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城市規劃入門級讀物,急
最基礎的:::::城市規劃學導論
內容簡介 《城市規劃學導論》對於城市規劃專業課程教學來說,是一本主要的教材之一。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一直在不斷發展、成長中。國內外城市規劃的許多理論成果值得介紹,實踐經驗值得借鑒,出現的不少問題和教訓也值得分析和總結。但作為《城市規劃學導論》來說,必然只能選擇教學所需要的主要內容,突出重點。全書重點論述了城市與城市規劃的發展歷程、城市規劃體系與制度、城市的特性與城市化、城市的發展戰略與空間布局、城市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以及規劃研究方法。
『貳』 求推薦關於城市規劃「多核心理論」的書籍,最好是理論提出者C·D·哈里斯和E·L·烏爾曼親自撰寫的
他們兩個的理論比較早了,而且為其設想的理論模型。現在多核心理論的書比較多,在空間層次上可以分為區域中的多核心城市體系,和城市內部的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比較推薦多中心大都市——來自歐洲巨型城市區域的分析。另外你也可以看一些國內關於城市空間結構的書籍,比如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些城市空間理論什麼的,對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有很多的闡述。
『叄』 西方城市規劃理論分析
導語:城市的歷史是城市的社會文化內涵,代表著城市居民社會行為習慣與文化價值觀點,是城市居民的社會生活需求。只有尊重歷史,才能利用城市規劃的手段使城市朝著居民理想的方向發展,才能營造建設充滿文化內涵的及獨具特色的城市。
1 規劃理論發展歷史的階段劃分
1.1近代西方城市規劃思想的產生背景
工業革命以後,西方普遍進入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期,產生了以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一時期西方城市中的人口和用地急劇擴張,各種新的空間要素不斷出現,城市的蔓延已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也超出了人們常規手段的駕馭能力。城市形態呈現出犬牙交錯的花邊形態和明顯的拼貼特徵,城市環境的異質性增強,特色日漸消失,質量日漸下降。這時人們強烈的認識到,有規劃的設計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過整體的形態規劃,才能擺脫城市發展現實中的困境。
1.2規劃理論的來源和歷史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起源是名元和復雜的,例如Camnbell將其歸結到以下幾個基本事件
(I)田園城市(Garden City, E. Howard)
(2)城市美化運動(City Beautiful, Burnham)
(3)公共衛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學者認為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柯布西埃的“當代城市”和賴特的“廣畝城市”三者才是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起源。而現代城市規劃的思想根源,則應追溯到更早的歐文(Owen )、聖西門(Saint-Simon )、傅利葉(Fourier). Godin和Cabet等烏托邦、空想社會主義
和社會平等等傳統的思潮.
1.3規劃理論發展歷史的階段劃分
1.3.1三個階段的劃分
Donald Kruekeb將過去100多年城市規劃發展歷史劃分為三階
(1) 1880-1910,沒有固定規劃師的非職業時期;
(2) 1910-1945,規劃活動的機構化、職業化時期:
(3)1945-2000,標准化(Standardization)、多元化(Diversification)時期。
1.3.2七個階段的劃分
Peter Hall將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歷史劃分為七個階段
(1) 1890-1901:病理學地觀察城市;
(2) 1901-1915:美學地觀察城市;
(3) 1916-1939:從功能觀察城市;
(4) 1923-1936:幻想地觀察城市:
(5) 1937-1964:更新地觀察城市;
(6)1975-1989:純理論地觀察城市;
(7) 1980-1989:企業眼光觀察城市:生態地觀察城市;再從病理學觀察城市
1.3.3功史時期的劃分萬法
Donald Krueckeberg採用是年代分段法,三個階段互不交叉。而Peter Hall採用的是思潮分段法,以規劃理論對待城市的觀察角度作為依據,他所劃分的規劃理論時段之間在時間上有相互重疊和交叉,如:第6階段“純理論地看待城市”和第7階段“企業的眼光看待城市;生態地觀察城市;再從病理學觀察城市”都包括1980到該文發表時的1989年。一般而言,
對規劃理論發展階段的劃分可以有三種基本類型:
(1)以時間的自然延續來劃分。如DonaldKrueckeberg的劃分方法,將某一時段的規劃理論或規劃實踐作為這一年代的特徵
(2)以主流思潮為主線,再劃定年代的上下界線,如Peter Hall的劃分方法
(3)以時代和思潮相結合的方法。
1.3.4吳志強的六階段劃分
吳志強的六階段劃分是以時代和思潮相結合的方法。先按照主要理論思潮出現的先後劃出時代。因為主流的思潮在歷史上的發展並非轉眼間更替的,所以一個時代可能同時存在多種探索和主要理論思潮,而一種思潮也可以跨越幾個時代。這種時代劃分方法的目的在於,在劃分時段以便討論研究的同時,強調思想的發展具有其淵源和後續。
(1)1890-1915核心思想詞:田園城市理論,城市藝術設計,市政工程設計;
(2) 1916-1945核心思想詞:城市發展空間理論,當代城市,廣畝城,基礎調查理論,鄰里單元,新城理論,歷史中的城市,法西斯思想,城市社會生態理論
(3) 1946-1960核心思想詞:戰後的重建,歷史城市的社會與人,都市形象設計,規劃的意識形態,綜合規劃及其批判
(4) 1961-1980核心思想詞:城市規劃批判,公民參與,規劃與人民,社會公正,文化遺產保護,環境意識,規劃的標准理論,系統理論,數理分析,控制理論,理性主義
(5) 198 1-1990核心思想詞:理性批判,新馬克思主義,開發區理論,現代主義之後理論,都市社會空間前沿理論,積極城市設計理論,規劃職業精神,女權運動與規劃,生態規劃理論,可持續發展
(6) 1990-2000核心思想詞:全球城,全球化理論,信息城市理論,社區規劃,社會機制的城市設計理論。
2近代西方城市規劃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1 1890--1910年 霍華德(E. Howard )的“田園城市”
田園城市(Garden City)是這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詞彙。而在討論霍華德(E. Howard )的“田園城市”的時候,不得不首先要提到恩格斯1845年的名著《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 The Condition Of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這本書在今天的城市社會學中仍然被視為開創性的經典文獻.由此,恩格斯也在城市社會學中被奉為最重要的開山鼻祖之一。雖然這部歷史文.獻的題目和這樣的第一手的調查研究上並沒有冠以什麼宏篇巨著的頭銜,但這部文獻不管是內容還是研究方法都影響了幾代城市學者,其科學的光輝常存至今。恩格斯對當時曼徹斯特工人的生活狀況的觸目驚心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是導致當時社會主義的社會思潮迅猛發展的一個直接原因,這些思潮後來成為“田園城市”等一系列城市社會改革方案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對於城市規劃來說,這部文獻直接導致了規劃應該去做什麼的基本核心理論問題。
田園城市是以綠地為空間手段解決城市社會衛生狀況的方案。“田園城市(Garden City )”方案不但是這個時期的城市社會改革的標志性方案,而且還由於其方案的社會價值觀念和大量經濟方案的內容,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而被普遍地認為是現代城市規劃的開端。霍華德1902年以《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為書名,重新發表了他的1898年末造成重大影響的《明日:一條邁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Reform)》,田園城市的名字和思想迅速傳遍了人西洋的兩岸。 2.2柯布西埃的“當代城市”和賴特的“廣畝城市”
柯布西埃在1925年發表了他的名著《 Urbanisme(城市規劃設計)》。他將工業化的思想大膽地帶入了城市規劃,1922年,他曾發表了一個稱為“300萬人口的當代城市”的規劃方案,城市的路網是方格對稱地構成,幾何形體的天際線,標準的行列式空間的城市。
在柯布西埃提出了空間集中的規劃理論的時候,另一位卻相反地提出反集中的空間分散的規劃理論。賴特在1935年發表於《建築實錄(ArchitecturalRecord )》上的論文《廣畝城市:一個新的社區規劃(Broadacre City: A New Community Plan )》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導的美國化的規劃思想,強調城市中的人的個性,反對集體主義。賴特在1920-30年代成為一名社會革命者,但他並未參加社會主義的左翼陣營。相反的,他呼籲城市回到過去的時代。而他的社會思想的物質載體就是廣畝城市了。他相信電話和小汽車的力量,認為大都市將死亡,美國人將走向鄉村,家庭和家庭之間要有足夠的距離以減少接觸來保持家庭內部的穩定。
在對比柯布西埃和賴特的兩個極端的規劃理論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的共性,即:都有大量的綠化空間在他們“理想的城市”中,都已經開始思考當時所出現的新技術:電話和汽車。
2.3城市模式探索
早期的一些理想城市模式有烏托邦、太陽城、法郎吉斯特、新協和村等,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和蓋迪斯的“有機區域規劃”理論對近代城市規劃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如西班牙馬塔1882年的“帶形城市”、芬蘭沙里寧1918年的“有機疏散理論”、法國柯布西耶(1992年)的“明日城市”、法國夏涅的“工業城市”、美國賴特的“廣畝城市”、前蘇聯米留庭的“帶形指狀城市”、第十小組的族群城市、日本菊竹清川和黑川紀章的“新陳代謝”,還有美國的麥克哈格為代表的生態景觀城市等等。
2.3.1歐文的“新協和村”
新協和村是歐文根據他的社會理想,把城市作為一個完整的經濟范疇和生產生活環境進行研究。主張建立500~2000人的公社,耕地面積為每人0.4公頃或略多,採用近長方形的布局。每戶住宅不設廚房,而由公共食堂供應全村伙食。村內生產和消費計劃自給自足,村民共同勞動,勞動成果平均分配,財產公有。歐文認為未來社會將按公社組成,土地劃歸國有,分給各種公社,實現部分的共產主義。最後農業公社將分布於全世界,形成公社的總聯盟,而政府消亡。在資本主義社會,根本不存在理想世界的城市,這些理論實踐雖在當時未產生實際影響,但他們的天才思想,為今後的“田園城市”“、衛星城市”等理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3.2戈涅的“工業城市”
戈涅從大工業發展的需要出發,進行了“工業城市”的探索。他設想的工業城市人口為35000人。對大工業的發展所引起的功能分區、城市交通、住宅組群等都做了分析。他所規劃的工業城市中央為市中心,有集會廳、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劇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區是長條形的。療養及醫療中心位於北邊上坡向陽面。工業區位於居住區東南。各區間均有綠帶隔離。火車站設於工業區附近。鐵路干線通過一段地下鐵道深入城市內部。具有先進的城市交通。住宅街坊是寬30m,深150m,各配備相應的綠化,組成各種設有小學和服務設施的鄰里單位。戈涅的規劃靈活,並為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發展餘地。他運用當時最為先進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市政和交通工程,形式新穎簡潔。
2.3.3帶形城市
馬塔的帶形城市設想於1882年。他認為在高速度運輸形式的今天,那種傳統從核心向外一圈圈擴展的發展模式已經過時了,他會使城市擁擠,環境惡化。交通系統已經成為城市的主幹,即交通系統決定日常生活中重要場所之間的距離,因此城市的公交系統和公用設施可以沿著交通線布局,從而形成帶形城市結構。並可將原有的城鎮聯系起來,組成城鎮網路。帶形城市理論對以後的分散主義有一定的影響。
3 近代西方城市規劃理論演進的歷史意義和我的觀點及對主要思想理論的理解
3.1 近代西方城市規劃理論演進的歷史意義
通過對近代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的歷史背景,演進過程,主要思想的分析可知,這些思潮對後來的分散主義與有機疏散思想,城市人文生態學研究與社區鄰里單位思想,及功能理性主義,人本主義規劃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隨著的近年來城市問題的不斷變化,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來指導後人解決城市問題,並在某些城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如倫敦,巴黎,堪培拉和東京等。
3.2我的觀點及對主要思想理論的理解
這些理論的產生,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不同城市規劃理論的形成脫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時期及背景,不同的城市規劃思想總是由於特定的城市問題的產生而出現。不同的規劃思想也反映了提出者對待不斷快速發展的工業化生產方式的態度,消極的和積極的,對工業的迴避或利用,對社會發展方向的不同判定。最終歸結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基本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 。
規劃應該去做什麼的基本核心理論問題的提出,也讓規劃師轉換思考方向和方式,探尋規劃的深層目標與任務和服務對象。如果規劃師可以對城市的發展方向作出預見性的分析,進而規劃實踐,就可以減少一系列的城市問題的產生。人們之間的交往也將轉向更宜人和頻繁的局面,社會交往方式也將轉變。
4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試著了解近代西方城市規劃理論及其主要人物,並將其思想應用指導現代的城鄉規劃的實踐。不拘泥於現近的方法,探尋先進的道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觸摸更高的思想。
『肆』 建築和城市規劃專業學生有哪些必讀書目
Ⅰ(基礎)
1. E. Howard,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金經元譯,明日的田園城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 L. Mumford,1961,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彥和宋俊嶺譯,城市發展史:起源、演進和前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2005
3. Clara Greed,2000,Introcing Planning,王雅娟和張尚武譯,規劃引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
4. John M. Levy,2002,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5th ed.),孫景秋等譯,現代城市規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 J.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金衡山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6. Edmund Bacon,,1967,Design of Cities,黃富廂和朱琪譯,城市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87,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陳治業,童麗萍,城市設計新理論,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8. Ian McHarg,1969,Design with Nature,芮經緯譯,設計結合自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9. I. Calvino,Invisible Cities,看不見的城市
10.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3rd ed.),Routledge
11. Jonathan Barnett,1974,Urban Design as Public Policy: Practical Methods for Improving Cities
12. William H. Whyte,1980/2001,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Places,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Inc
13. Spiro Kostof,1991,The City Shaped: 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單皓譯,城市的形成:歷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義,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1992,The City Assembled: 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
14. F.S. Chapin, Jr 和 E.J. Kaiser,Urban Land Use Planning(3rd ed.),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5. Barry Cullingworth and Vincent Nadin,2002,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in the UK(13th e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Ⅱ(提升)
1. L.S. Bourne編,1982,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蔡禾主編,2003,城市社會學:理論與視野,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3. Scott Campbell和Susan Faninstein編,1996,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4. Susan Faninstein 和Scott Campbell編,1996,Readings in Urban Theor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5. Michael Dear,2000,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李小科等譯,後現代都市狀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 William N. Dunn,1994,Policy Analysis: An Introction(2nd ed.),謝明等譯,2002,公共政策分析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 Robert Fishman,1994,Urban Utopia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Ebenezer Howard,Frank Lloyd Wright,Le Corbusier,Cambridge and London:The MIT Press
8. Robert Freestone編,2000,Urban Planning in a Changing World:The Twentieth Century Experience,New York:E & Fn Spon
9. 郭彥弘,1992,城市規劃概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0. Peter Hall,1988,Cities of Tomorrow: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wentieth Century,Basil Blackwell
11. David Harvey,1973,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Edward Arnold
12. K. Lynch,1981,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林慶怡等譯,城市形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13. J.B. McLoughlin,1968,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A Systems Approach,王鳳武譯,系統方法在城市和區域規劃中的應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8
14. James Holston,The Modernist City: An Anthropological Critique of Brasilia
15. Euquenie Birch編,2007,The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Reader
Ⅲ(高級)
1. J. Friedmann,1987,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From Knowledge to Ac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Nan Ellin,1996,Postmodern Urbanism,張冠增譯,後現代城市主義,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3. S.S. Fainstein,1994,The City Builders:Property,Politics,and Planning in London and New York,Blackwell
4. John Forester,1989,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 P. Healey,1997,Collaborative Planning:Shaping Places in Fragmented Societies,MacMillan
6. Edward W. Soja,2000,Postmetropolis: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s,後大都市(該書有中文譯本,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的,因書不在身邊,不列版本)
7. Nigel Taylor,1998,Urban Planning Theory Since 1945,(該書有中文譯本,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的,因書不在身邊,不列版本)
8. Sharon Zukin,1991,Landscapes of Power: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Berkeley,Los Angele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 Manuel Castells,1972/1977, The Urban Question:A Marxist Approach,The MIT Press
10. Michael Dear和A. J. Scott編,1981,Urbanization and Urban Planning in Capitalistic Society,
11. Mike Davis,1990,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Verso
12. A. J. Scott和E. W. Soja編輯,1996,The City: Los Angeles and Urban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13. L Sandercock編,1998,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A Multicultural Planning Histo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4. Ruth Eaton,2002,Ideal Cities:Utopianism and the (Un)Built Environment, Thames & Hudson Ltd
15. Gary Bridge and Sophie Watson編,2000,A Companion to the Cit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Ⅳ(研究)
1. Zygmunt Bauman,1987,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On Modernity,Post-Modernity and Intellectuals,洪濤譯,2000,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Gary Bridge和Sophie Watson編,2002,The Blackwell City Reader,Blackwell
3. Henri Lefebvre,1991,The Proction of Space,由Donald Nicholson-Smith譯,Oxford and Cambridge:Blackwell
4. Paul Rabinow,1989,French Modern:Norms and Form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MIT Press
5. L. Sandercock,2003,Cosmopolis Ⅱ:Mongrel C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
6. Karl Mannheim,Ideology and Utopia: An Intro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黎鳴等譯,意識形態和烏托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7. William H. Whyte,1956,The Organization Man,Anchor
8. Hannah Arendt,1958, The Human Condition,竺乾威等譯,人的條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 Mancur Olson,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陳郁等譯,集體行動的邏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 John Rawls,1971,A Theory of Justice,何懷宏等譯,公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1. Richard Sennett,1976,The Fall of Public Man:O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apitalism,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2. Michel Foucault,1982,Space, Knowledge, and Power,
13. M. Castells,1983,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4. Frank Fischer和John Forester編,1993,The Argumentative Turn in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Duke University Press
15. M. Castells,1996,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網路社會的興起;1997,The Power of Identity,身份的權力;1998,End of Millennium,千年的終結(這三本書均有中文譯本,因書不在身邊,不列版本)
『伍』 《城市規劃gis技術應用指南》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城市規劃gis技術應用指南》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E6tYgyT6jUTO7pRB-M1cog
『陸』 調查-分析-規劃的現代城市規劃方法是誰提出來的
格迪斯格迪斯(1854~1932) Geddes,Patrick 英國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現代城市研究和區域規劃的理論先驅之一。生於蘇格蘭,曾在倫敦大學跟從T.H.赫胥黎攻讀生物學,後在丹迪大學、倫敦大學、孟買大學執教。格迪斯倡導區域規劃思想,認為城市與區域都是決定地點、工作與人之間,以及教育、美育與政治活動之間各種復雜的相互作用的基本結構。提出了現代城市規劃方法「調查-分析-規劃」。這些思想對大倫敦規劃和美國田納西流域規劃產生影響。他主張在城市規劃中應以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念和意見為基礎,尊重當地的歷史和特點,避免大拆大建。格迪斯還視城市規劃為社會變革的重要手段,運用哲學、社會學和生物學的觀點,揭示城市在空間和時間發展中所存在的生物學和社會學方面的復雜關系。城市規劃工作者應把城市現狀和地方經濟、環境發展潛力與限制條件聯系在一起進行研究,再作規劃。他還應邀到印度進行許多城鎮的規劃 ,並撰寫了一系列的研究報告。著有《進化中的城市》等書 。
『柒』 城市規劃的影響要素及其分析方法有哪些
城市規劃的影響要素包括
生態與環境、 經濟與產業、人口與社會、歷史與文化、 技術與信息
一 生態與環境
1.人口,資源,環境與城市
2.城鎮化與資源環境
3.城市生態系統
4.城市環境容量:允許限度
5.城市環境質量:適應程度
二 經濟與產業
1.經濟增長與城市發展
2.產業分類與產業結構
3.城市空間經濟發展的內在機制
4.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與產業發展
四 歷史與文化
o城市的起源與發展機制,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問題,城市體系與城市文化特徵,針對更新改造的城市歷史遺產保護
o(1)對城市歷史沿革的認識和分析.包括城市歷史的發展、演進以及城市發展的脈絡。
o(2)分析城市格局的演變.包括城市的整體形態、功能布局、空間要素(如道路街巷、城市軸線)等。
o(3)分析城市歷史發展中的自然與社會條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氣候、景觀等內容。物質性的歷史要素包括文物古跡、革命史跡、傳統街區、名勝古寺、古井、古木等非物質性的歷史要素包括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體現地方特色的歲時節慶、地方語言、傳統風俗、文化藝術等。
o具體可採用的工作方法包括:歷史與文獻資料研究、歷史資源調查、自然資源調查和面向市民的社會調查等。
o基於城市歷史的規劃分析內容
o2.城市文化的結構及其影響
oA.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通過城市定位詮釋城市文化形象。
oB.根據城市文化特徵安排城市的空間布局。
oC.根據城市文化選擇城市產業發展。
oD.在城市設計階段通過對城市肌理的分析詮釋城市文化歷史。
oE.根據城市文化指導城市景觀設計。
oF.通過城市環境要素詮釋城市文化基調。
五 技術與信息
o1.新技術的應用與系統規劃理論
o2.城市規劃編制包含的技術
o3.收集資料的方法
o4.數據描述分析
o5.說明性分析
o6.規劃中的預測方法
o7.評價與決策方法
o8.城市規劃模型
o9.城市規劃信息技術
『捌』 城市規劃原理
《城市規劃原理》是2011年6月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全國城市規劃執業制度管理委員會。主要講述了城市規劃的基本原理、規劃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以及規劃設計的經濟問題。
本書由經緯注考(北京)教研中心編寫,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歷年考試真題及解析,包括了2010-2014年,2017年、2018年全部真題並對其進行分析和解答,歸納解題思路和方法,有些題目還給出了相同考點的對比和辨析。第二部分為2019年3套模擬題,共考生復習後進行練習,檢驗復習效果。
『玖』 學城市規劃的應該讀哪方面的書籍來提高自己
好,看你真有點想法就來說說。樓上的那些大多是教材,遲早要讀的。課外首先推薦凱文林奇的《城市的意象》和盧源義信的 《街道美學》以及有一本叫《建築語匯》都不錯。。。。非常適合新生閱讀。另外多看看建築類雜志和畫冊 推薦時代建築,建築時報、domus等,圖書館里都有,多看看圖片,培養美學意識。這是關鍵。
其他的那麼花哨理論的先別接觸太多,因為大一是在打基礎。把基本功及美學修養弄好要。到了大二可以看些深刻點的,芒福德的城市發展史,彭一剛的建築空間組合論,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都挺好的。
還有教材不要嫌老套沒用。裡面還是有很多精髓的東西要看看。不要忽視。
『拾』 城市規劃該看哪些書,該學什麼 ,就業前景怎麼 樣
城市規劃要看的書太多了,永遠也看不過來,
每做不同的項目都要求有不同領域的東西做支撐,
學生的話把基礎課本通通看熟就不錯了,
包括規劃原理、城建史、城市經濟學、城市地理學、城市生態學……還有建築方面的,
上學的時候沒好好學,現在回過頭再看這些課本,才知道這些有多重要。。。。
手繪自然很重要,手繪是真正能完整表達你個人思想的,
軟體要掌握的也很多,還要多練習自己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這是工作後逐漸意識到並十分渴求的),如果覺得自己在這個專業上比較吃力,可以選擇主攻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比如就偏向建築、偏向經濟、偏向地理分析、經濟分析、生態規劃等等,
規劃這門學科,接觸越久,越覺得很變態,即使再有能力,即使是規劃大師,還需要各個專業人事的協作,
就業前景目前來看不如建築學,但相比較其他專業,還算相當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