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克思主義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學原則,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論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原則
2、馬克思主義政治研究的分析途徑和基本角度,包括歷史的,經濟的,階級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礎上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歷史研究方法,經濟分析方法,階級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觀事實,強調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2. 政治學研究方法的介紹
政治學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政治現象的過程中採用的原則、程序和技術手段。社會政治現象錯綜復雜,不同的研究者因受不同的哲學思想和世界觀的指導,在研究活動中所遵循的原則、程序和使用的技術手段互不相同,並由此形成不同的政治學理論和觀念。政治學研究方法不僅對政治學研究是重要的,對認識和判斷不同政治思想體系和政治學理論也是重要的。
3. 政治學方法論的原理有哪些
一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方法論】: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二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發展。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三 意識的能動作用 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①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還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②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奮進,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方法論】: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告訴我們:重視認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四 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要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4. 國際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國際政治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者的政治立場密切相關。對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現象,需要從各個不同的觀察角度進行理解。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問題,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往往不盡相同。 它是馬克思主義學者研究國際政治的主要方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歸根結柢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國際政治的發展變化,也是受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影響的,研究分析國際政治問題時,必須全面把握制約發展的各種因素。而在各種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現象中,隱含著一定的階級關系。以階級分析方法看,在社會主義國家登上國際舞台後,國際政治斗爭的本質特點則表現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即集中表現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對立和沖突;殖民主義是階級壓迫的擴大和延伸,它形成以階級壓迫為基礎的殖民制度;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是爆發世界大戰的根源。
在社會主義國家以外,也有一部分學者試圖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觀察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學者提出的依附論。他們認為由於世界資本主義的擴張,許多發展中國家被迫參與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大循環」,其結果是形成了「中心-外圍」的格局。「外圍」(指發展中國家)受「中心」(指發達國家)的剝削,資源的剩餘價值源源不斷地流向了「中心」,成為資本擴張的犧牲品,陷入難以逆轉的依附狀態。還有人指出跨國的資產階級在當代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統治權,跨國公司在其「整合」世界經濟的過程中,造就了一個「國際資產階級」,這個階級的成員將本人所屬民族的利益置於次要地位,相互勾結,並同跨國公司所在國的統治者結成特殊的聯盟。從世界范圍內看,存在著國際資產階級和國際工人階級的對立;在一個國家內部,又存在著國際資產階級的代理人同被剝削人民的矛盾和對抗。 國際系統或體系是比國際結構含義更為廣泛的一個傳統概念。國際政治研究中的系統論,是西方學者在行為主義流行的60年代首先採用的。在西方國際政治學界影響較大的相互依賴論和一體化理論,是在系統分析方法的基礎上產生的。系統分析方法所研究的,可以是由所有主權國家組成的全球系統,可以是某一個國家的外交決策系統,也可以是某一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經營網路系統。全球系統包含若干個地區系統,後者是前者的子系統;某個國家的政治系統是地區系統的組成部分和子系統,這個國家的外交決策系統又是該國政治系統的子系統。每個層次的系統都有其特徵,可能是鬆散的、嚴密的、穩定的、不穩定的,但都力圖保持某種均衡,針對內外變化進行調整。每個系統都有其邊界,使它與活動環境相區別。每個系統又有其一定的開放性和適應性,有信息網路和輸入、輸出。某一系統(如國家政府)的輸出(如執行政策造成的後果)都會形成反饋,作為輸入重新進入該系統,如此循環往復。
系統分析方法強調大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把國際關系中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因素,看成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其中任何一個或一部分變數若發生變化,其他變數或變數組合就會同時變化或接連發生變化。國際系統是由無數個國家的和非國家的社會系統組成的。它們之間又有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因此,每個國際事件都必然有兩個根源,一個來自參與事件的社會系統,另一個來自有關系統之間的一連串相互作用。同樣,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一方面是國內政治的繼續,另一方面也是該國家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 系統的比較方法主要描述國際關系史或外交史,對歷史經驗教訓進行總結。研究者力圖揭示在類似的國際條件下,某種現象的重復發生,告誡人們重視國際政治發展的歷史規律。
80年代後期,國外一些學者熱衷於「案例研究」,他們按照一般的調查方法設計出調查提綱,帶著同一組問題去考察許多不同的案例,希望通過案例的比較分析,建立一些模式,得出一些有啟發性的結論。如在國際沖突的研究中,一些歷史學家同政治學家合作,分析歷史上的若幹事例,企圖找出哪些因素容易將國際矛盾和危機激化為大規模武裝沖突。其他形式的比較研究包括國際政治同國內政治的比較、各國對外政策的比較、決策過程的比較、國際人物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比較、對外交產生影響的政治文化的比較等。這些方面的專題研究使國際政治學同比較政治學更為緊密地結合起來。 在西方國際政治學中,實證方法是傳統的規范方法的對立面。所謂「規范方法」指的是強調價值判斷和道義原則,堅持對歷史和現實政治進行主觀上的定性分析。實證方法的特點是著重從客觀事實中取證,通過數據、公式、圖表、模擬等方式顯示國際關系的規律性,認為定量分析在國際問題研究中不但可行,而且必不可少。最常見的定量分析見於對各國綜合國力的評估。模擬方法則常用於軍事戰略的研究。80年代後期,中國學術界也出現了一些有關綜合國力的量化研究和戰略模擬分析方面的成果。但是,定量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同定性方法相結合,這已經成為國際政治學者的共識。
5. 西方傳統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傳統政治學研究的具體方法有:1、歷史研究法,即按編年史的方法對大量的歷史事實加以搜集、整理和分析,根據豐富的史料描述某一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目的是要找出各種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並據此推斷未來的發展趨勢。2、規范研究法,即從某種價值觀出發,以道德規范為評價標准研究政治現象,目的是為人類提供政治發展的方向,把握政治的實質和規律。規范研究是政治哲學和政治理論的重要工具。3、法律研究法,即從分析法律條文入手,探討由憲法。法律所規定的國家性質及活動過程等。4、制度研究法,即對當時的政治制度進行描述,並對不同的政府機構、國家制度、政體形式加以比較。
6. 試論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
試論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 答: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是以階級(即權力)和國家(即政治制度)為主的研究範式構成了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框架.被尊為「千年偉人」的馬克思,思想惠及全球.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所有思想的立論基礎和核心,它既是一種世界觀,又是一種方法論.馬克思正是由此提出階級和國家等重要政治理論,這二者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而它們也對當代西方主流政治學研究方法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自20世紀中期以來,在東西方意識形態的「政治正確」的影響下,馬克思的政治思想及其方法論雖然被當代西方政治學者所運用,卻不被標明,而是採用新的名稱代之.不僅如此,在中國社會科學中,韋伯的階層和國家等學術傳統似乎正在變得比馬克思傳統權重更重.因此,梳理馬克思的政治思想及其方法論對當代西方主流政治學研究的影響尤為重要.
當代西方政治學中的方法論流派眾多.其中,歷史制度主義是當代西方政治學中最主流的方法論之一,而政治發展理論中的現代化研究和新興的比較制度分析則分別是與歷史制度主義有著理論要素和方法論關聯的西方政治學研究的重大議程、方法.因此,本文主要發掘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制度主義之間的聯系,馬克思的階級分析對西方現代化研究的影響,以及馬克思的國家工具性分析對比較制度分析中國家問題研究的影響,作為馬克思和當代西方政治學方法論之間聯系的初步探索.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之一,是其思想的立論基礎和核心,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研究範式和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兩對基本矛盾的運動,不斷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發展.就此意義而言,歷史制度主義是一種關於制度變遷的理論.在馬克思看來,制度變遷的核心力量是階級,制度變遷的方向是建立什麼樣的國家,因此,階級分析和國家理論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概念、理論脈絡和研究方法.
在馬克思看來,階級斗爭直接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制度變遷.換言之,制度變遷的歷史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馬克思正是堅持階級分析方法來考察人類社會的制度變遷,揭示階級關系結構和階級斗爭在其中的作用.馬克思又指出,階級斗爭是通過國家這個平台來推動制度變遷的.因為國家作為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維護經濟基礎的最重要的工具,是階級統治的工具,而這就是國家的本質.馬克思正是在階級分析的基礎上,堅持國家工具性分析方法來考察國家歷史類型的.
由此,馬克思權力政治學的主體主要是階級.而統治階級實現其階級利益的平台是作為公共權力機關的國家,即通過相應的政治制度而實現的.我們認為,以階級(即權力)和國家(即政治制度)為主的研究範式構成了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框架,至於政黨、革命等學說,都是它們的自然延伸.
7. 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根據你的研究方式來決定,看是你喜歡的是哪科?
8. 政治學研究最常見最傳統的方法是什麼
權力研究途徑是一種最古老最傳統的政治學研究方法,比如哈羅德拉斯韋爾,馬克思韋伯,馬基雅維利等。制度研究是一種新近的研究方法,典型代表是道格拉斯諾斯,政策研究也是新出現的,政治功能研究途徑完整的表述應該是結構功能主義的研究方法。
9. 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比較政治學的研究一般經過3個步驟:①單純的描述,即觀察一個個政治制度的整體或其各個部分,諸如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政府機構、政黨制度以及其他的政治設施。②整理資料,即對各種現象進行分析綜合和分類處理。③探求各種可變因素中的關系,以發現政治現象的一般性規律。
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是一種多視角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一些政治學家運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比較研究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國家的政治。他們發現,在這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裡,議會制度、官僚政治、政黨政治和利益集團等特徵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他們致力於尋求一種功能等價物,以探究這些國家的有效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實施過程。行為主義政治學從政治過程和非政治過程的視角,對不同政治體系下的政策制訂、政治黨派、利益集團、傳播手段和輿論以及選舉和民意進行了動態性的比較。奧地利精神病學家S.弗洛伊德等人創立的精神分析觀點,影響到比較政治學領域,形成了比較政治學的一種文化人格研究視角。它注重不同國家的政治面貌和公共政策,試圖通過橫切研究法,研究社會精英和社會名流集團等,來探討民眾對於政治體制的功能和特徵的認識和態度模式。一些以歷史社會學和社會學理論研究比較政治學的學者,還致力於創建某種理論構架,以利於整理那些零碎的、特殊的經驗主義研究的成果和觀點。
10. 什麼是政治學的社會學研究方法
制度研究法 制度研究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曾 以當時各城邦的政治制度為對象,對各種政體形式及政治原則進行了比較 和分析。在近代,制度研究法一直是政治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其研究對象 包括國家的憲法、政權組織形式、選舉制度、政黨制度以及政權機構內部 的制衡和分權關系、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關系等問題。運用制度研究法研 究政治現象的基本目的,是分析政治形式同政治原則之間的關系,即如何 通過建立和完善一種政治形式來實現某種政治原則。制度研究法在社會各 階級為自己設計政治生活模式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20 世紀 30 年代後, 隨著社會政治生活的日趨復雜化和大批新興學科的 出現,許多政治學研究者對制度研究法提出了批評。他們指出,制度研究 法忽視了對政治活動的主體──人的政治心理、動機的研究,並且僅僅局 限於對政治機構內部活動和法律條文進行分析,而這些並不能包括整個社 會的所有政治活動。他們主張政治學的研究重點應從政治制度轉移到政治 行為,提出用行為主義研究法取代制度研究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行 為主義研究法逐漸崛起並在 60 年代未期達到頂峰,使制度研究法受到很大 的沖擊。70 年代以後,行為主義研究法的局限性逐漸顯露,制度研究法的 地位開始回升。但人們在運用制度研究法時,也引入了行為主義研究法中 諸如數量分析、心理分析等手段。實際上,制度研究法和行為主義研究法 不是截然對立的,在對政治現象的分析方面,兩者各有長短。
「歷史比較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來探索語言發展規律 的方法。缺點是不能聯系社會發展和語言的各個方面。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特別 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是分析歷史事物 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政治系統論
政治系統論 (Systems Approach) 的代表人物是戴維·伊斯頓。 在. 「什 么是政治」部分,我們已涉及過系統理論。任何系統都有一些要素,政治 系統的要素是輸入、輸出及反饋,這些也是政治系統理論的主要概念。從 輸入――輸出來分析政治系統,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宏觀的政治思維方法。 系統論主要關心的是系統內輸入與輸出的關系。但系統與環境的關系如何 處理?這是結構一功能分析所關心的問題。 政治系統論運用了系統論和控制論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實用國家這種 模糊的概念,而以政治系統為自己的基本研究對象,從宏觀角度對政治過 程,特別是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中
的價值分配進行研究。它首先把政治看 成是一個既有層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統地有機整體,即政治系統,政治現
象是這個系統整體的組成部分,政治系統內部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和各 個要素以及系統內部和外部環境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 的。由此,政治系統論把政治的互動行為當作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素,主張 以政治系統的平衡和穩定為目標,著重分析系統的平衡和自我維持。其主 要代表人物有戴維·伊斯頓、莫頓·卡普蘭等。
行為主義的產生和發展。20 世紀 30 年代後,在美國率先興起、形成一種與當代 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方法論和技術手段等有密切關聯的政治學:行為主 義政治學。其主旨在於取代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政治學研究方法。它對當代西方 政治學有重要的影響。 當代西方政治學者面臨著當代西方世界特有的各種危機,如帝國主義戰爭、聲勢 浩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不少人無法解決和解釋這些危機, 因而把這些矛盾的產生歸結於「意識形態的斗爭」,試圖建立一門「精確的」政治科 學來排斥他們所斥責的「意識形態」的作用,為擺脫矛盾提供方策。行為主義便是 在這個歷史前提下應運而生的。 政治行為主義首先是一種與傳統政治學迥然不同的政治觀。行為學派斷定,古典 政治學理論的方法(如歷史方法、法律方法和機構方法)帶有道德和哲學色彩。 政治學要成為一門「科學」,須拋棄這種方法,對政治現象做「系統的、經驗的和因 果的解釋」,以便使政治學能夠成為一門「經驗科學」。美國行為主義政治學者 Robert Dahl 認為,行為主義是對傳統政治學極為不滿的一場反抗運動。 達爾在談到行為主義時確認:「政治學中的行為主義與人的實際行為,以及他們 賦予他們行為的意義有關。 行為主義根據觀察到和可觀察的行為來謀求解釋政治 現象。 」從對國家的研究轉向對社會的研究, 使政治學變成一種「非政治性的科學」, 不把國家及其體制視為政治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行為主義運動的主要結果。 哈羅德·D·拉斯韋爾認為,政治學應研究政治中的影響因素和被施加影響者,戴 維·杜魯門斷定,政治學應研究利益集團的政治和調節利益集團之間利益沖突的 過程;戴維·伊斯頓宣布政治學應研究「存在於任何社會當中的相互作用的系統」 和「社會財富的權威性分配」。E·C·班費爾德(E·C·Banfield)聲稱政治學應研究 解決或討論問題的一般活動,如談判、辯論、討論、力量的運用和說服等。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政治行為主義已成為美國政治學領城內佔主導地位
的學術思 潮和方法論,並逐步得到其他國家政治學界的重視、研究或採納。這股學術思潮 主要借用現代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門類的行為科學的理論成果,吸取 統計學和計算機等先進的數量分析和信息技術手段。 圍繞國家的權力和權威決策 這個核心內容,觀察總結廣泛的政治現象,產生了從宏觀到微觀不同層次的一系 列理論或分析模式,匯集成一股從觀點、內容到方法等方面迥然不同於傳統政治 思想和思辨的政治哲學的新型政治科學。縱觀 70 余年的歷史跨度,政治行為主 義是我們了解現代西方政治學的重要內容。 政治行為主義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20 世紀初到 50 年代是形 成時期。 這期間, 一些政治學者開始撰文著書, 批評和譴責傳統政治學的形式—— 法律的研究方法,主張用新的手段和方法開展政治學研究。如英國政治學者卡拉
漢·華萊士發表了 《政治學中的人性》 美國政治學者阿諸爾·F·本特利寫下了 , 《政 府過程》、查理·E·梅里安出版了《政治學的新方面》、哈羅德·D·拉斯韋爾也完 成了不少著作。這些人在構成行為學派的理論框架和原則以後,也就成為行為學 派的奠基人。他們呼籲注重研究人的政治行為,研究人性;斷定只有人才能成為 政治研究的可靠依據, 並主張把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知識和技術嫁接到政治學研究 上來,強調應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政治程序進行詳細調查和微觀研究。 大約從 19C 末到 20C30 年代,可以看作政治行為主義在美國逐漸醞釀形成的時 期。 在美國,政治學作為獨立學科,誕生於 19C 後半期。這段時間政治學研究 對象主要有兩個:(1)政治制度史,研究政治機構的來源及其發展歷史;(2) 與政治制度有關的法律體系, 研究憲法和有關法典如何規定政府機構的職能以及 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權力關系。 隨著 20C 初葉世界政治形勢的風雲變幻和西方社會結構的改變,這種以政治制 度和法律體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傳統方法逐漸受到政治學者們的批評。 他們對前 人樹立的刻板的歷史敘述、邏輯推理及其它規范程式表示強烈不滿。他們轉而尋 找新的理論和方法。 政治行為主義的產生與以下幾個重要社會條件分不開。 首先是當時歐洲各類社會 科學的影響。從 19 世紀後半葉以來,美國政治學界就一直受到托克維利等歐洲 學者的強烈影響。得自歐洲一些著名大學的教學方法的啟發,許多美國學者開始 倡導政治學的科學性。20C30 年代,大批歐洲學者為逃避法西斯主義的迫害, 從大西洋彼岸到了美國,又為學術界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理論和方法。他們當中有 些人後來在美國
政治學界占據了重要位置。 這一大批歐洲或歐洲式的社會科學家強調: 政治學必須藉助於社會學和心理學理 論,才能更好地理解政治現象。他們帶來的新的科學分類思想對美國政治學界的 影響難以估價。弗利德里希和帕森斯介紹來馬克思、杜爾克海姆、弗洛伊德、韋 伯、 帕雷托、 莫斯卡、 米切爾斯的學說, 推動了後來政治行為主義的誕生和發展。 心理學研究成果對政治行為主義的啟迪和影響。巴甫洛夫(Pavrov)、約翰·華 生(John Waston)和 B·F·斯金納(B·F·Skinner)等心理學家創立的「行為心理 學」,注重運用刺激——反應模式解釋人類行為,強調研究可觀察的刺激因素, 這些思想對政治學行為研究有觸類旁通的效果。因此,政治學中的行為主義可以 說是當時各門科學(首先在心理學)中發生的行為科學的一個邊緣產物。 其次, 是國際和國內的現實需要驅動美國的政治學學者更加重視並直接接觸普遍 的政治活動和政治現象。二戰當中,一大批政治學家走出校園和研究機構,親自 處理聯邦政府或地方的日常政治事物和管理工作。通過切身的經驗,他們察覺到 傳統理論與實際問題之間的巨大差距,看到研究工作存在著嚴重缺欠,舊有的學 園式結論不可能預測未來的政治局勢。這些迫使他們在方法論上檢討自己。在這 股日趨壯大的學術思潮帶動下, 一些影響力頗大的政治學家已開始在自己的著作 中主張:政治研究要關心現實。打破過去那種以圖書館為基地的研究方式;研究 面向人們的政治行為,特別要重視各種政治活動中的個人行為;運用實地調查和 統計分析的方法,努力對人們的政治抉擇作出預測並給以檢驗。 與此同時,美國各種社會勢力也出於長遠或近期的考慮,大力資助政治學團體的 研究活動, 因為搜集和分析大量實際資料要比局限於圖書館當中作研究所需的費 用大得多。大基金會通過資助某些中意的研究項目,制約了學者們的注意力和思
想傾向。二戰後,各基金會進一步重視資助諸如選舉等短期行為科學研究項目及 一些跨學科研究。 最後,應該看到,行為主義之所以產生,是和美國注重實用傳統及現代西方哲學 的影響密切相聯的。20 世紀初葉,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方法論就啟發過許多政 治學家。 在現代哲學中值得特別提出的有邏輯實證主義。 其代表維也納學派主張: 一切理論都要有經驗上的根據, 由直接或間接的驗證預以證實或推翻;理論必須出於徹底的科學態度,並且有賴 於多學科的合作;哲學的任務是以語言分析為主要方法,達到對知識和科學的解 析等。在傳統和思潮的推動下,美國政治學界逐漸形成一股佔主流位置的觀點: 科學的實質在於收集客觀資料,收集政治生活的無情事實。這一觀點直接針對 19C 以往的推理方法,就是說學術界認識到,要解決迫切的社會問題,光靠對法 律權利與義務作歷史的、邏輯的分析是不行的,社會知識的可靠性在於事實。這 樣,重事實而不重目標。重現狀研究而不重方向研究,成了普遍傾向。美國政治 學會 1903 年成立,早期的幾位會長都是主張政治學科學化的學者。20C20 年代 初,美國幾次全國政治學會議的基本思想就是強調利用新技術收集新情況、新資 料,而不注重理論的作用。學術界認為,事實會自己說話。 政治行為主義的形成,包含幾代學者的持續努力。在美國,對傳統的制度研究加 以批評的學者,首推以研究方法論著稱的社會科學家阿瑟·F·本特利。他早在《政 府過程》(1908)中就抨擊當時的政治學是一門僵死的學問,只對政府脯機構 的最表面特徵作形式上的研究。他主張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造,才能使政治學變為 名符其實的科學。英國學者 G·華萊土在 1908 年出版的《政治中的人性》中,也 把政治動機看作理解政治生活具有決定意義的新領域, 主張採用心理學與自然科 學的方法研究政治。J·布魯斯說過:「所需要的只是:事實、事實、事實。」這句 話典型地代表了那個時代政治學者最重視的東西。 布魯斯還贊揚科學及其嚴謹性, 這反映了當時美國知識界反對墨守傳統的共同態度。 繼本特利之後,對推動政治行為主義形成起作用最大的,是查爾斯·E·梅里安和 他帶動下的「芝加哥學派」。梅里安在 1921 年發表論文《政治學研究之現狀》, 正式提出廣泛應用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地理、人種學、生物學、統計學的技術 和成果改造政治學研究狀況。 美國學者一般都把這一年看作科學化運動開始的時 間標志。1925 年梅里安出版《政治學的新方面》可以看作是對學院式政治學的 批評和發展政治行為研究的日程表。梅里安首先提出「新政治科學」這個名詞。他 主張,政治學必須應用科學方法研究政治過程,把政治行為作為調查研究的基本 對象之一,重視在政治分析中理論與經驗研究必然形成的互相依存的關系。梅里 安在 20 年代擔任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以後一、二十年當中,該系培養 了一批研究生,他們成了後來聞名全美的政治學家,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就有早期 的 H·F 戈斯耐爾、H·D·拉斯韋爾和 30 年代以來的第二代傳人凱伊、特魯曼、西 蒙、阿爾蒙德等。伊斯頓在 40 年代後期起到該系執教。本特利和亨廷頓也曾就 學於這所著名學府。人才匯聚,使這里儼然成為美國政治行為主義研究的中心。 在這種科學化思維萬式指導下,談學派的學者們都是面向實地工作,用以彌補以 往研究資料的匱乏,並積極借用其它社會科學和統計學的理論及手段,正式把行 為主義引進政治研究,帶動了行為行為主義革命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