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蘇祠的歷史沿革
宋代,三蘇祠為三蘇父子故居。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蘇洵出生於眉山城西南隅之紗縠行私第。蘇洵之子蘇軾、蘇轍也生於此。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以前,三蘇故居改建為祠堂。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蘇祠。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鈍維修擴建三蘇祠,並割九寺廟田產為蘇祠祀田。
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趙惠芽摹擬重建三蘇祠主體建築——饗殿、啟賢堂、木假山堂、瑞蓮亭。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黃元煐重修三蘇祠並置買祀田,「田分二溝:其近宅者歸蘇祠,以贍僧」。
嘉慶十一年(1806年),三蘇祠增修祠堂的東西廂房和方牆門道。復置三蘇父子像龕三座。
嘉慶十八年(1813年),知州趙來震對三蘇祠進行大維修,三蘇祠「池之兩岸,疊石成壁」,建來鳳軒(原濟美堂)等。
咸豐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何紹基任四川學政使時,來眉監考舉子。因到三蘇祠拜謁三蘇父子,至此亭避大雨,遂命此亭為快雨亭,並手書匾額。
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蘇祠大門(現為前廳)、耳房。光緒元年(1875年),四川督學使張之洞來眉倡導修建雲嶼樓(原名東坡樓)、抱月亭、綠洲亭。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將披風榭重建於三蘇祠。此樓始建於南宋,因陸游登臨此樓拜蘇東坡遺像並賦詩贊譽眉山:「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此樓有前國防部長張愛萍1983年題匾。
民國八年(1919年),眉山駐軍旅長陳國棟進駐三蘇祠,將其作為司令部。在此期間,陳籌資對三蘇祠進行了大維修。至今,祠堂個別方牆等存有民國建築風格的一些痕跡。
民國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紳集議拓建三蘇祠,相繼增修了南大門、百坡亭、式蘇軒、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塢、彩畫舫等,並修甬道、小橋,將三蘇祠改名為「三蘇公園」,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為「三蘇公園」題匾。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四川省善後督辦劉為立「保護三蘇祠布告碑」。七月,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立「保護三蘇祠布告碑」。八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簽署的「保護三蘇祠布告碑」又立於三蘇祠。蔣中正在碑文中贊:「(三蘇祠)較之武鄉遺廟、工部草堂有過之而無不及」。
1949年解放後,三蘇祠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0年初,縣文化館成立,兼管三蘇祠事務。
1954年10月,文化館向上級申報《眉山縣文化館培修三蘇祠內部計劃》,省文化事業管理局批轉「暫不培修」。1956年8月,眉山縣成立了三蘇公園修建委員會。9月開始培修。
1959年,成立三蘇紀念館,上級調贈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省圖書館、省博物館一批古籍善本於三蘇祠。國慶期間陳列正式對外展出,並接待首批原蘇聯專家。
1979年,三蘇紀念館更名為眉山縣三蘇文物保管所。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蘇祠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月,全國蘇軾研究學會在三蘇祠成立,並召開了第一屆學術研討會。
1984年,由四川省編制委員會、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財政局批准,將眉山縣三蘇文管所更名為四川省眉山三蘇博物館。
1997年,眉山重新設立地委、行署。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成為地級市。6月,三蘇祠被省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名單。2001年7月,三蘇博物館上劃市級管理,隸屬於眉山市文體局。2003年11月,更名為「三蘇祠博物館」。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三蘇祠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巨資,新建東園碑廊、三蘇紀念館(生平陳列館)、旅遊接待中心等,面積新增20餘畝,總面積共計約104畝。生平陳列展廳面積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約3000多平方米。陳列手段採用了更為現代的手法,集多媒體、觸摸屏、硅膠臘像、三維動畫等場景。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㈡ 我想知道一些關於三蘇的知識
三蘇父子卓越的文學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非常深遠。在北宋,蘇東坡繼歐陽修之後成為文壇的當然領袖,圍繞在他的周圍的學子不少,已形成一個蘇門文人集團。著名的「蘇門四學士」和「蘇門六君子」,即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和陳師道、李方叔。他們都是當時文壇的精英。南宋高宗、孝宗皇帝相繼為三蘇父子平反昭雪,恢復名譽。三蘇父子被尊奉為一代文章宗師,分別加封顯貴的謚號,蘇洵為「文安」,蘇軾為「文忠」,蘇轍為「文定」,並且都被追封為太子太師。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一時形成「人傳元佑之學,家有眉山之書」,「蘇文生、吃菜羹,蘇文熟,吃羊肉」的局面。士人學子人人爭讀三蘇文章,因此,各種三蘇文集、詩集被一再印行出版、傳抄。在明代,三蘇父子的文名更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唐宋八大家文鈔》出版、由此奠定了三蘇父子大文豪的地位。蘇洵的《嘉佑集》、蘇軾的《東坡集》、蘇轍的《欒城集》不繼的重新刊刻印行。三蘇祠博物館目前珍藏有關三蘇父子的宋、元、明、清古籍版本141部2689冊,墨跡拓本246冊。台灣故宮珍藏有東坡墨跡真品約50餘件。與之伴生的宋人筆記小說,編篡了許多三蘇的軼聞趣事,在讀書人之間流傳,還被編為戲劇、白話小說在市井中傳播。三蘇的後裔相繼得到皇帝的重用、保護,如蘇東坡的孫子蘇符,在南宋紹興年間就官至禮部尚書。三蘇後裔得以繁衍,廣泛分布於祖國各地。河南許昌一帶,江蘇常州一帶、廣東一帶,安徽太平一帶,至今仍然分布著三蘇的許多後裔。
由於上至皇帝,下自老百姓都對三蘇父子非常尊敬,三蘇父子的尺牘、繪畫、隻字片紙都成為人們收藏喜愛的珍品。三蘇父子所去過的地方,所留下的許多遺跡和著名詩篇、名文。這些後來都成為了人們憑吊三蘇先賢的古跡勝地。如湖北黃岡赤壁、杭州蘇堤、徐州黃樓等。除了全國最為著名的眉山三蘇祠、三蘇墳和河南郟縣三蘇祠、三蘇墳而外,全國蘇東坡遺址有上百處之多。僅四川、重慶境內就有多處較大的遺跡遺址,如樂山凌雲山東坡樓,眉山「連鰲山」蘇東坡巨書石刻、資中重龍山「喚魚池」、蓬安縣蘇軾洗墨池、重慶豐都蘇東坡紀念祠等。
三蘇父子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國內,在東南亞各國、在歐洲以至整個世界。蘇東坡的名聲早已跨越國界,成為一位世界級的文化偉人。
㈢ 眉山周邊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推薦
1、三蘇祠
三蘇祠,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紗縠行南段,始建於北宋,現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遺存,佔地面積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
三蘇祠為清代園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廳(古祠大門)、饗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及廊構成三進四合院,在同一中軸線上,由南而北。東西廂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礎上又有自由變化,從而形成不嚴整對稱的格局。
三蘇祠是研究三蘇及三蘇文化的重要場所,是研究明清建築藝術和園林藝術的重要實物範例。
2、瓦屋山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行政隸屬四川盆地西沿的眉山市洪雅縣,距成都180公里,佔地面積105萬畝,由瓦屋山原始森林獵奇探險景區、玉屏人工林海度假區、八面山尋古攬勝區等系列景區組成。空氣清新,能見度高,宛如仙境,迷魂凼是其最大魅力。
核心景區瓦屋山系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中國鴿子花的故鄉」,「世界杜鵑花的王國」。
榮獲全國重點生態旅遊景區,全國森林公園十大標兵單位,全國文明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四川森林康養示範基地、中國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單位、中國森林養生基地、中國森林氧吧等稱號。
3、黑龍灘
黑龍灘風景區是依託黑龍灘水庫而形成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
黑龍灘風景區位於仁壽縣人民政府以西12公里,北距成都64公里,屬龍泉山南麓。
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審定為四川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黑龍灘風景區是一座人工湖泊,湖周長160公里,南北長32公里,水面23平方公里,蓄水3.6億立方米。黑龍灘湖面寬闊,湖中有72座島嶼,湖岸蜿蜒曲折,島上綠樹成蔭。
4、彭祖山
彭祖山,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山不高、台階緩,滿山綠樹成蔭,修竹滴翠,據傳是商賢大夫彭祖故里和安葬地,有彭祖墓等景點。彭祖山風景區,是國內獨有、世界唯一以長壽養生為特色的文化旅遊風景名勝區。
景區沿府河、岷江岸邊,北起凈皇九股泉,南到縣城關刀山公園,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區內山巒環抱、溪流逶迤,有修竹滴翠、果園飄香,四季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成為人們休閑、旅遊,領悟和體驗養生之道,追求健康和諧生活的好去處。
5、柳江古鎮
柳江古鎮,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城西南35公里花溪河支流楊村河兩岸,這里並沒有名為「柳江」的一條河,之所以稱為「柳江古鎮」還有段歷史原因。
柳江古鎮歷史上稱為「明月鎮」,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清代中期,因鎮上柳、姜兩姓族人合資修建了一條石板長街而更名為「柳姜場」,1780年定名為「柳江場」。歷代屢廢屢興。
柳江被稱作「煙雨柳江」,白天感覺不到這點。到了晚上,小雨淅瀝,坐在望江客棧的二樓上,在朦朧的燈火中,聽雨望江,才彷彿找到了「煙雨柳江」畫意。
㈣ 眉山有些什麼好玩的地方
三蘇祠博物館
三蘇博物館--眉山三蘇 祠是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位於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紗彀行內。元代改宅為祠,祭祀三蘇。
明代洪武年間擴建,明末毀於兵火,僅存五碑一鍾,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規模重建,爾後歷代均有增益補修,現佔地面積56800平方米。於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蘇博物館」,1997年,眉山重新設立地委、行署。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成為地級單列市。6月,三蘇祠被省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名單。2001年7月,三蘇博物館上劃市級管理,隸屬於眉山市文體局。2003年11月,更名為「三蘇祠博物館」。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三蘇祠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蘇祠自元代建祠以來,幾興幾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聖賢的聚集場所,經數百年的營造,整個祠堂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
三蘇祠總建築面積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正門、前廳、正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雲嶼樓、披風榭、瑞蓮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蘇軒、景蘇樓、綠洲亭、半潭秋水——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軒、綠筠軒等。殿堂部分由三進四合院組成,雖按軸線處理,但兩邊卻運用了均衡而不嚴整對稱而有自由變化的手法,有收有放靈活多致。
園林景觀形成和保持了濃郁的清代四川傳統園林自然,古樸,典雅的顯著特點,屋宇堂廊,布局有序,點線呼應,疏密有致,匾額對聯,繽紛耀彩。整個祠堂具有歷史文化名人故居庄穆典雅氣氛,使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被當代中外文化名人,古典園林專家稱譽為中國四川古典園林的典範。
洪雅瓦屋山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生態旅遊重點森林公園,國家AAA景區,距成都160公里,峨眉山36公里,樂山大佛98公里,與樂山大佛、峨眉山構成川西南旅遊"金三角",處於大香格拉旅遊圈的外圍地帶,一直以來是自駕車愛好者及旅遊團體前往休閑、觀光的理想之地。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瓦屋山最高海拔3522米,古稱居山、蜀山、老君山,早在唐宋時期就與峨眉山並稱「蜀中二絕」,系太上老君升天之地,道教發源 地,青羌民族最後留居之地。由於地質作用,瓦屋山形成了向東西兩側略傾的屋脊狀地形,從任何角度望去,此山整體上都狀若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被有關地質專家認定為中國最高、最大的"方山"。瓦屋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空氣濕度,風向等條件,極易出現雲海,日出、佛光、聖燈、三個太陽等神奇的天象景觀。山頂象爾岩是觀景的最佳位置。岩下有時雲海千里,白浪翻湧,峨眉、貢嘎彷彿兩只小船在雲浪中沉浮。清朝詩人何紹基對此有形象的描繪:"須臾白霧起,如綿如浪。溶作一天雲,匿盡千重嶂"。天色將明未明之時,一輪紅日在"海"天一線之處冉冉升起,噴薄而出、霎時霞光萬道,氣象萬千,景象頗為壯觀。在晴空萬里的午後,風輕雲涌,虛空中出現七彩光環,其中人影幢幢,令人心醉神迷。公園面積104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6.1%。公園每年定期舉辦「瓦屋山杜鵑節」和「瓦屋山冰雪節」。瓦屋山頂上1.5萬畝原始森林聳入雲天,是整個森林公園內面積最大、景觀最為豐富的景區。區內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有植物3900種,喬木200餘種,葯用植物有213科952屬2200多種,屬國家瀕危、珍稀重點保護的有紅豆杉、珙桐等84種。瓦屋山40多種杜鵑分布面積達60萬畝,珙桐分布有30萬畝,被譽為「世界杜鵑花的王國」和「中國鴿子花的故鄉」。有46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熊貓、羚牛、黑顴、綠尾虹雉等6種一級保護動物,小熊貓、猴等17種二級保護動物。
1993年3月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隨後,在玉屏山與瓦屋山兩個景區修建了玉屏森林度假村、瓦屋山金花橋、古佛坪、象耳山莊和光相山莊、瓦屋山大酒店等幾個旅遊服務點和古佛坪至代國槽的景區公路等。1996年瓦屋山客運索道也投入運營。1997年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被評為「全國森林公園十大標兵單位」,199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生態旅遊景區」,且為國家林業總局定點聯系的三個國家森林公園之一。
目前景區日接待能力達1500人,隨著連接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三山環線」公路的通車,相信瓦屋山將成為人們進行生態旅遊、休閑度假、科普研究、探險考察、攝影寫生以及舉辦會議的理想場所。
丹棱老峨山
老峨山是峨眉山的姊妹山。位於丹棱縣城西張場鎮、王場鄉、順龍山轄區內,海拔1142米,幅員面積11 .8平方公里。其中,林區面積1.3萬畝,突兀一峰獨峙,雄踞於成都平原西南邊緣,時有煙去在半山飄浮,尉為壯觀。山形酷似峨眉,雄秀奇險幽,頗有峨眉山的架式。山中名勝古跡如金頂、捨身崖、九老洞、萬年寺、伏鶴寺、一線天等,皆與峨眉山「同名同姓」。民間傳說先有此山,後有峨眉山,故名「老峨山」。據地方史志載,老峨山佛教盛行,香火旺盛,建寺於隋,興盛於唐、宋、元、明、清,山中共建有72座寺廟,僧侶最多時竟達千人。唐代開元年間,道教傳入老峨山,先文在山中建了36庵堂,有近400名道士修道山中。著名道教人物杜光庭、清代文學家彭端淑等名人雅士曾游覽此山,留下許多贊美詩篇。老峨山著名的自然景觀和風景名勝,既有堪與峨眉山媲美的日出、雲海、佛光,更有獨具特色的華頭懸空、美女曬羞、摩崖石刻造像等等,文物古跡和神秘傳說故事等文化積淀豐富。
歷史悠久的老峨山每年「六月六」(農歷)傳統朝山會盛況空前。80年代初,文化部門組織文藝工作者挖掘整理加工,編排出嗩吶、龍燈、獅燈、花燈、蓮簫、高樁平台等優秀節目,把游山文體活動與經濟貿易活動有機結合,促進了地方經濟、文化、體育、雍游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連續舉辦了六屆的老峨山游山文化經貿交易會,每屆都有數十萬省內外客商、旅遊觀光都和參加交易會,經貿成交額近千萬元,老峨山區出產的雲霧毛峰、炒青綠茶、紅茶系列產品和總崗特液、業牌液系列名酒獲國家、部、省精品獎和優質獎,暢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老峨山餐飲住宿、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框架已基本形成,新建老峨山森林度假村、萬畝森林公園、守獵場和擴建改善旅遊公路和通訊條件等項目已列入國家經濟計劃投資項目,不久將成為人們休閑度假旅遊的好去處。
仁壽黑龍灘
黑龍灘旅遊風景區,位於四川盆地中南部,北距西南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成都64公里,南距樂山、峨眉山83公里,西距三蘇故里眉山30公里,位於川西旅遊熱線中部的最佳位置。沿超二級的國道213線成仁段、高速公路成樂線、成渝線經仁壽、清水、龍正可從南、北、東、西四方直入庫區。
水庫庫區幅員186.4平方公里,湖面23.6平方公里,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13公里,湖邊長310公里。湖中有7峽7壩15島,形成北、西、東、中四大景段。有"大壩雄姿"、"溢洪瀑布"、"龍岩古跡"、"蟠龍綠島"、"報恩寺院"、"八仙群島"、"三灣積翠"、"雙燕湖光"、"青龍花木"、"山王果園"等十大景點四十餘處景觀。 庫區水上游樂特色突出,有大小遊船83隻,還開設有水上飛傘、龍湖潛水、游泳池、釣魚區等體育娛樂項目,五里橋和三大彎建有劃水訓練基地。
黑龍灘庫區共有黑龍灘賓館、黑龍灘山莊、華凌山莊、桂園、五里橋賓館、飯店8家,有會議室27個,接待能力形成規模。黑龍灘優越的地理位置、優良的生態環境、優美的湖光山色、優質的物產資源、優異的開發成果,已成為旅遊觀光、休閑度假、開展會議商務和文經活動的理想場所。
㈤ 眉山旅遊景點哪裡好玩
眉山旅遊景點三蘇祠比較好玩。
三蘇祠為清代園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廳、饗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及廊構成三進四合院,在同一中軸線上,由南而北。東西廂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礎上又有自由變化,從而形成不嚴整對稱的格局。
三蘇祠是研究三蘇及三蘇文化的重要場所,是研究明清建築藝術和園林藝術的重要實物範例。三蘇祠佔地面積65000平方米,平面略呈梯形,南北短,東西長。
東側兩角近似直角,西側為斜狀。南側偏東為南大門,西北角為西大門。祠堂由前廳、饗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及廊構成三進四合院,在同一中軸線上,由南而北。東西廂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礎上又有自由變化,從而形成不嚴整對稱的格局。東西廂房背面均設飛來椅和欄桿,以供遊人臨池休憩。
㈥ 尋訪三蘇1:四川眉山三蘇祠
曾多次游覽眉山三蘇祠,自己來了還來,又來,陪同朋友前來,總之,每隔幾年就要「拜訪」一下,除了敬仰「三蘇」,又生出一絲(不敢「造次」)與「三蘇」老朋友般的感覺,倍感親切。
三蘇祠位於 成都 市西南 眉山 市城郊,分別距成都、 樂山 80公里,是 北宋 著名 文學家 蘇洵 、 蘇軾 、 蘇轍 的故居, 明代 洪武 元年改宅為祠,祭祀三蘇。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模擬重建。
正門,三蘇故宅大門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1980年重建。門外紗糓行,門眉懸掛黑底金字「三蘇祠」橫匾,為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所書。檐柱對聯「克紹箕求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稱楷模千秋景慕永馨香」,為遼東人姜書閣撰書。門柱對聯「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勝跡古祠堂」,為已故四川大學國學院院長、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館館長劉孟伉手書。
門內有千年古樹·銀杏和黃桷樹。
三蘇祠佔地約幾興幾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聖賢的聚集場所,經數百年的營造,現佔地面積104畝,是一座富有 四川 特色的古典式的 園林建築 ,周圍紅牆環抱,綠水縈繞,荷池相通,小橋頻架,曲徑通幽,堂館亭榭掩映在翠竹濃蔭之中,錯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之稱,樓台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詞意雋永。
主要建築有正門、前廳、公殿、啟賢堂、來鳳軒、廂房、雲嶼樓、披風榭、瑞蓮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蘇軒、景蘇樓、綠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採花舫、南堂、疏竹軒、綠筠軒、西門等。正殿、啟賢堂、瑞蓮亭為清康熙年間所建,近現代所建和修葺都以清代 康熙 四年的建築為模式,使之成為一組典型的完整的四川清代古建築群。
正殿有蘇洵、蘇軾、蘇轍的塑像,東側由池水將綠洲亭、抱月亭、雲嶼樓連成一組園林。亭小水闊,樹密樓奇。西側一泓池水為「百坡亭」廊橋橫斷,向北望,透過「披風榭」可見隱於竹林中的東坡卧塑像。
殿堂部分由三進四合院組成,雖按軸線處理,但兩邊卻運用了均衡而不嚴整對稱而有自由變化的手法,有收有放,靈活多致。
三蘇祠因三蘇父子而享譽中外,三蘇父子以其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輝煌的文學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輝耀古今,三蘇在文學上造詣極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煉老泉,豪放東坡,沖雅潁濱」,三蘇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關心國家命運,同情民間疾苦,為了民眾做了不少好事。
三蘇祠自明、清以來就收藏有一批文物,1959年建立三蘇紀念館以來,則更為廣泛的徵集有關三蘇的文物、文獻。迄今館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歷代刻印的三蘇文集及有關古籍3256件(冊),字帖拓片478件,明清及近現代書畫1044件,陶瓷及其它類325件,碑亭收藏68種145通碑刻。「 豐樂亭記 」、「 醉翁亭記 」、「表忠觀碑」和「羅池廟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陳列有數以千計的匾聯書畫等文物。等珍品,也收藏有明代犀牛角杯;清象牙筆筒、瓷瓶等工藝品。這些都是三蘇研究、陳列展覽的珍貴資料。
三蘇祠於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蘇博物館」。2006年5月,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一處景點為「蘇宅古井黃荊樹」。傳說蘇宅古井源頭與眉山歷史上著名風景區蟆頤觀山中的老人泉水相通,井水清爽甘美,長年不枯。飲此井水,使人耳聰目明。緊鄰蘇宅古井,有一株黃荊樹盤曲出枝,相傳為蘇洵所植。本地民間有名「黃荊條子下出好人」,指長輩管教貪玩不好學的孩子,常用此做家教用具預以懲戒。
一處景點為「洗硯池」。世傳是蘇氏兄弟青少年習作書法、繪畫後洗滌「天石硯」的小水塘。後為洗硯池。眉州人彭耀章仿蘇字題寫三字於池壁。
一處景點為「八娘伴母」。程夫人,眉州青神人,蘇洵之妻,蘇軾、蘇轍之母。三蘇父子成為一代文豪,程夫人勉夫教子,功不可沒。八娘,蘇洵小女,蘇軾、蘇轍之姐。司馬光曰:「幼女八娘,有夫人之節,聰穎好學,為文亦往往可觀。」十八歲嫁於舅舅之子程正輔為妻,不足兩年鬱郁病逝。後人惜其早逝,以蘇八娘為原型,演繹出《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
一處景點為「船塢」。此船塢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船頭有一株桂花樹,恰如蒿竿,船頭到船艙下兩級台階。遊人登船舫左右觀望,彷彿於山谷碧潭中泛舟游盪。 試想當年,蘇氏三父子在船頭吟詞作文,八娘陪母在船尾賞花刺綉,是何等快樂啊。
雲山與樓。清光緒元年(1875年),四川督學使張之洞到眉時修建。樓南、北、西三面臨水,萬竿翠竹相擁。
有一處景觀為「八風亭」。「八風」亦名「八法」,即: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為佛教說法。據《釋氏要覽》解說:得可意事名利,決可意事名衰;背後挑撥名毀,背後贊美名譽;當前贊美為稱,當前挑撥名譏;逼近身心名苦,悅適心意名樂。
各處還有不少園林景觀。
三蘇故居外廣場對面,是三蘇紀念館。
兩側為游覽區的仿古商用建築。
不得不說的,還有 眉山東坡肘子(創新川菜)。
來這里必須品嘗。
下附介紹:
東坡肘子其實並非東坡之功,而是其妻子王弗的妙作。一次,王弗在燉肘子時因一時疏忽,肘子焦黃粘鍋,她連忙加各種配料再細細烹來,以掩飾焦味,不料這么一來,微黃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頓時樂壞了東坡。東坡享有美食家之名,不僅自己反復炮製,還向親友大力推廣,東坡肘子也就得以傳世。
若說到現在眉山的東坡肘子製作,比蘇東坡的作法有較大的改進:首先在選料上,只選豬蹄膀,洗凈後放入清水中燉,燉至八分火色,將肘子撈起來,再上蒸籠蒸。經兩次脫脂後,肘子已達肥而不膩,粑而不爛的境地。
食用時有兩種形式:一是清湯式。即將蒸熟的肘子取出,放碗內,灌以燉雞的湯,若無雞湯,白開水也行。加少量鹽、少許蔥,即可。最好另碗盛醬油,食時蘸點醬油,其味更鮮。二是佐料式。即將蒸熟的肘子取出庭碗內,將配好的佐料澆上,即可食用。眉山的東坡肘子佐料十分講究,由17種原料組成,具有鮮明的特點,且適合東、南、西、北的客人。
四川當地東坡肘子的做法,通常有三種。
第一種做法 是選豬前膀(肘子)一塊約2000克,放入湯鍋煮透,撈出來剔凈骨,然後下入原湯中,加雪豆、蔥節、紹酒等,置文火上煨燉約三小時,吃時加鹽,連湯帶豆舀入碗中,蘸醬油食之。
第二種做法 是將肘子煮至六分熟時撈出,瀝干。豬油燒至九成熱時放入肘子,將豬肘皮炸至金黃色時,撈出來將肉的一面切成五分見方的花刀塊,但不可割斷皮。另用炸雞蛋、菜心、筍片加醬油、蔥、姜、大料、高湯等燒開,調入鹽和味精,最後勾芡一並澆在肘子上即可。
第三種做法 便是東坡故里四川眉山的做法。先將肘子入鍋煮成八分熟,潷去原湯(此乃第一次脫脂),再入籠蒸熟蒸,此乃第二次脫脂。選上等豆瓣辣醬在炒鍋里用熱油炒幾下,然後加蒜、姜、椒、蔥、糖、醋、鹽、芫荽和肉湯,推勻後起鍋澆在盤中肘子上,即成。
製作:
(1)豬肘用火燒去殘毛,入熱水侵泡刮洗干凈,剔下骨頭,方進沸水中氽一下,除去血水撈出。豆瓣剁細,花椒鍘細,姜蒜切成米,蔥切成蔥花。豬肘骨敲破放入入砂罐內。
(2)炒鍋置旺火上,倒混合油燒至七成熱,下肘子炸至皮呈金黃色撈出,放入砂罐內。
(3)炒鍋內放混合油,燒至五成熱下豆瓣、泡辣椒,楠出香味,加如冰糖、鹽、鮮湯燒沸後倒如砂罐內,加入味精,用旺火收至汁濃油亮,撒下蔥花起鍋,澆在肘子上即成。
㈦ 三蘇祠的相關信息
清代宰相張鵬翮撰聯贊三蘇
三蘇祠內楹聯眾多,後代的文人帶著崇敬和贊嘆來仰望著三蘇祠內的三蘇父子。清代楹聯家梁章鉅《楹聯叢話》雲:「眉州三蘇祠中,楹聯林立,殊少佳構。惟大門有張鵬翮一聯,最為大雅。」可見,張鵬翮一聯,是清代三蘇祠楹聯中寫得最好的一聯,實為三蘇祠楹聯之冠軍。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代四川遂寧人,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張船山(問陶)之高祖。張鵬翮系康熙九年(1670)進士,歷官蘇州知府、浙江巡撫、刑部尚書、河道總督、兩江總督、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太子太傅,謚文端。著有《張文端公全集》,胡傳淮編選有《張鵬翮詩選》(香港銀河出版社2006年出版)、《張鵬翮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出版)。張鵬翮集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水利專家、教育家、外交家於一身,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張鵬翮曾為眉山三蘇祠撰聯雲:「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此聯高度評價了三蘇父子的文學成就及其在文學歷史上的地位,立意深遠,簡約嚴明,有強烈的感染力。
「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共源。」當代著名學者郭紹虞從文學史的角度肯定了蘇洵父子一家占據了「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三個大家的地位,其中,蘇軾又具有各方面的才能,詩詞和散文在前人的優良傳統下「變化縱橫」,取得很高的成就,堪稱「千古一人,罕見其匹。」
走出三蘇詞,回望門楣上的「三蘇祠」,三蘇父子,讓我深深感受著中國古老文化的內蘊。三蘇父子居功至偉,貢獻卓著,尤其是蘇軾,才華橫溢,雄視古今,可謂空前絕後。「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萬煉,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
這是古人的贊譽,也是歷史的評價。
祠內收藏有「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表忠觀碑」和「羅池廟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陳列有數以千計的匾聯書畫等文物。迄今館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歷代刻印的三蘇文集及有關古籍書3256件(冊),字貼拓片578件,明清及近現代書畫1002件,陶瓷及其它類352件,碑亭收藏68種145通碑刻,是三蘇研究、陳列展覽的珍貴資料。
南宋詞人范成大當年由成都回江蘇後寫了《吳船錄》,其中講到眉山「城中荷花特盛,處處有池塘,他郡種荷者皆買種於眉。遍城悉是石街,最為雅潔。」可見當時眉山的荷花石街給石湖先生留下了深深印象。如今,小橋流水、石條鋪地的景緻已不可見,但池塘之荷卻仍能欣賞。漫步祠中,隨處可見蓮葉田田,波光搖動。綠州亭、瑞蓮亭、百坡亭……無處不在荷塘掩映中。
㈧ 三蘇祠景點介紹
三蘇祠景點介紹:
三蘇祠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的故居。原是一座面積約五畝的庭院,經過不斷添修擴建,現已佔地六十二畝。三蘇祠內庭院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樓台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詞意雋永。
內有蘇洵、蘇軾、蘇轍和程夫人、任采蓮、蘇八娘(蘇小妹)、王弗、王閏之、王朝雲、史夫人及蘇家六公子等十餘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跡;珍藏和陳列著五千餘件有關三蘇的文獻和文物,是蜀中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 三蘇祠的三蘇紀念館是國內展示三蘇文化最豐富、展陳面積最大,展陳方式最多,展出水平最高的場所。
三蘇祠自明、清以來就收藏有一批文物, 1959年建立三蘇紀念館以來,則更為廣泛的徵集有關三蘇的文物、文獻。迄今館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歷代刻印的三蘇文集及有關古籍3256件(冊),字帖拓片478件,明清及近現代書畫1044件,陶瓷及其它類325件,碑亭收藏68種145通碑刻。
祠內收藏有「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表忠觀碑」和「羅池廟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等珍品,也收藏有明代犀牛角杯;清象牙筆筒、瓷瓶等工藝品。這些都是三蘇研究、陳列展覽的珍貴資料。
㈨ 三蘇祠的文化背景
三蘇祠因三蘇父子而享譽中外,三蘇父子以其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輝煌的文學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輝耀古今,三蘇在文學上造詣極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煉老泉,豪放東坡,沖雅潁濱」,三蘇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關心國家命運,同情民間疾苦,為了民眾做了不少好事。三蘇祠自明、清以來就收藏有一批文物,1959年建立三蘇紀念館以來,則更為廣泛地徵集有關三蘇的文物、文獻。迄今館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歷代刻印的三蘇文集及有關古籍3256件(冊),字帖拓片478件,明清及近現代書畫1044件,陶瓷及其它類325件;碑亭收藏68種145通碑刻,包括「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表忠觀碑」和「羅池廟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館內還陳列有數以千計的匾聯書畫等文物珍品,也收藏有明代犀牛角杯、清象牙筆筒和瓷瓶等工藝品。這些都是三蘇研究、陳列展覽的珍貴資料。
㈩ 我正在做蘇軾的課題研究 在了解蘇軾的生平事跡的基礎上 還想了解一下現存的三蘇祠 由於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