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抓鱉有啥技巧 抓鱉技巧有哪些
1、就是用木盆找老鱉法。這個方法主要是因為老鱉害怕聽到雷聲。木盆扣水聲音很像打雷,因此老鱉聽到聲音就會往泥沙里邊鑽,這樣就留下一連串氣泡,進而被人發現。
2、則是用老鱉叉,老鱉叉是一段帶有倒鉤,另一端帶有四個叉,這樣捉鱉人在水中行走,一邊用老鱉叉往下刺探,感覺碰到硬硬的東西,那就是老鱉殼。這個時候只要用腳踩住,再用倒鉤那一端勾住老鱉的鱉裙,一提就可以出水。
3、找到老鱉洞,用手掏。寒露到霜降,氣溫驟降,老鱉一般會躲進洞穴中。這個時候,只要注意,一般能夠發現洞口有爪痕和糞便。而且這樣收獲最大,一個洞有時候能捉十幾只老鱉。
4、用籠子捕捉。這種籠子一般用竹子或者鐵絲做成的須籠,須籠口有尖銳的刺條,老鱉可以進去,但爬不出來。
② 什麼是甲魚的七種捕撈方法
捕撈鱉的方法很多,主要方法有:網捕、籠捕、釣捕、光捕、踩捕、叉捕和乾池捕這七種。
1.網捕
網捕主要用絲網和拉網。絲網用底層絲網,拉網屬地曳網類,前者多用於深水作業,後者多用於鱉池內作業。捕捉時動作要迅速,收網要快,網衣要寬大,以防鱉類鑽泥。在鱉攝食生長旺季不宜採用網捕。因為網捕規模大,動作大,聲勢大,需要人手多,易使鱉受驚嚇鑽泥,不攝食而影響生長。
2.籠捕
捕鱉的籠子用竹篾編成,兩端留口,以硬竹簽在入口處倒插為倒須,使鱉只能進不能出,籠內放入動物內臟、蚯蚓團等做誘餌,讓鱉嗅到誘餌散出的香味,爬入竹籠內吃食,而捕獲之。此法規模不大,對鱉攝食生長驚擾小,適合少量捕撈。
3.釣捕
釣捕是一種帶傷害性的捕撈方法。常採用延繩餌釣。就是在鱉池上方每隔幾米平行拉一道長繩,每道繩上隔1~2米繫上一根支繩,支繩末端繫上釣鉤和沉子,要求支繩長度能伸入水面以下40厘米。捕鱉鉤多為直鉤,即用兩頭尖的堅硬鋼絲或去掉頭只留鋒尖的粗大頭釘。直鉤裝上青蛙肉、豬肝、蚯蚓團等誘餌,誘餌要將直鉤完全包裹住。鱉吃食往往是生吞活剝,很少慢慢試探,小心咀嚼,所以搶食過程中不去注意是否有鉤,一口逮住隨即下咽,能將鉤吞入喉管內,而無法取出,捕撈者只好用棄鉤斷線的辦法取鱉。這樣捕到的鱉只能盡快食用,否則很快就會死亡。
4.光捕
鱉怕陽光直射,在產卵季節,雌鱉夜晚要上岸掘土產卵,這時在產卵場一帶發現有黑影蠕動,突然用電筒強光照射,鱉受光後極易捕捉。也可以用光在乾池捕過的鱉池內趁深夜鱉爬出淤泥時,搜尋個別漏捕者。
5.踩捕
踩捕多用於個別捕捉,當看到有鱉活動的水花時,可下水用腳踩摸。當探察到鱉後,先用腳踩住鱉甲前部,使它的後部翹起,然後伸手從鱉甲後部捏住鱉甲,大的鱉由於掙扎劇烈,要用兩指插入其兩個後肢外側腋下,倒提起來。切勿摸捉鱉甲前部,以免被鱉咬傷,有的時候,不得不在10℃以下捕捉鱉,此時鱉已鑽入淤泥冬眠,也可用踩捕法捕捉。
6.叉捕
此法主要適於秋末冬初或早春天氣尚冷時,在船上或岸邊,看到有鱉在淺水活動時,用尖銳的魚叉投擲,叉刺入背甲,即可捕獲。或在鱉的棲息地域用叉探刺,如果聽到發出『嘭嘭』的聲音,感覺上比泥沙硬、比磚瓦軟時,就用力下刺,慢慢提出水面,將鱉捕獲。
7.乾池捕撈
就是排乾池水,將鱉全部捕起,少數鑽入泥中的鱉,可以在夜間等它爬上岸時,用手電筒照捕。
③ 用什麼釣甲魚最快
釣竿宜選獨節竿,或是多節彈性竿。漁線宜粗不宜細,尼龍線或錦綸線。魚鉤宜大不宜小,也還可以用直鉤。
鮮豬肝、燕子肉、狗肝、羊肝、豬肉條, 蚯蚓、蠶蛹、青蛙腿,螺螄、螞蚱與泥鰍。 新鮮豬肝為首選,其次蚯蚓和燕肉。
春、夏、秋季均或釣,夏秋兩季為最好。 活動頻繁食慾旺,這個時期最好釣。夏季山洪爆發時,或者雷陣雨過後。水色渾濁多食物,甲魚覓食很活躍。尤其夏秋的晚上,垂釣效果特別好。江、河、溪、庫水灣處,餌多流緩風浪小。僻靜、沙底向陽處,甲魚曬背在浮頭。這些地方做釣點,一般效果都較好。
④ 用什麼能快速釣到甲魚
1,釣甲魚的水深,不管是在湖泊還是水庫,釣甲魚的水深都建議在2-3米之間。為什麼呢?如果水太淺,水底的小龍蝦和其他小魚比較多,往往甲魚還沒聞到味豬肝就被小龍蝦和其他小魚吃得乾乾凈凈了。而超過3米水深,又不方便甲魚換氣,而且甲魚也最喜歡在這個水深活動。
說到最後相信大家也能明白為什麼很少有人將釣甲魚的訣竅分享出來了,不僅是因為數量稀少導致經常空手而回。而是那些釣甲魚高手都是靠這個吃飯的,公布出來對他沒好處。如果大家釣到小的甲魚還是建議流放,畢竟資源已經很少了,大家要多多珍惜才是。
⑤ 我這里水庫里有不少野生鱉,急需提供捕捉方法
甲魚,俗稱老鱉,又名團魚。實質上它不是魚,而是一種水陸兩棲爬行動物。其味鮮美,營養豐富,又能輔助治療某些疾病,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比較高。
一、籠捕法
用竹子、柳條或鐵絲、鋼絲編成肚大脖細的須籠,再用竹條編繞一個漏斗狀的須籠頭,在其漏斗的內側,留出或插上一些傘狀、末端尖銳的竹條,甲魚可以爬進去,但不能夠爬出來。用這種須籠,配以豬肝或用雞血浸泡過的豆餅,或雞血拌麥麩為誘餌(用紗布包好固定在籠內),用繩拴好須籠的脖子,投到甲魚出沒的水域,甲魚就會自動鑽入籠內。須籠若是柳編,很輕,應在籠內加一塊石頭,以利沉底固定。如兼捕魚,可在籠內放點羊骨頭。一般在頭天晚上投入,次日清晨去取。若無人得知,可把牽籠繩拴棍插入水底,在岸邊作出標記,無須夜間守護。如所選水域甲魚較多,可多放幾只須籠,以增加捕獲量。由於這樣捕捉到的甲魚未受傷,捕捉後既可進行人工喂養,又可長途運輸。
二、鋼叉法
用鋼條製成上粗下細帶銳尖、有倒刺的叉子,用鐵片揻成筒,裝上竹或木柄,就是適用的叉具。還可根據需要,在鑲柄的鐵管下,焊上一橫條圓鋼,再焊上一齒或多齒的叉子,隨季節的變化而選用不同的叉子。從寒冬到來年開春是甲魚的冬眠期,此時叉甲魚,如淺水區,可穿上水褲用2~3齒叉較適宜。如乘小船在水深不超過2米的水域,可用2齒叉,既用叉撐船,又操作輕便。春、秋二季在甲魚出沒的水域,無論是穿水褲還是乘舟,都要認真而仔細地逐處叉到。其要訣是:硬是石頭,軟是泥沙,不軟不硬就是它。當叉入甲魚蓋時,會發出輕微的空響聲,又有刺入硬物後的失重手感。因為叉上有倒刺,無論刺入甲魚的何部,都不可能輕而易舉地提起。當提叉受阻時,絕大多數是刺中甲魚。有時在農村附近的水域,偶爾能叉到一隻膠鞋,極像叉到甲魚的手感。如無叉甲魚的實踐,不妨把一隻破舊膠鞋放到水中的泥沙底試叉一下,藉以體會叉到甲魚的手感。當叉到甲魚後,應扭轉一下再提叉。一是易提出水,二是叉到裙邊處不易脫叉。摘叉時,用左手的拇、食二指扣住後肢根部的「鱉窩」才能摘下,且能防止被咬傷手。取叉後甲魚傷勢都較重,除了叉入裙部的外,其他很快就會死亡。故應盡早處理,處理得越早,質量相對較好。
夏季是甲魚十分活躍的時期,當它沿著有腐殖質土層爬行覓食的時候,能冒出一串氣泡,爬行速度比較緩慢。這時最好使用多齒叉——6~10齒的雙排叉獵取。瞄準氣泡的前進方向,用排齒叉猛搗一下,一般會十叉九准。水溫在20℃左右時,甲魚到岸邊離水15米左右的沙灘處產卵,如果能見到有爬行的爪子印,或像鼠糞樣的排泄物,即可在15米左右范圍內找到它,特別是對有草叢的沙灘處要細查。在它見到人或聽到腳步聲而入水又來不及的情況下,往往會跑到草叢中藏身。此刻,要手持單齒叉,發現後即對准其裙邊刺入。這樣叉捕的甲魚質量好,易養活或遠運。如果一時找不見甲魚,漁者可暫時隱蔽一下,只要沙灘有卵窩,它一定會爬上岸來,因為甲魚有「守卵」的特性。
三、赤手捕捉法
當見到甲魚浮出水面曬太陽,或把頭伸出水面吸氧,或水面冒出一連串氣泡,或岸邊有爬行的爪印及鼠糞一樣的糞便,但此刻又沒有任何捕獵工具,那就只好「赤手捉鱉」了。
在潛水捕捉時,力求發出水聲,使膽小的甲魚受驚後鑽入泥沙中一動不動。此時用雙腳在甲魚的沉沒區踩探,當觸到既不是石頭、又非泥沙的硬物礙腳時,要彎腰或潛入水中,用手沿腳摸清是何物。在確認是踩上甲魚時,將手插入它的體下,找准後腿窩,用拇、食二指卡住並掐入它的腿窩後,才能抬腳將甲魚提出水面。未出水面的甲魚,一般不咬人,因掐住後腿窩後其頭已縮回,不敢出來。這種赤手捕捉法,非常適用於臨近水庫、湖泊、河流等水域,借休息遊玩或游泳的機會,即可順手捕捉。
四、網捕法
用插1~3指眼的普通絲掛網,在網腳上再拴上點鉛墜,使其能沉到水底,就是很好的捕網。在出獵前,用鮮雞血或切碎的鮮豬肝,把網染紅浸透,用塑料袋封好,使其不幹化、不變質就行。臨場時投撒在有甲魚出沒的下風頭,或河流的上游。通常是黃昏時投網,每隔30分鍾或1小時巡視一次。
甲魚投網後,摘取要得法,一定要用一隻手的拇、食二指先扣住兩側的後腿窩,才能用另一隻手將其摘離網孔。否則,離開水的甲魚,一旦咬住人的手後,若不重新把它放回水中,或將其頭切下,它是絕對不會鬆口的。因此,摘網時必須小心從事。裝運甲魚的帆布口袋,在其頂端扎口處,必須用一塊大小相當的多股膠絲編織網遮攔,既利於透氣,不會把甲魚憋死,也利於邊摘邊裝,攜帶方便。
為誘甲魚自動投網,也可用米醋、曲酒、清水各等份對成混合液,加入5克左右的山茱萸肉浸泡2小時以上,然後加入150克切碎的豬肝攪勻,用此液浸網,用塑料袋封好,使其不幹化、不變質。臨場投撒如前所述。還可以將豬肝切成碎末後,拌入適量的冰片末、茴香粉、香油,摻和均勻塗在網上,效果也不錯。無論採用何種浸或塗網的誘魚液體,其氣味對別的魚種也有較大誘招力,投網後,能兼捕鯉魚或其他魚。但必須注意,用雞血或豬肝浸網後,在塑料袋中封存時間不能長,以防變質出臭味,否則將影響上魚效果。專獵甲魚的掛網,10~15厘米高、50~60米長,插2指的網眼,鉛墜重量要大於網浮漂的浮力,以保證網落水底。
五、陷阱法
用廢舊缸或罐、壇之類的容器,有裂紋或漏水小洞都沒有關系,選擇有甲魚出沒的水域,在臨近岸邊1米左右的淺灘區,挖一個大小適當的坑,把容器放進後,用泥沙沿容器外壁填復,使容器口與淺灘地面一樣平。用2根竹片或小於5厘米寬的2塊木板,綁成十字架狀,平放在缸或壇口上,在容器的外側用石頭或泥沙把十字架固定住。在十字架的交叉點拴上誘餌(如拌有茴香、冰片、香油的豬肝;也可用浸掛網的下腳料用紗布包好掛上;還可用殺雞的鮮血與麥麩攪拌後,用紗布包好拴在十字架的中心部),甲魚聞味而來,沿竹片或木板而上,就會掉入四壁光滑的缸或壇中,成為「瓮中之鱉」。如陷阱設在秘密處,無人察覺,可常年不動,每隔3~5天換一次誘餌,同時把掉入陷阱的甲魚撈回來。用此法捕獲的甲魚,質量是最好的。但到第二年,需把淤泥從容器中清除掉。從深秋到第二年開春前的冬眠期,除了鋼叉法尚可捕到之外,是捕不到甲魚的,因此不須頻繁換餌。
六、誘甲魚自動上岸法
取新鮮雞血與麥麩攪拌,或把上述浸網的下腳料,或把豬肝絞碎摻點茴香粉、冰片、香油,選其中一種的一部分投撒在有甲魚的水域沿岸,從水中投撒,並不間斷地撒向岸上,達約1平方米的地段(應把此誘餌撒在上風頭或河流的上游區),然後,在距誘餌2~3米處隱蔽好,約20~30分鍾,貪食的甲魚就會從水中沿著誘餌指引的方向爬上岸來,有時會成群結隊上岸「會餐」。時機成熟後,就應迅速把旋網扣上去,一網可打數只。甩網技巧要求較高,能把網全部展開,並扣准甲魚的集中點,才能取得豐收。
初次設誘餌區捕獲量大,隨著捕獵次數的增加,上岸甲魚會減少。如果只有一二隻甲魚上岸,可用長木棒擊其頭部以造成輕微腦震盪,但又不可致死,然後扣住兩側後腿窩,裝袋即可。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適時另選捕捉點。
七、垂釣法
其法有二:一是海竿拉釣,二是搖竿插釣。
(一)海竿拉釣
將竿遠投後,稍等片刻,再緩慢地搖輪收線。當突然出現類似「掛鉤」的阻力感時,要暫停收線,待它將釣餌吞入後,會有要線逃走的拽力感,此時要迅速揚竿搖輪收線,先將其拉離水底面,再收線上岸。若突迂阻力就提竿,就很可能把已吞入的鉤拉出,或者它四爪抓底,收線它不動。在收線全過程中,就是拉到近岸僅1~2米處,也不可掉以輕心。
若無魚咬鉤,可收線後再投,再緩慢地收線。對有甲魚活動的水域要像農民用犁耕地那樣,一犁犁地把地翻遍,用海竿拉釣,也不能大而化之,要把釣位水域拉遍。摘鉤時,一手提緊主線,一手卡住甲魚脖子,最好是放在地面上用腳踩住,再用力捏脖子,這樣就能讓它張嘴吐鉤。如果吞鉤過深,用摘鉤器也無能為力,只好把腦線剪斷,重新拴鉤,再投竿拉釣。
釣具組裝。用10~15厘米比釣鯽魚稍粗的腦線,拴3隻釣鯽魚的漁鉤,鉤要拴在鉛墜後面,每隔5厘米拴一隻,也可用縫衣針,把有孔眼的一端截去,使其總長度為2.5厘米,磨銳。在中間拴線處,滴上一滴稀硫酸或食用醋,待其略為銹蝕後,用絲或多股棉線多纏幾道拴牢,拴鉤方法如上所述。
用這種直鉤釣甲魚,當稍有拉力,「鉤」便橫於喉管中,易吞、不能吐。此法摘「鉤」很難,只好把腦線剪斷。在出釣前,要多准備幾只直鉤,以利爭取時間多釣。
釣餌。將生豬肝用刀切成1厘米見方粗、3厘米長的條,放在容器中按如下比例配製:魚肝油4毫升,金黴素眼葯膏半支,開塞露10滴,攪拌混勻。經過這樣處理後的肝條,滑潤,味濃,有韌勁,易裝鉤,誘魚效果好。裝鉤要從肝條的中心部刺入,把針拉向穿入的一側,再穿入另一側,使針復原位,埋入3厘米長的肝條內。此法裝鉤,投竿、收線不掉餌。也可用活河蝦或活而粗大的蚯蚓裝鉤,但其效果不如加工後的肝條好。
(二)搖竿插釣
用如大竹掃帚上那麼粗的竹條或柳條,長度為50~65厘米,修光,將粗端削尖,使之易於插入泥沙中固定。在細端拴上漁鈴,藉以報警。主線用粗0.35~4毫米、長1.5~2米的尼龍線。一端與直鉤或釣鯽魚鉤聯結,一端拴在搖竿的漁鈴處。為拆卸方便,可在拴好的鉤距相宜的串鉤前端拴上輕墜,末端拴一聯結器與主線聯結,與海竿拉釣時的拴鉤方法完全一樣,唯墜子輕一點,只要能把餌鉤沉到水底就行。
施釣。要把釣位選在有甲魚出沒的岸邊,將鉤或針狀直鉤裝餌後,與主線聯結,就可投入水中,插入搖竿。這種搖竿可同時制十幾根或更多,在釣位沿岸插上一排,竿距1米左右。通常是在黃昏後或陰雨天進行施釣,白天找有樹蔭遮蓋的水域,亦可沿岸插上一排搖竿。投竿後找個隱蔽處(遠一點但又能聽到漁鈴聲)休息。當聽到鈴聲時,要輕而緩慢地接近報警區,防止把未上鉤的甲魚驚跑。這一點很重要。有些釣者乾脆不拴漁鈴,黃昏時投竿,22點前後一起收竿,此法也不妨一試。
⑥ 捕捉甲魚的最好方法
(1)籠捕法
用竹子或柳條編成肚大、頸細的籠子,備用;另編一漏斗狀、有倒須的籠蓋。籠內放入豬肝條;餌料用紗布包好固定在籠內,再將有倒須的籠蓋蓋好,並固定,將籠沉入有甲魚出沒的水域,甲魚聞到腥味後,就會鑽進籠內,次日清晨取籠。如果籠子太輕,可在籠內放一塊石頭,以利沉底。
用雞血拌麥麩或豬肝,絞碎後摻茴香粉或冰片或香油,撒在有甲魚水域的上風頭處,誘餌撒在從水中達岸上長約1平方米左右的面積,人躲至2米-3米以遠的地方。半小時左右,即有甲魚上岸取食,時機成熟時即可撒網將甲魚扣在網下。
⑦ 發現一個池塘里有甲魚,怎麼才能抓到它呢
甲魚,俗稱老鱉,又名團魚。實質上它不是魚,而是一種水陸兩棲爬行動物。其味鮮美,營養豐富,又能輔助治療某些疾病,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比較高。
一、籠捕法
用竹子、柳條或鐵絲、鋼絲編成肚大脖細的須籠,再用竹條編繞一個漏斗狀的須籠頭,在其漏斗的內側,留出或插上一些傘狀、末端尖銳的竹條,甲魚可以爬進去,但不能夠爬出來。用這種須籠,配以豬肝或用雞血浸泡過的豆餅,或雞血拌麥麩為誘餌(用紗布包好固定在籠內),用繩拴好須籠的脖子,投到甲魚出沒的水域,甲魚就會自動鑽入籠內。須籠若是柳編,很輕,應在籠內加一塊石頭,以利沉底固定。如兼捕魚,可在籠內放點羊骨頭。一般在頭天晚上投入,次日清晨去取。若無人得知,可把牽籠繩拴棍插入水底,在岸邊作出標記,無須夜間守護。如所選水域甲魚較多,可多放幾只須籠,以增加捕獲量。由於這樣捕捉到的甲魚未受傷,捕捉後既可進行人工喂養,又可長途運輸。
二、鋼叉法
用鋼條製成上粗下細帶銳尖、有倒刺的叉子,用鐵片揻成筒,裝上竹或木柄,就是適用的叉具。還可根據需要,在鑲柄的鐵管下,焊上一橫條圓鋼,再焊上一齒或多齒的叉子,隨季節的變化而選用不同的叉子。從寒冬到來年開春是甲魚的冬眠期,此時叉甲魚,如淺水區,可穿上水褲用2~3齒叉較適宜。如乘小船在水深不超過2米的水域,可用2齒叉,既用叉撐船,又操作輕便。春、秋二季在甲魚出沒的水域,無論是穿水褲還是乘舟,都要認真而仔細地逐處叉到。其要訣是:硬是石頭,軟是泥沙,不軟不硬就是它。當叉入甲魚蓋時,會發出輕微的空響聲,又有刺入硬物後的失重手感。因為叉上有倒刺,無論刺入甲魚的何部,都不可能輕而易舉地提起。當提叉受阻時,絕大多數是刺中甲魚。有時在農村附近的水域,偶爾能叉到一隻膠鞋,極像叉到甲魚的手感。如無叉甲魚的實踐,不妨把一隻破舊膠鞋放到水中的泥沙底試叉一下,藉以體會叉到甲魚的手感。當叉到甲魚後,應扭轉一下再提叉。一是易提出水,二是叉到裙邊處不易脫叉。摘叉時,用左手的拇、食二指扣住後肢根部的「鱉窩」才能摘下,且能防止被咬傷手。取叉後甲魚傷勢都較重,除了叉入裙部的外,其他很快就會死亡。故應盡早處理,處理得越早,質量相對較好。
夏季是甲魚十分活躍的時期,當它沿著有腐殖質土層爬行覓食的時候,能冒出一串氣泡,爬行速度比較緩慢。這時最好使用多齒叉——6~10齒的雙排叉獵取。瞄準氣泡的前進方向,用排齒叉猛搗一下,一般會十叉九准。水溫在20℃左右時,甲魚到岸邊離水15米左右的沙灘處產卵,如果能見到有爬行的爪子印,或像鼠糞樣的排泄物,即可在15米左右范圍內找到它,特別是對有草叢的沙灘處要細查。在它見到人或聽到腳步聲而入水又來不及的情況下,往往會跑到草叢中藏身。此刻,要手持單齒叉,發現後即對准其裙邊刺入。這樣叉捕的甲魚質量好,易養活或遠運。如果一時找不見甲魚,漁者可暫時隱蔽一下,只要沙灘有卵窩,它一定會爬上岸來,因為甲魚有「守卵」的特性。
三、赤手捕捉法
當見到甲魚浮出水面曬太陽,或把頭伸出水面吸氧,或水面冒出一連串氣泡,或岸邊有爬行的爪印及鼠糞一樣的糞便,但此刻又沒有任何捕獵工具,那就只好「赤手捉鱉」了。
在潛水捕捉時,力求發出水聲,使膽小的甲魚受驚後鑽入泥沙中一動不動。此時用雙腳在甲魚的沉沒區踩探,當觸到既不是石頭、又非泥沙的硬物礙腳時,要彎腰或潛入水中,用手沿腳摸清是何物。在確認是踩上甲魚時,將手插入它的體下,找准後腿窩,用拇、食二指卡住並掐入它的腿窩後,才能抬腳將甲魚提出水面。未出水面的甲魚,一般不咬人,因掐住後腿窩後其頭已縮回,不敢出來。這種赤手捕捉法,非常適用於臨近水庫、湖泊、河流等水域,借休息遊玩或游泳的機會,即可順手捕捉。
四、網捕法
用插1~3指眼的普通絲掛網,在網腳上再拴上點鉛墜,使其能沉到水底,就是很好的捕網。在出獵前,用鮮雞血或切碎的鮮豬肝,把網染紅浸透,用塑料袋封好,使其不幹化、不變質就行。臨場時投撒在有甲魚出沒的下風頭,或河流的上游。通常是黃昏時投網,每隔30分鍾或1小時巡視一次。
甲魚投網後,摘取要得法,一定要用一隻手的拇、食二指先扣住兩側的後腿窩,才能用另一隻手將其摘離網孔。否則,離開水的甲魚,一旦咬住人的手後,若不重新把它放回水中,或將其頭切下,它是絕對不會鬆口的。因此,摘網時必須小心從事。裝運甲魚的帆布口袋,在其頂端扎口處,必須用一塊大小相當的多股膠絲編織網遮攔,既利於透氣,不會把甲魚憋死,也利於邊摘邊裝,攜帶方便。
為誘甲魚自動投網,也可用米醋、曲酒、清水各等份對成混合液,加入5克左右的山茱萸肉浸泡2小時以上,然後加入150克切碎的豬肝攪勻,用此液浸網,用塑料袋封好,使其不幹化、不變質。臨場投撒如前所述。還可以將豬肝切成碎末後,拌入適量的冰片末、茴香粉、香油,摻和均勻塗在網上,效果也不錯。無論採用何種浸或塗網的誘魚液體,其氣味對別的魚種也有較大誘招力,投網後,能兼捕鯉魚或其他魚。但必須注意,用雞血或豬肝浸網後,在塑料袋中封存時間不能長,以防變質出臭味,否則將影響上魚效果。專獵甲魚的掛網,10~15厘米高、50~60米長,插2指的網眼,鉛墜重量要大於網浮漂的浮力,以保證網落水底。
五、陷阱法
用廢舊缸或罐、壇之類的容器,有裂紋或漏水小洞都沒有關系,選擇有甲魚出沒的水域,在臨近岸邊1米左右的淺灘區,挖一個大小適當的坑,把容器放進後,用泥沙沿容器外壁填復,使容器口與淺灘地面一樣平。用2根竹片或小於5厘米寬的2塊木板,綁成十字架狀,平放在缸或壇口上,在容器的外側用石頭或泥沙把十字架固定住。在十字架的交叉點拴上誘餌(如拌有茴香、冰片、香油的豬肝;也可用浸掛網的下腳料用紗布包好掛上;還可用殺雞的鮮血與麥麩攪拌後,用紗布包好拴在十字架的中心部),甲魚聞味而來,沿竹片或木板而上,就會掉入四壁光滑的缸或壇中,成為「瓮中之鱉」。如陷阱設在秘密處,無人察覺,可常年不動,每隔3~5天換一次誘餌,同時把掉入陷阱的甲魚撈回來。用此法捕獲的甲魚,質量是最好的。但到第二年,需把淤泥從容器中清除掉。從深秋到第二年開春前的冬眠期,除了鋼叉法尚可捕到之外,是捕不到甲魚的,因此不須頻繁換餌。
六、誘甲魚自動上岸法
取新鮮雞血與麥麩攪拌,或把上述浸網的下腳料,或把豬肝絞碎摻點茴香粉、冰片、香油,選其中一種的一部分投撒在有甲魚的水域沿岸,從水中投撒,並不間斷地撒向岸上,達約1平方米的地段(應把此誘餌撒在上風頭或河流的上游區),然後,在距誘餌2~3米處隱蔽好,約20~30分鍾,貪食的甲魚就會從水中沿著誘餌指引的方向爬上岸來,有時會成群結隊上岸「會餐」。時機成熟後,就應迅速把旋網扣上去,一網可打數只。甩網技巧要求較高,能把網全部展開,並扣准甲魚的集中點,才能取得豐收。
初次設誘餌區捕獲量大,隨著捕獵次數的增加,上岸甲魚會減少。如果只有一二隻甲魚上岸,可用長木棒擊其頭部以造成輕微腦震盪,但又不可致死,然後扣住兩側後腿窩,裝袋即可。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適時另選捕捉點。
七、垂釣法
其法有二:一是海竿拉釣,二是搖竿插釣。
⑧ 如何捕捉甲魚
誘捕甲魚的絕技和秘訣
--------------------------------------------------------------------------------
甲魚,俗稱老鱉,又名團魚。實質上它不是魚,而是一種水陸兩棲爬行動物。其味鮮美,營養豐富,又能輔助治療某些疾病,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比較高。
一、籠捕法
用竹子、柳條或鐵絲、鋼絲編成肚大脖細的須籠,再用竹條編繞一個漏斗狀的須籠頭,在其漏斗的內側,留出或插上一些傘狀、末端尖銳的竹條,甲魚可以爬進去,但不能夠爬出來。用這種須籠,配以豬肝或用雞血浸泡過的豆餅,或雞血拌麥麩為誘餌(用紗布包好固定在籠內),用繩拴好須籠的脖子,投到甲魚出沒的水域,甲魚就會自動鑽入籠內。須籠若是柳編,很輕,應在籠內加一塊石頭,以利沉底固定。如兼捕魚,可在籠內放點羊骨頭。一般在頭天晚上投入,次日清晨去取。若無人得知,可把牽籠繩拴棍插入水底,在岸邊作出標記,無須夜間守護。如所選水域甲魚較多,可多放幾只須籠,以增加捕獲量。由於這樣捕捉到的甲魚未受傷,捕捉後既可進行人工喂養,又可長途運輸。
二、鋼叉法
用鋼條製成上粗下細帶銳尖、有倒刺的叉子,用鐵片揻成筒,裝上竹或木柄,就是適用的叉具。還可根據需要,在鑲柄的鐵管下,焊上一橫條圓鋼,再焊上一齒或多齒的叉子,隨季節的變化而選用不同的叉子。從寒冬到來年開春是甲魚的冬眠期,此時叉甲魚,如淺水區,可穿上水褲用2~3齒叉較適宜。如乘小船在水深不超過2米的水域,可用2齒叉,既用叉撐船,又操作輕便。春、秋二季在甲魚出沒的水域,無論是穿水褲還是乘舟,都要認真而仔細地逐處叉到。其要訣是:硬是石頭,軟是泥沙,不軟不硬就是它。當叉入甲魚蓋時,會發出輕微的空響聲,又有刺入硬物後的失重手感。因為叉上有倒刺,無論刺入甲魚的何部,都不可能輕而易舉地提起。當提叉受阻時,絕大多數是刺中甲魚。有時在農村附近的水域,偶爾能叉到一隻膠鞋,極像叉到甲魚的手感。如無叉甲魚的實踐,不妨把一隻破舊膠鞋放到水中的泥沙底試叉一下,藉以體會叉到甲魚的手感。當叉到甲魚後,應扭轉一下再提叉。一是易提出水,二是叉到裙邊處不易脫叉。摘叉時,用左手的拇、食二指扣住後肢根部的「鱉窩」才能摘下,且能防止被咬傷手。取叉後甲魚傷勢都較重,除了叉入裙部的外,其他很快就會死亡。故應盡早處理,處理得越早,質量相對較好。
夏季是甲魚十分活躍的時期,當它沿著有腐殖質土層爬行覓食的時候,能冒出一串氣泡,爬行速度比較緩慢。這時最好使用多齒叉——6~10齒的雙排叉獵取。瞄準氣泡的前進方向,用排齒叉猛搗一下,一般會十叉九准。水溫在20℃左右時,甲魚到岸邊離水15米左右的沙灘處產卵,如果能見到有爬行的爪子印,或像鼠糞樣的排泄物,即可在15米左右范圍內找到它,特別是對有草叢的沙灘處要細查。在它見到人或聽到腳步聲而入水又來不及的情況下,往往會跑到草叢中藏身。此刻,要手持單齒叉,發現後即對准其裙邊刺入。這樣叉捕的甲魚質量好,易養活或遠運。如果一時找不見甲魚,漁者可暫時隱蔽一下,只要沙灘有卵窩,它一定會爬上岸來,因為甲魚有「守卵」的特性。
三、赤手捕捉法
當見到甲魚浮出水面曬太陽,或把頭伸出水面吸氧,或水面冒出一連串氣泡,或岸邊有爬行的爪印及鼠糞一樣的糞便,但此刻又沒有任何捕獵工具,那就只好「赤手捉鱉」了。
在潛水捕捉時,力求發出水聲,使膽小的甲魚受驚後鑽入泥沙中一動不動。此時用雙腳在甲魚的沉沒區踩探,當觸到既不是石頭、又非泥沙的硬物礙腳時,要彎腰或潛入水中,用手沿腳摸清是何物。在確認是踩上甲魚時,將手插入它的體下,找准後腿窩,用拇、食二指卡住並掐入它的腿窩後,才能抬腳將甲魚提出水面。未出水面的甲魚,一般不咬人,因掐住後腿窩後其頭已縮回,不敢出來。這種赤手捕捉法,非常適用於臨近水庫、湖泊、河流等水域,借休息遊玩或游泳的機會,即可順手捕捉。
四、網捕法
用插1~3指眼的普通絲掛網,在網腳上再拴上點鉛墜,使其能沉到水底,就是很好的捕網。在出獵前,用鮮雞血或切碎的鮮豬肝,把網染紅浸透,用塑料袋封好,使其不幹化、不變質就行。臨場時投撒在有甲魚出沒的下風頭,或河流的上游。通常是黃昏時投網,每隔30分鍾或1小時巡視一次。
甲魚投網後,摘取要得法,一定要用一隻手的拇、食二指先扣住兩側的後腿窩,才能用另一隻手將其摘離網孔。否則,離開水的甲魚,一旦咬住人的手後,若不重新把它放回水中,或將其頭切下,它是絕對不會鬆口的。因此,摘網時必須小心從事。裝運甲魚的帆布口袋,在其頂端扎口處,必須用一塊大小相當的多股膠絲編織網遮攔,既利於透氣,不會把甲魚憋死,也利於邊摘邊裝,攜帶方便。
為誘甲魚自動投網,也可用米醋、曲酒、清水各等份對成混合液,加入5克左右的山茱萸肉浸泡2小時以上,然後加入150克切碎的豬肝攪勻,用此液浸網,用塑料袋封好,使其不幹化、不變質。臨場投撒如前所述。還可以將豬肝切成碎末後,拌入適量的冰片末、茴香粉、香油,摻和均勻塗在網上,效果也不錯。無論採用何種浸或塗網的誘魚液體,其氣味對別的魚種也有較大誘招力,投網後,能兼捕鯉魚或其他魚。但必須注意,用雞血或豬肝浸網後,在塑料袋中封存時間不能長,以防變質出臭味,否則將影響上魚效果。專獵甲魚的掛網,10~15厘米高、50~60米長,插2指的網眼,鉛墜重量要大於網浮漂的浮力,以保證網落水底。
五、陷阱法
用廢舊缸或罐、壇之類的容器,有裂紋或漏水小洞都沒有關系,選擇有甲魚出沒的水域,在臨近岸邊1米左右的淺灘區,挖一個大小適當的坑,把容器放進後,用泥沙沿容器外壁填復,使容器口與淺灘地面一樣平。用2根竹片或小於5厘米寬的2塊木板,綁成十字架狀,平放在缸或壇口上,在容器的外側用石頭或泥沙把十字架固定住。在十字架的交叉點拴上誘餌(如拌有茴香、冰片、香油的豬肝;也可用浸掛網的下腳料用紗布包好掛上;還可用殺雞的鮮血與麥麩攪拌後,用紗布包好拴在十字架的中心部),甲魚聞味而來,沿竹片或木板而上,就會掉入四壁光滑的缸或壇中,成為「瓮中之鱉」。如陷阱設在秘密處,無人察覺,可常年不動,每隔3~5天換一次誘餌,同時把掉入陷阱的甲魚撈回來。用此法捕獲的甲魚,質量是最好的。但到第二年,需把淤泥從容器中清除掉。從深秋到第二年開春前的冬眠期,除了鋼叉法尚可捕到之外,是捕不到甲魚的,因此不須頻繁換餌。
六、誘甲魚自動上岸法
取新鮮雞血與麥麩攪拌,或把上述浸網的下腳料,或把豬肝絞碎摻點茴香粉、冰片、香油,選其中一種的一部分投撒在有甲魚的水域沿岸,從水中投撒,並不間斷地撒向岸上,達約1平方米的地段(應把此誘餌撒在上風頭或河流的上游區),然後,在距誘餌2~3米處隱蔽好,約20~30分鍾,貪食的甲魚就會從水中沿著誘餌指引的方向爬上岸來,有時會成群結隊上岸「會餐」。時機成熟後,就應迅速把旋網扣上去,一網可打數只。甩網技巧要求較高,能把網全部展開,並扣准甲魚的集中點,才能取得豐收。
初次設誘餌區捕獲量大,隨著捕獵次數的增加,上岸甲魚會減少。如果只有一二隻甲魚上岸,可用長木棒擊其頭部以造成輕微腦震盪,但又不可致死,然後扣住兩側後腿窩,裝袋即可。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適時另選捕捉點。
七、垂釣法
其法有二:一是海竿拉釣,二是搖竿插釣。
(一)海竿拉釣
將竿遠投後,稍等片刻,再緩慢地搖輪收線。當突然出現類似「掛鉤」的阻力感時,要暫停收線,待它將釣餌吞入後,會有要線逃走的拽力感,此時要迅速揚竿搖輪收線,先將其拉離水底面,再收線上岸。若突迂阻力就提竿,就很可能把已吞入的鉤拉出,或者它四爪抓底,收線它不動。在收線全過程中,就是拉到近岸僅1~2米處,也不可掉以輕心。
若無魚咬鉤,可收線後再投,再緩慢地收線。對有甲魚活動的水域要像農民用犁耕地那樣,一犁犁地把地翻遍,用海竿拉釣,也不能大而化之,要把釣位水域拉遍。摘鉤時,一手提緊主線,一手卡住甲魚脖子,最好是放在地面上用腳踩住,再用力捏脖子,這樣就能讓它張嘴吐鉤。如果吞鉤過深,用摘鉤器也無能為力,只好把腦線剪斷,重新拴鉤,再投竿拉釣。
釣具組裝。用10~15厘米比釣鯽魚稍粗的腦線,拴3隻釣鯽魚的漁鉤,鉤要拴在鉛墜後面,每隔5厘米拴一隻,也可用縫衣針,把有孔眼的一端截去,使其總長度為2.5厘米,磨銳。在中間拴線處,滴上一滴稀硫酸或食用醋,待其略為銹蝕後,用絲或多股棉線多纏幾道拴牢,拴鉤方法如上所述。
用這種直鉤釣甲魚,當稍有拉力,「鉤」便橫於喉管中,易吞、不能吐。此法摘「鉤」很難,只好把腦線剪斷。在出釣前,要多准備幾只直鉤,以利爭取時間多釣。
釣餌。將生豬肝用刀切成1厘米見方粗、3厘米長的條,放在容器中按如下比例配製:魚肝油4毫升,金黴素眼葯膏半支,開塞露10滴,攪拌混勻。經過這樣處理後的肝條,滑潤,味濃,有韌勁,易裝鉤,誘魚效果好。裝鉤要從肝條的中心部刺入,把針拉向穿入的一側,再穿入另一側,使針復原位,埋入3厘米長的肝條內。此法裝鉤,投竿、收線不掉餌。也可用活河蝦或活而粗大的蚯蚓裝鉤,但其效果不如加工後的肝條好。
(二)搖竿插釣
用如大竹掃帚上那麼粗的竹條或柳條,長度為50~65厘米,修光,將粗端削尖,使之易於插入泥沙中固定。在細端拴上漁鈴,藉以報警。主線用粗0.35~4毫米、長1.5~2米的尼龍線。一端與直鉤或釣鯽魚鉤聯結,一端拴在搖竿的漁鈴處。為拆卸方便,可在拴好的鉤距相宜的串鉤前端拴上輕墜,末端拴一聯結器與主線聯結,與海竿拉釣時的拴鉤方法完全一樣,唯墜子輕一點,只要能把餌鉤沉到水底就行。
施釣。要把釣位選在有甲魚出沒的岸邊,將鉤或針狀直鉤裝餌後,與主線聯結,就可投入水中,插入搖竿。這種搖竿可同時制十幾根或更多,在釣位沿岸插上一排,竿距1米左右。通常是在黃昏後或陰雨天進行施釣,白天找有樹蔭遮蓋的水域,亦可沿岸插上一排搖竿。投竿後找個隱蔽處(遠一點但又能聽到漁鈴聲)休息。當聽到鈴聲時,要輕而緩慢地接近報警區,防止把未上鉤的甲魚驚跑。這一點很重要。有些釣者乾脆不拴漁鈴,黃昏時投竿,22點前後一起收竿,此法也不妨一試。
⑨ 手抓甲魚技巧
甲魚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食物,不僅鮮美可口而且營養價值極為豐富,具有滋陰涼血、補腎健骨等多重功效。但是宰殺甲魚確實難倒了許多人,甲魚的宰殺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只有學會了正確的宰殺方法,才可以快速地將其處理,有需要的朋友們可以嘗試著了解。
一、甲魚
甲魚,學名鱉,俗稱水魚、團魚和王八等,是一種卵生兩棲爬行動物,甲殼邊緣呈柔軟狀裙邊,顏色墨綠。甲魚常在水底的泥沙中生活,喜食魚、蝦等小動物,瓜皮果屑、青草以及穀物等也吞食。全身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甲魚肉性平、味甘;歸肝經。
甲魚其頭像龜,但背甲沒有烏龜般的條紋,烏龜和甲魚是同一科的兩種不同的動物。烏龜是硬殼,殼面有裂狀紋,堅硬,頭橢圓,有硬喙,無牙齒,頭及四肢都有花紋;甲魚是軟殼,殼面較光滑,殼深綠色,無花紋,較軟,頭尖,有牙齒。王八則是甲魚的俗稱。烏龜大多性情溫和,不主動攻擊其他動物(不包括它認為是食物的東西)。而甲魚是餐桌上的大補之品,它和烏龜不同性情兇猛,常在其認為會受到危險時就主動攻擊其他動物。
二、功效
具有滋陰涼血、補益調中、補腎健骨、散結消痞等作用。可防治身虛體弱、肝脾腫大、肺結核等症。也可降低血膽固醇,對高血壓,冠心病具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三、禁忌人群
肝炎患者、患有腸胃炎、胃潰瘍、膽囊炎等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忌食;失眠、孕婦及產後泄瀉忌食;腸胃功能虛弱、消化不良的人慎吃。
四、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適宜肝腎陰虛、營養不良、糖尿病、冠心病患者。
五、甲魚怎麼殺
甲魚是我們平時比較常見的滋補品之一了,我們一般如果是在菜場或者超市購買甲魚的話就會請人直接殺掉了,但是如果別人送的甲魚就要自己殺了,但是甲魚如何殺呢?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如何殺甲魚以及甲魚的營養價值和食用。
甲魚的殺法一
將甲魚翻過身來,背朝地,肚朝天,當它使勁翻身將脖子伸到最長時,當甲魚伸長脖子翻身時,用兩指抓住其頸部,用快刀在頭部割斷其頭骨,然後控血
甲魚的殺法二
用筷子戳甲魚嘴巴,甲魚兇猛,會咬住筷子頭不放,這時候只要用力把甲魚的頭拉出來,然後用刀斬斷頸根,控血即可。
六、處理甲魚的步驟
1、將甲魚的頭頂在盆沿,象平常殺魚一樣從尾端剪入,沿中線開膛破肚。
2、剪到脖子根處橫斷一下頸部骨椎。
3、甲魚不再動彈可放心剖剪脖子和頭。
4、胸部橫切十字型刀口。去除內臟和油脂等內容物。
5、少量開水沖泡下。
6、撕去外殼最表層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