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指南
法律分析:對碳排放量的計算,至今仍沒有形成統一的標准。國際碳排放核算體系主要由自上而下的宏觀層面核算和自下而上的微觀層面核算兩部分構成。前者以IPCC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為代表,它通過對國家主要的碳排放源進行分類,在部門分類下再構建子目錄,直到將排放源都包括進來,它本質上是通過自上而下層層分解來進行核算的。而自下而上的碳核算方式通過對於企業和產品碳足跡的核算,了解各類微觀主體包括企業、組織和消費者在生產過程或消費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理論上可以匯總得到關於一定區域內的碳排放總量。該種核算方式主要包括三種方法:一是基於產品的核算,主要是基於產品生命周期計算「碳足跡」,以PAS 2050標准為代表;二是基於企業 /組織的核算,通過排放因子法來計算碳排量。據易碳家了解到,目前,較為公認且運用比較廣泛的核算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的方法指南是《溫室氣體協議:企業核算和報告准則》;三是基於項目的核算,重點確定基準線排放。該方法主要包括《京都議定書》中的清潔發展機制(CDM)、WRI 和 WBCSD 制定的「項目核算GHG協議」(The GHG Protocol for Project Accounting)以及國際標准組織(ISO)發布的國際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驗證標准——ISO14064。
法律依據:《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 發電設施(徵求意見稿)》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含自備電廠)使用燃煤、燃油、 燃氣等化石燃料及摻燒化石燃料的純凝發電機組和熱電聯產機組等發電設施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不適用於單一使用非化石燃料(如純垃圾焚燒發電、沼氣發電、秸稈林木質等純生物質 發電機組,余熱、余壓、余氣發電機組和垃圾填埋氣發電機組等)發電設施;
② 如何測量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對應的專業術語叫做碳通量(既包括碳排放和碳吸收)。本答案中除了討論碳排放,還討論了碳吸收。這是因為如果作為一個排放主體,如果還參與了植樹造林之類的減排工程,也是可以抵扣碳排放額度的。碳吸收的測算問題同樣重要。
碳通量目前主流的計算方法分兩種,一種叫「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一種叫「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
「自下而上」的方法把碳通量分成主要兩部分:人為活動,生態系統活動
人類活動包括化石燃料燃燒等,涵蓋了汽車尾氣等,主要通過統計數據計算得到,即根據一個地區的燃料消費量,結合各種燃料燃燒的效率計算排放的碳量。具體來說就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地區石油、煤、天然氣……的消費量,結合經驗公式,計算出相應的排放量。其它答案主要在詳細介紹這部分的計算過程。這也是實際上最廣泛採用的統計方式。
生態系統活動則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之一,簡單來說生態系統對大氣碳的影響包括兩個部分:1)光合作用固碳,這部分固定的碳總量叫做總初級生產力(Gross Primary Proctivity, GPP);2)生態系統呼吸(Re),包含植物自身的呼吸,以及動物食用了植物之後的呼吸。這兩個部分相減就是凈生態系統交換量(NEE = GPP - Re),也就是我們關注的生態系統這部分的碳通量。
為了計算NEE,通常會把它拆分為GPP跟Re分別計算,二者都跟太陽輻射、降水、濕度、氣溫等氣候因素,以及地表植被覆蓋情況有關。將這種關系,結合相應的數據,就能計算出相應的量出來。
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研究課題。
除了這兩部分外,還有火燒事件(如森林大火、秸稈燃燒等事件,一般通過地方誌、或者衛星影像來發現)、海洋吸收/排放、飛機排放、游輪排放……這些排放量比較小、或者不確定性比較低(海洋)
總之「自下而上」的方法就是把碳排放分解成若干分量,然後根據各自的特徵進行統計,最後求和得到總得碳排放量。
顯然,這樣計算有很大的誤差,所以最近發展了新的方法,叫做「自上而下」。之所以這么叫,是因為這個方法根據大氣碳濃度觀測,反算地表碳排放。
舉個例子,如果知道一個地區每個時刻的大氣碳濃度,就能知道這個地區一段時間內碳濃度增加或者減少了多少,這段時間的碳變化量由兩部分組成:1)大氣傳輸,也就是風吹來的與吹走的,2)當地的碳排放。第一部分通過連續的大氣風速、風向觀測就能計算出來,做
③ 減少碳排放的措施
減少碳排放的措施有:
1、採取清潔能源替代技術、可再生能源替代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等替代技術積極應對;
2、過降低能耗來提高能效和減少CO2排放;
3、利用稅收等財政金融政策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加快技術改造進程,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
4、利用植樹造林、林地恢復、高產森林經營、採伐管理、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等陸地生態系統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可以減少碳排放,增加森林碳匯;
5、減少人類消費中的碳排放。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大氣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大氣污染成因和防治對策等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開展相關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
第五十條
國家倡導低碳、環保出行,根據城市規劃合理控制燃油機動車保有量,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國家採取財政、稅收、政府采購等措施推廣應用節能環保型和新能源機動車船、非道路移動機械,限制高油耗、高排放機動車船、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發展,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條件具備的地區,提前執行國家機動車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中相應階段排放限值,並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並改善城市交通管理,優化道路設置,保障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連續、暢通。
日常生活減少碳排放的方法有什麼
1、使用自然光,省電延周期,選擇在自然光充足的地方辦公,自然光線充足時不開燈,利用節能燈泡照明,保障亮度情況下少開燈,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
2、科學用電腦,節電效果好,將電腦屏幕調成中等亮度,既能省電又能保護視力;
3、紙張雙面用,郵件替信函,提倡無紙化辦公;
4、綠色低碳出行,公共交通有助於減少交通擁堵和碳排放;
5、低碳飲食,減少食物浪費,積極踐行文明分餐、「光碟行動」。
④ 如何測量碳排放量
研究碳循環的方法,並不是大家在討論國家、個人碳排放時採用的方式。而且我認為將碳排放簡單地和碳通量畫等號有些武斷,因為碳通量是有正負的,排放吸收都算碳通量,所以把排放等於通量有些不妥。一般討論的減排,不僅僅是二氧化碳,而是溫室氣體(Green House Gas, Gags)。計算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有四步:經濟活動數據,計算排放系數,計算溫室效應潛能,總的排放。首先確定的是經濟活動,比方說一年裡某國消耗了多少煤,多少天然氣,多少石油;其中多少是發電,多少是用於交通等等。然後考慮我們需要計算的溫室氣體,比如說二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甲烷(CH4)以及SF6、氫氟烴類HF Cs、全氟類化合物PCs等。需要主意的是有些經濟活動可能會產生一種以上的溫室氣體,比如說燃燒天然氣會產生CO2、CH4和N2O。同時HF Cs和PCs代表了一類化合物。接下來就是計算排放系數。同樣以天然氣為例,燃燒一立方天然氣會產生多少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這個就是排放系數(emission factor)。排放系數由研究人員根據當地情況計算(比如說用的燃料含氮量、燃燒的技術等等都不相同)。將使用的天然氣(X立方)乘以排放系數(a t/m3),就得到了燃燒X立方天然氣產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HF Cs和PCs等可能是由於致冷劑泄露產生的,所以不是按照排放系數計算。得到各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之後,不能簡單地把他們相加,因為不同的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強度不同。這里引入全球變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的概念。GWP就是將不同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強度折算成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強度。所以CO2的GWP值永遠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氣體有著不同的生命周期(lifetime)。簡而言之,有的氣體比較穩定,能幾十年幾百年都存留在大氣中,持續地產生溫室效應;而有些氣體可能剛產生時候有很強的溫室效應,但是不久就會被消耗掉,幾年之後就不會有溫室效應了。所以即使同一種氣體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GWP也是不同的。一般計算時採用一百年時間尺度,這樣就將經濟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計算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提到排放時候都是二氧化碳當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s)。最後一步就是簡單地將某國或者某組織等各項經濟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加起來,就是該國、該組織在該時間段內的溫室氣體排放了。
⑤ 減緩碳排放最主要的途徑是什麼
范圍一減排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進行能源轉型,將產生直接排放的設備裝置更換為零碳或低碳設備,例如將燃油車輛更換為混合動力車或新能源汽車;二是減少用能活動,通過降低這些裝置的使用頻率來節能減排,例如鼓勵員工以自行車、搭乘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的方式減少公務燃油車的使用。
范圍二減排的主要路徑是節能和使用綠色能源。范圍二的排放源主要是外購電力。現代辦公中,金融機構的耗電設備主要包括空調系統、照明系統、電腦設備、以及復印機、飲水機等其他設備。減少或替代高碳電能使用的主要途徑包括四個方面:
•節約用能:可通過倡導隨手關燈、室溫適宜時不使用空調、調低電腦屏幕亮度等綠色辦公的方式,減少非必要能耗,杜絕浪費。
•提升能效:實現能源效率提升的主要途徑是設施的節能改造。在硬體方面,可將高能耗設備替換為節能裝置;在軟體方面,可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統以實現能效的自動化管理。高效使用辦公空間、減少建築面積佔用也能令金融機構的能效提升事半功倍。
•使用綠色能源:在建築物內充分利用太陽能(光伏屋頂、光伏幕牆)、及地源熱泵等清潔能源替代外購火電、自建自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項目、向發電企業直接采購綠色電力,均是減少范圍二排放的有利舉措。
•大力發展綠色建築:由於金融機構主要的碳排放都源自辦公場所的建築物排放, 發展綠色建築是金融機構節能減排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具體包括對既有建築的低碳改造以及將新建築建設為低碳建築。此舉不僅能提升建築本身的經濟價值、降低金融機構的氣候變化轉型風險、提高金融機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品牌形象,還能在全社會起到示範作用,助力綠色建築行業的發展。
范圍三減排主要是針對碳核算與報告選擇的排放源,制定對應的減排措施,減少產生范圍三排放的相關活動和物料使用。例如金融機構可通過推行無紙化辦公來減少廢紙處理產生的排放,以遠程視頻會議的方式替代員工出差來減少商務旅行產生的碳足跡。
⑥ 如何減少碳排放 減少碳排放方法
1、採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術積極應對,主要包括清潔能源替代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技術。
2、提高能效,進而通過減少能耗實現削減CO2排放。採取清潔生產等技術來提高能效,特別是煤炭的清潔利用技術在未來15年中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能效技術不僅減少能源利用、減少排放、提高成本效益,還能通過技術轉移發揮更大潛力。
3、運用稅收等財政金融政策可以起到加速技術改造進程,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作用。
⑦ 如何測量碳排放量
碳排放測定盤查有一個的標准化的程序ISO14064。也就是對企業(組織)進行碳排放的管制體系。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4)、氧化亞氮(N₂O)、氫氟碳化物(HF Cs)、全氟碳化物(PCs)及六氟化硫(SF6溫室氣體盤查的流程:首先對企業的運營活動界定,空間范圍,活動。確定排放源:直接排放源:固定-鍋爐、發電機、廚房等移動-車輛生產-有溫室氣體排放的生產過程中逸散-高壓開關,空調,冰箱,化糞池等。間接排放源:外購電力,供暖等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對第2點涉及到的所有排放源做確認,該行為會排放什麼氣體,氣體的成分,對於溫室氣體的含量。有國家標准可以參考對企業數據進行收集。確定每個排放源每年排出多少可量化的氣體。一般有國家標准做限定,針對消耗的資源來說明該種資源的消耗會排出多少溫室氣體。例如汽油、柴油燃燒時的尾氣成份。
⑧ 減少碳排放的方法有哪些
減少碳排放的方法如下:
1.換節能燈泡:11千瓦時節能燈就相當約80千瓦時白熾燈的照明度,使用壽命更比白熾燈長6到8倍,不僅大大減少用電量,還節約了更多資源,省錢又環保。
2.空調溫度適度:空調的溫度設在夏天26℃左右、冬天19℃左右對人體健康比較有利,同時還可大大節約能源。
3.購買那些只含有少量或者不含氟利昂的綠色環保冰箱。丟棄舊冰箱時打電話請廠商協助清理氟利昂。選擇有能效標志的冰箱、空調和洗衣機,能效高,省電加省錢。
4.購買小排量或混合動力機動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5.選擇公交,盡量少使用小轎車和摩托車。
6.拼車:汽車共享,和朋友、同事、鄰居同乘,既減少交通流量,又節省汽油、減少污染、減小「碳足跡」。
7.購買本地食品:如今不少食品通過航班進出口,選擇本地產品,免去空運環節,更加綠色。
⑨ 如何減少碳排放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帶來的挑戰,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020年中國首次向全球宣布,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根據權威研究顯示,我國家庭生活消費所引發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已佔到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52%。而研究同時還顯示,這一數據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樣也在持續上升中。
那麼,究竟哪些個人的行為能夠顯著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呢?小編整理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能夠減少自己碳足跡的方法。
1.盡量少開車
交通是最重要的行動領域之一。出行最好以步行、騎自行車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為主。從遠途來看,鐵路交通對環境的影響最小。
2.少坐飛機
放棄跨洲飛行意味著減少約3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某些情況下,完全可以選擇排放量較少的火車等其他交通工具代替飛機。
3.使用綠色能源
能源是另一個重要領域。減少電力消耗不僅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還能降低成本。為此,一個不錯的選擇是更多地與擁有經過認證綠色能源企業合作,使電氣系統更環保。在家庭和小型工業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正日益普遍。
4.遠離烘乾機
很多專家都強調,烘乾機的高耗電量導致二氧化碳的高排放。轉而採用傳統的衣物晾曬方式是不錯的選擇。
5.購買高效電器
盡管這些電器會稍微貴一些,但它們意味著能夠節省電費。當然,請合理使用它們。
6.避免食物浪費
糧食在收獲、運輸、加工、分銷和儲存等階段會產生一些損失,但在家中的浪費更大。全世界幾乎三分之一的糧食產品被浪費,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
7.優先購買季節性和鄰近地區產品
專家認為,非季節性產品的消費意味著運輸以及冷藏存儲過程中的大量能源消耗,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8.少吃肉
尤其應該少吃牛肉,因為其生態足跡更大。畜牧業工業化運營造成了全球18%的排放,並帶來了其他影響,例如砍伐森林以飼養動物及種植其飼料等。
9.減少消費和廢品的產生
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不必要的消費。例如,您可以購買二手衣服。回收利用廢品很重要,但專家認為,關鍵還是要擯棄大量購買然後扔舊物的習慣。
10.購買高能效空調
市場常見的空調能效等級有3級,1級能效為最高等級能效,3級為市場准入等級。高能效空調可能價格稍微貴點,但用起來卻會省錢。建議購買一級能效的空調,用上4年,就會讓你既省錢、又減碳。此外,空調的溫度設在夏天26℃左右,冬天18℃~20℃對人體健康比較有利,同時還可大大節約能源。
⑩ 碳源的測算方法
碳源排放量測算的方法研究目前,對碳源的測算主要採用3種方法:實測法、物料衡演算法和排放系數法。這3種方法各有所長,互為補充。但對於不同的碳源,所採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1實測法主要通過監測手段或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的連續計量設施,測量排放氣體的流速、流量和濃度,用環保部門認可的測量數據來計算氣體的排放總量的統計計算方法。實測法的基礎數據主要來源於環境監測站。監測數據是通過科學、合理地採集和分析樣品而獲得的。樣品是對監測的環境要素的總體而言,如採集的樣品缺乏代表性,盡管測試分析很准確,不具備代表性的數據也是毫無意義的[6]。
2物料衡演算法物料衡算是對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物料情況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方法。始於質量守恆定律,即生產過程中,投入某系統或設備的物料質量必須等於該系統產出物質的質量。該法是把工業排放源的排放量、生產工藝和管理、資源(原材料、水源、能源)的綜合利用及環境治理結合起來,系統地、全面地研究生產過程中排放物的產生、排放的一種科學有效的計算方法[6]。適用於整個生產過程的總物料衡算,也適用於生產過程中某一局部生產過程的物料衡算。目前大部分的碳源排碳量的估算工作和基礎數據的獲得都是以此方法為基礎的。具體應用中,主要有表觀能源消費量估演算法和詳細的燃料分類為基礎的排放量估演算法
3排放系數法排放系數法是指在正常技術經濟和管理條件下,生產單位產品所排放的氣體數量的統計平均值,排放系數也稱為排放因子。目前的排放系數分為沒有氣體回收和有氣體回收或治理情況下的排放系數[1]。但在不同技術水平、生產狀況、能源使用情況、工藝過程等因素的影響下的排碳系數存在很大差異。因此,使用系數法存在的不確定性也較大。此法對於統計數據不夠詳盡的情況有較好的適用性,對我國一些小規模甚至是非法的企業估算其排碳量也有較高的效率。
4模型法由於森林與土壤這類生態系統復雜,碳通量受季節、地域、氣候、人類與各種生物活動、社會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各因素之間又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對於森林與土壤的排碳量,國際上比較多用生物地球化學模型進行模擬。它通過考察環境條件,包括溫室、降水、太陽輻射和土壤結構等條件為輸入變數來模擬森林、土壤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過程,從而計算森林———土壤———大氣之間的碳循環以及溫室氣體通量。代表模型有:F7氣候變化和熱帶森林研究網路、COMAP模型、CO2FIX模型、BIOME-BGC模型、CENTURY模型和TEM模型和我國自己開發的F-CARBON模型[9~11]。基於碳循環模型的模擬方法要求准確獲得森林、土壤的呼吸、各種生物量在不同條件下的值和其生態學過程的特徵參數,但以上數值目前還處於研究之中。因此,其局限性很大,不僅一些生態學過程特徵難以把握,而且模型參數的時間和空間代表性也值得懷疑[12]。
5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分析/評價是對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有關的環境問題進行後續評價的方法[13]。它要求詳細研究其生命周期內的能源需求、原材料利用和活動造成的向環境排放廢棄物,包括原材料資源化、開采、運輸、製造/加工、分配、利用/再利用/維護以及過後的廢棄物處理。按照生命周期評價的定義,理論上是每個活動過程都會產生CO2氣體。由於研究時採用的是從活動的資源開發開始,會涉及不同的部門和過程,需要把在這個過程中能源、原材料所歷經的所有過程進行追蹤,形成一條全能源鏈,對鏈中的每個環節的氣體排放進行全面綜合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所以用該法研究每個活動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時,是以活動鏈為分類單位的,與常規的碳源分類方式不太一樣。
6決策樹法由於目前的許多項目只是零散地計算某一范圍或地區的排碳量,隨著人們在微觀層次上對各個碳排放特徵有了較深入地了解後,國內外現在都面臨著一個如何將微觀層次的研究整合到宏觀國家或部門排放的問題上。這在國家級和部門排放量的估算中考慮如何系統地合理利用數據,避免重復計算和漏算尤其重要。IPCC在提供單一點碳源排放估算方法外,還提供了通過使用決策樹的方法來確定關鍵源及如何合理使用數據和避免重復計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