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前赤壁賦在結構上採用什麼方法

前赤壁賦在結構上採用什麼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22 05:24:36

『壹』 前赤壁賦 賞析

蘇軾的《前赤壁賦》在構思上:以清風、明月、流水為線索,結構文章.
寫作方法或是表現手法:是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結合為有機的整體,運用主客對話來說理;語言表達上注意駢散結合,穿插歌詞、對話,顯得生動活潑。
形文特點:一、採取主、客問答形式,將寫景、抒情、哲理及議論熔於一爐,集人生觀、自然觀、辯證法於一體。二、賦體的對話手法;「抑客伸主」的表現方式;情、景、理三者的有機融合。
主要藝術特點及其產生的藝術效果:本賦將寫景、抒情、議論三者融會統一,詩情、畫意、哲理兼而有之,顯得揮灑自如,流暢奔放。作者將跌宕起伏的情感,深有啟發的人生哲理,藉助於江水、明月、清風等自然景物,作形象化的表達,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此外,本文還是文賦的典範之作,除了具有賦體通的鋪陳和問答之外,還將駢散句交錯使用,用韻也時疏時密富於變化,既是感人致深的詩歌,又是理意透避的散文

『貳』 蘇軾的前赤壁賦藝術特色及其修辭手法是什麼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復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溯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客的傷感起於曹操的 "月明星稀",終於"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於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捲自如、活潑流暢,在《前赤壁賦》中也不難發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至於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於鬥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前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麼難忘的藝術享受。

『叄』 前赤壁賦採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前赤壁賦》一文採用主客問答這種表現手法。 作者剛剛開始對人生持悲觀態度(客的態度),但是後來以變和不變兩方面給自己說理,最終由憂愁、悲觀走向了歡喜、樂觀,是對人生看法的一次突破。全文表現的人生觀是

『肆』 前赤壁賦用了什麼手法

《前赤壁賦》一文採用主客問答這種表現手法.
作者剛剛開始對人生持悲觀態度(客的態度),但是後來以變和不變兩方面給自己說理,最終由憂愁、悲觀走向了歡喜、樂觀,是對人生看法的一次突破.全文表現的人生觀是樂觀豁達的,這也是我們認為蘇軾是兼容佛道兩種宗教優點的有力依據.

『伍』 蘇軾《前赤壁賦》一文的問題。

C錯

有原文可知,客人的思想消極悲觀,而蘇軾(主人)的思想樂觀豁達。此文表現出蘇軾面對人生中的坎坷波折(仕途不順)時豁達樂觀的思想,並沒有採用伸客抑主的方法。

『陸』 前赤壁賦的結構安排有什麼特點

《前赤壁賦》賞析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其間,他縱情山水,兩賦赤壁。世人稱夏歷七月十六所作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所作為《後赤壁賦》,是為一時名篇,千古力作。
1、主客問答的辭賦結構
賦是介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自荀子《賦篇》創其名後,歷史上先後有鴻篇巨制的漢賦、駢偶講究的駢賦、格律嚴謹的律賦。至唐,科舉考試中仍要按聲律平仄寫賦。杜牧的《阿房宮賦》可稱濫觴,宋歐陽修《秋聲賦》已趨成熟。蘇軾才華橫溢,他擺脫了堆砌典故、拘守聲律的束縛,在句法自由、結構自由、韻律自由中,既保持賦的形體,又含詩味的濃郁,且與散文亦迥乎有別。因此,《前赤壁賦》行走自由、似詩如畫,可以說是散賦中傑出的代表作。
歷來游記以游賞山水為題材,大多用記游寫景抒情為常法。蘇軾游記赤壁,推陳出新。首先,他記敘之體是虛擬的主客對答的結構形式。主客對答是賦體中的傳統手法,主與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賦》中,客的觀點和感情是蘇軾的日常感受和苦惱,而主人蘇子所抒發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的領悟,而這一切則是通過嗚嗚洞簫、主客設問引起。其次,辭賦行文多用排比、對偶,即所謂韻文,此亦是賦的主要特點。但《前赤壁賦》每段首句或開頭幾句又多為散句。如首段「舉酒屬客」「少焉」為散句,第二段開頭「於是飲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則以散句為主。可見,全文散句成份多處。但是,既然是賦,則應該用駢句或近乎駢句為主。《前赤壁賦》以四字六字為多,幾同於「四六文」。讀之於整飭中見參差,整齊中顯自由。這樣既顯示了傳統賦體那種特質和情韻,卻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講究又不為束縛。最後,辭賦講究聲韻美。《前赤壁賦》多處押韻,卻換韻較快。每段一韻或幾韻不等,而且換韻處往往是文義的一個段落。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的「慕」「訴」「縷」「婦」,第四段的「鹿」「屬」、「粟」「窮」「終」「風」,以及末段的「主」「取」與「色」「竭」「適」等。總之,《前赤壁賦》以文為賦,藏韻於不覺;借客設問,嘆人生之如寄。用辭賦之語言形式,卻又棄尋常之套路,以至象「若夫」「爾乃」「是以」等等也拋而不用。這是大家的蘇軾兼取散文和辭賦的優點、手法作賦,是蘇軾此賦出新處,亦是絕妙處。
2、詩化的景情融合
讀《前赤壁賦》,我們感到蘇軾寫的景美。你看,一葉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與天宇合一。以至於江動還是船移,御風還是乘雲,是實景還是虛象,說是又不是了。然而,文章寫得卻是常景,正如清代文學家方苞所說,「所見無絕殊者(沒有什麼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文章寫的是常景,是山水,是風月。但是,為什麼又有如此感人的魅力呢?答曰:它的景是詩化的景情融合所致。
文章通篇以景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輔之。首段「風」和「月」開卷。「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和「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幾句,極凝練簡潔點出風月,寫出江景。接著,文章反復再現「風」和「月」形象。如歌中的「擊空明兮沂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於悲風」,蘇軾答對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都緊緊扣住了「風」和「月」。這種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渾然一體,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你看,秋江的清風,澄凈的星空,月移船行。無邊的風月渺渺入懷,人好像在仙界飄。正當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個「樂」字時,扣舷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向了莫名的惆悵。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觀;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內涵。文章接著下來,由「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句,再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抒發感情。當然,這中間,蘇軾是借景物、地點的關合。最後,仍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議論,即人們常見的山川、風月的變與不變、有窮無窮來感嘆人生。可見,「風」「月」這慣常的景色,起始寫來又極似閑筆,在《前赤壁賦》中卻因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樂甚」「愀然」之情,而讀者則是在不知不覺中為這常景打動,為這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因為,這景這情,有歷史人物的業績,有古戰場的空寂,有作者的曠達和惆悵。文章正是這樣由於景物的反復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斷消長,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納,使景情融合達到完美統一,使常景產生如此感人的魅力。
3、達觀的人生境界
有人認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感嘆人生短暫,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還會說,蘇軾不過是在此文中主張「及時行樂」而已。我們認為此論有誤。蘇軾詩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賦》這樣充滿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應該說亦不算多。《前赤壁賦》以「風」「月」為主景,則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風」「月」之中。我們知道,宋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舟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遊玩。蘇軾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悶與迷惘,這對一個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是很自然的。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給他帶來了舒暢心情,酒酣耳熟後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使他從水的流逝、月的盈虛中領悟到物的變與不變。「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虛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虛,是變;但是前浪雖去,後浪再來,流水仍在,月也始終沒有盈虧,這又是不變,也沒有變。而隨著水與月的長存無窮,每個曾經伴著長江與明月的生命也一樣都會長存,都屬無窮。這就是所謂的「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讀文至此,我們難道不覺得文章的意蘊是積極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達觀的么?

『柒』 赤壁賦的創作手法

(1)「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3)形象優美,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主客關系
第一,前賦的主客之間,感情的旨趣更和諧。此賦首言「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主客同船共游、同飲共樂、同調歌吹,極朋友相和相知之情。末有「客喜而笑,洗盞更酌……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描寫,這里更是渲染出經過一番思想交流之後,朋友之間更深一層的情意和諧。而後賦雖也設為主客,主客之間也以宴飲游樂始:「二客從余過黃泥之坂……行歌相答……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但二客卻不能像前客一樣與蘇子始終同趣,當蘇子游赤壁斷岸時,「二客不能從」,顯示了主客之間情致之異,和作者的孤寒之情。至於末尾部分的「須臾客去,余亦就睡」的意興蕭索正和前賦末尾形成鮮明對照。
第二,後賦的主客之間,思想的交流更深入,主客情感上的和諧並未成為思想交流的障礙,反而成了其交流的基礎。主客先後坦言對個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在了解溝通之後主人才翻進一層,以帶有禪意的哲思開導客人思想的淤塞。當然,如果我們還記得蘇軾作於同一時期的《念奴嬌》(大江東去)一詞,就會明白,客方的人生如夢、個人渺小思想其實也是蘇子心中盤桓不去的陰影。所以,主客問答的內容又分別代表了蘇軾思想中對立互抑的兩個側面。主之答客,不僅替客破悶,而且自通關節。而在後賦中,主客的感情交流既停止在一個淺表的層次,思想之間更形不成碰撞或互慰。一個明顯的跡象是主客除了在開頭尋找酒菜以消良夜時興趣相近略有問答外,在文章的其它部分特別是在蘇子借景抒情的重要段落,主客之間並沒有形成問答交流,以至於作者不得不借一隻突兀的孤鶴意象來寄其情懷。文章的末尾部分雖採用主客問答體,然此客非彼客,他是與「二客」風馬牛不相及的夢中道士,也就是曾在前賦中與蘇子甚相得的道士之魂。而且他與主人之間的問答也是引而不發,他只以一句「赤壁之游樂乎」挑動蘇子的心弦,使之發出裊裊的餘音。這不僅在文賦的結構上實屬變體,即使僅從形象而言,也已不純,它反映了後賦主客關系的鬆散性。這是兩賦主客關系的主要區別。
這種主客關系的緊密與鬆散之別,與情思起伏幅度的大小共同決定了兩賦或以動盪見奇、或以平進示幽的不同結構。而結構的差異則表明了作者在寫作兩賦時,鬆弛與緊張兩種不同的創作心態。前賦結構在張弛有度、首尾圓合中表現出的完美性,是蘇軾才情沒有受到精神壓抑的自由鬆弛心態的體現。惟有在這樣的心態中,創作才會出現不可重復的高潮,技巧才會融化到不見痕跡的境界,使思想與感情表達如那隻滑翔在不辨水天、無盡空明之境的小舟,全然感覺不到局限羈絆,全然不見安排與勉強。前賦的感情與思想表達之所以令人感受到行雲流水般的舒暢自然,從而被視為文賦一體不可再現的傑作,關鍵就在於它是善思的蘇軾在鬆弛自由的創作心態中完成的精神遨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是自由飛動的境象,客之悲哀、主之寬解是自由宣發的內情,或歌或憂、或悲或笑,是自由無忌的生活態度。它們都是從鬆弛的蘇軾心中自由奔赴到他的筆下的。
然而自由的心態不易獲得,它受到外境內情的各種制約。缺乏境界相同而相得的朋友,缺乏令感覺滋潤的美景,缺乏內在情懷的暢通無阻——或者說因為前緣、因為思考所必經,內在的情緒節奏剛好處在一個低點,都不能使創作完成於鬆弛自由的心態之中。與自由鬆弛相對應的是緊張,全然的緊張根本不能使人創作出完整的作品,而部分的緊張則無礙。後賦就完成在部分的緊張這一創作心態之下。所以它的整體情思是含蓄的、內傾的,在結局處也沒有打開,沒有表現出前賦那樣如波濤般起伏的情思節奏。對文賦這種文體來說它不免屬於異數。這種緊張的心態不僅在內情上顯現,也在它的外境上顯現。「斷岸千尺」所喻示的自然的擠壓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形成的瘦硬與緊張感,孤鶴橫江、掠舟而過形成的意象突兀感,別借一道士以完成主客問答所造成的斷裂感,將道士夢影與孤鶴對接所造成的著意感,以及明知是與道士夢中問答、醒後卻要「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的勉強感,都說明了作者作此賦時心態不夠自然而處於某種緊張狀態。當然,比較緊張的心態雖造成了其情思表達的不夠跌宕自如,且露出著意安排的痕跡,但它在審美經驗上卻別造一境,使散文具有了抒情詩意味深長的效果。
作品解讀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因為堅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他的思想境界亦隨境遇之變、閱歷之廣而不斷深化。他在元豐五年那個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寫下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不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轉化,也反映了他創作風格的新變,成為代表中國古代散文創作的新境界和文賦一體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變化結構
一、變化的結構和不同的創作心態
文賦作為宋朝出現的一種新文體,事實上是多種文體的「嫁接物」。它大體以散文語言為主,在體式上部分借鑒漢大賦的主客問答的結構和押韻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賦的駢偶句式。與賦體相比,它更為散化;與散文相比,它又改變了慣常以議論、說理、敘事為體式的特點,而借用了詩歌的「意境」來傳情達意。在其中,整散結合的語言,設為主客的結構,情感濃摯的意境,是文賦三種最主要的文體特點。這三大文體特點由前輩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定型,蘇軾的《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追隨其後又出以變化,使「從心所欲」與「不逾矩」完美結合。這在前賦中表現尤為明顯。因此,向來談論蘇軾文賦者多重視前賦而忽略後賦,或以前賦涵蓋後賦,從未把它們當作在思想上相呼應、在境界上相對照、在結構上有區別的「連體雙嬰」,因而難以識別二賦結構的同中之異對了解蘇軾的創作心態有何妙用。事實上,前賦起伏有致的情意變化與主客之間暢恣的問答,後賦情意的隱曲性與主客之間問答的淺表性,已經暗示了作者寫作兩賦時不同的思想狀況和創作心態。在解說這一點之前,具體比較一下兩賦的主客關系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是他們的關系產生兩賦有差別的結構,而松緊異趣的創作心態就因結構的差別而顯示。
二、水與月——鬆弛自由的精神象喻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面對赤壁的山水風月、主客的扁舟漁唱等可入詩境的各種物象,著重描寫了水、月兩種優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長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時之水「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其時之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水狀茫茫無際而雍容舒展,月色濃華可人而與水相照。水若無際,月若無際。不辨何處是水,何處是月,只覺得置身於一片無掛無礙的「空明」之中。萬千毛孔,俱為舒展;百端俗慮,一齊拋撇。於是才引發了「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極度自由之感。這是散文自《莊子》以後久違了的精神逍遙游的再現。馮「虛」即游於「空明」也,它將水月的色性融為一體,比謝庄的《月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能得水月相交之神髓。因為謝庄借月寫相思之情,月在天外;張若虛見水月興人生之感,月在心外。而蘇軾則將水月之美用心去感覺去揉合了——這才能找到「空明」一詞來形容水月相融之境,和它給予人心的無比熨貼和自由感。而「浩浩乎」、「飄飄乎」直陳襟懷恣暢之感,已是順乎水月之美的導引,自然產生的了。「馮虛御風」、「羽化而登仙」皆是借用道家典籍所記真人、成仙之事表明內心極度自由、不慮世情之境。它們意味著,如此不見水月、只覺空明之境不僅是作者擺脫俗情的誘因,也是其精神臻於空明後外在的象喻。由此空明見彼空明。空明的境界是一種萬慮都歇的無欲無機之境,而水月則是一種能濾洗人的煩憂、使人進入自由思考的有意味的物象。平日興趣落於人倫的孔子之見流水而感慨時間與存在,性格瀟灑無羈的李白之因明月而人靜起鄉情,最能表明水月的這種精神導向性。佛教禪宗認為它是一種思想的象喻。「一月能映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攝。」釋子借一月與千江之月的關系喻言自性(佛性)與他性(一切性)、有和無、變和常的辨證關系,在世界的差別之中更注重無差別的覺悟。因此,水月之象也是佛徒參禪證道的入門處。宋代禪思想深入人心,理學濟以禪思,詩學濟以禪喻,士大夫們大都將禪思作為思想的增容劑,蘇軾也不例外。在此空明靜觀之夜,蘇子見水月而起幽情,在靜觀中超越得失人我的思想局限,由道入禪,合道與禪,仰觀宇宙、俯察自身,反思自身與宇宙的本性,進入哲學本體思考之境。他和釋子一樣,也借水月為喻,在彷彿永不消逝——「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水月中,感覺到永恆同樣潛伏在自己的體內:「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樣,即使明知一切都在微小的時段中發生變化,「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也因為自己具有與天地宇宙一致的「變中寓有不變」的本性而欣喜,為自身融入自然、獲得自然性而滿足。思想在自由之境穿行而獲得的這種禪思如佛光自照,令他在一瞬間釋濾了長期以來囤積的壓抑和苦悶,精神與肉體一起放鬆在這空明的禪境中。沐浴著無盡的清風明月,主與客一起擺脫了,自由了,安然酣眠在水月奇境之中,彷彿連夢也不來騷擾一下。
三、山與鶴——孤懷苦悶的情感對應
在《後赤壁賦》中,水依然在,月依然在。月色十分清朗,正可謂「月白風清」,因為這冬夜的月輪竟可照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令人在「顧而樂之,行歌相答」之後,仍覺得不能暢意,而發出「如此良夜何」的嘆息;水勢猶可放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然而此際月色已在作者心外——「山高月小」。那「斷岸千尺」的險峻之山聳立在蘇子面前,成為他感覺的中心,而月亮則高高地孤懸在空中,成了疏離的自然物。水呢?水也失去了七月江水豐滿無涯的風采,在「江流有聲」中改變了前賦「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的境界。它的的確確是「往」了,以至都露出了水下的巨石來——「水落石出」。如此之水再也不能引發作者的禪思妙想了。而石頭,那堅硬、峭立、永遠也不能與人相融的石頭瘦稜稜地突現在江邊、岸上,與高聳的山體一起壓迫著作者的視覺,它們的包圍引發了他精神上的緊張。難怪蘇軾當此荒寒之境,要發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感慨,意識到了他所曾忽略的變化的偉力。
水月誘發了蘇軾的情緒,使他先因月色清美而生再游赤壁的興致,又因逝水無情而對自然的變化不居產生惆悵之情。但若是人情和諧,惆悵應可以淡化,情緒將再臻高潮。無奈其時的客人已非前時,他們雖在消此良夜的興趣上與蘇子淺合,但對自然的情味卻不如蘇子濃厚。他們與他之間,既沒有同登山崖的興致,又無思想的真正碰撞。這樣,由自然之變所興的愁情就愈積愈重了,釀成了無可傾發的孤獨苦悶。而消退之水高遠之月,也就不再是對應他當下情懷的中心意象。壁立萬仞的高山(與岸邊累累的巨石)和突兀飛來的孤鶴,就成了新情懷的對應之象。他那「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即登山而上直至「攀棲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駐頂回望的動作,既反映了其暫離人間的潛意識,又表明了他躍出苦悶包圍的心態。而他那種令「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雲涌」的恣情長嘯,更是以我御物即召喚主體能量以化解苦悶的象徵。然而高岸氣寒,無伴寂寞,嘯聲也不足以舒解心中物不相融、人不相知的憂恐與悲哀。當其下山之時,已是游興都消,苦悶未解,處於跟前番游赤壁相對照的心情當中。
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徵了他積郁難消的苦悶之情。杜甫就曾以終南山象徵其憂愁之重——「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蘇子的赤壁高岸也有相似的比喻效果。鶴呢?鶴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化育出的意象。歇於松柏、不作稻糧謀的鶴在蘇軾的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於世外者的象徵。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宣發內心棄世的幽情,鶴的意象尤其為他所鍾愛。此際在蘇子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只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棄世而自舉的,它可以慰藉同樣感受狀態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的象徵,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所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問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只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的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鍵面,蘇子一孤鶴一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踏於世外的逸士隱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後開門尋找,夜色茫茫,不見孤鶴,也並無道士。一筆雙綰,餘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揉合在詩化境界中。山(石)形與鶴象,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諧所生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嚮往自由的念頭找到對應了。
《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創作時間相隔不過三個月,寫作時的語氣還連接著,但作者創造的境界卻處於對照中,思想情感也處於兩般境地或者不如說處於矛盾之中。何以會如此呢?關鍵在於「佛性」不敵「一切性」,前賦中永恆不變的「道」不足以回答現實中時時變化、處處差別的存在所包含的復雜「問題」。蘇軾在觀念上的「打通」是抽象的,並不能使他面對千變萬化的現象漠然無情。觀念永不能代替實感,抽象總是遺漏豐富的細節,而細節往往與情感相連。這是每一個富有生活經驗的偉大作家都不能迴避的矛盾。蘇軾之觀水逝而惆悵,知道永恆為虛言;對俗客而生悲,懷想世外之高人。其理之通塞,其情之悲喜,其境之或明或暗,或空明或幽峭,正表明了其思想中那神秘的感情誘發者,也觀坐在哲思與人生的裂縫中。

比較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蘇軾的代表作,均入選中學或中師課本,也是學習中文的學生所要掌握的篇目。這兩篇(首)作品,同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同是以赤壁為題,都寫赤壁景色,都緬懷和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然而細細品味這兩篇(首)作品,會發現它們同中存異。
1 都寫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集中寫景。開頭一句「大江東去」寫出了長江水浩浩盪盪,滔滔不絕,東奔大海。場面宏大,氣勢奔放。接著集中寫赤壁古戰場之景。先寫亂石,突兀參差,陡峭奇拔,氣勢飛動,高聳入雲——仰視所見;次寫驚濤,水勢激盪,撞擊江岸,聲若驚雷,勢若奔馬——俯視所睹;再寫浪花,由遠而近,層層疊疊,如玉似雪,奔涌而來——極目遠眺。作者大筆似椽,濃墨似潑,關景摹物,氣勢宏大,境界壯闊,飛動豪邁,雄奇壯麗,盡顯豪放派的風格。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場作了鋪墊,起了極好的渲染襯托作用。
《赤壁賦》寫景則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遊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後即寫景。詩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時節,柔柔的秋風徐徐吹來,擺弄著詩人的衣角頭發,吹走惱人的暑熱,大江江面,水波不興,風平浪靜。詩人信筆寫來,心情閑適瀟灑。在寫了詩人和客人飲酒詠詩之後,詩人再寫日出後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霧浮起在寬闊的江面上,在皎潔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瑩透明。詩人所寫秋夜月下江景,反襯其澄澈無滓、灑脫無求的內心世界,《赤壁賦》所寫的赤壁景寫得空明柔美,反襯出了詩人怡情山水,閑適灑脫的心境。
2 都寫有關赤壁的歷史人物,但人物成敗不同。
這詞和賦,不但寫了赤壁景,並且寫了有關赤壁的歷史人物。我們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戰而聞名,赤壁之戰戰場上敵對雙方的主帥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國鼎立之勢。赤壁之戰,周瑜功成名就,英名遠播;蓋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敗。
詞所緬懷的古人,是赤壁之戰中取得巨大勝利的周瑜。詩人寫周瑜,可謂是極盡贊美之能事。先從側面描寫,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襯英雄,英雄美人,風韻無限;次寫肖像,姿態威武,英俊奮發,風采動人;最後寫風度,面對強敵,談笑自若,胸有雄兵,穩操勝券。詩人通過從不角度的描寫,寫出了周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儒將風范和過人的膽識和才智。詩人以濃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戰中勝利的英雄周瑜,實是以古人的年輕得志建功立業襯托自己身處逆境有志難伸功業無成的失意,為下文抒情蓄勢。正如古人雲「詞是赤壁,心實為已發。周瑜是賓,自己是主,寓主於賓」。
賦緬懷的是被周瑜打敗的曹操。詩人先寫其勢如破竹的攻勢,「破荊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勢不可擋;次寫軍隊之多,氣勢之大,水軍船隊首尾相接千里,軍旗遮蔽了天空;再寫曹操不可一世的驕態,面對長江喝酒,橫執長矛吟詩,這實在是一個蓋世的英雄,詩人在極力渲染曹操不可戰勝的赫赫聲勢後,最後卻來一句「而今安在哉?」來否定虛化。是啊!擁有百萬雄兵,視天下為無物的曹操,一樣「困於周郎」,一樣被「浪淘盡」,何況是被貶謫放逐的詩人呢?故詩人生發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哀嘆。詩人寫失敗英雄曹操,是為了抒發其「宇宙無窮,人生短暫」感慨,由敗者引發已悲,用得恰到好處。
詩人同懷赤壁的歷史人物,卻勝負不同,成敗各異但又各得其所,各盡其妙。
3 都抒懷,感情基調又各不相同。
詞中,詩人傾筆於周瑜,以濃墨重彩寫出了他風流儒雅從容破敵的颯爽英姿,盛贊了他所立的赫赫戰功和輝煌業績。詩人自比古代英雄,從而引發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感喟和悵惋。詩人半生顛簸,命運坎坷;先是不支持變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後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旋即又遭貶謫。誠及「報國欲死無戰場」。故詩人「早生華發」,而「人生如夢」,一聲長長的喟嘆,即可見其深深的痛惋和頹唐。但是,詩人畢竟性格曠達樂觀,「奮歷有當世志」,盡管身處逆境,歲月蹉跎,有志難伸,「人生如夢」這種虛無的佛老思想僅僅是一閃念,「一尊還酹江月」。詩人以酒祭月,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現了自己壯心未泯,夙志猶存,詩人內心雖有苦悶傍徨,但是思想還是樂觀曠達、昂揚向上的,所以該詞詞風氣勢磅礴,雄壯豪放。清代文人評蘇軾詞曰:「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該詞可算代表作。
賦中,蘇軾充分利用賦重鋪排的特點,思想感情發展過程一波三折。詩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賞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閑適,怡然自得;但因聽蕭聲,懷古人,羨水月而悲;最後詩人通過一番哲學思辯,擺脫「哀吾生之須臾」的煩惱。思想得到升華,由悲而喜,開懷暢飲。賦亦寫作者被貶謫放逐,壯志難酬的苦悶及曠達樂觀的思想,但和詞相比,它沒有詞的雄壯豪放,而是顯得深沉蘊藉。
不管是詞和賦,詩人都寫了他被貶後有志難伸的苦悶,但最終都得以解脫,這也充分體現了蘇軾「外儒內道」的思想。
對於兩篇(首)具有相同背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寫的作品,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合起來學,注意比較其異同,我們將學得更深更透,對我們的學習將大有裨益。

『捌』 「前赤壁賦」賞析

《前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前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游寫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展開,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前赤壁賦》賞析文章,希望對於同學們的《前赤壁賦》有所幫助和裨益,希望同學們對於《前赤壁賦》的學習更加的扎實和踏實!

『玖』 《前赤壁賦》主要繼承了漢賦什麼表現手法

賦是介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從戰國時荀卿的《賦篇》創其名開始,先後出現了宏篇巨制的漢賦、駢偶講究的駢文。這篇《前赤壁賦》是韻文,從頭至尾換了十二次韻;像漢賦一樣,採用主客答問的方式來闡述作者的思想、認識;又似駢賦和律賦,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與對偶,具備了"賦"的基本特徵,但它又不為"賦 "這種文體所拘泥,多處運用散文筆法,句式有時長短、有時整齊,參差錯落,可以稱得上是散韻巧妙結合、詩文和諧統一的佳篇,對辭賦體的發展與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前赤壁賦在結構上採用什麼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