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史如何研究
二、戰後西方教育史學發展格局
首先,關注了歷史研究視角的轉移對拓展戰後西方教育史學研究領域的影響。傳統歷史學是「自上而下」的歷史學,關注帝王將相和社會精英,主要依據檔案進行研究。從傳統的西方教育史研究領域來看,主要關注政府的學校教育政策或立法以及大教育家的思想或理論。而戰後「自下而上」的歷史學的發展給西方教育史學的發展打上了深刻烙印。歷史學界關於「歷史研究視角的轉移」的涵義主要指從工人運動史到勞工史,從女權運動史到婦女史,從心理史到心態史,從思想史到心智史以及口述史[9](P163-211)。自下而上的歷史學的性質和特徵在勞工史、婦女史、心態史和心智史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並極大地拓展了教育史的研究領域。從美國發端的教育史學的重新定位是一個國際性的過程,幾年以後就傳到了歐洲大陸,社會科學和社會史導向的研究範式開始挑戰傳統教育史學模式。在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澳大利亞等國,自下而上的教育史學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發展[10]。
其次,對當代西方教育史學發展的一般趨勢和特徵進行了思考。20世紀的西方史學發生過兩次轉變,先是從傳統史學(the old history)轉向新史學(the new history),後又出現敘述史學的復興,逐漸形成傳統史學、新史學和新新史學「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戰後國際史學轉向和師范教育機構轉型的雙重夾擊下,傳統西方教育史學模式也發生了相應的嬗變,先是在歷史學社會科學化潮流的影響下朝著新社會史的方向發展,後來在新文化史學的影響下出現了新文化教育史學。「進入21世紀,一方面,運用傳統教育史學模式研究教育史的仍大有人在,許多教育史學家為捍衛教育史學的獨立性而努力;另一方面,新文化史取向的教育史學與新社會史學取向的教育史學既相互博弈又取長補短,形成了戰後西方教育史學三足鼎立和多元化發展的態勢」[11]。
1、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它主要通過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現象,基本目的在於描述與解釋,在描述過程中進行解釋。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教師和研究人員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以改進教育工作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動。它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融為一體,將教育者和教育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強調在「行動」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大致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環節,即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3、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採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方式對現狀進行了解,對事實進行考察,對材料進行收集,從而探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敘事: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
(2)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圖示擴展閱讀: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學的方法,對教育有關的因素進行分析測試,研究教學的過程。
數據有兩種類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數據。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數據。數據的特徵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數據包括:觀察、訪談、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論文、日記、照片或者博客)
教育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基礎,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地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言之,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探索新的未知規律,以發現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務。
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個學科不同程度的交叉。這些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哲學。這些學科交叉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發現應該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釋,可能不適合其他的時間、空間。
C. 教育研究方法導論的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編 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界說
一、教育研究與教育研究方法
二、教育研究方法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
第二節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類
一、四種研究水平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
第三節 教育研究與教育科學的發展
一、促進教育改革的活力
二、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
三、培養未來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戰略措施
第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
D. 如何進行教育比較研究
一、比較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基礎
我們的比較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基礎是什麼?首先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方法論的基礎。科學的方法論基礎應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嚴肅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方法體系。所謂嚴肅的科學態度,是指應具備全面、系統、客觀、辨證地分析研究問題的思想方法;所謂科學的方法體系,是指應不斷探求方法的綜合、可靠和有效。
現代系統理論(包括控制論、資訊理論和一般系統論)具有濃厚的方法論特徵,但它不具有哲學世界觀的等同性。我們的比較教育研究,可以而且應當應用其中有用的方法論原則,但不能把它作為方法論基礎。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比較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在比較教育的具體研究中,應注意下列基本原則。
1.求是性原則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本性,自然界的規律是客觀的,社會規律也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比較教育學的研究一定要堅持求是性原則,一切從世界各國客觀存在著的教育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現實,從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教育規律性。
2.實踐性原則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是發展真理的有效途徑,這也是辯證唯物論的基本原理。比較教育研究必須貫徹實踐性原則,注意下列問題。
(1)通過實踐,檢驗真理。由於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於借鑒,所以還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判斷外國經驗是否適合本國國情。必須通過本國的實踐來鑒別某項結論的適用范圍。通過試驗,取得經驗,再逐步推廣,這是借鑒外國經驗的關鍵所在。
(2)通過實踐,發展理論。比較教育學通過比較研究所肯定的教育理論,只具有相對真理性。教育理論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3.系統性原則
普遍聯系是物質世界的總的特徵,系統性是事物的根本屬性。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據此,比較教育研究必須遵循系統性原則,注意下列問題。
(1)教育系統的整體性。教育系統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具有自己的性質和功能。這種性質和功能不是它的各個要素的性質和功能的簡單相加,也不能把它的性質和功能還原為要素的性質和功能。在觀察和分析問題時,一定要著眼有機整體,把整體的功能和效益作為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
(2)教育系統的結構性。教育系統的結構性,指的是教育系統中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在研究問題時,應當注意分析教育系統內部諸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結合方式等。
(3)教育系統的層次性。教育系統的層次性是指教育系統的層次結構及層次之間的關系。在研究問題時,應當分析教育系統的各個層次,分析系統和要素(子系統)之間的地位、等級的相互關系。分析教育系統的層次,有助於人們掌握教育系統的縱向結構,進—。步判明不同層次系統共同的運行規律和各自特殊的運行規律。
(4)教育系統的開放性。教育系統的開放性指的是教育系統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研究問題時,必須注意分析教育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關系以及與周圍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指明這種關系,有助於人們在教育實踐中重視外部條件的作用,考慮如何因勢利導。
4.全面性原則
一切現實的事物都是作為系統而存在,作為過程而存在,而系統和過程又都充滿著矛盾,這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觀點。據此,比較教育研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原則。按照事物的矛盾本性,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全面地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發現真理。
(1)全面分析研究各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普遍矛盾與特殊矛盾。
(2)全面分析研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各種矛盾。
(3)全面分析研究教育發展的內因與外因。
5.聯系性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的現象及其在思維中的反映具有普遍的相互聯系的根本特性。事物或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的要素之間普遍存在著相互聯結、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等客觀的聯系。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教育,它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在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教育內部的各種要素之間、不同國家的教育現象之間,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聯系。在比較教育研究中,我們必須注意分析研究這些豐富復雜的聯系,才能保證我們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全面的、科學的、正確的。
6.本體性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本質和現象的對立統一,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是科學的基本任務。同樣,比較教育作為一種科學研究,也要透過一切教育現象來把握其本質,即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的分析和比較研究,最後應當抓住存在背後的本質和規律,也就是說要抓住教育這種存在的「本體」。
7.實踐性原則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觀念的或理論的關系,它雖然是通過主體的意識、思維的活動實現和表現出來的,但它發生的基礎卻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物質的相互作用即實踐。實踐是認識的根本來源,同時也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
二、比較教育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較教育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並重的學科,它是直接以各國教育的實際狀況為研究對象的。從比較教育的奠基人朱利安開始,比教教育的研究者們一直都非常重視對科學的比較教育研究方法的探索和應用。特別是進入社會科學方法時代以後,比較教育的研究者們更是提出了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我們從事比較教育研究的前提條件。
1.調查法
參觀訪問:研究人員實地參觀訪問研究對象,從而獲得第一手感性材料,這是了解外國教育情況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在條件許可時當然可以採用。用這種方法所得的材料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問卷:問卷是調查者用書面或通信形式收集材料的一種方法。
通過調查得來的材料,可用描述和統計等方法加以整理。
2.文獻法
通過分析重要教育文獻來了解教育情況是比較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這是中國當前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
運用文獻法收集材料,一般要經過查閱、抽樣、鑒別、整理等階段。查閱首先應善於利用書目、索引、文摘、辭典、網路全書等工具。查閱過程中應注意分析並摘錄重要資料。抽樣是指對資料的選擇,這是很重要的。不善於選擇,就會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面前茫然不知所措。抽樣通常有三種方式。
(1)來源抽樣。這是資料來源的取樣,如選取何種書籍、報刊、雜志等。
(2)日期抽樣。這是指選取哪一段時間的資料。比較教育研究主要選取戰後的資料,尤其是當前的資料。
(3)單元抽樣。這是指抽取資料的哪個單元,可能是整本書刊或其中的一篇、一段、一頁。
鑒別是對資料的真偽精粗下一番分析工夫,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下一步分析研究建立在可靠資料的基礎上。資料的鑒別可採用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方法處理。整理是指根據研究的目的,按照統一的標准,對資料加以分類,使它系統化,運用時能得心應手。比較教育研究一般按問題進行分類。敘述的材料,可用明白流暢的文字加以整理,數量的材料可用統計法、表列法、圖示法加以整理。
3.比較法
比較教育研究中的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實踐進行比較研究,找出各國教育的特殊規律和普遍規律的方法。
比較教育學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比較法是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比較本身包含著一定的分析與解釋,沒有分析與解釋,比較是不可能進行的。
比較按照不同角度可分為兩類: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
縱向比較可以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的比較,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的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的交叉比較。這是在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研究事物,藉以分析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橫向比較是對同時並存的事物進行比較。它是對兩個國家(或地區)、多個國家(或地區)的某個教育問題或幾個教育問題,甚至整個教育體系所進行的比較。
4.分析法
分析的概念是廣義的,包括形式邏輯分析和辯證邏輯分析。分析的目的,在於對所比較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以便透過現象洞察事物的本質。分析可採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E.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相關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作者:張紅霞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08月
ISBN:9787504146014
開本:16開
定價:49.00元
內容簡介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共十七章,可以分為三部分:1.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內容涵蓋教育科學研究的性質;研究步驟及研究問題的特點;選題與研究設計;定性與定量的關系;觀察的內涵、作用與類型。觀察法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未單獨列出,而是作為科學研究收集資料的只有普遍意義的方法進行了討論。
2.主要研究方法的原理、應用與操作技術,包括第五章至第十六章。內容涵蓋實驗方法、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文獻調查)、人類學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由於問卷調查方法涉及較為復雜的問卷設計與定量分析手段,故佔用較多章節進行介紹。此外,歷史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實際上並不是獨立於前面幾類范疇的研究方法,從理論上講,它們是可以採用前面任何一種方法的特殊的研究領域,故放在最後部分。
3.研究論文寫作,最後一章。即研究成果的表述部分,重點放在對國際規范的介紹,並指出我們學生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什麼是教育科學研究
第二章 研究步驟及研究問題
第三章 怎樣選題和進行研究設計
第四章 觀察的內涵、作用與類型
第五章 實驗方法及實驗思想
第六章 准實驗方法及其意義
第七章 測量與量表編制基礎
第八章 問卷編制的基本知識
第九章 調查方法
第十章 抽樣原理與設計基礎
第十一章 樣本的描述及其意義
第十二章 關系研究及其統計技術
第十三章 人類學研究方法
第十四章 案例研究
第十五章 歷史研究方法
第十六章 比較研究方法
第十七章 研究論文的寫作
附錄:研究論文提交或投稿前檢查要點
參考文獻
……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第1版 (2011年4月1日)
叢書名: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
平裝: 29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030306724, 9787030306722
條形碼: 9787030306722
商品尺寸: 25.8 x 18.2 x 1.4 cm
商品重量: 440 g
品牌: 科學出版社
售價:40.00元
內容簡介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旨在適應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呼喚,全面提高職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在尊重教育研究方法學科體系的前提下,本著強化基礎、突出實用、反映前沿、面向基礎教育和教師的原則,重視教育研究的知識、方法與技術的統一結合,重視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在保持教育研究方法概論、教育研究選題、教育研究設計、教育研究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育研究成果表述與評價等基本框架下,反映行動研究、質化研究等新的研究範式的內容,強化測量法、統計分析法等工具性方法內容,整體編排上遵循?科和認知邏輯,每章節編排上按照知識、操作程序與方法、實際運用等順序,方便認知、操作,便於學習者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同時適合於從事教育工作各類學習者學習需要。
圖書目錄
第一章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概論
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節 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教育科學研究的特徵和分類
第四節 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階段
思考題
第二章教育科學研究選題
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選題概述
第二節 教育科學研究選題確定的過程和策略
第三節 教育科學研究選題應用訓練
思考題
第三章教育研究設計
第一節 教育研究設計概述
第二節 教育研究設計的基本環節
第三節 教育研究方案的設計
第四節 教育研究設計方案的基本內容
思考題
第四章教育測量法
第一節 教育測量法概述
第二節 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
第三節 教育測量的一般程序與方法
第四節 教育測量法應用訓練
思考題
第五章教育文獻法
第一節 教育文獻法概述
第二節 教育文獻的收集
第三節 教育文獻的整理與分析
第四節 文獻綜述及其撰寫
第五節 文獻綜述撰寫應用
思考題
第六章教育調查法
第一節 教育調查法概述
第二節 問卷調查法
第三節 訪談調查法
第四節 訪談與問卷的應用訓練
第五節 調查報告的撰寫
思考題
第七章教育觀察法
第一節 教育觀察法概述
第二節 結構式觀察和非結構式觀察
第三節 教育觀察法的實施步驟和要求
思考題
第八章教育實驗法
第九章教育個案研究法
第十章教育行動研究法
第十一章教育比較研究法
第十二章教育經驗總結法
第十三章教育科研的其他方法
第十四章教育研究資料的整理與?析
第十五章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與評價
參考文獻 基本信息
圖書編號:1322917
ISBN:9787304020644 [十位:7304020644]
作/譯者:孟慶茂
出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
頁數:367
重量:0.463Kg
內容提要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介紹了:在承接了為參加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課程學習的中小學教師編寫一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的任務後,一個既簡單又難以回答的問題始終縈繞腦際,編寫這本書是為什麼?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讀這本書又是為什麼?中國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又是為什麼?思來想去,浮現了一個想法:在當今生活富裕的情況下,如何使我們的下一代仍知道奮進和刻苦,使他們能健康地成長,快樂地學習。
作者介紹
孟慶茂,1941年3月出生於遼寧省蓋州市(縣)一農民家庭。因是孟子73代,「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家訓,鼓勵我讀書成長,總夢想能像先祖那樣對教育作些貢獻。大學畢業後到中學任教10餘年。1978年,心理學專業被恢復,旋即轉到北京師范大學,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擔任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指導教師。出版了《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實驗心理學》等有關著作。曾研究了「高速公路指路標志」、「中小學教室照明標准」、「優秀運動員心理特徵分析」、「中小學生注意力訓練」等課題,2010年以來研究的重點是「高等學校的教育評價」、「中小學素質教育評價」等。兼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統計與測量分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工業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功效學會人類認知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生命科學學會理事等社會工作。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述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第二節 科學方法第三節 科學研究的評價與程序第四節 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
第二章 確定研究課題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與分解第二節 注意教育研究的內容效度第三節 教育的四大支柱與當前教育科研選題
第三章 教育科學研究的設計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設計的基本內容第二節 取樣設計第三節 策略設計
第四章 文獻法和內容分析法第一節 文獻法概述第二節 文獻的收集與整理第三節 內容分析法概述第四節 內容分析法的設計模式和評價
第五章 調查訪問法與問卷法第一節 調查訪問法第二節 問卷法
第六章 觀察法與測驗法第一節 觀察法概述第二節 觀察法的設計、實施與結果整理第三節 測驗法一般問題第四節 測驗的編制與分析技術
第七章 教育實驗法第一節 教育實驗中各種變數的控制第二節 教育實驗的類型第三節 教育實驗研究的效度
第八章 行動研究法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的一般問題第二節 行動研究法的步驟
第九章 研究結果的定量描述第一節 研究結果的初步整理第二節 集中趨勢的描述第三節 數據分散程度的描述第四節 數據關系的描述——相關系數
第十章 假設檢驗第一節 假設檢驗的基本問題第二節 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第三節 方差及方差差異性檢驗第四節 相關系數的顯著性檢驗第五節 計數數據的檢驗——γ2檢驗
第十一章 研究結果的解釋與評價第一節 研究結果的解釋第二節 研究結果的評價後記……
F. 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階段
、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基本特徵
(一)直覺觀察時期(從古希臘至 16 世紀)
1、考察教育問題的立足點,即研究的起點,是從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和統治
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則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
2、採用觀察法以及歸納、演繹和類比的思維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並形成
理論。
3、辯證法的初步運用以及樸素的系統觀。
4、各種學派基於不同的哲學觀、自然觀、社會觀和教育觀,而形成不同的教
育研究方法思想觀點。
(二)分析為主的方法論時期(17 世紀至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
1、從經驗的描述上升到理論的概括,把教育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研究,不僅
描述現象的特點,而且著重揭露現象間的聯系和發展歷程。
2、教育研究方法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認識論揉合在一起的,並初步形成了以
不同哲學理論指導的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風格,這就是歸納法和演繹法。
3、心理學思想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4、反對權威專斷,主張教育要適應自然,並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實驗方法」 。
(三)形成獨立學科時期(20世紀以來)
1、構成教育研究方法體系的大部分方法是從其它學科移植而來的。
2、教育研究方法理論中的兩個基本派別--進步派與傳統派、實證的與思辨
的、實用的與理論的進一步分道揚鑣,各自的發展研究為方法論的發展開拓了新領域。
3、考察這個時期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由於受西方哲學非理性主義、唯科學
主義思潮以及實用主義哲學影響,在研究方法的探討中,明顯地表現出實用主義傾向。
4、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為獨立學科的同時,教育科學領域內分科的學科研究
方法也同時取得顯著進步。
5、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還受到馬克斯辯證唯物論和心理學及心理學研究方法
兩個因素的影響。
(四)現代教育與現代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變革(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
1、科學對自然和社會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使科學研究中直觀性的程度
減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產生了邏輯思維方法高度發展的必要性。
2、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
3、現代科學發現了一系列原有科學理論體系不能解釋和說明的新事實,出現
了一些佯謬,破壞了科學體系原有的原則和思維前後一貫的邏輯嚴密性,產生了現
代科學范疇體系的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促使邏輯方法向前發展。
4、科學研究課題的復
G. 關於教育研究方法
答案是D。我參考的《教育研究方法》課本。
H.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及特徵
(一)實證方法
實證方法作為自然科學中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規范就是「用經驗材料證明或證偽理論假說」。這些經驗材料既可來自研究者的現實觀察或實驗活動(直接經驗),也可來自記錄了前人觀察或實驗結果的歷史文獻(間接經驗);這些經驗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須是可檢驗的。
實證方法包括教育測量法、定量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教育實驗法、內容分析法。
教育測量法是指根據某種規則或尺度,以數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現象或教育對象的某種屬性。其中,包含著測量的三個要素:事物及其屬性;數字或符號;法則。教育測量法的基本特點是根據一定法則,以測驗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測試,從而獲得數量化的結果,並通過進一步分析獲得相關結論。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反映個體發展水平、教育發展狀況的方便工具,並提供可靠的數據。
定量觀察法是按照事先設計的一套明晰而嚴密的「計量系統」實施的觀察,它也被稱為系統化的、結構性的、標准化的觀察。這套系統包括:明確的觀察對象、有嚴密邏輯性的觀察項目系統、確定的觀察程序和記錄單位,還有物化的觀察記錄工具。它的長處是能系統地、高效地獲得大量真實的、確定的觀察資料,容易進行觀察記錄,而且觀察結果便於系統地定量處理和對比分析。它的短處是對觀察設計人員和觀察者的理論和技術要求較高,同時觀察過程比較呆板,缺乏靈活性。
問卷調查法是研究者用嚴格設計的統一問卷,通過書面語言與被調查者進行交流,來收集研究對象關於教育問題的信息和資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點:1.調查工具標准化;2.調查過程標准化;3.調查結果標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理論假設,有計劃地控制教育活動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著有利於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轉變,然後檢驗假設,並由此揭示教育活動規律的綜合性研究活動。它的基本特點是:1.教育實驗要揭示教育現象或教育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2.教育實驗對因果關系的預先設想以假說形式表現出來,實驗過程圍繞假說展開操縱、控制等一系列干預活動,經觀察、分析,最後檢驗假說。內容分析法是對教育文獻的內容作客觀而系統的量化分析,並加以描述,從而對相關的教育現象作出事實判斷的研究方法。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的文獻資料可以是:1.以文字記錄的資料,報紙、期刊、教材等內容往往是專業研究者的研究對象。2.以聲音記錄的資料,包括:上課錄音、學生談話錄音、競選會現場的錄音,與某個年段的教材配套的錄音磁帶。3.以影像記錄的資料,包括:教學錄像、電影、電視、幻燈片、圖片。
內容分析法具有明顯、客觀、系統、量化等四個基本特點。1.明顯的內容;2.客觀的事實;3.系統的記錄;4.量化的結果。
(二)質性方法
作為與實證研究相對的定性研究,有著獨特的研究傳統和研究假設,為定性研究所採用的質性方法,有著它的定義。陳向明先生給質的研究方法下了一個定義:「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質性研究包括訪談調查法、定性觀察法、敘事研究法。
訪談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與被調查者面對面進行交談,以口頭問答的形式來了解某人、某事、某種行為態度和教育現象的一種調查方法。它有以下特點:1.調查過程靈活深入。2.獲取信息完整真實。3.適用范圍更為廣泛。訪談調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樣本小、費用多、時間長、效率較低。2.標准化程度較低,難以統計。3.調查過程容易產生偏差。4.訪談調查不能體現匿名的特點,不能完全消除受訪者的心理顧慮,這往往會影響受訪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觀性。
定性觀察法是研究者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被觀察的人或事所作的開放性觀察。它有以下幾種特點:1.可以了解到更為真實的信息。2.可以獲得更為完整的資料。3.可以進行多次觀察。定性觀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觀察者的主觀影響。2.觀察結果的代表性不夠高。
敘事研究法就是以敘述故事的方式來描述人們的經驗、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所敘述的故事來探究經驗、行為的意義,及其蘊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領域,敘事研究就是通過描述和分析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師生活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來發掘或揭示內隱於日常工作、事件和行為背後的意義、思想、理念,從中發現教育問題,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動特點。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特點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教育敘事研究具有:1.以質性研究方法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為對象。3.教育實踐者成為研究主體。4.形成認識時採用歸納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來研究者徵得研究對象的配合相當耗時。2.不易了解到局內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敘事者故事的影響而偏離研究目的。4.敘事研究受到研究者個人傾向的影響。5.敘事研究對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統方法
系統科學方法論的運用體現在研究主體身上,主要表現為系統思維。它的關鍵特點體現在運用系統科學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性質,並據此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性方法——既包括實證方法,也包括質性方法,以達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及相關因素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研究,著重探討研究對象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系統方法論及系統思維的特點:1.與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具有清晰性和開放性。2.與自然科學的還原主義分析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強調系統的整體性。3.與以往任何一種研究範式相比,系統方法論提供了新的思維原則、模式、路線及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範例。
(四)復雜思維方法
復雜思維直面世界或事物本來具有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變化的生動豐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運動變化的思維方式,是以非線性思維、關系思維、過程思維、情境思維為特徵的。教育系統的復雜性體現在:1.教育活動組成因素的多樣性和可變性。2.教育活動結構與功能、系統與部分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動過程的動態生成性和教育結果的不確定性。
(五)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專家、學者的幫助,在教育實踐中展開科學研究,並以研究的成果指導自身實踐的一種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點:1.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主體,教師即研究者,課程即實驗,課堂即實驗室。2.強調參與、合做與交流。3.強調實踐反思。
(六)文獻法
文獻檢索是科學研究工作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它貫穿於研究的全過程,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獻檢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獻檢索是由文獻貯存和文獻檢索兩個部分構成的一個檢索系統。狹義的文獻檢索則指根據檢索課題,利用一定的檢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獻及其線索查出的過程。文獻法有利於全面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情況、現狀,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科研成果,幫助研究人員選定研究課題和確定研究方向;有利於為教育科研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研究效益;有利於拓展研究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課題研究的創新性。
I. 20世紀50年代以來現代科學發展對教育科學方法論的影響有哪些
一、教育研究方法論
導語:教育研究的性質,描述、預測、改進、解釋。(科學研究的三個基本要素:客觀事實,科學理論和方法技術)
研究方法:是從事研究的計劃、策略、手段、工具、步驟以及過程的總和,是研究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則的集合。能夠分為三個層次:(1)方法論,即指導研究的思想體系,包括基本的理論假定、原則和思路等;(2)方法或方式,即貫徹於研究全過程的基本程序、策略和風格;(3)操作技術,即在研究中具體使用的手段、工具和技巧。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含義、特性和價值
定義:就是按照某種程序和路徑,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地研究教育現象和構建教育理論的方式。它既是一個認識過程,又是一個知識體系和行為規則系統。教育研究方法是解決教育實踐問題和發展教育理論的重要工具。
特性:教育研究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點,即(1)目的在於探索教育規律,以解決實際問題和重要的教育理論問題為導向。(2)有科學的假設和對問題的陳述,(3)有明確的指標和嚴格的能夠操作的程序,(4)有科學的研究設計和准確系統的觀察記錄與分析。
區別於自然科學和其它科學研究的特點:(1)很強的綜合性和整體性;(2)研究的周期較長;(3)實踐性強,針對具體問題(而非解決一個形而上的哲學問題):(3)多學科性;(4)人員的廣泛性。價值:教育研究的價值(略),教育方法的價值(笛卡兒: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從科學史的角度來看,科學發展的每次大的突破都與方法的革新有關) (1)是達成研究目的的保證;(2)能夠使研究更簡約,節省時間;(3)方法得當能夠更准確地找到問題;(4)有助於研究者辨別知識真偽、擴充知識數量和范圍,獲得新發現;(5)能夠使教育研究結論更趨科學化:(6)有助於研究者本身的思維和邏輯。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現狀和發展
歷史: l、直覺觀察時期:古希臘——16C,近代科學產生以前,樸素唯物論基礎上的直覺觀察時期。
特點:(1)研究的立足點與社會發展要求和統治階級利益緊密相關,內容和方法上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2)觀察法為主,思維方式主要是歸納、演繹和類比。(3)辯證法的初步運用和樸素的系統觀;(4)基於不同的哲學觀、自然觀、社會觀和教育觀,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