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用美學的方法分析

用美學的方法分析

發布時間:2022-11-25 19:21:36

① 美學是什麼,用美學評析影視作品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一般來說,影視美學鑒賞評論主要指的是對影視作品的題材、主題、人物形象、情節結構。

就是說影視作品 從內容,主題,鏡頭,背景,音樂, 色彩,動作,表情,甚至是著裝都要有美感

② 用美學角度分析一個文藝作品,需要摘要和關鍵詞,急用啊!謝謝~

[摘 要]長詩《荒原》是英國著名作家艾略特的代表作,在歐美現代文學史和詩歌藝術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象徵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從文學藝術作品的欣賞角度上看,它的藝術價值以及在這其中所蘊涵的藝術美主要體現在抽象的象徵主義美、突出的現實主義美、獨具特色的意境美和結構與神話的完美結合。本文利用《荒原》這首詩的美學特點來直觀地給大家展現一個美的方向[1]。同時通過對艾略特的詩歌的分析來了解外國的文化與思想的特質。
[關鍵詞]荒原;美學;詩歌;艾略特
1、引言
托馬斯.斯托姆.艾略特1888年出生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城,是新英格蘭一個名門的後裔。父親經商,母親愛好寫詩。少年時艾略特暑假常隨父母從聖路易斯到麻省海邊度假。美國中西部的密西西比河和新英格蘭的大海在他童年留下深刻記憶,對他以後的詩歌創作帶來不少影響。1906年,艾略特進入哈佛大學專修哲學,受哲學家喬治?桑塔雅那和新人文主義者歐文?白壁得的影響。他興趣廣泛,學習了梵文和巴利語言,對印度宗教也很感興趣。雖然他在哈佛大學主攻哲學,但並沒有一個哲學家,但他的哲學修養在文學家中卻是出類拔萃的。他的詩歌創作部分得益於他的哲學涵養,為《哈佛擁護者》編稿和寫稿。艾略特文藝觀的最大特點表現在他的「客觀對應物」理論中。他認為:以藝術的形式表達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出一種「客觀對應物」,藝術的「必然」就在於情感外形的完全恰當[2]。 如在莎士比亞的《麥克白》中,當麥克白聽到夫人的死訊時所說的話就是由某種「客觀對應物」傳達給讀者的,而在《哈姆雷特》中,這「恰恰是欠缺的」。艾略特認為:可以充當「客觀對應物」的東西包括掌故、意象、引語、事件、情境等等。這樣,詩人在作品中表達情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尋找、描寫這些「客觀對應物」。他完成了關於英國哲學家F.H.布拉德雷的博士論文,但沒能回哈佛大學接受博士學位。1909至1910哈佛雜志《哈佛倡導者》發表的他早期詩歌有著拉弗格詩歌的痕跡。1914年艾略特遇到了埃茲拉?龐德,並與他建立了親密的文學和私人關系。他在法國和德國學習哲學和文學,柏格森哲學、法國象徵派詩歌特別是拉弗格的詩歌均對他有影響。1917年,艾略特的著名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從反對浪漫主義角度提出「非人格化」學說。針對浪漫主義者關於詩歌是詩人感情的表現的觀點,他認為主觀的感受只是素材。要想進入作品,必先經過一道非人格化的、將個人情緒轉變為普遍性、藝術性情緒的過程,將經驗轉化為藝術的過程。針對浪漫派直接抒情的表現手法,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認為「在藝術形式中唯一表現情緒的途徑是尋找『客觀對應物』」,即「一套事物,一種形勢,一串事件,它們是你想表現的那種特殊情緒的公式」;「只要這類東西一出現……那種情緒也就引發了」。這正是象徵主義以特定事物來暗示情思的創作方法,對新批評家注重發掘文字中所暗示和含混不清的東西很有影響。因此,詩歌就成為一種象徵,人們要理解作品的寓意就不再只限於讀懂單詞的意義,而必須掌握事物場景的象徵意義。
2、荒原的藝術特色
艾略特是上世紀最偉大的現代派文學大師之一。即使今天審視艾略特,他仍不失大家風范。他的氣質是美國人的氣質,這是不可否認,難以掩蓋的。他的許多作品深深地熔合了美國文化。這種雙重的記憶性造成他詩歌的歷史淵源;不是脫離美國的文化本土,而是不可阻擋的澎湃洗禮著詩人。他身上融注了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全球意識和超前意識,凝聚著批評家的機敏睿智和詩人的情感氣質。在詩歌創作道路上,他如一匹脫韁的野馬,在20世紀的「荒原」上縱情賓士,表現了強烈的現代意識和反叛精神。他的詩作《荒原》以哀婉悲涼的格調,抒發了現代人的「荒原意識」,達到了現代主義詩壇的巔峰。《荒原》是一部晦澀艱深的現代經典作品文本。艾略特不愛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而是寓機智、諷刺與含蓄之中,說故道今,縱比橫喻,用深化傳說來投射現實。再加上沒有完整的敘述,而是通過迂迴的隱喻,影射西方現代文明的墮落和精神世界的枯萎[3]。所以最初發表時,幾乎無人能讀懂,但大家又都被它迷住了。當代著名詩人、批評家阿倫?塔特說,他第一次讀《荒原》時,一層意思也猜不透,不過他意識到這是一部偉大的詩篇。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認為在《荒原》的殘片後面存在著一個完整的象徵構架,詩人用歷史來烘托現實的感受,寫出了現代人的空虛、厭倦和靈魂對解救的渴望。康德拉?艾肯認為《荒原》在敘述上的不連貫性變成了一個優勢,認為這首詩屬於一個「象徵的層次」。同樣,理查茲(I?A Richards)認為評論界極力重建《荒原》的「思維線索」的企圖是徒勞的,因為此詩的邏輯並非理念的前後一致,而是感情上的統一。互不關聯段落的效果組合成一個和諧的感情整體並導致意志的解放[4]。這些觀點都是很有道理的。
筆者認為《荒原》這部長詩中,艾略特以其特有的方式寫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幻滅感,凝練地概括了戰後普遍存在的精神狀態,反映了當時西方知識分子的一種沒落情緒,表達了渴望從宗教上尋求精神出路的願望並號召人們迅速覺醒來「拯救這個荒原」,使現代人在感情、精神和智慧方面重獲生命力。《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普遍悲觀失望的情緒、精神的貧困以及宗教信仰淡漠而導致的西方文明的衰微。詩人筆下的「荒原」充滿滿目的荒涼:土地開逢,貧瘠,樹木枯黃,冷落。處在荒原里的人精神一片死寂,好像到處都是骸骨的堆積,是不能開啟的失落。印刻的文化也是毫無出路的,上帝與人、人與人之間失去愛的勾連。他們是相同的個體,卻有如此的陌生,感情的交流跌入谷底只有動物的原始的慾望[3]。外部荒蕪,內部空虛的境地,生是如此的不易。怎樣讓人得救,突出靜寂的氛圍,這需要精神的開荒,源源不斷的,才能使人得救,逃離荒原,奔向新的世界。(句子很亂,請修改)詩中,艾略特至少引用了35個不同作家的作品與流行歌曲,插入了六種外語,包括梵文。艾略特模仿貝多芬晚期創作的包括五樂章的奏鳴曲的形式,將長詩分成五章,即「死者的葬儀」、「對弈」、「火誡」、「水裡的死亡」、「雷霆的話」。從表面上看,各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互不相連。因此,有人說《荒原》是艾略特「破碎思想體系的殘片」。實際上,一條無形的情感主線貫徹全詩的各個部分,使該詩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各部分從不同的側面服務於全詩的主題,缺一不可。第一章「死者的葬儀」描寫了荒原的荒涼和現代人雖生猶死的狀態;第二章「對弈」描述了上層社會和普通平民的空虛無聊和污穢的生活及精神狀態,進一步闡述了現代人所陷入的精神危機;第三章「火誡」以人慾搖流的畫面,說明了荒原存在的原因;第四章「水裡的死亡」探討了現代人沉淪的物慾原因;第五章「雷霆的話」展示了詩人對拯救荒原的積極態度,探討了拯救荒原的途徑。各部分均以拯救荒原為主線,從不同的角度使詩的形式與內容達到統一。如果抽掉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會破壞全詩的整體完美性。正因如此, 構成《荒原》晦澀艱深的原因部分源於艾略特的直覺主義認識論和悲觀主義的不可知論。《荒原》確實具有獨特的內涵和深遠的寓意,吸引每一代學人,每一流派的批評家從不同角度的詮釋。這正是《荒原》作為一個文本所具有的永遠的魅力和多重詮釋的藝術價值[5]。

較貼切的一篇: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20956
更多相似文章:http://www..com/s?wd=%C3%C0%D1%A7%D4%AD%C0%ED%C2%DB%CE%C4&pn=20&f=1

③ 怎樣用美學觀點分析十月圍城

匈牙利電影美學家伊芙特·皮洛曾經指出:「任何影片都是一個有意義的動作的再現,無論這個動作多麼離奇,多麼怪異。這個敘事原則是普遍有效的,即便貌似矛盾,因為最抽象的概念、論題或判斷也只能體現在一段「故事」的表現中,即直接的動作系列中。」
就一般電影的特質是這樣,就動作電影而言更是如此。動作電影的主要定位是滿足觀眾對於電影內部動作(劇情懸念)與外部動作(視覺奇觀)的雙重期待。為此,動作電影在影片的敘事鏈條上傾力設計的是各種各樣的動作場面:從正邪雙方的生死對抗、到汽車、汽艇的驚險追逐,還有火車、輪船的傾覆、飛機的撞擊、直至巨大的爆炸、沖天的烈火,所有這些建構在敘事懸念之上的視覺奇觀都離不開精心的動作設計、精密的特技拍攝和精確的後期製作。從電影的表述形態上看,動作片可以說是最能夠體現電影魅力的類型,它也是電影百年發展過程中長盛不衰的主流電影。
現在,《十月圍城》將動作電影的敘事框架與中國革命的歷史傳奇相互融匯,用動作演繹的不只是出神入化的武功、還有生死相依的親情和一諾千金的信義。這樣就把動作電影的觀賞快感從技藝、生理的層面提升到心理乃至於精神的層面。就像一位網友說的那樣,《十月圍城》不是打在人的身上,而是打在人的心裡。
甄子丹棄惡從善保護孫是因為對范冰冰的愛情和對女兒的親情,謝霆鋒冒死拉車是對主人王學圻的感恩之情,巴特爾的莫名付出是因為義氣之情,李宇春的玉石俱焚是因為為父報仇也是親情。
與單純地追求武打動作外部表現魅力的影片不同的是,陳德森對《十月圍城》動作的要求,更強調的是4W的動作美學原則,即以什麼緣由(why)、什麼時間(when)、什麼地點(where)、什麼方式(what)來表現動作。
我們常說,暴力作為電影的文化原罪,在人類的道德法庭上也許是永遠不會得到寬恕的,就像香煙、酒精、咖啡都會對人帶來不可避免的「傷害」一樣,暴力,對觀眾同樣會造成這樣或那樣的不良影響。如果有人因為《十月圍城》表現了過多的殺戮而對其持有微辭的話,那麼,為實現「驅逐韃擄,恢復中華」的大業,《十月圍城》中的志士仁人在各種正義情感精神的感召下,所有慘烈的暴力便獲得了一種歷史的合理性,進而徹底解決了動作美學的緣由(why)問題。《十月圍城》再現的是103年前的香港,英國的殖民統治與滿清封建王朝沆瀣一氣,使香港的地界上布滿了沉沉陰霾,中環大道上更是「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然而,革命像地火一樣在街市、在弄堂、在樓宇間燃燒、奔涌,在這個特定的時間(when)內一個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關鍵時刻正在來臨,一個阻止歷史前進的驚天陰謀也正在進行。對於陳德森和製片方最具有挑戰性的是《十月圍城》的拍攝地點(where)的確定。為了能夠在一個真實的舊香港的地貌上來表現這個歷史故事,製片方不惜用4300萬元人民幣,按照1:1的比例建築了1905年香港的中環大道、天星碼頭與集市。在動作的緣由、時間、地點都確定之後,至關重要的就是採用什麼(what)方式來展示「營救孫中山」這個核心動作了。

④ 美學的研究方法

美學學習與研究首先具有區別於實證經驗科學的哲學思維,美學的哲學思維性質首先體現在對審美本質的把握上,學習美學原理並非通俗意義的審美欣賞,哲學思維的訓練是必須的過程。其次,美學學習區別於純思辨的人文體驗描述。


⑤ 從美學角度分析一件藝術作品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3

怎麼運用美學原理來解釋實踐活動

用美學原理來解釋實踐活動:

(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類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是自然與社會生活的客觀系。

(2)人類出現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沒有人類便沒有把自然作為關照對象的主體。

(3)美的起源和藝術的起源都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4)自然美的領域也是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逐漸擴大的。

美學原理包括:

  1. 什麼是美學: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2. 美學之父是德國理性主義者鮑姆嘉通。專門研究感性認識。

  3. 藝術起源五大學說:模仿說(赫拉克利特、亞里士多德)游戲說(席勒、斯賓塞)表現說(克羅齊、伯格森) 巫術說(愛德華·泰勒、詹·弗雷澤)勞動說(馬克思、恩格斯)

  4. 美的本質是:是自由創造的形象體現,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的自由創造。沒有自由創造也就沒有美18.形式美的法則:單純齊一、對稱均衡、調和對比、比例、節奏韻律、多樣統一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藝術中各種形式因素(色彩、線條、形體、聲音)及其有規律的組合所具有的美。

  5. 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篇》

  6. 黑格爾對美的本質的探討: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在理念的運動中把握了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是對理性派和經驗派兩大美學思潮在當時最辯證的綜合,從對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統一,從而確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體與客體、認識和實踐的統一.

  7. 車爾尼雪夫斯基關於美的本質的見解:他認為美在生活,一方面美符合生活常識,一方面卻又不符合辯證法。凡是有利於生活的,能夠顯示生活的就是美的,認為美的屬性正是生活的屬性,從而首次明確地把生活中的美當成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這對於後來唯物主義美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8. .結合善分析中國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的探討.

  9. 在中國美學史上結合藝術探索美的途徑,可從三方面來看:從主客觀關系研究美;從內容與形式上研究美;從風格上研究美。

  10. 美的本質和人的本質是什麼關系:美作為人類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種屬性,上是一種關系屬性,結合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一是勞動或實踐是人的本質二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可以總結出二者本質都是源於認識實踐都是在關系中被認識或者是存在著的 以及在被需要的時候其屬性方才體現出來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客觀存在。可闡釋美和人本質的關系。

  11. 真善美的聯系與區別:<1>自由創造是合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合規律性是真,即客觀世界是自身的變化、發展規律;合目的性是善,及合乎功利性。<2>美的產生在人的實踐中,以對真的認識和掌握為前提,人的自由創造必須依靠對客觀的必然性認識才能進行,改造自然和社會要符合其發展規律和必然性,否則,自由創造無法進行,美也就無從產生。美與真的區別在於:真是客觀規律本身,美是通過實踐,真是求知的對象,引起人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觀世界本身的內在聯系,美卻是欣賞的對象;美以善為前提。

  12. 美善區別表現為三點:與功利的關系不同,美與功利始終間接關系,功利潛伏在形象中,善則與功利直接聯系。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不同,善有形式,但不講求形式,人主要通過概念去揭示其性質,而美則在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基礎上,注重形式;善是意志活動的表現,美是觀賞的對象,能喚起情感的喜悅。總之,美離不開真和善,但又不同,只有人掌握了客觀世界的規律,並運用於實踐,達到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實現了善,並表現為生動的形象才有美的存在。

  13. 美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說實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美產生於勞動,美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直接呈現於對象的感性形式,凝結著人的勞動和創造。這成為人的智慧、靈巧與力量的標志,因此能喚起人們的喜悅而成為美的事物,所以說美產生於勞動。人類的勞動生產實踐首先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的實用需要冒充打制石器到磨製石器,不是為了美,而為了實用。因此它們實用而且又體現人的創造,人們才喜歡這些,這才有了美的性質。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個新的進展,不但體現了實用效能的提高,也是創造與智慧的發展,在實踐的基礎上才逐漸分化出滿足審美的裝飾品,所以說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

  14. 美教的作用:有利於陶冶人的情操;有利於促進心理結構的「內化」;有利於提高思維能力;有利於培養新型人才;美育的社會功能在於全面培養人,它是從塑造美的心靈著手,使個體成為一種立體。因此,美育著眼的是整個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發展,所以,美育能從更高的角度體現人的本質要求和理想。

  15. 社會美直接體現了人的自由創造,是人為的產品,即是人的創造,亦是人的智慧結晶。

  16. 自然美的概念:自然美在於自然事物本身,是其固有的屬性。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自然界中自然事物或現象本身之美,是自然界原有的感性形式引起的美感。自然事物的美,形態多樣,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產生和不斷豐富的,它具有與美的其它形態不同的特徵。

  17. 自然美的各種現象及其根源:<1>作為人的生活環境而出現,或者是為人們提供生活資料的來源<2>未經勞動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實踐的聯系有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就是形式美的問題<3>自然美的某些特徵還可以與人的性格品質相似

  18. 藝術美的概念以及與生活的聯系:藝術美是藝術作品的美,是藝術家對生活和自然中審美特徵的能動反映,是藝術家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種形式。

  19. 理解意境中情與景的關系:意境是情景交融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美的境界。傳神是指通過任務的外部特徵表現內在精神,把對象的本質特徵與藝術家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體現藝術家的創造是種美的境界。意境中情與景的關系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具體表現為情景交融。景是產生情的基礎,情是特定生活下景物所引起的,情為主導,見景生情,寓情於景,相互作用,互為前提達到主客觀統一。

  20. 意境為何能引起強烈美感?<1>意境具有生動的形象<2>意境中飽含藝術家的情感<3>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藝術技巧<4>意境中的含蓄能喚起欣賞者的想像

  21. .悲劇:是崇高的集中形態,是一種崇高的美。悲劇的崇高特徵,是通過是社會上新舊力量的矛盾沖突,顯示新生力量與就勢力的抗爭。悲劇的本質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實現之間的悲劇性沖突」。所謂的歷史發展的不然要求是指那些體現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人的合理要求、理想以及在實踐中所體現的人的優秀品質,戴白哦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本質。

  22. .悲劇人物具有的特點:自覺地捍衛真理,為實現自己偉大理想而斗爭;犧牲的英雄與人民的命運有著深刻的聯系;在巨大的苦難中顯示出他們的崇高品質。

  23. 悲劇使人多方面受到教育.

⑦ 用美學和史學的觀點來分析一部作品

綜合以上種種解說,無論是簡而言之,還是條分縷析,實質卻非常相似,談美學觀點均涉及美的規律(實質多為藝術創作的規律),談及歷史觀點多歸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即把作家作品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中考察。另外,在這些解讀中雖然都強調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的辯證統一、不可分割。如李萬武在《世紀批評風潮中的「美學—歷史」批評》一文中指出:「當『美學—歷史』批評具體運作起來的時候,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之間則是一種默契的關系。美學觀點保證著批評是立足於藝術審美特性及規律的立場講話,保證著批評的藝術審美批評主導方向。它要求進入藝術審美表現的歷史應該是『詩意』或『詩化』的歷史。……批評的歷史觀點不盡是為美學觀點所包含著的觀點,而且是隨著美學觀點而自然蒞臨的。歷史的觀點是一種宏闊的觀點,它是把一切人間現象都提到某種大歷史背景里加以客觀地衡定,既可以消除道德觀念的局限,也可以消除黨派的或政治的觀點的偏狹。」[10]董中鋒在《觀念和方法的互動——論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批評》一文中說:「從理論和實踐上看。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本身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為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任何時候都是歷史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道德觀、歷史觀、倫理觀、哲學觀等也在發生變化,因而對美的評價也會有相應的變化,所以美學的評價和歷史的評價總是不可分的。」[11]在《作為藝術精神的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一文中,作者曾這樣論述:因為文藝是通過作家主體化的想像活動來審美地反映現實的,所以必須著眼於形象,立足於感受,故是「美學的」;又因為文藝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不論是它反映的對象,還是作家創作的動機,都與一定時代、一定歷史環境密切相關,完全脫離時代、脫離歷

⑧ 如何欣賞自然美運用美學觀點

自然美不勝收,我們需要從奼紫嫣紅的自然現象中探求美的本質,尋找美的力量,注入我們的心靈,獲得超越的審美感受。

(一)從自然特性入手,獲得初步的審美感受

自然美偏重形式美,因此我們在欣賞自然時要注意從自然的形式入手,觀其形、聽其聲、聞其味、看其色,從整體上把握自然之美。

欣賞自然美,可以從自然形狀入手。日月山川、江河湖泊都具有自己的形體之美。即便同是山川,北方的山和南方的山也不一樣。北方的山雄偉蓬勃,南方的山秀麗柔美。我們要善於從自然不同的形體中感受自然美。

欣賞自然美,可以從視覺、聽覺、味覺入手。中國的文人,最能將自然的形式納入筆端。自居易在《問六十九》中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這「綠酒」、「紅爐」是一種色彩鮮艷的色彩之美。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里的「稻花香」,「蛙聲響」是一種聲味相融的聲音之美。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指出「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不僅寫出了香爐峰的形貌美,還寫出了香爐峰聲色的動態美。

美在形式,形式美是自然界中最直觀的存在。以形式美所代表的形象美,便於審美主體進行感官的捕捉,便於審美主體迅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收到一種賞心悅目、樂在其中的審美效果。

(二)聯系人文歷史,體悟自然背後的文化意蘊

自然美是人類改造自然、認識自然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它與人類的歷史文化聯系緊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美和人文歷史相存共生。我們常說的梅蘭竹菊「四君子」,植物的自然狀態與人的高潔品行相結合,形成了文化品格。

面對雍容大氣的牡丹,很多人會想起牡丹的民間傳說:武則天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命百花齊放。百花懾於此命,一夜齊放,唯有牡丹抗旨不開,被武則天貶至洛陽並用火焚燒,但剛強不屈的牡丹卻在第二年春天開得更加繁盛艷麗。在審美情緒的感染下,審美主體不僅會沉醉於牡丹綽約的風姿,更會為它不屈的風姿所深深折服。

聯系人文歷史欣賞自然美,需要審美主體具備相應的文化知識素養和一定的思維分析能力。

(三)關注生命,體悟自然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柳宗元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深入鑒賞自然美的人,往往會恰到好處地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徵和人的情操、品德、氣質聯系起來,同人生哲理聯系起來,從更深層次去體驗自然所包容的意蘊。

從生命的角度來觀賞自然,自然就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象,成為和人的心靈默契忻合的統一體。中國古人最能關注自然生命,並從中尋找人生哲理。當王維看到深澗中獨自開放的芙蓉花時,他想到的是花朵自然天成的生命過程:不依賴於時代,不依賴於人事,獨自享受生命的完整。

享受生命,享受現下,這是自然給予我們的偉大的力量,讓我們在充滿喧囂和浮躁的人世,尋找到心靈的寧靜。從生命的角度去欣賞自然,自然美就成為「呈於吾心」而見於自然物、自然現象的審美意象。只有用心去體悟,才能夠獲得。

(8)用美學的方法分析擴展閱讀

自然審美的意義

自然是迷人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詮釋著自然的鬼斧神工。當我們暢游於祖國的名山大川,我們更感到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限熱愛,油然而生一種滿溢的自豪與驕傲。

方誌敏烈士在《可愛的中國》中寫到:「我們的中國是無地不美,到處皆景」,艾青用飽蘸情感的筆墨激盪著「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大地愛得深沉!」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面對一花一木,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能夠吸取到一種蓬勃的力量,更能夠在這股力量之上形成對於文化的認同,並身體力行去實踐。

自然審美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有益於我們的身心健康。自然美寧靜而純潔,在生活、工作快節奏的今天,利用閑暇,回歸自然,會使我們暫時忘掉都市中的喧囂,工作中的緊張與壓力,使疲憊的身心得以恢復,有益於我們的健康。

自然審美可以使我們更深入感悟人生。自然之美,博大、精深,我們置身其中,靜卧林間草地,觀看噴薄欲出的紅日,面對青山綠水,親臨波浪洶涌的大海……在純凈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在壯闊的自然景物前,我們會想到什麼?是大自然的磅礴力量,是人生的珍貴,是人性的美好,是一切蘊含著強大的審美的推動力量……

⑨ 美學學習的方法特性有哪些要點

美學方法具有多元性、多樣性和發展性,有哲學的、社會學的,歷史學的、人類學的、文化學的、形態學的、文藝學的、心理學的和科學技術的等多種學科的方法。

有本體論的、主體論的、實踐論的、認識論的、符號論的、價值論的、創造論的等多視角的理論方法,以及多學科、多視角相融合的方法。

具體方法有觀察與體驗,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推理與實證,抽象與具體,歷史與邏輯,證明與證偽,實驗與統計的結合以及縱向、橫向的比較方法等。

美學的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定義為研究「美」(sch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或者「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⑩ 運用美學原理分析某一藝術作品或社會現象

藝術品:一個紫砂茶壺
①壺身簡潔大氣,雍容大方,線條飽滿流暢,給人一種恬然舒適的感覺。【外在之美】
②造型古樸美觀,高貴典雅,氣韻不凡,非常符合傳統茶文化的質朴韻味,展現著優雅大氣的待客之道。【文化內涵之美】
③純手工打造,釉質細膩,令品茗過程更愉悅身心,而且用起來手感也很不錯。【實用之美】
其實生活中的美有很多的,大到某種社會現象,小到身邊的某個小物件。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護理美等等的美,都是美學的理論范疇,都可以運用美學的原理去賞析,生活中我們要善於運用自己的那雙發現美的眼睛。

閱讀全文

與用美學的方法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