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形容 分析 的詞語
一針見血;擘肌分理;洞悉事理
擘肌分理
拼音:
bò jī fēn lǐ
簡拼:
bjfl
同義詞:
條理清晰有條不紊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形容分析思路清晰
❷ 成分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的不同
成分分析法是用特定的符號表示句子成分的分析方法,其特點是表示的句子成分比較直觀,缺點是不能很好的表示構成句子的成分之間的層次關系;層次分析法是用框圖表示構成句子的詞語之間的結構層次和結構關系的分析方法,起特點是能很好地表現句子的結構層次,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死一個句子的分析,表達出來要較大的篇幅.
主要有(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二)層次分析法
(三)其他句子分析方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又稱「中心詞分析法」,是傳統語法學使用的句子分析方法。
①句子分析就是分析一個句子(單句)的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有六種——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②詞與句子成分之間存在對應關系,短語中只有聯合短語和主謂短語可以直接充當句子成分。
③主語和謂語是主要成分,賓語和補語是次要成分,定語和狀語是附加成分。
把主謂短語看作句子,認為句子總是由主謂短語充當。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成分時,就叫做「小句」或「句子形式」;將非主謂句稱作「無主句」。
④偏正短語要先找出其中的中心語,述賓短語或述補短語要先找出其中的謂語中心詞。
在分析過程中:
首先將句子分為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找出全句的主要成分——主語和謂語;
再看謂語由哪種動詞充當,以及後面跟著的賓語和補語;
在主語部分找出附加在主語前面的定語,在謂語部分找出附加在謂語前的狀語。
例如分析「未來幾十年裡,地球能源將面臨嚴重的短缺問題」。
第一步:找出主要成分
未來幾十年裡,我們生活的地球能源將面臨嚴重的短缺問題。
第二步:找出次要成分
未來幾十年裡,我們生活的地球能源將面臨嚴重的短缺問題。
第三步:找出附加成分
[未來幾十年裡],(我們生活)的地球能源[將]面臨(嚴重)的(短缺)問題。
層次分析法,又稱「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對句法單位(包括短語和句子)的直接成分進行結構層次分析的方法。由於切分過程中盡可能採用二分,所以層次分析法又稱作「二分法」。
語法從表面上看是線性排列的符號序列。線性排列是指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說出或寫出的形式。但是語法結構卻是有層次性的,層次是指句法單位在組合時所反映出來的不同的先後順序。
表層的線性關系背後暗含著隱性的層次關系。小的語法單位是大語法單位的組成部分,大的語法單位是由小的語法單位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為更大語法單位的組成部分。
語法結構的每個層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兩個語法單位,這兩個小的語法單位就是直接成分。每一個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
例如:
我們 進行 社會 調查 分析過程
|主||____謂_______|
|_述 | 賓____ |
|_定)中 | 更多例子
層次分析法就是逐層將一個句法單位(聯合短語等由多個直接成分組成的短語除外)切分成兩個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
層次分析法的分析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切分結構層次,第二步是確定結構關系。
例如:
他 去年 去 了 一趟 美國。 分析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謂關系
|___||______________| 狀中關系
|________| |__| 述賓關系
|_| |___| 述補關系 更多例子
切分過程中應注意:
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當,後面便容易全都切錯。
②必須逐層切分,直至分析出每個實詞,語素不需要切分。
③為避免切分過程中的遺漏,一般採用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逐塊切分的分析步驟。
層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圖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組合法和樹形圖。
①切分法
切分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將所要分析的短語或句子作為一個整體,從大到小,逐層切分。
例如:
申奧 成功 有助於 中國 的 改革 與 開放。 分析過程
|_ 主 __| |______ 謂 ________________|
|主| |謂| |_述_ |______ 賓___________|
|__ 定_)_ 中_______|
| 聯 + 合 |
②組合法
組合法是把所要分析的短語或句子切分到單詞,然後從小到大,依次組合起來。例如:
他 弟弟 在 北京 念 大學 分析過程
|_定中_| |_介賓_| |_述賓_|
| |____狀中____|
|_____主謂______|
③樹形圖
樹形圖是把有關的結構分析用豎線和斜線連接起來,從而顯示出句法單位內部的結構關系。例如:
S
/ \
主語 謂語
/ \ / \
偏 正 述 賓
| | | |
取暖 設備 出現 故障 分析過程
(三)其他句子分析方法
1、變換分析
2、語義特徵分析
3、語義指向分析
變化分析是通過移位、添加、刪除、替換等方法來考察兩種句法結構之間的關系和變換規則的分析方法。 變換分析著眼於句法結構的外部分析,考察具有內在聯系的不同句法結構之間的聯系。例如:
A、台上坐著主席團
B、台上演著梆子戲
C、山上架著炮
三個例句包含的詞類相同(處所名詞+動詞+助詞+名詞),排列順序相同,內部層次關系相同,但是A句表示靜態意義(台上有主席團)、B句表示動態意義(梆子戲正在上演)、C句既可表示靜態意義(山上有炮),也可表示動態意義(山上正在架炮)。
下面我們通過變換分析法分析三個句子。
A句可以變換為「主席團坐在台上」。類似的例子如:
門口站著人—→人站在門口 床上躺著人—→人躺在床上
黑板上寫著字—→字寫在黑板上 牆上掛著畫—→畫掛在牆上
B句可以變換為「台上正在演梆子戲」。類似的例子如:
外面下著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 操場上放著電影—→操場上正在放電影
教室里上著課—→教室里正在上課 隔壁打著電話—→隔壁正在打電話
C句既可以按照A句模式變換,也可以按照B句模式變換。
山上架著炮—→炮架在山上/山上正在架炮
類似的例子如:院牆外修著馬路—→馬路修在院牆外/院牆外正在修馬路
通過變換分析,不但將內部層次關系相同的「台上坐著主席團」、「台上演著梆子戲」、「山上架著炮」區別開來,而且分化了類似「山上架著炮」的歧義。
語義特徵分析是分析和概括同一句式中處於相同位置上的詞所共有的語義特徵的分析方法。例如:
A類:
他贈了幅國畫給我—→他贈給了我一幅國畫
學校獎了三千元給他—→學校獎給了他三千元
B類:
我買了斤香蕉給他—→*我買給了他一斤香蕉
我要了個名額給他—→*我要給了他一個名額
A類句子與B類句子都是連謂句,內部層次結構相同,但表達的語義不同:
A類句子包含兩個動作,但說的是同一件事情(「贈國畫」和「給我」是國畫由他轉移到我的過程)。B類句子也包含兩個動作,但說的彼此分離的兩件事情(「我買了斤香蕉」和「給他」互相分離的兩個過程)。
A類句子與B類句子的不同關鍵在於動詞語義特徵上的差別。
A類句子中的「贈、獎」具有「給予」的語義特徵,而沒有「取得」的語義特徵。B類句子中的動詞「買、要」具有「取得」的語義特徵,而沒有「給予」的語義特徵。
語義指向是指句法結構中的某一成分在語義上指向相關的另一個成分。
語義指向分析就是通過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語義指向來解釋和說明某一語法現象的分析方法。
通過語義指向分析,可以把一個狹義同構的句式分化成語義不同的句式。
例如,同為「動詞+形容詞+了」的述補結構,其補語的語義指向各不相同。
砍光了(補語指向「砍」的受事,「樹砍光了」)
砍累了(補語指向「砍」的施事,「我砍累了」)
砍快了(補語指向「砍」這一動作的本身,「你砍快了,得慢點砍」)
砍鈍了(補語指向「砍」所利用的工具,「刀砍鈍了」)
砍壞了(補語指向工具或受事,「他把刀砍壞了」、「桌子砍壞了」)
砍疼了(補語指向受事或施事的隸屬部分,「把他的腳砍疼了」、「忙了半天,胳膊都砍疼了」)
語義指向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在語法形式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語義解釋,揭示句法成分之間在語義上的種種聯系,使許多從形式上看來完全相同的結構分化為在語義上並不完全相同的結構。
❹ 古代分析詞性的方法
「之」在文言文中常當代詞、助詞、動詞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詞
1、 代人,如《項脊軒志》中的「先妣撫之甚厚」,「之」可譯作「她」,代老嫗。
2、 代物,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之」代「土地」。
3、 代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與坐談,問之客曰」,「之」代「與徐公孰美這件事」。
4、 指示代詞,如《寡人之於國也》中的「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譯作「這,這樣」指上文「河內凶……亦然」。「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說趙太後》,「之」譯作「那樣」。
二、 作助詞
1、
定語的標志,如《諫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職役哉」,這里的「之」連結名詞性定語「百司」和中心語「職役」,可譯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關系。此句可譯為「代管百官的職事呢?」。《過秦論》中的「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兩個「之」分別連結形容詞性定語「膏腴」、「要害」和中心詞「地」、「郡」,表示修飾的偏正關系。
2、 補語的標志。如《捕蛇者說》中的「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之」在這里作補語的標志,可譯作「得」,表示連結中心詞「不幸」和補語「甚」。
3、 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夫晉,何厭之有」,這里「何厭」是「有」的賓語,提前了。此句可譯為「晉國(的慾望),有什麼滿足的(可能)呢?」
4、 定語後置的標志(不譯),如《勸學》中的「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兩個「之」都作定語後置的標志,「之」字前是中心語,「之」字後是定語。此句可譯為「蚯蚓(雖然)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
5、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如《歸去來兮辭》中的「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這里兩個「之」用在主謂片語之間,表示這一片語不能單獨成句。此句可譯為「(我)羨慕一切生物得到復甦的時節其時,感嘆自己的年華行將結束。」
6、
用在主語和介詞結構之間,表示它們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強調、突出這個介詞結構的意義。(不譯),如《寡人之於國也》中的「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語「寡人」與介詞結構「於國」之間,強調「於國」的意義,此句可譯為「我對於治理國家,可算是盡了心的了。」
7、
襯音助詞(不譯),用在表示時間的詞或某些動詞的後面,湊足一個音節,它沒有實際意義,只是起著協調音節的作用。如《勸學》中的「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之」嵌在時間詞「須臾」的後面,協調音節,作詞綴,此句譯作「比不上片刻學到的東西多」。《諫逐客書》中的「由此觀之」,這里的「之」接在動詞「觀」後面,協調音節,無義,此句可譯作「從這看來」
8、 嵌在姓名中間,無實義。如「佚之狐言於鄭伯曰」、「若使燭之武見秦君」、「介之推不言祿」、「宮之奇諫假道」中的「佚之狐」、「燭之武」、「介之推」、「宮之奇」。
9、 嵌在專用名詞之間,無義。如《病梅館記》中的「辟病梅之館以貯之」。前一個「之」用在「病梅館」這個專用名詞中,不譯。
三、作動詞
用在處所句詞前,可譯作「到、往、去」。如《鴻門宴》中的「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之」用在處所名詞「沛公軍」前,作動詞。
四、另外,在現代漢語中,「之」有時用在時間詞「前、後」的前面,組成雙音詞,表示在某個時間或處所的前面或後面。如「吃飯之前要洗手。」「媽媽走了之後,你要好好照顧自己。」「他們站在隊旗之前舉手宣誓。」
❺ 對詞的構詞類型進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什麼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記住常見的詞綴,這樣可以很快辨認出附加式合成詞。常見的前綴有「阿、老、初、第、可」等,它們在詞中起一定的輔助作用,表一定的附加意義。常見的後綴有「子、兒、頭、者、員、化、性、手、家」等,它們是詞性的標志或表示附加意義。常見的中綴是「里」,由它同詞根構成的詞常帶貶義的感情色彩。有疊音語素構成的都是形容詞。
2.注意合成詞中的重疊式和單純詞中的疊音詞的不同。重疊式合成詞中的每個詞根都有意義,可以單說,如「爸爸、姐姐、剛剛、偏偏」;而疊音詞中的一個詞根不能單說,例如不能說「蟈」,必須說「蟈蟈」等。
3.對復合式合成詞要抓住其整個詞的詞義、每個語素的意義及語素意義間的關系。合成詞詞義與語素意義間的關系是多種的:有的是語素意義的綜合,如「潛力」即「潛在的力量」;有的是語素意義的融合,如「推敲」;有的是語素意義的側重,如「干凈」。分析時,首先了解整體義,再看語素在詞中的意義和語素意義之間的關系,如「函授」一詞,詞義是「以書信或輔導為方式的教學」。其中語素「函」是「信件」義,語素「授」是「傳授、講」義。兩語素是限制與被限制的關系,以「授」義為主,「函」從方式上加以限制,所以該詞的構詞法是偏正式(注意不是主謂式)。
分析構詞方式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構詞法與詞源學的關系。現代漢語中的許多語素在古代是單音節詞,現在只能作合成詞中具有意義的語素。由於語素的意義是歷史賦予的,所以,對某些詞需要考出其來源或涉及到的典故,了解其本義才能確定其構造方式。比如:「翱翔」一詞。《說文解字》上解:「翱,翔也;翔,回飛也」。《淮南子》有「翱翔四海之外」句,下注雲:「翼一上一下曰翱,不搖曰翔」。可以看出,「翱」與「翔」是兩個同義語素(在古代,這種同義語素是經常可以相互解釋的單音節詞),構詞方式是聯合型。又如「逗留、宇宙、驚駭」等。
2注意同形語素的「實」與「虛」。復合式與附加式是現代漢語合成詞構詞方式的兩大基本類型。因為復合式是由詞根加詞根構成的詞(實語素+實語素),附加式是由詞綴和詞根構成的詞(實語素+虛語素),因此,確定合成詞中的語素是實語素還是虛語素是分析構詞方式的前提。如「手」,在「著手」「順手」「棘手」「握手」等詞中是實語素,在「水手」「歌手」「一把手」中是虛語素。這種同形語素實虛不同的現象是因為有不少虛語素是由實語素轉化來的,因而在形式上與實語素相同,這樣的語素常見的還有「性」「氣」「頭」「子」「兒」「老」等。區別方法:一是看語音形式。在語音上「子、頭」後綴念輕聲,詞根不讀輕聲;後綴「兒」是兒化,不讀成兩個音節,詞根「兒」單獨成一個音節。二是看錶示類化意義。後綴「手」表示哪一類人,詞根「手」仍保留「手」的含義;「性」作為後綴表示具有某種屬性,作為詞根,表示性別、性格等。
3分清構詞關系還是造句關系。構詞法與造句法關系密切,但不相同。造句法以詞為單位,詞的組合不只靠意義,重要的是靠外部形式;構詞法主要是從語素的意義上看的,不如「雪白」,在句法上這種關系構成主謂關系,但在構詞法中構成一個詞,兩個語素是修飾限制關系。因此分析時應從語素意義關繫上分析,把構詞關系和造句關系分清。
4關於「離合動詞」。動賓型合成詞 中的一些詞,如「洗澡」「理發」「跳舞」等,在句法中常作一個成分,在「孩子洗澡了。」一句中作謂語,還可以說成:「洗一洗澡」、「洗了一個澡」等。這類「離合動詞」合起來時可看作一個詞,拆開用時是動賓短語。
❻ 形容分析的成語有什麼
一針見血、鞭辟入裡、入木三分、一語道破、切中要害
❼ 形容「分析」的詞語有哪些
行成於思
囫圇吞棗
耳食之言
抽絲剝繭
❽ 層次分析法。求助。
層次分析法也叫直接成分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定義
直接成分這一術語,最先是由布龍菲爾德在《語言論》中提出的,由此產生了直接成分分析法——這一語言分析方法。 Constitute Analysis. 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句子分析方法。是對句子句法結構組合形式層次性的分析,把句子的各個部分不斷地一分為二,直到不能再切為止。 直接成分分析法指從句法結構的外部形式,特別是隱形形式入手,對句子的直接組成成分進行分析的方法。由於句子的直接成分和句子的層次性一致,所以也叫層次分析法。由於通常的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對句子結構的各個部分不斷地一分為二,所以又叫做二分法。
編輯本段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使用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由來
直接成分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在1933年首次出版的《語言論》中提出來的。他說"任何一個說英語的人,如果他有意來分析語言形式,一定會告訴我們:Poor John ran away的直接成分是 poor John和 ran away這兩個形式;而這兩個形式又分別是個復合形式;ran away的直接成分是ran……和away……;poor John的直接成分是……poor和John"(p.161)。 換句話說,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是直接位於結構體層面之下的成分,這個結構體可能是個句子,如Poor John ran away,也可能是個片語,如 poor John。從理論上講,結構體也可以是一個單詞。一個單詞也可以分析出直接成分--語素,如lovely可以分析出﹛love﹜和﹛ly﹜,talked 可以分析出和﹛talk﹜和﹛ed﹜。最後一層的成分即語素,叫做最終成分。由此我們可以說只是成分而不是結構體的是語素,只是結構體而不是成分的是句子。所以直接成分分析法可以定義為這樣的分析法:先把句子分析為直接成分--片語(或短語),再把這些直接成分依次切分,得到各自的直接成分,層層切分,直到最終成分為止。但是實際上為了方便,我們通常切到詞為止。
直接成分分析法表示方法
句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可以用括弧表示,例如: (a)((Poor)(John))((ran)(away))
直接成分分析法使用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切分的地方?為什麼我們說Poor John和ran away是句子的直接成分?而不是poor和 John ran away,或者poor John ran和away?答案,也就是這里運用的標准,是替換性:看一個詞語的序列是否可以被一個單詞替換而結構保持不變。在Poor John ran away里,Poor John可以被John替換,ran away可以被ran替換。替換前後的結構都是表示某人做某事。用索緒爾的術語,我們可以說poor John和 John, ran away和 ran分別處於聚合關系之中。從句法功能講它們是同一的。但是John ran away、poor John ran不能被任何單詞替換而不改變結構。 這種分析法與傳統解析法相類似,都是首先在主語和謂語的界限處切開。但在重要的一點上又跟後者有所區別。傳統上,語法學家分析句子時會說poor是定語,John是主語,ran是謂語(動詞),away是狀語,好像句子只是一個線性結構。與之相反,IC分析法同時看到了句子的層級結構,強調中間層次 --片語的功能。
編輯本段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優點
通過IC分析法,句子的內在結構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來,如果有歧義也會被揭示出來。例如,句子 Leave the book on the shelf是有歧義的,它可以用 it替換 the book,there替換on the shelf,是 Leave it there(把它放在那兒)的意思;也可以用Don't touch替換 Leave,用it替換 the book on the shelf,是Don't touch it(別碰它)的意思。這兩種意思可以用樹形圖表示如下: 片語my small child's cot有三種意思:(a)my small cot for a child(我的給孩子睡的小帆布床),(b)my cot for a small child(我的給小孩睡的帆布床),(C)the cot of my small child(我小孩的帆布床)。 老難題 The son of Pharaoh's daughter is the daughter of Pharaoh's son的歧義用IC分析法可以清晰地分化出來。
❾ 形容 分析 的詞語
【成語】: 抽絲剝繭
【拼音】: chōu sī bāo jiǎn
【解釋】: 絲得一根一根地抽,繭得一層一層地剝。形容分析事物極為細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層次。
❿ 「層次分析法」的名詞解釋
層次分析法(AHP)是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准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