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的祖先是到底是怎麼修建的萬里長城的
在中國版圖的北方有一條連接東西、橫亘在群山巨嶺中的卧龍,它就是被西方人稱之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長城,所謂的長城,也稱長牆、長垣,其實就是拉直、拉長的城牆,或者說是以中央王朝為核心、面向北方的浩大城防。長城自公元前七世紀前後開始修築以來,到17世紀才基本停止,時間跨度達兩千多年,基本上中國古代歷史上所有的朝代和勢力都對其進行過修築和保護。其中以秦始皇嬴政派兵收復河套地區後,征討百萬民夫修築的長城規模最大,後世的朝代中漢朝和明朝也非常熱衷於修建這一軍事設施,修築和保護的規模都超過一萬里。
除此之外,長城還兼帶運兵作用,長城修建的地方往往是依託天險,都是建在不好走的地方,士兵抵達時很難翻越。長城平均寬五六米,路面平鋪,平坦無比,在軍隊移動上有絕對的優勢,這就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一樣。阻攔和防禦成為了長城最基礎的功能,加上高效的預警和運兵方式使長城在近三千年間的時間里默默守護著華夏大地。
❷ 有關保護長城的方法(短文)
我國歷史悠久,古跡眾多,
關於保護長城的作文
。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古跡遭到嚴重的破壞。比如長城,遊人大量湧入,長城的城牆被亂塗亂畫,果皮、塑料袋等垃圾隨處可見,有些村民在垛口處私自搭梯子,收點小費等等。看見這些令人擔憂的情景,我們也許十幾年後地就看不見長城了,我們能不遺憾嗎? 23年前,鄧小平就提出「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然而,在長城上,凡是在遊人去過的地方,幾乎每個城垛都留有他們的塗鴉和垃圾。
為了研究和保護長城,10多年前,一位叫威廉 林賽的英國人來到中國,他發起「清潔長城運動」,帶領中外人士一起到長城上撿垃圾。他還設立長城環保基地,僱用山民在懷柔一帶維修長城周邊環境。他常說的一句話是:「除了照片,什麼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麼都不要留下。」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保護長城,作為中國人,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又該如何去做?
我想出了一些保護長城的辦法:
第一:加強衛生管理,讓一些民警去巡視,如果有人亂在城牆上畫,亂扔垃圾罰款。
第二:建一個「保護長城」的網站,呼籲准備去長城旅行的人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長城。
第三:寫一封信給管理長城的工作人員,讓他們在游覽長城的門票上的「游覽須知」上面寫上關於保護長城要注意的事項……
同學們, 做為中國的小公民, 保護長城,我們責無旁貸,我們要想盡辦法去讓長城恢復原來的樣子,使它永久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全長一萬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長城始建於秦始皇時期,經過歷代的增補修築,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長城幾乎都是明代所建。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長城的精華,這里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堅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登上八達嶺長城,極目遠望,山巒起伏,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長城因山勢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加險峻。
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發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八達嶺萬里長城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 1991年,在全國名勝四十佳評選中,八達嶺名列榜首。
八達嶺長城在北京北部延慶縣境內,距離北京市70多千米. 高速公路穿山而過,從北京驅車40分鍾便可到達. 在這里長城如巨龍一般在崇山峻嶺之間沿山脊蜿蜒曲折,烽火台和敵樓密布。牆高7.8米,頂寬7.8米。遊人可以登城領略長城的雄偉和工程的浩大、艱巨。
八達嶺自古便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春秋戰國時期為防禦北方民族的侵擾,在此修築了長城,至今仍見殘牆、墩台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八達嶺是峰巒疊嶂的軍都山風吹草動的一個山口,明代《長安夜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可見八達嶺的地理戰略地位。明代為了加強防禦,對八達嶺長城進行了長達八十餘年的修建,並將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來北方,指揮長城防務。經過八十餘年的修建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聯、墩堡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的嚴密防禦體系。 歷史上八達嶺長城是護衛居庸關的門戶,從八達嶺長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峽谷中建有關城「居庸關」,這條峽谷因此得名「關溝」,而真正扼住關口的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里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為險要。古人有「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領,如窺井」,「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可見當時居庸關只是一個關城,真正的長城是修建在八達嶺。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這時修築長城具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 八達嶺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肖太後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淚灑八達嶺、詹天佑在八達嶺主持修築中國自力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孫中山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等,為今天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和珍貴的歷史回憶。
八達嶺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建於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嘉靖、萬曆年間曾加以修葺該段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 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達嶺長城碗蜒於崇山峻嶺之間,依山而建,高低起伏, 曲折綿延。八達嶺位於居庸關外口,有東、西兩座關門,東叫「居庸外鎮」,西稱「北門鎖鑰」。關城東窄西寬,長城從「北門鑰 鎖」關門城合台起依山而築,城牆高低不一,平均高約7.5米,頂寬約6米,可容五馬並馳,十人並行。該段長城的牆體是用整 齊巨大的條石鋪成,有的條石長達2米,重數百斤。內部填滿泥土和石塊,牆頂地面鋪滿方磚,十分平整。牆頂外側築有高 1.7米的垛口,上有瞭望孔,下有射擊洞,內側建有宇牆。城牆每隔一段,築有一個堡壘式的方形城台。城台有高有低,高的 叫敵摟,是守望和軍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牆台,高度與城牆 相差不多但突出牆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在制 高點上還設有煙墩,即烽火台,是古代傳遞警訊的設施。
登上萬里長城,你可以看到腳下的長城依山就勢,蜿蜒起伏,如一條不見首尾的巨龍在綿綿山嶺上翻滾爬動,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令人嘆止。這里的自然景觀也很有特色,春夏秋冬四時都有佳境,
❸ 長城的構造和功能是什麼
一、長城的構造
長城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 、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
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
二、長城的作用
1、歷史作用:「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
2、現在的作用: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乾地區。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3、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4、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❹ 請說一些保護長城的方法
長城保護的問題早就有人在關注了,還有專門的」長城小站」網。但長城保護起來很難很難,因為長城跨度太長,經過很多的省,而且長城修建的年代不同、建築地點不同,建築形式和材料也不相同。
第一個方法是國家出資,專家參與,分段修繕長城。鄧小平說過」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北京境內的八達嶺、慕田峪、司馬台等就經過了國家的精心修繕,得到了妥善的保護。但修繕也要講究,要」修舊如舊」,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河北的白羊峪長城,用洋灰修復,弄得不倫不類。修復長城以後可以由國家管理對外開放,杜絕了村民私設路卡的現象。
第二個方法是鼓勵民間組織開展保護活動。有很多長城愛好者都開展過徒步走長城的活動,他們沿途把垃圾拾起,又適當剪除城上的雜草,對保護長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個方法是立法保護長城,建立監督機制。用法律的手段保護長城要比行政更有效。民眾監督舉報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❺ 如何保護長城
長城立法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曾頒布一批地方性的法規、文件對長城進行保護。
例如:
《天津市黃崖關長城保護管理規定》
《綏中、撫寧、秦皇島關於聯合保護長城的試行辦法》
體制制度保障
提供長城保護科研經費
民間如何進行長城保護工作
1、 長城保護的思想推動
撿垃圾、種樹
2、 長城的建築保護
阻止人為破壞是當前最重要的保護工作。
3、 長城的考察工作
編號:
長城建築的編號方法
建築編號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能簡單的
原則:簡單易操作;易復原;易排錯;
臨時編號法:
長城學會的編號方法
各地文管部門的編號辦法
記錄長城:
長城攝影的方法
重要特徵的紀錄
4、 長城的歷史研究工作
5、宣傳和呼籲
6、培訓工作
內部培訓工作
7、 長城的環境保護工作
撿垃圾、種樹
用夯土和青石壘砌的世界建築奇觀,歷經歲月風霜依舊巍然屹立的文化遺產,正面臨荒漠化的威脅和人為破壞—— 旅遊區城牆上刻字固然難以修復,遊人留言刻傷長城反映了長期以來長城乃至文物保護上共同的管理困境,分別沿南北兩側依山而上的長城邊走邊觀察,看到這段3000多米的長城上,不論瓮城四周城牆、長城外側垛口、內側女牆以及十幾座敵樓,凡遊人伸手能及之處,每塊青磚上都被刻上了各種各樣的文字,其中以制高點北八樓附近為最多。中國長城學會學術研究部主任黃永仁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長城旅遊剛剛興起時,各個長城景區普遍遭遇了一次「毀容」高峰。黃永仁分析,遊客登臨長城總想留下一點痕跡,是文物保護意識普遍低下而形成的一種陋習。 《文物保護法》雖然規定,「刻劃、塗污或者損壞文物尚不嚴重的,由公安機關或者文物所在單位給予警告,可以並處罰款。」可是發現了刻字者,除了制止、警告,至於怎麼罰款,《文物保護法》和北京市《長城保護條例》都沒有明確規定,很難實行。
可以了吧
❻ 長城的構造
1、長城的構造分為關隘、城牆、烽火台、券門、垛口、宇牆、城牆頂面、馬道、排水溝及吐水嘴、城門洞、城樓、城台等
烽火台也叫烽堠、烽燧、墩堠、狼煙台、煙墩。它設置在長城內外最易瞭望到的山頂上。一般是一個大檯子,有的用土築,有的用石壘,根據明朝戚繼光著《練兵實紀》中記載:「大約相去一、二里,梆鼓相聞為一墩,……計薊鎮邊牆,延袤曲折二千餘里,不過三個時辰可遍。」可見這是古時最好的通訊聯絡設施。烽火台上除備有可供四、五人的生活用品外,還有發煙用的種火,牛馬糞五擔,發火草六十個,火池三座,火繩五條,燈籠三盞,白旗三面,可供懸掛燈籠、旗幟的旗桿六根,大木梆三架,大銃五個,等等。白天懸掛旗子、敲梆、放炮或點燃放於火池中的乾柴枯草發煙(叫作燧),夜裡點上燈籠或點燃一種掛在架上的籠子內的乾柴枯草,發出火光(叫作烽),作為通訊聯絡的信號。
3.城牆上的設施及構造
長城的城牆除主體牆身外,上面還有許多構築設施。
(1)券門:由於平時不少士兵是駐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戰外情況發生,即要登城參加戰斗,所以在長城內側每隔不遠就建有一個圓拱形小門,稱作「券門」,有石階通到城牆頂上。
(2)垛口:在牆頂外側的迎敵方向,修築有兩米高的齒形垛口,是戰斗人員瞭望敵情、射擊敵人時掩護自己用的。具體構造是:從城上地坪開始砌至人體胸腹部高度時,再開始砌築垛口。垛口一般砌成矩形。垛口上部砌有一個小方洞即瞭望洞。瞭望洞的左右側面磚呈內外八字形,這是為了便於瞭望敵人,又不易被敵箭射中。下部砌有一個小方洞,是張弓發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傾,便於向城下射擊敵人。
古時射孔射程有三限:從射孔上限射出的箭,可中敵人心胸以上及頭部,稱「中頭彩」;中限可射中敵人腰腹部,稱作「截腰」:下限可射中敵人的腿部,稱作「釘足」。如果敵人靠近城牆,射孔就無法發揮作用,只有靠投擲石塊、火球之類的武器來阻止敵人架梯攻城。垛口的寬度約一點五米至一點六米,一般能並排遮掩兩個人的身體,高度約二米。垛口之間距離不大於垛口寬度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城門中軸線兩側的垛口都是構築成對稱的。
(3)宇牆:在城牆頂的內側,修有一道與垛口並行的矮牆,高約一米,叫宇牆,又叫女兒牆,它起著欄桿的作用。構築時,一般是從一層與牆體同寬的壓面條石開始的,壓面條石之上開始砌築女兒牆。女兒牆的寬度一般比壓面條石略窄,用實體牆砌築法,砌六層或八層條磚,頂面砌築一層脊磚,脊磚是專門燒制的,也有的是在施工時用泥刀砍制而成的。
(4)城牆頂面:頂面一般寬約五米,可容五馬並騎,十人並行。為了防滑,路面多用三至四層方磚鋪砌而成,鋪磚方法採用十字縫的形式,用石灰勾縫砌築,嵌縫嚴實,磚面平整。這樣做客觀上還防止了破壞地面的野草滋生。有的地段,由於地形陡峻峭拔,長城城牆只能依山勢修築成傾斜的,這時城牆的頂面也就用條石或青磚砌築成階梯形的地面,叫做梯道,否則人員難以行走。有的梯道順著山脊從山腳一直砌到山頂,遠遠望去,層層階梯直上雲天,十分壯觀。
(5)馬道:在城樓旁邊,靠著內檐牆一般都有一條傾斜的,從地面通向城牆頂面的通道,它是人、馬上下城牆的通路,叫做馬道。馬道寬約五至六米,道的內側一面砌築有一米上下高的宇牆,起欄桿作用。由於馬道一般都是三十度上下的傾斜面,為了防滑,道面全將青磚側面朝上,砌築成十字形的嵌縫。有的城牆較高,馬道還修成二次階形,在地面馬道的入口處,還建有門樓。象嘉峪關東西兩城樓的北側,均築有寬敞的馬道。
(6)排水溝及吐水嘴:為了能及時排泄積於城牆頂地面上的積水,每隔一段距離,就築有一道排水溝,雨水通過排水溝及內檐牆上的吐水嘴排於城牆基礎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牆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護了牆基不被雨水長久浸蝕沖刷。
(7)城門洞:最早的關隘城門洞,是用「過木」的辦法構築的;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磚的廣泛使用,城門洞改為用磚、石伐(石旋)的方法構築。由於城門洞平時是交通衢道,戰時是出擊敵人的通口,所以要求它能構築很寬敞一些。但採用「過木」的辦法往往滿足不了要求,它只能適用於跨度很小的門洞。
採用伐(石旋)的辦法,尤其是半圓(石旋),則可以使城門洞的跨度增大到所需要的尺寸,不少關隘的門洞跨度寬達五至八米。一般先用長方形條石做基礎,再用三至五層長方形條石構築台基,高約一至一點五米,再上用水平磚砌築「上身」。達到設計要求的高度後,再伐(石旋)。伐(石旋)時,又根據構築要求,用立磚伐(石旋)一層再砌一層伏磚,一般均要砌築立磚、伏磚三至五道。門洞上方嵌有長方形石刻門額。上面鐫刻關隘名稱等。有些門洞的伐(石旋)的上方砌幾層雕有花飾的磚或砌石活,以增加門洞庄嚴華美。門洞內還裝有兩扇木質大門,有的外包鐵皮,防止攻城敵人從城門洞突入。
(8)城樓:城樓是戰時觀察關外敵情,指揮作戰用的。一般採用一層、二層,多至三層的大屋頂建築形式,屋頂的結構和式樣有廡殿式、歇山式、懸山式等,一般均是雕梁畫棟,結構精巧,巍然聳立於城門之上。它們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顯示出尊嚴、威武和華貴。在城樓周圍的城牆牆檯面上,均築有磚砌垛口,以備戰時使用。
(9)城台:在長城城牆上每隔二、三百米就構築有一座高出城牆頂面一米左右的檯子。它突出於迎敵方向的牆身以外。外牆上砌有垛口,戰時居高臨下,從側翼射殺架梯攻城的敵人。城台又根據用途、構築情況分三種:牆台,敵台(敵樓)和戰台。
牆台:檯面與城牆頂面相差不大,只是凸出一部分於迎敵方向的外檐牆外,牆上砌有垛口,台上還建有遮蔽風雨的簡單房子。
敵台:根據明朝威繼光著:《練兵實紀》中記載:「今建空心敵台,盡將通人馬沖處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圍闊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沖處數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緩處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餘步不等者為一台,兩台相應,左右相救,騎牆而立。造台法:下築基與邊牆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餘,內出五尺有餘。中層空豁,四面箭窗,上層建樓櫓,環以垛口,內衛戰卒,下發火炮,外擊敵人,敵矢不能及,敵騎不敢近。」八達嶺處的敵樓多分上下兩層,下層可住十餘士卒,四周有箭窗口可供觀察和射擊使用。有木製樓梯可登至樓頂,樓頂地面平整,四周牆上有垛口,可供瞭望敵情和射擊敵人使用。有的還沒有燃放煙火的設備,以及生活設備。
戰台:在長城沿線的險要地方,築有一座比敵樓高大的建築物,它駐守有較多兵士,貯存有較多糧秣、武器,是長城沿線上次於關隘的據點。底面積有十米見方,高達十二米左右,上下分三層,底層是一座設有門窗的高台,第二層開有門洞箭窗射孔和瞭望孔,這是住人和堆放武器、物資的地方,頂層是敞頂的,四周築有垛口。
2.城牆的構造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得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
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百分之二十五。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性,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准,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版築夯土牆,有土坯壘砌牆,有磚砌牆,有磚石混合砌牆等五種。
(1)版築夯土牆:版築夯土牆是我國最早採用的構築城牆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築成的。在長城沿線,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牆。它們有的是用粘土和砂,再夾以紅柳或蘆葦的枝條夯築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砂、石灰加以碎石夯築的。版築夯土牆,它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頂部寬度為牆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所以牆有明顯的收分。這種牆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它能阻止敵人步、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刀、槍、箭等)的襲擊,並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簡便。所以隋朝以前的長城,多是採用版築夯土牆。但這種牆容易被敵人破壞,而且不耐風雨剝蝕,天長日久會自行坍倒。
(2)土坯壘砌牆:它是用粘土先做成土坯,曬干後再用粘土作膠結材,象砌磚一樣壘砌而成,牆面外再抹一層黃泥作保護層。象嘉峪關的城牆,不少地方均是土坯壘砌而成。這種牆的承載能力以及所起的作用,基本與版築夯土牆類似。它也是就地取材,但比夯築施工更加方便,而且不要多少收分即能建造較高的城牆,嘉峪關的城牆即達九米之高。
土坯壘砌的牆適於雨水稀少、天氣乾燥的地區。這種牆也較容易被敵人破壞,不耐風雨長久侵蝕。
(3)青磚砌牆:到了唐代以後,制磚技術有了發展,對城門及附近的城牆,開始採取用磚包砌,內填黃土的方法來修築了。這樣構築的城牆比版築土牆堅固多了。唐、宋時,磚還比較貴重,不能廣泛使用。到了明朝,不僅制磚業規模宏大,磚的產量大增,磚價低廉,而且磚的質量和制磚技術都有了很大提高,磚已普遍使用於居民砌牆,又由於用磚砌牆,不僅能承受較大的垂直載荷,而且它的強度大大高於版築土牆及坯壘土牆。因此,此時也多用青磚來砌築城牆了,磚砌城牆,不但能有效阻止敵人步、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的襲擊,而且也能抵抗當時火器的襲擊。所以明朝時,不僅許多地、府、州、縣的城牆多採用巨磚砌築,而且規模宏大的長城城牆的不少地段也採用巨磚砌築。
砌磚要用膠結材,宋代以前是用黃泥漿,宋代以後,石灰砂漿才逐漸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築城牆時,廣泛採用石灰砂漿和糯米汁一起攪拌後作膠結材,這樣大大增加了膠結力。明長城不少地段的砌築,均用糯米汁摻拌砂漿,直到幾百年後的今天,磚縫的砂漿粘結力仍很堅固。
(4)石砌牆:它是用山石砌築的城牆。山石有的加工成條石,也有的是毛石,這樣砌築的城牆,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抵抗當時各種兵器的襲擊,而且能經受大自然的侵蝕。由於長城不少地段是構築在山脊上,所以應用石砌更加方便。八達嶺附近的長城城牆就是用巨型條石砌築的。每一層條石的上下錯縫,多用石灰摻糯米汁作膠結材。
(5)磚石混合砌築:由於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蝕,所以長城不少關隘的城門、城牆以及長城許多地段,均以條石作基礎:砌築到離地面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磚。由於磚的體積小,重量輕,使用靈活,便於施工,所以就用來砌築在城牆的上層。磚石混合砌築城牆,結構更加堅固,對當時的各類兵器具有更強的抵抗能力。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1.關隘的構造
關隘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駐兵據點,位置多選擇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整個關隘構造,一般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
(1)城牆:這里的長城城牆,一般特別堅固,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這不僅使攻城的敵人難於攀登,而且可以給人望而生畏的感覺。城牆頂上一般都有四馬並騎的寬度,即有四、五米寬,以便作戰時部隊機動和運送糧秣、兵器等。這里還有上下城牆的馬道和梯道。在城牆的外檐上築有供瞭望和射擊的垛口,在內檐牆上築有女兒牆(宇牆),起保護人馬不至於從牆頂跌落下來的作用。
(2)城門:城門是平時進出關口的通道,戰時是反擊敵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過梁,元朝以後一般均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為了增加穩固性,城門附近的一段台基多採用條石砌築。不少城門上額均鐫刻著門的名稱。門洞內裝巨大雙扇木門,木門外包鐵皮,用巨釘嵌鑲,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3)城門樓:城門上方一般均築有城門樓。它是戰斗的觀察所和指揮所,也是戰斗據點。城門樓多為一層、二層或三層的木結構及磚木結構的建築物,其屋頂多為廡殿式或懸山式、歇山式結構。這些結構普遍使用斗拱。並且對整個建築物內外用油漆彩繪進行建築裝飾。這樣就使整個城門樓不僅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的尊嚴威武的氣魄,以適應戰斗的功能和審美的要求。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城門樓就是一座歇山式屋頂的二層建築物。
在嘉峪關的「光化門」和「柔遠門」頂方形平台上的兩座三層城樓,被陽光塗上了一層橙紅色,歇山式屋頂上綠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屋脊上裝飾的獸形瓦、蟠龍、獅子等顯得更加光亮活躍。「柔遠門」的城樓下,紅油漆的明柱迴廊,雕梁畫棟,五彩濱紛,集中地表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給祖國的建築寶庫增添了光彩。
(4)瓮城:瓮城是在預想的敵人主攻方向的城門外,再構築一個「Ⅱ」形的城牆,形成二道城牆,故叫做「瓮城」。其作用是增大防禦縱深,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瓮城也有城門,但其主軸方向與主城門的主軸方向多形成直交,這是為了加強防禦,使敵人在攻破瓮城城門時,不致直沖主城門,同時也便於在城牆上向下射殺敵人。例如山海關城的東門原名「鎮東」,因為它面向關外,有人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它的險要,所以它建有堅固的瓮城,瓮城的城門是向南開的,與東門的城門主軸線成直交。嘉峪關的「柔遠門」與,「會極門」的軸線很明顯也是直交的。
(5)羅城:在嘉峪關瓮城的西邊,相距五、六米處,還有一道城牆,這就是羅城。羅城是在預想的敵人主攻方向瓮城外,再構築的一道「Ⅱ」形城牆,不過這一道城牆比較長,它不僅起掩護瓮城的作用,而且能掩護內城城牆較長的地段。嘉峪關這一段羅城,長有近兩百餘米,它是城關的第一道防線,起著增大防禦縱深的作用,有利於取得戰斗的准備時間。在羅城的城牆上,一般也建有城樓,用以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在城牆兩端,一般都建有箭樓,以加強瞭望和巡邏。嘉峪關的這道羅城與內城,形成了一道重城,它是面向敵人主攻方向的最前防線。
(6)護城河:一般在城關的四周均有護城河,它是在築城挖掘土方時形成的,後來再引入河水,形成了關城的又一道防線。在山海關城外有一道約深二丈、寬五丈的護城河,迫使敵人必須涉水過河才能到達城下,增加了攻城敵人的困難,給守衛在城牆上的戰士,創造了射殺敵人的有利機會。
❼ 關於長城的資料並進行探究
2009年9月25日報道,最新核實,經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聯合認定,明代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途經遼寧、河北、甘肅、青海等10個省市,總長度8851.8km。中國建築——長城: 萬里長城,是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的一項空前雄偉浩大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人類建築史上舉世罕見的偉大奇跡。千百年來,萬里長城一直今華夏兒女自豪,今國際友人贊嘆。長城的雄姿、長城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悠悠歲月,擋不住長城的萬古雄風;浩翰空間,隔不斷長城的不朽魅力。 「橫空出世莽昆侖」。兩千多年前,一條土石身軀的巨龍在中華大地上跨崇山,越峻嶺,穿草原,過沙漠,驟然崛起,因她縱橫交錯綿延起伏10萬余里,故稱之「萬里長城」。由於萬里長城氣勢雄偉、工程艱巨、歷史悠久,不僅在我國建築工程中少有,即使在世界建築工程史上也很罕見。因此早在見百年前萬里長城就被列入了世界中古七大奇跡之一,1961年被我國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1987年又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據第一個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報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認地球上兩項特大工程,一項是中國的長城,另一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有人曾做過粗略統計,若用修築長城的磚石上方修一道高5米寬1米的大牆,或是鋪一條寬5米厚30厘米的馬路,那麼這道大牆可環繞地球十幾圈,這條馬路可環繞地球三四十圈。這還只是城牆的本身,如果再加上各種關城、衛、所、烽火台、城堡、墩台、營程等工程用量,這大牆和馬路就更長得不得了…… 當年,美國阿波羅II號宇宙飛船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成功。據他說,在太空看到大而發光的地球,靠肉眼只能辨認地球上的兩項工程,一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項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防禦工程,也是世界建築史的一大奇觀。 長城的修建上自公元前的春秋戰國,下迄公元十七世紀的明朝末年,延續達兩千年之久。它自東向西跨崇山,越峻嶺,穿草地,過沙漠,橫亘於中國北方大地之上。 長城作為一項軍事防禦工程,工程之宏偉,修築之艱巨和延續時間之長,不僅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也實屬罕見。因此,早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大斗獸場、比薩斜塔、君士坦丁堡索菲婭大教堂等一起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 春秋戰國,沿黃河流域,同時出現了七個諸候國。為御外敵,楚國修起第一道城牆,諸候紛紛效仿。其中燕、趙、秦三國與北方強大的匈奴族毗鄰,經常受到進犯,為此,他們又都在北部邊境修築城牆,駐兵防守,這便是修建長城的開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諸候,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為鞏固疆土、防禦匈奴,修築起一條東起遼東,西至甘肅臨洮,全長五千多公里的秦長城。中國第一條萬里長城便雄峙在北方。 在此前後,中國有二十多個諸候國家和王朝都修築過長城,其中漢朝和明朝修築的長城也都超過五千公里。 漢代修築的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在秦原來的規模上向西經河西走廊延至新疆境內,全長一萬公里。這段河西長城,曾為保障當時"絲綢之路"遠出西域諸國的暢通,發展與歐亞各國的經貿和文化交往起過很大作用。和許多朝代的長城一樣漢代長城已多消蝕在風沙之中,只留下許多土築和蘆葦沙礫輔砌的遺跡。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修築長城的朝代。也是長城防禦工程技術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時代。明代二百多年中,一直未間斷修築工程。我們現在所見的長城主要是明朝建築。 古代人修長城為達到軍事防禦目的,設計越修越精巧,其主體工程則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這萬里城牆把成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煙墩連成一氣,成為一項古代建築史的奇觀。煙墩又叫烽火台,建築在長城上或長城內外,間隔一定距離的單獨檯子,大都建在山頂或遠處容易看到的地方,是用來傳遞軍情的信號站。如遇敵情,白天燃煙,夜間點火,以傳送信號。台台遙相呼應,直通京城和大的防守區,形成一個完整的通訊網。敵台、即騎牆台,高出城牆之上,有兩層,三層的守城士卒可居住在裡面,並儲存武器、彈葯以抗擊來犯之敵。這種騎牆敵台是明朝抗倭各將戚繼光所創,在軍事防禦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城的修築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興衰,歷時二千七百多年。而萬里長城又何止萬里,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黃河流域的十六個省市自治區都有長城的遺跡。若將各個朝代所修築的長城長度加起來已超過五萬公里。它的工程量之大是其它任何工程都無法比擬的。如將這些工程的磚石,土方修築一道寬一米、高五米的人牆,可繞地球十多周。長城是人類世界的一大奇跡。 長城,又是一座歷史的豐碑。長城記述著各代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歷史。附會著雄略的將帥和聰明工匠的事跡。它也凝聚著無數戰士和百姓的血汗。相傳秦始皇時,孟姜女之夫被征修長城,三年未歸。孟姜女為其夫送寒衣,繞行夜宿,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山海關時,得悉其夫已勞累而死,屍骨埋在長城底下,孟姜女悲慟萬分,痛哭不止,長城突然間倒塌了八百里,孟姜女終於找到了丈夫的屍骨。這一故事,告訴人們的是幾千年的徭役繁重和百姓的哀怨。 如今,長城作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世界各國人士到中國都把長城作為參觀的重要項目,也為中外友人通過認識長城的歷史、文化、藝術、建築等珍貴價值,更進一步地了解中國。 隨著風風雨雨的侵蝕,社會的發展與變化長城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面貌。新中國建立以後對萬里長城採取了保護措施。1961年長城被中國政府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有重點地對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進行了維修。 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從公元前7~6世紀的春秋時代開始,直至公元17世紀的明朝末年,長城的修築持續了兩千餘年。在長城歷史欄目中可以看到長城的整個修建歷史。由於所處時代的生產力、技術水平不同,也由於各個政權所面臨的軍事形勢有所不同,歷代修建的長城在構造、建築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於所處地段地理條件的差異,即便同一時代所修的長城面貌也互有區別。就工程技術的大勢而言,北魏以前各朝代所修的長城,以版築夯土為主,北魏時期出現了磚石結構的長城,明代長城則廣泛運用了石砌法、磚砌法、磚石混砌法。不過,就構築長城的基本原則而言,歷朝歷代卻是共同的。這個共同的基本原則,可以用"因地制宜,據險制塞"八個字概括。所謂因地制宜,一是指巧妙地根據所在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二是指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材質為建築材料。所謂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御敵而言。以下的諸條例證,可以對此給予很好的說明。敦煌玉門關附近的西漢長城的最高一段,建在當谷隧以東約300米,現存牆體系用流沙、散石、紅柳或蘆葦築成。這完全是由當地自然地理條件決定的,這里沒有黃土和石材,只出產流沙和小石子,而附近的沼澤地中則生長有蘆葦和紅柳,漢人築城時,便就地取材,以流沙、石子和蘆葦等物摻和,層層上鋪,一般每層的厚度為20~30厘米不等,整個牆體的高度可達3米多。而內蒙古錫尼烏蘇山以西的一段漢長城,均用石塊壘砌而成,而從錫尼烏蘇向東,有一段是由石片外包而實夯土,再向東行,則全部為土築而成,這也是因為就地取材所致。明代仍循前代的做法,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據險制塞」的築城方法上更加靈活,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在長城建築工程上達到了高峰。牆體高度亦依地形地勢制宜,一般在山嶺陡峭之處較低,平坦之地較高。在少石多土之地,多為版築夯土牆,或者用土坯壘砌,例如遼東長城的部分和嘉峪關附近的長城牆體就是如此。在多石的山區一般利用山脊為牆基,外包砌條石、青磚,內填黃土或者碎石,這樣可以節省建築材料,省工省力。還有用石塊壘砌的石垛牆,利用險峻山嶺、隨山就勢人工劈鑿的劈山牆,利用大山險阻作為障壁的山險牆等,如遼東山區和燕山山脈的居庸關、八達嶺、金山嶺、慕田峪等處的長城就是這樣。此外,還有用樹木、木板等在山崖處設置的崖榨,在低窪多水、不宜修建牆體之處因地制宜挖成的邊壕,在河岸、山谷,利用自然的陡峭山崖,往往稍加修整即成險阻,加之河流、谷溪的天塹,就構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這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長城構築方法,既減少了工程量,還達到了制險御敵的理想效果。就長城的形制和防禦功能而言,從長城產生之日起,就不單是一堵孤立的城牆,而越到後期越完善、越嚴密,使長城的整體防禦能力不斷增強。從在今河北、內蒙等地的戰國時期長城遺跡來看,這時的長城沿線已分布有烽燧、城障等設施,情報傳遞系統和縱深的防禦配置就已建立。秦漢時期各種設施進一步完善,除了烽燧和亭障以外,在長城內外還增加屯戍城等,而且向縱深發展,形成網路。據文獻記載,結合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烽燧數量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屯戍城石屯駐重兵之所,面積一般較大,有數百米見方。長城經過的交通要沖之處,均設立關隘,嚴密防守。長城的建造者們還在城牆、城堡的外側有意地設置一些障礙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長城一帶,廣植榆樹,以阻擋騎兵,人稱榆關。北齊時期在長城內側設戍,險要之處置州鎮,築扎軍隊,形成前沿線狀布防。金代長城大部分在今內蒙的草原上,城牆外側普遍挖有護城河狀的塹壕,交通要沖之處還雙壕雙牆並列,形成外壕、副壕、內壕、主牆幾重防線,牆外附築有馬面與烽燧,內側分布有戍堡或關城。壕牆結合的金長城,增強了前沿的防禦能力。馬面的增築,便於保護守城士兵的安全,也有利於射殺攻至城牆下的敵人。明代長城的工程技術、形制和防禦功能均達到了我國長城修築史上的高峰。明長城牆體結構堅固,形制設置靈活多樣。作為京畿屏障的北京西北宣府鎮長城,因處於蒙古族南下的要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里就築有內外兩道長城,在內長城上置有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組成的"內三關"。形成以外長城掩護內長城,內長城護衛內三關,內三關拱衛京師的縱深防禦體系。明長城重要關口的建制和防禦設施非常周全,一般都建有方形和多邊形的關城,附築有瓮城,有的還有羅城與護城河,布防十分嚴謹。此外,在長城沿線還設立障、堡、敵台、瞭望墩台等設施,構成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防衛體系。明長城把軍事重鎮、關城、隘口等有機地連接在一起,使其互為犄角,遙相呼應。這樣幾十某一地失守,也能滯緩敵軍行動,迅速集結兵力,重新組織有效的防禦。其構思之巧妙,布局之合理,由此可見一斑。歷代長城的修築都是採用分區、分片、分段包乾的辦法來完成的。主要是依靠軍隊和征調民夫。秦朝在蒙恬率領幾十萬軍隊擊敗匈奴之後,遂以部隊為主力修築長城。當然秦始皇還從長城沿線強征了大量民工,後來秦朝政府又在長城沿線設置12郡,承擔維修長城和防守的重任。漢代在修建河西長城時,由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分段負責,然後各郡再依次把任務劃給下屬縣、段,層層分段包干,最後落實到各防守據點的戍卒身上。明代亦沿用此法。著名的薊鎮長城就是戚繼光帶領軍民共同修築的。秦代修長械除動用三十至五十萬軍隊外,還徵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一百五十萬人。北齊為修長城一次征發民夫一百八十萬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發民夫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修長城的記載。復雜的地形、奇特的結構。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復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在沙漠地區,干里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採用當地出產的礫石和紅柳,分修築充分發揮礫石抗壓性能和柳枝的牽拉性能,這兩種材料結合砌築的城體非常堅固,經歷兩干多年風沙雨雪的沖擊,不少地段仍屹立高達數米。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築或土坯壘砌,其堅固程度不亞於磚石。如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牆體,修築時專門從關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運黃土,夯築時使夯口相互咬實,這種牆體土質結合密實,牆體不易變形裂縫。明代修築長城以用磚、石砌築和用磚石混合砌築為主。牆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築,用白灰漿填縫,平整嚴實,草根、樹根很難在縫中生長,牆頂有排水溝,排除雨水保護牆身。
❽ 關於長城資料有那些
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因長度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春秋戰國
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
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
長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
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
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
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
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三個朝代:一是秦始皇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今新疆,東止遼東的內外長城
和烽燧亭障,全長1萬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築的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畔的長城,全長8851.8公里(2009年修訂)。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總計起來,在5
萬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
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就有遺址1。5萬多公里。其次是甘肅的長城。
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毀不全,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一般人談的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綠江畔。
長城關隘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
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
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
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
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
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
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
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
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台、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等。
長城的建築構造和建築材料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
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了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而且也標志著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時期,隨
著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建築業也體現了規模巨大的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制磚瓦作坊。因此磚的製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
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
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
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
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
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百分之二十五。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
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
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准,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築夯土牆
(2)土坯壘砌牆
(3)青磚砌牆
(4)石砌牆
(5)磚石混合砌築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長城的起點——老龍頭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
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
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
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
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
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
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
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
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
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
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
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
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
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
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
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
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
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
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
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禦體系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時,「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新書·過秦》)漢武帝
時,「建塞徼、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漢書·匈奴傳》)
「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的趙武靈王正是以「變俗胡服,習騎射」而著稱於世的政治家(《史記·匈奴列傳》)。事實上,秦皇漢武,包括明
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因為對於北方的游牧部落,「大興師征之,則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誅也;師還則寇鈔
又起;留卒戍守,則勞費不資,故惟有築長城以防之。」「然則長城之築,所以省戍役,防寇鈔,休兵而息民者也。」(呂思勉《中國民族史》第三章)
而且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表現在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
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騎兵
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長城現在的作用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
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乾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
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
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有關長城的傳說
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姜女廟,只
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
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們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
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
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
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
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
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長城的別名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些稱謂在史書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
邊牆、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由黃海海濱一路延伸至亞洲內陸沙漠的龐大石造建築物,大約有1800年的歷史。城牆大約有25英尺高,12英尺厚,在中國的陸地上綿延
將近1500英里長。萬里長城的建造目的是為了增加北方蠻族南下劫掠後逃亡的困難度,藉此抑制他們的侵略。當然長城本身相當龐大,但是它的目的並不是要隔絕北方的侵略者,因為要維護這樣一個防禦型建築的成本實在太過高昂了。
現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目前現存幾段長城:
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金山嶺長城,山海關長城,嘉峪關長城,虎山長城,九門口長城,大同長城等。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的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里是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
兵家必爭之地,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這里的長城,可以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覽。
慕田峪長城: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市懷柔區境內。距北京城73公里。北京著名長城景點之一,是明朝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慕田峪長城的構築有著獨特的風格,這里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均有垛口。
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120公里,由戚繼光督建,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整段長
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堪稱萬里長城的精華。司馬台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
金山嶺長城:位於距市區140公里密雲縣與河北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之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公里。沿線設有建築各異的故摟67座,
烽火台二座,大小關隘五處,這里長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牆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並設有攔馬牆、垛牆和障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被譽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
山海關長城: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的入海處。現屬山海關境內的長城全長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中華之魂」的盛譽。
嘉峪關長城:明代長城最西端的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關的美名,也是絲綢
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則是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軍事防禦體系。現在看到的城關以內城為主,由黃土夯築而成,外麵包以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牆橫穿戈壁,在這里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
虎山長城:位於遼寧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虎山景區虎山面積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城、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
九門口長城:坐落在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檯子村境內,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
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繼續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大同長城:明代大同為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明長城主要建於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鎮長城東起天鎮縣東北鎮口台,西
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上村東山),全長335公里。據《三雲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後修大邊、二邊516.3里;內五堡、外五堡、塞外五
堡、雲岡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城776個;火路墩833個。大同市、渾源、靈丘縣境內的明長城周內長城。渾源境內計160華里,靈丘境內長
約190華里。明內、外長城在大同境內總長為800多華里。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長城的經典文學作品
長城贊
羅哲文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至元明,上下兩千年。數不清將帥吏卒,黎庶百工,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巍峨豐碑。
跨峻嶺、穿荒原、橫翰海、經絕壁,縱橫十萬里。望不斷長龍烽垛、雄關隘口,猶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綉。起伏奔騰、飛舞盤旋、太空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長城贊(原文)
羅哲文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迄元明,上下兩千多年。有多少將帥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豐碑國寶。
跨峻嶺、穿草原、橫翰海、經絕壁,縱橫一萬余里。望不斷長龍雉堞、雄關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綉。起伏奔騰、飛舞盤旋、月宮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註:對聯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牆;「月宮遙見」,據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員報道,從空中回望地球,長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築物中最為明顯的標志之一。)
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登八達嶺
沈用濟(清)
策馬出居庸,盤回上碧峰。
坐窺京邑盡,行繞塞垣重。
夕照沉千帳,寒聲折萬松。
回瞻陵寢地,雲氣總成龍。
❾ 關於北京長城的詳細資料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現存長城文物本體包括長城牆體、壕塹/界壕、單體建築、關堡、相關設施等各類遺存,總計4.3萬余處(座/段)。
(9)關於長城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長城的軍事影響: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長城所體現出的軍事防禦思想,在軍事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長城的產生和發展和中國古代的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前進,對於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