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學層面,文藝學層面,文化學層面,人本學層面,哲學層面。
詳參:尚永亮《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五個層面》
Ⅱ 中醫與自然辨證法關系
辯證法,源出希臘文,含義是進行談話、進行論戰。這一術語在哲學史上曾在各種不同的意義上被使用,其歷史發展經歷了古代的樸素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等三個階段。 在古希臘哲學中,辯證法一詞最早出現在柏拉圖的著作《理念論》中,但是「辯證法」作為一種談話或辯論時揭露和克服對方議論中的矛盾以取得勝利的藝術,還有更早的歷史,亞里士多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愛利亞派的芝諾稱之為「辯證法的創立者」。在蘇格拉底看來,辯證法是通過對立意見的爭論而發現真理的藝術,而智者派則將辯證法作為一種據理論證的藝術而廣泛運用,至於亞里士多德本人除了在「研究實體的屬性」、「揭露對象自身中的矛盾」等含義上使用辯證法之外,還把它視作概念思維的邏輯方法,這使得「辯證法」其後常在邏輯學的意義上被使用。 在漫長的中世紀,哲學淪為神學的婢女,一些經院哲學家把荒唐無稽的提問,空洞煩瑣的考證,千篇一律的公式證明等也稱之為「辯證法」,辯證法被糟蹋得聲名狼藉。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社會歷史所顯示的辯證性質為德國古典哲學家對辯證法的探討提供了條件,康德之後,唯心主義辯證法大師黑格爾賦予了辯證法以新的含義,即辯證法不只是一種方法,同時也是適用於一切現象的普遍原則,是一種宇宙觀。他說:「無論知性如何常常竭力去反對辯證法,我們卻不可以為只限於在哲學意識內才有辯證法或矛盾進展原則。相反,它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其他各級意識和普遍經驗里的法則。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特殊領域和特殊形態,也莫不受辯證法的支配。」(《小邏輯》,第179頁)黑格爾是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地在宇宙觀意義上使用「辯證法」概念的人,然而黑格爾的辯證法又是頭腳倒置的,他講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現實的客觀的辯證法,最終,其辯證法的生機被過分茂密的唯心主義體系窒息了。 19世紀中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概括革命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新成果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創立了嶄新的唯物主義辯證法,使辯證法在歷史發展中第一次取得了真正科學的形態,成為「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成為由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等諸項范疇按其內在聯系而組成的開放性的科學體系,為人們不斷探索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規律性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 中華民族是崇尚辯證思維的智慧民族,雖沒能像西方那樣使辯證法最終走上成熟和科學的形態,但中國歷代賢哲們那充滿樸素辯證法的光輝思想,在世界辯證思維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激盪起醉人的浪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對事物矛盾轉化現象的深刻認識,已暗暗觸及到「辯證法的精華」;《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兩點論,更是閃爍著對立統一思想的光輝…… 辯證法,一作「辨證法」,二者的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映出了中西方在文化、心理上的不同情趣:前者很容易讓人回想起辯論、清談、找對方毛並對立斗爭的辯證法原意,更西方化一些;後者來自中醫辯證論治,有分辨、認識事實、反饋回去、協調平衡之意,似乎更符合辯證法的精神,更中國化一些。1.中醫學發展的方向問題:(1)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文化內涵與思維方法:中醫的學術基礎,以《內經》中的理論原則和認識方法、《傷寒雜病論》中的辨證論治原則和《神農本草經》、《內經》中的方葯基本理論為代表。中醫的重點是觀察氣化之五臟,重在功能。如機體各器官間的相乘相制、以機體病態形象為基準的歸納演繹的診斷方法。其治療意向是以證為治,有是證用是葯,即方證對照的辨證論治原則。(2)創立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相結合的新診療學:診病當識別疾病的本質,依循陰陽互動法則、因果法則和主次法則,研究病源(病所)的變化和由此引發的機體全身症狀反應,全面運用宏觀和微觀的認識方法。2.中葯學發展的途徑問題:(1)劑型改進問題。(2)關於中葯的研究:研究中葯的葯理,先逐個研究單味葯,這是必經的過程,但中葯處方是復方,研究復方在人體的作用才是高層次的真正的中醫葯理學。以嚴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研究中葯,必然引動中醫學發展的飛躍。(3)給葯途徑問題:中醫葯物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體腔注射等應按時代的要求而普遍地發展起來。3.中醫與西醫的學術關系問題:(1)關於中西醫病證參照:辨證論治的具體實施是方證對照,與西醫以病源、病位為主要依據的病名相參照,有相通的,但不相通的甚多。一個是橫向聯系的概括,一個是縱向聯系的概括,一個是講表象,一個是講里象,不合對照,卻可配合。(2)中醫走向國際的語言表達問題:一本經典醫書便是一本文學著作,應由精通外語的專家翻譯,以保持其高度的藝術性,並且清楚明白。現代中醫學在繼續發展橫向文化、又努力開創縱向微觀文化時,應該大膽地直接納新,直接引用新的科學成就,不做妨礙發展的文字規定。4.功能論與物質論的哲學爭拗:(1)東方與西方的醫學特點:西方醫學的特點是物質論,東方醫學的特點是功能論。中醫學的學術重點,在於觀察和推理機體與環境、功能與器官、器官與器官相生相剋的變化,研究機體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器官因發病而產生的功能紊亂與機體失衡。(2)以陰陽學說衡量實踐:臨床上探求本質,首先要通過表象。例如黃疸一詞是病的表象,而非病的本質。熱毒內陷是黃疸證型的一個分類。為什麼和怎樣才發生熱毒內陷?發病的關鍵在那裡?必須通過表象深入探知本質。病源不同,處理方法也迥異,效果也有極大差異,不是一劑茵陳蒿湯加減便可解決的。5.建立新的中醫學體系:在當今的大好形勢下,中醫學當以堅強的步伐開創21世紀,立足東方,納匯西方。能發展中醫學的便是好方。中醫學在現代的科學基礎上,以宏觀及微觀的診治優勢,必然高速前進,與西醫學同向並進。中醫學的凝聚力在發展中而增強,一切從前由於相對的落後狀態而產生的陰暗面,將隨燦爛的華光而消失,使中華文化再創輝煌。堅守的是中醫學,前進的更是中醫學。
Ⅲ 辯證法的起源
演變古希臘和中世紀的辯證法概念 公元前 6世紀,在古希臘奴隸制城邦形成時期,一些哲學家圍繞世界的本原問題進行了爭論,產生了辯論的方法。愛利亞學派的芝諾認為存在是"不動的","只有唯一不動的存在"才是真實的,如果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和運動就會陷入矛盾,承認"多"的存在,就會陷入無限大和無限小的矛盾。為此他作了"飛矢不動"的論證,把有限與無限、連續性與非連續性加以割裂,誇大運動的間斷性,否認運動的不間斷性,從而否認了運動。但這一論證在客觀上卻接觸到了運動本身所包含的間斷性與不間斷性的矛盾,原則上假設了空間與時間是可以無限分割的。芝諾的其他論證,也採用類似的方法。他的論辯方法也就是最初意義的 "辯證法"。所以,亞里士多德稱芝諾是 "辯證法的創立者"。G.W.F.黑格爾在談到愛利亞學派時也說:"我們在這里發現辯證法的起始,這就是說,思想在概念里的純粹運動的起始,......並且我們發現客觀存在本身所具有的矛盾(真正的辯證法)"(《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第253頁)。芝諾的辯證法有兩方面的含義:①思維自身的矛盾運動和這種運動對於對象自身矛盾的接觸;②通過揭露對方論點中的矛盾而探求問題的方法。 約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各派論爭之風盛行,哲學家們都比較注重爭論的技巧和方法。這時,人們把論證或分析命題中的矛盾,以及在談話中揭露對方論斷中的矛盾並克服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叫做辯證法。蘇格拉底把辯證法看作是通過對立意見的爭論而發現真理的藝術。智者派則把辯證法作為一種據理論證的藝術而廣泛運用。智者派在後期演變成為詭辯論者,他們的辯證法成為玩弄概念、混淆是非、抹煞真理和謬誤之界限的同義語。柏拉圖除了根據傳統含義,把辯證法看作是通過揭露對方論斷中的矛盾並加以克服的方法外,還把辯證法看作是認識"理念"過程中由個別到一般、又由一般到個別的方法。他認為,藉助於辯證法可以由個別理念上升到普遍理念,又從普遍理念回到個別理念,因此他把辯證法作為"理想國"中教育的最高階段的內容。在古希臘哲學中,"辯證法"一詞也較多見於柏拉圖的著作中。 亞里士多德除了把辯證法看作是"研究實體的屬性"、"揭露對象自身中的矛盾"等方法外,還把辯證法作為形成概念、下定義和檢查定義是否正確的方法。從此"辯證法"經常在邏輯學的意義上被使用。 在中世紀,經院哲學家們也使用"辯證法"這一概念。J.鄧斯·司各特稱辯證法為關於"存在"的專門學說,P.阿貝拉爾則把辯證法叫做區別真理和謊言的藝術。還有一些經院哲學家,把荒唐無稽的提問、空洞煩瑣的考證、千篇一律的公式證明等等稱為"辯證法"。這種"辯證法"窒息了科學的發展,黑格爾稱其為"形式的辯證法"。 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辯證法概念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社會歷史所顯示的辯證性質,為德國古典哲學家對辯證法的探討提供了條件,辯證法的含義也日益豐富起來。在康德哲學中,辯證法主要指理性自身包含的矛盾,即"純粹理性之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辯證法"。I.康德認為,當人們運用有限的范疇去把握"世界"時便會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這種矛盾,不是可以糾正的邏輯錯誤,也不是來自於感覺經驗中的假象,而是理性在進行認識活動時必然產生的假象,是不可避免的矛盾。所以,研究和論證這種假象的客觀性和矛盾的必然性,揭示先驗假象的邏輯,也就是辯證法,或"批判'辯證的幻想'之一種邏輯"。黑格爾認為,康德的二律背反指出了理性一定會必然碰到的矛盾,這是近代哲學界最重要的和最深刻的一種進步。 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客觀唯心主義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辯證法概念的含義,他不只是把辯證法看作一種思維方法,同時認為它也是適用於一切現象的普遍原則,是一種宇宙觀。他繼承了哲學史上關於辯證法是揭露對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時在概念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中進一步闡明了所謂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本質自身的矛盾,並把這種矛盾視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個宇宙發展的普遍法則。他在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地在宇宙觀意義上使用"辯證法"概念。在黑格爾看來,辯證法所揭示的對象本質自身的矛盾和作為發展動力的原則,不僅是普遍適用的,而且是獲得其他科學知識的靈魂,是"真正的哲學方法";只有通過辯證法,才能把握哲學真理,才能真正獲得其他各門科學知識。黑格爾很重視概念的運動原則,他把運動原則叫做"辯證法",又把辯證法視為研究對象本質自身的矛盾,並且試圖揭示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從現象的內在聯繫上揭示運動和發展的源泉和真實內容,這就把辯證法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和關於辯證法內容的科學規定,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基礎之上的。他把辯證法當作"思想的自我發展"強加於自然界和人類歷史。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概念 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的發展愈益揭露出自然界的辯證性質,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也使社會歷史運動的辯證法更加顯露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革命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新成果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創立了唯物辯證法。他們把辯證法看作客觀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規律,把思維中的辯證法視為客觀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自覺反映,指明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論證了辯證法的規律是來源於客觀現實,而不是來自主觀精神或絕對觀念。從而使"辯證法"概念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獲得了真正科學的內容,使"辯證法"在歷史發展中第一次取得了真正科學的形態。 馬克思主義認為,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系的科學,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礎上關於發展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給辯證法下了科學的定義:辯證法不過是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
Ⅳ 文學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學理論的方法體系總的說來包括三個層面,即哲學方法的層面,科學方法的層面,專業方法的層面。
1、哲學方法的層面。哲學方法是在總體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對於每一個具體學科都具有指導的意義,因此哲學方法是文學理論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也是這一體系的理論基礎,它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邏輯的與歷史的相統一的方法,抽象上升為具體的方法,等等。
2、科學方法的層面。這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逐漸形成的方法,以其橫斷性和交叉性而為文學理論所吸收和借鑒,它處於中間層次而對文學理論准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耗散結構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等方法。
3、專業方法的層面。這是適用於文藝學自身專業特點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從自身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傳統方法,如賞析方法、考證方法、評點方法等,也有從其他學科中移植過來,後來逐步固定下來的方法,這些方法比較具體,也最接近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如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文化學方法等。
總之,上述幾種文學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論背景和操作原則,在把握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時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徑,顯示出自己的優長之處,同時它們又是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在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的建設方面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因此都值得重視,值得借鑒和吸取,而在具體操作中最佳的選擇是對其加以融會貫通和綜合利用。
首先,要堅持整體的、綜合的研究視野。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文學的審美規律與其他規律之間的關系。再次,要堅持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相結合。然後,要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統一。
(4)辯證研究方法用於古代文學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的現代發展
文學理論的自主性,在於理論自身的學理建設。80年代下半期和整個90年代,是中國文學理論比較全面地建立自身學理的時期,確立自身主體性的時期。
在文學理論學理的探索、建構中,無疑,西方文學理論發生過重要影響;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學理論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審美研究、作品形式、結構等因素的內在研究,和那時中國美學問題的大討論,都對中國文學理論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時在討論中,不少學者對現代文論傳統進行了有批判的吸收,並且力圖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景象,新說屢起,佳作迭現。文學理論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構舊說的基礎上出現的,同時又是新的建構。
因此,這十多年的文學理論,不是一味的解構,不是一味地聽從外國人說話,不是把外國人的文學理論進行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鑒的基礎上,對文學理論既有改造,又力圖有所創新,並且卓有成效地創立了一些新的文學理論范疇。
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文學理論在不斷地走向邊緣化,不被人們重視,但是應當承認,文學理論是個有成績的部門,真正的理論創新,自會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績估計過高,但也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構與建構,正是文學理論現代性的體現。
Ⅳ 辯證法的范疇有哪些
辯證法是關於對立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辯證法的核心是斗爭論(矛盾論)。或者說,辯證法就是矛盾論。現在用於包括思維、自然和歷史三個領域中的一種哲學進化的概念,也用來指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上只有兩種世界觀,一種是辯證法,一種是形而上學,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從根本上對立的兩種世界觀。辯證法的基本特點是認為:斗爭與聯合相聯結。這個思想也是辯證法作為方法論的基本思想.形而上學基本特點是認為:斗爭與聯合相脫離。它或者只見斗爭,不見聯合,或者只見聯合,不見斗爭。
這里所講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都是形式上的概括,而非內容上的概括。
不同時期的哲學家對辯證法有不同的認識,古希臘哲學認為它是論證和分析命題中的矛盾、揭露談話的矛盾及克服矛盾的方法。德國哲學家G.黑格爾認為,辯證法研究對象本質的自身矛盾,不僅是一種思維方法,而且是一種宇宙觀。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思想,認為辯證法是客觀世界本身固有的規律,思維中的辯證法是客觀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系和發展的學說。
辯證法有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的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Ⅵ 什麼是辨證法
什麼是辯證法?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辯證法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陷入了困境。困境源自這樣一個事實:辯證法似乎是一個沒有邊界約束的論域。人們可以隨意把任何東西都稱為「辯證法」,可以把任何現象都歸於「辯證法」的名下。辯證法成了一個碩大無比的筐,什麼東西都能往裡裝。這樣的結果就是,辯證法很難有任何確切的涵義了。因此,要進行關於辯證法的理論研究,首先應該追問「什麼是辯證法」。 ?H囜抹BT?
探討「什麼是辯證法」,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因所持態度的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可以大相徑庭。第一種態度是我認為什麼是辯證法,那麼什麼就是辯證法。以這種態度談論辯證法,天馬行空,望文生義,恣意奔放,洋洋灑灑,但不著邊際。或者僅僅拿某位經典作家(如馬克思或黑格爾)裝裝門面,開頭引幾句,下面則都是與門面無關的滔滔宏論了。因為各說各話,相互不搭界,這種探討永遠都得不出明確的結果,而且任何東西都可以是辯證法。如果任何東西都可以是辯證法,那麼辯證法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謂「辯證法是一座迷宮」,所謂「辯證法是變戲法」,這些使辯證法聲名狼藉的說法都源於此。第二種態度是明確承認,辯證法是有思想資源的。我們能在今天談論辯證法,是因為前人已經提出並討論了辯證法。在我們的討論與前人的論述之間存在著歷史的關聯,存在著思想的淵源關系。雖然辯證法的論題不是封閉的,然而卻是有約束的,這種約束來自於前人的說法。誠然我們不必拘泥於前人的說法,但我們也不能隨意杜撰辯證法的涵義。也就是說,在我們進行辯證法研究之前,應該明白前人所說的辯證法是什麼意思。如果本體論和認識論因其歷史傳承而擁有確切的論域,那麼辯證法也是如此。
Ⅶ 辯證思維的運用
1、 學好辯證唯物主義,特別是掌握唯物辯證法,是我們運用辯證思維方法的根本。
2、 能夠深刻理解、巧妙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是運用辯證思維方法的重要關鍵。
簡述方法
辯證法是關於對立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辯證法的核心是斗爭論(矛盾論)。或者說,辯證法就是矛盾論。用於包括思維、自然和歷史三個領域中的一種哲學進化的概念,也用來指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上只有兩種世界觀,一種是辯證法,一種是形而上學,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從根本上對立的兩種世界觀。辯證法的基本特點是認為:斗爭與聯合相聯結。這個思想也是辯證法作為方法論的基本思想.形而上學基本特點是認為:斗爭與聯合相脫離。它或者只見斗爭,不見聯合,或者只見聯合,不見斗爭。
這里所講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都是形式上的概括,而非內容上的概括。
不同時期的哲學家對辯證法有不同的認識,古希臘哲學認為它是論證和分析命題中的矛盾、揭露談話的矛盾及克服矛盾的方法。德國哲學家G.黑格爾認為,辯證法研究對象本質的自身矛盾,不僅是一種思維方法,而且是一種宇宙觀。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思想,認為辯證法是客觀世界本身固有的規律,思維中的辯證法是客觀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系和發展的學說。
辯證法有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的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辯證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徵:辯證語義運動
1.思維與語義的關系
思維,作為對於對象的認識和把握的意識活動,從來不是單獨的、空洞的意識過程,而總要有它的載體。這個載體,就是在文化中形成並對應於一定的主客體情況的語言符號。思維與語言符號相同一,思維藉助於語言符號而進行,這是一般的公論。
另一方面,除了今日的機器思維之外,任何思維都屬於一定的主體,由這個主體的主體性(主觀精神)所支配,所控制,這也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對於認識著的思維而言,思維總是在其主體性的控制支配之下,運用著語言符號去把握、去表達客觀對象的某種規定,某種意義,藉以形成確定的認識。符號學已經指出:思維主體對語詞意義的運用,形成了思維的語用側面;語言對客觀規定的表達,或者說所運用的語言的客觀含義,就形成了思維的語義側面。思維的活動和思維對於語言的運用(語用功能),目的都在於讓其語義能正確表達主體對客觀情況的認識。因為,語義的主要功能在於認識,而這種表述本身又形成了語構。因此,可以說,藉助於語言符號而進行的認識和把握著客觀內容的思維,總有(或者說總要形成)它的語用(語言與思維主體的關系)、語義(語言與思維客體的關系)和語構(語言與自身系統或語言自身的結構系統的關系)三位一體的三重規定性。在這里,語用、語義、語構是互相體現的,語構作為一種結構形態,不過是語用與語義的表現形態。對於語用和語構,我們這里不討論。要認識辯證思維的本質特徵,我們只要集中於語義這一側面就夠了,只是要記住:語義是語用的結果,並且體現於語構之中,它不是孤立存在的。集中於語義這個側面,是從內容上、認識上考察辯證思維方式的必然要求。
2.從語義網到語義鏈
語言,作為文化的形成物,作為思維對主客觀情況不斷認識、不斷運用的歷史形成物,除了人工語言的嚴格規定之外,它的任何一個語詞、各個符號,從語用側面說大都可作各種各樣的運用,從語義側面說有各種各樣的語義,而從語構側面說也有不違背語用與語義的各種各樣的構合,總之,三者的自由度是很大的。
因此,從語義上看,語言,特別是自然語言,它的任何一個詞都具有多重意義,這種多重意義就構成了一個詞的語義網。例如「桌子」一詞,就有它的所屬,用途、質料、結構、色澤、價值等多重語義集於一身,形成一個意義網路,它是這諸多語義的潛在體。在孤立的、非思維的情況下,人們不好突出它的任何一個確定的意義,因而也不能表達確切的認識。而語義網中的任何一個潛在的意義要轉化為顯在,表達出一種確定的認識,都要通過思維,——質言之,通過思維的語用和語構而完成。
思維為什麼能完成這一任務呢?這與思維的本性有關。
思維,作為人的意識的連遞的活動,它總是處在一定的線序過程中,呈現為一種線序進展著的思維流、語義流。觀念、想像固然可以同時呈現出對象的諸多方面於一體,但它們只有作為思維過程中的環節才有意義,而嚴密的邏輯思維,作為一種細密的過程,其思維「流」、語義「流」則相當「細」,呈現為以單個詞義、單個語義(通過「是」與「不是」)連接而成為線序的語義鏈,並以單義的語義鏈形成線序進展過程,形成語義流,以把握和再現對象。思維的這一本性,就是把潛在的語義網轉化為顯在的語義鏈的過程,因此,當思維通過語言符號進行思維時,語言中任何言詞的語義網,在語用中通過主體的選擇和確認,就轉化成了具有確定意義的語義鏈,它在語構上的最簡單體現就是形成「句子」。通過這一過程,潛在的語義網就轉化成了顯在的語義鏈,而那未被選擇的潛在的諸多語義,就暫時沉沒到意識的背後去了。
上面,我們用語言學的術語闡述了思維是一個通過線序進展把潛在的語義網轉化為顯在的語義鏈的過程,其實,用邏輯學的術語來表達則更簡單:概念在非思維的狀態下,其多重涵義(內涵)形成一個語義網,其意義並沒有確定;而在概念進入思維過程的狀態下,即在判斷中,就通過判斷的特殊化、確定化而轉化為語義鏈。對於復雜的思維來說,一個判斷往往不夠,要通過一群判斷 或多群判斷(判斷群),把一個概念的內涵、語義揭示出來。例如,對於「辯證語義運動」這一概念,我們這里要通過「思維與語義的關系、語義網與語義鏈」等由多群判斷組成的語義鏈的運動,即語義流,來展開它潛在的語義網,揭示它的內涵,藉以實現我們對它的認識。由此可以看出:概念就是潛在的語義網,判斷就是顯在的語義鏈,判斷群和推理就是確定的語義流。思維就是語義鏈、語義流組成的語義運動。
3.語義鏈的辯證運動:辯證語義運動
對於通常的抽象思維方式來說,其語義鏈、語義流的運動是很自由的,它可以依據思維主體的認識指向或客觀情境而隨意展開語義網中的不同語義。但對於辯證思維方式來說,在涉及對象的辯證本性的核心——對立面的辯證關系時——它體現為對於對立概念的把握和表達——就不能不依循對立面的辯證關系來把握對象了。在這種情況下,思維要想保持真值,其語義鏈的運動即語詞的線序展開過程,就不能不體現為按照對立面的辯證關系而運動,而活動,如說偶然的東西是必然的,必然性是通過偶然性開辟道路等等,從而在思維中出現語義鏈的辯證運動——辯證語義運動。認識這一點,是認識辯證思維方式的關鍵。
對立面的辯證關系,是一種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同一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如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這種表達對立面關系的對立概念。當然我們可以只用抽象思維方式分別把握一般或共性、個別或個性之類現象的種種規定,通過抽象分別把握它的各個側面,形成抽象語義運動。但是,當我們要涉及「共性與個性」這種對立面之間的辯證關系時,我們就不能再孤立其中的任何一面而仍能得到真理性的認識,因為共性與個性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二者的共存和互依中才具有真值。孤立其中任何一面,都既接觸到了真理又沒有完全把握真理,因為真值存在於兩個對立的方面,其中任何一面孤立來看就都失掉了真值意義。這是一種雙重語義真值,或者說是辯證真值。因此,辯證思想家在把握它們時,就總要說「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個性包含著共性」之類的話,正像他不能把共性與個性分離開來那樣,他總要在共性中把握個性,以及相反地:在個性中把握共性。這樣一來,思維中的語義運動,就不能不體現為從共性依循辯證關系運動到個性,從個性依循辯證關系運動到共性,這就出現了辯證的語義運動。重要的是,對於這種矛盾性的對立概念來說,只有這種辯證語義運動才能把握住二者的辯證關系,把握住二而一、一而二的對立真值、辯證真值,
一旦肯定一面而否定另一面,甚至抽象一面而不顧及另一面,便都會立刻失掉真理。它要求我們的思維在分離抽象其一面的同時又把另一面綜合進去,因此,在進行這類思維時,其語義鏈就不能不是辯證地運動著的。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說:
所謂辯證語義運動,就是思維的構成環節(概念、判斷、推理等),在通過其語義對客體的辯證內容進行把握時,必須依循客體內容的辯證關系而活動和運動,它既體現為語義(概念)在對立中的統一運動,又體現為語義在統一中的對立運動,以及它的鬆散形式:語義在系統聯系中運動。這是辯證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徵,它表明:思維辯證地把握對象的辯證本性,正是通過辯證語義運動來實現的。
Ⅷ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六種)
古代文論中是否存在文學批評學?對這一問題,茅盾曾作過否定性的回答,他說:「中國自來只有文學作品而沒有文學批評論;文學的定義,文學的技術,在中國都不曾有過系統的說明。收在子部雜家裡的一些論文的書,如《文心雕龍》之類,其實不是論文學,或文學技術的東西。」(1)茅盾的這種以「西」繩「中」的「西方中心主義」立場並未得到大多數古代文論研究者的認同。這可以從20世紀早期古代文論研究者對《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 總述的分析中略窺一斑。
《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 總述雲:
文章莫盛於西漢,渾渾灝灝,文成法立,無格律之可拘。建安黃初,體裁漸備,故論文之說出焉,典論其首也。其勒為一書傳於今昔,則斷自劉勰、鍾嶸。勰究文體之源流而評其工拙,嶸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師承,為例各殊。至皎然《詩式》,備陳法律。孟棨《本事詩》,旁采故實;劉攽《中山詩話》、歐陽修《六一詩話》,又體兼說部。後所論著,不出此五例中矣。(2)
嚴格地講,《四庫》「詩文評類」總述所作的是古典文學學術史的大致梳理,但如果以現代文學批評學的觀念來衡定傳統文學批評學的建設,「總述」中卻有著關於「文類批評」描述的批評學萌芽。也正基於此,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中國文學概說》「評論學」一章中將《四庫》「詩文評」五種著作「敷衍修正」為六種。即:一、品評作品者(梁鍾嶸之《詩品》)。二、記載關於作品之故實者(唐孟棨之《本事詩》)。三、論文學之體者(摯虞之《文章流別論》)。四、講說文學之理論者(唐釋皎然之《詩式》)。五、系統的論述者(梁劉勰之《文心雕龍》)。六、隨筆的雜錄者(宋歐陽修之《六一詩話》)。(3)
朱東潤在《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中也對《四庫》所論作過闡發,他說:
今欲觀古人文學批評之所成就,要而論之,蓋有六端。自成一書,條理畢具,如劉勰鍾嶸之書,一也。發為篇章,散見本集。如韓愈論文論詩諸篇,二也。甄采諸家,定為選本,後人從此去取,窺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嶽英靈集,高仲武之中興間氣集,三也。亦有選家,間附評注,雖繁簡異趣,語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態畢具,如方回之瀛奎津髓,張惠言之詞選,四也。他若宗旨有在,而語不盡傳,照乘之光,自他有耀:其見於他人專書,如山谷之說,備見詩眼者力為五;見於他人詩文,如四靈之論,見於水心集者,六也。此六端外,或有可舉。蓋不數數覯焉。(4)
姑不論朱東潤與青木氏所作的分類是否完全正確,他們梳理出傳統詩文評的體裁體征,對於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中的批評文體論研究還是有貢獻的,而這種古代文學批評文體論的梳理與分析顯然也包含著對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作為獨特存在樣式的肯認。
事實上,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作為一種不同於西方文學批評學的「另類」存在,可以說被大多數20世紀古代文論研究者所肯認。雖然這種肯認是以不同的話語形式來實現的,但肯認中卻所包含著一種集體潛意識,即:中國文學批評有其民族獨特性。這一點在20世紀早期的古代文論研究中可窺一斑。
陳鍾凡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對「文學批評」作了內涵上的界定:「詩文之有評論,自劉勰、鍾嶸以來,為書多矣,顧或研究文體之源流,或第作者之甲乙,為例各殊,莫識準的。則以對於『批評』一詞,未能確認其意義也。考遠西學者言『批評』之涵義有五:指正,一也;贊美,二也;判斷,三也;比較分類,四也;鑒賞,五也。若批評文學,則考驗文學作品之性質及其形式之學術也。」(5)從傾向上看,陳氏的文學批評觀念主要是以「西」繩「中」,卻也道出中西批評觀念之差異,潛意識還是認為中國文學有批評,且「為例各殊」,只是「莫識準的」,尚無清晰的觀念體系和統一的標准。
郭紹虞雖未曾對「文學批評」作過「義界」,不過,他認為「文學批評的轉變,恆隨文學上的演變為轉移,而有時文學上的演化,又每因文學批評之影響而改變」,且「文學批評又常與學術思想發生相互聯帶的關系」,(6)這卻是關於文學批評本體論的探本之論。郭氏還將上述觀念貫徹到他的批評史著作的寫作之中,以文學觀念的演變為準的書寫了中國文學批評從演進、復古到完成的歷史過程。
羅根澤對「文學批評」一詞作過較為嚴密的考辨。他認為「文學批評」是英文Literary Criticism 的譯語。Criticism的原意為裁判,後來冠以Literary為文學裁判,又由文學裁判引申到文學裁判的理論及文學的理論。文學裁判的理論就是批評原理,或者說是批評理論。所以狹義的文學批評就是文學裁判,廣義的文學批評,則於文學裁判以外,還有批評理論及文學理論。他認為對「中國文學批評」的研究,「必需採取廣義,否則就不是真的『中國文學批評』。」(7)在羅根澤看來,中國文學批評本來就是廣義的,側重文學理論,不側重文學裁判,其原因是,從批評著作看,劉勰的《文心雕龍》「其目的不在裁判他人的作品」,而是「論文敘筆」,講明「文之樞紐」,其它的文學批評書,也大半「側重指導未來文學,不側重裁判過去文學」;從批評主體看,「中國的批評,大都是作家的反串,並沒有多少批評專家。作家的反串,當然要側重理論的建設,不側重文學的裁判」(8);從批評的關注重心看,「中國人喜歡論列的不重在批評問題,而重在文學問題。」(9)總的來看,羅根澤也是傾向於以「西」繩「中」,但這種傾向卻透露出這樣的個中信息,即:中國文學批評不象西方文學批評那樣側重具體作品的分析、評析和判斷,而是一種在批評實踐中融合了文學理論探討的獨特體系,它與西方文學批評學在文學鑒賞、文學批評、文學理論之間有著嚴格區分的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羅根澤的分析事實上肯定了「中國文學批評」作為「另類」存在的獨特性,同時也對中國文學批評的主體,功能以及對象側重點作出了初步說明。
明確承認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作為系統性存在的是方孝岳。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導言中認為中國的文學批評學「可以說向來已成了一個系統」,除《四庫全書總目》所提「詩文評」專類外,「凡是輯錄詩文的總集,都應該歸在批評學之內」,因為「選錄詩文的人,都各人顯出一種鑒別去取的眼光,這正是具體的批評之表現」,「再者總集之為批評學,還在詩文評專書發生之先」,「我們如果再從勢力影響上來講,總集的勢力,又遠在詩文評專書之上。」(10)方氏所論,要點有二:一是承認古代文學批評學系統的存在,二是在批評文體論中為「總集」張目。後來為數不少的學者將批評研究的目光轉向「詩文評」外的「總集」、「文選」等,或許又同方氏的張目有關。例如,王瑤在《中國文學批評與總集》一文中就認為「詩文評」專書「從它對當時讀者和作者所發生的影響說,這些書並沒有發生過如現代人所整理出的那麼多的理論的指導作用,一般人只是當作說部閑書來看待的。……就影響上來考察,對讀者和作者發生『文學批評』的效果的,倒是『總集』;那作用和影響是遠超過詩話之類的書籍的。」(11)又如,穆克宏在其《昭明文選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江慶柏在其專文《論古代文學選本的意義》中都對選本中所體現的文學批評思想進行了發掘。(12)
朱自清則直接肯定了中國文學批評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歷史。他在《詩文評的發展》一文中認為,《詩品》、《文心雕龍》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各條,固然是較為系統的文學批評,而「制藝選家的眉批總評」、選本與總集的箋注和序跋、別集中的書札和序跋、詩話、文話、摘句、史傳文苑傳或文學傳中的墓誌等等都與文學批評相關,「所謂文學裁判,在中國雖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卻也有著古久的淵源和廣遠的分布。這似乎是不容忽視的。」(13)在梳理這種批評文體的基礎上,朱自清還對「文學批評」與「詩文評」之間的關系談了他的看法,他說:「『文學批評』是一個譯名。我們稱為『詩文評』的,與文學批評可以相當,雖然未必完全一致。我們的詩文評有它自己的發展;現在通稱為『文學批評』,因為這個名詞清楚些,確切些,尤其鄭重些。但論到發展,還不能抹殺那個老名字。」(14)
實際上,真正要確定中國文學批評的「另類」存在特徵,早期側重於「批評」義界與批評文體區別的這類研究尚未觸及到問題的核心,還必得去發掘其獨特性何在,才能使問題得以明晰,因此,探討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式的民族特色便成了邏輯的必然。縱觀20世紀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式之民族特色的探討,大致有如下幾種看法:
1、「人化文評」。錢鍾書在《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一文中認為「中國文評」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把文章通盤的人化或生命化」,「我們在西洋文評里,沒有見到同規模的人化現象;我們更可以說,我們自己用西洋文字寫批評的時候,常感覺到缺乏人化的成語」。在錢鍾書看來,「人化文評」的理論好處就在於「打通內容外表,具有整體特徵。」(15)這是較早從古代文論的「自我參照」進入到中西文論的「雙向參照」的關於古代文學批評特色的論述。
2、「文體論式的文學批評」。郭紹虞在《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史》中對文學批評作了現代意義上的廣、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學批評包括文藝理論,狹義則指對文學的評論。在他看來,「中國古典文學批評,既不同於狹義的文學批評,也不等於文藝理論,好似只限於正統文學的詩論或文論」,郭氏稱之為「文體論式的文學批評。」(16)
3、「比較式批評」。洪申我認為,傳統「點」、「悟」式批評並非「研幾探微般的分析,不精密也不周密,再加上比喻的不確定性」,致使「如何恰當地評價作品便有了先天的缺憾。」作為彌補,古人常將作家作品進行對照比較,並漸成習慣,由此,「比較式批評」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一個特色。這種批評包括不同時代、地區文學的比較,也包括不同作家的比較批評,並與古典文學創作相互關聯。(17)
4、史、論、評相結合的批評。楊明照通過考察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曹丕的「文氣」說、《文賦》、《文心雕龍》、文學選本、詩話、詞話、小說評點等,認為「以作家為基礎、以史、論、評結合在一起的批評,形成了中國古代文論顯著的民族特色」,並且「這種從下而上的,由鑒賞經驗的概括總結而構成的詩學體系,與西方從上而下的,由先驗的演繹推論而構成的詩學體系,恰好截然相反,而又各有千秋。」(18)
5、「點、悟」式美學批評。葉維廉認為,「中國傳統的批評是屬於『點、悟』式的批評,以不破壞詩的『機心』為理想,在結構上,用『言簡而意繁』及『點到而止』去激起讀者意識中詩的活動,使詩的意境重現,是一種近乎詩的結構」,「即就利用了分析、解說的批評來看,它們仍是只提供與詩『本身』的『藝術』,與其『內在機樞』有所了悟的文字,是屬於美學的批評,直接與創作的經營及其達成的趣味有關,不是浪費筆墨在『東家一筆大膽假設、西家一筆小心求證』的累積詳舉,那是種雖由作品出發而結果離作品本身的藝術性相去十萬八千里的辯證批評;它不依循(至少不硬性依循)『始、敘、證、辯、結』那種辯證修辭的程序。」(19)吳承學在《傳統文學批評方式的歷史發展》一文中將古代文學風格批評分為「總體的感覺判斷」和「形象化的描述」兩類,這兩類批評的內涵同葉氏所說的「點」、「悟」式批評也極有相似之處。(20)
6、「印象式批評」(尤其體現在對詩話詞話批評方式的評價中)。葉嘉瑩認為:「中國文學批評的特色乃是印象的而不是思辨的,是直覺的而不是理論的,是詩歌的而不是散文的,是重點式的而不是整體式的。」(21)黃維梁在《中國古典文論新探》中對楊鴻烈、郭紹虞、劉若愚等人評論中國詩話詞話的「印象式實際批評手法」進行了批評(22)。他指出:「中國印象式批評手法、用語寥寥,重直覺感悟,籠統概括」,這是中國文學批評的一大特色,但「亦不乏有體系、重解析的印象式之外的著述,《峴佣說詩》、《白雨齋詞話》等屬之。另一方面,精簡切當的印象式描述,乃不可或缺的批評手法之一,其價值實在不容抹殺 。」(23)
7、「創造性的批評」。孫蓉蓉認為古代文學批評不僅內容極其豐富,而且形式多樣,語言生動,手法靈活,言簡意賅,非常講究自身的藝術性。這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一大特色。這種藝術性表現在:或以賦、駢文、絕句、詩詞曲等文學體裁來表現鑒賞與批評;或以形象描述的語言來批評對象;或以具體詩句點悟抽象理論。基於此,孫蓉蓉認為「我國古代藝術性的文學批評其實是一種『創造性』的批評,它同文學創作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區別,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學創作,是一種批評的文學。」(24)
8、「東方藝術批評模式」。中國傳統藝術批評有無深度模式與潛體系?蒲震元在《中國藝術批評模式初探》一文中不僅給予了肯定性的回答,還對其民族特色作了如下描述:「這是一種以人與天調為基礎、在象、氣、道逐層升華而又融通合一的多層次批評中,體現中華民族深層人生境界及大宇宙生命整體性的東方藝術批評模式。或曰一種合天人、倡中和、明品級、顯優劣、通道藝、重體驗、示範式、標圓覽的東方藝術批評模式(尤以合天人、通道藝、標圓覽為主要標志)。」作者認為其特徵有六:一,其哲學根基是一種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和諧理論;二,積淀著民族群體綜合經驗的主體內傾超越型思維傾向;三,「有著獨特的深層理論結構」;四,「多樣化的理論存在形態」;五,「鮮明的美學特色」(融思辨於情思的體驗性批評,善於運用「議論常情韻以行」的話語表達方式等);六,「偏於情感體驗,理論抽象的級別不夠。」(25)
總的來看,在對傳統文學批評方式的探討中,「另類」存在之肯認和民族特色之闡發構成了古代文學批評學研究中的話語主調,這一話語主調的活動特徵體現在兩種比較中:一、中西比較,以西方文學批評方式作顯在的比較對象;二、古今比較,以現代文學批評學體系與觀念為潛在的比較背景。其話語路徑則大致是由對批評文體論的剖析轉入到對批評方式論的總結。
Ⅸ 辯證法的本質是什麼
辯證法的本質是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即為矛盾觀。矛盾即對立統一,要堅持用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認識對立。
辯證法也被稱為辯證的方法,希臘時期的辯證法類似於辯論,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因為持有不同觀點,希望通過合理的討論來獲得真正的知識。但這個辯論排除了主觀因素(例如情感訴求和現代貶義的修辭)。
辯證法的研究理論
約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各派論爭之風盛行,哲學家們都比較注重爭論的技巧和方法。這時,人們把論證或分析命題中的矛盾,以及在談話中揭露對方論斷中的矛盾並克服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叫做辯證法。
辯證法研究思維的過程,主要研究過程中概念之間的矛盾,所以辯證法邏輯與形式邏輯不同,而這種矛盾是概念間關系中的決定性因素。
辯證法包括三個發展階段:指的是從抽象的一般概念開始(正),這個概念引起矛盾(反),矛盾的概念調和於第三個概念中(合)。而辯證唯物主義是主要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理論,使黑格爾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相契合。
Ⅹ 中國人用「乾坤」這類詞來研究宇宙,西方人為什麼用「辯證」這類詞來研究宇宙
乾坤,更多的是一種中國傳統陰陽,陰陽又是起源於元氣理論。元氣理論認為事物均是含有陰陽的,陰陽既對立又互生。強調人也是宇宙中的一個環節。
西方的辯證,宇宙觀更多的是原子論,是有最小不可分割的的物質構成宇宙,以前認為是原子,現在還可以繼續細分下去。兩者的理論基礎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