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帝國大廈是筒中筒結構還是鋼結構
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最高的部分牆體很厚目測1米左右且內部房間非常小。
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是竣工於1931年4月11日的高層建築物,是美國紐約的地標建築物之一。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350號、西33街與西34街之間。
它是保持世界最高建築地位最久的摩天大樓(1931-1972共41年)。帝國大廈樓高381米、總102層,1951年增添了高62米的天線後,總高度為443.7米,該建築由史萊夫,蘭布&哈蒙建築公司設計,為裝飾藝術風格建築。
簡介
帝國大廈既是一座多功能的寫字樓,同時也是紐約市的旅遊景點之一,大量遊客每天在該處排隊等候電梯登頂觀景。
1955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帝國大廈評價為現代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紐約地標委員會將其選為紐約市地標,1986年該建築被認定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說起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相信大家都不會很熟悉了,曾經在好萊塢大片《金剛》中有亮相,一度被觀眾戲稱為「我看見金剛在世界的最高點打飛機!」而這句話中所謂的世界最高點指的就是帝國大廈的頂端。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竣工於1931年4月11日,高度達381米,總計102層,在1951年時增加了長達62米的天線之後總高度達到443.7米。
2002年,橫井英樹方面以5750萬美元的價格將帝國大廈所有權賣給了麥爾金的合夥機構——帝國大廈聯合公司,同年麥爾金與其兒子買下帝國大廈下的土地。
2006年,麥爾金父子從合夥人手中收購了帝國大廈的剩餘股份,從此徹底擁有了帝國大廈和它下面的土地。
㈢ 求紐約帝國大廈的資料
帝國大廈(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位於紐約市,共有102層。由Shreeve, Lamb, and Harmon建築公司設計,落成於1931年。它的名字來源於紐約州的別稱The Empire State(帝國之州)。
帝國大廈在世界貿易中心興建之前,一直是紐約市最高的建築,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全球最高的建築。在它興建之前克萊斯勒大廈是全球最高的建築。目前它是美國第二高的建築,排在芝加哥的西爾斯大樓之後。帝國大廈原本共381米,20世紀50年代安裝的天線使它的高度上升至443.5米。根據估算,建造帝國大廈的材料約有330000噸。大廈總共擁有6500個窗戶、73部電梯,從底層步行至頂層須經過1860級台階。它的總建築面積為204385平方米。1931年5月1日,帝國大廈正式落成,但許多辦公室在40年代之前一直空置,使它在早期被戲稱為Empty State Building(空國大廈)。
帝國大廈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350號,夾在34大街與33大街之間,是紐約市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它的頂部的泛光燈的顏色會因時間或重大事件而改變,比如說在911事件後就亮了3個月的藍色燈,以示哀悼。
帝國大廈是一棟超高層的現代化辦公大樓,它和自由女神像一起被稱為紐約的標志。 如今它的地位雖然已被世界貿易中心及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取代,但是地上建築有381米高的帝國大廈,自1931年以來,雄踞世界最高建築的寶座達40年之久。此大廈在美國經濟最蕭條,最不景氣的時候,以僅僅不到2年的時間建成。
㈣ 紐約的帝國大廈是哪年建的
紐約的帝國大廈是1930年建的。
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350號、西33街與西34街之間的一棟著名摩天大樓。
名稱源於紐約州的昵稱──帝國州,故其英文名稱原意為紐約州大廈或者帝國州大廈,惟帝國大廈的翻譯已經約定俗世並沿用。帝國大廈為紐約市以至美國最著名的地標和旅遊景點之一,為美國及美洲第4高,世界上第25高的摩天大樓,也是保持世界最高建築地位最久的摩天大樓(1931-1972年)。樓高381米、103層,於1951年增添的天線高62米,提高其總高度至443米,由Shreeve, Lamb, and Harmon建築公司設計,為裝飾藝術風格建築,大樓於1930年動工,於1931年落成,建造過程僅410日,是世界上罕見的建造速度紀錄。
帝國大廈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評價為現代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紐約地標委員會選其為紐約市地標,1986年該建築被認定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目前大廈在進行巨額費用的改建,正在努力轉變為一個更加節能的環保綠建築。
㈤ 帝國大廈高效建造奇跡
在1930年,帝國大廈創造了世界最高建築的記錄,並且將它保持了40多年,這座摩開大樓的可用樓層有85層,它不僅高,而且巨大,圍度是當時其他摩天大樓的兩倍。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的建築在調試和橫截面上超過了帝國大廈,但沒有哪一座建築能夠接近它最了不起的記錄:這座龐大的建築是在一年的時間里建成的。
在1929年秋末,帝國大廈還只是少數幾個投資人眼中微弱的希望。他們沒有計劃,只有一些相鄰的地塊和4幢廢棄的大建築,一堆財務預估,以及一個絕對的最後期限:1931年5月1日,即20個月之後。那時候的紐約,所有的辦公室出租都是從5月1日開始的,所以趕不上最後期限是不可以的。
三周後,出資人請了個設計公司和一個建築公司,從9月22日開始,拆除原有建築的工作開始了。經過一個冬天,場地准備好了,圖紙畫好了,物流計劃好了,材料訂購好了。1930年4月7日,第一根鋼樁打下了。到了5月份,大廈以每個月20層的速度增長著,每天一層樓。在任何一天,從頂樓下來的15層樓都已裝好了金屬窗框,再接下來15層都刷好了水泥牆。「當我們全力建造主樓時,事情計劃得極其精確,我們曾一度在10個工作日內建行了14層半,包括鋼結構,混凝土,石料和所有東西。我們總是認為這是一次閱兵,每個參與者都保持著步伐,邁向建築頂端,並仍舊保持著完美的步伐,」建築設計師Richmond Shreve說。
在鋼結構開始後6個月,框架已經達到了頂部的85層。一個月後,除了裝飾性的塔桿,外面已經完成。在建行開始11個月之後,內部系統已經准備好了:電梯、電力、水管、供熱和通風。帝國大廈按計劃在1931年5月1日開張營業了。
他們是怎麼做的?
這種驚人的速度在今天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在當時卻並非極不尋常。當他們在1929年接到這個工作時,Eken公司正在完成66層的曼哈頓公司大樓(華爾街40號),他們花了一年時間建造,包括拆除原有的建築。雖然帝國大廈更高,樓層周長是前者兩倍,但至少在開始建造之前,他們有時間拆除原有的建築。克萊斯勒大廈當時正和曼哈頓公司大廈竟爭誰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它也只花了18個月來建造。那時候的紐約,人們從春天開工建造,秋天就完成了外部裝修,在冬天完成內部裝修,這樣就可以在第二年5月1號出租。
我們是怎麼做的?基本上,他們看問題的方式和我們今天看問題的方式不同。他們的思維模式(這決定了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不會被今天的商業世界所認可,也許除了那些理解精益思考的人之外。讓我們通過Bill的眼睛來看世界。到1930年為止,Bill曾為戰爭工業委員會工作,以驚人的速度建造基地、醫院和機場。在這種背景下,建造者們看世界的方式與今天的方式截然不同。
團隊設計
設計帝國大廈的團隊方式得到了其成員的一致稱贊,而且總是被引用為建行速度的最生要因素之一。毫無疑問,帝國大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設計大廈的人和建行大廈的人組成的團隊:他們是一個團隊。建造商Paul寫道:「我懷疑在所有者、建築師和工程隊之間,是否還可能有更和諧的組合。我們不斷互相咨詢,所有建造的細節都事先經過討論並做出決定,然後再加入計劃之中。」
在設計團隊的所有成員之中,不僅是有真正的尊重和信任,而且如果團隊沒有答案,他們也不會瞎猜。他們會打電話給分包商(包括製造商、安裝工程隊和監察員),尋求設計方面的建議,並在現場做出各方一致同意的決定。例如,建築設計曾受到機械工程師和Otis公司(電梯製造商)的極大影響。Jones是首席機械工程師,他寫道,「正確的建築並行施工、鋼結構和電梯計劃,避免了常見的錯誤,即試圖將電梯植入事先固定的建築格局和鋼結構中。」
因為施工方對建築的設計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它是特別為快速建造而設計的。Starrett寫道,「建築史上從未出現過,將來可能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架構設計在很大程度上為建造的速度而進行調整。」
流動
Paul和Bill非常關注他們所面臨的最大約束。這不是錢,也不是工人,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讓所有建造一座巨型大廈所需要材料放到一個非常繁忙的城市中心的一個小場地上。然後他們如何將材料在正好需要的時候送到建築中需要材料的地方?他們如何讓3000名工人處於正確的位置?最後,他們如何清除拆除和挖掘產生的30,000車的垃圾和泥土?「我們的工作就是重復——采購、運到現場、以相同的關系放置相同的材料,一遍又一遍地重復。那就像.......像一條裝配線,一條標准件的裝配線,」Paul寫道。既然建築不能沿著裝配線移動,那麼裝配線就沿著建築流動。管理裝配線的流動基本上就是所有建造者關注的問題。他們不是將工作分解成任務。如果他們能夠在一年的每一天中,將正確的材料、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送到正確的位置,大廈就會建成。這種流動中即使存在最輕微的擾動,也會影響完成日期。
進度計劃
1930年還沒有計算機,這也許是件好事。Starrett從盡可能分斷工作流開始,簡化他們的工作,減少因依賴延遲而產生的風險。然後他們為每個工作流創建了獨立的進度計劃,專注於他們所謂的「4個節拍器」:結構鋼材、混凝土預制板、金屬窗框和外牆石灰石。這4個節拍器中的每一個都是為了能夠脫離其他工作而獨立安排進度計劃而設計的,但是,結構鋼材當然必須先到位。要知道這些節拍器是如何安排進度的,請看圖3-1,它展示了結構鋼材的進度計劃。
這份進度計劃左邊顯示了85層樓,詢問顯示了月份。每一層樓的第一條豎線表示了每一層的設計最後期限。這些線段積累而成的對角線表示了設計的進度計劃。請注意,走到底層開始建造後,奇醜還沒有設計。第二條豎線表示發出鋼材工廠訂單的時間。第三根豎線表示施工圖完成的時間。第四豎線表示鋼材送到現場的時間。最後一條豎線表示鋼材安裝到位的時間:在送貨後一周之內。你可以看到鋼結構在5個月之內就豎起來了。
關鍵要注意的是,鋼結構工作流五個步驟中的每一步(設計、訂單、細節、到貨、安裝)都是以同樣的節拍進行的,鋼結構工作流就像是一個5段式方陣,以穩定的嗻一起行進。但是,鋼結構工作流不依賴於其他的工作。實際上,建造者選擇了兩家工廠,讓他們交替提供大廈的水平部分,以便讓每個工廠有一些緩沖,能夠保持所需的節拍。
消除耦合
在鋼結構准備好之後,其他三個節拍器就可以彼此互不依賴地進行了。例如,窗框的設計是從建築的內部開始建造,不需要腳手架,也不需要樓板完工。因此每個節拍器都有獨立的進度計劃,與圖3-1中鋼結構的進度計劃類似。
在大廈內部,還有另一種解耦合的方法。向帝國大廈這種規模的建築提供電力服務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確實沒有時間可以拿來冒險。所以大廈被垂直分成了兩半,然後每一半被分成3個30層的部分,每個部分的布線就像是一個獨立的建築一樣。因此,一個復雜的問題就是變成了6個較簡單的問題,大家都知道解決方案。如果沒有消除耦合,管理帝國大廈的建造將是不可能的任務。今天,我們偏向於創建緊耦合的進度計劃,忘記了最小的偏差都一定會級聯傳遞給整個緊耦合的系統。不只是消除耦合的進度計劃變得更簡單,而且偏差的影響變小。
後勤
在一個繁忙的工作日,大約500輛卡車會卸下材料:常常每分鍾超過一輛卡車,卡車的調試非常緊湊,就像它們裝的材料 的進度計劃一樣。材料幾乎是立即送到安裝的位置,因為沒有地方存放。鋼結構從外部運送,在一周內安裝。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有技術的工人每天早上,大概3000個工人由工頭僱傭,並安排工作。他們必須到達大廈中正確的位置,工作半天,吃午飯,再回去工作到這一天結束。現場安裝了復雜的升降系統:大約頂部的30層使用籠式升降機,接下來的30層使用從一幢拆除的建築中回收的電梯,隨著建築的升高,最低的樓層就使用永久電梯,在施工期間裡面用木板保護起來。他們與當地一家餐廳簽訂了合同,在建築中大約每12層的地方設立餐廳。所有者沒有為這種便利而付錢,而是與餐廳達成協議,以較低的價格提供街面餐廳同樣的食物,讓工作們中午在現場吃飯,而不是讓數千人離開,然後又重新回到工作現場,造成電梯瓶頸。
現金流思考
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時間就是金錢。在帝國大廈建造期間,光是利息和稅收就大約是每天10000美元。所以,如果你能夠花5000美元節約一天時間,這就是很好的投資。例如,施工方購買了更大的配電箱(因此也更貴),這樣電線導管不需要彎折就可以安裝到位,這節約了彎折和拖線時間。
在地板施工時,就在地板上安裝了工業導軌,材料是放在小車中,通過豎井在大廈內提升,然後在軌道上推到需要的位置。軌道的費用通常在小建築項目中是難以承受的,但在建造帝國大廈時,就是花這些錢也值得。在整個建造過程中,建造者從現金流的角度來做決定,而不是從平衡表的角度。
帝國大廈不是以成本、進度計劃和范圍作為取景框來考慮的。它的約束條件是兩英畝地、紐約市的區劃法、3千5百萬美元的資金、物理定律和1931年5月1日的最後期限。它是由經驗豐富的領導者建造的,他們從流的角度。
高效 不等於 價值
帝國大廈其實是個失敗的項目,因為1931年直至二戰結束15年,因為經濟蕭條,其實大樓基本上租不出去。造成的損失非常巨大。也意味著不做價值分析,一味高效做事,才是最大的浪費。
㈥ 帝國大廈簡介
紐約帝國大廈始建於1930年3月,是當時使用材料最輕的建築,建成於西方經濟危機時期,成為美國經濟復甦的象徵,如今仍然和自由女神一起成為紐約永遠的標志。曾為世界第一高大樓和紐約市的標志性建築。 是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在世界貿易中心在911事件倒塌後,繼續接任紐約第一大樓的頭銜,直到自由塔建成。 帝國大廈是一棟超高層的現代化辦公大樓,它和自由女神像一起被稱為紐約的標志。地上建築有381米高的帝國大廈,自1931年以來,雄踞世界最高建築的寶座達40年之久,直到1971年才被世貿中心超過。這時,世貿中心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帝國大廈也只能從世界第一高樓的寶座上退了下來。但後來幾十年裡,又有很多建築超過了帝國大廈,如馬來西亞的雙子塔等。「9·11」恐怖襲擊事件後,帝國大廈也只能重新成為紐約最高的建築。此大廈在美國經濟最蕭條,最不景氣的時候,以僅僅不到2年的時間建成。 在86樓及102樓有瞭望台,由於是露天的望台,台上的風力相當大。晴天的時候可遠望至100公里遠的地方。帝國大廈聳立於曼哈頓(Manhattan)市區,高達443米,在上面可以日夜像「金剛」(King Kong)一樣環視四周的地平線的美景。天氣晴朗時,遊客可以從102層觀景台和86層觀景台外步行道眺望五個州。
㈦ 現代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的帝國大廈是如何建造設計的
帝國大廈,紐約地標性建築,自1931年竣工以來,到1972年被世貿雙子塔所取代過程中,一直被譽為全球最高商業大廈。911事故後,紐約世貿雙子塔被毀,帝國大廈再次成為了紐約的象徵。 目前帝國大廈正處於美國紐約最繁華的地區,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上。
㈧ 美國帝國大廈簡介
美國帝國大廈竣工於1931年4月11日的高層建築物,是美國紐約的地標建築物之一。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350號、西33街與西34街之間。
由來自Shreve, Lamb & Harmon建築公司的威廉·F·蘭博擔任主要設計。他以早期的設計為基礎,參考了溫斯頓塞勒姆的雷諾茲大廈和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卡魯塔,在兩周內就完成了設計圖紙。
大廈建築時,為了爭奪「世界最高建築」頭銜,在紐約展開的一場激烈競爭,另外兩個參與競爭的在建項目是川普大廈和克萊斯勒大廈。在1931年4月11日,帝國大廈超過了它們的高度並完工,比計劃提前了12天,從開始到完工只用了410天。
(8)帝國大廈是用什麼方法建成的擴展閱讀
帝國大廈共有85層面積為2,158,000 平方英尺(200,500平方米)的可租用辦公空間。在第86層設有一個室內和室外的觀景台。剩餘的16層是裝飾藝術塔,最頂端的第102層是室內觀景台。上面是高62米的塔尖,用作廣播天線和避雷針。
大廈的裝飾藝術風格在紐約是典型的二戰前的建築風格。大廈的大廳有3層樓高,並裝飾有一個鋁制的沒有尖頂天線塔的帝國大廈浮雕。
北走廊裝飾著八個光板,這是由Roy Sparkia 和Renée Nemorov於1963年為了迎接1964年世界博覽會所造,描繪了帝國大廈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排列在其他七個奇跡旁邊。這些光板後來移動到了觀景台的售票處附近。
直到20世紀60年代,大廳的天花板是裝飾藝術風格的發光畫板,後來改裝為熒光燈天花板。因為這個原創的壁畫版是由一個叫Leif Neandross的藝術家所設計,它被損壞後,安裝了復製品代替。
超過50名藝術者和工人用了15000平方英尺的鋁和1300平方英尺的23克拉金片用於重造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