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陳鶴琴提倡的教育教學方法是

陳鶴琴提倡的教育教學方法是

發布時間:2022-11-16 14:18:20

1. 陳鶴琴活教育 教育內容是什麼

陳鶴琴活教育的內容為要了解兒童心理,認識兒童,才能談到教育兒童,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活教育」的課程是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

「活教育」教學方法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這一原則,是脫胎於杜威當年在芝加哥所主張的「做中學」,但比較杜威的主張更進了一步,不但是要在「做」中學,還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在「做」中教與學,還要不斷地在「做」中爭取進步。

(1)陳鶴琴提倡的教育教學方法是擴展閱讀: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

(1)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2)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3)你要兒童怎樣做,你應當教兒童怎樣學;

(4)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5)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7)比較教學法;

(8)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

(9)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

(10)替代教學法;

(11)注意環境,利用環境;

(12)分組學習,共同研究;

(13)教學游戲化;

(14)教學故事化;

(15)教師教教師;

(16)兒童教兒童;

(17)精密觀察。

2. 陳鶴琴的學前教育思想是什麼

陳鶴琴提出了十七條教學原則,即

1、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2、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3、你要兒童怎樣做,你應當教兒童怎樣學;

4、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5、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7、比較教學法;

8、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

9、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

10、替代教學法;

11、注意環境,利用環境;

12、分組學習,共同研究;

13、教學游戲化;

14、教學故事化;

15、教師教教師;

16、兒童教兒童;

17、精密觀察。這突出了以兒童為學習主體的思想及一個「活」字,一個「做」字,使兒童處於主動學習的地位。

3. 陳鶴琴學前教育理論和主要觀點

陳鶴琴,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中國幼教之父」。於 1923 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立了「活教育」理念,一生致力於探索中國化、平民化、科學化的幼兒教育道路。

1.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兒教育,提倡適合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

2.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活教育的三大目標是——①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②做中教、做中學、做中

求進步;③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1)教育觀。

陳鶴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辦幼兒園,必須「以自動代替被動」,幼兒「自

動的學習、自發的學習」,自己去動手用腦獲得知識,教師必須尊重幼兒的自主性,不能搞

傳統的注入式,消極地管束幼兒。

(2)教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3)教育方法: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4)教育內容: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育,與實際緊密結合。

(5)教育原則

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 17 條原則,如「凡幼兒能做的,讓他自己做;凡幼兒能想

的,讓他自己想」等,體現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重視幼兒動手動腦,重視直接經驗的價值

等思想,奠定了幼兒園教育原則的基礎。

3.幼兒園課程理論

(1)課程的中心

陳鶴琴先生反對幼兒園課程脫離實際,主張根據兒童的環境——自然的環境,社會的環境作幼稚園課程系統的中心,讓兒童能充分地與實物和人接觸,獲得直接經驗;

(2)課程的結構

把課程內容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藝術、文學」是一個整體,被稱為「五指活動」

(3)課程的實施

強調以幼兒經驗、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作為選擇教材的標准;反對實行分科教學,提倡綜合的單元教學,以社會自然為中心的「整個教學法」;主張游戲式的教學。

4.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

4. 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

活教育是教育家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活教育」的目的論為「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活教育」的課程論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教學論為「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是「活教育」教學方法的基本原則,也是「活教育」教學論的出發點。

陳鶴琴教育家

5. 陳鶴琴的17條教學原則有哪些

原則一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這一條是依據了兒童好游戲、好動的心理。兒童自己動手,就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自己動手即是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本質。陳鶴琴說:「『做』這個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經驗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兒童能夠做的就應當讓他自己做。」

原則二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是,按行為心理學說來,思想原來也是一種行動。兒童不僅喜歡動手、動腳,而且也喜歡動思想。因此,學校里的各種活動,各種教學,都不應該直接去說明種種結果,應當讓兒童自己去實驗,去思考,去求結果。陳鶴琴說:「直接經驗、自己思想,是學習中唯一的門徑。」

原則三 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

這一條也是強調兒童動手去做,去親身實踐。譬如游泳,在陸地上學是沒有用的。譬如燒飯,在教室里講飯怎樣煮,也是沒有用的,「一定要使他們在適當的自然環境之內,得到相當的學習」。

原則四 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是,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心理特點。小孩子到門外去就歡喜,終日關在屋子裡就不高興。所以,門外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兒童的世界。探討自然的神秘,研究社會的實際問題,都是兒童的活教材。陳鶴琴說:「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則五 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喜歡稱贊的心理特點。你稱贊他,就高興,你罵他就反感。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去鼓勵兒童怎樣做人,怎樣求學。即「要用鼓勵的方法,來控制兒童的行為,來督促兒童求學」。舊式學校總是用消極的方法來制裁兒童,這種制裁是不會發生多大效果的,有時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則六 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和原則四相同。兒童喜歡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探討、去追求,就可獲得確實而經濟的直接知識。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知識,兒童完全沒有經驗過,讀了也不可能完全理會。所以,必須讓兒童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通過「現代」的活教材研究到「過去」的死知識上去。

原則七 比較教學法

這一條教學原則的好處在於使小孩子對所學的事物,認識得格外正確,印刻得格外深切,記憶得格外持久。譬如我們要教兒童認識一隻貓,最好用一隻狗來比較,讓兒童在對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點而加深認識。比較教學法應用的范圍較廣,各門學科均可應用,連做人修養也可以應用。

原則八 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喜歡競爭的心理。教師可利用這種心理,去組織兒童比賽,以增加兒童的學習興趣,促進兒童的學習效率。但比賽必須避免勝利者驕傲、敗北者氣餒兩種弊病,防止不服從指揮,把競爭變成傾軋,把比賽變成妒嫉的惡果出現。比賽一般分兩種:一種同別人比賽,一種同自己比賽。同別人比賽又分兩種:一種是團體比賽;一種是個人比賽。同自己比賽有兩種益處: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了自己的成績,高興學習。

原則九 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

這一條原則的依據與原則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利用這種心理教師可用激勵教育法去教育兒童。積極的暗示就是一種激勵教育法;它是軟性的,比消極的命令要費時間精力,但其效果卻非常之大。暗示可分為四種:一種是語言;一種是文字;一種是圖畫;一種是動作。其中動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師的應當以身作則,利用動作的暗示去教育兒童。

原則十 替代教學法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多種心理特點。

①小孩子是喜歡玩弄的,如果看見他玩臟的壞的東西,就得想法用清潔的、好的東西去代替。這是一種以物代物的方法。

②小孩子是喜畫畫的,如果看見他在牆壁上、地板上亂塗亂畫,就得給他大的空白紙,讓他在紙上去畫。這是一種以建設代替破壞的方法。

③小孩子是喜歡佔有的,如果兒童有你爭我奪,東挪西扯的事情發生,就得給兒童相當的設備,讓他們多集貝殼、郵票、錢幣、昆蟲等,以滿足兒童的佔有心。這是一種以搜集來代替爭奪的方法。

④小孩子是喜歡合群的,對於孤獨而沒有伴侶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個伴侶。若沒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侶,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潔的貓狗去替代。

⑤小孩子在學校里無形中會有組織,當發現他們三五成群,四五結隊的做出不正常舉動時,教師應當利用他們的合群心理、組織能力,把全體兒童組織起來,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滿足。這是一種以正當的組織代替不正當之活動。

⑥小孩子是喜歡游戲、喜歡賭博的。當發現他們到街上去賭抽簽糖、轉轉糖時,教師就應當以游戲去取而代之。游戲是可以代替賭博的。

原則十一 注意環境、利用環境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小孩子喜歡玩耍,喜歡游戲的心理。兒童既然喜歡玩耍,大自然、大社會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東西來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國的麻將,原是一種賭具,但經改造可以變成一副活字塊。又如西洋的鍾型賭具,經過改造,也可成為一種算術教具。再如傀儡戲,經過改造,也可變成活動的教具。總之,大自然、大社會中有許多東西,初看起來與你所教的沒有關系,但仔細研究,便可變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則十二 分組學習,共同研究

這一條原則是根據20世紀研究心理的一個大發現,即人類有個別差異。所以,新教育反對班級教學,而主張分別學習,以適應個別差異,依照各人的智力、體力、能力而發展。但分別學習,又必須分組研究、共同討論。因為和別人討論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應,刺激越多反應也越多。從刺激——反應的中間就可以研究出真理來。分組研究、共同討論的方式就是集體學習,是活教育教學原則的一種方式,也使刺激和反應的程式由單軌變為復軌。讓各人都有意見發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復雜,就可以整理出真理來。

原則十三 教學游戲化

這一條原則依據兒童好游戲、人們均好游戲的心理特點。利用這種心理特點,教師把教學游戲化,把枯燥無味的認字造句,化為興致勃勃的游戲活動,就可以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了。但在教學游戲化的過程中,要注意方法與目的的配合,注意給多數人活動的機會。

原則十四 教學故事化

這一條原則是從「兒童愛好故事」這一理論基礎所產生出來的。故事的作用有四點:①故事與兒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節的神奇,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兒童的想像力;④故事組織的完整,適合於兒童的學習心理。教學故事化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學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則十五 教師教教師

所謂教師教教師,就是舉行教學演示或者組織巡迴教學輔導團一類的組織。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種新趨勢,不僅能夠在一個學校一個城市裡舉行,同樣可以應用「分組學習,共同研究」的原則,推行到所有學校中去,對於充實教師本身、提高業務水平有較大的幫助。

原則十六 兒童教兒童

這一條教學原則是根據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來的,意思是讓兒童來教育兒童,讓兒童來指導兒童。這種辦法一方面可補充教師數量之不足,有益於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起輔助作用,有益於教學效益的提高。因為:①兒童了解兒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為深刻;②兒童鼓勵兒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獲得的更為巨大;③兒童教兒童教學相長。

在這一原則被確定之後,陳鶴琴又提出了兒童怎樣教兒童的辦法。即個別兒童輪流教;各校兒童輪流教;各城市兒童輪流教;各國兒童輪流教。他希望通過「兒童互助運動」,使人類文化得到一分推動之力。可見陳鶴琴不僅著眼於本國的教育,而且也著眼於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則十七 精密觀察

這一教學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過實地觀察,來施行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實際研究來培養兒童善用觀察的學習態度;則教學的效果,必將因此而有所增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觀察的方法,便能增進教學的效果,即不僅能促進教學興趣,而且兒童的人生態度,也將因此而得到健全的發展。

以上十七條原則是陳鶴琴活教育理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應了該體系的其他各個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標像一條線貫穿於其中。

6. 陳鶴琴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陳鶴琴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樹立正確的家教觀。

二、重視父母的作用。

陳鶴琴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

他對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

1、父母要尊重兒童的人格。

2、父母步調要一致。

3、父母要給兒童以真正的愛。

三、陳鶴琴在對學前兒童心理和教育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學前兒童發展的課程組織法,即「整個教學法」。

四、陳鶴琴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幼稚園課程編制應遵循的十大原則。

1、課程的民族性。

2、課程的科學性。

3、課程的大眾性。

4、課程的兒童性。

5、課程的連續發展性。

五、陳鶴琴提出了十七條教學原則。

1、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2、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3、你要兒童怎樣做,你應當教兒童怎樣學。

4、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5、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7. 陳鶴琴先生「五指教育法」帶給我們啟示

    「五指教育法」是由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創立。1923年,他在南京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踐中心——鼓樓幼兒園,也從這里開始了中國幼兒教育的探索。陳教授有句話:「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因此陳教授提出了「活教育」的口號,也試圖用活教育改革中國的舊教育模式。

      所謂活教育,目的就是讓中國孩子「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是的,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學科成績的提高,而是先學會做人,我們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人做人。學會做人才學做事。所以陳鶴琴先生也講:要先有強健的身體;建設的能力和創作能力;以及合作態度、服務態度。還有「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日後適應社會,兒童從小關注生活,總結生活中得來的直接經驗,從生活中學習與思考。而教師也應該充分的利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對兒童進行教育。讓兒童在實踐中學習,在操作中積累經驗。所以在「活教育」中,教學沒有時間限制,不受時間所支配,兒童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最後教學內容的設置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充滿生氣和自主性、連貫性。當然,課程也要有目標和意義。

      陳教授把「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作為了「活教育」的教學論。提倡讓兒童自己做、自己想。而老師教兒童怎樣學,教兒童去發現自己的世界。這里陳教授提倡兒童自己的參與,強調兒童的自我經驗。他提出的活教育17條教育原則直至今日都是我們所提倡和踐行的。

      陳鶴琴教授打破了以往用學科編織幼兒園課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形成了他的「五指教育法」。這也是單元主題課的前身。「五指教育法」用五個手指比喻課程的五個方面。雖有區分,但實則是聯通的,是一個大整體。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1、做人:應該有合作精神、同情心、服務精神。2、身體:應該有健康的體格,養成講衛生的習慣,並有相當的運動技能。3、智利:應有研究的態度,充分的知識,表意的能力。4、情緒:應能欣賞自然美和藝術,養成歡天喜地的快樂精神,打消懼怕。

      陳教授還提出,教學課程應形成五類活動內容:健康、社會、科學、藝術、語文。而之所以這樣設置是出於以下考慮:生命以健康為第一,所以有健康活動;人不能離群索居,所以要有社會活動;為了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了解自然和生命所以要有科學活動;人要有情感,生活要有情趣,所以藝術活動不可缺;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工具,又是兒童學習的工具,所以也是重要的活動。

      而在課程設置上,凡是兒童能夠學習的東西都能夠作為幼兒園的教材。但是也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生理發展特點為參照。一切教材也都要以兒童的經驗為依據,但凡是能使兒童適應社會的都能取為教材。陳教授反對「分科」教學,提倡「打成一片」。必須根據兩種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選擇兒童感興趣的事和物,融合健康、社會、科學、藝術、語文。這也是「整個教學法」,後來改為「單元教學法」也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單元主題活動」。

      陳教授的很多理論一直沿用至今。而陳教授最傑出的貢獻是教會我們一種態度和方法。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所以教育過程中都是以兒童為主。而教育也是為了之後更好的適應社會,所以課程的選擇都是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社會。根據兒童的直接經驗設計課程而非按部就班。

8. 陳鶴琴提出的教育方法把什麼旨把幼兒園系統的教幼兒

摘要 應該是五指活動課程:是陳鶴琴創編的。陳鶴琴打破了按學科編制幼兒園課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形成了他所謂的五指活動: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語文活動。陳鶴琴以5個連為一體的手指比喻課程內容的五個方面,雖有區分,卻是整體的、連通的,以此說明他所謂的五指活動課程的特徵。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是從這五個大方向著手來制定每個具體目標的

9. 陳鶴琴學前教育理論和主要觀點

陳鶴琴提倡 活教育
理包括三大綱領及教學原則、訓育原則。
一、三大綱領
1、活教育的目的論,即「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目的論不但體現了陳鶴琴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懷。
2、活教育的課程論,即「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3、教育的方法論,即「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活教育重視直接經驗,強調以做 為中心,主張在學校里的一切活動凡是兒童自已能夠做的,都理應讓他自已做。
二、教學原則
陳鶴琴根據「心理學具體化,教學法大眾化」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活教育的17條教學原則:
1、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理應讓他自己做;
2、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理應讓他自己想;
3、你要兒童怎樣做,理應教兒童怎樣學;
4、勵兒童去發現她自已的世界;
5、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7、比較教學法;
8、用比賽地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
9、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
10、替代教學法;
11、注意環境,利用環境;
12、分組學習,共同研究;
13、教學游戲化;
14、教學故事化;
15、教師教教師;
16、兒童教兒童;
17、精密觀察。
三、訓育原則 陳鶴琴認為訓導工作在整個教育工作上可說是最繁重、最重要的,他提出了13條訓育原則:
1、從小到大
2、從人治到法治
3、從法治到心理
4、從對立到一體
5、從不覺到自覺
6、從被動到自動
7、從自我到互助
8、從知到行
9、形式到精神
10、從分家到合一
11、從隔閡到聯絡
12、從消極到積極
13、從「空口說道」到「以身作則」。
五指活動:
陳鶴琴倡導在幼稚園展開五指活動,即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語文活動。陳鶴琴將幼稚園的課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動中,並採用單元制,各項活動都圍繞著單元實行。他認為五指石活的,能夠伸縮、互相聯系。五指活動在兒童生活中結成一個教育的網,有組織、有系統、合理地編織在兒童的生活上,這種課程是整個的、連貫的。 整個教學法:陳鶴琴不主張分科教學,他認為分科教學是四分五裂、雜亂無章的,是違反兒童的生活和心理的。他提倡「整個教學法,就是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去教兒童學」。
 

10. 整個教學法名詞解釋是什麼

整個教學法是我國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提出的一種幼兒園教學法。在一定的時間內,幼兒園的各科課程和各項教育活動都圍繞一個既定的中心課題來展開。

陳鶴琴在對學前兒童心理和教育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學前兒童發展的課程組織法,即「整個教學法」。陳鶴琴認為,「整個教學法,就是把兒童所應該學習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去教兒童學。」

因為學前兒童的生活和發展都是整體的,外界環境的作用也是以整體的方式對兒童產生影響的,所以為兒童設計的課程也必須是整個的、互相聯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具體化後即為游戲法,同時要照顧兒童不同的發展水平,而採用小團體式教學。

幼兒園的其他教學方法:

1、游戲法:通過游戲引來發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個方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和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

2、啟發探索法:啟發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兒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其去探索並獲得新的知識,這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3、操作法: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由於幼兒時期的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所以一些新穎的、有情節的、變化的、讓他們動手的活動,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

4、歸納演繹法:歸納法是藉助已掌握的知識,概括出簡單本質特徵和規律,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演繹法是運用帶有規律性的知識進行推理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

5、講解演示法:講解演示法目的是通過教師展現直觀教具並結合口頭講解把抽象的數、量、形等知識呈現出來。

閱讀全文

與陳鶴琴提倡的教育教學方法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7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8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6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5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1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5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3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