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針對學生的求異心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越多樣化越好!判斷題
這個問題如果探討起來由於涉及面比較廣,較復雜。
不過從簡單角度來看
學生的求異思維表明學生的思維較發散,但是收斂思維不強。
求異思維也表明學員接觸面較廣,思維較活躍,但是缺乏連貫性。
因此針對這種情況,不是教學方法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學生身心思維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適合學生身心思維特點的方式進行最好。
一方面,根據學生求異思維的特點,課程的導入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這樣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適合學生思維特點,同時加強收斂思維的引導,同而加強學生的思維的連貫性與收斂性。
我曾將帶過小學3年級和4年級的學生,三年級當時有100多人,但是上課方法也沒有非常多,但是學生很是喜歡。
2. 淺談怎樣優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
一、需要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新世紀的教育,無論從辦學體制,還是培養目標;也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的手段與方法,都需要多樣化。新課程標准倡導教學模式多元化,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和挖掘新知識,獲得不同的體驗,培養各方面的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掛圖、實物、投影、模型、多媒體課件、網路等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合理地將教學內容與與各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實際操作、應用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
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課堂教學的效率的高低,直接取決與學生的參與度,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則是由教師的教學設計決定的。教學設計盡量活動化,為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情景,少講多說,使學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習的潛能,讓課堂活起來。為學生提供觀察、動手操作、實踐和獨立思考的機會,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保持學生課堂教學的注意力集中。
1.巧用好知識的「導火線」—引入。
2.運用直觀的形象的教學手段。原因一則是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參差不齊,需要化抽象為具體;二則是直觀性有助於對抽象性進行詮釋和分解。
3. 對待教學看是不是量體裁衣,靈活運用,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評析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是評課的 又一重要內容。 所謂教學方法, 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但它不 是教師孤立的單一活動方式,它包括教師 「 教學活動方 式 」 , 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 「 學 」 的方式, 是 「 教 」 的方法 與 「 學 」 的方法的統一。評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以下幾 個主要內容。
(1) 看是不是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種復雜多變 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萬能方法。一種好 的教學方法總是相對而言的,它總是因課程,因學生,因 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 也就是說教學方法的選擇要 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2) 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方法最忌單調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會令 人生厭。教學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所 以我們評課,既看教師是否能夠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 學方法,同時還要看教師能否在教學方法多樣化上,下一 番功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3)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評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既要評常規,還要看改革與創新,尤其是評析一些素質好的骨幹教師的課。既要看常規,更 要看改革和創新。要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 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 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4) 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現代化教學呼喚現代化教育手段。 「 一支粉筆一本書, 一塊黑板,一張嘴 」 的陳舊、單一的教學手段應該有所改 變。 看教師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 還要看教師是否適時、 適當地用了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腦、電視、電影 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4. 課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講授基本的相關理論知識後,在課堂上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來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激勵學生參與問題的討論、發表自身見解;同時通過聆聽老師與其他同學的意見獲得信息反饋,通過不斷地訓練從而提高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加深鞏固了同學們對課程內容的掌握[3]。學院積極推進項目式教學、問題導向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等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基於項目的學習為導向,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職場環境體現了面向工程實踐的教學方法[3];項目式教學一方面指基於項目的專業課程群改革,另一方面指單一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改革。目前機械專業把《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造技術》、《機械裝備設計》、《數控技術》、《CAD/CAM》等核心課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項目成為學生專業教育的主線,實現基於項目的專業核心課程群教學改革。例如在進行課程教學過程中,可選擇典型的機械產品為項目載體對學生進行相關實訓。從對專業的認知實訓到對機械產品的拆裝測繪、制圖表達、基本理論基礎的學習,並依次進行機械產品的設計、三維建模與工藝加工製造、數控加工模擬等一系列過程,通過工程項目入手,在實踐中學習工程方式,將機械類專業相關課程學深、學透。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及解決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採用以問題為導向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式。「問題導向」教學從教學模式視角出發,把問題的創設看成是首要的課堂設計任務,依據課程內容和教學任務要求創設問題,教師的作用在於歸納提煉知識點,構建一種問題氛圍[4]。讓同學們每進入一個課程的學習中都是帶著濃厚的興趣、帶著問題來學習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機械專業學生學習完成《機械設計基礎》後,會依次進入《機械製造技術》、《機械裝備設計》課程的學習,課程之間的連貫性極強。在機械設計基礎中學習機械原理與機械零件,並以一級或二級減速器產品的設計作為課程設計進行綜合實訓;在機械製造技術的學習中則提出問題:如何將自己的設計產品合理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案,進行機械產品的設計。最終,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設計出了自己理想中的機械產品。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5. 做一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的方法
優秀的教師能夠更好的指導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自然更需要有優秀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本文就新時期如何做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進行闡述,希望對促進教師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與幫助。
一、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新時期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求教師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人才要有效的掌握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有要求人才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只有有了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積極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認識到自己肩負的重要使命,進而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
同時,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不僅肩負著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使命,而且肩負著為學生樹立榜樣的使命,自然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對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還要求教師能夠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尤其數學作為一門對教師而言教學難度較大的學科,同時對學生而言也是一門學習難度較大的學科。因此更需要教師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進而採取一種更加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
本人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對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很多教師都存在這樣的理念:小學數學的知識點十分簡單,以自己的知識水平,完全能夠有效的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因此,沒有必要在提升自身的方面過多的下工夫。
實際上小學數學教師的這種認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師只有對知識點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從一種更加獨到的視角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才能使學生更加有效的理解與掌握知識點,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如果教師不善鑽研,就很難從知識點講解的`角度幫助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數學學科學習。因此,新時期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要求教師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引起重視。
三、善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還要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小學階段就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有效進行數學學科學習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實際的教學中,能否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教師能否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培養,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能夠掌握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的方法與技巧。
當然,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採用的方法就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方法,卻是每一個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的過程中都應該引起重視的。
例如: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應該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能夠感受到樂趣,進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有助於教師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的途徑還有很多,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進行靈活應用。
四、掌握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還應該掌握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現代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地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運用於課堂教學中,進而結合知識點的特徵,以一種更加有效的方式將知識點展示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多種不同教學方法的應用,也達到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性的目的。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新時期的教學中,一定要有較強的學習新的知識點的意識。本人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為了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點的學習,本人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途徑一,積極學習新課改過程中提出的新的教學方法與技巧。
途徑二,積極地與其他教師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並學習他人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技巧。
途徑三,通過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歸納與總結,總結出善於自己的有效教學方法與技巧。當然,除了這些途徑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有助於小學數學教師掌握更多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技巧的方式,教師要善於通過更多的途徑掌握更多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技巧,並切實的落實到實際的教學中去。
五、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與技巧
作為新時期的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不管是在力爭做優秀教師的角度來分析,還是在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數學學科的角度來分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進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數學學習的規律。而目前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在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較之於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教師更願意將時間花費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上。
當然,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十分重要,然而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性,教師還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這樣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更加游刃有餘,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數學學科學習的樂趣。
六、能夠有效的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
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能夠在課堂上有效開展教學活動,而且還要能夠通過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就是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進行的溝通與交流。家庭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對於小學生而言,更需要家長能夠在課余時間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共同促進學生的進步。這就要求教師能夠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使教師更加全面的把握學生的情況,同時也使家長更加有效的把握學生的情況。
拓展知識:小學數學教師閱讀書目推薦——浙江教育學院教授吳衛東老師
一、必讀書目: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2、王桐,《美麗教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3、[美]T.丹齊克著,《數:科學的語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鄭毓信編著,《問題解決與數學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5、張奠宙編著,《現代數學思想講話》,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
6、俄國人著,《直觀幾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7、李俊著,《中小學概率的教與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8、張天孝,《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科學出版社,1993年。
二、參考書目:
(一)本體性知識類的:
1、波利亞著,《怎樣解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張奠宙主編,《數學史選講》,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
3、袁小明著,《數學思想史導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二)條件性知識類的:
1、張奠宙編,《中國數學雙基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張維忠著,《文化視野中的數學與數學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3、弗賴登塔爾著,《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4、李善良著,《現代認知觀下的數學概念學習與教學》, 2005年。
5、沃建忠著,《小學數學教學心理學》,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三)背景性知識類的:
1、薛涌:《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精英的階梯》
2、《素質教育在美國》
3、珊伊:《我在美國教高中》
4、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
5、李澤厚:《論語今讀》
6、《道德經》
7、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
8、盧梭:《愛彌爾》
9、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10、周國平、余秋雨散文
11、張民生、於漪:《教師人文讀本》
12、謝泳:《胡適還是魯迅》《魯迅全集》《胡適全集》
13、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真情與智慧》
14、劉鐵芳:《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邊緣》
15、張文質:《唇舌的授權》《幻想之眼》《保衛童年》
16、亨特:《心理學的故事》
17、朱晨海:《天平上的心靈——實驗心理學的故事》
18、各種名人傳記
19、肖川、劉鐵芳、張文質、許錫良、劉良華等的個人博客
6. 【中國教師的授課方式 】 研究性學慣用的 求資料 越多越好
中國的授課方式比較傳統,老師在講台上講解,學生在下面安靜的聽講。
眼下教育界最為流行的一詞也許非「新課改」莫屬了。是的,「新課改」不僅來了,而且它給教育界帶來了全新的轉變:教師理念的轉變、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角色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等。提出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行動口號,要求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為平等的交流者;從單向的傳授者轉換為互動的合作者;從呆板的經驗者轉換為教學的創新者。
以上種種要求直接導致的是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之下,當前的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較之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樂於表達了,他們敢想、敢說,樂想、樂說,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著、學習著,學生變得自信了。多元化的解答、多角度的發現使學生思維活躍,答案新穎,有自己的想法。但另一種現象卻出現了:課堂教學由課改前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變成了現在的「學生講,教師聽」、「學生問,教師答」。教學流程由課改前的「分析課文——劃分段落——歸納中心」變為現在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不僅如此,教師經常會被學生的問題牽著跑,而無法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不少老師感言:新課改後的課難上了,不知教師在課堂中該講些什麼,不知什麼該講,什麼不該講;以前上課還有條主線,而現在經常會被學生弄得東拉西扯,語文課會變得毫無深度,更無回味可言,別說培養語文素養了,恐怕就連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一些東西也將全然丟失。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的老師不禁困惑:新課改之後課該怎樣講,才能讓學生學到有效的知識?在有限的四十分鍾里又該講些什麼,才能實現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為平等的交流者,從呆板的經驗者轉換為教學的創新者?我們又該讓學生學到什麼呢?筆者在教學時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在學生攀登時架梯
「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大力提倡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於是不少課堂出現了「你說我說他說」、「你演我演他演」、「你評我評他評」,教師不知何時該講,也不知該怎樣講,放得出去卻經常收不回來。面對這種情況老師首先要澄清:「放手」不等於「放羊」。
例如,筆者在講授《愛迪生》一文時,提出問題:什麼是天才?要求學生自己讀文,通過讀課文找到答案。學生以一個問題貫穿全文,邊學邊找,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生得出了:天才就是勤奮加汗水;天才就是興趣加不斷的努力;天才就是堅持不懈……於是我讓學生將自己探究得到的關於天才的定義寫在書角,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同時我還給學生講愛迪生小時候的故事,以及當愛迪生去世時的美國總統發表的講話:「所有的美國人都是愛迪生的受惠人,我們不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們繼承了他的精神遺產。愛迪生教我們:只要不懈的努力,必可達到目的。這就是他賜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遺產。」這樣愛迪生一個鮮活的生命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從全方位了解到了愛迪生的真正貢獻。學生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他有著人類本能的向上的沖力和願望,作為教師,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教師要為學生的攀登架梯,要收放自如,讓他們能藉助教師的「講」攀得更高、看得更遠。「以學生為主體」不代表「人人說」、「人人演」、「人人評」,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失去了應有的深度。
二、要在學生過河時搭橋
「給知識注入生命,知識因此而鮮活;給生命注入知識,生命因此而厚重。」教師應通過學生的學習讓他們的生命厚重,而不是淺顯的理解,聽過一堂《小鹿的玫瑰花》一課(蘇教版第四冊),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配合堪稱完美,由於學生的出色表演,博得陣陣掌聲,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快下課時面對學生仍不明白文章的中心所在,無奈之下對於文章的中心及重難點只能由教師自己總結出來。試問這樣的「講」可取嗎?看似熱鬧的一堂課,冷靜下來一想學生到底學會了嗎?這樣越俎代庖式的學習是失敗的,我們都知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方法,教師是將學生從知識的此岸領向彼岸的人,不是帶著他們從盲目走向盲從。
三、在學生感到黑暗時點燈
曾聽過一位教師執教的《小猴子下山》一課,在課結尾時,教師進行了「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拓展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像續編故事。頓時,學生熱情高漲大膽想像,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一位學生編的故事的結尾,仍是小猴子空著手回家去了。這時教師表揚到:你的想像與眾不同,編得很好。新課標雖然強調多元解讀,然而,在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占統治地位的仍是以追求作者本意為正確理解閱讀標准,這樣的答案能給予肯定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文章多種理解的注腳。但是,也不能因此否定理解的客觀標准,陷入每個讀者隨意肢解文章意義的主觀主義泥坑。我們在講授一篇課文時首先要解讀作者、解讀文本、解讀重難點,要知道作者寫作的初衷是什麼,我們在每一課當中要落到實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什麼?我想《小猴子下山》一文作者的初衷並不會是學到最後仍是兩手空空,編者的目的也不可能是讓孩子們續編的目的是再次空手而歸。我們要能駕馭課堂,要在學生感到黑暗時為他們點一盞燈,照亮周圍,讓他們知道該往哪走。
四、在學生感到迷茫時指路
曾有人形象地將課堂教學做過這樣的比喻: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多數學生是群眾演員。新課改雖然從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行為上都發生了變化,但現在卻出現了許多課堂上的「表演」看似熱熱鬧鬧,細看卻將一些嚴肅的、思想性極強的文章戲劇化,淡化了課文教育意義。
例如,反映抗美援朝時期中朝人民深厚友誼的《再見了,親人》一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一位老師在講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上台表演「小金花」與志願軍分別的場面,台上學生的表演得到的卻是台下學生的捧腹大笑,令人不禁失望。語文課的表演分為:理解促表演,例如課本劇的表演就屬於這樣;表演促理解,對於學生無法理解的部分,教師可採取這樣的方式。教師應做的不是組織一台台、一場場的演出。葉聖陶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其要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夠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語文教學必須盡全力誘導,而且是多方設法,讓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讀書能力,教師要在學生感到迷茫時指路,讓學生感到有一種「一語點醒夢中人」的作用。
「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應當以學生的能力、水平和經驗為基礎,在學生的自主探究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時,教師必須給於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從而將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在處理教材中,或者長文短教,或者淺文深教,或者以讀帶講,或者精雕細刻、層層剝筍,或者提問質疑、評點滲入,或者講練結合、直觀板示,或者讀讀、講講、議議,或者自讀、教讀、練習,或者課內課外結合相輔相成,等等,體現可變性、靈活性。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在教學中,教師不應以追求探究學習的形式而犧牲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代價,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時,也要注意使學生能夠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指出:「學生須能作文,須能讀書,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己能讀書,不待老師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是我國語文教學論的精粹,它揭示了中國人學習語文的真諦,無論課程怎樣改革,無論教育發生怎樣的變化,無論講什麼,怎樣講,都應以學生為本,落實於課堂,以發展學生能力為目的;以教會學生學習為落腳點,這才是我們教師的主旨所在。
7. 教師授課常規就是上面講下面聽,該如何開拓新的教學方式
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很多老師一直在積極的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上,一般是老師在講台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認真聽講,做筆記或者回答問題,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傳授知識的效果。但是現在有人提出能不能採取一些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更加提高教學效果呢?
幼兒園的課堂上經常會採取游戲環節,對此學校的老師也不妨借鑒一下這樣的方法,在設計課件的時候,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現在學校的教學條件都越來越好了,在硬體提高的基礎上,老師在課件設計上也應該形式多樣化,讓孩子們真正的喜歡上這門課,提高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