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酸和鹼的中和反應教學方法

酸和鹼的中和反應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15 18:16:24

A. 酸和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 (第一課時)中和反應

一、 教學目標
1、 知道酸和鹼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2、 了解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學會利用所學知識為實際生產生活服務。
3、 會用PH試紙測量溶液的酸鹼度,掌握科學測量的方法和技能。
4、 學會利用PH值判斷物質的酸鹼性,認識酸鹼度在實際中的意義。

二、 教材分析
本課題位於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十單元課題2,在本單元課題1中詳細地介紹了常見的酸和鹼,並講述了酸和鹼的化學性質,學生通過學習課題1的內容已掌握了酸和鹼的基本特徵和性質,在此基礎上介紹酸和鹼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順應了學生的思維,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中和反應在實際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溶液的酸鹼性在實際中也意義重大,故教材將此內容單獨作為一個課題。這樣也更有利於學生聯系實際理解中和反應,認識溶液的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從而學以致用。

本課題通過實驗探究中和反應,利用實驗過程中溶液顏色的變化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理解中和反應。為了介紹中和反應的產物,聯系酸和鹼在溶液中的特徵離子,教學利用圖示幫助學生分析酸和鹼之間發生的變化,並引入了鹽的概念。對於中和反應的應用,教材從三個方面介紹,並設置討論,使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新知識得到充分融合。同時結合介紹溶液的酸鹼性,從而引出溶液的酸鹼度的表示法——PH,接著通過兩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學會測量溶液的PH值,親身體驗物質酸鹼度在實際中的意義。

B. 酸和鹼的反應

1、跟鹼性氧化物反應:

酸 +鹼性氧化物→ 鹽+水

3H₂SO₄+Fe₂O₃=Fe₂(SO₄)₃+3H₂O

2、跟鹼發生中和反應

酸 + 鹼 → 鹽 + 水

2HCl+Ba(OH)₂=BaCl₂+2H₂O

這兩種反應都是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新的兩種化合物,我們把它叫做復分解反應。

復分解反應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要求反應物必須要溶於水(如果有酸,只須酸溶於水即可),而且生成的產物中必須要有氣體或沉澱或水(其中1個即可)。

(2)酸和鹼的中和反應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1、天然食物中的酸

所有存在於天然食物中的有機酸都是弱酸。

檸檬中含有檸檬酸

抗壞血酸(維生素C) - 可在水果中找到

乙酸(醋酸) - 可在醋中找到

單寧酸 - 可在茶中找到

2、鹼的注意事項

切忌把食品放在鹼液里浸泡,以免原料腐爛,只要用適當濃度的鹼水將原料反復攪洗幾次即可;

食鹼屬於無機物,本身沒有什麼營養成分,但在食品烹調中的作用卻不可低估,食鹼的水溶液是電解質,可使食品原料(如魷魚)中的蛋白質分子吸水能力增強,加快原料的漲發速度。

但要注意掌握好用鹼數量、方法和時間,以防食物原料發得過透、過爛甚至變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鹼

C. 如圖是酸和鹼發生中和反應的示意圖實驗操作如下:步驟1:在燒杯中加入10mL氫氧化鈉溶液,再滴人幾滴酚酞

(1)鹼溶液使酚酞試液變紅,故此時燒杯中溶液是紅色.
(2)酸鹼中和時,加入酚酞試液的目的是顯示溶液中酸和鹼是否發生反應.
(3)向鹼中加酸時,溶液的 PH由大變小.
(4)酸鹼中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溶液的目的是 使酸和鹼充分發生化學反應.
(5)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NaOH+HCl═NaCl+H2O.
(6)區分氯化鈉和氫氧化鈉時可根據其溶液的酸鹼性不同,方法是:
取玻璃片上適量固體於試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入無色酚酞試液,溶液仍為無色.
故答案為:(1)紅.
(2)顯示溶液中酸和鹼是否發生反應.
(3)PH由大變小.
(4)使酸和鹼充分發生化學反應.
(5)NaOH+HCl═NaCl+H2O.
(6)取玻璃片上適量固體於試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入無色酚酞試液,溶液仍為無色.

D. 酸和鹼的中和反應第一課時(中和反應)導入方式

寫在開頭:中和反應是酸和鹼的重要性質,為後面所學鹽和復分解反應以及拓展中和反應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奠定基礎,同時又把酸和鹼聯系了起來。

中和反應在酸鹼之後,在鹽之前,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在已經掌握了常見酸鹼的性質之後再學習中和反應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為學習鹽的性質奠定基礎,有利於學生對整個知識形成網路構建結構。

一、重慶是火鍋之城,油碟裡面加醋可以減輕辣。吃苗條和松花皮蛋時加一點醋更可口。

二、女生洗發水洗頭還要用護發素再清洗一次,原理:洗發水呈弱鹼性,護發素弱酸性)

三、夏天被蚊子叮咬後你怎麼辦?(肥皂水、花露水、土辦法:口水、牙膏)

四、你真的會解辣嗎?給大家梳理幾種解辣的酸鹼中和的方法(酸梅湯、酸奶、檸檬汁、橘汁)特別提醒:吃辣一時爽、可不要貪多哦,畢竟這玩意兒我們無法吸收!原理:辣椒素是一種有機鹼

五、魔術實驗導入(紅酒變白酒、白紙變紅再變白(翻臉比翻書還快的紙)原理:利用鹼可使得酚酞溶液紅,酚酞遇到中性及酸性溶液不變色)

六、教材直接導入(如果氫氧化鈉不慎沾在皮膚上,要用大量的清水沖洗,然後再塗上硼酸溶液)

E. 酸和鹼中和反應的方案

設計實驗1:在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滴加2~3滴酚酞試液。用膠頭滴管吸取鹽酸逐滴加入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邊滴邊用玻璃棒攪拌,當燒杯中溶液剛好變成無色時,停止加入鹽酸。在實驗過程中,溶液的鹼性發生了什麼變化?
②「紅酒變白酒」,是鹽酸吃掉氫氧化鈉還是酸吃掉酚酞?用實驗證實你的判斷。能把「白酒」變為「紅酒」
嗎?
設計實驗2:取實驗l所得的少量溶液於一支試管中,另取一根膠頭滴管,向試管中加入l滴氫氧化鈉溶液,溶液的顏色又發生什麼變化?這說明了什麼?
③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了什麼?
設計實驗3:取實驗l所得的少量溶液於蒸發皿中,加熱至蒸干,觀察到什麼現象?這說明了什麼?書寫化學方程式。

F. 酸和鹼的中和反應

中和反應指酸和鹼互相交換成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酸+鹼→鹽+水)。其實質是H+(氫離子)和OH-(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在中和反應中,完全中和反應是指酸鹼恰好完全反應。在實際生產應用中,人們常用中和反應改良土壤酸鹼性、治療胃酸過多、處理廢水。

反應原理

酸、鹼溶於水後在水中被電離成自由移動的陰離子和陽離子。例如HCl(鹽酸)被電離成氫離子(H+)和氯離子(Cl-),而NaOH(燒鹼)被電離成鈉離子(Na+)和氫氧根離子(OH-)。

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極難被電離的水,所以溶液中剩下的是鈉離子和氯離子。鈉離子和氯離子在溶液中依然處於被電離的狀態並不結合。但是生成物是NaCl(鹽)。所以中和反應的實質就是酸與鹼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

G. 酸與鹼的中和反應

(一)酸的性質(1)與指示劑反應
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
(2)酸





水。
(3)酸

某些金屬氧化物



水。
(4)酸

活潑金屬



氫氣。
(5)酸



新鹽

新酸。
1、
鋅跟稀鹽酸反應:
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氣泡產生,鋅粒逐漸減少。
2、
鋅跟稀硫酸反應:
Zn
+
H2SO4
=
ZnSO4
+
H2

3、
鐵跟稀鹽酸反應:
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氣泡產生,鐵逐漸減少,
4、
鐵跟稀硫酸反應:
Fe
+
H2SO4
=FeSO4
+
H2

溶液變成淺綠色。
5、
鐵銹跟稀鹽酸反應: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紅色鐵銹逐漸消失,
6、
鐵銹跟稀硫酸反應: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變成黃色
7、
氧化銅跟稀鹽酸反應: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銅逐漸消失,
8、
氧化銅跟稀硫酸反應:CuO
+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變成藍色。
(二)鹼的性質:(1)鹼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
(2)鹼

多數非金屬氧化物




(3)鹼






(4)鹼+某些鹽

另一種鹽

另一種鹼
1、
氫氧化鈉跟二氧化碳反應: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
氫氧化鈉跟二氧化硫反應:2NaOH
+
SO2
=
Na2SO3
+
H2O
3、
氫氧化鈉跟三氧化硫反應: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
氫氧化鈣跟二氧化碳反應:Ca(OH)2
+
CO2
=
CaCO3↓
+
H2O
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5、
氫氧化鈉跟稀硫酸反應: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
氫氧化鈉跟稀鹽酸反應:NaOH
+
HCl
=
NaCl
+
H2O
7、
生石灰跟水反應:CaO
+
H2O
=Ca(OH)2
(三)鹽的性質:(1)鹽

某些金屬=另一種鹽

另一種金屬。
(2)鹽

某些酸

另一種鹽

另一種酸。
(3)鹽

某些鹼

另一種鹽

另一種鹼
(4)鹽

某些鹽

另一種鹽

另一種鹽
1、
硫酸銅溶液跟鐵反應:CuSO4
+
Fe
=
ZnSO4
+Fe
鐵表面覆蓋紅色物質,溶液由藍色變淺綠色
2、
碳酸鈉跟鹽酸反應: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氣泡產生固體逐漸減少
3、
碳酸氫鈉跟鹽酸反應: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氣泡產生固體逐漸減少
4、
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氣泡產生固體逐漸減少
5、
硝酸銀跟稀鹽酸反應:AgNO3
+
HCl
=
AgCl↓
+HNO3
有白色沉澱產生
6、
氯化鋇跟稀硫酸反應: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澱產生
7、
氫氧化鈣根碳酸鈉溶液反應:Ca(OH)2
+
Na2CO3
=
2NaOH
+
CaCO3↓
有白色沉澱產生
8、
硝酸銀溶液跟氫氧化鈉溶液反應:AgNO3
+
NaCl
=
AgCl↓
+
NaNO3有白色沉澱產生
9、
氯化鋇溶液跟硫酸鈉溶液反應:BaCl2
+
Na2SO4
=
2NaCl
+
BaSO4↓有白色沉澱產生
1、
氫氧化銅跟稀鹽酸反應: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藍色沉澱消失
2、
氫氧化銅跟稀硫酸反應: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變成藍色溶液
3、
氫氧化鈉跟硫酸銅溶液反應:2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

有藍色沉澱產生
4、
氫氧化鈉跟氯化鐵溶液反應:3NaOH
+
FeCl3
=
Fe(OH)3↓
+3NaCl
有紅褐色沉澱產生
慢慢看吧

H. 酸和鹼怎樣中和

酸 鹼 理 論

化學中酸和鹼的概念是在科學發展過程中不斷更新的.在19世紀末奧斯特瓦爾德的影響下,根據電解質離解的理論,化學界中形成了這樣的概念:氫離子是酸性的體現者,酸的強度與濃度成正比;氫氧離子則是鹼性的體現者,鹼的強度與濃度成正比。因而,酸鹼中和作用就是氫離子和氫氧離子相互作用生成水的反應。在當時,這一概念經過測定不同的酸鹼的中和熱證明是符合事實的。

與此同時,人們在實驗中發現,除去雜質的純水具有微弱的導電性。因此,在水中游離的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存在,而且,當時的人們已測定水中離子的濃度積為10-14。當時通常認為水的離解可能用下列方程表示:2H2O=H3O++OH-

其生成物是氫氧根離子。

同時,在25℃時測定純水的導電率,得出H+和OH-兩種粒子的濃度均為10-7mol/L。1909年,哥本哈根的化學家索倫森又提出了用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PH來表示氫離子濃度。

雖然為,根據電解質離解學說的原理,似乎關於酸和鹼的概念已經很明確,但是在20世紀初由於發現了許多新的實驗事實,關於酸和鹼的確切定義的問題又被提出來了。在當時的許多新發現中,最具代表性的事實乃是在醋酸鈉對鹽酸進行庫侖已法滴定時,所得到的滴定曲線和用鹼滴定鹽酸時得到的曲線頗為相似。

早在1908年,英國曼徹斯特的科學家拉普斯根據測定水對醇溶液中酯化作用的影響提出,酸是氫離子的給予體(即質子的給予體),鹼則是氫離子的接受體。1923年,英國劍橋大學的教授洛里和丹麥布朗斯台德,以及同是丹麥人的比約魯姆都同時而又各自獨立地擴展了這些概念。在3人之中,布朗斯台德將酸鹼理論發展得最完備。根據布氏的理論,酸應該是能給出質子的各種分子或離子(即質子給予接受體)。

依據布朗斯台德的觀點來看,銨離子應該看成是酸,原因是它能夠給出質子而生成NH3;氨因此是鹼,原因是它能夠接受質子。推而廣之,則酸中的陰離子可以看作鹼。所以,酸所生成的鹽,理所應當呈鹼性。布朗斯台德的理論進一步論證了不含氫的基(或離子)做質子給予體所需的條件。

同在1923年,路易斯提出了更一般性的酸鹼理論,並於1928年將其進一步發展。在這里,路易斯把原子價的電子學說作為他的新理論的基礎。據此,他認為鹼是含有孤電子對的任何分子;酸是能夠與這種孤電子對相結合的基或分子。路易斯的酸鹼理論認為,O、SO3、H+、NH4+等都是酸;而CN-、OH-等都是鹼。用路易斯的理論可以解釋許多問題,諸如在滴定不含氫離子的溶液時,指示劑的顏色為什麼會改變等等。

在路易斯等人之後,蘇聯化學家烏薩諾維奇於1939年又提出了一種新的關於酸鹼反應;不含質子的物質大都可以看成是酸或鹼。其實,烏薩諾維奇的理論在布朗斯台德理論的基礎上對其作了很大的擴展,結果使之包羅萬象。他認為陽離子或陰離子或電子接受體都是酸;能夠接受任何陽離子或陰離子和電子的物質都是鹼。如此一來,他把鹽的生成反應,甚至氧化還原反應都看成酸鹼的反應過程了。因此,酸鹼的概念本身愈加模糊不清。

布朗斯台德也好,路易斯和烏薩諾維奇也好,他們的理論各有利弊,關於酸和鹼的概念及其理論有待進一步完善。

I. 酸和鹼的中和反應化學方程式有哪些

中和反應一般只有H++OH-=H2O的反應(注意是一般)如果要寫化學方程式的竅門就是先配平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數目(鹼中的氫氧根離子數目要等於酸中的氫離子數目),這就是反應物。生成物就是與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其實是一樣的)數目相同的水分子和剩餘的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再組合。相信你能夠理解,如果還不能就想著氫氧化鈉+氯化氫=氫氧化氫+氯化鈉(注意,這種稱呼方法(如氫氧化氫)是錯誤的,但是這樣寫很助於理解)只要能理解,我相信你能夠自己做出那些題。

J. 怎樣設計酸和鹼的中和反應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1、選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課題2的內容。2、酸和鹼之間的中和反應在實際中有廣泛應用,所以,教材沒有簡單將它作為酸和鹼的性質來介紹,而是專門編成一個課題來說明。3、本課題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酸和鹼的一些性質,教材從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的實驗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中和反應。為了說明中和反應的產物,簡單介紹了鹽的概念。4、本課題內容與實際生活和生產有密切的聯系。教材從酸鹼性的角度說明了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並引出了溶液的酸鹼度——pH及其應用。教材安排的活動與探究,貼近生活,可以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增強對知識的認識,並體會學以致用,將知識用到生活中去。二、學情分析1、知識技能基礎:學生已經學習了常見酸和鹼的一些性質,對酸和鹼有一定認識,並提前學習了溶液的酸鹼度的表示法——pH。2、學習能力方法:部分學生會課前預習,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能對較淺層次的知識進行整合;多數學生這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3、非智力因素: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思維跳動性大,尤其對化學實驗有濃厚興趣。三、教學設計思路本節課的重點是酸和鹼之間發生的反應,分解為三個方面:反應是否發生的判斷,反應微觀實質的理解,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新課的導入利用學生熟悉生活情景入手,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從酸鹼指示劑的變色、從化學反應常伴隨的現象、從溶液酸鹼度的表示法——pH等,分析、討論、探究,得出酸和鹼發生了反應。在課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練習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分散學習難點,並注意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酸和鹼之間發生的是中和反應;了解中和反應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知道鹽是化合物中的一類物質。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探究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對信息進行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認真觀察、分析、探究酸鹼之間的反應,鼓勵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尋找、發現反應規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究精神。通過中和反應的實際應用,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養成用化學視角來認識實際生活的習慣。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1.對酸鹼中和反應的探究,對中和反應實質的理解;2.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教學難點:探究中和反應的過程,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

閱讀全文

與酸和鹼的中和反應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7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8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6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5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1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5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3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