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解釋一下CAI教學
計算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簡稱CAI)由計算機、學習者、教師構成的人機系統。這個系統中,計算機可以大容量、高速度地存儲和傳遞教學信息,如為教學提供豐富、直觀的感性材料(圖形、動畫、文字、色彩、聲音等)和高效、及時的反饋。CAI教學是將現代教育思想、學科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固化在課件上,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聲、光、色、形動的優勢,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連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
㈡ "學講方式"如何把握教學時機,做到"五步"
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一般為:「自主先學、小組討論、交流展示、質疑拓展、檢測反饋、小結反思」。基本環節不是固定不變的流程、模式,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段、學科、課型自主變通、組合形成教學流程。
「自主先學」:是後續學習的基礎。由學生在課前或剛開始上課的時間段內自主學習,發現疑難,提出問題,經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梳理後提取出課堂學習的主要問題(即知識點、重難點)。學生帶著思考和質疑進入討論,達到提高課堂教學針對性的目的;同時,給予一定限度的學習時間和進度安排的自主性,保證不同學習速度學生「非同步」學習的公平機會。
「小組討論」:是貫穿課堂教學過程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兵教兵」實現「一對一」的教學。在自學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生生交互可以解決的問題。
「交流展示」:是固化學習成果的重要環節。可以藉助黑板、投影等諸媒體,由學生報告學習成果,引導其他學生整理學習內容,理清問題解決思路,培養學生觀點概括、問題表述和問題解決以及表達、交流等綜合能力。
「質疑拓展」:是深化學習的環節。在小組研討的基礎上,把共性的問題、組內尚未解決的問題、需要拓展探究的問題,通過組際競賽、互教互議、教師指導等方式,進一步加以解決,發展學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維。
「檢測反饋」:是評價、反饋、矯正的環節。通過提問、觀察、測試等手段,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學習成就,給學生提供明確的反饋,指導學生查漏補缺,提高當堂目標達成度。
「小結反思」:是建立知識聯系,領悟學習成果的環節。引導學生概括、小結課堂上學習內容,繪制知識結構圖、思維導圖,領悟學習方法、思維模式,增強學習習慣養成的自覺。
㈢ 如何解決黨員教育管理模式固化、內容單一
一、新形勢下黨員教育工作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少數黨員學習自覺性不夠
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思路,使得人們的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經濟發展上來,有些黨員思想認識不到位,重經濟輕黨建,常常以「工學矛盾」為借口,不重視黨員學習教育,尋找種種借口少參加、不參加組織生活,甚至在心理上不自覺抵制各類政治活動,形成明顯「重業務、輕黨務」思想的危險信號。
(二)個別黨員理想信念不堅定
隨著市場經濟的浪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等腐朽思想使得個別黨員幹部組織觀念淡薄、理想信念動搖,思想出現多元、多維變化,甚至與民爭利、腐化墮落、違法亂紀。思想上缺乏黨性,工作上脫離群眾,把黨員學習教育留於嘴邊,止於行動。
(三)黨員教育內容形式不能與時俱進
黨員教育內容、形式與當前黨員幹部思想意識形態發展嚴重脫節,仍然是滿足於「嘴上講、耳朵聽」,一些黨員產生了「厭、淡」的情緒,結果是「左耳進、右耳出」。黨建工作簡單地組織安排「學習」、「宣傳」、「活動」等,開展模式較為單一,沒有很好地結合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和單位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黨的政治工作與業務工作嚴重脫鉤,形不成合力,出現「兩張皮」現象。一些地方黨員教育沒有考慮不同黨員的年齡、文化、職業的特點,沒有針對性。一些單位教學方式較單一,辦法不夠多,內容不夠實,黨員思想融入度不夠高,達不到入腦入心的學習效果。
(四)黨員教育監督考核制度落實不力
少數基層黨組織黨員學習制度、組織生活會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黨員領導幹部組織生活制度、理論學習制度、黨員思想匯報制度、黨內監督制度等不夠健全,制度執行不到位,不能將黨員教育工作落到實處,黨員教育工作「走過場」。 有的單位黨建工作都是靠黨務幹部「單打一」,黨員參與度不廣,黨務工作「孤掌難鳴」,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黨務幹部的「個人工作」,甚至成為一個單位的「附帶工作」。有的單位表面上是網上教學、嚴格打表,實際上卻是代學代考,沒有達到應有教學目的。
二、新形勢下黨員教育工作的對策探討
(一)建立健全黨員教育工作體制機制
一要建立黨的領導特別是黨的「一把手」抓黨教工作的機制。黨的領導幹部應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切實把黨員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到家。各級黨委必須把「一把手」抓黨教的工作列入領導責任制考評的目標之一,把能否做好本單位、本轄區內的黨教工作作為衡量一個領導是否具有堅定政治立場、能否駕馭全局重要標准。二是建立「以塊為主」抓黨教工作的機制。大到黨委,小到黨的小組,必須切實負起黨教工作主抓責任,改變依靠上級抓、部門抓、條條抓的狀況,並把能否抓好黨教工作列入黨建工作重要考評目標。三要建立黨教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區縣以上黨委要以宣傳部、組織部、紀檢部門為主體成立黨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定期研究工作、定期召開黨員教育經驗交流會,提高對基層的指導力度,做到黨員「教育、管理、監督」三位一體,逐步實現教育管理系統化。四要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黨教工作監督評價機制,確保幹部真學、真懂、真用,適時收集黨務幹部、基層群眾對黨員教育的意見建議,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監督評價考核制度。五是建立黨教工作投入機制。黨員教育管理要有專項經費,並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不斷改善教育條件,逐步實現黨教工作現代化。
(二)著力加強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
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廣大黨員幹部的頭腦,教育引導黨員自覺為黨在現階段的歷史任務而奮斗。引導黨員堅定信念,樹立崇高理想,面向未來振奮精神,立足當前摸實情,講實話,干實事,把做好現實工作同實現崇高理想結合起來,而不是簡單的 「從政為了打一份工」。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努力提高黨員教育的針對性,切實聯系本單位、本部門的實際摸准黨員的思想脈搏,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黨員,區別不同情況,提出教育的不同側重點,採取更易於為教育對象所接受的方法。要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著力開展黨員領導幹部反腐倡廉教育。
(三)創新黨教方式,提高工作實效
一是積極探索從純理想信念教育轉化到理想信念教育與「人本教育」、「現代先進文化教育」相結合的路子。二要在教育方法上進行改革。對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行業的黨員要進行分層次教育,克服教育的盲目性。三要在教育內容上進行改革。把引領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等內容注入到黨教內容中去,根據不同地方、不同層次黨員的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教育內容。四要在教育形式上進行改革。變靜態教育為互動教育,變灌輸式的教育為形象教育,變單一的理論教育為整體素質教育。
㈣ 教育有很多作用,可它是維護還是打破階級固化呢
教育有很多作用,可它是維護還是打破階級固化呢?
在行為上,以自己為榜樣做給他看。格局的父母會教育孩子,寧可自己吃點虧,也要與人方便,寧可放棄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失信於人,涉及到原則的事,要護住自己的底線,但是不關乎原則的事,也可以做到退讓,做到低頭,做到包容。
在觀念上,以日常小事,通過與和孩子的互動,傳達出積極的態度,清晰的認知。
㈤ 如何形成教學風格
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要認真的考慮一下自己的教學風格。 風格首先是一種藝術范疇的東西,它是一種藝術而不是技術。凡是藝術的都是個性化的,凡是藝術都是創造性的,凡是藝術都是唯一的,天下唯一,獨一無二。 凡是技術的都是可以復制的,都是可以克隆的。而教學有風格,因為它是一門藝術。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個老師一個特點,即便是面對同一班學生,使用同一個版本的教材,運用同一種教法,課堂上呈現出來的肯定是各具風采,少有雷同。風格是一種藝術范疇,不是技術范疇.風格是一種境界,是我們每一個老師最終都必須走向的一種境界,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不管你是否自覺,你的教育教學,你的教育生命,最終要固化為一種風格。既然每一個老師的教學都要形成一種風格,都要固化為個性化的、穩定的一種形態、一種韻味、一種風貌,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普通老師很少去關注這個問題,很少去主動構建自己的風格?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教學風格在課堂上有多種多樣的體現,第一點就是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處理:不同風格的老師對同一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處理肯定各不相同。 第二點體現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不同風格的老師,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各有不同。 未來成熟的風格,就從你今天一節又一節不成熟的課開始的;你未來散發著巨大魅力的風格,就從你今天一次又一次失誤中開始的,就從今天一次又一次教學細節的改進中開始的。 要想形成自己的風格,我們首先必須學會發現。一個老師,要善於發現自我:我的性格優勢,我的知識結構,我的能力特點……要努力尋找自己的每個生命亮點,這是形成你風格的物質基礎。很多老師,教了很多年的書,但依然對自己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究竟在哪裡,這是一種專業成長的悲哀,是一種職業生涯的悲劇 第二,普通老師追求風格之路,完全可以從模仿開始,初登講壇,不用不好意思,你盡可大膽地、果斷地、淋漓盡致地模仿名師。 第三點就是要創造。首先,在文本解讀方面,在教材的理解方面,你一定要見人之所未見,思人之所未思。你不能對常規的教學內容產生個性化的解讀,你就永遠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創造性地理解教材,是形成教學風格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步,對教材有了個性化的的解讀和發現,然後就是要創造個性鮮明的方法來傳遞自己的解讀和發現。第三步就是語言。我們天天在教課,我們天天在說話,我們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語言究竟是什麼特點,什麼風格。 總之,風格是每一位通老師的追求,不是名師、特級教師才有的追求;是每一位老師當下的追求,不是二十年三十年以後的追求,更不是到老了才追求。從現在,從當下,從你明天的每一節課開始,我們都要考慮朝著一個屬於自己的方向前行。
㈥ 都說現在的孩子都缺乏創新思維,都被這種教育模式固化了,有什麼辦法能幫助孩子鍛煉一下這種能力呢
做到以下幾點,培養好孩子「思維韌性」的關鍵。
第一,讓孩子「發呆」
許多父母認為讓孩子發呆是個壞習慣,但實際上,當孩子發呆時,孩子的思想將得到發散,不會停止,這也是一個持續思考的過程。當父母強行把孩子從神遊的情況中拉出來時,孩子的思維過程也被破壞了。
第二,讓孩子多閱讀以增強思維彈性
兒童閱讀有很多好處,其中許多因素會影響思維的適應能力。在看書的時候,孩子們可以冷靜下來,安靜地思考,從書中汲取靈感,並使思考的內容更深入。這也有利於孩子的創造力。
第三,培養孩子長時間思考的能力
也就是說,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機會進行獨立思考,增強他們繼續思考的能力。在此過程中,父母應盡量不要干預,也不要讓自己的思維方式影響孩子。遇到問題時,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教育的智慧。平常,如果父母過多幫助孩子,這會增加孩子的依賴感,使孩子產生惰性,使他們難以長時間思考,並且心智也不會得到改善。
㈦ 如何防止教學模式的形式化
實現多種教學方式的和諧,防止教學模式的「形式化」
曾勇翔
[內容摘要]
新一輪的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提倡政治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但是,如果不論條件,每一節課都使用多種教學方式,這就演變成教學模式的「形式化」。因此,我們要實現多種教學方式的和諧,防止教學模式的「形式化」,就應該注意指向性、可操作性、靈活性等三原則。
[關鍵詞] 教學方式 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 高中政治
新一輪的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提倡多種教學方式,這有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但是,如果不論條件,每一節政治課都使用多種教學方式,這就演變成教學模式的「形式化」,這肯定有悖於新課程改革的實質,我們要注意防止。
一、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含義
所謂教學方式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模式則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範式或計劃。」
二、新課程提倡多種教學方式
新課程提倡採用多種教學方式,並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如在教學結構的設計上:必須體現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組合,必須體現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的兼容並存,構建多邊互動的課堂教學結構;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上:必須體現教與學的交融,重視教法與學法的相互轉化。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的要求,不少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做了較大的改革,非常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視頻音頻鏈接、小品的表演、多媒體動畫的引入等等應有盡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無疑對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三、教學模式「形式化」的表現
如果不管什麼類型的課,也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採用上述多樣化教學方式,就會演變成為教學模式的「形式化」。每一節課都用盡多種教學手段,都上得「熱熱鬧鬧」,會把政治課變成大雜燴,其實效性會如何呢?形式和內容是辯證統一
的關系。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再好的形式沒有實效性就不能用。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式時,應該從教學的效果出發,實現多種教學方式的「和諧」,防止教學模式的「形式化」。
例如,在講《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這一內容時,一會兒是多媒體動漫,一會兒是視頻音頻的播放,一會兒是小品的表演;一會兒進行合作討論,一會兒又進行小組辯論。整個課堂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教師窮盡了各種方法,想給學生展示一節完美的優質課。無疑這些形式對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每一節課都這樣做,會讓教師疲於應付,也會讓學生久而久之心生厭惡,從而降低學習效率。我們應該從教學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教師各自的優勢,把多種教學形式統籌起來,和諧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
四、防止教學模式的「形式化」要注意「三原則」
要防止教學模式的「形式化」,教師應該注意指向性、可操作性、靈活性等三原則:
第一,指向性
。由於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設計的,而且每種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因此不存在對任何教學過程都適用的普適性的模式,也談不上哪一種教學模式是最好的。評價最好教學模式的標準是在一定的情況下達到特定目標的最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在選擇教學模式時必須注意不同教學模式的特點和性能,注意教學模式的指向性。例如:在講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這一知識點時,則不宜採用分組討論、小品表演等教學方式,而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哲學史的角度,通過對比性分析
,指導學生初步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里所採用的對比性分析引導就體現了教學模式的指向性。
其次,可操作性
。教學模式是一種具體化、操作化的教學思想或理論,它把某種教學理論或活動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簡化的形式反映出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比較抽象的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行為框架,具體地規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使得教師在課堂上有章可循,便於教師理解、把握和運用。例如:對於農村的學生,如果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城市居民文化生活豐富性的圖片,進而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性。這樣做,顯然背離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三貼近」原則,其可操作性顯然比較弱。
最後,靈活性
。作為並非針對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體現某種理論或思想,又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操作的教學模式,在運用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學科的特點、教學的內容、現有的教學條件和師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細微的方法上的調整,以體現對學科特點的主動適應。如果每一節課都把教學模式固化,而對於
學生提出的新問題,冒出的創新思維置之不理或置若罔聞,這肯定有違「靈活性」的原則。
綜上所述,我們對必須深刻領會新課程改革的實質,立足於當前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置情況,立足於師生實際,不要盲目追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把教學模式「形式化」。我們應該統籌各種教學資源、各種教學方式,構建有利於促進師生全面發展的和諧課堂。
參考文獻:
[1]查有梁.「整體融合」教育模式建構(上)[J].課程·
教材· 教法,2000,(6)
㈧ 教師在講解課程的時候,應該如何創新自己的教學思維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但是教學對於教師來說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教育是雙向互動的過程,不僅僅是老師單方面的講授,也要和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程度相結合。教師在教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時候都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那麼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怎樣創新自己的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㈨ 如何將自己的教學風格融入到教學
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要認真的考慮一下自己的教學風格。
風格首先是一種藝術范疇的東西,它是一種藝術而不是技術。凡是藝術的都是個性化的,凡是藝術都是創造性的,凡是藝術都是唯一的,天下唯一,獨一無二。
凡是技術的都是可以復制的,都是可以克隆的。而教學有風格,因為它是一門藝術。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個老師一個特點,即便是面對同一班學生,使用同一個版本的教材,運用同一種教法,課堂上呈現出來的肯定是各具風采,少有雷同。風格是一種藝術范疇,不是技術范疇.風格是一種境界,是我們每一個老師最終都必須走向的一種境界,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不管你是否自覺,你的教育教學,你的教育生命,最終要固化為一種風格。既然每一個老師的教學都要形成一種風格,都要固化為個性化的、穩定的一種形態、一種韻味、一種風貌,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普通老師很少去關注這個問題,很少去主動構建自己的風格?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教學風格在課堂上有多種多樣的體現,第一點就是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處理:不同風格的老師對同一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處理肯定各不相同。
第二點體現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不同風格的老師,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各有不同。
未來成熟的風格,就從你今天一節又一節不成熟的課開始的;你未來散發著巨大魅力的風格,就從你今天一次又一次失誤中開始的,就從今天一次又一次教學細節的改進中開始的。
要想形成自己的風格,我們首先必須學會發現。一個老師,要善於發現自我:我的性格優勢,我的知識結構,我的能力特點……要努力尋找自己的每個生命亮點,這是形成你風格的物質基礎。很多老師,教了很多年的書,但依然對自己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究竟在哪裡,這是一種專業成長的悲哀,是一種職業生涯的悲劇
第二,普通老師追求風格之路,完全可以從模仿開始,初登講壇,不用不好意思,你盡可大膽地、果斷地、淋漓盡致地模仿名師。
第三點就是要創造。首先,在文本解讀方面,在教材的理解方面,你一定要見人之所未見,思人之所未思。你不能對常規的教學內容產生個性化的解讀,你就永遠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創造性地理解教材,是形成教學風格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步,對教材有了個性化的的解讀和發現,然後就是要創造個性鮮明的方法來傳遞自己的解讀和發現。第三步就是語言。我們天天在教課,我們天天在說話,我們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語言究竟是什麼特點,什麼風格。
總之,風格是每一位通老師的追求,不是名師、特級教師才有的追求;是每一位老師當下的追求,不是二十年三十年以後的追求,更不是到老了才追求。從現在,從當下,從你明天的每一節課開始,我們都要考慮朝著一個屬於自己的方向前行。
㈩ 教育資源固化是什麼意思
就我所見而言,對於河南的大部分農村學生來講,現在的教育環境比過去不知好多少了,即便是單論制度也是如此。
在我的老家那個城市,重點高中有四所,分別是ABCD,其中A最先進,完爆其餘三個,BC次之,但也說的過去,D最挫,但也是個重點。
在我小時候,我所在的那個鄉鎮里,學生是沒有報考ABC三個學校的資格的,只能報考D,D雖然在重點裡面不怎麼樣,但在當時的農村學生看來,已經是天之驕子的存在了,並且當時還不是誰都能報,是有指標的,一個班是多少個我忘了,班主任會根據成績去分配指標,建議那些成績差的人去報考其他的高中,讓有希望考上的人去報考D。
眾所周知,任何標准都有灰色地帶,即便是大公無私,也無法絕對平等,因此每次報志願的時候,總有那麼幾個學生,看著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報考D,自己卻只能報考比較差的學校,哭鬧一番,盡管他們報考D也考不上。
再後來,學生還是不能報考A,但是可以報考BC了。
現在則是都能報考了,只要成績夠就可以,當年我上小學時候威震全鄉的D高中,現在已經成為家長嘴裡「你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去D高中上學」的存在了。
所謂的教育資源固化,可能對於一線城市原住民是如此,比如我的北京同事,小時候上學可以隨便上,現在的孩子上學就得有很多條件,但如果將眼光放到全國的話,就未必是如此了,當然在大部分情況下,農村人和窮人是不能算成人的。
時代是不斷發展的,沒有哪一個群體可以永久保留自己的地位,哀嚎固化的那些人,畏懼的未必是固化,只不過是自己不在固化的群體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