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植物生態研究方法

植物生態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26 13:07:55

① 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一般認為,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為野外的(田間的)、實驗的和理論的三大類.
從生態學發展歷史來講,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並且是第一性的.實驗研究是分析因果關系的一種有用的補充手段,實驗研究的優點是條件控制嚴格,對結果分析比較可靠,重復性強,但也有缺點,就是實驗室條件可能與野外自然狀態下有區別.利用數學模型進行模擬研究是理論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模型研究的預測,必須通過現實來檢驗其預測結果是否正確,同時,也可以通過修改參數再進行模擬,使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現實.

② 對於植物的調查都有哪些研究

從19世紀以來,有很多的科學家對植物的許多植物學家開展了廣泛的植物調查,並進行了植物地理學、古生物學、生態學、考古學、語言學和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先後總結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理論。

1.德坎道爾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論

在有關植物研究的記載中,人們通常將德坎道爾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栽培植物起源的科學家。他通過對植物學的深入研究,以及探究栽培植物地區起源,出版了《世界植物地理》、《栽培植物的起源》這兩部著作。他在《栽培植物起源》一書中提到說,經過考證了247種栽培植物後得出,其中有199中植物是起源於舊大陸,占植物種類總數的88%以上。同時他還指出中國、西南亞和埃及、熱帶亞洲地區可能是最早馴服這些植物的地方。

2.瓦維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

世界上的植物研究中,研究栽培植物起源最著名的科學家就是瓦維洛夫,他根據先人研究的學說和方法,進一步的加深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問題。1923年,他組織了植物考察隊,在世界上的60個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植物栽培起源考察,歷時10年,一共搜集了共25萬多份有關栽培植物的材料,對這些材料進行了綜合分析和科學實驗後,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書,發表了「育種的植物地理基礎」的論文,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把世界分為八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論述了主要栽培植物,包括蔬菜、果樹、農作物和其他近緣植物600多個物種的起源地。

3.勃基爾的栽培植物起源觀

科學家勃基爾在《人的習慣與栽培植物的起源》一書中,系統講解了植物隨人類氏族的活動、生長和遷徙而馴化的過程,論證了東半球多種栽培植物的起源,並總結出了有關瓦維洛夫方法學上主要缺點,認為全部證據都取自植物而不問栽培植物的人。同時他還提出有關影響植物馴化和栽培的一些重要觀點,如「馴化由自然產地與新產地之間的差別而引起。」和「對馴化來說隔離的價值是絕對重要的。」這兩個重要理論點。

4.達林頓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學者達林頓在研究植物的栽培和起源時,主要是利用細胞學方法用染色體進行研究和分析,並採納了許多人提出的寶貴意見,將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劃為9個大區和4個亞區,有西南亞洲、地中海以及歐洲亞區;衣索比亞和中非亞地區;中亞;印度和緬甸;東南亞;中國;墨西哥和北美,以及中美亞區;秘魯和智利;以及巴西和巴拉圭亞地區。除了新增加了歐洲亞區以外,基本上與瓦維洛夫的劃分相近。

③ 作物生理生態是研究什麼

植物生理生態學是植物生態學的一個分支 它是主要研究隨環境因子變化而發生的植物生理現象 即研究生態因子以及植物生理現象之間的關系的一門學科 它是生態學與生理學的交叉學科 植物生理生態或植物生態生理學概念基本相同 不過 兩者所強調的內容策略有所不同 前者更強調生態 而後者更強調生理
特點
植物生理生態主要是用生理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生態學現象 因此它研究生態因子以及植物生理現象之間的關系 即生態學與生理學的結合 植物生理生態的特點表明 它具有植物生態學與植物生理學雙親起源的特點 是一門明顯的交叉學科
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可以在不同的尺度水平上展開 從分子 細胞 組織 器官 個體 到種群 群落 甚至生態系統等都可以展開有關的研究 但研究的焦點是有機體本身 即無論在哪個尺度上的研究都要圍繞個體的基本性能表現進行 從個體水平研究植物與環境相互關系和植物適砬性的機制是植物生理生態研究的基礎 植物生態學從個體 種群 群落和生態系統等層次上研究植物與環境間關系 在這些研究層次中 植物與環境的物質 能量和信息變換中 個體與環境的交換是具體的 最終的和最根本的 其他更高層的情況多屬積累的統計學的
研究內容
植物生理生態學是研究不同環境條件對植物生理活動過程的影響 以及植物對環境 特別是在逆境條件下的生理響應 本節主要介紹植物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騰作用 植物酶活性 植物內源激素等生理生態指標的測定
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的問題包括 1. 植物與環境 系統內的相互作用和基本機制 2. 植物的生命過程 3. 環境因素影響下的植物代謝作用和能量轉換。4 以及有機體適應環境因子改變的能力

④ 什麼是植物生態

植物生態學 研究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它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植物個體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及環境對植物個體的影響;植物種群和群落在不同環境中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以及在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中植物的作用。植物生態學包括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和生態系統學四大部分。研究植物生態學的目的在於闡明外界條件對植物形態結構、生理活動、化學成分、遺傳特性和地理分布的影響;植物對環境條件的適應和改造作用。為農業、林業、畜牧業生產服務。植物生態學也是環境保護的理論基礎之一。
植物生態學 plant ecology 以植物為研究對象的生態學。C.Schrter(1902)根據研究對象,曾經區分為植物個體形態學(plant autoecology)、群落生態學(synecology)、植物生態地理學等。個體生態學以前是從目的論適應為中心的花生態學出發,然而現在的主流是從野外生理學發展起來的實驗生態學。群落生態學是以群落的分類以至形態(J.Braun-Blanquet,1928)或演替現象(F.E.Clements,1916及其他)為研究中心。最初,兩者之間幾乎毫無關系,但是直至最近,根據與群落結構有關的生理及物質代謝的研究,兩者已趨向於結合。植物社會學與群落學大體作為同義使用。A.F.W.Sehimper(1898),隨後J.E.B.Warming(1918)所建立的植物生態地理學(ecological plant geography)主要是以研究群落的分布、環

http://ke..com/view/915236.htm

⑤ 試舉例說明生態學是研究什麼問題的,採用什麼樣的方法

中文名稱:生態學 英文名稱:ecology 定義1:研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所屬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應用氣象學(二級學科) 定義2:研究生命系統與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所屬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總論(二級學科) 定義3: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所屬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基礎科學(二級學科)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有機體及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編輯本段生態學的基本內容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
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
按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
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
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流域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森林生態會計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生態保育、生態信息學、城市生態學、生態系統服務、景觀生態學等。 生態學的一般規律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人與環境的關系四個方面說明。 在環境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有保持穩定的趨勢。一個種群所棲環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載一定數量的生物,承載量接近飽和時,如果種群數量(密度)再增加,增長率則會下降乃至出現負值,使種群數量減少;而當種群數量(密度)減少到一定限度時,增長率會再度上升,最終使種群數量達到該環境允許的穩定水平。對種群自然調節規律的研究可以指導生產實踐。例如,制定合理的漁業捕撈量和林業採伐量,可保證在不傷及生物資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產量。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常見的有: 食物鏈,居於相鄰環節的兩物種的數量比例有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賴於被捕食者,其數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約;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數量也同樣受捕食者的制約。兩者間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競爭,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競爭:如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分;動物間爭食物、爭棲居地等。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系得到緩和,並使生物群落產生出一定的結構。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陽的喬木,又有矮小耐陰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動物或有晝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異,互不相擾; 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為生,大型草食動物依賴胃腸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幫助消化,以及蟻和蚜蟲的共生關系等,都表現了物種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以上幾種關系使生物群落表現出復雜而穩定的結構,即生態平衡,平衡的破壞常可能導致某種生物資源的永久性喪失。 生態系統的代謝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陽光提供的能量驅動著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停地循環流動,既包括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生物間的營養傳遞和生物與環境間的物質交換,也包括生命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等物質形式的轉換。 物質循環的正常運行,要求一定的生態系統結構。隨著生物的進化和擴散,環境中大量無機物質被合成為生命物質形成了廣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飛禽走獸。一般說,發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質代謝是進多出少,而當群落成熟後代謝趨於平衡,進出大致相當。 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須注意到物質代謝的規律。一方面,在生產中只能因勢利導,合理開發生物資源,而不可只顧一時,竭澤而漁。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積農田因肥力減退未得到及時補償而減產。另一方面,還應控制環境污染,由於大量有毒的工業廢物進入環境,超越了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凈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積累,損害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活環境。 生物進化就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由環境輸入並向其輸出物質,而被生物改變的物質環境反過來又影響或選擇生物,二者總是朝著相互適應的協同方向發展,即通常所說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隨著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展,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加明顯。 在改造自然的話動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不少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損害了自身利益。如對某些自然資源的長期濫伐、濫捕、濫采造成資源短缺和枯竭,從而不能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大量的工業污染直接危害人類自身健康等,這些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受破壞後所產生的一種反作用。

生態學內容
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人與環境的關系4方面說明。
● 種群的自然調節 在環境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有保持穩定的趨勢。一個種群所棲環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載一定數量的生物,承載量接近飽和時,如果種群數量(密度)再增加,增長率則會下降乃至出現負值,使種群數量減少;而當種群數量(密度)減少到一定限度時,增長率會再度上升,最終使種群數量達到該環境允許的穩定水平。對種群自然調節規律的研究可以指導生產實踐。例如,制定合理的漁業捕撈量和林業採伐量,可保證在不傷及生物資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產量。
● 物種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常見的是:①食物鏈。在食物鏈中,居於相鄰環節的兩物種的數量比例有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賴於被捕食者,其數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約;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數量也同樣受捕食者的制約。兩者間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②競爭。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競爭:如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分;動物間爭食物、爭棲居地等。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系得到緩和,並使生物群落產生出一定的結構。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陽的喬木,又有矮小耐陰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動物或有晝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異,互不相擾。③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為生,大型草食動物依賴胃腸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幫助消化,以及蟻和蚜蟲的共生關系等,都表現了物種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以上幾種關系使生物群落表現出復雜而穩定的結構,即生態平衡,平衡的破壞常可能導致某種生物資源的永久性喪失。
● 物質的循環再生 生態系統的代謝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陽光提供的能量驅動著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停地循環流動,既包括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生物間的營養傳遞和生物與環境間的物質交換,也包括生命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等物質形式的轉換。物質循環的正常運行,要求一定的生態系統結構。隨著生物的進化和擴散,環境中大量無機物質被合成為生命物質,形成了廣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飛禽走獸。一般說,發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質代謝是進多出少,而當群落成熟後代謝趨於平衡,進出大致相當。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須注意到物質代謝的規律。一方面,在生產中只能因勢利導,合理開發生物資源,而不可只顧一時,竭澤而漁。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積農田因肥力減退未得到及時補償而減產。另一方面,還應控制環境污染。由於大量有毒的工業廢物進入環境,超越了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凈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積累,損害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活環境。
● 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生物進化就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由環境輸入並向其輸出物質,而被生物改變的物質環境反過來又影響或選擇生物,二者總是朝著相互適應的協同方向發展,即通常所說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隨著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展,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加明顯。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不少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損害了自身利益。如對某些自然資源的長期濫伐、濫捕、濫采造成資源短缺和枯竭,從而不能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大量的工業污染直接危害人類自身健康等,這些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受破壞後所產生的一種反作用。

⑥ 葯用植物生態學

1.葯用植物生態及其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運用植物生態學原理與方法,研究葯用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2.我國主要10個科的葯用植物和10個特有種?1菊科:菊花、紅花、旋覆花、款冬花、紫菀、漏蘆、天名精、佩蘭、牛蒡子,蒼耳子。蒲公英和鱧腸(墨旱蓮)等2豆科:甘草,脹果甘草、光果甘草、膜莢黃芪和蒙古黃芪等3毛茛科:烏頭(川烏)、北烏頭(草烏)、黃花烏頭(關白附)、短柄烏頭(雪上一枝蒿)和甘青烏頭。4唇形科:丹參、黃芩、藿香、廣藿香、紫蘇、益母草、薄荷、毛葉地筍(澤蘭)、香藿、荊芥和夏枯草等5薔薇科:烏梅、杏、桃、郁李、皺皮木瓜、枇杷、金櫻子、玫瑰及山楂等。6傘形科:當歸、白芷、重齒毛當歸(獨活)、紫花前胡、遼藁本、川芎、羌活、珊瑚菜(北沙參)、明黨參、新疆阿魏、白花前胡、蛇床子和茴香等。7蓼科:何首烏、拳參、紅蓼(水紅花子)、藍蓼(蓼大青)、扁蓄和虎杖等。8五加科:五加、無梗五加、刺五加、三葉五加(白簕)和紅毛五加等9百合科:有浙貝母、川貝母、暗紫貝母、平貝母、伊貝母及百合、山丹、黃精、玉竹、天冬、知母、華重樓、麥冬、土菝葜(土茯苓)、藜蘆、萱草、小根蒜(薤白)和老鴉瓣(光慈菇)10木蘭科:紅花木蓮特有種:1土沉香2天目山3冬蟲夏草4降香黃檀5七葉一枝花6龍膽草7鐵破鑼8銀杏9馬蹄香10金鐵鎖3.中葯材質量的基本內涵。葯用植物的品質是指其產品中葯材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中葯的質量及其臨床療效。評價葯用植物的品質,一般採用兩種指標:一是化學成分,主要指葯用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多少,以及有害物質如化學農葯、有毒金屬元素的含量等;二是物理指標,主要是指產品的外觀性狀,如色澤(整體外觀與斷面)、質地、大小、整齊度和形狀等。代表性傳統中葯材的質量內涵就是:有明確的葯性(葯效譜),所含化學成分群及各成分的比例相對穩定,整體的變化范圍相對較窄,性狀質量好,其中最重要的是化學成分整體的穩定性和均一性。在中葯材質量評價研究中,對中葯材進行各種學科的科學研究,都是為揭露中葯這個對象的真實性服務的一種有效工具性手段,我們必須保證中葯學這個研究對象的系統性的存在,不能肢解地對中葯進行分割研究。在沒有確切的科學研究結果證明傳統中醫葯學對中葯材品質評價的錯誤之前,應該認為中醫葯學對中葯材質量評價的認識是正確的。4.中葯材GAP栽培及其主要內容?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簡稱中葯材GAP,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Animals 的縮寫)是從保證中葯材質量出發,控制影響中葯材質量的各種因子,規范葯材 各生產環節乃至全過程,以達到葯材「優質、穩定、可控」的目的。 5.光對葯用植物的生態作用一、光照 大多數綠色葯有植物,必須在一守光照射下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質,積累有效成分,如脂尖、蛋白質、核酸、揮發油、甙類。而各類葯用植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亦各不相同,如薄荷、菊花、山葯、川芎、丹參、白芍、地黃、防風、元胡等宜種植在向陽的環境,稱陽生植物;而人參、三七、黃連、玉竹等宜種植在陰涼的環境,稱陰生植物;還有許多葯用植物,如貝母、鬱金、百合、麥冬、白姜、黨參、白術等在向陽或稍蔭蔽的環境下均能生長,稱中生植物。因此,喜光的植物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才能使枝條生長充實,莖桿粗壯,葉片肥厚,干物質積累較多。若光照不足,則莖桿細長,葉片嫩黃,容易倒伏,影響葯材的產量和質量。而喜陰的葯用植物,不耐強光直射,因此,人工栽培必須搭設棚架來調節陰蔽度,才能正常生長發育。6溫度對葯用植物的生態作用二、溫度 葯用植物從種子萌發、出苗、生長、發育直至開花結果,都要求有一定的溫度。不同類的葯用植物對溫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如亞熱帶葯用植物砂仁,喜高溫,生長適溫為22-23℃;又如吉林人參,性耐寒,在冬季-40℃的嚴寒條件下,不致凍死,仍能保持生命力。一般葯用植物在低於0℃時不能生長,在0℃以上時,生長隨溫度的增高而加快,高於35℃生長逐漸趨停止,甚至死亡。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左右。7.水對葯用植物的生態作用三、水分 在植物生命活動中,水分最重要。因水是植物細胞原生質的重要成分,水分在植物體中含量最豐富,據測定約占植物體總重量的80%-90%。水分 過多或過少,對植物生長發育均不利,嚴重時造成死亡。 不同種類的葯用植物,對水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甘草、麻黃、蘆薈、景天等有發達的根系或莖葉呈肉質,具有發達的薄壁組織,能貯藏大量的水分,稱為乾旱植物;又如蓮藕、芡實、澤瀉等因輸導組織簡單,根的吸收能力很弱,宜在水田或池塘中生長,稱為水生植物;而黃連、細辛、秋海棠、蕨類葯用植物等旱能力較差,缺水就影響其生長發育,必須在濕潤或陰濕環境中栽培,稱為濕生植物;大多數葯用植物宜生長在干濕適中的環境,如白芷、白術、紅花、地黃、山葯、丹參等,稱為中生植物,而金魚藻、水王孫等其根、莖、葉全都在水下生長,稱為沉水植物。因此,在發燕尾服葯用植物生產時,要掌握各類葯用植物對水的適應性能,就是同一種類的葯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對水分的要求也不一樣。8.土壤對葯用植物的生態作用四、土壤 土壤是葯用植物生和工發育的場所和基礎。土壤是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肥力,因此能源源不斷地供給植物生長時所需的水分、養分和空氣等營養物質。土壤是由固體、液體。氣體三相物質組成的一種復雜的有機整體,固體部分是組成土壤的「骨架」。根據土壤黏性和砂性程度的不同,可將土壤分為黏土、砂土和壤土。 土壤酸鹼度是土壤的重要性質之一。通常用pH值表示。簡易測定方法是,將土壤適量水溶解成土壤溶液,用廣泛石蕊試紙測定,再與比色板對照。凡pH值大於7的鹼性土,嘗之有澀味;凡pH值小於7的為酸性土,嘗之有酸味;pH值等於7的為中性土,不澀也不酸。大多數葯用植物喜在中性或微酸、微鹼性土壤中生長;但少數葯用植物,如厚朴、梔子、肉桂等喜在酸性土中生長;枸杞、酸棗、甘草等則宜在鹼性土中生長。9.道地葯材品質形成與環境條件關系 所謂道地葯材,是指一定的葯用生物品種在特定環境和氣候等諸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高、炮製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性特點的葯材。它是一約定俗成的、古代葯物標准化的概念,它以固定產地生產、加工或銷售來控制葯材質量,是古代對葯用植物資源療效的認知和評價。道地葯材的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產區。如「隴西白條黨」、「隴西黃芪」「浙八味」、「四大懷葯」等就是聞名遐邇的道地葯材。各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十分復雜,水土、氣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葯物本身的質量,也即其治療作用有著顯著的差異。一是遺傳基因層次。遺傳基因層次是從物種的遺傳變異與自然環境相關性的角度研究中葯材的道地性。目前對於葯用植物道地性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是道地性由遺傳因素決定,另一種觀點是道地性受遺傳因素和地理環境的共同影響,但遺傳因素是主導。還有一種觀點是道地性主要由生態環境決定。從生態學的角度講,長期的環境演變與同時期的空間異質決定了物種遺傳基因,因此從遺傳基因與環境相關性的角度研究道地性是解釋道地性的基礎。二是生態環境層次。生態環境層次研究道地葯材的生境特點包括地質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群落環境。目前廣泛開展了土壤環境與道地性的研究。張重義等專家曾比較了5個不同產區同一種質金銀花的地質背景系統(GBS)及土壤理化狀況,發現:金銀花的道地性受GBS的制約,分布於大陸性暖溫帶半乾旱氣候的中性或偏鹼性的砂質土壤區。趙楊景等專家開展了道地與非道地當歸栽培土壤的物理性狀、有機質和礦質元素的綜合研究,認為生態環境是
形成當歸道地性的主導因子。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這一層次上往往忽視研究道地葯材生長的群落環境。植物生長的群落環境(包括群落組成和群落結構)是植物生長的關鍵因素,決定著物種的生存、多樣性、演替、變異等方面。很多研究表明,同種人工栽培的葯材比野生道地葯材的質量低、易發生病蟲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工栽培的葯材往往是單種大面積栽培,忽視野生群落小環境及植物他感作用對葯材道地性的影響。因此,研究道地葯材生長的最適群落環境是道地葯材與環境相關性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在進行葯用植物資源調查時應重視生態環境(地質地貌、氣
候、土壤、群落組成、群落結構等)的調查研究。三是種內多樣性層次。「物種內質量變異有時大於種間差異」是現代道地論的核心思想。馮學鋒等專家在分子水平上對黃芩種群遺傳多樣性的進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發現黃芩居群間的遺傳變異占總變異的18.83%,居群內變異佔81.17%,種內差異遠大於種間差異。名解:1生態因子、最小因子、環境因子、限制因子生態因子:是指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環境因子的總稱。所有的生態因子綜合作用,構成生物的生態環境。 生態因子的分類。p11分類:氣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為因子最小因子:每一種植物都需要一定種類和一定數量的營養物質,如果其中有一種營養物質完全缺乏,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這種營養物質數量極微,植物的生長就會受到不良影響,這就是最小因子定律環境因子:環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個體或生物群體以外的空間,以及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生物個體或生物群體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總和,構成環境的各種要素稱為環境因子限制因子:泛指對昆蟲生長、發育、繁殖或種群增長起限製作用的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生態因子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繁殖或擴散等起限製作用的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賴於各種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關鍵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又稱主導因子。任何生物體總是同時受許多因子的影響,每一因子都不是孤立地對生物體起作用,而是許多因子共同一起起作用。因此任何生物總是生活在多種生態因子交織成的復雜的網路之中。但是在任何具體生態關系中,在一定情況下某個因子可能起的作用最大。這時,生物體的生存和發展主要受這一因子的限制,這就是限制因子。例如,在乾旱地區,水是限制因子;在寒冷地區,熱是限制因子;在光能到達的海洋部分,礦物養分是限制因子等2趨同適應生活型、趨異適應生態型趨同適應與生活型,p16不同種類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條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適應方式和途徑,稱為趨同適應,不同種的生物,發生趨同適應,並經自然或人工選擇而形成的,具有類似的形態,生理和生態特性的物種類群稱為生活型。 趨異適應與生態型。p17一群親緣關系相似的生物有機體,由於生活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形成了不同的適應方式和途徑稱為為趨異適應。生物由於發生趨異適應,並經自然選擇或人工選擇而分化形成的生態,形態,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類群,稱為生態型。(氣候生態型,土壤生態型,生物生態型)3長日葯用植物、短日葯用植物 長日植物。日照必須大於某一臨界日長(一般12~14 h以上),或者暗期必須短於一定時數才能成花的植物。例如紅花、當歸、牛蒡、蘿卜、紫菀、木槿及除蟲菊等。短日植物。日照長度只有短於其所要求的臨界日長(一般12~14 h以下),或者暗期必須超過一定時數才開花的植物。例如紫蘇、菊花、穿心蓮、蒼耳、大麻及龍膽等。4生態位、生境生態位。p18指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及其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包括三層意思:1。物種在特定生物群落中的時間空間位置及功能關系2。物種在環境變化梯度中的位置3。物種和群落中其他種群的關系生態位原理。p19生態位原理:競爭排斥,有限共存,長期共存,泛化與特化,生境(habitat,Biotope 希臘語 bios = 生命 + topos = 地點)指生物的個體、種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環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條件和其他對生物起作用的生態因素。生境是指生態學中環境的概念,生境又稱棲息地。生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綜合形成的,而描述一個生物群落的生境時通常只包括非生物的環境。為了避免混亂,識別生境的這兩種用法是很重要的。5需水臨界期,最大需水期�需水臨界期需水臨界期是指葯用植物在一生中(一 二年生植物)或年生育期內(多年生植物),對水分最敏感的時期,稱為需水臨界期。該期水分虧缺,造成葯材產量的損失和質量的下降,後期不能彌補。植物的最大需水期指植物生活周期中需水最多的時期。
水分臨界期是植物對水分供應不足最為敏感、最易受到傷害的時期,稱水分臨界期。 一般植物在新枝生長期、花芽分化期及果實膨大期為植物水分臨界期。
需水臨界期是新梢生長期溫度急劇上升,枝葉生長迅速旺盛,需水量最多,對缺水反應最敏感,因此,稱此期為需水臨界期。如果此期供水不足,則削弱生長,甚至早期停止生長。 6.簡述道地葯材和葯材的道地性道地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葯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葯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道地,也就是地道,也即功效地道實在,確切可靠。特定產地的特定品種,且質量、療效優良的葯材傳統中葯材中具有特定的種質﹑特定的產區﹑特有的生產技術或加工方法而生產的質量、療效優良的葯材。 7簡述生態因子的作用規律 生態因子作用規律。p13生態因子作用規律:綜合作用(作用不是孤立的,總是是綜合的產生作用)。交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主導作用(有少數或幾個起主導,決定性的作用)。直接與間接作用;階段性作用(。生物生長發育不同階段對生態因子的需求不同,具有階段性的特點);不可替代性有限補償性作用。 8.葯用植物按溫度要求可分為哪幾種類型1�耐寒葯用植物一般能耐-2~-1℃的低溫,短期內可以忍耐-10~-5℃低溫,最適同化作用溫度為15~20℃。如人參、細辛、百合、平貝母、大黃、羌活、五味子、薤白、石刁柏及刺五加等。特別是根莖類葯用植物在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地下部分越冬仍能耐0℃以下,甚至-10℃的低溫。2�半耐寒葯用植物通常能耐短時間-1~-2℃的低溫,最適同化作用溫度為17~23℃。如蘿卜、菘藍、黃連、枸杞、知母及芥菜等。在長江以南可以露地越冬,在華南各地冬季可以露地生長。3�喜溫葯用植物種子萌發、幼苗生長、開花結果都要求較高的溫度,同化作用最適溫度為20~30℃,花期氣溫低於10~15℃則不宜授粉或落花落果。如顛茄、枳殼、川芎、金銀花等。4�耐熱葯用植物生長發育要求溫度較高,同化作用最適溫度多在30℃左右,個別葯用植物可在40℃下正常生長。如檳榔、砂仁、蘇木、絲瓜、羅漢果、刀豆、冬瓜及南瓜等。9簡述乾旱對葯用植物的危害 乾旱對葯用植物的影響。p961。乾旱會破壞原生質結構,引起細胞死亡,導致植物乾枯2。乾旱使細胞缺水,膨壓消失,葯用植物萎蔫。3。乾旱使氣孔關閉,蒸騰減弱,氣體交換和礦質營養的吸收和運輸緩慢4。乾旱使葯用植物生長發育受抑制,乾旱還能削弱葯用植物的抗病蟲能力。10.水生葯用植物有哪些特徵除了水生葯用植物要求有一定的水層外,其他葯用植物主要靠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當土壤處在適宜的含水量條件下,根系入土較深,構型合理,生長良好;在潮濕的土壤中,根系不發達,多分布於淺層土壤中,易倒伏,生長緩慢,而且容易導致根系呼吸受阻,滋生病害,造成損失;在乾旱條件下,植物根系將下扎,入土較深,直至土壤深層。因此,在葯用植物栽培過程中,要加強田間水分管理,保證根系的正常生長發育,從而獲得優質、高產葯材。11葯用植物污染的途徑和特點1種子種苗處理過程中的污染2中葯材生長環境的污染,包括土壤、水源、農葯、重金屬、放射性物質、大氣等方面;3產地加工過程污染,包括輔料、加工機械、晾曬場所等4包裝材料中有害物質的污染等。12. 葯用植物利用存在的問題。p2561。葯用植物野生資源過度消耗。2。葯用植物基因資源流失3。葯用植物資源無序開發4。葯用植物資源污染嚴重等 這門選修課苦啊PPT不讓考書不讓印只能僻典僻典湊點大家共享一下

⑦ 植物生態學簡介

植物生態學(wushangtaixue)研究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它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植物個體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及環境對植物個體的影響;植物種群和群落在不同環境中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以及在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中國的植物生態學家
1.張新時
2.侯學煜
3.彭少麟
4.蔣高明
5.陽含熙
6.曲仲湘
7.李渤生
8.仲崇信
9.李繼侗
10.姜漢僑
其實,中國稱的上植物生態學家的學者不止以上幾位,比如朱彥承先生,吳征鎰先生等。
老先生們的著作拿在手裡,有一種厚實感,今天這樣的環境下,雖然硬體條件比過去好多了,但要成長成植物生態學家,比過去不見得容易。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管子·地員》,在我國和世界上最早論述了植物生態學知識。

植物生態學是研究植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我們祖先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很早就積累了豐富的植物生態學知識。《管子·地員》記述了在土質優劣、地勢高低和水泉深淺不同的土地上,所宜生長的各種不同植物,並得出「草木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物」的重要結論。其意是:植物的生長同土壤的性質有關,不同質地的土壤所宜生長的植物不同;同時,植物的分布與地勢的高下有關。

書中還以一個山地為例,依高度不同,將山地分為五個部分,並列出每部分所宜生長的植物名稱。這是由於山地高度不同,溫度各異而造成的植物垂直分布的現象。該書所談的這些情況,與現在華北地區的山地相符。書中又以一個小地區內植物的垂直分布為例,指出「凡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歸」,並列舉了十二衰(十二種植物)的名稱。這種情況與實際也是相符的。這是小地區內地勢高低不同,水分分布各異的環境所造成的。

《管子·地員》認為土壤有18種,其中有三種土壤最優良,合稱為「三土」。書中詳細說明了三土的性狀及適宜種植的谷類品種。這些論述的科學性,與近代植物生態學初期的水平相比,毫不遜色。

在國外,直到公元19世紀中期,一些生物學家才在探險考察過程中,獲得有關植物生態學的豐富資料。德國人洪堡德於1807年發表了《植物地理知識》一書,奠定了植物生態學的基礎。但是,從時間上來說,他們對植物生態學的認識,比《管子·地員》要晚2000多年。

⑧ 植物群落結構調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 目的與要求
通過調查研究,對植物群落作綜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徵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以及各類群落之間的相互聯系.
二.用品與材料
1.測量儀器:指南針,經緯儀,氣壓高度表,測繩,計步器.
2.調查測量設備:鋼捲尺,剪刀,標本夾,採集杖,各種表格,記錄本,標簽.
3.文具用品:彩筆、鉛筆、橡皮、小刀、米尺、繪圖薄、資料袋等.
4.採集工具:鐵鏟、枝剪、土壤袋、標本夾、標本紙、放大鏡、昆蟲採集箱.
三、內容與方法
(一)樣地的設置
1.取樣數目
如果群落內部植物分布和結構都比較均一,則採用少數樣地;如果群落結構復雜且變化較大、植物分布不規則時,則應提高取樣數目.
2.取樣技術
無樣地取樣技術(指不規定面積的取樣,如點四分法.)、有樣地取樣技術(指有規定面積的取樣,如樣方法(最小面積調查法)、樣線法).
(1)樣方法:在一塊樣地單位上選定樣點,將儀器放在樣點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東北45°,正東90°引方向線,量取相應的長度.則四點可構成所需大小的樣方.
① 樣方的范圍: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積統計植物種類數目,並逐步向外圍擴大,同時登記新發現的植物種類,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種類為止.
② 面積擴大的方法
A.從中心向外逐步擴大法:通過中心點0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在兩條線上依次定出距離中心點的位置.將等距的四個點相連後即可得到不同面積的小樣方.在這些小樣地中統計植物種數.如圖1.
B.從一點向一側逐步擴大法:通過原點作兩條直角線為坐標軸.在線上依次取距離原點的不同位置,各自作坐標軸的垂線分別連成一定面積的小樣地.統計植物種數.
C.成倍擴大樣地面積法:按照圖3所示方法逐步擴大,每一級面積均為前一級面積的2倍.
③ 記錄方法:以面積大小為x軸,以種數為y軸,填入每次擴大面積後所調查的數值.並連成平滑曲線.則曲線上由陡變緩之處相對應的面積就是群落的最小面積.
④ 植物群落調查所用的最適樣方大小:喬木層慣用樣方大小為10×10~40×50m2,灌木層為4×4~10×10m2,草本層為1×1~3×3.3m2.
⑤ 樣方數目:喬木:2個;灌木:3個;草本:5個.
(2)樣線法
① 樣線的設置:主觀選定一塊代表地段,並在該地段的一側設一條線(基線).然後沿基線用隨機或系統取樣選出待測點(起點).沿起點分別布線進行調查.
② 樣線的長度和取樣數目:草本:6條10m樣線;灌木:10條30m樣線;喬木:10條50m樣線.
③ 樣線的記錄:在樣線兩側0.5m范圍內記錄每種植物的個體數(N).
(3)四分法(中心點四分法,中點象限法)
① 樣點選定:在選定調查地塊之後,在調查地塊內隨機布點(樣點).每個調查地段的取樣點理論值至少要20個點.

⑨ 生態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

生態學研究方法:野外調查研究,實驗室研究以及系統分析和模型三種類型。
野外調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位觀測和原地實驗等方法。
系統分
析和模型是指對野外調查研究或受控生態實驗的大量資料和數據進行綜合歸納
分析,表達各種變數之間存在的種種相互關系,反映客觀生態規律性,模擬自然生
態系統的方法技術。

⑩ 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哪些基本類型和特徵

1 野外調查、觀測。在野外可以發現所有的生態學現象和生態過程。包括野外考察和定位觀測兩種。當代的遙感手段實際上是一種新的觀察手段。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感知范圍。
2 實驗方法。來源於生態學的生理學傳統。實驗方法根據其對實驗檢驗因子的控製程度,可分為就地實驗和控制實驗兩類。
3 數學模型。從50年代起,系統概念和計算數學的方法滲入生態學研究領域。此後,越來越多的學者採用數學模型來描述生態現象,預測未來趨勢。計算結果與實測數據相互印證,這有助於檢驗理論的有效性。人們還可以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模擬試驗。計算機模擬在性質和規模上都擺脫
了原地實驗的局限性,很容易利用改變有關參數的方法來分析系統中的因果關系,計算結果可以再拿到現場檢驗。這不僅大大加快了研究進度,而且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

閱讀全文

與植物生態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