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見植物油脂肪酸比例
01、豬油:脂肪酸成份:飽和脂肪酸42%、單元不飽和脂肪酸48%、多元不飽和脂 肪酸10%。食用太多,體內膽固醇易增加,易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但可供長時間高溫的烹調。
02、羊油:脂肪酸成份:飽和脂肪酸54%、單元不飽和脂肪酸36%、多元不飽和脂肪 酸10%。
03、牛油:脂肪酸成份:飽和脂肪酸54%、單元不飽和脂肪酸2%、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44%。牛油含有多種飽和脂肪酸如棕櫚酸和肉豆蔻酸等,使用過多容易導致血脂過高,也可使全身動脈硬化,其中包括腦動脈。
2. 為什麼食用油脂肪酸組成分析前需要甲酯化處理
食用油是脂肪酸甘油三酯的混合物,甘油三酯的沸點比較高,不容易氣化及分離,並且甘油三酯的類型太多,不容易辨別,甲酯化之後每種脂肪酸甲酯都成為單獨的組分.
3. 衡量植物油脂品質的主要指標有哪些
衡量植物油脂品質的主要指標有哪些
食用植物油中涉及的技術指標主要有色澤、加熱試驗、煙點、酸價、過氧化值、羰基價、浸出油溶劑殘留量、黃麴黴毒素B1等.
色澤:植物油通常是淡黃色或淡綠色等不同的色澤,這是由於胡蘿卜素、葉綠素、葉黃素、維生素E的氧化物等油溶性色素存在所致.不同油料、不同加工方法的油脂具有不同的色澤.每種植物油有其正常的顏色范圍和數值,如國家強制性標准規定,一級花生油不得超過黃25紅2,一級大豆油不得超過黃70紅4,一級菜籽油不得超過黃35紅4.若超過此范圍值表明油脂精煉不好或已劣變.
280℃加熱試驗:主要用來鑒別磷脂含量多少的一種簡易方法.油脂中磷脂含量多時,經加熱後產生絮狀沉澱物;油脂酸敗時,油色則變深或變黑.國家強制性標准規定,一級花生油、大豆油和菜籽油的280℃加熱試驗,油色不得變深,無析出物;二級油油色允許變深,但不得變黑,允許有微量析出物.
煙點:是油脂在空氣中被加熱時對其熱穩定性進行衡量的指標之一.煙點的產生是由於存在一些沸點相對較低的物質而引發的,如游離脂肪酸、甘一酯、不皂化物等.一般精煉程度低的油脂的煙點遠低於色拉油及高級烹調油.國家推薦性標准規定色拉油的煙點為不低於220℃.
4. 請問,我用峰面積歸一化法測植物油中每個脂肪酸的含量,怎麼做方法學
你的方法學是什麼意思,用峰面積歸一化法測植物油中每個脂肪酸的含量是實驗和基礎和你所說的方法學差距太大,你沒有詳細說明,無法進一步指導。建議你上「色譜世界」網站問問看吧。非常專業的一個色譜網站,會對你有很大幫助的。
5. 植物油檢測項目有哪些
植物油檢測項目:鉛、總砷、煙點、標簽、色澤、酸值、熔點、酸價、水分、BHA、BHT、含皂量、透明度、無機砷、冷凍試驗、過氧化值、加熱試驗、游離棉酚、氣味、滋味、不溶性雜質、溶劑殘留量、水分及揮發物、黃麴黴毒素B1、不溶性雜質(雜質)、加熱試驗(280℃)、叔丁基羥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對甲酚(BHT)等。
百檢植物油檢測標准
ASTM D6871-2003(2008)電氣設備用自然(植物油)酯液的規格
ASTM E1346-1990(2010)感官評定用食用植物油的散裝取樣、處理和制備規程
ASTM E2881-2013e1用氣相色譜-質譜分析法提取和衍生來自火災殘留物與液體樣品的植物油脂的試驗方法
BS 684-2-20-1977脂肪和油脂的分析方法.其他方法.植物油胡蘿卜素的測定
BS 684-2-20-1977(R2009)脂肪和油脂的分析方法.其他方法.植物油胡蘿卜素的測定
BS EN ISO 6320-2000動植物油脂 折射指數測定 也編號為BS 684-1.2:2000;替代BS 684-1.2:1996
BS EN ISO 6321-2002動植物油脂 開放性毛細管的熔點測定(滑動點) 校正13911:2002年5月10日; BS 684-1.3:2002
BS EN ISO 10539-2002動植物油脂 鹼度測定 替代BS 684-2.5:1989
BS EN ISO 12193-2004動植物油脂 使用直接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鉛
BS EN ISO 15301-2001動植物油脂 原脂和原油中沉積物的測定 離心機法 也稱為BS 684-2.53: 2001
6. 植物油是什麼油有哪些
植物油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是從植物的果實、種子、胚芽中得到的油脂。
植物油的主要用途有三種。首先是食用植物油脂。食用植物油脂是人類的重要副食品,主要用於烹飪、糕點、罐頭食品等。其次是工業用植物油脂。最後,植物油脂是國際市場上重要商品之一。
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直鏈高級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脂肪酸除軟脂酸、硬脂酸和油酸外,還含有多種不飽和酸,如芥酸、桐油酸、蓖麻油酸等。
植物油主要含有維生素E、K、鈣、鐵、磷、鉀等礦物質、脂肪酸等。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能使皮膚滋潤有光澤。
7. 植物油中主要含有什麼脂肪酸
植物油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化合而成的化合物,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 從植物的果實、種子、胚芽中得到的油脂稱為植物油.如花生油、豆油、亞麻油、蓖麻油、菜子油等.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直鏈高級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脂肪酸除軟脂酸、硬脂酸和油酸外,還含有多種不 植物油
飽和酸,如芥酸、桐油酸、蓖麻油酸等.因此,植物油中不飽和酸的含量一般比動物脂肪多,碘值高於70.植物油主要含有維生素E、K、鈣、鐵、磷、鉀等礦物質、脂肪酸等.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能使皮膚滋潤有光澤.
脂肪酸其實就是甘油三酯 因為脂肪酸就是指由甘油和脂肪經酯化作用形成的
8. 植物油中主要含有什麼脂肪酸
天然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不飽和脂肪酸,還是脂肪三甘油酯? 30
天然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不飽和脂肪酸,還是脂肪三甘油酯?
我查閱資料,一會說脂肪酸,一會說是甘油三脂,我都糊塗了,注意是天然的植物油。
回答最好有出處(另加30分)。謝謝!
補充一下,在分子態結構中主要成分是什麼。 展開
寫回答有獎勵查看全部2個回答
lesliebelovedg
2016-12-02
植物油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化合而成的化合物,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 從植物的果實、種子、胚芽中得到的油脂稱為植物油。如花生油、豆油、亞麻油、蓖麻油、菜子油等。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直鏈高級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脂肪酸除軟脂酸、硬脂酸和油酸外,還含有多種不 植物油
飽和酸,如芥酸、桐油酸、蓖麻油酸等。因此,植物油中不飽和酸的含量一般比動物脂肪多,碘值高於70。植物油主要含有維生素E、K、鈣、鐵、磷、鉀等礦物質、脂肪酸等。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能使皮膚滋潤有光澤。
脂肪酸其實就是甘油三酯 因為脂肪酸就是指由甘油和脂肪經酯化作用形成的
9. 動植物油脂中酸值和酸價的有效檢驗方法標準是什麼
酸價(acid value)是指植物油中游離脂肪酸以氫氧化鉀標准溶液滴定,每克植物油所消耗氫氧化鉀標准溶液的毫克數,單位為mg KOH/g。它是對化合物(如脂肪酸)或混合物中的游離羧酸基團數量的計量標准,是油脂脂肪中游離脂肪酸含量的標志。酸價是評價食用油穩定性和加工工藝合理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油脂酸價的大小與製取油脂的原料、油脂製取加工工藝及油脂的貯運方法與條件等因素有關。油脂在貯存期間,由於微生物、水分、溫度、光照、脂肪酶等因素的作用發生緩慢水解,產生游離脂肪酸,其置於油中使酸價增大,貯存穩定性降低。酸價可作為油脂脂肪水解程度的指標,亦可作為酸敗程度的指標。酸價越小,即油脂質量越好,精煉程度和新鮮度越好。一般要求食用植物油的酸價不得>5 mg KOH/g,酸價略高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損害;但如果酸價過高,則會導致人體腸胃不適、腹瀉並損害肝臟,因此酸價測定結果的准確性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
10. 國標中橄欖油油脂酸價的測定方案
油脂中的游離脂肪酸與KOH發生中和反應,從KOH標准溶液消耗量可計算出遊離脂肪酸的量,反應式如下: RCOOH+KOH——-RCOOK+H2O
酸價是脂肪中游離脂肪酸含量的標志,脂肪在長期保藏過程中,由於微生物、酶和熱的作用發生緩慢水解,產生游離脂肪酸。而脂肪的質量與其中游離脂肪酸的含量有關。一般常用酸價作為衡量標准之一。在脂肪生產的條件下,酸價可作為水解程度的指標,在其保藏的條件下,則可作為酸敗的指標。酸價越小,說明油脂質量越好,新鮮度和精煉程度越好。
它的大小不僅是衡量毛油和精油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而且也是計算酸價煉耗比這項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的依據。而毛油酸價則是煉油車間在鹼煉操作過程中計算加鹼量、鹼液濃度的依據。
在一般情況下,酸價和過氧化值略有升高不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損害。但如果酸價過高,則會導致人體腸胃不適、腹瀉並損害肝臟。
測定方法
滴定法(國標法)
GB/T一5530—2005規定了測定動植物油脂酸度的方法包括熱乙醇測定法、冷溶劑測定法和電位滴定法,其中熱乙醇測定法為參考標准法,冷溶劑法只適用於淺色油脂,電位滴定法是利用pH計判斷滴定終點,然後根據滴定所需氫氧化鉀的量計算油脂酸值。滴定法的優點是簡單、易行,無需特殊的儀器設備和化學試劑,但是該法具有如下的局限性:
(1)難以判別指示劑顏色的微弱變化而導致的測定誤差大,尤其是在顏色較深或渾濁的油脂中,個體間終點判斷差異增大;
(2)所需油脂樣品數量大,中和滴定所耗費時間長;
(3)檢測低酸價油脂時,其靈敏度和精確度較低;
(4)該法所需化學試劑與葯品多,需要繁瑣的溶液配製,酸鹼滴定程序,難以實現現場快速檢測的要求。
試紙法
該法的原理是利用食用油酸敗所產生的游離脂肪酸與試紙上的葯劑發生顯色反應,然後根據試紙的顏色變化情況與標準的比色塊比較,從而確定食用油樣品酸敗的程度。
楊漓等開發了一種試紙比色快速法測定食用油酸價,該法利用食用油脂酸敗所產生的游離脂肪酸與試紙中的pH試劑發生顯色反應,試紙的顏色變化反映了食用油的酸價變化,但該試紙法存在穩定性差、誤差稍大的缺點,一般來說只適用於定性或半定量的檢測。所以還需要在提高酸價測試試紙的均勻性和穩定性方面進行研究和改進,提高其分析測試的精確度和穩定性,該法在食用油酸敗程度的快速檢測、現場檢測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比色法
該法將有機溶劑(異辛烷),表面活性劑[雙一(2一乙基己基)磺基丁二酸鈉]和少量水以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光學透明的穩定反膠團體系,將酚紅溶於反膠團pH=9的水相中。酚紅在pKl等於7.8時,在鹼性介質中顯紅色,其水溶液於558nm處有最大吸收,游離脂肪酸含量通過標准曲線計算得到,該法靈敏度高、測定速度快,適合測定脂肪酸含量低的試樣及需要快速測定大批樣品的場合。
色譜法
該法首先利用乙醇等溶劑分析油脂中的游離脂肪酸,由於脂肪酸一般極性較強,揮發性低,熱穩定性差,所以一般先用KOH/甲醇將其轉化成相應的衍生物脂肪酸甲酯,從而降低其極性,增加其熱穩定性,然後用Agilent 4890D氣相色譜儀進行分析,使用FID檢測器,其回收率在89%一109%。該法試劑用量少,適合於大批量的樣品測定,但氣相色譜法需要標准品作對照,該法更適合測定試樣中單個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酸組分。
近紅外光譜法
Chen Man等用0.15%(w/w)酯酶於印℃恆溫水浴下酶解天然棕櫚油,配製成不同游離脂肪酸濃度梯度的棕櫚油,利用近紅外光譜掃描,由多元線性回歸創建校正模型,即可得出棕櫚油中游離脂肪酸含量此法測定速度較快,總分析時間為5min,環境溫和。
Ahmed A1一Alawi等開發了一種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法(F1皿),快速准確測定食用油中游離脂肪酸的含量,該法的可重復性好,與傳統的滴定法具有良好的擬合性,雖然近紅外測定法具有諸多優點,但儀器價格昂貴,需要運用化學計量學方法建立標准樣品的光譜特徵與測定成分含量之間的數學模型,該法在食用油酸價的測定方面,應用文獻較少。
電位滴定法
電位滴定法是一種經典的分析方法,具有設備簡單、操作簡便、精確度高等優點。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離子選擇電極的迅速發展為電位滴定提供了一批良好的指示電極,提高了靈敏度和選擇性。電位滴定法測定酸度或酸價的准確度比一般的滴定法高,對有色溶液、混濁溶液或沒有合適指示劑判斷終點的滴定分析較為適宜。
其測定原理是將指示電極(玻璃電極)和參比電極(甘汞電極)或復合電極插在油樣溶液中組成一個原電池,其電動勢大小與溶液的氫離子濃度大小有關。測定酸價時,在用標准鹼液滴定油樣溶液的過程中,用pH酸度計不斷測量溶液的mV值(或pH值),隨著滴定劑的加入,由於發生中和反應,游離脂肪酸濃度不斷減少,因而指示電極電位相應變化,等到滴定終點附近時,指示電極電位突躍,測得的mV(或pH值)產生突躍變化,那麼,由測得的mV值(或pH值)與滴定消耗鹼液的體積,作出滴定曲線,就可找出滴定終點對應的鹼液體積,計算出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