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是什麼
摘要 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是:重視蒙養教育;要求慎擇師友,選擇老師和朋友應當慎重;強調學眼前事,要重視眼前的事情;提倡正面教育,提倡用正面教材來教育孩子。
㈡ 簡述朱熹的兒童教育觀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
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鑒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
他對我國古代長期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與理論,做了一番歸納、整理、總結、改造工夫,使之系統化了。其中很多是發人深思的見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遺產。
(2)朱熹小學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朱熹闡述「格物致知」時說:「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於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
「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認為對天文、地理、生物、農業、氣象等萬事萬物都應該研究。
朱熹重視觀察實證:「歷法恐亦只可略說大概規模,蓋欲其詳,即須仰觀俯察乃可驗。今無其器,殆亦難盡究也。」 提出要更好地研究歷法,需要有好的觀測儀器進行觀察、檢驗。朱熹曾詳細地描述了自己設想的一種可以使人進入其中觀看天象的龐大的渾天儀——「假天儀」。
他設想設計一個球體類似天球,球體內部標上星辰位置,人進進球體內部,隨著球體的轉動人可以隨之觀察星辰。「極星出地之度,趙君雲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卻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說尤可疑,豈非天旋地轉,閩浙卻是天地之中也耶?」
朱熹用渾儀觀測過北極星的位置與地面所構成的夾角,並試圖通過比較各地北極星的高度及其與地中嶽台的關系以證明大地的運動,表明了他通過對照比較各地不同的觀測數據而進行懷疑思考的科學精神。
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含有藝術美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統一。基於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㈢ 簡述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
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鑒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朱熹認為15歲以後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於大學教育方法,朱熹重視自學,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於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
(3)朱熹小學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職,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講學。晚年遭遇慶元黨禁,被列為「偽學魁首」,削官奉祠。慶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歲。後被追贈為太師、徽國公,賜謚號「文」,故世稱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他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閩學代表人物,被後世尊稱為朱子。他的理學思想影響很大,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
㈣ 朱熹的學習方法是什麼
朱熹的讀書方法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總結歸納「二十四字」閱讀法,該法是由「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已體察、著緊用力、須教有疑」24個字組成的方法。 1、循序漸進。即從基礎知識讀起,一本本讀通,讀時對文獻中字、詞、句、篇等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礎的同時,有系統、有步驟地從低向高、從淺入深的進行閱讀。 2、虛心涵泳。即要仔細認真的閱讀,反復自我切磋、研磨、體會、切忌馬虎從事,或自以為是。(什麼是「涵泳」?「涵」,《辭海·詞語分冊》的解釋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於水中) 3、切己體察。即要結合思想、經驗、閱歷、需要,去體驗文獻中的意味,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4、熟讀精思。即要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領會其要旨,使書中之話好象出於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5、著緊用力。即要聚精會神、下苦功、花大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毫不鬆懈,刻苦用功。 6、須教有疑。即要善於提出和解決問題,學會「質疑」,閱讀要從「有疑」到「無疑」之後,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實質。 他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忙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見滿桌大盤小碟,飢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還說:「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總之,「24字法」,是一種精讀方法,對於當今社會興起的讀書活動,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具有較大的參考。
㈤ 朱熹執教書院中多採用的教學方式是
朱熹執教書院中多採用的教學方式是規范訓練法。
規范訓練法是指學生要遵守嚴格的規范來訓練自己的方法,包括教師對學生的嚴格教導。這一點在朱熹執教書院中體現得格外明顯,此外,他還根據規范訓練法制定了嚴格的訓學齋規。
他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教規》:主要向學生提出了修身、處事、接物的原則,這其中體現了濃厚的儒家思想,用教規的方式體現出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書院教育理論體系,更成為後世學規的範本和辦學准則,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白鹿洞書院教規》節選: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
㈥ 試析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
本題參考答案:
①論兒童教育的意義
兒童應該早施教,即從孩子幼小時起,就要抓緊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孩子知識、性情未定,及早對他們進行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灌輸,使兒童知其然並養成習慣,容易收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令其接受正面的培養。強調兒童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將之比喻為打「坯模」。
②論學「眼前事」與編著《小學》
朱熹提出,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是就兒童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眼前事」去教他們,他認為學必自近者易者始,並認為學問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開始,初學應給以簡單容易的內容。兒童主要是學習眼前日用之事,是「知之淺而行之小者也」。他說:「教小兒只說個義理大概,隻眼前事或灑掃、應對之類作段子亦可。」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規矩去做」。除進行道德規范訓練以外,還要給以讀書寫字的基本訓練,「禮樂射御書數之文」也應在所教內容之中。朱熹還認為,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應注意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力求形象生動以便於接受。他提倡學校教育應以正面教育為主,不講明道理,只用懲治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效果的。
③首創《須知》、《學則》的教育形式,編著《童蒙須知》
朱熹編訂的《童蒙須知》是他為兒童制定的習學「眼前事」的具體標准和要求。分衣服冠履、言語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字、雜細事宜等方面,對兒童的生活起居、讀書學習、道德行為禮節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㈦ 閱讀分享之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的人物簡介
朱熹,是理學思想的集大成,也是南宋最負盛名的大叫一下,他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精心編撰了多種教材,培養了眾多人才,對書院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對當時及後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如《白鹿洞書院揭示》《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等。
二、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關於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根據理氣人性論即「天命之性」、「氣質之性」和「道心」、「人心」的關系,提出了「存道心,滅人慾」,「存天理,滅人慾」的教育作用觀。教育就是要讓人們恢復天理和消除人慾。朱熹就是這樣用理學的觀點來論述教育的作用在於「變化氣質」,「明明德」,以實現「存天理,滅人慾」的根本任務。與關於教育作用的思想相連,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
(二)「小學」和「大學」教育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便分別提出了兩者不同的任務、內容和方法。
(1)八歲至十五歲為小學教育階段。朱熹十分重視這個階段的教育,認為小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因而他認為小學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必須抓緊,抓好。關於小學教育的內容應該是「知之淺而行之小者」,力求淺近、具體。為此他提出以「教事」為主的思想,強調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形式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到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以下三點:首先主張先入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再次,首創以《須知》、《學則》的形式來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
(2)十五歲以後為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是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大學教育的內容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小學教育是培養「聖賢坯璞」,大學教育則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加「光飾」,再進一步精雕細刻,把他們培養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在大學教育方面,朱熹總結出了兩點:其一重視自學;其二,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
朱熹認為,盡管小學和大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教育階段,具體的任務、內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這兩個階段又是有內在聯系的,他們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因為教育對象的不同而所作教育階段的劃分,並不是截然對立的。朱熹關於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反映了人才培養的某些客觀規律,為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發展增添了新鮮內容。
(三)朱子讀書法
朱熹強調讀書窮理,認為「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他自己一生又酷愛讀書,對於如何讀書有深切的體會,並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他的弟子將其概括為「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1)循序漸進:第一,讀書要按一定次序,不要顛倒;第二,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安排讀書計劃,並切實遵守它;第三,讀書要扎扎實實打好基礎,不可囫圇吞棗,急於求成。
(2)熟讀精思:朱熹認為讀書要熟讀成誦,又要精於思考。
(3)虛心涵泳:所謂「虛心」,是指讀書時要虛懷若谷,靜心思慮,仔細體會書中的意思,不要先入為主,牽強附會,所謂「涵泳」是指讀書時要反復咀嚼,細心玩味。
(4)切己體察:朱熹強調,讀書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口頭上,而必須要有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
(5)著緊用力:其一,必須抓緊時間發憤忘食,反對悠悠然;其二必須抖擻精神,勇猛奮發,反對鬆鬆垮垮。
(6)居敬持志: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它最重要的讀書法。所謂「居敬」就是讀書時精神專一,注意力集中。所謂「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標,並要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持。
朱熹的讀書法是他自己長期讀書經驗以及對前人讀書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對於讀書方法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內容。
㈧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朱熹的教育思想是:
1、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變人的氣質」。
他從「理」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等道德規范。他強調「為學乃變化氣質耳。」只有通過教育來澄濁為清,去不善而從善,才能變「氣質之性」為「天地之性」。
2、教育的目的是「明人倫」。
朱熹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明天理,滅人慾」。朱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使學生「懷利去義」,爭名逐利的現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明人倫」的思想。
3、教育的任務是小學 「教之以事」, 「大學是窮之其理」。
朱熹主張以小學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禮樂射御書數,及孝弟忠信之事」。至於發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則是大學教育之任務。故若小學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養得他心不知不覺自好了,到得漸長更歷,通達事物將無所不能」。
4、朱熹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朱熹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德行對人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修身,而且還可以推而廣之去治人、治國。如果缺乏德行而單純追求知識,人就會迷失方向,而找不到歸宿。
5、教育必須從兒童抓起。
朱熹認為,小學教育是基礎,是「培根」的工作,故從小向兒童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尤其重要。兒童必須學習和掌握的「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畏隆師之道」。他指出,這些倫理道德皆蘊藏於儒家經典之中。
(8)朱熹小學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
㈨ 簡述朱熹提出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是「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要「格物致知」,要「存天理,滅人慾」,提出讀書需要三到
㈩ 朱熹是怎樣論述「小學」和「大學」教育的
朱熹將教育分為大學和小學兩個階段,小學的年歲為8到15歲,目的是為了培養聖賢呸普教的內容,為學士掌握基本的倫理道德,初步的文化知識,教育的方法嚴格要求,打好基礎,及早施教,正式學咋須知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根據兒童的特點,因勢利導,生動形象的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關於讀書,朱子讀書法強調,虛心涵泳,居敬持志,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關於大學,小學數歲以後進入到大學,大學的目的是培養聖賢呸普的基礎上加光是使它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瓊理目的是為了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學習四書五經。
大學的教育方法,注重自學與研究,提倡不同學術觀點的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