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簡述中國學派研究方法的特點

簡述中國學派研究方法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2-11-25 03:54:24

A. 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的特點

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的特點:

1、從研究方法與研究體系的角度看,中國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即把內天地、宇宙容、自然、社會、人生視為一體,政治研究實際上就是將社會視為一個整體(系統)的綜合研究。

2、就研究內容而言,從居於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來看,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特點似可概括為「倫理政治學」。

3、從具體的研究角度和成果來看,中國傳統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論要素和理論觀點:君權神授說、聖賢政治觀、倫理政治與尊君思想、重民養民教民思想;

德刑兼重、法、術、勢統治術、重農抑商思想、天朝大國理想、忠孝觀念,三綱五常、等級制度,即人際關繫上的尊卑觀念、守舊傳統,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湯武革命,應天順人」。



(1)簡述中國學派研究方法的特點擴展閱讀: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人民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長期以來,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不斷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資本主義民主的揚棄和超越,是符合民主本意、更高類型的民主。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自覺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貫徹這些精神,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展,需要始終做到幾個堅持。


B. 比較文學中的「中國學派」的概念是否合適為什麼

法國學派是第一個比較文學學派,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提倡一種以某種聯系為基礎的影響研究,也被稱為「影響研究學派」。這種方法是比較文學最早的研究方法,後來成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C. 簡述傳統學派和 批判學派各自的特點和不足

經驗學派即美國傳統學派,批判學派即歐洲批判學派。 研究目的
美國傳統學派
①維護現行的社會制度傳播制度②為大眾傳播媒介充分實現政治、經濟、軍事功能服務③實用性、經驗性明顯。
歐洲批判學派
①從哲學、社會學質化分析角度探討傳播與社會結構各要素之間的關系。②利用對現有的傳播狀況的研究改變既有事實社會變化。 研究焦點
美國傳統學派
①關於如何傳播、如何有效傳播之類的問題。②致力於尋求傳播活動自身規律③落腳點在傳播效果和受眾(微觀)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務於實踐。
歐洲批判學派
①關心為誰傳播之類問題②傳播體制的研究,傳播者和傳播與社會結構各要素的關系(宏觀)③落腳點在傳播意義上。研究方法
美國傳統學派
主要採用社會學、心理學、等方法強調定量分析,注重實證經驗微觀。
歐洲批判學派
主要採用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文化研究等方法,強調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辯、理論宏觀、全面。社會觀
美國傳統學派
資本主義是多元社會、只要實現多元利益的協調與平衡即可消除社會矛盾,認為媒體可以幫助改進社會問題資本主義制度。
歐洲批判學派
傳播制度本身並不合理,大眾傳媒本質是少數壟斷資產階級對大多數人實現統治的意識形態的工具,必須批判。

D. 試述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的特點如下:

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的基本特點有如下兩個方面:

1、從研究方法與研究體系的角度看,中國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際這類的學問,即把內天地、宇宙容、自然、社會、人生視為一體,政治研究實際上就是將社會視為一個整體系統的綜合研究。

2、就研究內容而言,從居於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來看,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特點似可一概括為倫理政治學。

中國傳統致治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基礎之上,從重視人性的「以人為貴」觀念出發,強調以德治國和仁政治民;在制度設計上從大一統早期的中夾、地方平衡治理,不斷地向中央集權發展。在組織上,以相權為中心的政府組織從內容上和程序上都越分越細,呈現出較高的制度化水平。

傳統政治的含義: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中國古代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這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不完全相同。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進行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E. 中國思想的發展歷程 各個學派有什麼特點

中國思想發展史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近代時期,在西方的資產階級思想影響下,產生了幾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20世紀初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影響我國。20世紀以來,資產階級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論成果,並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

1.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主要包括老莊與道家、孔孟與儒家、墨翟與墨家、韓非子與法家等各派主要思想及其特點。

認識:(1)「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實質及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歷史的巨大變動,舊的思想觀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論上的重新認識;諸子百家爭鳴是思想領域對種種歷史的、現實的問題斗爭的反映;各個國家的政治變革與相互競爭也需要理論指導;「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講學之風大盛,自由的學術風氣使各個學派得以發表自己的政見和主張;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天文學的發展,為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論據,使思想認識進一步深化。「百家爭鳴」實際上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的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中的必然反映。「百家爭鳴」的出現,促進學術文化的繁榮,開創了思辨、討論的學術風氣,形成了一系列哲學流派,影響了後世文化的發展;各派學說,為不同階級、階層服務,各取所需,有的成為諸侯國改革變法、立國發展的理論基石;「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的前奏,又促進了社會變革的進一步發展。

(2)儒、法、道家思想的特點:這三派為封建統治者設計了各具特色的治國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提倡法治和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互補性,分別適用不同的情況。事實上到了漢武帝以後,中國歷代統治者均採用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統治模式,影響深遠。

2.傳統中國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春秋末期產生,戰國時期初步發展,兩漢時期官方化、經學化、神學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與玄、釋、道教相互批駁與相互滲透,宋元明清時期理學化,至五四運動受到嚴厲的批判,儒學在思想意識上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宣告結束。

認識:(1)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取得主導地位的原因: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學之所以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因為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宣揚天命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宣傳忠孝,嚴格等級次序;政治上主張「大一統」,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些都是一切剝削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後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家的入世說,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面目。特別是漢代的儒學,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並與陰陽五行說相結合,製造了君權神授,「天不變,道也不變」的理論,以神權論證君權,以天道論證人道,使儒學長期成為統治階級的政治哲學。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紛爭、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儒家為了豐富自己的哲學,在批評佛、道兩教的同時,也充分吸取它們當中對自己有用的思想資料,以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哲學體系。宋明理學既是「三教合流」的產物,同時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質和立場。

(2)儒學的現代價值:儒家的大一統意識,民本意識、道德意識與和諧意識等,對維護中華民族統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謀求社會的共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都不無裨益。

3.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方列強經濟、軍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國的思想界圍繞著「向西方學習」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先後涌現出許多思想流派。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揭開了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序幕。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突破了封建頑固派的陳腐觀念,為中國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條件。19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人和洋務運動的興起,產生了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開始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為以後的戊戌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19世紀末,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政體,發展資本主義。

F. 中國傳統政治學研究有哪些特點——電大一位教授的授課筆記,大部分我深深贊同

政治研究的源頭在中國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西方則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考察源頭可見,中西方政治研究從一開始就形成了不同的特點。西方政治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國家構建的制度選擇(政府形式和體制問題),而中國政治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國家統治的策略選擇(治理國家的個人條件和政治統治術);西方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具有獨立地位的政治學科,而中國長期以來政治與倫理高度結合,形成的是倫理政治學。在政治學的發展過程中,中西方也走過了不同的道路。西方政治學經歷了古典時代神學時代理性時代科學時代的發展過程,而中國經歷的是傳統時期向現代時期的轉換過程,在實現轉換的過程中,又經歷了建立取消恢復的曲折歷程。概括而言,
中西方政治研究的不同特徵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兩種政治觀念的不同: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不同;人治主義與法治主義的不同;集體至上主義與個人至上主義的不同;國家權力本位主義與個人權利本位主義的不同。
中國的政治學,照現在大學的院系專業設置,比較雜亂,說不大清楚。以前都在法學之下。現在政治學獨立出來了,本該在政治學下的行政學、國際關系或外交等,都獨立了。有的研究行政學的、研究思想政治的、研究科社共運黨史的、甚至法學的都願意向政治學靠攏。但是有的卻不願意,認為自己就是自己。因為這樣的情況,我們傾向於比較窄的范圍:凡研究政治學原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學、民族政治學、政治文化、政黨政治、政治社會學等方向或專業的,都可以屬於政治學范疇。不包括行政學、思想政治、科社、共運、黨史。國際政治因為本身都有獨立的單位,所以也可以不包括在內。這些是根據中國目前的高等院校的情況說的。可以看出,學科設置不是中國傳統的東西,這些學科在古代中國是沒有的。
中國古代沒有什麼政治學理論。學科越來越規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一個一個不同學科的,為期並不長。最早的大學出現在德國,據說現代研究型大學是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學,比中國鴉片戰爭早一些。大學要設置院系,人為劃分疆界,然後有了這樣那樣的學科,各人專搞一門,越來越窄。其實,歷史上的大學者多是懂得很多的,有的是網路全書式的。現代的學科體系,各種學科的發展,是基於西方的傳統的。從歷史上看,西方早就有政治學了。或者說他們有比較專門的研究,比如柏拉圖的《共和國》、《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但是在中國,按中國的治學方式和傳統,是不會出現那樣的政治學的,能出現的是四書五經,政書政典,聖訓聖諭而四書五經就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政治學教材。這樣說來,中國與西方古代都有政治學著作,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有些共性的問題大家都會遇到,都有人要想要說,把那些思想寫出來,就是政治學的著作。
把中西古代的政治學著作對比一下,共性的問題是如何保持政治秩序。但是不同點在什麼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很多。先說研究方法。思維方式的不同好像比較突出。西方的思想家比較注意對事物的理性分析,有點像物理、化學分析一樣,研究事物的結構、性質等等,比如他們早就對政體有過分類研究,中國就沒有。中國人不那麼周密地考慮問題。從另一方面說,不那麼機械。中國人要研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就是把天地、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綜合起來研究。也可以說一個宏觀些,一個微觀些。中國人的宏觀,不是簡單的宏觀,而是真正具有宏大的氣魄。中國人這種氣質在近代西學東漸的時候往往顯得有些可笑。其實也沒有什麼,正是兩種文明沖突交融過程中正常的現象。各自不適應對方的地方,被對方看作荒謬,然後在互相嘲諷中逐漸修正各自的認識,這就是一個過程。但是總的趨勢是中國向西方學習。弱者向強者學習是必然的。等到弱者變為強者,也許會感到,原來所學的東西不過如此,自己原先的東西也有不錯的地方。
《皇朝政治學答問》,可能是中國人自己寫的最早的政治學著作,其實是一部清朝歷史地理和政事典故的小資料。這還是西方政治學傳入中國以後出現的東西。它先講清朝的起源,從一個神化故事說起,然後是帝王譜系、皇宮制度、朝廷衙門、從紫禁城到北京城再到全國的地理、最後是附庸屬國。儼然還是天朝大國的夢想。當然這一部政治學的小冊子只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之下的中國傳統政治觀念的宣揚罷了,算不上什麼政治學。
中國古代沒有政治學。因為政治學是在西方的學術中發展起來的。這一點已經無須多言了。但是,中國也有自己的政治理論,用來指導統治階級的行為,用來規范整個政治體系的運行。這些東西中國傳統中有,完全是我們自己的政治學。
政治學是適應的產物,是時代的產物,人類社會必然會有政治行為,就必然會有關於這種行為的說法。我個人認為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來源於政治家,一個是來源於思想家。
所謂政治家的政治學,也就是統治者的政治學。
統治者的政治學,第一要義就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毛澤東同志的總結非常精彩。歷朝歷代都是靠打仗得了天下,統治者理所當然地認為,統治權力是自己打來的。權力的合法性就在於強有力。誰想要分享或染指,你也來打仗嘛!
第二要義就是統治者理所當然地享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有公有制的意思在內。當然不是公有公享,而是公有王享。統治者收取賦稅沒有別的理由,就是給皇帝用的。不給就揍你,看你給不給!所以中國政治統治的根本道理就是強盜邏輯。勝者王侯敗者賊,說的就是這樣的事實,皇帝就是占天下為王的最大強盜。老百姓之所以交納賦稅,不是因為國家利益全民利益什麼的原因,而是為了不挨打。交了賦稅,你不打我,我可以平安地生活了,這就行了。
交上去的賦稅做什麼了,這不是老百姓能問和敢問的事情。直到現在也是如此。說自覺交稅,利國利民,老百姓不明白。農民兄弟錢也交了,糧也納了,說的好好的這些錢是為老百姓辦事的,可是,要修路,讓農民分攤,要建校舍,還要老百姓拿錢老百姓知道,交的錢就是讓官吏們造的!這和強盜還不是一樣的?總之政府收的不過是保護費吧!保護老百姓不受另外的力量的摧殘,但政府什麼時候想整老百姓是不受限制的。因為政府有最大限度的自由,老百姓沒有。
歐洲不同,統治者老早就有和民眾商量的舉措。
古代有國民大會,中世紀有等級會議。國王要收稅,得和老百姓商量著來。權力受到制約,成為傳統。所以他們逐漸形成和發展民主制度,是比較自然的現象。中國很難。統治者不和老百姓商量,哪個老百姓想商量,那是欠揍!這就是我們的傳統,根深蒂固的。所以說起階級斗爭,中國是最硬的,沒有商量,沒有妥協的。結果就是專制最甚。
政治家拿武器改造社會,其實是改朝換代。思想家拿思想來改造社會,他要靠思想來建立和保持一種理想的秩序。這兩種人互相利用。思想家沒有強制力不行,政治家沒有思想家的花言巧語也不靈,統治一盤散沙的老百姓,光有武器不行啊。
馬上得天下,豈能馬上治之?政治家不聽思想家的也不行,不愛聽也不行,漢高祖劉邦先是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到了最後還得聽儒生的。不是儒生能制伏君主,是儒生能迎合君主的需要。所以中國就有了被統治者認可和付諸實踐的政治學。
為什麼說思想家說的才是政治學,政治家的那些想法就不是呢?因為政治學作為一種學問,總得有學問的特徵吧。它應該是一種理論,寫在紙上,有條有理才行。不過寫出來的是一回事,政治家執行起來不一定是那麼回事。我們常常感到,書上寫的東西有點假,真正執行的是另一種東西。那就是政治家與思想家的不同處。政治家主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如果說和思想家提出的政治學理論相一致了,那是因為思想向政治本身靠攏了,而不是思想家管住了政治家。但是政治學理論總是起作用的,有影響的。因為政治學理論也有適應政治需要的一面,如果不適應,它也就完蛋了。因此,中國古代社會持續兩千多年,怎能沒有政治學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政治學,主要的東西是儒家思想。特點似可概括為倫理政治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稱為大學八目,大概是對中國政治學理論的最好概括。中國政治學講正確認識世界,講精神文明建設,講個人修身養性,講家庭小單位的治理,講地區發展,講遠大政治理想。其中也含有忠孝觀念,從家庭到國家,道理是一樣的。三綱五常,就是維持一個等級尊卑關系的穩定和睦的統治秩序。這樣看來中國傳統的政治學理論其實是一個有關華夏文明建設的宏大理論。中國政治學的一個特徵是家的特徵明顯,儒家說統治者是大家長,這個家長要在道德上為全國臣民做出表率,家裡的老太太也是母儀天下的,家長要愛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從家長的統治。這樣的政治學有一種溫情脈脈的感覺。西方政治學的一個特徵是國的特徵明顯,國里頭有各種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所以要互相制約,君主並不是家長,只是行政管理者。而且它還承認有各個不同的封建主,互相是平等的。總之中國是以治理家庭的方式統治國家的,中國的中央高度集權就這樣形成了。西方相對而言較難形成。
儒家學說的發明者孔子,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一樣是世界級的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影響中國和東方這么長時間,的確是了不起的。不過要知道,孔子本人的思想與後來流行的所謂儒家思想是有一些區別的。政治家利用其中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把對自己不利的東西拋棄了。後來的儒家思想家,又根據時代的需要加以修正,這樣就有了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孔子原先的那些東西不是官方認可的,後來改造過的儒家思想才是官方正統思想。掌握這種正統思想的解釋權的,表面上是一些思想家,其實真正的解釋者是統治者。
中國是真正的政教合一的國家,不像西方歷史上有王權與教權之間的斗爭。這種斗爭的結果,是有了權力之間的制約。老百姓的思想不受政治家的控制。他們交了政府的賦稅後,到教堂去接受思想教育。這樣才有可能有思想上的一些自由,才出現一些獨立的思想家,比較自由地想問題,科學才會出現,政治學理論才會發展。政府除了政治統治與行政管理之外,對老百姓的控制是有限的。商人有經商賺錢的自由,人民有學術思想的自由,都對權力有制約。政府不可能是萬能的。這樣的條件才有可能發生和形成民主的傳統。
中國不行,政教合一,政府管人民的一切,尤其是對思想的統治,這樣就容易出現萬能政府或全能政府,人民不能管政府一點點。這是中國政治發展的結果,有人探討說是東方農業文明的結果。這些且不說它。只說孔子本人的思想並不這樣,起碼在有些問題上不是這樣。比如孔子的思想中知識分子還有獨立人格,孟子更是強調這一點。但是後來沒有人說這些了。孔子的思想中對君主還是要有一些制約的,孟子乾脆說貴戚之卿可以撤換不稱職的君主,這還有點貴族民主的意思,但是中國沒有這樣的條件,沒有這樣的傳統,後來就沒有人提了。孔子思想中是主張君主要做道德表率,大臣可以對君主提出批評,君主不聽,大臣就要辭職,君臣關系有一定的平等和制約。後來就變了,君主就是聖人,不能批評了。
說到這里,
要說明中國的政治家是關心人民的,要求政治家重視人民的利益,這就是重民思想。民為邦本,是說人民為國家提供財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是說人民如果受到過重的壓迫和剝削,會起來造反的。所以要重民,包括養民、教民等等。教民,當然是教人民服從了。養民,卻是一個有意思的提法,含有辯證法在內,你想,本來是老百姓養活統治者的,他卻要說是統治者在養活老百姓。所有那些中國傳統的東西,在今天都還存在的。為人民服務,就是重民思想。你不想讓他服務還不行,這其實是強制服務。西方不會這樣說,老百姓不選你,你服務也沒人要。我們現在有一個說法,養活了十幾億人口,好像很了不起的樣子。其實也是強盜邏輯,強盜擾亂,不讓你活,你就活不好。他不擾亂了,你活得好一點了,他就說,看看,是我養活了你們啊!
到了宋代的朱熹以及他以後的儒家思想家,管不往皇帝。思想家們的性格越來越內向,只對自己嚴格要求,正心誠意,內聖外王,知識分子苛責自己,對社會的影響並不大,儒家思想越來越成為知識分子精神上的自我安慰,這時的儒家思想造就了許多偽君子,到專制統治者那裡找一碗吃,沒有多少責任心了。這種自我安慰的政治學離老百姓越來越遠,哲學的意味就重多了。最早的儒家思想關心人民,關心社會,講的是比較實在的道理。後來到心學理學,就是純粹的哲學了,是個人修身養性的東西,和佛教差不多。這和政治學求實的品格大相徑庭,說空話為主,現在的新儒家也是這個路子。這班人多是生活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享受著先進的資本主義文明,卻又融入不了人家的文明之中,便回到中國傳統中找一點安慰,向西方人誇耀祖先的光輝業績,吹得天花亂墜,還有一些西方人瞪大了眼睛聽,認為了不起。但是西方能有幾個人真正認為中國傳統的政治學有多好呢?想想,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學家有那麼多,西方不比中國少,西方歷史上的政治學和現在的西方政治學又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西方有人大講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波利比阿,現在的西方人也不會愛聽。畢竟是歷史陳跡啊!西方人關注現在,中國人也是。新儒學註定是少數精神貴族的空洞的學問。
返回來,再說其他如法家、道家、墨家,他們與儒家不同,但大的方面卻是一致的。也就是華夏文明建設的理想是相一致的。天人合一、聖賢政治、等級秩序、家庭倫理、重民愛民等,大多是一樣的。墨家尚同,也是聖賢政治,兼愛,也含有愛民思想。道家無為,其實儒家最高境界也是如此。法家重刑,儒家重德,目標卻是一樣的。不過法家狠一些,道家陰一些,墨家苦一些,都沒有儒家高明,故而儒家成了正統思想,華夏文明的代表。中國歷史上實際起作用的政治學是綜合這幾家的,從發展看是如此。秦初是用法家思想實現統一的,漢初要變秦朝的暴政,就用黃老思想,主要是老子的無為。後來,無為雖然讓老百姓自己救自己,休養生息,從戰爭的災難中掙脫出來了,但是社會秩序很壞,統治者就想起了儒家思想。漢代一開始就用過儒家,主要是制禮作樂,突出皇帝的威嚴,很讓劉邦興奮,感受到作皇帝的最大樂趣。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很合時宜。不過天下不安定的時候,儒家總難獨尊。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各家思想都曾發揮過作用。儒家真正獨尊,是宋代的事情,是朱熹他們的功勞。從那時到清朝,儒家思想都是正統思想。這個正統思想源於四書五經,但是又不全是,是經過統治者修訂的思想。如果有人認真地總結一下,才能比較清楚。中國的政治學包含以下內容:
(1)君權神授說,解釋權力來源與權力監督的最終力量;
(2)聖賢政治觀,一種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論。君主是聖人,大臣是賢才,民眾是愚民;
(3)倫理政治與尊君思想,用家庭倫理觀念來規范社會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長;
(4)重民養民教民思想,根本出發點是防民,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服從統治。中國的傳統,統治者都要教育老百姓,思想控製做得很

G. 和法、美學派相比,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特色體現在什麼地方

特點是融貫中西,跨越了文化的邊界。
在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發展初期,跨文化研究、重視差異等重要思路已經初露端倪。
從2005年至今,學派理論繼續推進並不斷有所收獲。

H. 8.談談中國古代傳統科學技術思想與方法的特點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思想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顯示出階段性高潮的特點
我國古代社會從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綿延不斷,既不曾發生過像羅馬帝國那樣中斷無繼的歷史悲劇,也不曾經歷西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這就使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得以世代相傳、連續積累,並在這個基礎上走向自己的巔峰。然而,在4000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兩漢(尤其是東漢)與宋元(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基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外因素又都顯示出階段性的高潮。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全面奠基時期,也是第一次大發展時代,由於新興封建制度優勝於奴隸制度,其成就不僅趕上而且超過了早期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古希臘。
春秋末期出現了塊煉鐵滲碳鋼,戰國時期又出現了白口鐵處理技術,這些冶鐵技術的發明,是一個突出的標志,正是它大大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在農業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細作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農業,戰國末年寫成的《呂氏春秋》,其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稱得上是這種農業科技的論文開端。以都江堰、鄭國渠兩個大型灌溉工程的興建為標志,展現出為農服務水利工程設施的空前發展。《考工記》中生產工具、樂器、建築、交通運輸、皮革製造、染色、樂器、玉器等36項專門實用工藝技術的記述,顯示了這一時期手工業內部的細密化及其技術的規范化與科學化程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它記載了大量實用力學知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工程技術知識的總匯。《墨經》中包含有關於力學、光學、聲學、幾何學、邏輯學以及對物質結構的猜測等科學成就,它不僅是我國第一部幾何光學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比歐幾里德幾何光學要早百餘年。同時,它也是古代力學與光學論說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線傳播思想的揭示,使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麗的光彩。可以這樣說,《考工記》與《墨經》一起作為我國古代經驗科學出現的標志,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將生產、生活實踐中取得的豐富經驗進行抽象概括的成果。
在數學、天文學與歷法方面都有了廣泛的發展與進步。十進位值制和籌算制度不斷得到完善,為後世具有中國特色的計算數學體系的形成確定了基礎。有關天象觀測的記載詳盡准確,即使在今天仍不失為天文研究的寶貴歷史資料。在地學方面,《山海經》、《禹貢》、《管子、地員》等著作的出現,標志著人們的地理知識已從地理資料的積累,上升到進行某種形式的綜合論述與區域對比,以服務於當時的政治、經濟需要。醫學方面,以《黃帝內經》等著作為代表,以人體器官整體觀、陰陽五行論與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以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等的研究與實踐為重點,兼及針灸、經絡、衛生保健等諸多方面,構成了我國特有的醫學體系的最初基礎,並在臨床上顯示出傑出的貢獻。
我國人民尋求對自然界物質本源的認識,繼五行、陰陽說之後,元氣說與原子論是兩大發展線索,它們的確立都分別肇始於這個時代的荀況與墨翟。
兩漢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於科技本身經過了春秋戰國的長期醞釀、積累和實踐,到這時達到了量變足以引起質變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社會政治上的統一與安定,經濟的恢復與持續發展,為科技活動和科技新高潮的到來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它呈現出科技人才輩出,科技著作大批問世,科技成果輝煌,科技對生產的滲透與協調日益顯著等諸多特點。
《九章算術》以及《周髀算經》的成書顯示出以算盤為計算工具的獨特數學體系的形成,形數結合,數學算術化是其特徵。今天,由於計算機的出現,算術化傾向於現代數學中的作用已日漸顯著,中國古代算術的思想與方法和現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正相融合,為此它將重新煥發青春,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數學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預期的。
歷法已確立了我國後代歷法體系、規范和基本內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張衡為代表對天文儀器的研製和對天象的觀察與記錄以及論天三家為代表的宇宙論則形成了中國古代天文的固有傳統。《漢書、地理志》的出現,開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領域。《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秦漢以來葯物知識的總結,它為後世本草學奠定了基礎;《傷寒雜病論》不僅確立了辯證論治的醫療原則,而且大為充實了中醫葯體系的內容,更加切合醫療的實際應用。《汜勝之書》可以說是對農業知識的總結。《論衡》、《淮南子》、《淮南萬華術》、《周易參同契》、《爾雅》等書中也包含了豐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學在生產技術方面,成為我國古代傳統特色的主要技術,像冶鐵、紡織機械、農具製造、造紙工藝、漆器工藝、船舶製造等都已出現,並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像趙過的鐵腳耬車、杜詩的水排、梯級船閘設計的原理與方法、木結構建築風格、豎爐冶煉法、實測基礎上繪制的地圖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紙術更是漢代一項最重大的發明,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牛耕的推廣與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的創新,則在當時條件下起到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以王充為代表的元氣論與董仲舒為代表的"天人感應"說的對立與斗爭,是我國科學思想史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即使後者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華。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達到高度發展階段的又一高潮時期。
我國的科學技術自兩漢而後,經魏晉南北朝的充實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術發展,並呈現一股繼續高漲的趨勢。前者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貢獻,可以劉徽與祖沖之的數學、裴秀與酈道元的地學、賈思勰的農學、王叔和、皇甫謐與陶宏景等的醫葯學、葛洪的化學等為標志;後者主要有李淳風、一行等的天文學、李淳風與王孝通的數學,孫思邈的醫葯學以及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天人論與宇宙觀等。這種趨勢困宋元時期經濟發展、文化昌盛、理學形成、戰爭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強化。統治階級為滿足自身、政權和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多方面需要,通過完善教育體系,舉行多元化考試,獎勵發明創造和培養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長、推動和促進了科技的發展,而安定與富裕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出版業則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條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懷疑、探索、創新的學風催促知識分子中具有務實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於國計民生。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國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著科技的發展。這一切使宋元時期成為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不論天文、地學、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均有突出成就。
作為世界古代文明標志的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三大發明的出現或大規模使用均始於北宋,以沈括、蘇頌、郭守敬、李冶、秦九韻、楊輝、朱世傑、趙友欽、畢升、陳@①、王禎、李杲、李誡、曾公亮等為代表的科技名家輩出,碩果累累,以《夢溪筆談》、《營造法式》、《四元玉鑒》、《武經總要》、《王禎農書》、陳@①農書》、《革象新書》等為代表的科技著作紛紛面世,正是諸多尊敬的科技前輩先後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斷將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數學四大家為代表,使宋元數學在中國古代以籌算為主要計算工具的傳統數學的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階段。大規模的恆星觀測,各種天文觀測儀器的研製成功把我國古代天文學推向它的發展高峰。沈括在磁學方面的成就在當時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金元時期的四大醫學學派和相應的醫學流派使中國醫葯學得到全面發展。以陳旉《農書》和王禎《農書》為代表,先後總結了宋元時期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後者所附錄的"農器圖譜"展示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器具方面的重要成就,成為後世記述農具圖書的範本,反映了當時農學的高度發展。宋代動植物志、譜錄的大量出現並形成出書高潮,和宋景《歐希范五臟圖》、楊介《存真圖》所顯示的解剖學上的發展,應該說這時的生物學也是成就不小的。在這一時期,地學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元代朱思本的《輿地圖》不僅總結了唐宋以來的地理學成就,還根據實地調查,在制圖方面取得成績,其精確度已達至較高水平,成為明清時期我國輿圖的範本。杜綰著《雲林石譜》的出現,反映了礦物學在宋代已較前有了很大進展。在這些學科發展的同時,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機械製造、建築、紡織、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以張載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氣一元論自然觀和以沈括為代表"驗跡原理"和科學方法與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科學方法,無疑是哲學和科學發展到北宋時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對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當然,朱熹的理一元論的自然觀對當時科技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I. 中國學派的基本特色和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

當今中國學術界的基本特色是具備中國特色(絕不與老外接軌,比如老外那裡很牛的教授回歸搞研究,發誓不再做中國的院士候選人了),主要研究方法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J. 中國學派的介紹

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著名社會學家吳文藻帶領著他的學生費孝通、林耀華、許烺光、田汝康等,一群人在中國大地上,搞起了轟轟烈烈的村莊鄉土調查與研究。外加上早些年試圖改造鄉土中國的「鄉村建設」運動的晏陽初、梁漱溟、孫本文等,一時間,儼然形成了在一個在國際上別具特色的社會學人類學的「中國學派」(或稱「中國社會學派」),達到了中國學術的一個絢麗高潮。中國學派論壇在21世紀中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與經濟領域前無古人的輝煌相比,中國在社會科學理論建樹方面成就卻黯然失色。為推動中國社會科學理論的發展,由中天智庫發起創建了中國學派論壇。

閱讀全文

與簡述中國學派研究方法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