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禹治水採用的是什麼的辦法。
三皇五帝時期,大禹奉皇帝舜的命令,繼承父業,負責治理黃河水患。大禹總結吸收了父親鯀治水期間的經驗教訓,從堵截治水的方法中總結出了一套新的治水方法,疏導治水。
大禹治水圖
堯舜時期,黃河流域水文情況極不穩定,時常泛濫,嚴重影響沿岸百姓耕種生活。為解決洪水泛濫問題,堯召集部落首領進行商討,眾人皆舉薦鯀負責平息洪水災害,鯀採取障水法,在河岸兩邊建立堤壩,水漲多高,堤壩就建多高,如此消極工程未能解決水患,反而加重災情,治水九年期間,鯀治水不利,被當時繼位的舜降罪流放。
舜在位期間,同樣重視黃河水災一事,任命禹繼任治水之事,為了不重蹈覆轍,禹採用疏導方法來治理黃河泛濫問題,雖然工程極為浩大,但成效顯著,耗時十三年,大禹最終功成身退,載譽而歸。
自此從中國古代歷朝史書上記載的水災,雖時有發生,但都得到了較好的整治,漢唐之後,黃河流域的植被大幅減少,導致古都重鎮皆成為不毛之地,眾多的人文遺產消失殆盡,黃河流域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在歷史上數度更改河道,瀕臨枯竭,沙土沉積導致河床抬升,地上河問題更是亟待解決。
進入現代以來,環境問題已上升至重要問題,人類與自然的抗爭也逐漸向和諧共處過渡,希望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能崇煥生機。
Ⅱ 大禹的父親是怎麼治水的
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不像大禹用疏導的方法,而是用的封堵的手法,最終導致治水失敗。
Ⅲ 大禹的父親治水採用的方法是
大禹的父親鯀用「堵」的方法治水,沒有成功,反受處罰。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願,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
Ⅳ 大禹用什麼方法治水 大禹治水的方法介紹
1、大禹根據山脈地形,採用疏導的方法,開溝掘渠,使洪水從江河流入大海。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即堵不如疏以及重新劃分水道的方法。
2、大禹治水是古老簡單的故事,面對洪水泛濫,大禹的父親採用「堵」的方法,失敗了,被處死;大禹接過治水的重任,採用「疏」的辦法,成功了。這裡面對中華民族有一個非常偉大和重要的啟示,就是「疏導」。
3、大禹當時治水成功與否是決定民族命運的大事,人們紀錄大禹的故事就是記錄這件真實和偉大的實踐。可惜人們更多的是感激大禹的功勞,記住和學習更多的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感人事跡。其實,這事件對中華民族最最重要的啟示是「疏導」的思想及其辦法。
Ⅳ 大禹是怎麼治水的 大禹的父親是怎樣治水的
大禹:對洪水進行疏導;大禹的父親鯀:用的是共工氏修築堤防,並逐年加高加厚的辦法。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作為黃帝的後代,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唐堯、虞舜二帝,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願望,都寄託在大禹身上。「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天神。
(5)大禹的父親用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的經典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
三過家門而不入亦稱三過其門而不入,這是大禹治水中發生的故事。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
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
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鯀治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鯀禹治水
Ⅵ 大禹的爸爸是怎麼治水的
一、大禹的父親就是鯀。
二、據《山海經·海內經》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於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長,故可堙水也」。與此說相近的還有《尚書·洪範》,這應該是最早記載鯀、禹治水的文獻。箕子說:「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玖疇,彝倫攸斁(dù)。鯀則殛死,禹乃嗣興。」洪水治理的結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是他方法不對而終於失敗被殺,其實從屈原的天問中,可以了解到,鯀治理洪水幾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大為震怒,派了著名的劊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終於使鯀的治水失敗了。
三、鯀(公元前?年-公元前2029年):中國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人物。姓姒,字熙,夏後氏。是鯀曾的曾孫、鯀祖的孫子、鯀父的兒子、大禹之父、夏啟的祖父。被堯封於崇地,為伯爵,故稱崇伯鯀或崇伯,約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後因治水失敗,被刑罰致死。鯀與歡兜、三苗、共工並稱「四罪」。
四、後業大禹吸取教訓,以疏的方法,成功治理水患。
Ⅶ 大禹採用什麼方法治水
大禹治水採用的方法是:根據山脈地形,採用疏導的方法,開溝掘渠,使洪水從江河流入大海。面對洪水泛濫,大禹的父親採用「堵」的方法,失敗了,被處死;大禹接過治水的重任,採用「疏」的辦法,成功了。這裡面對中華民族有一個非常偉大和重要的啟示,就是「疏導」。大禹認為想要緩解黃河災情,最佳的方式就是將其水量均勻分布,引導其順利東流如海,也就是疏導的方法。並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原分為九個州,分別是冀州、青州、徐州、袞州、揚州、豫州、雍州、荊州,並由此將這片山山水水作為一個整體,欲治水先治山,將這九州的土地疏通平整,創造了大量肥沃的土地。經他治理過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通過治山,使得疏通水路,不造成堵塞泛濫的情況。
Ⅷ 鯀禹治水的大禹採用什麼方法
改「堵」為「疏」。
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禹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嚴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
這里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
他還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
禹採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輕重緩急,定了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開始,再擴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
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
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8)大禹的父親用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 )。出生地有爭議(一說在汶山石紐地區 ;一說在石坳。母親是有辛氏(今山東曹縣)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
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
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禹治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禹
Ⅸ 大禹的父親是怎麼治水的叫什麼
大禹的父親叫鯀,治水的方式主要是以堵為主,結果治水失敗
Ⅹ 大禹治水用了什麼方法
大禹治水:1.堵塞決口 2.加高提壩 3.順勢疏導 4.加寬河道
禹根據山脈地形,採用疏導的方法,開溝掘渠,使洪水從江河流入大海。
大禹治水是古老簡單的故事,面對洪水泛濫,大禹的父親採用「堵」的方法,失敗了,被處死;大禹接過治水的重任,採用「疏」的辦法,成功了。這裡面對中華民族有一個非常偉大和重要的啟示,就是「疏導」。
大禹當時治水成功與否是決定民族命運的大事,人們紀錄大禹的故事就是記錄這件真實和偉大的實踐。可惜人們更多的是感激大禹的功勞,記住和學習更多的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感人事跡。其實,這事件對中華民族最最重要的啟示是「疏導」的思想及其辦法。比如對於人性的自私利己一面,建國以來很長時間是採用「堵」——批判、革命等辦法,企圖用強制、教育、宣傳甚至文化革命等手段讓人們改變自私的天性。這註定是失敗的反人類的,人們又窮又餓,後果很慘痛。而採用「疏導」思想和相對應的辦法,例如聯產承包責任制,利用人們的自私創造財富,所有人馬上吃飽了開始變富了!
對於大禹治水,我們歷史以來重點在於「三過家門而不入」來教育人們忘我奉獻,拚命工作,與「疏導」的核心思想對比,實質上是丟了西瓜撿芝麻。何況要人們都做到「三過家門而不入」,本身就是低概率低效率的。更深的講,人類的發展必然是有人類的天性決定的,所有政策和法規只能是順應人類天性才能不被歷史淘汰的。老子的《道德經》已經進行了道法自然的哲學論證。
歌頌任何一個帝王都是愚蠢的,他們即使相對「明君",相比於他們及其家族和小團體獲得的無數權力、經濟利益、無數享受等等,他們付出的是他們應盡責任的一小部分。真正偉大的永遠只有全體的人民!是我們最最可愛的無數人們,他們創造了所有的財富和所有的燦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