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分析的方法
一般的工廠,總是把原材料經過一系列的加工、檢查、搬運、保管的過程,最後轉化為成品出售。過程中,若干相關作業的集合,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可以產生一定范圍的效果,稱之為工程。
例如:電子廠電路板的插件、焊接、檢查一般可稱為「基板組裝工程」;電冰霜的塗裝生產線一般可稱為「塗裝工程」。
工程分析方法又分為:製品分析、作業者工程分析、聯合工程分析、事務工程分析 ☆ 製品分析:面向物品的改變過程的分析,包括加工、搬運、檢查、保管;
☆ 作業者分析:面向人的作業過程分析,結合了動作分析和過程分析,優化方法;
☆ 聯合工程:多人、多設備的組合工程分析,優化方法;
☆ 服務流程改善運用:餐飲業(菜餚、面點製作過程,如麥當勞和肯德基的管理)、個人護理業(理療)、醫院(門診)、銀行(匯款)等過程的作業改善
2. 工業工程作業分析方法有哪些
首先作業分析包含:
1.人機操作分析
2.聯合作業分析
3.雙手操作分析
作業分析的目的就是利用分析技術實現工作方法、程序、環境、條件最佳化,為制定工作標准打下基礎,也為時間研究做好准備。
分析方法:
1.直接法:直接發分為密集抽樣法和工作抽樣。
2.合成法:合成法分為預定動作標准法和標准資料法。預定動作標准法又分為方法時間測量(mtm),工作因素法(wf),簡易WF法,模特計時法(mod)
說到作業分析軟體,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多數工廠還停留在3.0甚至是2.0,要想不掉隊,合理利用工業工程軟體降本增效是必須的,像是我們廠里的精益小組就在用VIOOVI的工時分析軟體,整個季度的數據環比增長迅速,精益項目筆者見過的專家月薪20K-50K的都有,軟體提效和精度的保障,這就是跟普通工程師的對比。
3. 工程地質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定性研究:通過實驗、詳細的實地研究,對地質過程的形成機制進行分析,得出定性評價
2.定量評價:定性分析基礎上,通過定量計算,進行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地質過程機制分析——定量評價。
4. 早期工業工程的主要分析方法有哪些
早期工業工程的主要分析方法 :
1、程序分析(整個製造程序分析--------工藝程序圖;產品或材料或人的流程分析;布置 與路線分析------線路圖、線圖;閑余能量分析-------聯合程序分析;工作時雙手的移動操作者程序圖)
2、操作分析(人機操作分析、聯合操作分析-----就是在生產現場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操作人員同時對一台設備進行操作;雙手操作分析)
3、動作分析(17個基本動作)
4、作業測定(運用各種技術來確定工人按照標准完成基本工作所需的時間)
5、時間研究
6、工作抽樣(調查操作者或機器的工作比率與空閑比率,制定時間標准)
7、預定時間標准(主要是用MOD法)
5.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分析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類比調查法、物料衡演算法、資料復用法的概念
1、類比法:是用與擬建項目類型相同的現有項目的設計資料或實測數據進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
採用此法時,為提高類比數據的准確性,應充分注意分析對象與類比對象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如工程一般特徵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特徵的相似性和環境特徵的相似性等。
2、物料衡演算法:總投入=總產品+總流失的關系
3、資料復用法:此法是利用已有的同類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資料或可行性研究報告等資料進行工程分析的方法。
4、實驗法。
5、實測法。
6. 工程項目施工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
【答案】A、B、D、E
【答案解析】施工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較法、因素分析法、差額計演算法和比率法等。
7. 工程分析方法有哪些
原發布者:xxkdrs
常用的質量統計分析方法常用的數理統計方法有七種,包括分層法、排列圖法、因果分析圖法、相關圖法、統計分析表法、直方圖法和控制圖法。1.分層法(又稱分類法)。分層法是將收集來的數據根據不同的目的,按其性質、來源、影響因素等加以分類和分層進行研究的方法。它是分析影響質量原因的一種重要方法。它的作用是,可以使雜亂的數據和錯綜復雜的因素系統化、條理化,從而找到主要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分層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分清責任找出原因。應用分層法研究影響質量因素時,可先對操作者、機器、材料、方法、測量、環境和時間等方面進行分層,然後在小范圍內再分層。2.排列圖法。排列圖法又稱主次因素分析圖法。它是找出影響產品質量主要因素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圖11-4金筆不合格原因排列圖排列圖是根據"關鍵的少數和次要的多數"的原理而製作的。也就是把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或項目,按其對質量影響程度的大小,順序排列起來,就形成排列圖。它的作用是能從多因素中找出關鍵因素,從而確定從何處人手解決問題。其結構是由兩個縱坐標、一個橫坐標,幾個直方形和一條曲線所組成。左縱坐標表示產品頻數(產品出現的次數),即不合格品體數;右縱坐標表示頻率(產品出現的次數和總的次數之比),即不合格品累計百分數;橫坐標表示影響產品質量的各個因素或項目,按影響質量程度的大小從左至右依次排列;每個直方形的高度表示該因素影響的大小;曲線上每點的高
8. 軟體工程中常用的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一、過濾需求的方法
做後端系統,要學會的第一個技能就是砍需求。也就是過濾需求。
這不是一個貶義詞,反而是體現後端產品價值判斷的基礎。
過濾需求的方法,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判斷需求是否是偽需求,應該被過濾掉。
1. 用戶場景模擬法
後端產品的出發點就是幫助業務用戶,因此在調研需求的時候要模擬業務的場景,分析業務用戶提到的需求是否能解決他的問題。
如果不能幫助用戶,那麼這個需求就可能是偽需求。
以下面的案例說明:
背景:「貨到付款」類型的訂單會因為缺貨而無法發出,如果超過一定的時間,客服就會跟顧客溝通,幫顧客取消訂單。
需求:由於這種訂單的數量還是蠻多的,逐個取消太費時間,因此業務用戶要求在「缺貨訂單」列表頁增加「批量取消訂單」按鈕。
分析:調研到業務操作場景,是先找到該類缺貨訂單,然後和顧客溝通,顧客同意刪除,才進行刪除。也就是逐個溝通確認,再逐個取消訂單的,所以「批量取消訂單」無法被有效使用。
因此,該需求是個偽需求,應該被過濾掉。
2. 功能歸屬分析
專門的系統做專職功能,有助於合理的產品體系建設。
因此需求調研的時候,可以通過系統的定位,判斷需求是否應該在該系統完成。
如果不屬於該系統范疇,那麼直接說服需求方更換方案。以
下面的案例說明:
背景:CRM系統(顧客關系管理系統)有一個顧客標簽生成功能,就是根據顧客的消費行為數據,自動對應關聯上標簽,如優質顧客、高潛力顧客、欺詐顧客等。
需求:業務用戶提出需求,除了做上述的基礎標簽之外,還要做出英語版本的標簽(就是把標簽文案翻譯成英文),這樣歐美員工可以在英語版本的系統下使用。
分析:調研到翻譯之後的標簽不是在CRM系統使用的,而是給到SMS(客服系統)使用的。
所以應該由SMS根據CMS提供的基礎標簽數據,自己做二次的衍生。
之所以這樣,首先是為了避免未來更多語言版本的擴展需求或更多系統提出類似的需求;
其次,CRM系統已經完成了「接力賽」的第一棒,創造了基礎數據,那麼其他系統要特殊化使用,完全可以自行進行特殊化處理,無需耦合回CRM系統。
結論:案例的需求本身是真需求,並且實現上也沒難度,但是該功能的定位超出了本系統范疇,專門系統做專職功能,化衍生需求應該在下游執行。
否則,耦合性過高只會增加系統的復雜程度,難以維護和擴展。
二、拆分和聚合的方法
1. 拆分需求法
業務用戶提出一個需求,很可能只是短短的一段話。
但是不要高興太早,可能這一句話暗含了很多線索,因此要善於拆分:
先找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再圍繞核心點,理清前、後、左、右、上、下的旁系需求點。
每個需求點再當做一個子需求進行調研,最後再聚合在一起。
以下面的案例說明:
背景:訂單業務的類型很多,訂單退貨之後需要創建售後單據,但是因為數量大,所以花費很多人力,且手動創建有出錯的風險。
需求:業務提出的需求是「增加退貨訂單自動創建售後單的功能」,這是個一句話需求。
該一句話需求,其實包含了多種具體的訂單類型和場景,那麼我們就要拆分調研,拆分的維度比如:
自營訂單、第三方訂單、貨到付款訂單、先款後貨訂單、部分退貨訂單、完全退貨訂單、服裝事業部訂單、電子事業部訂單等,其中每一個維度就相當於一個小需求。
這里不一一展開。
2. 聚合需求法
拆分法是對單個需求分解成若干小需求進行調研,聚合法相反,是找到許多個相互關聯的小需求的共性,然後統籌成一個大需求去完成。例如:
由於業務用戶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各自為政,於是張三、李四可能都對一個業務流程有相同的需求,或者對同一個功能有相同的優化期望,結果倆人分別提了需求過來。那麼產品經理就要找到二者背後的相關性和交叉區。
然後統籌規劃,聚合在一起當作一個需求來調研,最終輸出一個整體的需求調研結果。
三、利用輔助功能調研需求
調研產品現有功能,可以用來確認原有功能的邏輯,或者確定新需求方案是否可行。
比如業務用戶需要更新一個功能,為了避免更新出錯或遺漏,產品經理需要知道修改前和修改後是否會能正常運行。
最基礎的辦法就是自己設計一個測試用例,記錄操作方式、狀態變化、數據流向等。看看下面的例子:
背景:從銷售網站獲取到OMS系統(訂單管理系統)的訂單信息中帶著顧客的郵箱。顧客下完單,可能會在銷售網站修改郵箱,而此時已經獲取到OMS的歷史訂單中的郵箱是不變的。
需求:顧客若在銷售網站修改郵箱,要求已獲取到OMS的該顧客的訂單中的郵箱也要同步修改。
分析:需求是很明白的,也有它的意義,但有風險。
因為我們知道訂單信息貫穿於整個訂單流轉過程中,牽扯到訂單編輯、審核、取消、配貨、發貨等,而這些環節跳轉的觸發條件可能就是某個信息更新(這裡面就可能包括有郵箱更新)。
因此,更新郵箱是否會影響流程中的某些環節,一時間很難准確知道。
於是,我們可以採用預測試的方式,設計測試用例,在測試機運行一些訂單,觀察各個環節郵箱變更的影響,然後收集起來分析對策。
測試法就像是探雷一樣,主要用來解決未知風險點。這個方式的重點是記錄和分析操作前狀態、操作位點、操作後狀態、操作後觸發的連鎖反應、數據流向等。
四、「拔蘿卜帶出泥」的方式調研需求
調研需求時,產品經理要拔蘿卜帶出泥,挖掘用戶沒看到的需求點和價值。
舉例說明:
背景:公司入駐到銷售平台後,銷售平台會對入駐的店鋪的違規行為進行罰款。
需求:業務用戶提出需求,將銷售平台的罰款數據抓取到訂單系統,關聯訂單數據,以便進行人工分析。
分析:
第一步,先拆分需求,確定什麼是罰款數據,總共有哪些罰款種類,需要對接哪些罰款種類,罰款數據與訂單系統關聯方式是什麼,是否都能關聯到,關聯不到怎麼辦,銷售平台是否已經提供了公用的罰款介面,Token(請求許可權)如何獲取,抓取頻率怎麼樣,數據增長幅度多大,獲取之後做哪些展示和搜索,用戶許可權怎麼設置,需要和訂單系統做哪些交互,該需求的價值是什麼……
第二步,挖掘需求:是否需要作分析功能,分析功能的規則是什麼;是否需要做監控和預警,是否需要指派負責人;其他業務人員是否也有類似需求,其他平台是否也有類似需求……
通過「拔蘿卜帶出泥」的方式,連帶出更多需求點。將上述調研結果重新組裝起來,得到一個系統化的完整需求。
羅列出需求要點和對應的驗收目標,這樣使得需求具象化,同時又不會遺漏細節,內部充實,外部閉環,並且進行了價值挖掘,做成控制閾值、預警、責任人分派、趨勢分析、損失分析等高價值的功能,超出業務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