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植病研究方法實驗指導書

植病研究方法實驗指導書

發布時間:2022-11-28 19:38:09

Ⅰ 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

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

緊張又充實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大學生們馬上就要開始最難熬的畢業設計階段,而我們做畢業設計之前要先寫好開題報告,快來參考開題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 篇1

畢業論文題目:

菌寄生真菌纖細齒梗孢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與表達

姓名: xx 學號: xxxx

年級: xxx 專業: 植物保護

指導教師:姓名 xxx 職稱 教授

學科 植物病理

山東農業大學教務處

20XX年x月x日

一、選題依據(擬開展研究項目的研究目的、意義)

菌寄生(Mycoparasitism)是發生在菌寄生真菌與寄主真菌之間的一種寄生方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真菌與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直以來,生物間相互作用及信號傳導的分子機制,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門。利用菌寄生真菌與寄主真菌作為研究的模式系統來揭示生物相互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李多川(Li,1996)先生發現纖細齒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和串珠鐮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菌寄生關系以來,我們實驗室試圖通過研究纖細齒梗孢和串珠鐮刀菌,來建立菌寄生真菌與寄主真菌相互作用機制研究的模式系統,從而揭示菌寄生真菌與寄主真菌之間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纖細齒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串珠鐮刀菌的一種重寄生真菌,該菌是一種接觸性活體重寄生菌,離體試驗發現其分生孢子只有在串珠鐮刀菌細胞壁提取物刺激下才能萌發。這說明兩者之間的重寄生關系是建立在二者識別與互作的分子機制上的(Li,2004)。在纖細齒梗孢和串珠鐮刀菌相互作用過程中,幾丁質酶、蛋白酶等細胞壁裂解酶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蛋白酶在木霉屬菌寄生真菌中的功能已經得到初步證明,而纖細齒梗孢的蛋白酶的研究還未見報道。因此,克隆纖細齒梗孢蛋白酶編碼基因對於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重寄生真菌和寄主識別和互作機制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內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題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提出問題,找到研究主題的切入點,附主要參考文獻)

纖細齒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李多川教授分離得到的一種活體營養接觸型菌寄生真菌[1~3],其寄主包括Fusarium moniliformeAlternaria alternata等。近年來,我們實驗室一直在努力以其為基礎研究菌寄生真菌與寄主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漸漸認識到真菌細胞壁蛋白在細胞與外界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細胞壁蛋白研究已經成為生物間相互識別機制研究的熱點。鑒於以上原因,我們實驗室成功分離純化了纖細齒梗孢的寄主之一Alternaria alternata菌絲細胞壁上的一種特異性糖蛋白——凝集素,並初步證明其在A.alternaria和O.tenellum孢子吸附過程中起到識別因子的作用[4]。近年來,菌寄生真菌細胞壁裂解蛋白酶在菌寄生過程中的作用被人們逐漸重視起來。克隆和表達菌寄生真菌的蛋白酶編碼基因變得很有意義。本研究試圖以菌寄生真菌纖細齒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作為研究材料克隆了其蛋白酶基因。根據氨基酸的保守序列設計兼並引物,然後採用RT-PCR和RACE是一個較為快速、簡單和高效的方法。本實驗根據同源保守序列設計兼並引物,通過RT-PCR及RACE-PCR的方法,克隆了O.tenellum蛋白酶的編碼基因的全長cDNA序列,並對該基因進行了序列分析,為後續試驗打下了基礎。

由於Olpitrichum tenellum在離開寄主的人工培養基中很難生長,純化其蛋白酶變得非常困難。因此,我們需要使用外源蛋白表達系統得到蛋白,進一步研究其性質,從而搞清楚其在重寄生過程中的作用。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隨著DNA重組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構建遺傳工程菌株,人們可以較容易地使各種各樣的天然酶的基因在微生物系統中高效表達,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擺脫對天然酶源的依賴。

基因工程的表達系統有原核表達系統和真核表達系統兩大類。在原核表達系統中,大腸桿菌表達系統是目前了解最深入,實際應用最為廣泛的表達系統。與其他表達系統相比,大腸桿菌表達系統具有遺傳背景清楚、目標基因表達水平高、培養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強等特點。在基因表達技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分子生物學研究和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工具[5]。

Pichia pastoris基因表達系統經過十幾年發展,已基本成為較完善的外源基因表達系統,具有易於高密度發酵,表達基因在宿主基因組中穩定整合,能使產物有效分泌並適當糖基化,培養方便經濟等特點。利用強效可調控啟動子AOX1,已高效表達了HBsAg、TNF、EGF、破傷風毒素C片段、基因工程抗體等多種外源基因[6],證實該系統是高效、實用、簡便,能提高表達量並保持產物生物學活性的外源基因表達系統。P.pastoris表達系統在生物工程領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促進更多外源基因在該系統的高效表達,提供更為廣泛的基因工程產品[7]。

我們已經分離到O.tenellum蛋白酶的編碼基因,本研究中將該基因的去掉信號肽序列的正確閱讀框融合於原核表達載體pET-22b(+)和畢赤酵母表達載體pPIC9K上,分別轉化E.coli BL21及Pichia pastoris GSxx5,以期在這些菌株中有效表達該基因的編碼產物,從而為以後功能研究打下基礎。

1 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37~65.

2 21.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微生物學通報,25:345~347.

3 .李多川,沈崇堯.1997.菌寄生菌物與寄主菌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西北農業學報,6:94~98.

4 張成省,李多川,孔凡玉.2005.Alternaria alternata菌絲細胞壁凝集素的純化與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學報,35(2):141~147.

5 .xx.何誠,朱運松.1998.甲醇營養型酵母表達系統的研究進展.生物工程進展,18:7~xx.

6 彭毅,楊希才,康良儀.2000.影響甲醇酵母外源蛋白表達的因素.生物技術通報,4:33~36.

7 韓雪清,劉湘濤,尹雙.2003.畢赤酵母表達系統.微生物學雜志,3:35~40.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內容、目標,研究方法、進度):

1、研究內容:

本課題選擇纖細齒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做為研究對象,通過RT-PCR及RACE技術分離克隆了其絲氨酸蛋白酶基因,並進行原核及真核表達,並對其的性質進行了研究,為進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2、研究的目標:

克隆了纖細齒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的絲氨酸蛋白酶基因,進行原核及真核表達,並對其的性質進行了研究。

3、研究方法:

將纖細齒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接種到LB培養基上,培養14個小時後,收集菌絲,然後採用總Trizol法提取RNA。再從GenBank資料庫中搜索到大量的蛋白酶氨基酸序列,並根據同源性進行分類,分別設計兼並引物。再通過RT-PCR、3』-RACE、5』-RACE獲得全長cDNA、DNA克隆,並將其連接到載體上,然後採用電擊法將將重組質粒轉入到全長cDNA、DNA克隆中,通過透析純化蛋白酶,最後研究其特性。

四、研究進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資料,並跟著研究生學習基本實驗技術。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設計引物、全長cDNA、DNA克隆 。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轉化大腸桿菌、畢赤酵母表達,獲得純純產物,並研究其特性。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對實驗結果不理想的實驗重做,整理實驗數據,完成畢業論文,並准備畢業答辯。

五、技術路線:

收集菌絲

總RNA提取

同源序列 設計引物

特性研究

RT-PCR、

3』-RACE、5』-RACE

純化表達產物

全長cDNA、DNA克隆 轉化大腸桿菌、畢赤酵母

四、進程計劃(各研究環節的時間安排、實施進度、完成程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資料,並跟著研究生學習基本實驗技術。完成實驗的1%。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設計引物、全長cDNA、DNA克隆。完成實驗的50%。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轉化大腸桿菌、畢赤酵母表達,獲得純純產物,並研究其特性。完成實驗的95%。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對實驗結果不理想的實驗重做,整理實驗數據,完成畢業論文,並准備畢業答辯。完成100%。

五、導師對文獻綜述的評語

簽字:

20xx年xx月xx日

六、專業意見

專業主任簽字:

20xx 年 月 日

七、學院意見

學院(章): 負責人簽字:

20xx年xx月xx日

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 篇2

摘要:

針對目前浙江農林大學植物保護研究法實驗教學方法、內容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相關改革對策:優化實驗課程內容,整合實驗模塊,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等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課程考核方式和時間安排的調整,旨在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及創新能力。

關鍵詞:

植物保護論文

目前,國內外很多農業院校的植物保護專業均開設了昆蟲研究法和植病研究法課程。為優化本科培養方案,浙江農林大學通過調整教學大綱,將植病研究法、昆蟲研究法和農葯研究法合並成一門植物保護研究法課程。植物保護研究法是植物保護專業重要的專業限選課程之一,是植物保護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專業實驗技能和學習興趣的重要課程,是一門專業性、實踐性很強的實驗學科。通過這門課程的教學,能使學生掌握植物保護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基本原理,培養植物保護研究常規操作能力,以及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和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整理資料、總結歸納和論文撰寫的能力。筆者分析了浙江農林大學植物保護研究法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教學改革內容,並總結了改革成效。

1.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傳統實驗教學的弊端傳統實驗教學的主要特徵是「灌輸式」「填鴨式」,學生在2個小時的實驗過程中就是簡單地按照實驗指導書和實驗大綱中的實驗方法和步驟依葫蘆畫瓢,實驗完成後,又按照統一的模式填寫實驗報告。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無需獨立思考和分析,更談不上發揮創新能力了。因此,很難讓學生對實驗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更無從談起了。雖然這種傳統實驗模式簡明、清晰,有利於學生對相關結論的認可、理解和記憶,也有利於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控制,教師和學生很輕松愉快地就能完成實驗教學任務。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傳統實驗教學的弊端立即顯現。學生缺乏設計實驗的能力,在實驗過程中缺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後缺乏正確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因此,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急需改革。

1.2實驗教學內容系統性不強植物保護研究法是植物保護專業本科學生的一門專業課程,其涉及的內容有昆蟲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和農葯研究法。在以往的實驗課程中,只是簡單地把這3門課的實驗合在一起上,並沒有把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如昆蟲實驗時,指導教師一般是教授昆蟲學科的教師;而在進行植病實驗時,則由講授植病學科的教師指導。這樣的實驗模式難以使植物病蟲害系統聯系起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不夠系統和深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不利於掌握該專業的系統知識和技能。

1.3實驗考核不科學以往實驗課程成績評定的主要依據是實驗報告,而每次實驗課結束後,學生遞交的實驗報告只是把實驗大綱(包括實驗口的、原理、儀器與試劑、內容及方法)原文不動地抄一遍,實驗結果更是千篇一律,這樣實驗就變成了預演過程,學生在實驗中缺乏思考,不利於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背離了實驗課教學的初衷。同時,還會導致每位學生的實驗成績差異微乎其微,不具有良好的區分度。

2.教學改革內容

2.1重視教學環節在以往的實驗課程中,實驗教學所需要的實驗用具和材料大多數都是實驗教輔人員提前准備,導致他們的工作量非常大。讓學生參與實驗材料的准備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教輔人員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實驗過程有全面了解,獲得整個科研實踐過程的訓練,從而養成好的實驗習慣,在未來的科研工作中做到計劃周密、有條不紊地安排和實施實驗計劃。同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必須教育學生認真操作、仔細觀察、實事求是地記錄實驗結果,並對實驗進行科學分析。一日_發現弄虛作假的學生,一定要嚴厲批評,同時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解決的方法,有條件的情況下,讓其重新做實驗,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科學研究允許失敗,但是不能有半l從虛假。2.2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是培養和訓練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對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該項口分別以某種農作物病蟲害為主軸展開一系列的實踐性實驗教學,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和執行各項實驗內容,指導教師負責答疑和提供技術幫助。學生通過自己分組、調查、取樣、鑒定、查閱資料、討論制訂實驗方案和動手實驗等一系列步驟,不僅可以很好地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而且還有助於提高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進一步培養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2.3優化實驗教學內容結構將整個實驗課程設置成一個綜合性的大實驗:分別以某個農作物上的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貫穿整個課程。將口前昆蟲研究法的昆蟲標本的採集與製作、昆蟲人工飼養技術、昆蟲生態學研究方法、昆蟲生理生化研究方法、昆蟲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和害蟲綜合治理研究方法5個實驗和植病研究法的植物病害調查、植物病原菌分離與鑒定技術、植物病原菌分子生物學鑒定技術、植物病原真菌遺傳轉化技術和植物病害綜合治理技術5個實驗合並成1個綜合性大實驗,將植物病蟲害研究以故事的形式緊密地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將課堂知識與田間實際應用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整個實驗就是以具體的作物病蟲害發生為時間軸,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學生只有認真完成每一個實驗,才能很好地保證後續實驗的順利進行,有助於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實驗報告千篇一律的`現象。2.4改革成績評定方式實驗課成績一方面是對學生實驗完成好壞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對學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為了做到對學生的全面評價,實驗成績除實驗報告和考勤成績外,應將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動手操作能力、實驗結果記錄規范性量化納入成績考核。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主動觀察並記錄每個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量化後按一定比例記入總成績,對那些既有獨立操作能力,又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適當給予創新學分。實驗過程中,學生是否遵守實驗室規則、是否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實驗結束後,學生是否打掃衛生、是否清洗實驗器材等,這些看似小問題,但也體現著一個人的品質和素養,做得好的學生也可以適當加分。

3.改革成效

3.1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其對專業知識重要性的認識學生能在同一時間完成植病研究法、昆蟲研究法和農葯研究法3門實驗課程,體現了實驗課程很強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將這3門課程的相關內容緊密、有機地聯系起來,對植物病蟲害防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其對專業知識重要性的認識。在實驗的過程中,強調把學生的動手能力放在首位,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實驗中,切身體會到所學專業的意義。

3.2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植物保護研究法實驗教學模式具有系統化和整體化特點,同時涉及昆蟲研究法、植病研究法、農葯研究法等相關學科課程。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在對病蟲害的認知及其防治等問題的處理上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在獨立思考、查找資料、咨詢專業教師、綜合分析之後,擬定出具體的處理方案,能夠融會貫通地掌握植物保護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基本實踐技能。

3.3提高指導教師的業務水平新的實驗教學模式綜合運用了3門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加強了課程的綜合實踐環節,因此指導教師自身的知識面、操作技術、實踐應用和協調能力都需要提升。所以,這種實驗教學模式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起不斷學習,豐富專業理論知識,完善專業實踐體系,提高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研究的新進展、出現的新技術,從而提高了指導教師的業務水平。

4.結語

植物保護研究法在植物保護專業2013級和2014級本科生實驗課程教學中進行了實踐,通過問卷調查,95%的學生認為在實驗過程中有較多的動手機會,激發了自己對實驗的興趣,提高了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認為該教學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拓展學生的科研思路、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力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應用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

Ⅱ 李玲,2009,《植物生理學模塊實驗指導》中蒽酮法測可溶性糖的蒽酮試劑是怎麼配的

75%硫酸的配製
量取雙蒸水75ml,倒入一燒杯中,量取225ml濃硫酸,沿燒杯壁緩慢加入燒杯中,邊加邊攪拌,冷卻後使用。
蒽酮反應液
稱取0.6g蒽酮,倒入棕色瓶中,加10ml無水乙醇助溶,將300ml75%硫酸倒入棕色瓶中,用吸管輕輕吹打,直至蒽酮完全溶解,臨用前配製。

你根據自己想要的濃度換算一下就可以的

Ⅲ 學習植物病毒目的

植物病毒學是研究植物致病性病毒的本質及其與植物病害關系侵染、發病、傳播、流行、免疫和控制的科學。植物病毒學的重要性突出體現在它的實踐性揭示病毒的致病本質及其發病規律從而得以有效的控制對生產實踐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開設本課程的目的是為系統學習掌握植物病原病毒及其所致病害的基本理論系統學習掌握植物病原病毒的分離、鑒定的基本技能 了解植物病原病毒在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近代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植物病原病毒的本質及其所致病害的基本理論植物病毒病的診斷理論和技術防治措施。

難點植物病毒病的鑒定。

三、與其他課程關系

植物病毒學和微生物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學科相互滲透也是探討生命起源、生命本質、遺傳變異和物種進化的一個重要領域。

四、教學內容、學時分配及基本要求

共授課24學時課堂講授12學時實驗12學時

第一章緒論2學時

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病毒學的發展歷程病毒的最新定義。

第一節 病毒學知識的起源及發展

1、經驗時期

2、病毒的發現時期

3、植物病毒學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病毒的定義

第三節 植物病毒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章植物病毒的本質5學時

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病毒病的症狀熟悉植物病毒的形態結構與化學組成遺傳與變異植物病毒如何傳染植物病毒的抗原性現代命名與現代分類系統。

1/5頁
重點掌握植物病毒的形態結構與化學組成以及植物病毒如何傳染的。難點植物病毒的增殖與復制

第一節 植物病毒病的症狀與病變

1、植物病毒病的外部症狀類型

2、植物病毒病的內部症狀

3、症狀的復雜性

第二節 植物病毒的形態結構與化學組成

1、植物病毒的粒體形態

2、植物病毒粒體的基本結構

3、植物病毒的組分及其理化特性

第三節 植物病毒的遺傳與變異

1、植物病毒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

2、植物病毒的變異

第四節 植物病毒的傳染

1、植物病毒的非介體傳染

2、植物病毒的介體傳染

第五節 植物病毒的抗原性

1、定義

2、植物病毒的抗原結構及其作用

3、植物病毒的抗體結構及其作用

4、植物病毒的抗原、抗體反應

第六節 植物病毒的侵染、干擾與誘導抗病性

1、植物病毒的侵染過程

2、植物病毒的干擾作用

3、植物的誘導抗病性

第七節 植物病毒的命名與現代分類系統

1、植物病毒的普通名稱

2、 國際上病毒分類命名原則

3、病毒分類的依據

4、植物病毒分類概況

第八節重要的植物病毒及其所致病害

第三章亞病毒、植原體0.5學時

基本要求掌握類病毒、衛星病毒和衛星RNA的定義及其侵染特點。重點類病毒、衛星病毒和衛星RNA的定義及其侵染特點。

2/5頁
請在醫師指導下應用,內容僅供參考
難點類病毒、衛星病毒和衛星RNA的定義及其侵染特點。

1、定義

2、症狀

3、傳播

第四章 植物病毒的診斷與鑒定3.5學時

基本要求掌握植物病毒病害實驗診斷方法有哪些鑒定方法如何保存植物病毒。重點植物病毒的檢測方法包括生物學檢測、血清學檢測、 電鏡觀察及分子生物學檢測等。

難點植物病毒的檢測方法。

第一節 植物病毒病的經驗診斷法

1、標本診斷

2、 田間診斷

第二節 病毒病的實驗診斷法

1、生物學實驗

2、血清學實驗

3、 電子顯微鏡技術

4、核酸雜交

5、 PCR技術

第三節 病毒的保存

1、活體保存

2、凍干保存

第四節 類似病毒病原體的鑒別

第五章 病害的流行與控制1學時

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病毒傳播和流行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治植物病毒病。重點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方法。

難點植物病害的流行。

第一節 植物病毒的生態體系

第二節 影響植物病毒傳播和流行的因素

第三節 病害的控制

1、檢疫措施與無病毒種苗的利用

2、無病種子及無性繁殖器官的選擇

3、農業系列栽培措施

4、化學葯劑滅蟲、驅蟲與防病

5、抑制植物病毒的活性物質

3/5頁
6、生物制劑控制植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學實驗課

實驗課程名稱植物病毒學

學時 12學時

實驗項目數 3

面向專業植物保護專業本動植物檢疫專業本

一實驗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

植物病毒學實驗課程的重要性突出體現在它的實踐性揭示病毒的致病本質從而得以有效的控制對生產實踐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本實驗的學習使學生提高實踐性進一步了解植物病毒的危害性為以後植物病毒的研究及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打下基礎。

二實驗內容與學時分配

項目一

1、實驗項目名稱植物病毒病的傳染試驗

2、 內容提要摩擦接種煙草花葉病毒初步掌握汁液摩擦傳染的基本方法。

3、學時 3

4、實驗類型驗證實驗

項目二

1、實驗項目名稱植物病毒的血清學檢測

2、 內容提要免疫雙擴散法檢測植物病毒。

3、學時 3

4、實驗類型驗證實驗

項目三

1、實驗項目名稱植物病毒的提純及純度濃度測定

2、 內容提要摩擦接種煙草花葉病毒初步掌握汁液摩

Ⅳ 中國植物病理學教育有哪些

phytopathological ecation in China

陳應南

包括高等教育(本科、專科、研究生、留學生)、中等專業教育以及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始於20世紀初,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清政府建立京師大學堂,於1905年設立的農科大學即列有植物病理學課程,並於1910年聘日本人三宅市郎(M.Miyake)授課。1912年各省高等農工商學堂改稱大學,植物病理學列為各大學農科的主課之一。1916年金陵大學農科聘留美回國的鄒秉文講授植物病理學。

本科和專科教育

20世紀20年代,一批留學歐、美、日的學者陸續歸國,先後在大學興辦植物病蟲害教育。1923年國立東南大學創辦植物病蟲害系,1924年金陵大學農科成立植物病理學組。此後,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的農學院,以及西北農學院、湖北農學院、福建農學院等相繼建立植物病蟲害系(或門、科)下設植物病理學組。1927年金陵大學農學院設植物病理學系,由戴芳瀾任系主任;1946年北京大學農學院設植物病理學系,由俞大紱任系主任,為中國高等學校最早建立的植物病理學系。從20年代到40年代末,植病系科布點逐步增多,到1949年在校生270人,培養的植物病理學本科畢業生200餘人;課程由一門植物病理學發展為真菌學、細菌學、植物病毒病害學、植病研究法、植物病理學原理和經濟植物病害各論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了有計劃地培養人才。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農學院從綜合大學分出單獨建校,當時全國19個植物病蟲害系、植物病理學系和昆蟲學系,相對合並為9個植物保護系植物保護專業,分別設置在北京農業大學和南京、華南、華中、西南、西北、沈陽、浙江、山東農學院,中國近現代一批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家大部分集中在這9所院校。當時教學工作全盤學習蘇聯,學制四年,全國統一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縮減為普通植物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化學保護(殺菌劑)三門,不設選修課。此後40多年來,系科布點及招生規模逐步擴大,到1992年,植物病理學專業布點3個(北京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在校生77人;植物保護專業本科布點31個,在校學生4541人(除西藏、青海外,基本上每省1個,有的省2個本科點);專科布點9個,在校生827人,共培養植物病理學本科畢業生932人,植物保護本專科畢業生28564人。1978年以後,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實行學分制、主輔修制、加大選修課比重,由原來全國既統一又單一的培養模式,逐步向多樣化發展。開設了植病流行學、病原細菌及細菌病害、真菌分類學、植物病毒學、植物線蟲學、植物檢疫學、植物病理生理學、植病生物防治、生態病原學、真菌顯微技術、植物類菌原體、殺菌劑毒理學、植物抗病性以及糧、棉、果、蔬、花卉、中草葯、熱帶作物病害等課程,並按研究生、本科、專科不同層次要求,按植物病理與植物保護專業的不同深度要求,按各學校教學條件與教師隊伍的不同情況,配置必修與選修課的課程結構,作到因地、因校、因材施教,以適應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

起步較晚,1935年南京政府教育部頒布「學位授予法」後,1942年金陵大學農學院首次招收植物病理學碩士學位研究生,至1949年共畢業6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頒布《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具體規定了高等學校培養研究生的機構及修業年限,有北京農業大學、南京、華南、華中、沈陽、西北、西南、浙江、河北農學院等9所院校招收二年制無學位植物病理學研究生,主要為補充師資和科研人員,到1966年共培養畢業了75人。1956年曾試行蘇聯副博士學位制度,僅招收一屆9人。1978年恢復了中斷12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1981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國家根據學科基礎、教學質量、科研力量等綜合考評,先後於1981、1983、1986、1990年批准了四批植物病理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博士生導師。這四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共22個,即:北京農業大學、南京、華南、華中、沈陽、西北、西南、浙江、山東、河北、東北、吉林、安徽、四川、雲南農業大學,福建、湖南、新疆八一、石河子農學院、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華南熱作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博士學位授予院校共7所,博士生導師19位,即:1981年第一批為北京農業大學(導師裘維蕃、沈其益、曾士邁、陳延熙、劉儀、沈崇堯),南京農業大學(導師方中達、陸家雲、王金生);1983年第二批為華南農業大學(導師范懷忠、戚佩坤);1986年第三批為沈陽農業大學(導師吳友三、白金鎧)、西北農業大學(導師李振歧、商鴻生、魏寧生);1990年第四批為浙江農業大學(導師李德葆)、福建農學院(導師謝聯輝),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何禮遠)。碩士生、博士生學習年限均為三年,研究方向有:真菌學及真菌病害,植物病原細菌學及細菌病害,植物病毒學及病毒病害,植物線蟲學及線蟲病害,植物分子病毒學,植物免疫學,生態植物病理學,植病流行學,分子植物病理學及植物生理病理學,殺菌劑毒理和應用,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綜合防治等。1981~1992年,植物病理學碩士學位畢業生664人,博士學位畢業生42人,在校碩士生158人、博士生42人。為增強學校科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1989年國家評定北京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的植物病理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主要學科帶頭人分別為裘維蕃、方中達。北京、南京、華南、沈陽、西北、浙江農業大學設立的博士後流動站均含植物病理學專業。確定南京農業大學的病蟲監測與治理基礎實驗室,浙江農業大學的植物病理及生物技術實驗室為農業部重點開放性實驗室。農業部批准北京、南京、西南、西北農業大學分別建立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所、植物生態工程研究所、植物病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生態病原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所。

留學生教育

1910年鄒秉文赴美國留學,在康乃爾大學攻讀植物病理學,是本學科最早的留學生。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曾利用部分庚子賠款作為培養留學生的一個重要項目。從20世紀初到40年代末,赴歐、美、日等國攻讀植物病理學的研究生回國後,成為中國植物病理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如戴芳瀾、鄧叔群、俞大紱、朱鳳美等。在50~60年代,僅限於派往蘇聯、東歐國家留學或進修,攻讀植物病理學的計有12人。1981年恢復留學生制度後,先是招收出國預備研究生保送,後主要從在學碩士生和在職年輕專業人員中選派。1981~1990年,公派到國外攻讀植物病理學碩士、博士學位的近百人,出國訪問學者和合作研究的約80人(不含自費)。從1956年開始接受外國來華留學生,有南京農學院、華南農學院、浙江農學院等為越南等國家培養植物病理學本科生和研究生。

國際交流方面,在50年代主要請蘇聯專家來華講學,如講授植物免疫學、植物檢疫等。1978年後,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先後邀請10多個國家的專家140多人次來中國講學,內容涉及植病流行學、分子病毒學、抗病機理、病理生理、真菌分類、土傳病害等領域。

通過培養研究生、留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國際學術交流,高等農業學校植物病理學教師素質有很大提高。到1990年,在職教師499人中,有教授51人、副教授146人、講師186人。

中等教育

清朝末年各地興辦的中、初等農務學堂以及民國初期的甲種、乙種農業學校,都設有病蟲害實習科目。20年代以後設立的中、初級農業職業學校,設有植物病害課程。1949年以後,各中等農業學校先後設立植物保護專業,培養中級病蟲害防治人才,學制為高中畢業學習兩年,初中畢業學習3~4年,課程設有植物病理學,化學保護(殺菌劑)、植保機械等,教學上注重培養實踐操作能力。經過40多年發展,到1992年,中等農業學校植物保護專業布點36個,在校生3800多人,累積培養中等植物保護人才5萬餘人。

成人教育

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農業成人教育,當時有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教育改進社、東南大學教育科等先後建立農村教育實驗區,列有防治病蟲害的教學內容,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制訂的鄉村教育課程中也設有病蟲害課。此後,一些高、中等農業學校設立農業推廣部,對農民施行防治病蟲的職業指導。1949年後,各地病蟲害防治站開辦短期病蟲害防治訓練班,培訓基層幹部和農民技術員。1956年農業部開辦病蟲預測預報訓練班,培養了一批基層測報員。在1978年後,成人教育逐步走上正軌,辦學形式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層次分高、中、初級。南京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華南熱作學院設立植物保護函授班,學制三年,畢業後授予專科文憑;農業部分別在南京農業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建立農作物病蟲測報、植物檢疫培訓基地,定期培訓各省重點地、縣的測報、植檢人員。同時,各省、地、縣也開辦植保訓練班,在農村中學開設植保課,傳授防治技術。農業部門還不定期開辦植物病理學師資講習班,以提高農業學校教師的水平。

此外,台灣大學農學院設有植物病蟲害系和植物病蟲害研究所,台灣中興大學農學院設有植物病理學系和植物病理學研究所,兩校均實行系所合一,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台灣的中等農業職業學校開設植物病蟲害課程,不設系科。

Ⅳ 葯理學實驗與指導的圖書目錄

中文部分
第一章 葯理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和技術葉
一、葯理學實驗課的目的和要求
二、實驗動物的捉持和給葯方法
實驗1.1 小鼠的捉持和給葯方法
實驗1.2 大鼠的捉持和給葯方法
實驗1.3 家兔的捉持和給葯方法
【附】豚鼠的捉持和給葯方法
實驗1.4 狗的捉持和給葯方法
三、常用實驗動物的麻醉
四、實驗動物的取血方法
第二章 葯理學總論的實驗
一、葯物對機體(病原體)的作用
實驗2.1 葯物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實驗2.2 葯物的間接作用
二、機體對葯物的作用
實驗2.3 澳磺酞鈉的葯代動力學參數估算
實驗2.4 葯物血漿蛋白結合率測定
三、影響葯物作用的因素
實驗2.5 影響葯物作用的因素
一、劑型對葯物作用的影響
二、給葯途徑對葯物作用的影響
三、肝臟功能狀態對葯物作用的影響
第三章 中樞神經系統葯物實驗
一、全身麻醉葯實驗
實驗3.1 揮發性液體麻醉葯活性測定
二、鎮靜催眠實驗
實驗3.2 巴比妥類葯物作用的比較
實驗3.3 鎮靜催眠葯的協同作用和對抗中樞興奮葯的作用
實驗3.4 葯物對動物自發活動的影響
三、抗癲癇葯和抗驚厥葯實驗
實驗3.5 葯物的抗電驚厥作用
實驗3.6 葯物對抗中樞興奮葯驚厥的作用
四、抗精神失常葯實驗
實驗3.7 氯丙嗪的安定作用
實驗3.8 氯丙嗪對小鼠基礎代謝的影響
實驗3.9 A葯物的鎮痛作用(熱板法)
實驗3.9 B葯物的鎮痛作用(化學刺激法)
五、中樞興奮葯實驗
實驗3.10 士的寧和印防己毒素驚厥類型及作用部位的比較
實驗3.1l 尼可剎米對抗嗎啡的呼吸抑製作用
實驗3.12 尼莫地平對小鼠獲得記憶的促進作用
第四章 傳出神經系統葯物實驗
實驗4.1 傳出神經葯物對麻醉犬血壓、腸蠕動和腺體分泌的影響
實驗4.2 葯物對離體兔主動脈條的作用
實驗4.3 葯物對離體腸管的作用
實驗4.4 葯物對在體豚鼠下腹神經輸精管的作用
實驗4.5 有機磷葯物中毒及解救
實驗4.6 普魯卡因和丁卡因表面麻醉作用的比較
第五章 內臟系統葯物實驗
一、治療心功能不全葯物實驗
實驗5.1 強心苷對離體心臟的作用(八木氏蛙心灌流法)
實驗5.2 葯物對離體乳頭肌收縮舒張性能的影響
實驗5.3 葯物對大鼠左心功能與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實驗5.4 心阻抗法測定葯物對心臟泵血功能的影響
二、抗心律失常葯實驗
實驗5.5 奎尼丁拮抗烏頭鹼誘發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實驗5.6 葯物對家兔電致室顫閾的影響
實驗5.7 利多卡因對氯化鋇誘發心律失常的治療作用
實驗5.8 利多卡因對哇巴因引起心律失常的對抗作用
實驗5.9 葯物抑制大鼠缺血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
實驗5.10葯物對離體心房肌有效不應期和收縮力的影響
三、抗心肌缺血葯實驗
實驗5.11 結扎兔冠狀動脈引起的心肌梗死
實驗5.12 葯物對離體豚鼠心臟心肌收縮力和冠狀流量的影響
實驗5.13 硝基四氮唑藍染色法測量心肌梗死范圍
實驗5.14 丹參注射液對垂體後葉素致兔心肌缺血的作用
實驗5.15 血脂測定法
四、抗高血壓葯物實驗
實驗5.16 六烴季銨降壓作用機理的分析
實驗5.17 離體兔耳血管灌流
實驗5.18 大鼠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模型制備
五、利尿葯和脫水葯實驗
實驗5.19 呋塞米和高滲葡萄糖對家兔的利尿作用
實驗5.20 氫氯噻嗪對大鼠的利尿作用
實驗5.21 尿液中鈉、鉀和氯離子的含量測定
六、鎮咳葯、祛痰葯和平喘葯實驗
實驗5.22 可待因對小鼠氨水引咳的鎮咳作用
實驗5.23 可待因對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咳的鎮咳作用
實驗5.24 遠志煎劑對小鼠氣管酚紅排泌量的影響
實驗5.25 氨茶鹼對豚鼠組胺-乙醯膽鹼引喘的平喘作用
實驗5.26 葯物對豚鼠離體氣管的作用
七、消化系統葯物實驗
實驗5.27 葯物對胃腸道蠕動的影響
實驗5.28 葯物對實驗性胃潰瘍的防治作用
實驗5.29 去氫膽酸對大鼠的利膽作用
八、促凝血葯和抗凝血葯實驗
實驗5.30 葯物的體外抗凝血作用
實驗5.3l 葯物的促凝血作用
九、抗血小板葯
實驗5.32 血小板黏附性測定法
實驗5.33 血小板凝集性測定法,
實驗5.34 動靜脈旁路血栓形成實驗」
實驗5.35 血小板生成血栓烷TxA2的生物檢定
實驗5.36 苯海拉明對組胺的競爭性拮抗作用及pA:值
第六章 抗炎葯物實驗
實驗6.1 氫化可的松對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
實驗6.2 吲哚美辛對小鼠巴豆油耳腫脹的影響
實驗6.3 吲哚美辛對角叉菜膠誘發大鼠足跖腫脹的影響
實驗6.4 地塞米松對大鼠肉芽腫的影響
實驗6.5 葯物對實驗性胸膜炎的影響
實驗6.6 葯物對免疫性炎症的影響
實驗6.7 切除大鼠雙側腎上腺的抗炎實驗
實驗6.8 溶酶體酶活性的測定
實驗6.9 TxB,的放射免疫測定
實驗6.1 0白細胞糖皮質激素受體的測定
第七章 化學治療葯物實驗
一、抗菌葯實驗
實驗7.1 諾氟沙星、氧氟沙星及環丙沙星的體外抗菌
實驗7.2 諾氟沙星對小鼠體內感染的保護性實驗
二、抗腫瘤葯物實驗
實驗7.3 抗腫瘤葯的美藍試管法初篩
實驗7.4 5-FU對小鼠肉瘤S180的實驗治療
實驗7.5 小鼠(裸鼠)腎被膜下人癌細胞移植法
第八章 避孕葯實驗
實驗8.1 炔諾酮的抗排卵作用(交配法)
第九章 抗衰老葯物實驗
一、遺傳學方面
實驗9.1 果蠅壽命試驗
二、自由基學說方面
實驗9.2 過氧化脂質的測定
實驗9.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測定方法
三、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實驗9.4 免疫器官重量法
實驗9.5 單核吞噬細胞功能測定法
四、對應激能力的影響
實驗9.6 小鼠耐缺氧實驗
實驗9.7 小鼠耐寒實驗
實驗9.8 小鼠游泳實驗
五、對中區神經系統方面的作用
實驗9.9 單胺氧化酶-B活性測定
第十章 細胞培養技術在葯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實驗10.1 神經細胞的培養
實驗l0.2 大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的培養
實驗l0.3 原代細胞的傳代培養方法
實驗10.4 細胞的凍存
實驗10.5 Pc12細胞的復甦和培養
實驗10.6 粉防己鹼對培養大鼠腦皮層神經元損傷的保護作用
實驗10.7 環孢素A對大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內羅丹明123攝取的影響
實驗10.8 硝苯地平對高鉀引起的Pc。:細胞內鈣升高的影響
實驗10.9 原代乳鼠心肌細胞培養方法
實驗10.10 牛胸主動脈內皮細胞的原代培養
第十一章 葯物的安全性評價
一、葯物的毒性試驗
實驗11.1 普魯卡因急性LD50測定
實驗11.2 鼠傷寒沙門氏菌致突變試驗
實驗11.3 小鼠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試驗
二、制劑的安全限度試驗
實驗11.4 熱原試驗
實驗11.5 刺激性試驗
實驗11.7 降壓物質試驗
實驗11.8 溶血性試驗
……

Ⅵ 植物病理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的格式
實驗結束後,應用統一的實驗報告紙,根據要求,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及時而認真地寫出實驗報告。農業植物病理學實驗報告根據實驗內容一般採用以下格式:
(一)、農作物(大田、果樹、蔬菜等作物)病害調查報告
基本格式:
目的要求
調查方法
調查結果與分析
(二)、農作物病害症狀及病原觀察
基本格式;
目的與要求
2、實驗結果 室內實驗繪制主要病害症狀及病原形態圖,田間現場教學寫出調查報告。

實驗報告撰寫
1、將上述病害標本的發病部位,病狀類型和病徵類型,填於下表:�
植物病害症狀觀察表:
病害名稱 稻瘟病
發病部位 葉、穗及結
病狀類型 壞死
病徵類型 霉狀物
2、 病狀;病徵;變色;壞死;萎蔫;腐爛;畸形。
3、 簡述生物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這里有幾個實驗報告撰寫,你可以看一下。
http://jpkc.ynau.e.cn/course/zwbl/sydg.htm

Ⅶ 植物病毒檢測方法

植物病毒病是農業生產上一種重要病害,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目前還沒有1種治療效果較理想的葯劑,對發病植株做到早期診斷及提前檢測就顯得尤為重要。植物病毒學歷經近百年的發展,植物病毒的檢測方法與手段也在不斷發展與改進。常用的方法有侵染力測定法、血清學方法、電子顯微鏡計數和分子生物學法等。
1.4.1侵染力測定法
侵染力測定法是將病毒樣本接種在植物上,根據侵染力的大小定量。它的靈敏度在所有定量法中是比較高的,而且是其他定量法的基礎。設計一種新的定量法,如果不經過侵染力的驗證,將無法判斷測定的是病毒或者是具有侵染力的病毒。侵染力測定法包括局部枯斑法、澱粉-碘斑法、系統感染率的測定法等。侵染力測定多用粗汁液來接種,為了避免抑制物質的作用和使半葉枯斑數目控制在一定范圍,須用緩沖液稀釋接種物。
局部枯斑法 1929年F.O.Holmes發現TMV在心葉煙(Nicotiana glutinosa)接種葉片上引起局部壞死斑點,在一定的病毒濃度范圍內,所產生的斑點數目與病毒濃度成正比例。這一發現成為病毒侵染性定量測定的基礎(田波,1987)。所有機械傳染的病毒都有可能應用局部斑點法,但實際上只有少數病毒具有可用於定量測定的局部斑寄主。一個待測樣品所形成的斑點數目除取決於接種物中病毒濃度外,還受試驗植物種類、環境條件和接種物中是否含有病毒抑制物質的影響。
澱粉-碘斑法 當所研究的病毒沒有過敏性枯斑寄主時,採用此法。Holmes(1931)發現TMV接種的煙葉上有時形成明顯的黃化斑塊,但不能用於計數。將這種接種葉用95%乙醇加熱到80℃固定,然後用I2和KI混合液(10克I2,30克KI,1500毫升H2O)染色時,則侵染點處出現澱粉-碘的藍色反應。當下午採摘葉片,褪色過夜,然後用碘液染色,則侵染點較周圍組織著色淺;當採摘葉片前,植株先在黑暗中放幾個小時,再用碘液染色,則侵染點組織著色深。這是由於病毒侵染既降低光合組織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降低碳水化合物從光合組織中的運出。澱粉-碘染色的強弱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較大,不如局部枯斑法可靠,但在標准化條件下仍可用於侵染性的定量測定。
侵染性滴度法 當上述方法都不適用時,可採用侵染性滴度法。即把欲測定樣品用緩沖液稀釋,可用十倍稀釋、成倍稀釋、半倍稀釋或更低稀釋。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需用大量實驗植物,但可得到較好的結果。此方法可用於介體傳染的病毒。

Ⅷ 植物病理學的研究內容

當一株健全的植物受到干擾,導致器官和組織的生理機制局部的或系統的反常植物自身表現了病狀(symptom),並能從患病部位提取出的物質具有相應病原物的病徵(sigh),就是發生了植物病害。干擾植物正常生理機制的因素,主要是外來的,內在的因子導致遺傳性病害;外來的因子有的是非生物性的,有的是生物性的。因此,根據誘發病害因子的本質,植物病害可分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兩大類。
非侵染病害:
植物在長期的進化歷程中,逐漸適應了各種不斷變化的環境,產生了較強的適應能力。但對各類環境因素的適應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植物所處的環境中某些物理如光照、水分、溫度或化學因素如營養元素失調再貨生存環境發生惡化,連續不斷影響植物,其強度又超過植物忍耐限度,就會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擾亂正常生理和代謝活動,甚至對植物造成嚴重傷害,使植物在生理和外觀上表現異常,產生病變。 侵染性病害是植物病原物在外界條件影響下相互斗爭並導致植物生病的病害具有感染性。常見的植物病原體有真菌如黑粉病、銹病、白粉病等;卵菌如腐霉、霜霉等;原核生物以細菌為主如土壤桿菌、支原體、衣原體等;病毒如馬鈴薯Y病毒、黃征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高等植物如菟絲子、列當獨腳金等;原生動物如線蟲。其中以細菌、真菌、病毒、支原體和線蟲誘發的病害較普遍和嚴重,尤以真菌性病害為最,如水稻的瘟病、小麥銹病、棉花的萎蔫病等。各種病原體的生理、生態、增殖方法和生活史以及侵染寄主的方式、途徑和時期各不相同。

Ⅸ 如何理解植物病原細菌學

phytobac teriology

何禮遠

研究引起植物病害的細菌生物學特性的科學。是植物病理學和細菌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植物病原細菌有300種左右,目前國際上已確認的約250個種、亞種(subspecies)和致病變種(pathovar)。有些種類因尚不能人工培養,無法鑒定並明確其分類地位。

簡史

荷蘭呂文虎克(A.van Leeuwenhock)於1683年發現細菌,但未能證明細菌與植物病害有關。1850年德國米澤爾里奇(Mistcherlich)藉助顯微鏡觀察到活動的液狀體能引起馬鈴薯細胞壁崩解,認為可能是一種弧菌(Vibrio)。他被公認是第一個發現細菌可引起植物病害的科學家。美國的布雷爾(Thoma J.Burrell)於1877年在伊利諾斯州證明梨和蘋果的火疫病是由細菌引起,且用病樹上的膠狀溢膿進行人工接種獲得了成功。奧熱爾(J.C.Arthur)於1885年在紐約州採用火疫病的純培養細菌進行人工接種和再分離,從而證實細菌是植物病害的先例。美國F.史密斯(Erwin F.Smith)對瓜類萎蔫病、甘藍黑腐病和茄科植物青枯病等多種細菌性病害作了大量的系統研究,並與德國費歇爾(A.Fischer)於1905年出版了《細菌與植物病害的關系》(Bacteria in Relation to plant Diseases)一書,是世界上第一本植物細菌病害的專著。20世紀20年代以後,植物細菌的研究進入蓬勃發展階段,對病原細菌形態學特徵觀察和培養性狀試驗,深入到生理代謝和生物化學特性的研究。1968年在英國倫敦召開了第一次國際植物細菌病害會議,標志著植物病原細菌學初步形成一個獨立學科。以後先後多次召開了植物病原細菌的國際學術會議,並出版了論文專集。國際植物病理學會專門設立植物病原細菌學委員會。

研究內容 主要研究細菌形態、染色反應、培養性狀、生長與營養、生理和生物化學特性、血清學特性、遺傳和變異、鑒定和分類(見植物病原細菌分類),致病特性、地理分布、傳播方式、流行生態、病原物與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物理機制、生理生化機制和分子生物學機制,細菌病害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技術。

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分子遺傳學和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向其它生物學科滲透,目前植物病原細菌學的研究已進入分子生物學階段。

參考書目

Krieg,N.R.et al.,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vol.1,Baltimore,London,1984.

Peter,H.A.Sneath et al.,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vol.2,Baltimore,London,Los Angeles,Sydney,1982.

植物病原真菌鑒定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us

王克榮

直接觀察或藉助實驗手段確認某種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並給予正確學名的過程。植物病原真菌鑒定包括病害標本採集、症狀描述、病原真菌形態特徵檢測,將觀察結果與真菌分類檢索表中有關種的描述逐一加以核對,如基本一致,即可認為是該已知種所致病害,而予以相同的拉丁學名。有時所采植物病原真菌需要分離培養,經過培養性狀的觀測和致病性鑒定並進行病原真菌生理生化試驗等均作為輔助鑒定手段。

病原真菌鑒定的步驟主要有:標本採集、症狀觀察、形態觀測、真菌分離培養、培養性狀和生理生化測定等。

標本採集

真菌病害標本是研究病害症狀和病原真菌形態及生理特徵的基礎材料,經過田間觀察記載後,進一步對病害標本在室內進行病原真菌鑒定。植物病原真菌病害標本的採集要求症狀具有典型性,即帶有病菌子實體的標本。標本上的病斑種類力求單純,以利於確定是一種或幾種病害。標本應有一定數量的復份,對寄主名稱、病害發生環境、條件、採集時間、地點等進行詳細記載。採集標本時應注意對寄主植物的鑒定,一些病原真菌(白粉菌、黑粉菌和銹菌等)當寄主植物分類地位不明確時很難鑒定出種名。對不熟悉的寄主植物,應采全其花、果實、種子等部位以便鑒定。適於干制的蠟葉標本,應隨時壓於標本夾吸水紙中,並經常換紙,使其乾燥。

症狀觀察

病害對植物全株的影響(有無凋萎、萎縮、畸形或生長特性的改變等),病部壞死斑的形狀、數目、大小、色澤、子實體排列及有無輪紋等;腐爛組織的顏色、氣味、質地等;病部產生的病原真菌菌絲體和子實體的特徵,都是症狀觀察和描述的重要內容。一般常見真菌病害,經過症狀觀察,即可以對致病的真菌作出初步判斷。但症狀對病原真菌的鑒定不完全可靠,不同的病原物有時可產生相似的症狀,反之,一種病害症狀可隨寄主和發病環境條件而改變。

病原真菌的形態觀測

病原真菌的鑒定以病菌形態鑒定為准。藉助顯微鏡,對病原真菌的菌絲體和其它營養體的形態、結構和大小,孢子的形態、顏色、大小,產孢方式,子實體的形態結構和產生部位等進行觀察和測量。如標本尚未形成病菌子實體,可將標本經保濕處理,即可見子實體的產生。標本表面產生的菌絲體和子實體,可直接用針挑取少許,置加有一滴浮載劑如水或乳酚油(苯酚40毫升,乳酸20毫升,甘油40毫升,蒸餾水20毫升配製而成)的載玻片上,加蓋玻片後在顯微鏡下檢視。埋生於植物組織中的真菌子實體,需要將材料切成薄片再製成玻片標本進行顯微觀察。植物組織內真菌子實體的製片常用徒手切片和石蠟切片兩種方法。①徒手切片。將病組織濕潤後用手指輕壓,用刀片將材料切成薄片,置於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挑針選擇帶有子實體的厚薄適中的病組織進行檢測。植物病原真菌的鑒定常用這種方法。②石蠟切片。將病害標本用固定劑固定後脫水,經石蠟滲透及包埋,然後用輪轉切片機將包埋病組織的石蠟塊按一定方向切成薄片,將薄片粘貼於載玻片上,去蠟後進行染色,再將切片材料透明即可封固,進行鏡檢。這種方法步驟多,且易使材料變形和變色,一般適用於教學或研究真菌侵染過程的製片。

鑒定植物病原真菌時還要掌握該病原真菌的有關測量數據,如孢子的長寬度、孢子梗的長度、子囊殼的直徑等。真菌營養體、孢子和子實體的測量,可藉助顯微鏡測微尺進行。

真菌的分離培養

真菌病害不能單純依靠子實體的觀察鑒定而作出正確診斷。因為發病部位檢查到的真菌,不一定是致病的病原物,有可能是在植物組織死亡後腐生的某些真菌。因此,真菌病害的診斷,必需經過病原菌的分離培養和接種試驗,確定該病原菌致病性和症狀。真菌的分離是將致病的真菌與其它雜菌分開,經純化,使之擴大繁殖而得到致病菌的純培養。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常採用組織分離法和孢子稀釋分離法。①組織分離法。切取小塊病組織,取病健交界處邊緣部分,經表面消毒、滅菌水沖洗,移植瓊脂培養基平板上培養,形成菌落,如培養性狀表現一致,可自菌落邊緣挑取菌絲體純化培養,再進行致病性測定和菌種鑒定。②孢子稀釋分離法。以滅菌水將產生的病菌孢子配成懸浮液,用移植環蘸取懸浮液在瓊脂平板上劃線,在顯微鏡下沿線觀察並用挑針挑取單孢子置瓊脂培養基上培養。有時還可通過單孢子分離獲得純菌系菌株。真菌的培養有固體培養和液體培養兩種。

病原真菌培養性狀

培養性狀的描述和記載是植物病原真菌鑒定中的重要資料,包括菌落質地、形狀、孢子堆的干濕性,子實體和休眠結構的形成和所需時間;菌落正面和背面的色澤、有無色素分泌,有無特殊氣味,生長率等。培養性狀的描述要註明特定的培養條件,有時需用幾種培養基進行培養觀察。一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在瓊脂培養基上不易形成,往往需要採用自然基質,進行模擬自然條件培養。有的真菌子實體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光照條件。

生理生化測定

生理生化方法多用蛋白電泳技術和同工酶檢測技術。在疫黴菌和毛黴菌的鑒定中,當採用形態觀測方法無法區分「種」時,常用蛋白電泳方法輔助鑒定。近年來同工酶酶譜比較方法在植物病原真菌的鑒定中應用漸多。

參考書目

方中達著:《植病研究方法》,農業出版社,1979,北京。

Dhingra,O.D.,and Sinclair,J.B.,Basic Plant Patholo-gy Methods,CRC Press,1985,Boca Raton,Florida.

植物彈狀病毒組

Plant rhabdovirus group

濮祖芹

屬單鏈核糖核酸,有包膜,彈狀或桿菌狀基因組病毒。是既侵染植物又侵染無椎脊動物的一組病毒。其粒子結構和組分與動物彈狀病毒相似,因而共同編排在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內。名稱源於希臘文「rhebdos」,桿狀之意。植物彈狀病毒組下分兩個亞組。亞組A的典型成員是萵苣壞死黃化病毒(Luttuce necrotic yellow virus,LNYV),亞組B的典型成員是馬鈴薯黃矮病毒(Potato yellow dwarf virus,PYDV)。

病毒性狀

病毒粒子長100~430納米,直徑45~100納米,呈桿菌狀或炮彈狀,端部呈半圓形或一端鈍平,中部為直桿狀。有脂蛋白包膜。核衣殼上有核糖核蛋白以螺旋狀纏繞而形成的精細橫紋。粒子中含有4~5種蛋白質。基因組是一個單分子的ssRNA,負功能,含有一種與核衣殼相結合的依賴於RNA的RNA聚合酶。病毒在活體外穩定性較差,鈍化溫度為50~52℃,在25℃條件下存活期少於1天,汁液中的病毒濃度為1~10毫克/升。

病毒粒子的組分

植物彈狀病毒粒子的蛋白質含量為70%,脂類為25%,多糖為4%,RNA為1%。蛋白質種類達4~5種之多。N蛋白是衣殼蛋白,分子量為55~64×103;G蛋白是一種糖蛋白,分子量為71~92×103,呈六角形排列在膜上,形成刺突;L為大蛋白,分子量145×103,具有多聚酶活性。M蛋白的分子量為22~25×103,N3蛋白的分子量為40×103,這兩種蛋白質也具有酶的活性。還有一些病毒成員的M蛋白由M1和M2蛋白所取代,這兩種蛋白質的分子量分別為27~44×103和22~29×103。

基因組的性質

病毒的基因組是一種非侵染性的單鏈RNA,分子量4.2~4.6×106,負鏈。在寄主的細胞內,負鏈的ssRNA首先合成一條與之互補的正鏈,作為mRNA。病毒核酸沒有侵染性,經過非離子清潔劑處理、脫去脂蛋白包膜而釋放出來的核衣殼具有侵染性。基因組核酸的5′端為GAAGCAppp,無帽子結構,3′端無polyA區;mRNA的5′端的帽子結構是m7GpppAmACAG,3′端有polyA區。

分布和為害

植物彈狀病毒地理分布廣,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都有報道。有一部分病毒成員分布較局限,可能與其傳毒介體的分布有關。引起重要的植物病害的有水稻暫黃病、小麥叢矮病、玉米花葉病、馬鈴薯黃矮病和萵苣壞死黃化病等都曾在一些地區造成相當嚴重的經濟損失。植物彈狀病毒可使寄主表現花葉、黃化、壞死、環斑、矮化等各種症狀,而沒有一種主要的症狀能作為這一組病毒的標志。

病毒與傳毒介體的關系

植物彈狀病毒由吸吮式口器的節肢動物傳播均為持久性循回型。除咖啡環斑病毒(Coffeering spot virus)由蟎(Brevipalpus phvenicis)傳播、甜菜葉皺病毒(Beet leaf curlvirus)由甜菜蝽象(Piesma quadrafum)的成蟲和若蟲傳播外,其餘均由同翅目的蚜蟲、葉蟬和飛虱傳播。病毒和介體有高度的特異性,一種病毒往往只由某一種介體或一些相關的種傳毒。有一部分病毒如北方禾穀類花葉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馬鈴薯黃矮病毒、水稻暫黃病毒(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草莓皺縮病毒(Strawberry crinkle virus)、苦苣菜黃脈病毒(Sowthistle yellow vein virus)和小麥條點花葉病毒(Wheet striate mosaic virus)等均在介體體內增殖。苦苣菜黃脈和萵苣壞死黃化病毒可經蚜蟲卵傳毒,大麥黃條點花葉病毒(Bark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經飛虱卵傳毒。介體終身帶毒,但隨著蟲齡增長傳毒效率漸減。延長介體獲毒和接毒時間可增加傳毒效率。

寄主細胞的病理變化

有一些病毒成員的粒子在寄主的細胞核內外膜之間發育,並累積在細胞核周圍的空間,導致細胞核和細胞質內陷。另外一些病毒成員的粒子在寄主細胞質內發育,或與內質網相結合,粒子累積在囊狀體中。病毒引起寄主細胞畸變,如核仁和線粒體腫脹,或使染色質、膜質的囊狀體消失或出現顆粒狀的核質。

病毒成員間的相互關系

該組病毒分兩個亞組。亞組A的病毒粒子在寄主的細胞質內發育,含M蛋白,在活體外可迅速地檢測到轉錄酶的活性。這些性狀與侵染脊椎動物的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相同。此亞組成員還有大麥黃條點花葉病毒、北方禾穀類花葉病毒等16種。亞組B的粒子在核內外膜之間發育,累積在核周圍的空間,含M1和M2蛋白質,活體外轉錄酶活性低,有些性質與狂犬病毒(Rabies virus)相同。此亞組成員還有水稻暫黃病毒,苦苣菜黃脈病毒等20餘種。

侵染麥類的大麥黃條點花葉病毒、北方禾穀類花葉病毒、小麥褪綠條斑花葉病毒和小麥叢矮病毒粒子結構和傳毒介體都相同,冬小麥花葉病毒與上述病毒寄主范圍相似,這些病毒的相互關系還缺乏深入研究。

植物呼腸孤病毒組

group

梁訓生

屬於雙鏈核糖核酸(dsRNA)、無胞膜的球狀分段基因組病毒。本組又分為植物呼腸孤病毒和菲濟病毒兩個亞組。植物呼腸孤亞組病毒的核酸含量為22%,其核酸總分子量為16×106左右,其中12個分段基因的片斷分子量分別在0.3~3.0×106。病毒外殼蛋白質含量為78%,蛋白質中8個多肽組分的分子量為35~160×103,其多肽由多種氨基酸所組成。呼腸孤病毒組的編碼程式為R/Z∶0.35~2.55/22∶S/S∶S·I/Au。組名是1975年在印度馬德里第二屆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上制定的,隸屬於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組名由希臘語phyton(植物)和英語respiratory、enteric及orphon(呼吸道、腸道及孤兒)的縮寫phyto和reo後綴以virus再拉丁化構成。典型成員為三葉草傷瘤病毒(Clover wound tumor virus),其他成員為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orf virus)。近年有學者認為中國發生的水稻簇矮病毒(Rice bunchy stunt virus)也屬於此組。

形態結構

在電子顯微鏡下,病毒粒子為球狀(正20面體),稍成角狀,無突起,直徑近似70納米,傷瘤病毒的核心直徑約59納米。正20面體具有對稱的20個三角形面、12個頂角和30個邊,屬於5·3·2重對稱結構,病毒粒子內部的RNA分子具有12個基因片段,其鹼基組成是鳥嘌呤和胞嘧啶佔38%~44%。外殼蛋白質由多肽鏈構成,包括8種多肽,各種多肽組分又是由各種氨基酸組成。在電子顯微鏡下,病組織中可見到病毒原質(viroplasma),在光學顯微鏡下,病組織中可見到囊狀內含體。

理化特性

病毒粒子的分子量近似65×106,沉降系數S20·w為510S。吸收光譜260納米/280納米比值為1.55。病毒在酸鹼度pH值6.6~6.61最穩定,對氟利昂及四氯化碳具有抗性。病毒在常溫下不穩定,如傷瘤病毒在0℃時的侵染性可保持一年,而水稻矮縮病毒在0~4℃時,其病葉榨汁體外存活期僅有2~3天。

生物學特性

本組病毒在自然界的寄主范圍窄。如傷瘤病毒在自然界可侵染葉蟬,但是通過人工用葉蟬接種時,卻可以侵染20科以上的雙子葉植物。水稻矮縮病毒在自然界僅侵染水稻和葉蟬,人工接種時卻可以侵染小麥、大麥、黑麥、黍、稗及早熟禾等禾本科植物。受傷瘤侵染的三葉草,主要特點是根部長瘤。也有系統性的葉脈變粗症狀,在少數植物上還可產生莖瘤。水稻矮縮病毒可使水稻葉片產生白色斑點,全株矮縮等。葉蟬是該組病毒的寄主昆蟲,因為病毒在葉蟬體內可以增殖,屬於持久性傳毒關系,同時還可經卵傳毒。如傷瘤病毒可在葉蟬體內增殖,但是人工傳染時,病毒必須首先通過葉蟬若蟲細胞的誘導培養以後,注射到葉蟬體腔內方能獲得帶毒葉蟬,這種帶毒葉蟬才能將傷瘤病毒傳染到三葉草等植物上去。葉蟬傳毒時,需從病株上取食1分鍾以上才能獲毒,其循回期約2個星期,葉蟬一旦獲毒就建立持久性的傳毒關系,可以終身帶毒。黑尾葉蟬還能經卵傳染水稻矮縮病毒。傷瘤病毒可以侵染擬圓痕葉蟬(Agalliopsis novella)、縊圓痕葉蟬(A.constricta)和四點圓痕葉蟬(A.quad-ripunctato)等;水稻矮縮病毒侵染黑尾葉蟬(Nepho-tettix cincticeps)、二點黑尾葉蟬(N.apicalis)和電光葉蟬(Inazuma dorsalis)等。

株系與血清學

傷瘤病毒有亞介體株系、前介體株系及介體株系(又稱野生株系),但是有的株系無侵染性或具有弱侵染性。本組病毒具有抗原性,可以制備抗血清。

植物寄生線蟲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

程瑚瑞

以藻類、苔蘚和高等植物作為營養來源的一類線蟲。約占記載的15000種線蟲中的六分之一。多數植物寄生線蟲是專性寄生物,少數蟲種既有為害高等植物的能力,也能噬食真菌菌絲而正常生長、發育和繁殖。

寄生植物的線蟲,有人認為是由噬真菌的以及寄生藻類和捕食小動物的線蟲演化而來。在距今2.6億年的墨西哥琥珀內,曾發現1種取食真菌的滑刃線蟲化石。演化過程中出現的形態變化,主要是在線蟲口腔內出現針刺狀口針。植物寄生線蟲都有口針或類似的功能結構,即口腔口針(stomatostylet)、齒針(odontostylet)或瘤針(onchiostylet)。

在寄生高等植物的墊刃線蟲目內,其寄生性的演化途徑是從外寄生向半內寄生與內寄生發展,具有高級寄生性的典型代表為定居型內寄生的根結線蟲和胞囊線蟲。

分布和為害

植物寄生線蟲廣布全球,但各地的蟲種不同。寄生線蟲與其主要寄主的地理分布大致吻合。如稻干尖線蟲分布在全世界稻作區,柑橘根線蟲在柑桔種植園普遍發生。相似穿孔線蟲和香蕉的分布幾乎一致。線蟲的地理分布受氣候條件和土壤類型的影響。溫度對線蟲分布的制約最明顯。大多數根結線蟲適應溫熱氣候,在熱帶和亞熱帶普遍發生;而大多數球形胞囊線蟲(Globodera)與部分胞囊線蟲如甜菜胞囊線蟲及胡蘿卜胞囊線蟲生育適溫約在15~20℃,適應冷涼氣候,常分布溫帶以及熱帶的高海拔地區。部分植物寄生線蟲的分布與特定的土壤類型緊密聯系。根結線蟲一般分布在砂土地區,起絨草莖線蟲[Ditylenchus dipsaci(Kühn)Filipjev]適應粘重土壤。

每種栽培植物幾乎都能受到線蟲為害。如1990年英國J.布里奇等(John Bridge et al.)與美國L.W.鄧肯及以色列E.科恩(Larry W.Duncan et Eli Cohn)綜述稻作和柑橘的寄生線蟲分別為13屬、30種和8屬、16種。線蟲不僅直接侵染植物,誘發多樣的根部病變(根結、腫根、短根、根斑和發根)、葉斑、地上部矮縮、畸形甚至全株萎蔫,導致減產,並且可與病菌復合侵染植物和傳播植物病毒。許多植物根病如枯萎病、黃萎病和疫霉病都可以是病菌與病原線蟲聯合侵染的復合病害,線蟲並能加重、加快這些根病的發生發展。在小麥蜜穗病[Clavi-bacter tritici(Hu-tchinson)Davis et al.]等少數病害中,線蟲則是不可缺少的病原之一。自1958年首次記載線蟲傳播植物病毒以來,至今已知20多種矛線目線蟲(Dorylaimida)可以傳播10多種植物病毒。

圖 典型植物寄生線蟲形態右:雌蟲 左:雄蟲(仿Agrios)

總體形態

典型植物寄生線蟲似線條,放大的蟲體呈紡錘形或梭形,從中部向兩端漸細,大致長0.2~12毫米和寬0.01~0.05毫米不等。少數類群的雌蟲膨大成梨形、檸檬形、腎形、珍珠狀或其它不規則囊狀(圖1,2)。線蟲無色,不分節。蟲體最前端是由唇片組成的唇部或稱頭部。唇片一般6枚或少於6枚。肛門以後的蟲體是尾部。在頭部、尾部之間的蟲體稱為體部。頭部與其它部位往往有縊痕相隔。頭內有不同角化程度的頭架。在頭部和尾部分別包括神經系統的側器(amphids)、乳突(papillae)和尾感器(phasmids)等感覺器官。線蟲縱向分為背區、右側區、左側區和腹區,兩側對稱。線狀線蟲往往不同程度地向腹面彎曲,彎曲顯著的呈弓形、C形或螺旋狀等,肛門、陰門和排泄孔都在腹面。線蟲的基本結構是由兩條相套的體管即外體管或體壁和內體管或消化道組成。內、外體管之間為充滿體液的假體腔。在體壁內除消化道外,還有生殖、神經及排泄各生理系統。生殖系統是在線蟲由幼蟲發育為成蟲過程中逐步發展和完善起來的。線蟲沒有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

圖2 多數重要植物寄生線蟲(雌蟲)的形態和相對大小

1.長針線蟲屬;2.錐線蟲屬;3.刺線蟲屬;4.粒線蟲屬;5.針線蟲屬;6.紐帶線蟲屬;7.盤旋線蟲屬;8.鞘線蟲屬;9.莖線蟲屬;10.滑刃線蟲屬;11.矮化線蟲屬;12.毛刺線蟲屬;13..穿孔線蟲屬;14.短體線蟲屬;15.輪線蟲屬;16.針線蟲屬;17.異皮線蟲屬;18.根結線蟲屬;19.半穿刺線蟲屬;20.環線蟲屬;21.腎形線蟲屬;22.螺旋線蟲屬(仿Agrios)

類群

傳統的線蟲分類系統將線蟲劃歸為線形動物門或假體腔動物門中的線蟲綱,下設2個亞綱,即尾感器線蟲亞綱和無尾感器線蟲亞綱,再分為10多個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愈來愈多的線蟲學家提倡線蟲獨立成為線蟲門,下設尾感器線蟲綱和無尾感器線蟲綱2綱,包括近20目。至1980年全球記載的線蟲約15000種,多數以取食細菌為主,屬於自由生活線蟲,少數寄生人和動、植物。植物寄生線蟲有2600多種,分別屬於墊刃線蟲(tylenchids)、滑刃線蟲(aphelenchids)和矛線線蟲(dorylaimids)3大類群。

矛線線蟲在植物寄生線蟲中占的比例很小,屬於矛線線蟲目的長針線蟲科或毛刺線蟲科。絕大多數植物寄生線蟲為墊刃線蟲和滑刃線蟲,它們的分類地位在不同分類系統中有所不同。1980年英國西迪克(M.R.Siddiqi)首先提出,墊刃線蟲和滑刃線蟲分別屬於墊刃線蟲目和滑刃線蟲目,但美國麥捷蒂(A.R.Mag-genti),根據這兩類線蟲共同起源於取食真菌的雙胃線蟲(diplogasterids)的分析,主張它們同屬於墊刃線蟲目,在墊刃目內的滑刃線蟲亞目包括所有滑刃線蟲。

生活史

植物寄生線蟲的個體發育有卵、1~4齡幼蟲和成蟲各個階段。從卵發育成1齡幼蟲後,每經歷1階段蛻皮1次。通過4次蛻皮,最終發育為成蟲。在蛻皮過程中線蟲停止活動並中斷取食,蛻去體表角質膜與襯托在口腔、口針腔、食道腔、排泄管、陰道、泄殖腔及直腸內壁上的角質膜,換上由下皮分泌形成的新角質膜。在蛻皮同時線蟲也更新口針前部的針錐。墊刃線蟲(tyle-nchids

Ⅹ 如何進行植物病害診斷和鑒定:

進行植物種植,傳統的就是除草、澆水和防治病蟲害,那麼植物病蟲害應該如何去防治呢?首先要知道如何辨別別植物病蟲害,我們生產的植物病害檢測儀可以迅速的將植物病蟲害進行鑒別,不過這是建立在知道植物病蟲害的發病機理上的,下面我們一起看下植物病蟲害是如何被引發的。
一、非傳染性病害:植物在不適宜的土壤上,或是遇到不適合的氣候、水分、肥料過多過少等所引起的病害。如甜菜地里如果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硼」,就要引起甜菜根變黑腐爛,叫做缺硼病。這一類的病害不會傳染蔓延,所以叫做非傳染性病害。

二、傳染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害發生的,能夠傳染,所以叫做傳染性病害。這類病害種類最多。引起傳染性病害的病菌大多數為真菌,其次就是病毒和細菌,以及線蟲和寄生性種子植物等。
植物得病後,一般常見的症狀有:變色、斑點、矮化、叢生、黃化、壞死、腐爛、萎蔫、縮葉、縮果、扭曲、瘤腫、畸形等。葉面上有時布滿霉狀物(黃色、紅色、綠色等)、黑粉狀物、白粉狀物、銹狀物以及小黑點等顆粒狀物。
傳染性病害中,由於病原菌不同,植物生病後,外部的形態改變也不一樣,而且同一種寄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一植物的不同發育時期,以及受環境條件的影響,都可表現不同的症狀。相反,不同的寄生物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狀。因此,對植物病害除分析發病的原因外,還必須進一步鑒定病原生物,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對植物病害的診斷方法一般採用以下幾個步驟:

1.症狀診斷:
在診斷植物病害時,首先進行症狀觀察,根據症狀特點,區別病害還是傷害。傷害是沒有病變過程,病害是有病變過程的。如果是病害,還要區別是非傳染性的,還是傳染性的病害。在觀察症狀時,一般用擴大鏡或用肉眼觀察病株的外部表現,當外部症狀不明顯時,再進行病理解剖,檢查內部症狀。由於各種病害在田間的發生和發展其表現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在觀察植物病害的症狀時,應特別注意:
(1)病害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多;
(2)病害發展和在田間的分布;
(3)發生時期和植株生育期;
(4)受害寄主和部位位;
(5)栽培管理方法等。

病毒病害與非傳染性病害容易混淆,因為病毒病害在外表看不出病症,區別病毒病與非傳染性病害,除根據有無傳染現象外,還可根據病害的發生特點。非傳染性病害在田間大都是普遍、均勻、成片發生,發病地點與地形土質或環境條件有關。病毒病害在田間多是分散發生,在病株周圍可找到健株,其症狀除呈現花葉、黃化或矮縮畸形外,還常與傳毒昆蟲的活動有密切關系。

2.病原鑒定:
鑒定病原是對植物病害進行診斷最可靠的方法。對不同性質的炳原必須採取不同的鑒定方法。
(1)非傳染性病害的病原鑒定
在對養分、水分、溫濕度和厭圍環境條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進行化學診斷,就是將有病的植物榨出液或病土進行分析,測定礦物營養(如氮、磷、鉀、硫、鐵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否符合健康植物的標准,並查明所缺元素。其次還可以進行人工誘發試驗,如水培法和砂培法,人為的提供可疑的類似條件,觀察是否發病。
(2)傳染性病害的病原鑒定
①病毒病害的病原鑒定

病毒病害的病原用普通顯微鏡觀察不到組織病變。目前在電子顯微鏡還不普及的情況下,多採用人工接種試驗來驗證。人工接種試驗是用病株汁液磨擦接種、嫁接、昆蟲傳染等方法。同時還可以根據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如傳播方法、寄主范圍、寄主反應、體外保毒期、稀釋終點以及血清方法等來區別病毒的種類。有些植物病毒還可以採用指示物進行鑒定。
②細菌病害的病原鑒定

對細菌病害的病原鑒定,多採用「細菌溢」的方法。具體是切取小塊病組織製片,放載玻片於顯微鏡下檢查,如覺現有「細菌溢」從病組織(維管束)湧出,即可勿步確定為細菌病害。
如果鑒定細菌的種類,就可進行革蘭氏染色,通過陽性和陰性反立來區別。此外還可以進行分離培養,獲得較純的培養菌種,然後通過傷口或白然孔(水孔、皮孔、氣孔等)人工接種,來確定細菌的種類。

目前,對細菌病害病原的鑒定,較迅速准確的方法是採用血清反應。具體方法是取一定病原的細菌液少許放載玻片上,然後加入某種用生理鹽水稀釋過的「抗血清」,如果兩者產生「凝集」即證明是某細菌病害的病原。例如鑒定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菌時,可將已培養好的環腐病細菌液注射到兔子體內,然後抽取兔子血液,使沉澱後取上部的血清(即抗血清),用生理鹽水稀釋後放載玻片上,與被懷疑為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細菌掖混合,如產生「凝集」,即證明為環腐病病原。否則為非環腐病病原。
③真菌病害的病原鑒定

鑒定真菌病害,一般常用的方法是挑取病株組織上的菌絲或子實體製片,然後置顯微鏡下觀察病菌的形態、特徵、色澤、大小、結構等。其次是採用分離培養和接種試驗。分離培養是切取小塊病株組織經表面消毒和滅菌水洗後,移到一定的培養基平板上,在一定的恆溫下培養,幾天後觀察菌落、菌絲體、無性抱子、有性抱子等形態、色澤。接種試驗應根據真菌病害不同的侵染類型,將病菌抱子進行拌種、花器接種、土壤接種、塗抹接種或將抱子棍懸液進行噴霧接種。
④線蟲病害的病原鑒定

植物受線蟲為害後,多在受害部位產生蟲廖或膨脹的形態變化,剖切蟲瘦或膨脹部分用針挑取內部含有物製片,然後放顯微鏡下觀察有否線蟲及形態特徵。有些線蟲病並不引起植物形態變化,可採用漏斗分離法和葉片染色法進行檢查,作出診斷結果。

閱讀全文

與植病研究方法實驗指導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