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的依據有哪些
女人男性化的依據:
1.女權主義抬頭趨勢很明顯,且綱領激進,范圍遍布全球(主要是歐洲和東南亞)。
2.女性對男裝的喜好程度逐漸增加。
3.在工作方面,女性獲得中層管理位置的比例慢慢增高。
4.從2003年開始,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失敗,處於10~14歲學齡階段的女性仗著身體發育早,明著欺負男學生的現象持續至今。
男人女性化的依據:
1.隨著經濟壓力的增加,一個家庭裡面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越發依賴母親,後果不言而喻。
2.學校仍然在使用以女性為主體和導向的教育模式,男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往往都是願意跟隨同班女性的指揮棒。
3.女性長者對幼年男孩的形象塑造上,有刻意使其女性化的傾向。
4.從2007年開始,中國地區處於青春期階段的男孩,其男性器官與肛門的距離有變短的趨勢,而我們都應該知道的是,雄激素的作用強度與性別器官到肛門之間的距離呈正比(雄激素越起效,這個距離就越長)。
㈡ 男人女性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現在的男孩大多溫柔,細心,身材瘦高,很少有男子漢氣概,雖然現在的男人對待女人細心體貼,沒有以前中國男人的「大男子主義」,這是時代的進步,是男女平等的結果。如果一個男人很溫柔,對人體貼,但是沒有強烈的事業心,沒有大膽冒險的勇氣,沒有戰勝困難的意志,最終這樣的男人是不會受到異性的青睞,也不會取得人生的成功,更不會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
現在的男孩都是獨生子女,這樣就決定他有權利去得到父母的寵愛,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生怕孩子出事,大大限制男孩的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男孩想游泳,怕淹著;想滑冰,怕摔,所以男孩正在女性化,在家裡是由年輕媽媽和老人照顧,在幼兒園是女老師照料,在小學是女老師教育,雖然女老師細心和認真,但在小學里太多的女性化,使得男孩總在按照女性的思維去看待問題。不管怎樣的時代,社會賦予男人的壓力和責任都是比女人大,事業是男人的天職,如何去實現事業的達成,男人的素質就決定他的前途,他的自信,勇氣,意志等都是可以決定一個男人是否走向成功。
一些小學開展「男子漢教育」的初衷,不難發現現今中小學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經調查發現,在學校大部分班級,都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凡有個性的男孩旁邊,老師往往都安排了一個文靜的女生,以乖女孩的行為標准來要求男孩,而且一旦男生調皮搗蛋,就將成為老師責罰的對象。這種教育方式將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中國青年報》披露的幾個事實很能說明問題。在北京一所小學的辦公室里,班主任老師正望著剛選出的班幹部名單出神,那上面寫著6個女孩和1個男孩的名字。她覺得有些驚訝,因為眼前這個男女生幹部比例與14年前自己所帶的第一個班完全相反。這位自稱在教育思想上極度「重男輕女」的老師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如今的小學里,從學習成績到愛好特長,從待人接物到活動組織,女孩都比男孩強。遇到麻煩的不光是北京的男孩們。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對前來咨詢的4000多名小學生進行統計,其中男孩有「問題」的佔70%以上,除了學習問題之外,更多的是行為個性給他們帶來的麻煩。對此,一位學生歸結為:「老師喜歡安靜乖巧聽話的女孩,不喜歡淘氣、任性、有想法的男孩。」其實,不單小學存在這個問題,初中、高中也同樣,這只要看看近幾年中考和高考的情況便一清二楚,更不必說班級、學校評比出的各類先進、三好學生的男女生比例了。
有人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歸結於小學教師的師資配備上。男女教師比例相差太大,這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現有的學校評價標准太保守、太偏頗及社會大環境變得越來越柔弱化。這種現象不改變,將會給學生個人和社會甚至國家的發展帶來嚴重危害。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男生的個性如果長期受到壓制,將導致這些男孩子一生之中最關鍵的創造能力、數學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果敢和自信能力的喪失,另外,男子漢應該具備的陽剛和血性之氣也將一並失去。試問,這樣的模式培養出來的男生今後能擔當起家庭、社會賦予的責任嗎?
㈢ 為什麼古代美男子多出於魏晉時期原因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社會等級制度被進一步分化,南北風俗習慣相互融合,社會心理狀態、統治階級和士族階級的意識行為使得上層社會的男士把修飾自己的妝容當做一種新的時尚,即塗脂抹粉、華衣美服。這種現象主要是人們重視姿容之美,並與當時的社會風尚關系密切。 魏晉時期對人物的評價,首先“以貌取人”。 如果在風姿上取得優勢或受到品評者的賞識,那就為他在仕途上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基於此,當時增加姿容之美的手段、方法層出不窮,諸如傅粉、熏香和服婦人衣等等, 形式之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性審美出現 了女性化的傾向,注重儀容和儀表,出現當時男子美容、傅粉和剃面的現象,他們注重自己外在的表現,並且對別人的外在評頭論足不在乎。 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男裝女性化現象,不僅讓我們了解了這一時期人們審美、服飾的變化, 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等。在多元化的社會形勢下,人們的視野和見識都更加開闊,選擇就會更多,男裝女性化的現象只是多元文化下的一種現象, 無論是歷史原因還是美觀原因,男裝女性化的現象都是一種流行趨勢,男裝將會以更加多元化的面貌出現在大家的視野。
㈣ 男生快速變成女性化需要什麼辦法
不少男性青少年受「男性女性化。的困擾,有的「聲音尖細,胡須全無」,有的「體態豐滿,猶如女性,還有的「乳房增大,令人難堪」,等等。這倒底是怎麼回事? 青春期就象一個技術高超的魔術師,它可以使混沌未開的孩子,變成魁梧健壯的小夥子或婀娜多姿的姑娘。這些變化都是體內兩性激素急劇升高的結果。據研究,男孩子在發育時期睾丸分泌印睾丸酮急劇增多,血漿內的睾丸酮可升高十幾倍。這些雄激素會使男孩的肌肉發達,肩寬臀窄,聲音低沉,胡須生長,外生殖器發育,呈現出成年男性的體態。 有些男孩在青春期出現聲音尖細,沒有胡須、腋毛及陰毛,性器官猶如幼童,說明他們體內男性激素水平不足,青春期發動尚未開始,不一定是異常。青春期發動的年齡受遺傳、體質、營養、健康狀況及地理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在我國,男孩青春發育期一般要在10~14歲才開始,並在5年內逐漸完善。因此,如果一個14歲以下的男孩,除未發育外,身體沒有明顯的異常,則盡可以觀測等待。如年齡超過14歲仍無任何青春發育徵象,或從青春期開始到生殖器官發育完善的時間超過5年,則應視為青春期延遲。但多數青少年最終還可達到正常的發育,僅有少數孩子由於下丘腦—垂體—性腺系統有病,引起性腺功能減低。這種病不經治療是難以自愈的。這里有一個簡便易行的鑒別方法,那就是對睾丸定期進行系統的測量。我們知道,男孩青春期發動最早的體態變化就是睾丸開始變大,兒童期每個睾丸體積僅有2~3毫升(大小如小棗),8~10歲開始增大,10~12歲多已超過55毫升,在青春期中,男孩的睾丸快速增大,直到15~25毫升。因此,睾丸變化是觀測青春期發育的一個靈敏指標,如果男孩8~10歲時,睾丸在逐漸長大,說明發育正常,如果睾丸體積已超過5毫升,表明青春期的劇變可能在一年內到來。但如果孩子在不發目的同時有以下情況:(1)16歲時仍無任何青春期發育的表現;(2)睾丸小於2毫升或陰莖短於3毫米;(3)有尿道下裂、隱睾等生殖器畸形;(4)有失嗅(聞不著味)、色盲、兔唇、顎裂、先天性心臟病或乳腺增生等其它身體異常,則應及時檢查,看有無性腺功能低下症。 有些發育異常的男青年為什麼會出現女性體態呢?這些人一般胸、臀脂肪增多,實際上是單純性肥胖,他們的陰莖及睾丸深陷於脂肪之中,但仔細檢查會發現其大小與正常同齡人無異。但過多脂肪會影響體內雄性激素與雌性激素間的平衡,這是引起男性女性化的主要原因,這些人應控制飲食,加強體育鍛煉,減輕體重,當然,少數性腺功能低下的青少年也可能「體態車滿,猶如女性」,可以用前面談到的方法進行自我鑒別。
㈤ 男性女性化的改變手段
日本著名學者大前研一在《SAPIO》雜志上寫道,日本國民正在「食草化」,如此羸弱的男人太多不是好現象,有必要重新打造日本男人。他建議,把所有尚未就讀高中的學生都強制送到海外留學,而且「最好是弱肉強食的美國」。
我國的幼兒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中,亟須加強男性教師的任教數量和質量,要使男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男性教育、塑造男性性格、建立男性思維。 家長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性別認同角色,也就是夫妻雙方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同時需要盡可能調整好夫妻關系,避免用爭奪男孩愛的方式來攻擊配偶。
其次,家長要避免對男孩過分控制、懲罰或溺愛;多讓男孩和男孩玩,即使容易打架也不要過於驚慌;男孩進入青春期後多鼓勵男孩向男性榜樣學習,培養獨立自主精神。 首先,男孩教育要遵從男孩的天性。男孩子有心理上和氣質上的鮮明特徵,如直爽開朗、大膽好鬥等,有一首歌曲里的兩句歌詞很能說明問題,男孩子下雨天他也不帶傘、男孩子遇事就愛打抱不平。男孩行為上這些特徵的形成,不僅受到遺傳基因、性激素水平的影響,還受到環境因素和後天教育的影響。如果教育者對孩子的關心大多放在對其學習成績、身高體重上,而對他們心理發育和氣質的形成卻較少關心,孩子容易變得性格內向、膽小怕事。
其次,男孩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及獨立性就開始萌芽,不喜歡大人把他當作什麼都不會乾的小孩子,喜歡有獨立做事的機會。唐朝柳宗元寫過一篇《種樹郭橐駝傳》,郭橐駝的種樹經驗就是:種樹時要認真,種完後就不要再去管它。學他種樹而不成功的人,失敗之處就在於對種下的樹過分關心,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適度放手甚至有時袖手旁觀,收到的效果往往比一手操辦要好得多。
此外,學校是男孩教育的重要陣地。目前的教育現狀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中考、高考是懸掛在每個教師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成績雖然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卻仍是大家關注的主要標准。在這一杠桿衡量下,抓學習、抓成績占據了教師工作的絕大多數時間,乖巧勤快的女生相對受教師喜歡,稜角分明的男生相對得不到充分的發展空間。近年很熱門的西點軍校的成功,折射出的恰恰是普通教育中男孩教育的弱勢。在大環境沒有辦法及時改善的情況下,教育者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坐標內追求完善,比如讓課堂變得更有趣味性,對男孩給予更多的包容等等。
另外,要重視培養男孩的規則意識。比較好的辦法是和孩子一起制訂規則,共同遵守,保持相對穩定,逐步提高要求。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這將使孩子受益終身。
路易莎筆下的梅園、黑柳徹子筆下的巴學園之所以受到這么多孩子和成人的喜愛,與學校和教師重視教孩子們要誠實、忠於職責、做好人、鼓勵他們相互幫助、親近自然界等有莫大的關系。在那裡,孩子學到了知識,更培養了自學、自立、自製等好品質。
在男孩教育方面,如能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成功對接是最好的,在無法對接甚至可能錯位的情況之下,有一方必須堅守。陽光男孩的成長並非畢其功於一役的事,它需要通過各種教育手段長時間地栽培或者矯正,這就要求教育者有長遠的目光和持久的耐心 。
㈥ 男裝和女裝設計的側重點分別是什麼
不少跨性別男性對男裝和女裝的認識只停留在大概的顏色和款式上,認為只要穿得顏色樸素一點、款式簡單一點那就是男裝了,於是穿以前的衣服或繼續買自認為中性的女裝,穿上後外表還是女性化;也有一些順性別男性持有這樣的想法,因穿女裝引起了許多尷尬。因此,明白男裝和女裝的版制差異可以有效避免這些麻煩。
一件衣服到底是男裝還是女裝,與它的顏色、裝飾、設計元素等都無關,關鍵在於版制上的微妙差異。如今服裝的設計可以非常多元,超越性別刻板印象,但許多服裝在設計時依然按照嚴格的二元性別版制。如果兩件衣服在其他方面一模一樣唯獨一件為男裝版制、一件為女裝版制,也會讓穿著者的外觀產生不同的性別表達效果。
那麼男裝和女裝的基形有哪些區別呢?
上衣:
①男裝後腰節(上腰圍,一般指肋骨最底端處的圍度)長於前腰節,女裝前後腰節長度相當,袖山(衣服和衣袖拼接處的弧線)亦如此。這樣會顯得男性的背部更加魁梧;
②男裝講究平直挺括,女裝講究線條柔美。女裝會做一些收腰效果來展現女性化的曲線,一般衣角也會比較寬大;
③男裝用撇胸,女裝用胸省(大概是處理胸部多餘布料的方法,這兩種裁剪會讓胸型產生不同的效果);
④男裝肩斜度後斜前平,女裝肩斜度前斜後平。這會影響肩寬的視覺效果;
⑥現代西式男裝門襟為左衽,女裝門襟為右衽。也就是說男裝紐扣釘在右邊,女裝紐扣釘在左邊。如果是按扣男裝的扣底是在右邊。
褲子:
①相同身高下女褲的立襠和褲長大於男褲。立襠長短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褲腰高度大小;
②男褲前襠的凹勢大於女褲,門襟設在前襠中心位置,而女褲門襟可隨意設置。穿男褲前襠會很寬松,而女褲會比較緊,穿著總擔心因為奇怪被盯襠;
③女褲腰的凹陷比男褲顯著,臀腰兩圍度的差值大於男褲。這樣就很容易展現女性曲線。
㈦ 第7章 人格·研究26 男性化、女性化……還是雙性化
Bem, S.L.(1974).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155-162.
你的性別是男是女?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你是男性化的還是女性化的?這是三個看似差不多的問題,答案卻可能讓你大吃一驚。對於第一個問題,答案一般是很明確的,因為這是基於染色體、荷爾蒙、生殖結構等做出的生物學回答。大多數人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也鮮有猶豫。實際上,你們從差不多四歲開始就都非常肯定自己的性別了。很可能你根本不用停下來花任何時間思考就知道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
然而,第三個問題好像就沒那麼容易回答了。不同個體所擁有的「雄性」和「雌性」,或者說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徵的程度是不同的。想一下你認識的人,你可能會把他們中的某些人劃到極度男性化一邊(這些人應該都是男人),而某些人會屬於極度女性化一邊(這些人應該都是女人),但還有一些人的性別特徵好像處於二者之間,他們既有男性化特徵,又有女性化特徵(這些人有男有女)。這些「分類」不帶有任何的評判性,而僅僅是為了說明人類一個重要特徵的差異性。這種男性化—女性化維度構成了心理學家通常提到的「性別」,而你對自己男性化程度和女性化程度的看法就是你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性別認同是人格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它包括你自己以及他人關於「你是誰」的感知。
20世紀70年代以前,行為主義科學家(以及大多數非科學家)都持有一種兩極化的性別觀點:即人們的性別認同要麼是徹底的男性化,要麼是徹底的女性化,它們被看作是單一性別維度的兩極。如果你基於這種觀點進行性別認同測試的話,你的測驗結果將處在單一維度上的某個位置,要麼更接近男性化,要麼更接近女性化。此外,當時的研究者和臨床醫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調適與個人同其基於生物學性別的性別類型的契合度有關。換句話說,當時的觀點是,為了達到心理健康的最佳狀態,男人就應該盡可能男性化,女人就應該盡可能女性化。
然而,20世紀70年代早期,這種單維性別觀點受到了挑戰。安妮(Anne Constantinople,1973)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男性化和女性化並不是同一個維度的兩極,相反地,它們應該成為衡量人類性別的兩個獨立的維度。也就是說,一個人擁有某種程度男性化特徵的同時,也可能擁有某種程度的女性化特徵。圖7—1闡明了單維和二維性別觀念的對比。
這一觀點在你看來可能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但在它最初提出的時候卻可謂是一場革命。支持這種二維性別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斯坦福大學的桑德拉·貝姆(Sandra Bem)。她向當時盛行的性別觀念發起了挑戰,當時人們認為健康的性別認同應該表現為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其生物學性別的社會期望。而貝姆提出,一個更協調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兩種行為,實際上比那些性別類型極度男性化或極度女性化的人更快樂、適應性更好。貝姆進一步發展了這項研究並開始研發一種基於二維性別模式的測量方法。在作為本文基礎的這篇論文中,貝姆創造了「雙性化」(androgynous)一詞(「andro」意為男性,「gyn」意為女性),用來描述那些同時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徵的人,他們可以根據特定情境表現出最適宜的行為特徵。此外,貝姆不僅認為某些人具有雙性化的特徵,而且當一個人從一種生活環境轉移到另一種生活環境時,雙性化的人格特徵可以為更好的行為適應性提供有利條件。貝姆這樣解釋:
舉個例子,你可能認識一位優雅、敏感、輕聲細語的女士(傳統女性化特徵),但她同時也是個野心勃勃、獨立自主、身強體健的人(傳統男性化特徵)。另一種情況,你的一位男性朋友可能好勝、統治欲強、敢於冒險(男性化特徵),但他有時也會表現出一些典型的女性化特徵,如富有情感、有同情心、充滿喜悅等。貝姆將這些人描述為「雙性化」。本文解釋了貝姆開發測量性別特徵量表,即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SRI)的理論基礎和設計過程。
每當科學家提出一種挑戰傳統觀點的新理論時,他們也就必須承擔起證明這種革命性觀點正確性的責任。如果貝姆想要研究雙性化的人與那些具有極端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徵的人之間的差異,她就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證明雙性化特徵的存在。換句話說,她必須測量出它。
貝姆認為要測量雙性化特徵,就需要有一種新的測量標准,它應該從根本上區別於先前所用的男性化—女性化量表。出於對這個目標的考慮,她所設計的量表有以下幾方面的創新。
貝姆設計的測量標準是由一系列人格特徵或特質組成的。為了得到一個性別分數,每種人格特徵都在7點量表上進行評定,1到7點分別代表回答者所覺知到自身某種特質的程度。讓我們看看這一量表是如何設計的。
記住,貝姆要使用的是符合社會期許的性別特徵。為了完成她的最終量表,她羅列出一長串她和她的心理學專業學生都認為有價值的特徵。這些特徵有代表男性化的,有代表女性化的,也有中性化的。三種特徵列表均包括200個項目。她從斯坦福大學請了100名大學生(男、女生各一半),要求對於判斷這些特徵是否符合美國社會對於一個男人或者女人的期許,並在從1(完全不符合)至7(非常符合)的7點量表上進行評定。
按照學生們給出的分數,貝姆分別選取了兩性評分最高的前20項性格特徵作為男性化量表和女性化量表的測試項。同時,她也選擇了20項可以忽略性別而每個人都期待擁有的性格(這些並不是雙性化的測試項,僅僅用來反映中性性別特徵),其中積極和消極的中性性格特徵各10項。在量表中加入這些測試項是為了保證不會由於測驗題目全部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描述或者全部是社會期許的項目而過分影響被試的反應。最終的量表包含了這60個項目。表7—2呈現了最終選為BSRI項目的特質的範例。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測量中,測試項不是按性別類型分開呈現的,而是按隨機混合排列。
按照如下標准為所有測試項評分:
1=完全或幾乎不符合
2=大多數情況下不符合
3=有時但很少符合
4=偶爾符合
5=常常符合
6=大多數情況下符合
7=完全或幾乎符合
評分
女性化得分:女性化測試項分數總和÷10=____
男性化得分:男性化測試項分數總和÷10=____
雙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減去男性化得分=____
說明:
女性化=1.00或更高
接近女性化=0.50至0.99
雙性化=-0.50至+0.49
接近男性化=-1.00至-0.49
男性化=-1.00或更低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個人進行BSRI測量,只需要用7點量表來衡量所有測試項與其自身的相符程度。相應的標准如下:1=完全或幾乎不符合;2=大多數情況下不符合;3=有時但很少符合;4=偶爾符合;5=常常符合;6=大多數情況下符合;7=完全或幾乎符合。測試完成後,被試會得到三個分數:男性化分數、女性化分數和對本文而言最為重要的雙性化分數。男性化分數是把所有男性化測試項得分相加再除以10得到的平均數,女性化分數也是按這種方法得到的,因此得分均在1.0至7.0之間。那麼,你想到如何利用這兩個分數算出雙性化得分了嗎?記住,這個量表可以分別測量男性化和女性化,但卻不包含雙性化的測試項。如果你想到雙性化分數可以用女性化分數與男性化分數的差來表示,那麼你就是正確的,因為貝姆正是這么做的。一個人的雙性化分數就是用其女性化分數減去其男性化分數而得到的,其范圍從-6至+6。真的很簡單。這里有三個典型的例子,他們分別代表了男性化、女性化和雙性化性別類型的人。
詹妮弗的男性化分數是1.5,女性化分數是6.4。用6.4減去1.5得出她的雙性化分數是4.9。理查德的男性化分數是5.8,女性化分數是2.1,因此他的雙性化分數是-3.7。黛娜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分數分別為3.9和4.3,其雙性化分數為0.4。
看一下這些數據,我們所舉的三個例子中,哪個人雙性化程度最高呢?答案是黛娜。因為黛娜的男性化分數與女性化分數基本相同(雙性化分數接近為0),並沒有像詹妮弗和理查德那樣顯示出明顯的性別取向。因此,黛娜的測量結果反映了其在自我覺知中缺乏明顯的性別定型,更多的是一種男性化與女性化特徵的平衡,這也恰恰是「雙性化」一詞的含義。
BSRI的測量結果可以這樣解釋:分數越接近於0(無論正負),表示雙性化程度越高;在正方向上距0越遠,表示女性化程度越高;在負方向上距0越遠,表示男性化程度越高。
你也許想為自己測量一下。當然,就現在來說,你並不會得到一個理想的結果,因為你對這個量表的工作原理了解得太多了!你會把男性化、女性化和中性特質分開評分,而不是像在實際測量中那樣混合在一起。不過,記住了這些告誡,你大可以試著測量一下。表7—2提供了簡化的評分和解釋說明。
任何測量根據都必須具有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測量的一致性,也就是各測試項對被試同一種特性反映的一致程度,以及經過重復測量得出一致結果的能力。「效度」是指實際測量的內容與想要測量內容的相符程度——就BSRI來說,我們想要測量的內容是男性化特徵和女性化特徵。
對學生樣本測量結果的統計表明,BSRI對男性化和女性化測量的一致性信度非常高。這就意味著男性化的20個測試項測量的都是同一種特質(假定為男性特徵),女性化的20個測試項測量的也都是同一種特性(假定為女性特徵)。為了確定測量的一致性信度不受時間影響,貝姆四周後又對最初測量過的60人實施了第二次測量。兩次測量的結果相關程度很高,因此具有很高的「重測」信度。
為了證明BSRI的效度,必須首先對男性化與女性化測試項進行分析,以確保不是對同一特質的測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貝姆所做研究的理論基礎正是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維度,並且這兩個獨立的維度可以分開測量。貝姆證明這一點的方法是考查BSRI中男性化分量表和女性化分量表得分的相關系數,結果顯示這兩個分量表的得分無顯著相關,功能各自獨立。
接下來,貝姆需要證明這個量表測量的確實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別特徵。為了確認這一點,她分別分析了男人和女人在男性化和女性化分量表上的平均分。你可以預期,結果應該是男人在男性化項目上的得分更高,女人在女性化項目上的得分更高。這正是貝姆在大學生被試身上發現的,而且這一差異達到了很高的統計顯著性。
最後,貝姆把被試按照前面討論過的形式進行了性別歸類,即男性化、女性化和雙性化。她發現大多數人的女性化得分和男性化得分的差異都很小。換句話說,大多數被試是雙性化的。表7—3呈現了在貝姆的研究中,男性化、女性化和雙性化被試所佔的百分比。
註:被試數量=917。
貝姆文章中的討論部分短小簡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轉述它的最好方法恐怕就是直接完整地從原文中引用:
這段話說明了貝姆的研究是如何改變心理學的。在其文章發表幾十年後,西方文化逐漸開始認同「有些人是雙性化的」,而且同時擁有男性化特徵和女性化特徵不僅不被人排斥,反而被認為是一種優勢。更多的男人和女人開始從事或參加那些在傳統觀念中被視為「僅限於」異性的職業、業余愛好、體育活動和家庭活動。從女CEO到「家庭主夫」,從女消防員、女軍人到男護士、男教師,從女性掌管權力到男性展現其敏感的一面,你會看到,性別角色和性別期望的轉變在社會中無處不在。
然而,這絕不是說文化已經對性別差異「視而不見」了。相反,對性別角色的種種期望仍會使我們對行為和態度的選擇產生很大影響,而且性別歧視也依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總的來說,男性還是被認為處事果斷,而女性則常常被認為感情用事;絕大多數飛行員都是男性(96%),而幾乎所有牙齒口腔保健醫生都是女性(98%)。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這種伴隨性別分界的文化差異在不斷減小,並將持續下去。
在貝姆這一新的性別觀念的影響下,大量研究開展了起來。正如先前討論過的,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社會性別與生物性別相匹配」才能最好地適應生活。也就是說,男孩和男人應該表現出男性化的態度和行為,女孩和女人應該表現出女性化的態度和行為。然而,雙性化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觀點,研究者們也開始探索男性化、女性化和雙性化個體之間的差異。
一項研究顯示,雙性化的兒童和成人趨於擁有更高水平的自尊,而且在多樣化的情境下適應性更強(Taylor & Hall,1982)。另一項研究指出,雙性化人群更易與異性建立親密關系,可能是由於他們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彼此間的差異(Coleman & Ganong,1985)。更多近期研究揭示,具有積極的雙性化特徵的人在心理上更健康、更快樂(Woodhill & Samuels, 2003)。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貝姆等人發展的雙性化理論也經歷了許多改進和完善。
許多研究者指出:那些雙性化程度高的人之所以體驗到心理上有優勢,可能更多的是因為他們表現出的是男性化特徵,而非兩種性別特徵的平衡(Whitley,1983)。仔細想想,這是有道理的。很明顯,許多傳統的女性化特質,如依賴、自我批判、感情用事等都不符合社會期望。這就說明了為什麼那些具有更多男性化特質的人會受到更好的對待,從而逐漸比別人的自信和自尊水平更高。但是,並不是所有男性化特質都是積極的,所有女性化特質都是消極的。每種性別所具有的特質都包括積極和消極兩方面。
研究者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更為精準的雙性化概念,它包括四個維度:受贊許的女性化;不受贊許的女性化;受贊許的男性化;不受贊許的男性化(見Ricciardelli & Williams,1995)。像堅定、自信、堅強被看作是受贊許的男性化性格特徵,而專橫、吵鬧、苛刻都是不受贊許的男性化性格特徵。就女性化來講,有耐心、敏感、責任感強都是受贊許的性格特徵,反之像神經質、羞怯、軟弱等都是不受贊許的性格特徵。所以,通過一個人在上述各種特質的分布,就可以推斷他所屬的性別類型:積極男性化、消極男性化、積極女性化、消極女性化、積極雙性化或消極雙性化。
當性別特徵根據積極和消極的性質進行更為細致的定義後,積極的雙性化性格優勢開始被推崇(例如Woodhill & Samuels,2003)。同時擁有最好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品質的人,比那些僅擁有一種性別特徵或結合了兩種性別特徵消極方面的人更全面、更快樂、更受歡迎、更招人喜愛、更靈活多變、也更愛自己。想像一下,把一個耐心、敏感、負責、堅定、自信、堅強(積極雙性化性格)的人(男性或者女性)和一個神經質、羞怯、軟弱、專橫、吵鬧、苛刻(消極雙性化性格)的人進行對比,你就會更加清楚地理解這種對貝姆理論的修訂。
貝姆在性別角色這一領域的研究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她應用其理論和研究對性別不平等問題進行辯論,並在其1994年出版的著作《性別透鏡》(The Lense of Gender)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討論。近期,她又開始關注婚姻、家庭以及兒童撫養的復雜問題,並出版了《一個不尋常的家庭》(An Unconventional Family,1998)一書。在書中,貝姆用自己和前夫康奈爾大學著名心理學家達里·貝姆(Daryl Bem)生活的經驗,來探究一對夫妻如何避免形成傳統的性別行為預期,如何真正平等地對待彼此,如何把孩子撫養成為「性別觀念解放」且具有積極雙性化性格的人。
你在閱讀本文時,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用來測試男性化和女性化的那些測試項目是否一直有效呢?也就是它們是否可以一直用於區分男性化人群和女性化人群呢?事實上,你可能已經並不贊同其中的一些測試項。畢竟這項研究是在幾十年前進行的,而社會價值觀對性別行為的期許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對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可能!」20世紀90年代末開展的一項研究選取美國南部一所中等規模的大學的學生作為被試,對BSRI的所有項目進行重新評定。結果顯示,除了其中兩項,其他測試項仍能在很大程度上區分男性化和女性化(Holt & Ellis,1998)。那兩項特例——「孩子氣」和「忠誠」——在BSRI中都是對女性化的描述,但在1998年的研究中,它們並沒有被評定為對於女性(而非男性)更受期許的特徵。
然而另一項研究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當選用美國東北部城市的一所大學的學生作為被試,對BSRI的測試項目進行驗證時,結果出現了很大的差異(Konrad & Harris,2002)。研究發現:(1)女性被試認為,20個男性化測試項中僅一項(「陽剛」)對於男性來說更受贊許;(2)男性被試則認為,20個男性化項目中有13項受贊許的男性化性格特徵;(3)女性被試只評出女性化項目中的2項(嬌柔和輕聲細語)對於女性來說更受贊許;(4)男性被試覺得有7項女性化項目對於女性來說更受贊許。
我們如何解釋這兩種研究結果之間的差異呢?一種可能是人們對性別的認同與地理區域有關。霍爾特和艾利斯的數據來自美國南部(還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城鎮),而康拉德和哈里斯的測試者則來自於美國東北部(而且是一個大型城市)。作者認為的另一種可能是:研究中的被試可能已經「猜到了」研究目的,從而使他們的答案帶有了一定的傾向性:
貝姆的工作對性徵與性別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的工作為與性別有關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例如,有一項研究考察性別特徵如何影響人們對處在領導地位的男女的看法(Ayman & Korabik,2010)。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研究者發現性別(部分地)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成為領導者。領導者大部分是男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傳統印象里,在成為領導的人身上,我們更多地看到男性化和社會主導性人格特徵。另外,以任務為導向、更少表達情感的個體更有可能成為領導,而這些特質在男人身上更常見。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把群體的性別構成和特定的領導任務考慮在內,那麼表現出雙性化人格特徵的個體更有可能成為領導者。這可能是由於雙性化程度高的個體能更輕易地將任務導向和情感表達結合起來,而這正是使得許多領導工作更高效的關鍵。
桑德拉·貝姆的這項研究之所以改變了心理學,是因為它改變了心理學家、個體以及整個社會對人類一項最基本特徵——性別認同的看法。貝姆的研究對開拓我們的視野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我們真正意識到什麼是男人和女人,什麼是男性化和女性化。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每個人才有機會去拓展自己的行為模式、選擇范圍和生活目標。
Ayman, R.& Korabik, K.(2010).Leadership: why gender and culture matter.American Psychologist,157,157-170
Bem, S.L.(1993).The Lenses of Gender: Transforming the Debate on Sexual Inequality.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Bem, S.L.(1998).An Unconventional Family.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Constantinople, A.(1973).Masculinity-femininity: An exception to a famous dictu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0, 389-407.
Holt, C., & Ellis, J.(1998).Assessing the current validity of the Bem Sex Role Inventory.Sex Role: A Journal of Research, 39, 929-941.
Konrad, A, & Harris, C.(2002).Desirability of the Bem Sex-Role Inventory for women and men: A comparison between African Americans and European Americans.Sex Role: A Journal of Research, 47, 259-272.
Ricciardelli, L., & Williams, R.(1995).Desirable and undesirable gender traits in three behavioral domains.Sex Roles, 33, 637-655.
Taylor, M., & Hall, J.(1982).Psychological androgyny: Theories, methods and conclusions.Psychological Bulletin, 92, 347-366.
Whitley, B.(1983).Sex role orientation and self esteem: A critical meta-analytic review.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773-786.
Woodhill, B., & Samuels, C.(2003).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rogyn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well-being.Sex Roles, 48, 55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