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斯密的研究方法

斯密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16 01:02:44

A. 經濟學常用研究方法哪些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四、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B. 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主要內容是什麼

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主要內容如下:

亞當·斯密認為,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

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於比其他國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及增加物質財富。這個理論是按各國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國際分工,也叫做絕對成本理論。

(2)斯密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亞當·斯密的其他理論:

價值論

提及價值問題,亞當·斯密指出,價值涵蓋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前者表示特定財貨之效用,後者表示擁有此一財貨取另一財貨的購買力。進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價值之財貨,往往不具交換價值,水及鑽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過水與鑽石價值之比較是百年之後邊際效用學派才圓滿解決此一問題。

分配理論

亞當·斯密的分配論,是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決定理論。

亞當·斯密指出,盡管僱主擁有抑低工資的力量,工資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勞動者必須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假定社會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資基金提高,工資將高於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國國富、資本或所得增加,將促使工資上漲,工資上漲則促進人口增加。

資本利潤之高低如同勞動工資,決定於社會財富之增減,資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資上漲,卻使利潤為之下降。亞當·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資同一事業,因為彼此相互競爭,自然致使利潤率降低。

C.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解決方法、中心理論和研究方法分別是什麼

微觀經濟學

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解決方法: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中心理論: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研究方法:個量分析。

宏觀經濟學

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解決方法: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3)斯密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1、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宏觀經濟學階段,或稱古典宏觀經濟學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是宏觀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演變的階段。

2、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D. 財政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關鍵詞]財富源泉;福利;市場機制;非市場機制;牛頓方法
在1950年以前,財政學科通常被命名為「財政學(PublicFinance)」;之後,學者們更喜歡用「公共部門經濟學(PublicSectorEconomics)」的名稱;也有學者採用「政府經濟學」(GovernmentEconomics)或「公共經濟學」(PublicEconomics)的名稱。從學科發展的情況來看,「公共部門經濟學」的名稱更恰當些。財政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本質上是歷史的和發展變化的。因此,研究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和方法」,似乎是「學說史」的任務。要把「對象和方法」截然區分開來研究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用分別敘述的方法卻是適當的。本文討論這個問題,目的是想搞清財政學研究對象和方法演變的原因、現狀和趨勢。
一、財政學的研究對象
財政學的發展和經濟學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現代主流經濟學是伴隨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從經濟學的源流發展來看,把經濟學轉為「科學」的第一人是亞當·斯密,1776年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同樣被認為是財政學的開山之作。
在學說史的研究中,把斯密的學說稱為「古典經濟學」。從斯密的《國富論》來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是財富」和「怎樣國富」的問題。斯密在創立科學經濟學的時候,可以說是屬於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也即「工業化」的開始時期。這里的「工業化」是指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化。「工業」從它來到世間就是以「交換」為前提的,但從起源來看,最初的交換並不是「資本主義方式」的,什麼方式最有利於「工業化」是思想家、經濟學家必須思考的問題。「工業化」還包括農業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化,但從農業經營方式的起源來看,最初卻不需要交換。如何把農業納入交換經濟,進而納入「工業化」的軌道,同樣是思想家、經濟學家必須思考的問題。上述的說明已經隱含了斯密的社會發展觀:資本主義方式最有利於「工業化」。因此,在這里,「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化」是可以作為等同的概念來使用的。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最突出的現象是大量的農業人口被拋到無產階級的行列。斯密時期,全球人口只有8億(1750),農業人口占整個人口的比例高達95%[1](第180頁),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農業人口的比例急劇下降,並引起人口爆炸。用今天的話來說,解決「溫飽」問題是社會的當務之急,物質產品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但是,當時在「制度」安排上卻是不利於「工業化」的。在成文法上,不利於「貿易自由」的制度障礙很多;在不成文的社會意識形態中,貴金屬就是「財富」的重商主義觀點占統治地位,嚴重影響「貿易自由」。在這樣的背景下,斯密提出「財富」就是「價值」的著名論點;並指出「市場經濟」是「國富」的原因。這在當時來說,無疑是振聾發聵的。但斯密的「價值」只限於物質生產領域,並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是「生產性」的。他認為政府公共部門、教育、文藝等部門的勞動是不創造價值的,是「非生產性」的。因此,他的市場經濟只是指物質生產領域的生產方式。他倡導「廉價政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上述表明,斯密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是比較狹窄的,他的財政學是作為他理解的「市場經濟」的外生變數來看待的。他把「國家」擬人化,即把國家行為看作自然人一樣地理性行為,重點分析稅收對「市場經濟」的影響,主張政府對「市場經濟」「不作為」。這可以稱之為斯密傳統。
西方的「工業化」時期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也是工場手工業全面轉入機器大工業時期(蒸汽機普及時期),也就是斯密「市場經濟」的全面確立時期。這一時期在歐洲大約起於1750年左右,止於1860年左右,但發展是不平衡的。在英國,大約在1830年就結束了,而歐洲大陸則要遲30年左右。因此,在這一時期的經濟研究中,英國和歐洲大陸呈現出明顯的不同。這與經濟學家的民族感情、社會環境、所關注的經濟問題的側重點不同有關。當時德國相對落後,意識到「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德國的經濟學家是反斯密傳統的,比如德國的歷史學派,代表人物有李斯特(1789—1846)。但應該說,歷史學派在強調國家的經濟作用的時候也沒有把「國家」作為「市場經濟」的內生變數來看待。
「工業化」完成之後,用今天的話來說,資本主義社會已由「溫飽」轉入「小康」。社會關注的問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精神需求處於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從學說史的角度看,1890年馬歇爾發表代表作《經濟學原理》宣告古典經濟學的終結,同時,馬歇爾成為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但實際上,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風氣在1860年前後就形成了。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1883—1950)在他的《經濟分析史》中認為,馬爾薩斯的《人口論》(1798)、馬克思的《資本論》(1867,第一卷)、傑文斯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1)、門格爾的《國民經濟原理》(1871)、社會政策協會的成立(1871),「是明顯標志著另一個時期到來的一些事件」。馬歇爾拓寬了斯密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他認為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勞務」也是有價值的,也是「生產性」的。這樣,就把斯密的市場經濟擴大到非物質生產領域,但他同樣認為政府部門的勞動是「非生產性」的。同時,馬歇爾也注意到「工業組織」的制度變遷,社會分工更為發達,從生產到消費的環節越來越多,經濟研究不應該再從「供給」出發,而應該從「需求」出發。他認為,斯密只強調自由競爭是不夠的,競爭也有缺點,合作也有優點。不僅如此,「國富」光憑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已經遠遠不夠了,需要人們深入認識,自覺「駕馭」。他認為社會發展不像斯密所說的那樣「自然而然」,而有「人為」選擇的作用。因此,他認為斯密理論中關於「自然工資」、「自然利潤」、「自然地租」、「自然利息」的概念是不貼切的,應把「自然」改為「正常」。這個「正常」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正常利潤」、「正常利率」等等,甚至在此後發展起來的宏觀理論中對經濟狀況的分析也採用「常態」和「非常態」的概念。他認為「純粹」的經濟學只研究可以用貨幣數量表達的經濟問題。不可用貨幣數量表達的經濟問題,盡管對經濟有重大影響,比如政治問題,不屬於「純粹」經濟學的范疇。這就是說,「政治問題」、「國家問題」對於「純粹經濟學」來說,只是外生變數。從此古典經濟學喜歡使用的「政治經濟學」的名稱被「經濟學」替代。這一切就是相對於古典經濟學的「新」,並形成「馬歇爾傳統」,但理論的「本體」仍然是「古典」的。直至今天,可以用貨幣數量表達的經濟研究被列入「主流」的地位,而且不如此就似乎不正宗。
在學說史的研究中,通常把「新古典」時期劃到1936年,即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那一年。我以為不妥,「新古典」時期的終結年代應該以1950年左右為界。凱恩斯在主流經濟學說史中的地位很高,名聲很大。我以為從經濟學說的角度看,凱恩斯的「名聲」大大超過了他的學術貢獻。從學術成就上看,他仍然應該被納入「新古典學派」,但標志著新古典學派的終結。他的名聲之所以那樣大,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他創立的宏觀理論為政府幹預經濟提供了根據。從1930年代以後,政府幹預經濟的力度日益加強,導致20世紀40年代發展為「混合經濟」。二是二戰以後直至1970年,資本主義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由於1930年代的危機給西方的打擊實在太大了,於是人們把「政府幹預」以後的經濟增長「歸功」於凱恩斯。三是凱恩斯是英國財政部的高官,參與重大經濟政策,包括國際經濟組織的策劃。而他的老師馬歇爾卻是純粹的學者,凱恩斯可能是開經濟學家直接參與政治先河的代表人物。這是政治決策發生明顯變化的重要標志。凱恩斯以後,英國在經濟學方面「原創性」成果最多且領先的地位也結束了。
馬歇爾有兩個著名學生:一個是庇古(1877—1959),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一個是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他們不迷信老師劃定的經濟學研究范圍,一個把社會公平問題納入經濟學的大雅之堂;另一個把宏觀問題請進經濟學的殿堂。但在對市場經濟的「本體」認識上仍然是「斯密」的;在經濟分析方法的「本體」上仍然是「馬歇爾」的。因此,把他們列入「新古典學派」是適當的。
這就是說,新古典學派把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拓展到「效率、公平和穩定」三大領域。在「效率」方面,把斯密的「物質生產領域」的「市場經濟」拓展到「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盈利性部門。經濟學研究的三個領域成為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三條主線,沒有統一的理論模型,三者之間的關系很有一點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味道。凱恩斯學說確實名噪一時,主流派甚至一度認為微觀問題已經被研究得差不多了,社會的注意力幾乎主要被宏觀問題所吸引。事實當然並非如此。在主流研究中,「效率」是市場機制的事情,即「市場經濟」的事情:「公平」和「穩定」是政府的事情,即「非市場機制」的事情。而對於「市場經濟」來說,政府卻只是作為外生變數來處理,並沒有從微觀上研究「非市場」的「機制」問題。但社會關注的問題不是理論研究的全部,真正的理論家需要以他對社會進步的思考、以他獨特的知識積累、以他特有的熱情和敏銳、以他超群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來「捕捉」和「研究」有關問題。其中,有許多問題是當時社會所「不關心」的,但仍然有一批真正的理論家在「耐得住寂寞」狀態下進行研究。
美國經濟學家科斯在1937年發表「企業的性質」一文,僅比凱恩斯的《通論》遲了一年,可是在很長時期「默默無聞」,直到20世紀40年以後才名聲大噪,被譽為新制度學派的創始人。科斯的論文實際上把「企業組織」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回答了「企業組織」的「性質和原因」。在傳統的「效率」研究中,「企業組織」歷來是作為「價值」的外生變數來看待的,科斯卻把它內生化,並提出「交易費用」的著名觀點,從而確立了「企業組織」在經濟研究

E. 亞當斯密三大理論是什麼

亞當斯密不是有三個觀點,而是有四個,大致的如下:

第一:為「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並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

第二:為「論資財的性質及其儲蓄和用途」,主要研究了資本的性質、構成、積累和用途。

第三:為「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

第四:為「論政治經濟學體系」,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出發,對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較和批判。第五篇為「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研究的是國家財政收支對國民財富發展的影響。

解析:

《國富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同時人又是理性的,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人們能在個人的經濟活動中獲得最大的個人利益。

如果這種經濟活動不會受到干預,那麼,經由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人們不僅會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還會推進公共利益。

F. 亞當斯密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一、行為動機:

在斯密看來,人類的行為是由六種自然的動機所推動的:自愛、同情、追求自由的慾望、正義感、勞動習慣和交換傾向。

這些動機經過各種社會機制的細致平衡,會使一個人的利益不至於與其他人的出現強烈地對立,由此而產生的自利行動必然在個人的利益追求中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

由於深信人類動機的自然平衡和對自然秩序的信仰,斯密提出了他的論斷: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都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達到並非出於其本意的目的」。他的經濟學理論正是以這種基本觀點為基礎而對經濟過程作出分析的。

二、微觀經濟:

在微觀經濟學方面,斯密的價值論把勞動看成是價值的惟一源泉,並且把每一種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視為是衡量交換價值的尺度,並以此為基礎,通過考察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的關系,分析了競爭約束個人自利行為的作用形式和價格機制配置社會資源的運動過程。

他的分配理論分析了工資、利潤和地租的決定.並考察了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他指出,利潤是僱傭勞動創造的、超出工資以上的那部分剩餘,但由於競爭的加劇和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減少,利潤率將趨於下降。至於地租,則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其壟斷權而獲得的一種收入。

但是,當他力圖把價值論與分配論結合在一起時,斯密的論述有不少混亂甚至相互矛盾的觀點,成為後來的學者各取所需的源泉。

三、宏觀經濟:

在宏觀方面,斯密所關心的是經濟增長的性質和動態變化過程,他分析得出了「市場機制本身驅使近代社會的經濟不斷發展」的結論。

按照他的分析,這部分地方歸因於市場機制本身。因為市場在鼓勵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會自然地觸發出他們的勤勞、節儉品質和創造精神,並通過競爭的力量,引導人們把其資源投向生產率最高的經濟領域,從而促成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基本的力量,那就是以勞動分工為主要基礎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本積累所推動的生產性就業人數的增加。

因此,他一方面詳細分析了分工如何導致勞動者技能的提高、時間的節約和技術進步,並進而考察分工發展的條件,提出「分工受市場規模限制」的論點;另一方面考察了人口的增長和資本的積累對生產性就業量的決定性作用,以及資本積累的源泉——節儉和儲蓄。

(6)斯密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在經濟政策方面,斯密是經濟自由主義的倡導者。他期望在自律的個人自由基礎上建立起一種自發調節的社會經濟秩序,因而倡導一種「自然的、簡單明了的自由體系」。

在其中,政府只需維持和平,建立和維持一個嚴密的執法體制,以及提供教育和其他最低限度的公共事業;政府無需干預一般的經濟事務,可以放心地讓每一個人有按他自己的方式來行動的自由,他自然地會對公共利益做出最大的貢獻。也就是說,自由的社會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得以順利運行和經濟增長的基本條件。

G. 經濟學研究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實證研究,另一種是什麼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與實證研究相對的是規范研究。
所謂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兩個重要分支,是學術界對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對經濟學的一種劃分。追朔西方經濟哲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這種劃分並不是一個新的論調,只是在我國的影響范圍的擴大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在中國的八九十年代比較流行的是規范經濟學,而現在佔主流地位的是實證經濟學。兩者在中國的爭論還沒有達到在西方的激烈程度。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二者之間的區別應趨從於西方哲學關於對感性認識論和理性認識論的爭辯。可以說從西方哲學的構建之初就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重看法: 感性認識論者認為只有歷史歸納法才是研究社會科學的唯一有效路徑,他們這一觀點是建立在對理性認識論者的關於科學理性可以解決人類發展中的一切難題的批判之上,經驗主義者認為科學研究只能從人類的認識經驗中尋找答案,所謂的事實後面的本質問題是不存的,或者即使存在,憑借人類有限的認識能力也不能為人類所了解和利用,人類只能認識經驗以內的東西,至於超出經驗的東西不屬於社會科學研究的范圍,而應該交給哲學家去研究。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論,感性認識論者只相信經驗的東西,強烈反對用邏輯和思辨的方法研究社會科學問題,。 與此相反,理性主義者對人類的認識能力推崇備至,認為人類可以憑借自己高超的思辨和邏輯推理能力來解決現實中的任何問題,可以發現社會科學領域的任何規律性的東西,不斷強調人類要剝去感性認識虛假的外衣,用理性來審視一切,用理性來重估一切價值判斷,這一認識方法甚至在西方哲學領域產生過重大影響。他們認為社會科學的研究不可能像自然科學一樣能夠在實驗室裡面模仿現實世界,進而建立模型來進行模擬,而只有憑借科學家的理性思維通過建立一整套嚴密的邏輯規則,運用數學的方法建構起一個個嚴謹的數學模型,從而把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可以直觀的認識的問題,或採用局部均衡或採用整體均衡的方法進行求解.理性主義者只相信經過人類的理性加工過的東西,不相信感性的東西,從而把理性推上了至高無上的寶座.
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正是基於哲學上兩種不同的認識論從而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歷史學派,前者反對後者把經濟學的研究建立在幾個簡單的不合現實的基本假設之上,認識他們脫離了人類的實踐活動,這種批判方法正抓住了規范經濟學的理論硬核,給與了致命一擊,他們還反對邏輯推演的方法,強調歷史歸納法的絕對地位.而後者反對前者只注重經驗的東西,不能深入到事物內部去把握事物的本質,他們說歸納的東西只能說明過去的事實,而不能對未來做出預測和幫助.不能從紛繁叢雜的事物中抓住影響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他們強調人類理性認識的絕對地位.
另外二者在進行理論構架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和理論結構也有很大不同,這些都是次要的問題.
對二者聯系的討論應建立在唯物辯證法的思想之上,實證的分析方法是獲得資料的有效手段,使人類獲得真理性認識的起點,但還需要人類對這些感性材料做出取捨,從中提升出對研究有用的東西,並充分發揮人類的認識能力,挖掘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質,從而形成真理性的認識,用來指導實踐.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曾做做這方面的嘗試,試圖把二者聯系起來,如威廉.配第,馬克思,亞當.斯密,凱恩斯等都做出來很大貢獻.

H. 評論:霍布斯的政治科學與斯密的經濟科學的社會科學方法論

托馬斯.霍布斯(1588-1679):《哲學原理:論公民》、《利維坦,或教會和公民國家的內容、形式和權力》(被視為現代政治科學基礎名著)
方法論:和培根一樣,將精神的東西往物質的東西里卷進去,精神可以機械化理解,經驗心理活動屬於物質世界,觀念和意志歸根到底也是人體活動。「人類學機械唯物論」,人類學就是自然科學。
1,「自然狀態」——「自然狀態是一個一切人不相信一切人的狀態;在自然狀態里存在著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自然」雙含義,一是人的本性的合理性,二是人按照自然本性來行動。人的自然本性及其行動就是「自我保存」、「個人利益」、「畏懼他人」、「傷害他人」,一種不屈不饒的動物意志狀態。
2,社會秩序、社會關系、和平社會、國家(權力機器、動力學)根源「理性契約」——個人利益自然權利原則,理性原則,綜合原則的契約。個人出於恐懼和和平需要通過社會契約把自己同社會利益結合起來;附屬於社會契約的是統治契約或服從契約,根據這種契約,個人將自己的權利和權力交給了政府。
分析:
1,「價值中立」。這個理論的證明彷彿各種政治觀點的人都能適應,具有一般的、抽象的模式。
2,「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人類社會」:學習培根和笛卡爾的自然科學方法論
3,「自然狀態」作為一種「實驗方法」的意義:人類社會「自然狀態」的假設和虛構,使其能夠利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秩序,一種機械的動力學結構。
4,個體主義的方法論原則:個體的自衛本能和利己主義的「人性」是霍布斯解釋整個「自然狀態」的簡單的、自明的原則。然後,從這個「自然狀態」到達「人類社會」。
——社會行為能從單個的個體行動得到解釋,個體們的行動集合構成社會。社會被還原為個體行為。(後休謨反對,認為社會大於個人的集合)
——原子論的、機械的、外在關系的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黑格爾、馬克思稱其「市民社會」,區別於「人類社會」)
我估計你也肯定是師大的!嘿嘿

I. 論述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什麼

論述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個體分析、總體分析和邊際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還有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動態分析。

西方經濟學經典定理:

墨非定律: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二八法則:二八法則主張以一個小的誘因、投入或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的結果、產出或報酬。就字面意義來看,這發則是說,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來自於你所付出的20%。

(9)斯密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西方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研究出來的經濟理論,有別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西方的學者認為資本主義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是理想的社會,生活在這個社會下的人們都具有利己主義思想;

為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努力工作,拚命賺錢,從而使整個社會處於有序的運轉之中,使社會的各種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亞當.斯密說指揮著這部龐大的系統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意思是說這個市場不需要干預,它有內在的自我調節功能,西方的經濟也被稱作「自由經濟」,西方社會也叫「自由社會」。

J. 評論亞當斯密經濟學研究方法上的二重性及其原因

找幾本西方經濟學說史參考一下嘛。為什麼要現成的?
斯密的二重性就是一方面堅持勞動價值論,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所謂三位一體的公式,認為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從而陷入了價值決定的多元論。形成了自相矛盾的兩個體系。馬克思繼承了其勞動價值論。而西方經濟學家們繼承了價值多元論。
原因按照我們流行的說法就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你可以有更獨特的想法。

閱讀全文

與斯密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水光面膜使用方法 瀏覽:527
英雄聯盟屏幕快捷鍵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00
學籃球的方法視頻 瀏覽:580
成都套裝門安裝方法 瀏覽:871
原生態治療不孕不育的方法 瀏覽:99
快速掩酸菜的方法 瀏覽:396
鑒別白癜風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79
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研究生用書 瀏覽:807
35乘52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94
紀委快速處置方法 瀏覽:740
眼睛散光怎麼恢復最快的方法 瀏覽:692
分析產品的方法與技巧 瀏覽:720
怎麼調用子類的方法 瀏覽:800
如何用三種方法區別清水和鹽水 瀏覽:467
首例新冠肺炎治療方法 瀏覽:302
愛思助手正確檢測耳機的方法 瀏覽:943
圖片訓練樣本選擇方法 瀏覽:718
製作降落傘簡便方法 瀏覽:591
隆回辣椒種植方法 瀏覽:185
兒童胃痙攣怎麼辦簡單有效的方法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