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邊塞詩分析方法

邊塞詩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19 23:40:47

㈠ 舉例分析唐代邊塞詩的發展階段及其特徵

唐代的邊塞詩

1、邊塞詩和邊塞詩派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作。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為前代所未見。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作家,他的邊塞詩一方面題材開闊,內容包括:A、邊塞風光;B、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C、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抱負D、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不僅內容涵蓋了盛唐邊塞詩的大多領域,而且格調高亢。此後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涌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高之《燕歌行》、岑參《白雪歌》、 《走馬川行》等七言 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有《出塞》、《從軍行》,王之渙有《出塞》,王翰有《涼州詞》。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此後中晚唐並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
2、初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
一方面在於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另一方面在於 建功立業的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邊塞詩的特點,在於以下四個方面:
(1)題材廣闊:一方麵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麵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
(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
(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
(4)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
就邊塞詩的體裁來看,包括歌行在內的古體詩創作已經成熟,蔚為大觀,代表作品有:李頎《古從軍行》「…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另一個方面,近體邊塞詩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關門。前軍夜戰洮河北,以報生擒土谷渾。」;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㈡ 邊塞征戰詩句及賞析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如何賞析邊塞詩

什麼是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反映邊塞征戰生活的詩作逐漸蔚為大觀。所以說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

讀邊塞詩應注意的幾點:

賞析邊塞詩,他們從大漠、烽煙、長城、黃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們的精神風貌,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體味每首詩的整體風格,領會作者熔鑄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時代風貌。

盛唐之詩風: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

中晚唐詩風: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

(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惋傷。)

宋代之詩風: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

(盡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厲,更多一些惆悵。)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

表達報效國家的激情。總的來說是:

有的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寫塞外征戰的艱苦和連年征戰的殘酷,對帝王黷武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有的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的驚異於塞外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 ……

1.邊塞詩派舉例: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

輪台城頭夜吹角,輪台城北旄頭落。羽書昨夜過渠黎,單於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台北。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塞上聽吹笛·高適

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歸納特徵

(1)從內容看特徵------邊塞風光(奇麗壯闊)、統治者窮兵黷武、將士艱苦生活、報國豪情、家鄉思鄉念親、友人惜別感傷、壯別感奮等。

(2)從風格看特徵——雄壯豪邁。

(3)邊塞詩常用手法——比喻、誇張、用典。烘托。

附:常用詞語

從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

從地名和民族名看:磧、西、輪台、龜茲、夜郎;胡、羌、羯、夷、樓蘭、安西、單於;

從景物看: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雲、秋月、雪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

景物的特點:雄奇、奇麗、奇寒、遼闊、壯闊、廣闊

感情特點:豪邁、豪氣、豪情、報國之志、殺敵豪情、昂揚精神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㈣ 怎樣分析邊塞詩的歷史文化意義

從時代的角度看,邊塞詩歌體現了那些時代特點;從作家群體看,邊塞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文人選擇和情感寄託;從歷史的角度看,繼承與創新影響怎樣;從思想內容形式題材意象等細節上特點;從地域文化上看邊塞的范圍和所承載的信息;從民俗的角度看其文化特點;從民族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和民族觀,從文學史的角度看,與其他文學流派和文學樣式的關系等等

㈤ 如何從形式上來賞析一首古詩

1. 語言分析
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首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鑒賞.語言分析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等方面進行.
遣詞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詞義、典故、以及用詞、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點是那些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著關鍵作用的詞語和句子.例如,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鑒賞分析;對「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破」「弄」兩字的品味等.
語句含義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語句所蘊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選語句往往是那些言簡意豐的「立片言以居要」的關鍵語句.例如,對「前度劉郎今又來」語句含義的理解、對「落花時節又逢君」語句含義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在描寫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蘊的對國恨家仇的悲憤和人生無常的喟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寫燕子之外所包蘊的天涯遊子的惆悵心態和羈旅情懷,往往是考查的重點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詩詞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觀形象(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
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的「我」)
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敲棋子落燈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等等.
3.評價寫作技巧和風格.
分析古典詩歌的寫作技巧一般側重於從以下方面進行:
體會各種修辭方法的作用;
分析詩歌採用的表達方式;
分析詩歌的結構技巧;
分析其他寫作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復、頂針、襯托、反問
(賦比興、象徵)
2)表達方式: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
描寫方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 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3)結構技巧: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
4)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語序倒置等.
5)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6)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
想像:更開闊,別出心裁
襯托或烘托:又分正襯和反襯,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象徵:表達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徵
抑揚:突出於強調
白描:簡練的筆墨,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
分析詩歌的風格應結合時代特徵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寫作這首詩歌的背景來進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後詩歌風格的變化就是很好的體現.
4.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對於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致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閑適、熱愛、贊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
5.強化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的訓練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例清晰、邏輯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細說.雖然鑒賞的文字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先構思後再落筆,避免塗塗抹抹.卷面清爽,閱卷教師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後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後抵牾.
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邏輯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見解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高論,也應當能夠自圓其說.
詩歌內容
1. 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
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邊塞詩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徵,然後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詠懷詩
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
4. 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
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於清新明麗.
(2)平淡,也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後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唇•蹴罷鞦韆》,白居易的詩《草》等.
(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後期的詞等.
(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

㈥ 邊塞詩教學設計

邊塞詩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邊塞詩的風格特點。

2、積累邊塞詩的常見意象。

3、初步了解邊塞詩的常用表現手法。

過程與方法

1、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深的我國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2、學習鑒賞詩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代文人的愛國情懷

二、教學重點

1、了解邊塞詩的風格特點。

2、積累邊塞詩的常見意象。

3、初步了解邊塞詩的常用表現手法。

三、教學難點

學習鑒賞詩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邊塞詩形成於漢魏六朝時代,興盛於唐代,代表詩人有王昌齡、高適、岑參等,他們被稱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派。

(二)整體感知:

學生背誦邊塞詩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整體感知邊塞詩的意象。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際,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學生得出意象:塞外、衡陽、雁、角聲、長煙、落日、孤城、濁酒、燕然、羌管、霜、將軍、征夫

總結邊塞詩的主要意象:

空間意象:樓蘭、陰山、涼州、玉門關、天山、長城、瀚海、荒城、轅門等。

事物意象:樂器:羌笛、胡笳、琵琶、蘆管、號角、鼓。戰具:金鼓、旌旗、烽火、弓、戈、戰車。

景物:大漠、烽煙、黃沙、長雲、秋月、雪山、孤城、飛雁、鷹揚、箭飛、馬走。

人物意象:胡、羌、羯、夷、單於、戍卒、將軍、征夫(三)學生分析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表達的感情從濁酒一杯家萬里體現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從燕然未勒歸無際體現出作者深沉的憂國愛國的感情。教師總結邊塞詩特點--最能體現國運興衰

(四)教師找出典型的邊塞詩,學生分析情感,教師總結。

1。初唐詩和表達的情感: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

2。盛唐詩和表達的情感: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豪邁,勇敢,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

3。中晚唐詩和表達的情感:

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雖然詩人也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總有些悲壯,惋傷之情。)

4。宋代詩和表達的情感: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雖然洋溢著愛國的熱情,卻有了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多了一些凄厲,一些惆悵。)

教師總結表達的主要感情

1、抒寫將士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

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借孤寂艱苦悲壯的戰爭生活的描寫表現戍邊將土的壯志豪情。

2、表現思鄉思親的主題。

如王昌齡的《從軍行》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詩人借萬里之外的妻子對自己的思念,含蓄表達自己對妻子和家人的思念。

3、描寫戰爭場面的慘烈。

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 蒼蒼丁零塞,今古緬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無全軀。黃沙幕南起,白日隱西隅。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通過描寫戰爭的慘烈,表達戰士想要報效GJ的豪情。

4、描寫壯志難酬的感傷。

孟浩然《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通過戍邊戰士到老守邊的事實,表現想要建功立業,卻壯志難酬的感傷。

總的來說是總的來說有建功立業的渴望,遍地生活的艱辛,戰爭場面的慘烈,將士的思鄉情緒,壯志難酬的感傷。

(五)總結常用手法

誇張用典比喻渲染、虛實結合等

(六)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兩首詩詞,然後回答問題(學生簡單組織答案)從軍行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際,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從軍行》和《漁家傲秋思》在所寫內容上有什麼共同點?

[2]兩首詩在寫法上有何異同?

[3]兩首詩在思想風格上有何不同之處?

答:(1)都以戍邊為題材,都表現邊塞生活的艱辛。

(2)相同點:都寫戍邊生活,但卻不從戰爭的角度寫。不同點:詩偏重寫邊塞生活環境的惡劣,如用暗孤穿等詞語;詞側重渲染戰士思歸的情緒,下片尤為明顯。

(3)詩表現出勇於殺敵,不獲全勝不言歸的激越之情,風格豪壯;詞較多地表現了戰士們希望早日結束戰爭、盡快回家鄉的情緒,在風格上顯得悲壯。

(九)高考鏈接(重點講解)雨雪曲江總①雨雪隔榆溪②,從軍度隴西③。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漫漫愁雲起,蒼蒼別路迷。

【注】①江總(518-590):南朝陳文學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歷侍梁、陳、隋三朝。 ②榆溪:指邊塞。 ③隴西:在今甘肅東部。(1)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樣的環境?末句中的別路是什麼意思?(2)詩人把旗彩壞、鼓聲低分別接在天寒、地暗之後,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首詩表現了戍卒什麼樣的情感?答案:(1)這首詩描寫了邊地雨雪交加、荒涼苦寒的環境。別路的意思是戍卒離別家鄉到邊關的路。

(2)這樣寫的好處是,不僅點明了邊塞天寒地暗的環境,也真實生動地透露出戍卒在這種環境中產生的旗彩壞鼓聲低的心理感受。這首詩表現了戍卒身處遼遠而艱苦的邊塞的思鄉之情。(十)作業

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徵人怨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為什麼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2)詩題為徵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答:(1)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徵人的戍邊生活

。(2)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2、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涼州詞(其一)張籍

【注】 ①磧(q):沙漠。②練:白絹,絲織品的一種。

(1)無數鈴聲遙過磧句表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

(2)本詩運用了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案:(1)長長的駝隊行進在廣袤的沙漠上,駝鈴丁當清脆入耳。

(2)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與揚的襯托對比。前兩句實寫,後兩句以虛為主,虛中有實。

邊塞詩教學設計2

教師寄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練就一點讀的功夫,終生受益無窮。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㈦ 邊塞詩是什麼呢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的詩作稱之為邊塞詩.這類詩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離恨;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單調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可以宣洩對黷武開邊的不滿、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情;可以驚嘆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而詩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復雜的情感:慷慨從軍與久戍思鄉的無奈;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沖突;獻身為國與痛恨庸將無能的悲慨.
邊塞詩的表現手法主要有比喻、誇張、對比、烘托、用典、白描等.如王翰的《涼州詞》中寫道:「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中的「古來征戰幾人回」一句就運用了誇張的表現手法,突出了當時戰士慶功場面的緊張與激烈.而在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的「春風不度玉門關」一句也同樣運用了誇張的手法,以此將作者內心的愁苦,思鄉之情表達地淋漓盡致.又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中的「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句則運用了用典的手法,樓蘭一詞原為漢代西域國名,這里則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盛唐邊塞詩體現了一種陽剛之美.在邊塞詩中,一方面以誇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爭殘酷,環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士軍前半生死」,「黃金百戰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邊塞詩作更凸顯人面對戰爭時奔湧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國的豪情,還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如「不破樓蘭終不還」;「願為腰下劍,只為斬樓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

㈧ 賞析王昌齡的邊塞詩

王昌齡邊塞詩的特色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致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 唐代是一個詩歌藝術天才成批涌現的時代。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思想的兼容並包,中外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唐代士人開闊的胸懷、恢弘的氣度、積極進取的精神,而這些則直接影響著唐文學的風貌。這個時期,不僅出現了能將山水田園景象躍然紙上的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人,也出現了將邊塞生活寫得瑰麗奇偉的王昌齡、高適、岑參。尤其是王昌齡的邊塞詩更是在發情、造景、寫意等方面達到了頂峰,贏得「七絕聖手」之盛譽。
現存的《王昌齡集》共收錄詩181首,絕句佔了將近一半,七絕佔了五分之二。本文以《王昌齡詩注》為底本,共摘出21首反映邊塞生活的詩歌。其中五言12首(《變行路難》、《塞下曲四首》、《塞上曲》、《從軍行二首》、《代扶風主人答》、《箜篌引》、《從軍行》、《胡笳曲》),七言9首(《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其中除《代扶風主人答》外其餘詩歌均為樂府舊題,借用樂府舊題來抒發感情是王昌齡邊塞詩創作的一大特色。
總的說來,王昌齡邊塞詩的內容是比較豐富的,隱藏於內容背後的則是詩人獨具匠心的藝術表現力,主要有以下幾大藝術特質:
一、 意境開闊
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為了充分地表現將士們「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愛國豪情和英雄氣概,王昌齡把戰爭的背景安置在青海湖至玉門關這條相距千里的戰線,突出戰線之長和地域之廣,不僅強化了愛國主題,而且使得詩歌的意境異常開闊。又《出塞二首・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以時空作背景,上溯秦漢,下迄盛唐,引出重大主題:譴責朝廷用將不當,斥責邊將守備無能。「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則借用李廣的典故反映了人民保家衛國、抵抗侵略的願望。短短四句二十八字,總結了歷史教訓,提出了現實問題,意境開闊,氣象雄渾。 二、高度的概括力
七言比五言雖只是兩字之差,但在內容的豐富及感情的表達方面卻難度更大。王昌齡以他卓越的概括能力,於區區四句之中,讀者能由其所寫推見其未寫,由其部分可以推見其全體。 《從軍行七首・其五》,寫洮河大捷,詩人沒有繪聲繪色地描寫雙方激戰的過程和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只抓住「生擒吐谷渾」這一幕,便完成了對洮河大捷的精煉概括。讀者從「生擒吐谷渾」的戰果,便可想像出戰斗的激烈和將士們殺敵的英勇,以及勝利後歡呼雀躍的情景。同樣,《出塞二首・其二》,詩人只通過「鼓聲猶振」、「刀血未乾」兩個細節,便告訴了我們致勝之速、將士們的武勇超人。
三、情與景的完美融合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①典型意象的選取與獨特邊塞環境的刻畫使得王昌齡的每首詩儼然成為一幅獨特的風景畫,而畫面的深層寄託的則是詩人深厚炙熱的情感。這在他著名邊塞組詩《從軍行七首》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證。這組詩「可以說所寫的絕非哪一場具體的征戰,詩人從古往今來的邊陲戰事中,提煉出帶有普遍意義的內容,再由藝術形象真切地表現出來。這,就是它能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的原因」。
②在這組詩中王昌齡刻意選取了最能代表邊塞風情的事物,如烽火城、百尺樓、琵琶、關山、青海、孤城、玉門關、樓蘭、大漠、胡瓶等,使人讀後便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廣袤蒼茫的邊塞場景。
在這場景之後有反映邊人思親還鄉的(其一、其二);有表達對將士們深切同情的(其三);有渴望戰爭勝利、昂揚鬥志的(其四、其五、其六);還有單純描寫塞外戰場景色的(其七)。另外,他還善於攝取富有邊塞生活特色的場景,具體刻畫出征將士的內心痛苦,傳達人們共有的厭戰情緒。如《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謂將征戰之苦寫到了極點。駐守邊塞的將士們,為了御敵保境,雖已身經「百戰」,連金盔鐵甲都被漫天的黃沙所穿透,可還是沒能歸回自己的家國。「終不還」,終不得還也。
劉勰說過:「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龍・明詩》)人的感情通常是在物的觸動下生發的。例如《從軍行七首・其三》:「關城拾葉早築黃,日東雲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秋塞外,抒情主人公眼前出現了一片荒涼凄慘的古戰場景象:塞上關城,榆葉黃落,雲沙日暮,屍骨縱橫,聯想到自古以來的戰事,又想起葬身塞外的士兵,因而對不恤士兵的統治者充滿怨恨,並提出悲憤的控訴。《塞下曲四首・其二》,在寒水、冷風、平沙、黯日、白骨、亂蓬組成的邊塞生活圖畫中,就包含著詩人的復雜情緒和深沉感慨,既有對歷史的詠嘆也有對現實的批評,更有對徵人的眷念和同情。這樣的意境,充分發揮了意的統帥作用,做到了情景交融,情思縝密流暢。
四、豐富的表現手法
縱觀王昌齡21首邊塞詩,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是他反映上述思想內容的一大載體。具體而言,他善於運用誇張、豐富合理的想像來充實詩歌意境,如《從軍行七首・其四》中的「孤城遙望玉門關」;運用第三人稱角度將自身置於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客觀地描寫了邊地風光及戰士的生存狀態,如《從軍行七首・其一》;同時,大量典故的運用則為詩歌思想內容的揭示蒙上一層神秘面紗,於婉轉隱晦間反映出詩人的態度。
王昌齡邊塞詩中借用的典故不下十處,《從軍行二首・其一》「雖投定遠筆,未坐將軍樹」借用定遠侯班超的典故。「定遠筆」《後漢書・班超傳》載:「(超)家貧,常為官擁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③後終以通西域之功封定遠侯。「將軍樹」,《後漢書・馮異傳》載:劉秀部將馮異「為人謙退不伐……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④以上兩句意為雖棄文就武,投筆從戎,但仍未建立功勛;《代扶風主人答》「長鋏誰能彈」用孟嘗君門客馮諼彈鋏而歌的典故,意在說明將士久客無以為家、有情無處可訴的內心;「將軍降匈奴」中的將軍指「李陵」,《史記・李將軍列傳》載:「天漢二年(前99年)秋,武帝使李陵將步卒五千出居延以伐匈奴,單於以兵八萬圍之,陵力戰數日,矢盡援絕,遂降匈奴。」⑤此句借漢事言當朝之事。《胡笳曲》有「三奏高樓曉,胡人掩涕歸」。《世說新語・雅量》:「劉琨為並州刺史,胡騎之數重。琨夕乘月登樓清嘯,賊聞之凄然長嘆;中夜奏胡笳,賊皆流涕,人有懷土之思;向晚又吹之,賊並棄圍奔走。」本詩藉由此典故透漏的是渴望征戰勝利,早日歸還家鄉的情感;《出塞二首・其一》 「龍城飛將」借用衛青、李廣的典故,意在說明王昌齡對卓才將領的渴求。《漢書・衛青霍去病傳》⑥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至龍城,斬首虜數百。《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塞下曲四首・其四》借用霍去病前後六次伐匈奴的英勇事跡代指立功邊塞的將軍。《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出自《漢書・匈奴傳》,載稱:「宣帝本始二年(前72),遣御史大夫田廣明等五將軍,分別自西河、張掖、雲中、酒泉、五原同時出兵以伐匈奴。」⑦等等。典故的大量運用實則是為詩歌主題服務,王昌齡以懷古的「無意」來鞭撻當朝官員的行為,實為精妙。
總的看來,王昌齡是盛唐有較長赴邊從軍經歷並大量寫作邊塞詩的第一人,他的21首邊塞詩以其思想內蘊的深刻豐厚、復雜及藝術的卓絕,大大超越了之前的邊塞詩,為盛唐邊塞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樹立了極高的典範,稱他是邊塞詩派中的領袖人物亦屬當之無愧。

㈨ 請問解讀邊塞詩的四個角度是什麼請詳細說一說。

何謂邊塞詩: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
一、漢魏南北朝時期的邊塞詩
(一)概況:
反映邊地戰爭的艱苦和徵人思婦的相思苦.詩歌體裁以樂府詩為主.代表作品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徐陵《關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往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於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不獨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住.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間.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詩人分別以旁觀者的口吻,邊疆戰士的口吻,家中思婦的口吻,真實的訴說了邊塞征戰之苦.語言素樸,構思獨特.代表了這一時期的邊塞詩風格.

二、隋代的邊塞詩
(一)概況:
邊塞題材較為普遍,甚至出現多位詩人同題唱和邊塞詩的盛況.詩歌體裁既有歌行體又有近體絕句.雖數量不多,也無一流作家,但促進了邊塞詩的發展.代表作品有:盧思道《從軍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從軍行》簡析:
該詩為七言歌行體.詩中把塞外肅殺的氣氛和徵人懷鄉,思婦閨怨的情思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意境優美,語言清麗流暢,對偶工整和諧.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上五原間.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 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長風蕭蕭渡水來,歸燕連連映天沒.從軍行,君行萬里出龍庭.單於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上五原間. 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長風蕭蕭渡水來,歸燕連連映天沒.從軍行,君行萬里出龍庭.單於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三、唐代的邊塞詩
(一)概況:
1、邊塞詩和邊塞詩派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作.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為前代所未見.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作家,他的邊塞詩一方面題材開闊,內容包括:A、邊塞風光;B、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C、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抱負D、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不僅內容涵蓋了盛唐邊塞詩的大多領域,而且格調高亢.此後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涌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馬川行》等七言 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有《出塞》、《從軍行》,王之渙有《出塞》,王翰有《涼州詞》.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此後中晚唐並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
2、初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
一方面在於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另一方面在於 建功立業的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邊塞詩的特點,在於以下四個方面:
(1)題材廣闊:一方麵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麵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
(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
(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
(4)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
就邊塞詩的體裁來看,包括歌行在內的古體詩創作已經成熟,蔚為大觀,代表作品有:李頎《古從軍行》「…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另一個方面,近體邊塞詩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關門.前軍夜戰洮河北,以報生擒土谷渾.」;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二)高適的邊塞詩
1、生平:
高適(701-765)是盛唐邊塞詩的主要創作者,這和他的邊塞經歷有密切的關系.高適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從軍,建立邊功.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北上登薊門,茫茫見沙漠.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霍.…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自天寶十二年(753)開始,高適長期從軍,三度出塞,軍旅生活體驗豐富.高適每次出塞都寫了大量的詩或紀行,或抒懷.
高適邊塞詩題材選取角度的特點是:以政治家的眼光來觀察、分析邊塞的現狀,把戰爭和國家的安危、人民的苦樂聯系在一起考慮,因此題材廣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對邊塞的紛擾不寧表示憂慮:「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他對戰士的勇往無前,作熱烈的歌頌:「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燕歌行》).他對戰爭的意義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將飲馬,黃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詞》).角度全面是高適詩歌的獨到之處.
2、詩作風格:風骨凜然
前人評價高適的詩「讀之使人感慨」(嚴羽《滄浪詩話》)「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概括起來就是風骨凜然.「風骨凜然」即突出雄渾悲壯的精神意緒,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慨 ,因而有氣魄,有境界的詩風.
他的詩繼承漢魏古詩的遒勁風格,常用的表現方式是鋪排對比,直抒胸臆.詩作帶著強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慾望的「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高適在詩中常常抒發議論,穿插在敘事和抒情當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詩以七古見長.詩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鮮明而又簡潔.故胡應麟《詩藪》稱「音節鮮明,情致委折,濃纖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賞析:
(1)詩題及創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邊塞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適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樂府的體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這個題目寫詩.此後這個題目常用來歌詠東北邊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婦相思之情.本詩對舊有的題材進行了開拓.對於詩歌的創作意圖,歷來眾說紛紜,一說是:以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亂的幾次戰爭為事由,歌頌守邊戰士排除萬難,克敵制勝的愛國精神;另一說是揭露張守珪戰敗還妄請戰功的問題,譴責將領驕傲輕敵,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大極大痛苦和犧牲.到底是歌頌還是諷刺?依據《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觀點,並考慮到詩的前序,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張守珪的事有一定關系,但詩中所寫並非完全是這次戰役,而是融合他在薊門的見聞,以更高的藝術概括,表現了他對戰士們的深刻同情.
(2)以下講習詩歌的內容:
詩序說明了創作的事由,「開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隨元帥出征的朋友回來,寫了一首《燕歌行》詩給我看.我深感當今征戰戍守的事情,於是和了一首.」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的部將在和叛變的奚族人作戰中打了一次敗仗,「守珪隱其敗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見《舊唐書·張守珪傳》)
前八句詩概括了將士們出征的過程.詩的發端「漢家煙塵在東北」兩句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詩中的「漢家煙塵」和「漢將辭家」指當朝將士.「男兒本自重橫行」中的橫行,是橫行敵境,一往無前的意思.「摐軍伐鼓下榆關」兩句寫出征的軍容.「校蔚羽書飛翰海」中一個「飛」字傳神地說明軍情緊急,戰局危險.氣氛由此逐漸推進,趨於緊張.
次八句寫戰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這個開闊而無險可平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猛剽悍,如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對比了將軍和士兵苦樂懸殊的生活,隱約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結果.緊接著寫戰爭失利,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這些邊塞特有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緊接下來的八句寫戰爭帶給士兵的痛苦,這正是被圍困在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寫征戰在外的將士,「玉箸應啼別離後」寫戰士想像當中的獨守在家的婦人.婦人日夜悲愁,但「邊庭飄颻哪可度」?戰士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久久縈繞,籠罩在戰士的周圍,夜巡的刁斗聲聲聲緊急,敲碎了他思鄉的心.這原本是《燕歌行》這個詩題舊有的內容.但本詩的渲染較前人更甚.士兵復雜的內心活動,無疑深化了主題.是誰讓他們身陷絕境?
最後四句收束全篇,感慨無窮,淋漓悲壯.「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戰士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又豈是為了討得個人的功勛.這句飽含著詩人的禮贊.由此諷刺了冒進貪功的漢將.末二句詩人感慨「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驕橫的將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爭不計其數,但像李廣那樣即愛護士卒又能鎮守邊疆的將帥真是難求啊.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深遠.

(3)評價:
A、從思想內容來看,《燕歌行》的同題詩作,大多寫征夫思婦的纏綿相思,本詩打破了這一題材格局,突出表現英勇的氣慨和悲壯的情緒.以錯綜交織的詩筆,把荒涼絕漠的自然環境,如火如荼的戰爭氣氛,士兵在戰斗中的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詩雄厚深廣悲壯淋漓的藝術風格.
B、從表現技巧來看,詩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從大段落來看,出兵時的金鼓震天和戰敗後的困苦凄涼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貫穿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和將軍的怙寵貪功形成對比.士兵的辛苦作戰和將軍的縱情聲色形成對比.結尾提出李廣,又是古今對比.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詩歌寓意深刻.此外,詩歌用韻四句一轉,顯出跳躍奔放的氣勢.

(三)岑參的邊塞詩
1、作者生平:
岑參(715-769)是盛唐邊塞詩的的主要創作者,這和他的經歷有密切關系.他嚮往從軍立功,把它當作求取功名的一條主要途徑.從軍前,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終日不得意,出門何所之.從人覓顏色,自嘆是男兒.」(《江上春嘆》);「蓋將軍,真丈夫,行年三十執金吾.」(《玉門關蓋將軍歌》);「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從天寶八年(749)開始,岑參兩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書記,後赴北庭任節度判官,經歷了長達八年的邊塞生活,歷練成為一個邊塞詩人.
岑參邊塞詩的特色及價值在於充滿了山川奇氣和愛國壯志.所謂山川奇氣,即以邊疆自然風光作為詩歌意象,在絕域的荒涼和廣漠中挖掘庄嚴和美麗,並加以熱烈歌頌,這是岑參詩歌的獨到之處.所謂愛國壯志,即抒寫邊防將士保衛邊疆的正氣.在藝術上,善於觀察,精於描繪是他的特長.岑參詩常用的表現手段是:豐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誇張.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團旋風桃花色」比喻駿馬,以刀割面比喻寒風,都是新奇的.誇張更為常見,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馬川行》);「都護寶刀凍欲斷」(《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現力的誇張.詩體形式上,岑參長於七言古詩,容量大,內容豐富,氣勢充沛.
2、詩風:奇情壯采
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岑參的邊塞詩句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感情熱烈,氣勢雄渾,場景壯闊,色彩瑰麗,想像豐富,句式跳躍,語言奔放.他的作品寫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邊塞奇異壯麗的風光
如寫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又如寫熱海:「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燕砂礫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例分析詩人所擅長的奇景刻畫.白雪點明寫詩的背景.歌,點明詩歌的體裁是樂府.送武判官歸京是寫作的事由.詩是詠雪送人之作.「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開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由風而見雪,因鋪墊而富有氣勢.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一個「即」字,傳出驚喜好奇的詩情.「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北方飛雪,卻用南國的春風和梨花作喻.把蕭索酷寒轉化為絢麗爛漫,花團錦簇的景象傳達出大雪紛飛的姿態.「忽如」顯出雪來得急猛緊.接著四句以奇寒中將士的感受寫雪的威力.「散入珠簾濕羅幕,虎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也是詩人「好奇」的表現.緊接著鋪敘送別的場景,帳外「翰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這兩句以誇張筆墨勾畫塞外雪景,氣勢逼人.「慘淡」二字又為送別定下基調.帳內置酒送別,「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送客出軍門,只見「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這也是一處奇景,鮮艷的紅旗在寒風中凍結,於是冷色調的白和暖色調的紅形成了鮮明的反襯,凍結的旗和漫天的飛雪形成反襯.在色彩鮮麗的畫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覺.「輪台東門送君區,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結尾雪上的馬蹄印跡,伴隨著詩人深情的目光,漸行漸遠,闡說著悠悠不盡的離情.在這首詩中,詩人對詩歌意象「雪」表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筆力矯健,既有大筆揮灑,又有細節勾勒,既有真實摹寫,又有浪漫想像,意象鮮明,意境獨特,再現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
(2)奇情:艱苦的軍旅生活中,滲透著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馬川》為例,《走馬川》寫在詩人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期間.走馬川為唐輪台西邊的白楊河(輪台在今天烏魯木齊的西邊).行,是樂府詩體的標志.封大夫為即將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詩是為他壯行而作,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在走馬川中頂風冒雪夜行軍的緊張場面.詩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茫茫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平沙莽莽,狂風夜吼,碎石亂飛,這是出兵的環境.詩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頂風冒雪夜行軍的邊防戰士鬥志昂揚,和環境形成反襯.詩的最後部分,「馬毛帶血汗氣蒸,五花連餞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之短兵不敢接,東師西門佇獻捷.」行軍生活艱苦,而唐軍士氣昂揚,有必勝信念,形成反襯.該詩極力誇張渲染環境和氣候的惡劣,反襯出全軍上下的高昂士氣和不畏艱險的精神.詩歌當中的場景如:黃沙漫天、風吹石走、風刀割面,馬汗成水,硯水凍凝,獨特且洋溢著豪壯之情.
3、《 走馬川行》詩歌藝術簡析:
A、在寫作技巧方面,詩人抓住了典型環境和細節.《走馬川》首先圍繞「風」字落筆,描寫出征的險惡環境.「平沙莽莽黃入天」,這是典型的白日絕域風沙景色,開頭三句無一個風字,但捕捉到了風色,刻繪了風的猛烈.「輪台九月風夜吼」,由暗寫封轉為明寫,由白天的風色轉為夜晚的風聲,狂風咆哮.緊接著以石頭來側面描寫風,大如斗的石頭隨風亂走,勾勒出風的狂暴.這種惡劣環境中,頂風冒寒前進的唐軍將士出現了,「將軍金甲夜不脫」以夜不脫甲寫重任在肩,「半夜軍行戈相撥」,以戈相撥寫軍容整肅,「風頭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寫行軍感受.連戰馬都感受到了臨戰的緊張氣氛,「汗氣蒸」,「旋作
冰」對戰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畫,是詩人細致觀察的結果.經過這樣充分的烘托鋪墊後,讀者自然會聯想到:這樣的軍隊,又有誰能敵呢?
B、詩歌還擅長用反襯和誇張手法,極力渲染環境的艱苦,天氣的惡劣,從而反襯出將士的不畏艱難和高昂的愛國熱情.
C、從句式上來看,押奇韻,每三句一換韻,三句之中句句押韻,形成拗峭勁折的音節.似緊鑼密鼓,形成緊張急促的節奏,猶如戰斗進行曲.

四、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
盛唐邊塞詩體現了一種陽剛之美.在邊塞詩中,一方面以誇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爭殘酷,環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士軍前半生死」,「黃金百戰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邊塞詩作更凸顯人面對戰爭時奔湧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國的豪情,還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如「不破樓蘭終不還」;「願為腰下劍,只為斬樓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

閱讀全文

與邊塞詩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