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門科學都有與之相適應的一套合乎科學性的研究方法,沒有科學的研究方法。就無法揭示客觀規律,組織行為學也和其他科學一樣,也有一套作為揭示事物客觀規律的科學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方法要遵循科學研究方法的一般原則:①研究程序的公開性;②收集資料的客觀性;③觀察與實驗條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統性;⑤所得結論的再現性;⑥對未來的預見性。
⑵ 科學的研究方法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科學的研究方法原則:提出問題,仔細觀察,探究方法,反復試驗,根據現象,得出結論。
⑶ 科研設計中研究方法的三原則
實驗設計三要素應著重考慮:
一 、受試對象的種類問題。這裡麵包含以下幾種情形:1.一般醫學科研-常用動物、離體標本或人體內取得的某些樣品作為受試對象;2.新葯的臨床前試驗-一般用動物作為受試對象;3.新葯的臨床試驗階段-一般用人作為受試對象。新葯臨床試驗一般分為4期,在1期臨床試驗階段,通常用健康志願者作為受試對象;而在其他各期臨床試驗階段,常用患特定疾病的患者作為受試對象。選擇什麼樣的患者,應有嚴格的規定。
二、實驗因素。實驗研究的目的不同,對實驗的要求也不同。若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影響觀察結果的因素很多,就必須結合專業知識,對眾多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必要時做一些預實驗,區分哪些是重要的實驗因素,哪些是重要的非實驗因素,以便選用合適的實驗設計方法妥善安排這些因素。實驗因素有數量因素與質量因素之分。所謂數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量的,如葯物的劑量、葯物作用的時間等,在實驗中取哪些水平需要認真考慮,水平選取得過於密集,實驗次數就會增多,許多相鄰的水平對結果的影響十分接近,不僅不利於研究目的的實現,而且將會浪費人力、物力和時間;反之,該因素的不同水平時結果的影響規律不能真實地反映出來,易於得出錯誤的結論。在缺乏經驗的前提下,應進行必要的預實驗或藉助他人的經驗,選取較為合適的若干個水平。所謂質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性的,如葯物的種類、處理方法的種類等。應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條件,選取質量因素的水平,千萬不能不顧客觀條件而盲目選取。
三 、實驗效應。實驗效應是反映實驗因素作用強弱的標志,它必須通過具體的指標來體現。要結合專業知識,盡可能多地選用客觀性強的指標,在儀器和試劑允許的條件下,應盡可能多選用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的客觀指標。對一些半客觀(如讀取病理切片或X光片上所獲得的結果)或主觀指標(如給某些定性實驗結果人為打分或賦值),一定要按事先規定讀取數值的嚴格標准,必要時還應進行統一的技術培訓。
⑷ 科學研究的原則怎麼記
有以下幾個原則:決定論原則、客觀性原則、發展的原則、教育性原則等。
一、決定論原則
決定論原則即因果制約性原則。任何事物的存在及其變化都是有原因的。在心理與教育研究中,首先要注意到行為變化是人和客觀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其次,因果制約性是十分復雜的,它可以表現為不同的性質或方式。再次,原因先於結果。雖然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但在心理與教育研究中也常常因此而犯錯誤。
二、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實際上就是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地研究兒童的心理和行為,應具備下列條件:
①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應是可以觀察的。這是指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應是有目共睹、有耳共聽的。其他人在大體相同的條件下也可以觀察到,即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是應該可以得到共證的。
②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應該是可以測量的。所謂測量是指心理和行為可以被科學地觀察和記錄。
三、發展的原則
在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堅持兒童發展的原則非常重要。
兒童心理的發展與其它事物的發展一樣,是矛盾運動的結果。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是其內部矛盾的運動,是在一定時間和條件下才得以發展的,社會環境(學校、家庭等)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然而社會環境和教育還只是其發展的外部條件(外部矛盾),它們還必須通過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才能起作用,才能成為心理發展的動力。當前在心理學界對什麼是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尚無一致看法,但就兒童發展過程的事實來看,兒童絕非被動消極地接受外界條件的影響,而是主動積極地接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具有主觀能動性;即使是嬰兒,很早就出現定向反射能力,能主動探索,與成人交互作用。在很多情況下不是母親支配嬰兒,而是母親受嬰兒的支配(如嬰兒哭母親就餵奶)。在研究兒童行為和心理發展時,要特別重視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考慮兒童已有的態度和經驗對其行為和心理發展的積極或消極的作用。
四、教育性原則
以人為對象進行心理與教育研究,和以物體或動物為對象的實驗不同,在選擇方法和程序時不能只考慮對所需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利,還要考慮所用的方法對人的身心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是否侵犯了他的個人權力或人格。特別是在做兒童心理與教育實驗時,由於兒童的身心正處在發展階段,他們的認識能力較差,而且很善於模仿,所以我們的研究方法和程序不應損害兒童的身心發展,這就是說所使用的方法對兒童應該是道德的,應該符合教育的原則。
⑸ 簡述高校科學研究的原則
高校科學研究的原則是:
第一: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原則。
第二: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協調發展原則。
一方面要加強高校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其社會利益和教育影響力,確保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質量。
第六:學術規范和學風建設優先原則。
首先,要重視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的教育性原則;其次,要把學風建設當作學校科學工作的生命線來抓。
⑹ 科學研究的方法有哪些(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1、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2、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是下列哪幾項。
3、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是多選題。
4、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是a研究程序的公開性。
5、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是括弧。
6、科學研究的常規方法包括。
1.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是研究程序的公開性,收集資料的客觀性,觀察和實驗條件的可控性,分析方法的系統性,所得結論的再現性和對未來的預見性。
⑺ 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哪些原則
要遵循以下四點原則:
1、應在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學位論文中明確提及使用何種研究方法。
在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等研究成果中,明確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來,這樣做至少有兩個作用。其一,可以增加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以利於讀者審核、檢驗;其二,可以為以後做相關課題或項目的研究人員提供參考,進而有利於研究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2、應根據各學科,各課題的特點、性質、對象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方法是有層次性的,不同層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應用范圍和應用對象。在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時,研究人員首先要了解所在學科及研究課題的特點、性質和研究對象,然後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
3、應根據研究方法的特點和功能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選擇研究方法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各種研究方法的不同特點和功能。比如,假說既是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和思維方式,又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
4、應根據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的一致性程度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們從大量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當中形成的,特別是直接產生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活動中所獲得的結果——知識。因此,研究方法通常是要與一定的研究內容相適應的,也就是與研究內容有一致性的問題。
(7)科學研究方法應用原則擴展閱讀
研究方法分類
1、根據研究活動的特徵或認識層次,可以分為:經驗方法和理論研究。
2、根據研究對象的規模和性質,可以分為:戰略研究方法和戰術研究方法。
3、以研究方法的規則性為依據,可以分為:常規方法和非常規方法。
4、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5、根據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⑻ 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是:
科學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比較法、統計法、實驗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遵循實事求是原則。
⑼ 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是
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是研究程序的公開性,收集資料的客觀性,觀察與實驗條件的可控性,分析方法的系統性,所得結論的再現性和對未來的預見性。
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的原則是
科學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的活動。
觀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觀察,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
科學研究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而且觀察後要積極思考,互相交流看法,並參與討論。
⑽ 科學的研究方法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科學的研究方法原則:提出問題,仔細觀察,探究方法,反復試驗,根據現象,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