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勘查技術方法研究室
1.業務定位
陸地及海洋礦產資源勘查方法技術應用研究及設備研製,與成礦規律及礦床研究緊密結合,建設具有礦產資源研究所特色的勘查方法技術研究室。
2.發展方向
(1)陸地礦產資源勘查方法技術研究:兩個主要方向,一是立足於目前世界地球物理探測研究的前沿,深入推進第二找礦空間的深部探測技術和立體勘查技術的研究,為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後備資源基地;二是從我國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出發,積極推進我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隱伏大型—超大型礦產資源的預測與定位研究,重點是覆蓋區的隱伏礦找礦研究,為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基礎經濟發展提供礦產基地。
(2)大洋礦產資源勘查方法技術研究:以國際上先進的技術潮流為引導,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洋探查裝備和海底探測技術,重點研究海底光學可視化探查與聲學探測技術相結合的多參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原位探測技術方法和大水深作業工程裝置集成技術,以整體提升我國大洋探測技術水平作為研究方向和目標。
(3)遙感技術:積極推進遙感探測技術的穿透性研究與典型礦床的遙感特徵研究,進一步拓展遙感信息提取技術在農業、環保等領域的應用研究。
3.研究內容
(1)現今世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前沿研究:我國東部項目組主要進行深部探測技術與立體探測技術、地球深部結構探測與成礦動力學研究。主要以深部第二找礦空間為目標進行方法技術研究。
(2)隱伏礦探測技術與成礦定位預測研究:我國西部項目組主要以近地表淺部(0~1500米)隱伏礦為研究主要目標開展定位及探測的方法技術組合研究為主,尤其以第四系淺覆蓋區隱伏礦找礦方法技術研究為重點。
(3)大洋海底可視化原位探測技術方法及設備研製:主要從事大深度海底極端環境找礦技術方法和設備研究;在大洋資源勘查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在異常示蹤、靶區圈定、找礦標志目視觀測,尤其是近海底地球化學異常原位探測、海底生物種群、特徵微地貌標志的探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4)遙感方法技術應用研究:主要從事與典型礦床類型的遙感識別技術及區域遙感蝕變、構造信息提取,為進一步找礦研究提供基礎信息。
㈡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就業方向和前景如何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就業方向和前景如下: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簡介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地質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資源勘查與開發的各類工作方法,具備對資源形成理論及分布規律等綜合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在資源勘查、開發、管理、規劃、保護等領域從事固體礦產、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級研究工程技術人才。
學生主要學習地球科學基礎知識,資源勘查和評價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及工作方法,具有綜合分析區域資源分布特徵、規律及工業價值,進行資源評價、資源管理及科學決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就業前景
資源勘查工程主要研究地質學、礦產勘查學及礦產經濟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涉及從勘查選區、勘查評價到礦產開發全過程的地質、技術、經濟及環境等方面內容,常於野外作業。
畢業生理論基礎扎實、學科知識面寬,從業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能在自然資源等相關機構從事固體礦產、石油、天然氣的勘查、評價、開發及管理等工作。
㈢ 勘查技術方法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
0.3.1 古代的勘查技術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從一開始就和岩石、土壤、礦產、鹽和水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息息相關。人類歷史上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包括粘土燒制的陶器的使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的劃分就是按照人類對礦產品的開發利用水平(生產力發展的標志)確定的。在各種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勘查技術與工程也就逐漸形成了。
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國,勘查技術的發展具有很長的歷史。公元前180年成書的《管子·地數篇》明確記載著:「山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此山之見榮者也。」它不僅揭示了礦床學上金、汞共生,鐵、銅、金共生,鉛、銀共生的事實與規律,而且還為現代地球化學勘查採用指示礦物(指示元素)找礦提供了啟蒙思想。我國西晉時期張華所著《博物志》中,有「積艾草三年後,燒,津液下流成鉛錫,已有試驗」的記述,實際上就是現代生物地球化學找礦的原始思路與方法(朱訓《地質科學與地礦事業》,1997)。
至於找地下水和取鹽的鑽掘技術則發展更早,成就更加輝煌。早在我國夏代就有「伯益作井」之說。到了北宋,為從地下采鹵制鹽,四川遂寧卓筒井的打井深度已達3000 m,發展出了一整套鑽井工程、工藝及相關技術,並在自貢、遂寧,五通橋等地廣為使用,世代相襲,至今仍保留著幾十口這樣的井。該項采鹽鑽井技術,被譽為「現代石油鑽井之父」,「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中國礦業》·四川卷,1998)。
我國的戰國時期已能利用天然磁鐵磨製指南針,並產生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這是人類對岩石磁性和地球磁場的早期認識和具體應用。後來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的醫生(威廉·吉爾伯特)通過對羅盤指向北方的進一步研究,得出了地球本身是一個巨大而又非規則的磁體的結論。這一結論在某種程度上又啟發了牛頓思考樹上的蘋果為什麼要落地?他認為,一定是物體與物體之間有引力,最後產生了他著名的重力理論(A.E.Mussett等,2000)。地球磁場和重力場理論的建立,奠定了現代地球物理重、磁勘探的基礎。我國東漢時期著名學者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地震儀——候風地動儀,這是我國學者對地震、地震災害的認識和地震觀測技術發展的傑出貢獻。圖0-4是候風地動儀的外形和利用慣性原理使其中的倒立擺向著地震波傳播方向擺動引發該方向龍嘴的小球吐出的原理圖。
0.3.2 近代勘查技術
近代勘查技術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開始發展起來的。1888年,匈牙利學者 Baron Roland Von Eötvös發明了扭秤(torsion balance);1900年在歐洲開始用扭秤進行地質構造圖的繪制;1922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了鹽丘構造的重力異常,並於1926 年首次用地球物理扭秤法發現了鹽丘構造中的石油。
圖0-4 候風地動儀及原理圖
地震勘探方法是從地震波的理論研究、天然地震研究和聲波等研究中發展起來的。1905年,L.P.Garret建議用地震折射波法尋找鹽丘構造。1912年發生了英國的泰坦尼克號輪船在大西洋與水下冰山相撞沉沒的慘痛事件之後,R.A.Fessenden立即著手水下冰山的探測研究,於是產生了水下聲波探測法,並獲得了美國專利。該專利於1917年發布,是世界上用地震波進行勘探的首項專利。更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地震勘探方法是德國學者Mintrop提出的,他於1914年發明了機械地震儀,以該儀器為基礎,他在1919年申報了德國專利,名為「確定岩石構造的方法」。該專利於1926年發布,闡述了機械波可用人工爆炸產生震源,用地震儀器接收,通過分析各種地震波在地下傳播的深度,走時和距離能夠確定地層的厚度、密度以及地層構造的走向和傾角等等(R.E.謝里夫,1995),這幾乎涉及到了現代地震勘探所有的重要內容。
1879年,R.薩倫教授出版了他的著作《用磁法找鐵礦》,隨後在瑞典成功製造了薩倫-堤伯格磁力儀和湯姆森-薩倫磁力儀,並形成了確定地下磁性岩脈埋藏深度、走向和傾角的實用方法(W.M.Telford等,1990)。
電法勘探亦有較長的發展歷史,1815年,R.福克斯發現某些礦物具有自極化特性,並預言可利用這一效應尋找某些礦產。過了約100年相應的儀器才製造出來,1913年,C.施倫伯格採用這種儀器發現了硫化物礦床,此後他還發明了有實際勘探價值的電阻率法和等位線法(M.B.多布林,1976)。
在研究地殼物質的物理性質和結構的同時,人們對其化學成分亦十分重視,並對元素和元素的豐度進行了長期的研究。1889年,美國學者F.W.克拉克發表了《化學元素相對豐度》的著名論文,開創了現代地球化學研究的先河,目前人們通常把地殼中元素的豐度稱為克拉克值。
0.3.3 現代勘查技術及發展趨勢
現代勘探技術方法的形成與發展,在西方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我國則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開始的。
按勘查技術的進步和應用領域的變化可將現代勘查技術的發展以上世紀80年代為界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20世紀40~80年代是勘查技術快速發展和成熟的時期,應用領域以礦產勘查為中心。第二個時期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是應用領域不斷變化和擴大的時期。
在以找礦為中心的第一個時期,勘查技術主要分為油氣勘查技術和固體礦產勘查技術兩種。
油氣勘查技術的典型代表是地震勘探和井下地球物理,通過它們的發展可了解整個油氣勘查技術的發展進程和概貌,地震勘探的發展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世紀40~50年代),地震儀器採用電子管元件,以光學照相的方式獲取以專用相紙為介質的地震記錄,用人工進行資料的整理、處理和解釋,很多的大油田,包括我國大慶油田的發現,最初都是用這種儀器和技術方法發現的。這類設備的主要缺點是笨重,機動性差,資料不能重新處理,記錄動態范圍小(20 dB,只能識別10倍大小的振幅差別),資料處理效率低。
第二階段(上世紀50~70年代),地震儀器採用晶體管器件,以磁頭錄制的方式獲取用磁帶作介質的地震記錄。這種記錄可以反復回放處理,在處理中可使用模擬電子計算機處理,也可通過模數(A/D)轉換後用數字計算機處理,記錄的動態范圍提高了1個數量級(40 dB,可識別相差100倍大小的信號)。磁帶儀器的出現,使至今仍在有效使用的反射地震多次覆蓋水平疊加技術得以應用與發展,大大提高了地震勘探的能力與效果。
第三階段(上世紀70~80年代),以數字磁帶記錄、數字電子計算機處理,超多道(千道以上)、高覆蓋觀測,大動態范圍(100 dB以上,可識別強弱相差10萬倍以上的信號)為特點。這推動了數字處理技術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先進國家用於地震資料處理的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之快,性能之優越,存儲量之大與軍事、氣象部門是並駕齊驅的,或者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地震勘探之外,為油氣勘查服務的其他技術方法也有快速的發展,重力測量已不再使用笨重的扭秤,代之而來的是精度高、輕便的重力儀。它能在水下、井下和空中(航空重力)測量。地面重力測量精度可達微伽級,這樣的高精度測量在其他方面亦很有用處,例如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阿波羅-17登月飛船到達月球時所使用的月球-4號重力儀與勘查工作中所用的高精度重力儀出自同一公司的同一設計者(LaCoste),其精度就是微伽級的。實驗目的是想把月球作為參照質量,在地球和月球上同時進行重力測量以證實愛因斯坦關於存在重力波的預言。可惜因為一些小的設計錯誤,這項實驗未能成功,重力儀的精度和高解析度是十分肯定的。
這一時期的油氣鑽井技術工藝也發展很快,出現了深度7000 m以上的超深井、斜井、水平井和同一井位多方向鑽進的叢式井,以及把鑽頭作為震源的隨鑽地震技術等等。
在固體礦產勘查和其他方面的應用中,勘查儀器設備和方法向著輕便化、數字化、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方向發展。20世紀50~60年代先後出現了航空核子磁力儀和更高精度的光泵型銫、銣蒸氣磁力儀。航空磁測速度快、效率高,便於大面積測量,容易從事地面難以進入地區:沙漠、高山、極地和海洋等的勘查工作,對鐵礦的勘查和含油氣盆地基底的描繪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時期與航空磁測相媲美的還出現了遙感、航空攝影、衛星定位、航空電磁法、航空γ、航空重力等空中勘查方法和地面與井下的各種放射性、地球化學、電法、探地雷達等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儀器,整體上提高了礦產勘查技術水平,全面增強了勘查功能,擴大了找礦效果。
從20世紀80年代起到現在是現代勘查技術工程發展的第二個時期,這個時期的方法和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勘查技術的發展趨勢。其顯著特點是在勘查技術繼續發展的同時,其活動領域從找礦為中心擴大到既繼續為資源、能源的勘查服務,又為生態環境建設、城鎮建設和大型工程建設服務。活動領域的轉變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首先,人們逐步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人類在開發利用大自然,享受用高科技創造的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給大自然和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環境問題引起世界各國重視,環境地球物理和環境地球化學等新的勘查技術工程的學科分支逐步調整自己的位置與方向。
第二,大型工程的建設速度和規模不斷擴大,這包括公路、鐵路、地鐵、機場、礦山、管道、水壩、大廈、核電站、碼頭的建設等等,這些設施的質量和安全及其相應的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空前關注的問題。因此,工程地球物理這個較老的學科也受到了特別的重視,環境工程地球化學新學科在20世紀90年代也開始出現。
環境工程地球化學是利用地球化學作用改善環境的科學技術,主要任務有防止污染,改善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改善水的質量。
第三,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為城鎮建設服務的城市地球物理、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和尋找地下水的水資源勘查技術的市場需求迅速擴大。
由應用領域不同而出現的上述新的勘查技術方法仍由圖0-2和圖0-3的中部所示的那些方法組合而成,各種方法的適用范圍仍應參考表0-1。該表主要是根據技術方法的性能確定的,實際應用中還應注意利用性能價格比來選擇適當的方法,比值高的應當優先選擇。各種方法在做同一工作的經濟成本是有差別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勘查技術有以下的主要發展趨勢。
充分利用和發揮信息、網路和計算機的作用,使勘查技術在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儲、處理、解釋和顯示等方面更加現代化。巨型並行計算機、海量存儲器、網路數據的高速傳輸與通訊,各種解釋工作站和三維可視化顯示將普遍使用。
勘查技術工程將按照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繼續提高自身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地球是一個復雜的巨大系統,目前只能用理想的、簡單的數學物理模型去描述它,以這種理想化的模型為基礎結合勘查技術工作者在地表或上空觀測的有限數據去反演或解釋地球內部是不精確的。它只能部分地解決某些簡單的問題,如何將一個復雜的、真實的地球內部展示在人們的面前,將是一項困難和長期的任務。
增強勘查技術的功能,調整投入結構。前面已經指出了勘查技術某些新的應用領域,如何在這些領域中取得實質性進展則是人們應著重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水資源的勘查就是一個緊迫的問題。世界各國對地下水勘查的投入(1991年)只佔勘查總投入的0.1%(R.E.Sheriff,1995)。改變類似這樣不合理的經費投入結構,可促進相應方向技術的發展。
㈣ 資源勘查工程主要是干什麼
資源勘查工程主要研究地質學、礦產勘查學及礦產經濟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資源勘查工程涉及從勘查選區、勘查評價到礦產開發全過程的地質、技術、經濟及環境等方面內容,常於野外作業。
例如:煤礦等礦產資源的勘查,油田的勘查與開采,礦產資源評價,地震等地質災害的防治等。
就業情況:
主要到資源勘查、開發(開采)與管理等領域從事固體、液體、氣體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在人口壓力之下,這一優勢變得越來越弱。如何解決能源危機、資源危機,勘查新的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的資源勘查在解放初期非常紅火,進入新世紀新千年,為了緩解人口過多帶來的壓力,肯定會掀起新一輪的資源勘查熱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資源勘查工程
㈤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就業方向和前景如何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可在礦產資源、油氣資源、國土資源、區域環境、城市建設、水電交通等行業從事勘查、規劃、管理和評價、教學、科研等工作。例如,資源勘查、石油開采、資源評價、資源管理等等。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要學習地球科學基礎知識,資源勘查和評價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及工作方法,具有綜合分析區域資源分布特徵、規律及工業價值,進行資源評價、資源管理及科學決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㈥ 資源勘查工程考研方向是什麼
資源勘查工程考研的方向一般是工學的地質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等,具體專業介紹如下。
1、地質工程
地質工程碩士是專門從事地質調查研究、水資源普查、礦物資源勘測的、地質地貌成因分析、工程地質處理的專業性人才。
2、礦產普查與勘探
該學科以各類固體礦產和流體礦產為研究對象,以礦產資源預測、勘查、評價及開發利用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為研究內容,以地質、資源、環境、技術、經濟綜合效益最優化為研究目標,為21世紀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培養高層次的礦產地質技術人才。
礦產普查與勘探以地質、數理、技術、經濟為基礎,並與礦業工程、石油及天然氣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有密切聯系。
3、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建設目標:面向國家資源需求目標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以資源勘查和工程建設中重大戰略性問題為重點,深入開展固體礦產和能源礦產的形成機理、分布規律和預測與評價研究,復雜條件下資源的勘查。
探測、開發和鑽探工程新方法、新技術研究,岩土鑽掘與防護工程、環境與工程探測技術和地質災害防治研究,產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建設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4、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礦床學、同位素地質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研究層控金屬礦床和有機礦產資源特徵,為礦產資源勘察提供理論指導。在礦物成分與化學成分與工程性質關系研究、宏觀結構與工程性質關系研究和微結構與工程性質關系研究等方面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㈦ 資源勘查工程的現狀與發展
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地礦業是工業產業鏈的初端,是基礎產業。無論是工業化或後工業化時期,還是知識經濟時代,地礦產業在國家經濟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
從國外與資源勘查工程專業類似的專業教育都屬於工程教育范疇,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設專業與其他地學專業界限模糊,統稱為地質學或地球科學專業。加強基礎科學教育,大學1~2年級主要上數學、理化、計算機、生物學及天文學等基礎課,3~4年級才涉及到專業基礎課,其門類設置齊全,要求高年級學生必須選學岩石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外,尚有石油、煤、天然氣、地質學、地球資源勘探方法、古氣候學、環境地質學、自然災害學、土壤學與農業、生物與海洋、圖書館資料及其他信息查詢方法等課程,同時要求學生了解地質工作的方法與途徑,了解新技術、新方法在地學中的應用,並盡量加入一些地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和認識。西方國家的教學計劃普遍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生產實習。英國的1+3+1和1+4+1學制和德國工科的半年實習制,對於培養工科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和動手能力十分重要。
中國設有資源勘查工程的高等院校大約27所,基本分布於煤炭、冶金、建材系統,高校合並改革後,除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南大學、石油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吉林大學等少數幾所隸屬於教育部外,絕大多數為中央和地方共建院校,服務重心逐漸轉向於所在省(區)內勘探業和地方經濟。與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主要研究對象——煤炭相同的高校大約有9所,唯一隸屬於教育部的高校為中國礦業大學,臨近省份中,山西、山東、河南各有一所普通院校。中國資源勘查工程高等教育有以下幾方面特點:第一,專業劃分細,一般院校都設有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專業;第二,課程設置涉及面廣,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即是為資源勘查企業、尤其是煤炭勘查企業培養工程師類專業技術人才,要求學生對勘查項目生產與管理的各方面全都了解,課程中知識門類多,包括數學、化學、礦物岩石學、古生物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能源地質學、資源勘探學、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資源管理與評價等等方面;第三,實踐性及實習、設計環節多。 至今,中國大多數設有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其專業設置、教育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均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強調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基礎知識直接影響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發展潛力。美國學生學習的基礎課程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實驗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減少了課程間的內容重復,淡化了基礎課與專業課的界限,使專業課也成為一個打基礎的重要環節。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非常重要,英國的工程專業都設置有課程大作業,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課題研究,包括從資料收集、問題分析、提出觀點和解決方案等環節,這是英國大學工程教育的一個顯著特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精神:人才培養的個性化,既是人才成長的規律,也是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體現。工程師的任務是發明和創造,因此創新能力是一個工程師的生命,工程教育應該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個性並促進其創新能力的發展。英國大學基本上實行的是學年制,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主要依靠選課制和多樣化的教學過程。在三年的本科學習中,第一年基本上沒有選修課,第二學年有大約20%的選修課,第三學年的選修課則為50%左右。由於教學方法與個人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即使選修同一課程,學生的學習重點也有不同,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甚至結合今後的就業打算來選擇,來逐步培養自己的特長。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開設大量的選修課,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基礎,技術和興趣、特長和性別來選擇不同的課程,依據不同的學習路徑,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麻省理工學院不但設有百門人文社科課程供學生選擇,專業課程也是如此,要求學生在幾十門的專業課程中選擇不少於3門的專業課程。要發展學生的個性,構建各自不同的知識結構,就需要大量的選修課程來支撐。開展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現代地礦學科的內涵已大為擴展,凝煉地礦領域的科學問題,明確專業發展方向,重新構建本科生的知識結構是制定新的教育計劃和課程體系的基礎。 第一,更徹底地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資源勘查將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國際。地質資源勘查工作領域也將大大擴展,包括能源、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勘查,特別是緊缺礦產和非傳統礦產勘查等
第二,與國土資源勘查、開發、監測和管理等密切相關的地質科學將向地球系統科學轉變。
第三,由單一的礦產資源評價向資源環境聯合評價轉變。
第四,勘查領域發生重大轉變,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轉變,同時,勘查也由地殼淺部向深部,由陸地向海洋,由東部向西部轉變。
第五,由傳統地質勘查技術方法向新型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新探測技術方法轉變。實現礦產資源勘查工程的數字化、信息化、系統化和高度技術集約化。
㈧ 資源勘查工程的知識技能
1.掌握基礎地質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進行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普查勘探的室內外工作方法;
3.具有對區域地質、礦床地質、成礦地質條件、礦產分布規律等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對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等現代化勘探方法的結果進行地質解釋和運用的初步能力;具有對資源環境作出評價和規劃的初步能力;具有礦產資源經濟分析、綜合評價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4.熟悉國家有關礦產資源及環境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現代地質學的理論前沿及現代資源勘查技術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
㈨ 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新技術方法及多元信息成礦預測研究
西藏岡底斯東段總體工作和研究程度較低,找礦難度大,要實現礦產資源的快速高效 勘查評價,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當代新方法、新技術,開展地、物、化、遙等多元信息最 佳方法組合研究,按照「成礦模式+高光譜+TEM或VIP+高精度磁測+DPIS」建立礦床 綜合定位模型,快速評價斑岩-層矽卡岩型銅多金屬礦。主攻類型:(1)隱伏斑岩型鉬(銅)礦; (2)層矽卡岩型銅多金屬礦;運用高光譜遙感技術,利用ASTER和其他高光譜數據進行測 區1:5萬高光譜遙感測量解譯,圈定含礦鉀長花崗岩體及其淺層泥化帶(青磐岩化帶)、似千枚岩化帶(褐鐵礦化帶)、解譯環形構造、線性構造,圈定找礦靶區。
由此可見,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需要不斷創新找礦思路,而創新找礦思路需要豐富 的實踐經驗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尤其是現代成礦理論發展更新很快,需要廣大找礦技術人 員不斷學習應用,不斷接受新理論新方法培訓,不斷更新自己的勘查方法技術和找礦思路。
一個地勘項目的成功實施,首先必須有一個好的勘查思路,並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 檢驗、不斷調整優化。即要求項目技術人員特別是地勘單位總工、項目負責人不斷提高找 礦理論方法素養、實現勘查設計質量創優;其次必須優化勘查工作質量,取准取全原始地 質資料特別是與成礦密切相關的地質特徵標志和礦化蝕變資料,充分運用現代成礦理論,尤其是學會識別中大型目標礦床的找礦特徵標志,採用模式類比預測法等新方法開展地質 勘查工作;第三是大膽用好用足深部驗證工程量,把好工程質量關;第四是對內生金屬礦 勘查過程的地質構造分析和礦化蝕變分帶(或剝蝕程度)研究是正確指導深部驗證工程布 置的至關重要的環節,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只有加強項目質量全程管理,從立項的野外論 證、設計的嚴格審查和不斷優化、野外工作檢查指導、成果報告認真驗收等各個環節重視 質量,才能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㈩ 資源勘查與煤炭勘探
煤炭地質勘查是對煤礦床進行調查研究以獲取地質信息的過程,是查明煤炭礦產資源、煤炭儲量以及生產所需的其他基礎地質信息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分階段並依次進行。它包括從煤礦床的預查直至開采完畢整個過程中的地質勘查工作,是由勘查對象的性質、特點和勘查生產實踐需要決定的,也是由煤炭勘查的認識規律和經濟規律決定的。勘查階段劃分的合理與否,將影響到煤炭勘查與礦山設計、礦山建設的效果。因此,它不僅是煤炭勘查實踐中的實際問題,也是煤炭勘查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和技術經濟政策性問題。
根據煤炭地質勘查工作的特點和與煤礦設計、建設與開採的關系,一般可分為資源勘查、開發勘探和礦山閉坑治理三大階段。在煤礦設計、建設前的地質勘查工作屬於資源勘查階段;而在煤礦設計、建設與開采過程中的地質勘探工作,屬於安全生產保障勘探階段,屬於礦井地質工作的范疇,涉及閉坑階段的地質勘查工作更注重環境建設與恢復治理。因此,煤炭勘探學實際上是煤炭經濟地質學。
(一)綜合勘查方法的形成
綜合勘查的概念和方法體系是在新中國煤田地質勘查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並不斷充實和完善的。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煤炭地質勘查隊伍創建之初,學習蘇聯煤田地質工作方法,在老煤礦區向外圍新區發展中,裸露和半裸露地區多採用山地工程、地質填圖、鑽探和采樣化驗等手段進行煤炭地質勘查工作。為驗證鑽探質量並發揮鑽孔一孔多用的作用,亦逐步開展電測井工作。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東部地區在分析地質規律基礎上,採用電法掃面、鑽探驗證的綜合普查找煤方法,總結出一套地質-地球物理綜合勘查經驗,在皖北、魯西、豫東、冀東、遼南等地找到了一系列大型隱伏煤田。
20世紀60~70年代,在全國范圍內因地制宜的採用山地工程、地質填圖、物探、鑽探和采樣化驗相結合的綜合地質勘查方法並逐漸開展和應用航片地質填圖、遙感解譯、數學地質等新技術和方法。
20世紀80年代,在安徽劉庄和山東唐口精查中採用高解析度地震勘探和鑽探相結合的綜合勘查,提高了勘查精度並減少了2/3鑽探工程量,大大節省了勘查投資,縮短了勘查周期。高解析度地震勘探能查明落差大於10m的斷層,在地震、地質條件好的地區甚至連落差為5~10m的斷層亦有明顯顯示,在探測煤層厚度變化、分叉和尖滅方面亦取得了初步成果。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得到推廣運用,1995年煤礦采區三維地震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探明井田內小型地質構造和煤層厚度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大大提高了勘查精度。1996年以後,彭蘇萍(1996)等利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成功解決了影響煤礦安全生產的小斷層、小陷落柱等地質問題,在中國東部能查清1000m深度內3m斷層,精釋精度大大提高。提高了地質勘查對煤礦安全生產的保障程度。目前,以高精度三維地震和快速精準鑽探技術為核心,遙感、物探、鑽探、測試技術相結合的煤炭資源綜合勘查技術方法體系不斷完善並趨於成熟。
我國煤炭資源賦存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煤炭地質工作中綜合勘查的重要性。綜合勘查又稱為綜合勘探(generalized exploration),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綜合勘查,是指在地質勘查中以煤為主,同時做好勘查區內各種與含煤岩系伴生或共生礦產資源的綜合評價和勘查。《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DZ/T0215—2002)明確指出,煤炭地質勘查必須堅持「以煤為主、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的原則,做到充分利用、合理保護礦產資源,做好與煤共伴生的其他礦產的勘查評價工作,尤其要做好煤層氣和地下水(熱水)資源的勘查研究工作。同時,綜合勘查也是指在煤田地質勘查各階段,針對具體地質和地球物理條件,因地制宜地綜合運用各種勘查手段所進行的勘查研究工作。
狹義的綜合勘查,是指各種勘查手段的綜合運用,又稱為綜合勘查方法或綜合勘查技術。煤炭地質綜合勘探技術是集地質填圖、鑽探、物探、測試、測繪、遙感和計算機於一體的綜合勘探技術體系,即根據勘查區地形、地質和物性條件,合理選擇高解析度地震、鑽探和數字測井等相結合的綜合勘查手段,合理布置各項工程,強調各種手段密切配合和各種地質信息綜合研究的現代煤炭地質綜合勘查技術,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地理、地質和地球物理條件分析
我國煤炭資源地域分布廣泛、煤系賦存狀況差異顯著。晚古生代海陸交互相煤系形成於巨型聚煤坳陷,煤層穩定但後期改造顯著,原型煤盆地破壞殆盡。中生代煤系形成於大、中型內陸盆地,煤質優良、後期構造變形相對較弱。新生代煤系多形成於小型山間盆地或斷陷盆地,煤層厚度大但不穩定。西北地區氣候乾旱、煤系裸露或半裸露;西南地區地形起伏大、植被高度覆蓋、交通極為不便;華北東北平原區為巨厚新生界覆蓋。各勘查區地理、地質和地球物理條件的顯著差異,構成綜合勘查方法選擇的基礎依據。
2.合理選擇勘查手段
物探、鑽探等各種勘查技術手段各有其不同的原理、特點、適用條件和應用效果,在運用各種勘查技術手段時要取長補短、合理配置、綜合運用。綜合勘查方法體系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勘查區具體的地理、地質和地球物理條件選擇適當的勘查技術手段組合,以取得最佳勘查效果。
我國黃淮海等地震地質條件比較好的地區一般採用地震、鑽探、測井和化驗測試等勘查手段。在地層出露較好的地區則應充分利用地質填圖和遙感技術,開展大比例尺填圖,如在貴州等地區效果非常好。
3.注意各種手段的密切配合和施工順序
20世紀90年代完成的唐口和劉庄勘探(精查)等中日合作項目,均成立了由地質、物探等專業人員組成的項目組,組織協調地質勘查工作,並制定了嚴格的施工順序:先施工地震、測井參數孔、開展地震試驗,獲得最佳的地震參數,在此基礎上開展地震工作,根據地震資料調整鑽孔位置,施工鑽探基本工程;根據鑽探、地震取得的地質成果綜合分析研究,確定勘查區的煤岩層對比、構造方案;初步編制資源/儲量估算圖,分析地質任務的完成情況,根據分析結果確定、施工構造驗證孔和其他加密工程。
4.強化各種地質資料的綜合分析研究
一個勘查項目應用多種勘查手段所獲得地質資料十分豐富,要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勘查,強化各種手段獲得的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十分必要。如唐口等項目,除綜合鑽探、地震等手段取得的地質資料進行構造分析研究以外,還運用地震資料研究煤層厚度和結構變化趨勢、河流沖刷帶、圈定煤層可采邊界、上覆鬆散層含水層分布等,同時,深入分析煤質資料,研究煤質特徵和分布規律,從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程度。
(二)綜合勘查方法的運用
《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DZ/T0215—2002)規定了綜合勘查方法運用的基本原則:煤炭地質勘查工作應根據地質目的、經濟效果和地形、地質條件、物性條件的不同以及各種勘查手段的特長,因地制宜地配合、組合選用。
在中國西部地質工作研究程度較低的地區,宜先用遙感方法進行礦產資源綜合調查,選擇有利含煤區塊進行地質填圖、施工物探工程和鑽探工程。在中國南方和西南暴露煤田和半隱伏煤田宜先開展地表地質工作,進行地質填圖、施工坑探工程和鑽探工程。在中國北方隱伏煤田以物探為主、鑽探驗證。
1)暴露煤田和半隱伏煤田應在充分利用地質填圖(有條件時還應開展航天、航空遙感地質填圖)輔以槽探、井探、淺鑽和地面電法做好地面地質工作的基礎上,再採用鑽探、測井和其他手段完成各項地質任務。
2)凡地形、地質和物性條件適宜的地區,應以地面物探(主要是地震,也包括其他有效的地面物探方法)結合鑽探為主要手段,配合地質填圖、測井、采樣測試及其他手段進行各階段的地質工作。地震主測線的間距:預查階段一般為2~4km;普查階段一般為1~2km;詳查階段一般為0.5~1km;勘探階段一般為250~500m,其中初期采區范圍內為125~250m或實施三維地震勘查。
3)凡不適於使用地震勘查的地區和裸露、半裸露地區,應在槽探、井探、淺鑽、地面物探和地質填圖的基礎上開展鑽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