法 瀏覽:102
兩個鐵板連接方法 瀏覽:11
正確保護眼睛的方法 瀏覽:183
木工板材用量計算方法 瀏覽:64
等高線圖的判讀方法與步驟 瀏覽:977
寒假沉迷手機方法 瀏覽:796
急性乙肝的治療方法 瀏覽:883
蘋果xr手機解除越獄最簡單方法 瀏覽:28
用什麼方法能測試出是慢阻肺 瀏覽:477
aux電壓力鍋使用方法 瀏覽:32
怎麼折鞋帶的漂亮方法 瀏覽:968
套管頭試壓塞安裝方法 瀏覽:634
工程上常用的防腐蝕方法 瀏覽: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