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課前任務分析是什麼教學方法

課前任務分析是什麼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26 19:35:30

㈠ 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和學習者分析等

1、學習需要分析是以系統的方式找出學習者在學習方面的目前狀態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態之間的差距。

2、學習內容分析是教學設計中最為關鍵的教學資源分析階段。

3、學習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准備狀態以及學習風格與學習動機等因素。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㈡ 教學過程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一、量表評價法

(一)概述

1.概念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根據不同的標准,課堂教學評價表有各種類型。如,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評價表有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評價量表,也有供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使用的評價量表,
(二)量表評價法的設計與使用

由於量表評價法的基礎是評價量表,因此量表評價法的核心也就是評價量表的制訂。而評價量表的核心又在於評價標準的制訂。

量表評價法設計的一般步驟如下。

1.明確評價目的和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達到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是由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的。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起點,不同的評價目標,其評價體系的架構內容也截然不同。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整,那麼評價體系的重點將會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那麼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將是有關互動的環節。評價目的實際上體現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把教學活動引入某個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某種新的思維和理念。

如,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以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評價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該方案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來反映課堂教學狀況,來反映教師的教學狀況,來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課堂教學實踐。在這里,明確了評價的目的即評價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期望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狀態來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況和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觀念的情況。因此,在評價體系的建構中,核心將圍繞著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展開
2.建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准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它是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實際依據。這些標准和體系主要有以下三類。

(1)依據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這種體系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如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2)依據非固定問題來建立標准,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材處理恰當、聯系實際密切、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切自然、教師素養良好、教學效果明顯等。這類評價體系雖然是以評價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點問題為基礎的,但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上仍然可以將其分解、合並為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即與第一種類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區別只是在於不同的教學評價標准所認同或者看重的課堂教學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在第一類評價指標體系中,也沒有能夠完全把所有的課堂教學要素包括進去,其中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主要內容,對於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較少涉及。這些教學要素的缺乏,並非其不重要,而是對於評價目的而言,不是評價的重點而已。

(3)依據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行為,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的行為。在教師行為方面,強調要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營造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學生的差異,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等。而對於學生的行為,則強調要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能提出學習和研究的問題,師生間有多向交流,有自己的收獲與體驗等。這類標准明確地將教學過程中的活動依據活動對象分成了兩個方面,並根據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對理想教學狀態的理解,規定了教學雙方應該有的一些行為。

制訂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評價體系建構的主要方式採用將課堂教學區分為不同的要素來進行,不同的評價可根據不同目標來選擇不同的要素。

(2)就課堂教學行為而言,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互動行為和生生互動行為四種。

(3)在課堂教學中,還有一種評價標準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我們在前面曾提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是一些教學評價的主要目標,特別是在課堂教學前、中、後所採用的預備性測驗(不管是課堂教學進行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准備情況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形成相應認知、情感等教學目標時應有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之後主要通過作業、考試等來進行的評價),這些評價都是一種量化的評價。而我們這里提到的效果評價主要是一種質性的評價方式,即評價者或者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觀察、反思來獲得相應的評價結論。通常這種評價關注的問題主要有:學生掌握了教師所教的內容了嗎?學生在認知、情感或技能方面取得了哪些進步?學習內容的鞏固性與持續性怎樣?學習內容的遷移性如何

(4)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上述幾種評價角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如,課堂教學評價要素中涉及師生互動、教學效果,而課堂教學的行為標准中也有可能涉及教學過程的因素。

(5)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實質上反映了一定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也就是說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思想下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如,有人將教學目標分為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體驗目標,那麼,不同的教學目標下的評價指標就是不一樣的。基礎層次的評價行為有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的作用,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學生學懂會用,以知識結構為中心等;而素質教育的評價,也使得部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開始體現素質教育的內容。

3.制訂評價指標的操作說明

評價指標體系通常會顯得比較概括和抽象,因此對於一些不太熟悉課堂教學評價的教師而言,還具有一定的模糊程度,所以需要制訂一個專門的、針對評價指標的操作說明來具體規定相應的指標在評價時的操作要點。下面我們以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中的「參與交往狀態」為例來說明如何制訂操作說明。(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試行)》,內部資料。)

參與交往狀態

沒有學生積極參與交往的課堂,是談不上開發學生潛能的。這就要求教師既要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合於他們參與交往的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又要為學生的參與交往提供適宜、豐富、有趣的活動內容與機會,同時還要保證學生的參與交往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具體可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觀察。

A.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相互尊重、理解、平等

主要觀察學生在進行各種交往的活動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是相互尊重的。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做到平等,學生才會感到安全,才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象。

B.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感到興奮、愉悅,然後看學生是否具有進一步學習的願望。一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學生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後,還想繼續進行。

C.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是否能保持多向、豐富、適宜的信息交流

交流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實現。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是否能保持多向、豐富、適宜的信息交流,主要觀察課堂上是否有適合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合作氛圍,有能夠充分調動手、眼、口、腦等多種感覺器官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和足夠的表達個人意見、展示個人才能的時間與空間。

D.學生是否踴躍參與各項學習活動

可通過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員性和全程性的大致統計以及主動性情況,了解學生參與各項教學活動的踴躍程度。統計時最好把少數人的情況作適當記錄,以便最後作綜合判斷。

E.學生是否有主動合作的意識

學生是否能主動合作,主要表現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地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F.是否有的學生還能參與教的活動

這里指有的學生在參與交往的活動中能夠將所學知識用自己理解的語言或方法告訴、幫助別人,將教與學的角色集於一身,這說明學生的參與交往活動已達到一定深度。可以對具有這種表現的學生的人數、次數作適當記錄。

(1)操作說明的內容。從上面的操作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操作說明通常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對評價指標的解釋,即這個評價指標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有這個評價指標,它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作用等;二是每個具體指標的觀察內容,這個觀察內容實際上是對達到指標的狀態的描述,而這種描述通常是用行為指標來表示的。除了相應的行為之外,還可以對具體觀察時需要獲得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規定和建議。

(2)注意事項。操作說明是對評價指標的細化,其目的是為了讓評價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評價指標的含義,以及評價指標所描述的狀態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因此,在制訂評價指標的說明時,應該盡可能清楚地標明評價指標的相應含義和具體的反應行為,其實質類似於給評價指標中的關鍵概念下一個操作性定義。所以制訂操作說明的關鍵是說清楚評價指標中的關鍵概念及其相應的行為指標;在給出相應的行為指標的時候,應該注意不要過於瑣碎,也不宜建構一個過於大而全的東西,只要讓評價者知道主要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觀察就能夠判斷這個評價指標的等級就可以了,最好不要將其細化為進一步的三級,甚至是四級指標。

4.制訂評價方案

評價方案是對整個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規劃,在制訂評價方案時,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評價的具體目的是什麼;評價的對象是誰;評價者是誰;評價的主要步驟如何;要採用什麼樣的評價方法;評價結果將用在什麼地方。

通常一個完整的評價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目的,即為什麼要制訂這個評價方案,大體上是對價值、應用等的一個簡單描述。

(2)評價原則,即整個評價方案的制訂、指標的建構、評價的實施、結果的解釋、應用等應該遵循的一些原則。在有些評價方案中,不直接提評價原則,而是提相應的評價思路或理念。從某種角度上看,評價的思路、評價的理念和評價的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評價的理念和評價的原則之間。評價原則是評價目的的重要保證,因此,評價原則不應過於虛幻,而應該根據具體目的提出一些相應的指導原則,如堅持發展性的原則、可行性的原則等。

(3)評價的指標體系,是評價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我們已經對這個部分作了詳細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4)操作說明,是評價指標的具體細化、應用與評價范圍的說明,是判斷哪些行為、情境適用於評價指標的具體說明和解釋,是對評價指標特徵的說明。

(5)評價表的使用說明,主要需要說明應用評價表的方法、步驟、程序等,也可以包括對一些評價表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加以提醒。此外,還通常包括對評價表的評價結果或者等級的判斷和應用進行說明。

5.實施

量表評價法的實施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前。評價者應該認真閱讀評價方案表,熟悉評價要點的特徵描述,必要時,應該對評價者進行相應的培訓。評價者對評價指標體系和操作要點的理解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效度,因此在評價之前應確保評價者掌握和熟悉評價指標的具體含義和相應評價要點與行為,對於不太熟悉方案的評價者可以採用教學錄像評價的方式進行培訓。

(2)評價中。評價者應該根據評價要點作好聽課記錄。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中,除了那些按照教學過程來組織的評價指標之外,對於評價指標的判斷和評價往往需要跨越課堂教學中的幾個階段,甚至是對整個課堂教學的說明。因此,往往需要根據評價要點,在評價過程中作好相應的聽課筆記,聽課筆記可以按照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從課堂教學的導入開始,以教、學和師生之間的活動為主要內容,並隨時記錄下自己相應的感受。要注意的是:聽課筆記不是課堂教學實錄,沒有必要把課堂教學中的所有東西都記錄在案;同時要熟悉整個評價指標,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隨時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分析出評價指標的實際情況。

(3)評價後。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簡單地對課堂教學作出一個等級評定,其主要目的是促進課堂教學,因此在評價等級的判斷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因素,特別是需要考慮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相應意見,能夠跟上課教師進行相應的討論,從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實施過程、教學效果等各方面進行評價。

量表評價法主要由評價者和上課的教師來進行,通常可以將上課教師的自我評價和評價者的評價結合起來,再根據相應的教學條件、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等方面的情況,作出相應的等級評定。在評價時,最好能夠再寫出簡要的、有針對性的評語。

6.評價信息的整理分析與撰寫評價報告

採用量表評價的方法不是簡單地進行評價量表的填寫,相反,評價等級的判斷還需要綜合來自教學各方面對象的信息,而這個過程就是指評價信息的整理分析,即評價者對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和綜合,在此基礎上獲得評價的結果,最後在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形成評價結論。

評價結論是針對評價對象的進一步發展而提出的解決目前存在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評價來提高教師教學的水平,並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結論應該包括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所提出的意見及進一步提高的建議,評價結論中的意見和建議應該盡可能具體和有針對性。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評價者通過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的直接觀察,獲取有關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過程、特點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教學能力等第一手信息,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並相應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此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隨堂聽課評價法的作用

1.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目前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效果的最主要方式。盡管課堂教學評價在向專業化、系統化、量表化、量化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不過,由於隨堂聽課評價法自身的特點,使其成為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形式之一。隨堂聽課評價法最主要的特點有兩個方面:首先,評價者往往是由具有較高課堂教學水平的教師或者管理者來擔任,其自身對課堂教學有很高的造詣,評價意見往往中肯、具體、有建設性;其次,隨堂聽課評價法相比於量表法,自由度比較大,容易實施,也有利於發揮。

2.隨堂聽課評價法是了解教改動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

盡管聽課的性質、類型和方式多種多樣,如有競賽式的交流課、有研究式的示範課、有預約式的匯報課等,這些課常常能夠展現教師教學的最好水平、課堂發揮的最佳狀態,是新理念、新策略、新信息的集合點,特別是對於那些精心准備的匯報課而言。同時,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在其教學實踐經驗,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不斷改進的過程中積累的。在隨堂聽課評價的過程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不僅有共同關注的評價內容,而且評價過程中共同討論、共同研究的氣氛非常適宜於教師的成長。任課教師通過對自身教學能力和教學過程的反思,能夠獲取有效的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信息,促進自己的發展。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的基本原則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實事求是的原則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本著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實話實說是體現評課者責任心的問題,也是給被評者學習的機會,切不可敷衍了事。要防止出現只聽課不評課的現象,這樣不僅執教者心裡沒底,聽課也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還要防止在隨堂聽課評價中出現蜻蜓點水、不痛不癢的現象。不能夠出現即使有的課評了,但礙於情面,評課敷衍了事,走過場,「不說好,不說壞,免得惹人怪」。應打破評課時的虛假評議,只講贊歌,不講缺點,打破發言只有三五人,評議只有三言兩面,評課冷冷清清的局面。

2.零距離的原則

這是要求隨堂聽課評價法評課應該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聽課和評課氣氛,作為聽課人員,評價者要特別注意評價對象的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應該讓評價對象意識到這是一個學習和反思的機會。同時隨堂聽課和課後的信息反饋也應該建立在評價雙方的積極配合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

3.針對性原則

評課不應該面面俱到。對一節課的評議應該從整體上去分析評價,但絕不是不分輕重、主次,而是需要有所側重。應該根據聽課目的和課型,以及學科特點,突出重點。應就執教者的主要目標進行評述,問題要集中明確,既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膽提出改進。

4.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是指隨堂聽課評價法評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執教者,而不是一味挑毛病,是要讓執教者聽了評課後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對以後的教學更有信心,更有勇氣,而不是讓他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信心,甚至於懷疑自己是否是教學的這塊料。在具體操作時,應該充分肯定執教者的優點和長處,對於其存在的不足,也應該讓其有解釋和申辯的機會,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能夠給出明確的應該如何做的信息,不能只破不立。

(三)隨堂聽課評價法的設計和應用

1.課前的充分准備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收集、了解與即將要評價的課有關的資料和信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召開預備會議,向被評價者介紹評價的目的、內容,了解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為評價活動的實施奠定基礎。

具體而言,聽課前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准備。

(1)熟悉教學目標、充分把握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有針對性,而這個針對性來源於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的理解和把握,應明確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了解教材編排體系,弄清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熟知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

(2)了解被評價課的教學設計。聽課評課之前,應該充分了解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了解教師拓展的空間,甚至可以針對所教的內容在自己頭腦中設計課堂教學的初步方案,粗線條勾勒大體的教學框架,為評課提供一個參照體系,即評課者自己如果來上這堂課,應該如何上?此外,還應該充分了解評價對象的教學設計,以便在隨堂聽課和課後的討論中進行相應的評價;同時了解教學設計,也能夠使得聽課和評價時做到有的放矢。一般而言,對於評價對象的教學設計,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不能隨意改變。

(3)確定聽課方式。隨堂聽課評課中,評價者可以選擇充當旁觀者和參與者,而這兩種角色決定了將會有兩種不同的聽課方式,經驗豐富的評價者往往交叉使用這兩種聽課方式。當評價對象進行課堂講解時,評價者往往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融入班集體但並不參與教學過程,而是對整個課堂教學進行觀察;當開展小組活動時,評價者可以在教室中四處走動,觀察小組活動或者參加小組活動,必要時還可向小組提供幫助。

要根據聽課目的(匯報課、研討課、指導課、檢查課)確定側重點,針對教師業務層次和水平進行評議、指導並提出不同要求。一般而言,聽課的重點將集中在教學中的難點、疑點和薄弱環節上。在隨堂聽課之前確定聽課重點,將使隨堂聽課更為有的放矢,從而提高聽課效率,並通過課後討論提高評價對象的教學能力,促進評價對象的未來發展。

2.課中的仔細觀察和翔實記錄

聽課是復雜的腦力勞動,需要評價者多種感官和大腦思維的積極參與。同時評價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在聽課中就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

(1)仔細觀察。由於課堂教學成功與否不僅僅在於教師講了多少,更在於學生學會了多少。所以聽課應從單一聽教師的「講」變為同時看學生的「學」,做到既聽又看,聽看結合。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聽課也是看課。

具體聽些什麼呢?首先聽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語言,仔細思考評價對象是否講到點子上了,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其次是聽評價對象講得是否清楚明白,學生能否聽懂,教學語言是否簡潔清晰;三是聽評價對象的提問和教學啟發是否得當;四是聽學生的討論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否恰當、富有創造性;五是聽課後學生的反饋。

看些什麼呢?首先是看評價對象的精神是否飽滿,教態是否自然親切,板書是否合理,運用教具是否熟練,教法的選擇是否得當,學法指導是否得法,實驗的安排及操作是否合理,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處理是否巧妙……即看評價對象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其次是看學生:觀察整個課堂氣氛,學生是靜坐呆聽、死記硬背,還是情緒飽滿、精神振奮;觀察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是否積極、思維是否活躍;看各類學生特別是後進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看學生與教師情感是否交融;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即看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

(2)詳細記錄。聽課記錄是重要的教學資料,是教學指導與評價的依據,應全面、具體、詳細。其中可以包括情境創設、教師點撥與引導、師生的雙邊活動、教法選擇、學法運用、練習設計、教學反饋、課堂的亮點與失誤等,還可包括聽課者的評析與建議。

總的來說,聽課記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堂教學實錄;二是課堂教學評點。通常在聽課記錄本上的左邊是實錄,右邊是評點。

課堂教學實錄中,首先是教學的基本信息,包括聽課的時間、學科、班級、評價對象、第幾課時等;其次是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第三是板書內容;第四是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第五是學生活動情況;第六是教學效果。課堂教學實錄有三種記錄方式:一是簡錄,簡要記錄教學步驟、方法、板書等;二是詳錄,比較詳細地把教學步驟都記下來;三是實錄,即把教師開始講課、師生活動,直到下課的所有情況都記錄下來。

課堂評點是評價者(聽課者)對本節課教學的優缺點的初步分析與評估,以及據此提出的相應建議。包括以下幾方面: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課堂結構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等。課堂評點往往是在聽課過程中的及時點評,這種點評不是聽課完成之後的回顧式點評。

好的聽課記錄應是實錄與評點兼顧,特別是做好課堂評點往往比實錄更重要。

(3)認真剖析,歸納小結。

㈢ 教學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分析也可稱為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生特徵分析、學習內容分析三項內容。

1、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者目前狀況與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也就是學習者目前水平與期望學習者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

2、學生特徵分析:包括學習特定內容時其具備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認知能力和認知結構、生理心理一般特徵、學習風格和動機;其中,學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認知能力和認知結構反映的是學生學習的准備狀態,也成為初始能力。

3、學習內容分析:也可以稱為學習任務分析,是以學習結果為起點,以學習起點為終點的逆向分析過程;可以理解為以學習目標為出發,分解所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廣度。

創新:

傳統教學的關注點在「知識」,教學的目標是把知識「學會」,強調的是認知結果。傳統教學使學生深陷「死記硬背」及「題海戰術」的泥潭,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機械重復」中走向厭學!

而由華東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思維可視化教學實驗中心,劉濯源主任團隊研發的創新型教學是「思維可視化」教學,教學的關注點在「思維能力發展」上,教學的目標是通過「知識」這個「媒介」讓學生學會學習,強調的是認知過程(學習方法及學習體驗)。

思維型教學遵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思維訓練(激發思考——學會思考——運用思考——享受思考)為主線,通過對知識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所謂「思維可視化教學模式」就是將思維可視化技術與思維型課堂教學理念整合起來,形成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能力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

㈣ 6.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方法有哪些任務型教學法基本步驟有哪些

任務驅動教學法課堂教學的可行性步驟
1.組建合理的學習小組
小組人數以5~8人為宜,推選組長。組與組之間大體上要平衡,才有競爭的基礎。控制小組成員的變數很多,如學生的性別、性格、興趣愛好、認知能力、學習水平等,必須對學生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做到應心中有數。一般採用「組內異質、組組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如雙優生與後進生的搭配,既有利於後進生的轉化,又有利於促進優等生的靈活變通,即所謂「教學相長」;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相搭配,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借鑒;不同認知方式的學生相搭配,在各自發揮其優勢的情況下,相互學習,使認知風格「相互強化」。
2.確定內容的要求
中學《信息技術》教材加大了「主題活動」、「探究學習」、「操作體驗」、「知識鏈接」等多個組成部分,對於中學信息技術每周一節的課時來說完全不足以完成教材內容。教師要認真研究「新課標」,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的目標、內容、重點、難點、疑點,找准教學的切入點,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情趣愛好,教師在備課時有必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便確定相應的任務。
3.巧妙導入明確任務
確定任務後,教師要具體、詳細的向學生講清任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側重《體驗動畫的魅力》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操作體驗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教師應像變戲法似的引出體驗的過程,要求學生探尋其中的原因,既簡單又輕松地引出課題,學生也認清了自己的任務,估計又力所能及,自然願意去完成任務。
4.學生實施階段
向學生講明要做什麼後,教師不能採取「放鴨式」不管,教學組織者、實施者是教師,教學的指揮、調度仍掌握在教師手中。還要讓學生知道怎麼做,指導學生想辦法、找出路,特別是對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必要的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任務。這一階段,教師的「指導者」「學習夥伴」、「導航者」身份較為明顯,學生在親切友好、和諧平等的氣氛中進行知識、技能的意義構建。

㈤ 什麼是任務教學法

任務教學法,也叫任務型教學法,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基礎而提出的「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他主張教育的中心應從教師和教科書轉到學生,教學應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習。課堂教學中始終圍繞既定的教學任務展開,使每節課目的明確、內容實在、效果最佳。這種課堂教學模式,被概括為任務教學模式。

㈥ 三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1、基於資源的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在課前根據課程計劃,給出相關的問題。拿到問題後,基於網路資源或線下各類資源,學生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學習模式能夠鍛煉學生尋找與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案例式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圍繞一定培訓的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員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員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

3、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以任務為主線,師生開展教學活動。教師作為指導者引導學生積極應用知識、整合資源,主動探索、協同合作解決問題,從而完成任務。任務驅動教學法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能力。

案例式教學法的應用:

舉個例子

新授課內容: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

課前:

發案例:2003年上市公司宏智科技的股權之爭

其他輔助資料: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21世紀經濟報道中的相關背景及評述材料,以及此案相關的法律法規條款

教學:

1、了解學生的分析情況,小組匯報,老師點評。

2、帶領學生深度剖析案件,研究公司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之間的內在聯系。

課後:

撰寫關於案件思考的小論文,並上傳教學平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教學法

㈦ 課前如何進行學情分析

一、立足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景——有效教學的前提
包括所在年齡階段的學生善於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樂於發言還是開始羞
澀保守;喜歡跟老師合作還是開始抵觸老師;不同年齡學生注意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也不同。這些特點可以通過學習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簡單知識來分析,也可以憑借經驗和觀察來靈活把握,還有不同年齡學生的感興趣的話題不同。因此,教師要盡量結合學生興趣開展教學,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空間,增強學習效果,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知識遷移——有效教學的生長點
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可以通過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要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 「生長」新知識。只有當學生已有的經驗被喚醒,並把所學內容與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時,才會有真切的體驗,才會發生有效的學習。
三、立足學生的學習能力,深入思考——有效教學的內驅力
何,據此設計教學任務的深度、難度和廣度。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老師還可以進一步分析本班學生中學習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學生,並因材施教、採取變通靈活的教學策略,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因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闡明了「學」與「思」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有效的教學。思考,是人類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種深刻的體驗;思考,是推進有效學習的內部動力。
四、立足學生的學習風格,小組合作——有效教學的載體
班級整體學習風格:一個班級的孩子在一起時間長了會形成「班級性格」,
有些班級思維活躍、反應迅速,但往往思維深度不夠、准確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級則較為沉悶,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不同的學生個體也是如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經驗和課堂觀察,敏銳捕捉相關信息,通過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合作等方式盡量取學生之長、補其之短。學生通過小組內的相互幫助,共同商討,不僅對所學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學習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必然更喜歡學習,更會學習,學習信心也就更足。

㈧ 試論個案分析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試論個案分析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教學模式啟示

論文摘要: 本文簡述Willis和Skehan任務型教學模式並據此總結自己的模式,應用自己的模式進行個案分析,同時得到了一些啟示。

一、引言

任務型教學法是從20世紀8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近兩年來,任務型語言教學越來越引起我國中小學教師的關注(龔亞夫,羅少茜2003)。我國的英語教學沒有講英語國家的語言環境,大多情況下英語教學以課本為主,多媒體材料為輔,在此基礎上盡量創造各種真實或虛擬情景,讓學生通過完成學習性任務來進行。基於我國英語教學的現實情況,本文簡述了Willis和Skehan任務型教學模式並據此總結了自己的模式,應用自己以公共英語等級考試第四級教材第五單元課文The Man Who Changed the World 為例,進行個案分析,同時得到了一些啟示。

二、任務型教學模式

Willis認為「任務型」教學可分為三個步驟:
(一)前任務:教師引入任務。
(二)任務環:由任務(學生執行任務)、計劃(准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以及報告(報告任務完成)三個環節組成。
(三)後任務:由分析——學生通過錄音分析其他各組執行任務的情況,和操練——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兩部分組成(Willis,Jane.1996)。
Skehan提出的任務型教學模式與Willis的模式有相同之處,它也將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任務前活動,任務中活動,任務後活動。
(1)任務前活動包括三種:教,意識提升活動,計劃。在教的活動中,學生可得到新的語言輸入或給學生輸入以觸發他們對存在的結構進行重構。演繹法較適合用來介紹新的語言素材添加到學習者的中介語系統中去,而歸納法對中介語系統的重構更為有效。
(2)任務進行階段。任務進行的方式會影響任務的有用性以及在三個目標之間達到平衡。這里需要考慮注意力的分配和通過擴展的任務程序來影響注意焦點。教師有許多選擇來影響學生可利用的注意力,比如時間壓力,不同的語式,提供幫助和提供意外的信息。
(3)任務後階段。教師在任務的進行中,不能幹涉任務的進行方式,不能幹涉學生對意義的注重,但可以通過任務後的活動來強調並引導學生對形式加以注意(Skehan1998)。

三、個案分析任務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實驗性應用

筆者總結Willis和Skehan任務型教學模式,把以上設計步驟以高中英語教材高二第二冊第十四單元I have a dream為例,具體運用如下:這是一篇人物傳記,作為一篇記敘文,內容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對這一人物本來比較感興趣,但如果老師一講到底,學生肯定昏昏欲睡。任務型教學法將學生導向獲取有益信息的思路中,引著他們通過一個個階梯走向知識。因此,筆者為此文設計了課前、課堂、課下三個階段的具體任務。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任務前階段。
教師:①介紹並確定談論MartinLutherKing這一話題。②通過讓同學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他的話題幫助同學們回憶或學習有助於任務進行的詞和短語。③重申任務確保同學們明白任務要求。學生:①寫下聽到的有用的.詞或短語。②自己先用幾分鍾為任務進行做准備,主動與小組其他成員合作,課後積極利用圖書館、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等多種教育資源獲取和處理信息,自覺評價學習效果,及時調整學習策略。
(二)任務循環階段。
(1)任務。學生五人一小組共同進行任務。任務基於課文,教師負責督導,鼓勵學生。
(2)准備。學生:①選擇一位代表准備向全班匯報他們進行任務的過程,組內經過討論,將各成員獲取的資料進一步整理加工,使之系統化。②演練他們將要做的口頭表述。教師:①確保匯報目的明確。②走下講台擔當語言顧問角色。③走下講台幫助同學們演練口頭匯報。
(3)匯報。學生:各小組分別展示自己的成果。「小老師」既可以向其他小組成員提問,也可以接受其他小組成員及教師的提問。教師:①當主持人,確定下一個發言者。
②教師對各小組成果進行公正評價。
(4)語言焦點。
A.分析。學生:①進行增強語言意識的活動,找出並理解課文特定的語言特點。②就他們注意到的其他語言特點進行提問。教師:①同全班一起再一次對每項分析活動進行評判。②提醒同學們注意其他好的詞、短語或句式。③以從同學們的匯報中提取語言點。
B.操練。教師:必要的分析活動後,引導學生進行操練以增加信心。學生:①操練那些分析活動中發現的詞、短語和句式。②操練任務課文中或匯報階段出現的語言特點。
(三)任務後階段。
小組間可互傳資料,組間討論並寫出自己的MartinLutherKing(200詞左右,盡量用到所學的詞彙和短語)。一星期後上交給老師。

四、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的一些啟示

從上述的分析應用中,可以推測出任務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設計任務時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一)所設計的活動要能促進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切忌為設計任務而設計任務。
(二)活動不能僅限於課堂教學,而且要延伸到課堂以外,允許分歧的存在。
(三)設計任務目的要明確,要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否則,學生會望而生畏,無法積極參與。
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法的過程中,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因素制約著任務型教學法的效果:
(1)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任務型教學的效果。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指導者、監督者、助學者,教師有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能否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否具有創新意識都將制約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效果。
(2)學校教育設施的現代化程度也是制約任務型教學法的一個因素。如果學校沒有像樣的圖書館、閱覽室,更沒有電子閱覽室,學生查閱資料成問題,任務型教學法就會難以實施。

參考文獻:
[1]Willis,Jane.1996.A Framework for Task Based Learning [M].Longman.
[2]Skehan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龔亞夫,羅少茜.2003.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㈨ 教學內容分析方法有哪些

分析教學內容的基本方法有歸類分析法、圖解分析法、層級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使用卡片法等。
1.歸類分析法
歸類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對有關信息進行分類的方法,旨在鑒別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需學習的知識點。例如:一個國家的省市名稱可按地理區域的劃分來歸類,人體外表各部位的名稱可由上向下,按頭、頸、軀於、上肢、下肢分類等。確定分類方法後,或用圖示、或列提綱,把實現教學目標所需學習的知識歸納成若干方面,從而確定教學內容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從形式上看,該示意圖與後面將討論的層級分析圖相似,但在歸類分析中,各知識點之間本質上不存在難度的層級關系。
2.圖解分析法
圖解分析法是一種用直觀形式揭示教學內容要素及其相互聯系的內容分析方法,用於對認知教學內容的分析。圖解分析的結果是一種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地從內容和邏輯上高度概括教學內容的一套圖表或符號。如歷史教學中,可以用幾條帶箭頭的線段及簡潔的數字、符號來剖析一次著名戰役的全過程,其起因、時間、地點、參戰各方人數、結果等都被反映在圖解之中。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使分析者容易覺察內容的殘缺或多餘部分以及相互聯系中的割裂現象。
3.層級分析法
層級分析法是用來揭示教學目標所要求掌握的從屬技能的一種內容分析方法:這是一個逆向分析的過程,即從已確定的教學目標開始考慮:要求學習者獲得教學目標規定的能力,他們必須具有哪些次一級的從屬能力?而要培養這些次一級的從屬能力,又需具備哪些再次一級的從屬能力?依次類推……。可見,在層級分析中,各層次的知識點具有不同的難度等級--愈是在底層的知識點,難度等級愈低(愈容易),愈是在上層的難度愈大;而在歸類分析中則無此差別。
層級分析的原則雖較簡單,但具體做起來卻不容易。它要求參加教學設計的學科專家、學科教師和教學設計者熟悉學科內容,了解教學對象的原有能力基礎,並具備較豐富的心理學知識。
4.信息加工分析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由加涅提出,是將教學目標要求的心理操作過程揭示出來的一種內容分析方法。這種心理操作過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構成教學內容。例如求算術平均數的解題過程即反映了這種信息加工過程。
圖1.8顯示的是求算術平均數的計算過程。可以看到,用信息加工分析法能夠清晰地說明當學習者掌握了教學目標規定的技能以後,將能夠做什麼。
在許多教學內容中,完成任務的操作步驟不是按"1→2→3→…→n"的線性程序進行的。當某一步驟結束後,需根據出現的結果判斷下一步怎麼做。在這種情況下,就要使用流程圖表現該操作過程。流程圖除直觀地表現出整個操作過程及各步驟以外,還表現出其中一系列決策點及可供選擇的不同行動路線。
信息加工分析不僅能將內隱的心理操作過程顯示出來,也適用於描述或記錄外顯的動作技能的操作過程。
5.使用卡片的方法
教學內容分析的工作細致復雜,常有必要對分析結果進行修改,補充或刪除一些內容。因此,需掌握一種計劃技巧,較有效的計劃技巧是使用卡片。具體方法是,將教學目標和各項內容要點分別寫在各張卡片上,對它們的關系進行安排,經討論修改後,再轉抄到紙上。使用卡片的主要特點是靈活,便於修改及調整各項內容之間的關系;另一特點是形象直觀,便於討論時交流思想。下面是使用卡片時的一些具體技巧:
1. 每張卡片寫一個要點(如一個單元目標或一項從屬技能),便於增刪內容、調整位置。 2. 使用彩色卡片,同一層次或同類的內容用相同色彩的卡片,這有助於分類。例如,概念用白色、規則用黃色等。
3. 製作一種專用的展示板,用於輔助分析並展示分析結果,使參加討論者對教學內容分析的結果一目瞭然。磁性白板就是一種有用的展示工具。
4. 建立一套卡片編號系統,便於理順各張卡片之間的關系。有利於分析結果定稿後的記錄整理。

㈩ 教學方法有哪些基本類型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講授既要重視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同時又要應盡可能的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生聯系。

②講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

③講授應具有啟發性。

④講授要講究語言藝術。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確、簡練,條理清楚、通俗易懂,盡可能音量、語速要適度,語調要抑揚頓挫,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

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自主學習法主要應用於課程拓展內容的教學,如項目教學未涉及的小作物具體的育種方法和特點,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按照論文的形式並撰寫學習小論文,交由老師評價。鍛煉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科技寫作能力。

閱讀全文

與課前任務分析是什麼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