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辯證分析方法依據什麼原理

辯證分析方法依據什麼原理

發布時間:2022-11-17 17:16:07

1. 自然辯證法的原理

自然界發展的辯證法是客觀的辯證法,即自然界發展的普遍規律。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為指導,對自然界的本質及其發展的普遍規律的揭示和反映,便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關於自然界及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總觀點和總的看法。本篇根據科學技術史和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闡明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一些基本內容。

1.闡明自然界物質存在方式的辯證觀,論述自然界的物質性和特徵,闡明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形式。

2.闡明自然界物質系統演化的辨證觀,描述自然界物質系統及其演化的圖景,揭示自然界物質系統演化的基本特徵,揭示和描述自然界物質系統演化的趨勢和機制。

3.闡明自然界物質系統存在與演化的辯證觀,論述自然界物質系統的存在與演化觀,揭示自然界物質系統存在序列和演化序列的辯證觀,揭示自然界物質系統結構和過程的辯證觀。

4.闡明人類與自然界協調發展的關系,科學地論述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闡明科學技術與人工自然建設及人類應與自然界和諧共處,協調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是自然辯證法這一學科的基礎部分,它是科學技術中各門具體學科研究工作的理論思維工具,並對人們正確處理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和科學地創建人工自然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自然觀主要講了,自然界物質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物質系統的演化,以及存在與演化的關系。人類與自然界,科學發展觀及其哲學基礎。

自然科學方法論部分講了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級意義,科學問題和科研選題,科學認識的感性方法,理性方法,系統科學方法。

科學技術的辯證法部分講了科學技術的本質和作用,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內動力:科學技術復雜的內部結構,復雜的內部矛盾運動。外動力:主要來源於社會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模式,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2. 辯證法的根本原理是什麼

辯證法,關於對立統一、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源出希臘語「dialego」,意為談話、論戰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的形式。現在用於包括思維、自然和歷史三個領域中的一種哲學進化的概念,也用來指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辯證法有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的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古代樸素辯證法

在古希臘思想家那裡,辯證法的含義范圍很廣,從辯論中的一種反駁技巧,到對定義做系統評價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劃分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間的聯系。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臘樸素的唯物辯證法奠基人之一,他以主張「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哲學觀點而聞名於世,他有兩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也是古代辯證法的代表人物,他們多以唯心主義為出發點,包含著許多合理的辯證內核,例如認為真理總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反面轉化。

中國古代的很多學派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例如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剛,齒以剛折,舌以柔存」等名言。又如陰陽五行學說,易經中也有以柔克剛、陰陽相互轉化、萬物生生不息等理念。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過猶不及」,等等。這些都闡述了事物相對的;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和一成不變的事物,不變的只是變化本身。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軍事經典《孫子兵法》也具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進退、勝敗、奇正、虛實、勇怯、勞逸、動靜、迂直、利患、死生等等。書中所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和「因敵而制勝」,代表了樸素的「主觀要符合客觀」的唯物思想,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法思想。書中還特別強調了對立面轉化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孫子認為戰爭勝負不僅取決於客觀的形勢,還取決於戰爭的主觀指導是否正確:一方面,他說「勝可知,而不可為」,認為勝利可以預見,但不能憑主觀願望去取得;另一方面他又說「勝可為也」,原因是只要研究敵我雙方具體的情況正確決定自己的行動,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揚長避短,就可以為勝利創造條件。可以說,《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戰爭中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

很多人認為:古代辯證法樸素直觀,大多隻描述整個世界的一般性質,對構成世界各個元素與部分認知不清,因而是不完備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辯證法思想體系。

唯心辯證法

從斯多葛派哲學家時代起到中世紀末,辯證法一直同形式邏輯保持相當密切的聯系,更晚一些,康德用術語「先驗辯證法」表示揭示假相的努力,這種假相出現在試圖在現象和可能的經驗范圍之外應用知性的范疇和原則時。黑格爾把辯證法看作是:一個概念由於它自己固有的矛盾雙方沖突的結果。

唯物辯證法

馬克思和恩格斯採納了黑格爾的定義,並應用於他們對社會和經濟過程所作的解釋中。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體系中,辯證法被定義為是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學說和理論——它把世界理解和描繪為普遍聯系的整體和永恆發展的過程,把發展理解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種矛盾,在外部因素的影響下,變化的結果」,即內因決定、外因影響(促進或延緩)。

3. 辯證法都有哪些原理

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是相互聯系的;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著;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方法論:堅持聯系的觀點,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聯系的客觀性原理:原理:事物的聯系具有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聯系,也不能把主觀聯系強加給事物.方法論: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要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以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是聯系.因果聯系原理:原理:事物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系,因果之間既有先行後續,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原因與結果相互區別相互聯系.方法論: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體現的哲學原理:原理: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方法論:我們要堅持唯物辯證法這個觀點,就要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運動和物質關系原理:原理: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運動是普遍的、永恆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原理: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二者區別:第一,二者的內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與功能不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第三,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第四,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第五,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二者聯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第二,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第三,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方法論: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規律的客觀性原理:原理:規律是客觀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是客觀的,意味著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客觀的,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規律是客觀的,不等於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同時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矛盾的含義原理: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斗爭性」.所謂「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兩種情形: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方法論: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原理:矛盾是客觀的,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還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特殊性還表現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特殊性還表現為事物矛盾的雙方也各有其特點.方法論: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結合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得出對應的方法論:方法論:我們懂得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就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內因和外因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方法論:堅持內因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4. 唯物辯證法有哪些原理

包括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可能與現實、形式與內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疇,而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它是宇宙觀,又是認識論和方法論

1、對立統一原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是始終不可分割的。方法論:要全面地看問題;要學會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2、相互轉化原理:矛盾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有條件的。方法論: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轉化。

3、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用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4、特殊性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即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內容及方法論意義是什麼

原理歸納: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聯系具有客觀性和多樣性。

方法論要求: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對事物的聯系進行具體分析,反對形而上學孤立、片面地看問題。

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不斷運動變化的統一整體;辯證規律是物質世界自己運動的規律;主觀辯證法或辯證的思維是客觀辯證法在人類思維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豐富、最深刻的發展學說。

(5)辯證分析方法依據什麼原理擴展閱讀:

從總體上揭示了世界的辯證性質;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各個范疇,從不同側面揭示了這兩個基本特徵的內涵和外延;矛盾(即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

唯物論與辯證法互相制約、相輔相成、永遠有機結合推動著這個哲學本身與社會實踐亦步亦趨地一同進步著。它不斷總結社會實踐新的經驗驗證、完善與豐富自己,同時指導社會實踐快速向前發展以至無窮。

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趨勢,其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個事物的發展往往是一個「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進、循環往復式上升的過程,而一個個有限的過程就組成了無限發展的世界,換言之,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是永恆發展的「過程」的集合體。

6. 辯證法原理

辯證法是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是關於對立統一、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 辯證法源自於古希臘的邏輯辯證過程,其三種基本形式為:古代的樸素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近代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世界的發展是由它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推動的。

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的發展有一個過程。辯證法發展的第一階段是通過辯論達到真理,是辯證法發展的思辯階段;第二階段是揭示宇宙發展的普遍規律,是辯證法發展的實證階段;作為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第三階段是前面兩個階段的綜合,即 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階段。如果說第一階段是認識論的辯證法,第二階段是本體論的辯證法,第三階段則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對稱辯證法。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即對稱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的最高階段。

辯證法(dialectics)是關於對立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辯證法一詞,出自希臘語「dialego」,傳入中國,與中華道根思想文化相合,擴大增強其內核。辯證法一詞原意:為談話、論戰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的形式。辯證法是一種化解不同意見的辯論方法。在兩個或更多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對話,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有充分理由的對話建立起對事物真理的認知。

特點分析
(1)聯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把握因果聯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間聯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2)運動和發展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運動和發展的普遍性;正確理解發展的實質;要以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有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學會創造性思維。

(3)規律

規律;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認識和利用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

(4)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內因和外因

內因和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7)量變和質變

量變、質變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堅持適度原則。

(8)事物發展的趨勢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9)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7. 唯物辯證法的原理是什麼

唯物辯證法的原理是: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意識是物質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2、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3、意識能動作用原理(或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原理)

原理內容:(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以認識之物。(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4、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5、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滅。

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

6、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7、物質和運動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8、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是運動的同時,也承認靜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因而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和暫時的,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8. 什麼叫辨證分析法

辯證分析法是指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進行經濟研究的方法。辯證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辯證分析是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反對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看問題。

(8)辯證分析方法依據什麼原理擴展閱讀

其基本內容包括:

1、 把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看作受一定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這些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反而決定人的意志。

2、從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的元素形態出發,分析社會經濟發展過程自始至終的矛盾的「自己運動」,揭示經濟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特別注重研究每個社會經濟形態特有的經濟規律。

3、通過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中矛盾著的對立面又對立又統一的運動,來說明這一過程到他一過程的推移和轉化,闡明一定社會經濟形態產生、發展、直至滅亡的客觀規律。

辯證分析法要求:思通八極,天人合一;既見古人,又見來者;拿捏分寸,把握火候。多方兼顧,抓住關鍵;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不能一根筋,不能近視眼;膽子要大,步子要穩;靈活機動,不拘一格;自強為本,善假於人;面向未來,勝利第一。

9. 辯證法的相關原理

辯證法的主要原理

一.聯系觀

1.聯系普遍性原理

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具有普遍性,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客觀性原理

聯系具有客觀性,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聯系具有客觀性,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優點,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聯系具有多樣性,聯系是有條件的,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4.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

A.強調整體的原理

堅持整體和部分的統一,整體居於主導,統率部分

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是整體的部分。

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優方案,實現最優方案,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B.強調部分原理

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部分構成整體,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發展。

5.系統優化的方法

A.系統的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B.要著眼於事物整體性

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二.發展觀

1.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發展具有普遍性,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的曲折的。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長,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斷克服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

3.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

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發展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要重視量的積累。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量,實現(或者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堅持適量原則)。

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

三.矛盾觀

1.對立統一(或矛盾基礎的知識)

(1)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

(2)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斗爭性是矛盾排斥,對立。

(4)矛盾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並為同一性所制約)。

2.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要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尋找正確方法解決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標志詞特點,特點)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原理(標志詞試點)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2)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

(3)(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4)堅持矛盾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具體歷史的統一。

10. 唯物辯證法有哪幾大原理

唯物辯證法,是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是辯證法的三種基本歷史形式之一;也是由德國哲學家馬克思首先提出,經其他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比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寧、托洛茨基、毛澤東等)發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想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唯物辯證法指出:"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兩個總的基本特徵,從總體上揭示了世界的辯證性質;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各個范疇,從不同側面揭示了這兩個基本特徵的內涵和外延;矛盾(即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
原理: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是相互聯系的;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著;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方法論:堅持聯系的觀點,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事物的聯系具有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聯系,也不能把主觀聯系強加給事物。
方法論: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要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以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是聯系。
因果聯系原理:
原理:事物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系,因果之間既有先行後續,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原因與結果相互區別相互聯系。
方法論: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體現的哲學原理:
原理: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我們要堅持唯物辯證法這個觀點,就要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運動和物質關系原理:
原理: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運動是普遍的、永恆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原理: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二者區別:第一,二者的內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與功能不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第三,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第四,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第五,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二者聯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第二,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第三,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方法論: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規律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規律是客觀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是客觀的,意味著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客觀的,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規律是客觀的,不等於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同時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矛盾的含義原理:
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斗爭性」。所謂「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兩種情形: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方法論: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矛盾是客觀的,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還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特殊性還表現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特殊性還表現為事物矛盾的雙方也各有其特點。
方法論: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
結合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得出對應的方法論:
方法論:我們懂得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就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內因和外因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堅持內因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質變和量變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要堅持適度原則;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要重視量的積累,還要學會「優化結構」。
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
原理: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對前途充滿信心;要准備走曲折的路,滿腔熱情地支持新事物,堅定地走曲折的道路。

閱讀全文

與辯證分析方法依據什麼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5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3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5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1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