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層次分析法的缺陷
缺點
1. 不能為決策提供新方案
層次分析法的作用是從備選方案中選擇較優者。在應用層次分析法的時候,可能就會有這樣一個情況,就是我們自身的創造能力不夠,造成了我們盡管在我們想出來的眾多方案里選了一個最好的出來,但其效果仍然不夠企業所做出來的效果好。而對於大部分決策者來說,如果一種分析工具能替我分析出在我已知的方案里的最優者,然後指出已知方案的不足,又或者甚至再提出改進方案的話,這種分析工具才是比較完美的。但顯然,層次分析法還沒能做到這點。
2. 定量數據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
在如今對科學的方法的評價中,一般都認為一門科學需要比較嚴格的數學論證和完善的定量方法。但現實世界的問題和人腦考慮問題的過程很多時候並不是能簡單地用數字來說明一切的。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帶有模擬人腦的決策方式的方法,因此必然帶有較多的定性色彩。
3. 指標過多時,數據統計量大,且權重難以確定
當我們希望能解決較普遍的問題時,指標的選取數量很可能也就隨之增加。指標的增加就意味著我們要構造層次更深、數量更多、規模更龐大的判斷矩陣。那麼我們就需要對許多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的工作。
⑵ 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是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准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該方法是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教授薩蒂於本世紀70年代初,在為美國國防部研究"根據各個工業部門對國家福利的貢獻大小而進行電力分配"課題時,應用網路系統理論和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在對復雜的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從而為多目標、多准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決策問題提供簡便的決策方法。尤其適合於對決策結果難於直接准確計量的場合。
在現實世界中,往往會遇到決策的問題,比如如何選擇旅遊景點的問題,選擇升學志願 的問題等等。在決策者作出最後的決定以前,他必須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斷准則,最 終通過這些准則作出選擇。 比如選擇一個旅遊景點時,你可以從寧波、普陀山、浙西大峽谷、雁盪山和楠溪江中選 擇一個作為自己的旅遊目的地,在進行選擇時,你所考慮的因素有旅遊的費用、旅遊地的景 色、景點的居住條件和飲食狀況以及交通狀況等等。這些因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我們將這樣的復雜系統稱為一個決策系統。這些決策系統中很多因素之間的比較往往無法用定 量的方式描述,此時需要將半定性、半定量的問題轉化為定量計算問題。層次分析法是解決 這類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層次分析法將復雜的決策系統層次化,通過逐層比較各種關聯 因素的重要性來為分析、決策提供定量的依據。
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層次分析法
即level of analysis,是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最早由肯尼斯•華爾茲在1959年出版的《人、國家與戰爭》中提出。在書中,華爾茲從人性、國家、國際體系三個「意象」(image)對戰爭根源進行了綜合分析,從而開創了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層次分析方法。而第一位將層次分析法作為方法論提出來的則是戴維•辛格。1961年,他在《國際關系中的層次分析問題》一文中,把影響外交政策的因素劃分為兩大層次:國際體系與民族國家。辛格之後,國際關系研究者越來越注重層次分析方法的完善和使用,分析層次越來越系統,層次間隔越來越小。詹姆斯•羅斯諾提出了5個分析層次變數:個人、角色、政府、社會、國際系統。後來,布魯斯•拉西特和哈維•斯塔爾發展了羅斯諾的層次體系,提出了從宏觀到微觀的6個層次,依次是:世界系統、國際關系、國內社會、國家政府、決策者角色、決策者個人。世界系統指國際行為體所處的世界環境,如國際系統結構和進程、世界科學發展水平等;國際關系指國際行為體之間的關系;國內社會指決策者所處的國內社會環境,如社會的富裕程度、利益集團的行為特徵、社會成員的素質等;國家政府指決策者所在政府的性質和結構,如國家政治制度和政府機構的安排等;決策者角色指決策者的職務;決策者個人指決策者的性格、價值觀念等純屬個人的因素。這6個層次涵蓋了國際關系的主要方面,使研究分工更加具體、分析更加細致、研究體系也更加完整。究其本質,國際關系的分析層次實際上有兩重涵義:1、不同的層次代表了不同的「解釋來源」(自變數)所處的位置。2、不同的層次代表了不同的「研究對象」(因變數)所處的位置。從本質上講,層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者更好地辨別和區分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各種變數,從而使研究者能夠在不同的變數間建立可供驗證的關系假設。
現代漢語中的層次分析法
含義:
在分析一個句子或句法結構時,將句法構造的層次性考慮進來,並按其構造層次逐層進行分析,在分析時,指出每一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這種分析就叫層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認為,層次分析不能簡單地將其看作是一種分析方法,而是應當看做一種分析原則,是必須遵守的。
層次分析實際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決一個結構的直接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決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分之間在句法上是什麼關系。
基本精神:
1. 承認句子或句法結構在構造上有層次性,並在句法分析上嚴格按照內部的構造層次進行分析;
2. 進行分析時,要明確說出每一個構造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
3. 分析時只管直接成分之間的語法結構關系,不管間接成分之間的語法結構關系或句
法結構中實詞與實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
優越性:
1. 注意到了句子構造的層次性;
如: 他 剛 來 我們 便宜 他 了
│ │__│ │ │___│
│___│ │_____│
他 剛 來 我們 便宜 他 了
__ 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___ ___ ____ _____
2. 有效地分化了歧義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句子;
如: 照片 放 大 了 一點兒。
_1_ ________2_________ 1-2 主謂關系
__3___ () ___4___ 3-4 述賓關系
_5_ _6_ 5-6 述補關系
照片 放 大 了 一點兒。
_1_ ________2__________ 1-2 主謂關系
_3_ ______4_______ 3-4 述補關系
__5__ ___6___ 5-6 述補關系
3.發現新的語法現象,揭示新的語法規律;
如: 父親的 父親的 父親 父親的 父親的 父親
(a) _______1 ______ __2__ (b) ___1___ ______2______
按(a)切分,意思是「祖父的父親」,即曾祖父;按(b)切分,意思是「父親的祖父」,也是指曾祖父——二者意義一樣。
到底哪種是正確的劃分方法呢?
如果要表達: 老師的 孩子的 同學
姐姐的 岳父的 侄子
我們就只能: _______1_______ __2__
通過考察,我們會發現類似「N的+N的+N」,由指人的名詞自相組合而成的偏正結構內部有極強的規律性,按照(a)來劃分是合理的。
而「父親的父親的父親」出現(a)(b)均可的現象則是一種巧合,這就類似於:
1*7+3 = 7+3 = 10 (正確的運算)
1*7+3 = 1*10 = 10 (不正確的運算)
7+3*1 = 7+3 = 10 (正確的運算)
7+3*1 = 10*1 = 10 (不正確的運算)
注意問題:(可以叫切分的原則)
1. 切分句子不能根據語感和語音停頓;
2. 每一層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分,如果不是單詞,則必須能在別類句法結構
中在現;
如:很 有辦法
_1_ __2___
3. 每一層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分,它們之間組合所依據的規則在語言中必須有普遍性;
如: 張三 喝 啤酒
__1__ ____2____
4.一層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分,彼此組合起來,在意義上必須跟原先結構所表現的意思一致。
局限性:
1. 它只能揭示句法結構的構造層次和直接組成成分之間的顯性語法關系,即語法結構關系,不能揭示句法結構內部所隱含的語義結構關系:
如:我 在 房頂上 發現了 他。
_1_ 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____3______ _____4_______
_4__ __5___ __6__() __7__
由此並不能看出,是「我」在房頂上,還是「他」在房頂上,亦或是「我」和「他」都在房頂上。
2. 層次分析對有些現象只能做出描述,並不能做出解釋:
如:木頭 桌子 質量 ——→ 桌子質量
羊皮 領子 大衣 —/ → 領子大衣
層次分析法優缺點:這種分析揭示了語言的結構層次,不會割裂語意,適用性廣,語素、詞、短語、句子均適用;但看不出句子格局,不便於抓住主幹,理解意思,且會把層次相同結構不同的語言單位分成一類。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64279.htm
⑶ 績效評價方法 優缺點
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核心職能,績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主要有:
1.有助於提升企業的績效
2.有助於保證員工行為和企業目標一致
3.有助於員工的滿意度
4.有助於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其他決策的科學合理
但同時在評估過程中容易進入以下誤區:
1.暈輪效應
2.邏輯錯誤
3.近期誤差
4.首因效應
5.對比效應
6.溢出效應
7。寬大化傾向
⑷ 簡述評價的方式與方法
1)測驗法。
測驗法是一種常用的評價學生學業成就的方式,通過編制問題讓學生作答並提供一定的標准。這種方法操作簡單,信度和效度較高,因此使用的頻率也比較高。
(2)量表評價法。
量表評價法是根據設計的等級評價量表來對被評價者進行評價的方法,這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績效評估法。無論被評價者的人數是多還是少,這種方法都適用,而且這種方法評價的定性定量考核較全面。
(3)表現性評價法。
表現性評價就是讓學生通過實際任務來表現知識和技能成就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信度和效度比較低,學生的成績可比性差,因此評價的公平性也存在質疑。
(4)軼事記錄評價法。
所謂軼事記錄,是教師對學生活動的觀察所獲得的有效事件的真實記錄。軼事記錄的最大優點主要是在於它描述的是自然情境中的實際行為,對於描繪學生最本質的行為特性可能有重要的幫助。
(5)成長記錄袋。
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發展性評價。它除了幫助學生與教師了解學習與進步的狀況外,對於學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創造性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同時,它的客觀存在不僅反映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反映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從而有效地克服評價標准單一、片面強調學業成績的做法。
⑸ 現代綜合評價方法有哪些,各個方法有啥優點
1、專家打分評判法
專家評分法是出現較早且應用較廣的一種評價方法。它是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以打分等方式做出定量評價,其結果具有數理統計特性。
主要步驟是:
首先根據評價對象的具體情況選定評價指標,對每個指標均定出評價等級,每個等級的標准用分值表示;然後以此為基準,由專家對評價對象進行分析和評價,確定各個指標的分值;最後採用加法評分法、加權評分法、連乘評分法或加乘評分法求出各評價對象的總分值,從而得到評價結果。
專家評分法的最大優點是,在缺乏足夠統計數據和原始資料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定量估價,專家評價法具有使用簡單、直觀性強的特點。
驗以及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主觀性極強,並且其理論性與系統性不強,一般情況下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准確性。
2 、層次分析法(AHP) 層次分析法(AHP)是1973年美國學者T.L.Saaty最早提出的,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准則決策方法。
AHP的優點:
首先既有效地吸收了定性分析的結果,又發揮了定量分析的優勢;既包含了主觀的邏輯判斷和分析,又依靠客觀的精確計算和推演,從而使決策過程具有很強的條理性和科學性。其次,AHP把問題看成一個系統,整個過程體現出分解、判斷、綜合的系統思維方式,也充分體現了辯證的系統思維原則。
AHP的不足:
(1)在應用中仍擺脫不了評價過程中的隨機性和評價專家主觀上的不確定性及認識上的模糊性。
(2)並且判斷矩陣易出現嚴重的不一致。
(3)AHP方法得出的結果是粗略的方案排序。
⑹ 層次分析法的優缺點
層次分析法,簡稱AHP,是指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准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
⑺ 看到大家都在用層次分析法,這里想問下,層次分析法的優缺點有哪些啊
一般離散模型中經常使用層次分析法。當人的主觀因素選擇各種要考慮的因素時,便可使用層次分析法,就如09年B題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優點:系統,實用,簡潔,方便。缺點:精確度不夠,個人主觀因素大使得決策可能不具有大眾性。
⑻ 模糊綜合評價法與模糊層次分析法,有區別嗎.什麼區別
有區別。區別表現在:過程不同、本質不同、結構不同。
1、過程不同
層次分析法可以解決:首先需要一個制定一個目標,然後明確達到這種目標的評價指標,最後在確定我們可以做哪些工作來達到最終目標。
模糊綜合評價可以解決:首先確定一個評價對象以及需要評價的各個方面,然後通過調查得出各個方面的調查數據,最後根據各個方面的權重來得出評價高低的百分比。
2、本質不同
層次分析法的特點是基於某個目標,對多個待評價方案進行評價,從而得到方案的重要性排序。具體到某個問題,其並無相應的數據。而模糊綜合判別有相應的基礎數據。
3、結構不同
模糊層次分析法將評價因素按照一定規則進行分類形成層次結構,一般有目標層、准則層和因素層三層結構,而模糊綜合評價法直接是目標層、因素層。
⑼ 層次分析法和模糊層次分析法有什麼不同這個模糊主要運用在何處
二者區別如下:
1、建立的判斷矩陣不同:
在AHP中是通過元素的兩兩比較建立判斷一致矩陣;而在FAHP中通過元素兩兩比較建立模糊一致判斷矩陣。
2、求矩陣中各元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權重的方法不同:
在模糊層次分析中,作因素間的兩兩比較判斷時,如果不用三角模糊數來定量化,而是採用一個因素比另一個因素的重要程度定量表示,則得到模糊判斷矩陣。
3、優缺點不同:
AHP存在如下方面的缺陷:檢驗判斷矩陣是否一致非常困難,且檢驗判斷矩陣是否具有一致性的標准CR < 0. 1缺乏科學依據;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與人類思維的一致性有顯著差異。
將模糊法與層次分析法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的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將能很好地解決,層次評價指標很多時(如四個以上)導致的其思維不能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