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貴在一個新字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貴在一個新字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15 14:18:47

1. 貴在一個新字是什麼體裁

貴在一個「新」字的體裁是議論文。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兩個要點:「新」和「獨立思考」。要創新,就必須獨立思考。我們要學著開放的新的獨立思考。貴就在一個「新」字。

2. 勸學最後一段在本論述學習貴在的積累時運用了什麼和什麼論征方法

勸學最後一段在本論述學習貴在的積累時運用了【比喻】和【對比】論征方法

3. 魚我所欲也和萬事莫貴於義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魚我所欲也
1.比喻論證 文章一開始用 魚 和 熊掌 來設喻 得出結論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以此引出本文中心論點 捨生而取義
2.舉例論證 一簞食.乞人不屑也 形象證明了 義 重於 生 的觀點
3.對比論證 第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為什麼要 捨生 第二段中把 鄉 與 今 對萬鍾的不同態度做了對比 從反面證明了 捨生而取義 這一觀點

萬事莫貴於義
比喻論證

4. 貴在一個新字,為什麼怎麼辦及其他提到了哪些傑出人物證明了學習哪個當面的重

摘要

5. 《貴在一個新字》高一語文必修二教案

一.導入課文

[幻燈片:剪紙]

師:請大家看屏幕,告訴我你們看到了什麼?

生: 剪紙。

師:剪紙,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我想,同學們對於剪紙一定不陌生。你們在小學的勞技課上,或者更早的時候,肯定有接觸過剪紙。因為它所需要的原材料,非常的簡單,一張紙,一把剪刀。當你一隻手拿著一張紙,另一隻手握著一把剪刀,剪刀在紙上翩然起舞的時候,我們的剪紙活動也就正式開始了。

師:如果我現在發給你們,一人一張這樣的紙,一人一把剪刀,同樣的紙,同樣用來剪這張紙的剪刀,最終,大家做出來的作品也一樣么?

生:不同!

師:為什麼會有不同?為什麼同樣的紙,同樣用來剪這張紙的剪刀,最終卻剪出了不同的作品?

生:各人想的不同。

師:想法不同,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你所想的,實質上也就是你思考的內容,只能代表你自己的觀點,是你獨立思考後得出來的結論。

[幻燈片:——略談獨立思考]

二.解題

師:略談獨立思考!王梓坤教授的這篇文章有幾個題目?

生:兩個

師:我們剛剛打出的是副標題「——略談獨立思考」,本文的正標題是什麼?貴在一個「新」字!顯而易見,這個「新」字,說的什麼?

生:創新,有新意義。

師:正副標題之間是什麼關系?大家要明確正副標題之間的關系,正標題一般比較抽象、概括,語意未盡;副標題則具體補充說明文章中的特定內容。在這篇文章的導語部分,王梓坤教授闡述了創新與獨立思考之間的關系,是什麼樣的關系呢?

生:「要創新,就必須善於獨立思考。」

師:獨立思考的能力,大家都有,只要你是一個身體健康的人,當你的心智發展到一定年齡階段之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你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然而,僅僅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還不夠,想要有所創新,想要實現更高層次的追求,你還必須善於獨立思考。比如,為什麼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無數次,大家都沒能發現問題,唯有牛頓通過自己的思考,突破了思維的瓶頸,發展了萬有引力定律。

三.解讀文本

師:文中也說到了很多有貢獻的歷史人物,他們都非常善於獨立思考,讓我們來看一看他們的這種能力是如何鍛煉出來的。我想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那麼再給大家1-2分鍾的時間,快速瀏覽課文。請注意我的問題:文中說到了哪些傑出人物?從中找出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如何鍛煉出來的且有著什麼樣的`特點?

[幻燈片:想一想

文中說到了哪些傑出人物?從中找出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如何鍛煉出來的且有著什麼樣的特點?]

師:這篇文章由導語和四個部分組成,我們應該在哪個范圍內找啊?

生:是在文章的四個部分中。

師:我們來分配一下任務,第一組的同學負責第一部分「他的疑問是無處不在的」,二至四組的同學依次類推,分別負責第二部分「倘有餘暇,何妨多讀」、第三部分「為什麼」、「怎麼辦」及其他,第四部分「大用之則大成」。

師:大家應該都找的差不多了。我們來看看同學們准備的怎麼樣了。在第一部分中,說到了哪位歷史人物?

生:笛卡兒!

師:他的獨立思考是如何鍛煉出來的,有著什麼樣的特點?

生1:盡管成績優秀,但不滿足於現狀,認為問題是無處不在的。他認為不能過分相信自己單從例證和簡單說法中所學得的東西。在這一部分的最後,作者提到了笛卡兒哲學上的代表思想,他的名句「我思故我在」。我存在的意義是因為我在不斷的思考。

生2:他具體地提出了四條思維的法則,分別從置疑、劃分(通過聯想進行分類)、有序(循序漸進)、全面四個方面,分析了思維的方法和原則。

師:「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兒的名言,笛卡兒懷疑一切,甚至連他自己是否存在也認為大可懷疑,幸虧他發現「我正在思考」這件事是千真萬確的,才推論出自己的存在。作者把這句名言放在第一部分的最後,實際是更加突出了獨立思考的什麼?

生: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幻燈片:「他的疑問是無處不在的」

笛卡兒的例子:——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1)質疑精神:疑問無處不在(2)對自己現狀的批判意識(3)提出四條思維的法則(4)笛卡兒的名句:我思故我在。]

師:在「倘有餘暇,何妨多讀」這個部分中,說到了哪些傑出人物?

生:作者列舉了王充、愛因斯坦、貝弗里奇,魯迅這些傑出人物的事例和引言,突出了讀書積累的重要作用。

[幻燈片:「倘有餘暇,何妨多讀」

(1)漢代王充——博覽群書(2)愛因斯坦—— 興趣廣泛,知識豐富(3)引用貝弗里奇的話—— 知識、興趣的重要(4)引用魯迅 的話——主張跨學科讀書]

師:我們來看看第三組的同學准備的怎麼樣了,在「『為什麼』、『怎麼辦』及其他」 這個部分中,說到了哪些傑出人物?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有著什麼樣的特點?

生1:基辛格、王安石、陳獻章和鄭板橋,宋朝呂祖謙讀史書的方法。

生2:熱衷於讀書,善於提問。

[幻燈片:「為什麼」、「怎麼辦」及其他——談「善問」,談質疑

(1)基辛格《選擇的必要》:選擇最佳方案;(2)引用王安石的話——善問,用科學的態度分析問題;(3)陳獻章和鄭板橋的話:讀書要善質疑;(4)宋朝呂祖謙讀史書的方法]

師:《大用之則大成》這個部分中呢?

生:談到了(1)清代 唐甄的話:實踐的重要性;(2)艾立希和居里夫婦的事例:堅持刻苦鑽研。(3)英國 弗萊明 , 發現青黴素:獨立思考,不是孤立的苦想,要向一切可以學習的對象學習。

[幻燈片:「大用之則大成」——實踐

(1)清代 唐甄的話:實踐的重要性;(2)艾立希和居里夫婦的事例:堅持刻苦鑽研。(3)英國 弗萊明 , 發現青黴素:獨立思考,不是孤立的苦想,要向一切可以學習的對象學習。]

四.問題探討

師:在文章中,王梓坤教授列舉了很多在歷史上有貢獻的人物,並且對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進行分析,論述明白流暢。請想一想,如果只舉事例不作分析,說理的效果有什麼不同?

明確:本文談獨立思考問題,用簡明的論述方法,列舉大量的實例並加以分析,引用權威論述對觀點作進一步闡述。作為普及讀物,旁徵博引能增強文章的效果,但是如果只舉事例而沒有必要的分析,不能提煉其思想內涵來證明觀點,例子就只是個沒作用的例子,而不是例證。

師:正如王梓坤教授提到那句德國諺語所說的「青年人相信許多假東西,老年人懷疑許多真東西。」因此,在你們的青少年時期,在你們的求學階段,自覺地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更為重要。通過對文中很多歷史人物,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的解析,大家來想想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善於獨立思考、時有創新的人,?(大家來回憶一下,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怎樣形成的?)

明確:作者認為創新者必須具備的素質有:重視積累,批判與懷疑精神,注重方法,勇於實踐。四個方面互相聯系,互相促進。

五.拓展練習

師:我們通過上述學習,更加明確了歷史上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們,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有著怎樣的特點,同時也探討了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人。接下來,我們就實踐一下,看看大家的獨立思考能力怎麼樣?

[幻燈片:拓展練習

看圖作文]

生1:這三個圖是,我們進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過程。三角形,是我們剛進入社會對新環境還不熟悉,有很多沖突,稜角分明。四方形,是我們已有了進步,漸漸適應這個社會,但是仍然有矛盾。圓形,是我們已經完全融入這個社會,稜角已經被磨平了。

生2:我認為三角形是一座山,四方形是我住的地方,我住在山上的一個小屋裡,而那個圓,則是我通過這有限的空間,看到的無限的風景。

生3:三角形,是奴隸社會,限制多,等級森嚴。四方形,是資本主義社會,有了進步,有了相對的自由,但仍然有等級之分。圓形,是已經進入的共產主義社會,人人平等。

生4:我要把它們組合一下,圓在最上面,四方形在中間,三角形在最下面。組合成一個人的形象。圓與四方形接觸的地方,表示新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新教師缺乏經驗,所以不穩定;三角形與四方形接觸的地方,表示老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老教師經驗豐富,雖然接觸點很小,但非常穩定。

師:那你如何解決,接觸面的問題?用圓代表新教師,用四方形代表學生,用三角形代表老教師,既然說新教師缺乏經驗,老教師經驗豐富,那怎麼樣解決圓與四方形的接觸面大於三角形與四方形接觸面的問題?

生4:新教師充滿熱情,積極與學生交流;老教師在這方面還不行。

師:新教師的熱情、認真和年輕,更容易與學生有深入的交流,所以與學生的融合面大;老教師由於年齡的問題,在這方面可能難度大些,所以與學生的融合面小。

師:同學們的反映非常好,奇思妙想不斷。

六.總結

師: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文章,是第二專題的第三板快。第二專題的題目是《 獲得教養的途徑 》。我們說識字,不等於你就有知識,有知識不等於你就有文化,有文化不等於你就有教養 ,獲得教養,能提高生存質量,能獲得有價值的人生。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板塊 「從質疑到創新」,通過解析歷史上傑出人物的獨立思考,更加明確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它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我們通過獨立思考,力求比其他的人站的更高,看得更遠,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修養,從而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獲得更有價值的人生。在第二專題的其他板快中,我們還會陸續向大家介紹獲得教養的多種途徑。

6. 貴在一個新字 培養獨立能力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貴在一個新字

貴在一個『『新』』字
—略 談 獨 立 思 考
王梓坤
王梓坤(1929—),數學家,中科院院士。江西吉安人。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系。1958年獲蘇聯莫斯科大學數學副博士學位。後來獲澳大利亞馬克里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歷任南開大學教授、數學系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校長,天津市科協副主席。專於概率論,除了鑽研數學外,對人文科學以及教育領域也頗多關注。他認為,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方法,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
青年人相信許多假東西,老年人懷疑許多真東西
這是德國諺語,不是普遍真理,然而它指出了值得注意傾向。歷史上有些重大錯誤,就是這兩種傾向相結合的產物。青年人滿懷希望,嚮往將來,進取心強,求知心切。正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講的:少年人如朝陽,如乳虎,如鐵路,如白蘭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長江之初發源。這些優點是極可寶貴的。不過,由於經驗不足,思慮不周,受騙上當者,也大有人在。因此,自覺地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實是一件大事。
進一步說,許多實踐活動的共同要求是「創新」:或者發現新事物,或者發明新器皿,或者建立新理論,或者寫出新作品。總之,貴在一個「新」字。而「新」,自然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要創新,就必須善於獨立思考。
說「獨立思考」,好像與「向群眾學習」相矛盾,隔群眾越遠越好;說「獨立思考」,好像必須想入非非,越稀奇古怪越好;其實都不對。善於思考的人,既能集中群眾的智慧,又能超越前人的思想,在充分調查的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提出切合實際的真知灼見。相反,不向群眾學習,不從實際出發,一味堅持錯誤的主觀成見,決不會產生正確的思想。
歷史上許有多貢獻的人物,都很會獨立思考,他們這種能力是怎樣鍛煉出來的呢?
他的疑問是無處不在的
笛卡兒是法國卓越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理學家和哲學家,是解析幾何的首創人。他可以算是歷史上最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一了。恩格斯曾高度評價他的成就:「數學本身由於研究變數而進入辯證法的領域,而且很明顯,正是辯正法哲學家笛卡兒使數學有了這種地步。」(《反杜林論》)還在少年時代,笛卡兒就有強烈的、永不滿足的求知慾。他的學習熱情很高,成績優秀,數學尤其出類拔萃。除了學校中的功課外,他還閱讀了許多課外書籍。可是,在總結學習成績時,他毫不自慢,甚至猶豫了,以致懷疑自己學得的東西是否可靠。他說:「當我完成了一般的學習過程之後,就發現自己被許多疑難和錯誤困住了。從這些疑難和錯誤里,除開日甚一日地看清自己的無知以外,似乎並沒有得到其他任何收獲。」例如,「在哲學領域里,沒有一條真理是能夠不引起爭論和懷疑的;而其他的科學又都從哲學里取得原理。」(《方法論》)因此,在笛卡兒看來,疑問是無處不在的。這說明在他的腦海里,獨立思考的火焰正在熾熱地燃燒。在一度彷徨之後,他忽然大徹大悟了。他說,他所得到的最好教訓是「決不可過分地相信自己單單從例證和傳統說法中所學得的東西。」那麼,怎麼辦呢?他提出了四條思維的法則:
第一, 任何東西在未認清確實是真的以前決不能認為是真的。也就是說,必須小心,避免輕率和偏見。我所接受的,應當是我認為十分明顯而又清楚,絕對無可懷疑的東西。
第二, 我要探討的疑難問題,應當盡量加以劃分,而且是怎樣能得到更好的解決方法,便怎樣劃分。
第三, 有秩序地進行思維,首先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按部就班地往前進,以達到最復雜的問題。甚至在實際上沒有先後關系的事物中也要假設出一個順序來。
第四, 不論在任何地方,搜羅必須齊全,觀察必須廣泛,直到自己相信沒有遺漏時為止。
以上是笛卡兒的思想方法,同時也體現了他對獨立思考的重視,值得我們借鑒。他的缺點是獨尊理性,否定感覺和經驗的作用,懷疑得過了頭,以至懷疑一切,甚至連他自己是否存在也認為大可懷疑。幸虧他發現:「我正在思考」這件事是千真萬確的,不必再懷疑了,由此才推論出自己的存在,於是寫下了他的名句—我思故我在。今天我們對此未免覺得好笑,它卻作為笛卡兒哲學的代表作而流傳下來,看來還會流傳下去,因為它簡潔,當然也因為它富含哲理,傳起來特別容易。如果有500字,就困難多了,所以我們的思想必須明確精練。
倘有餘暇,何妨多讀
從歷史上看,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大都有三個特點:博學、善問,富於鑽研精神並重視思想方法。笛卡兒如此,其他許多思想家也無不如此。本文以下三節,便分別談這三件事。
漢朝王充(27—約97),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批判家。他寫的《論衡》,專門批判古書和傳說中的錯誤,立論有據,言之成理,表現了很高的獨立思考才華。他所以有成就,原因之一,就是他博覽群書,貫通百家。王充家貧,買不起書,只能常到書店看書。那時的書店比現在某些書店開明,可以讓顧客閱讀,結果造就了王充這樣的人才。
愛因斯坦應該算是科學界最善於獨立思考的巨人了。然而不要忘記,青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在物理、數學等方面已打下了結實的基礎,而且對一般的自然科學和哲學,也有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知識。
有知識,才有比較;有比較,才能發現問題。動物病理學教授貝弗里奇說:
有重要的獨創性貢獻的科學家,常常是興趣廣泛的人……獨創性常常在於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聯系或相似之點,而原來以為這些對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系。(《科學研究的藝術》)
知識淵博的人見解比較深刻,思考比較周密,而且對事物的發展前途常有遠見,預測也比較正確。這樣便大大減少了受騙上當的機會,使人生少走許多彎路。「雙眼自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這秋水,就是知識之水,就是獨立思考的波濤和浪花。
魯迅說:
「應做的功課已完而有餘暇,大可以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乾的,也要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個在那裡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讀書雜談》)
可是,這不會影響專業學習嗎?的確,我們的精力,主要應放在攻讀專業上,從「精於一」開始,逐步擴大「根據地」而走向博。然而這不是說,學專業時其他的書一侓不能看。那「應做的功課已完「的餘暇雖少,但積少可以成多。看課外書刊,時間長了,接觸面寬,了解的問題便多,於是就越看越有趣,越有趣就越想看,成了良性循環。這樣,知識之求,便越滾越大。反之,不博覽,知識面便窄,懂的東西就少;懂得少,對許多事物便不感興趣,從而也就越不想多看專業以外的書,於是便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不僅讀書如此,世界上許多事物,發展下去,都有這兩種循環的可能。我們應力爭前者,千萬不要捲入惡性循環的渦流中去。
「為什麼」、「怎麼辦」及其他
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考慮「為什麼」和「怎麼辦」。前者追究原因,後者提供對策。只有搞清原因,才能想出辦法。辦法通常是多樣的,必須從中選出一個最好的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寫了一本書,名叫《選擇的必要》,他非常重視最佳方案的選擇。
此外,「可能嗎?」有時也很重要。解放前曾流傳有人長年不吃東西;近年又宣傳各種天外來客,諸如此類,惑人耳目。真是「當時黯黮猶承誤,未俗紛紜更亂真」(王安石語)。更有甚者,一些政治騙子出於小集團的利益,把某些人和事吹得神乎其神,愚弄天下,尤其可惡。碰到這類事,就得採取科學態度,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多問幾次「可能嗎?」「合乎情理嗎?」明代哲學家和教育家陳獻章(1428—1500)說得好:
「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讀書時必須深思多問。只讀而不想,就可能人雲亦雲,淪為書本的奴隸;或者走馬看花,所獲甚微。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清朝的鄭板橋(1693—1765),詩詞書畫,都很擅長,而且喜談學習方法。他說:
「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放,精理迸露。故其落筆晶明洞徹,如觀火觀水也。善讀書者曰攻、曰掃。攻則直透重圍,掃則了無一物。」
他這段話,除最後一句外,都可贊同。對於自然科學,言攻則可,言掃則不可,除非是偽科學,才有掃的問題。否則,只能批判繼承,推陳出新,一般不會「了無一物」。
書,無非是作者一次系統的、有充分准備的長篇發言,其中所講對的居多,錯誤也有。讀書時反復思考,可以起到消化、吸收、運用和發現問題、跟蹤追擊的作用。下列事項,可供讀書時參考。
1. 區分客觀真理和主觀成見,哪些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事實、定理、定律或理論,哪些只是未經證實的傳說、成見、信仰或迷信。對前者主要是虛心學習弄清道理,不要花很大精力去對著干。例如科學已證明不可能發明永動機,那就不必硬去造了。後者則不然,它們往往是前人硬塞在我們頭腦里的一堆成見和捏造,例如「地球中心說」、「物種不變論」等。許多科學大師都非常注意這種區分,牢牢抓住一些基本而又模糊不清的概念加以分析批判,終於導致重大的進展。例如愛因斯坦抓住「質量」、「同時性」等概念,哥白尼批判「地球中心說」,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社會科學里,情況更為復雜,一些偏見和迷信,常被貼上真理的標簽,用以欺騙人民,我們應當提高警惕。
2. 研究正確的結論是怎樣獲得的,有哪些事實或理論根據。在證明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值得學習?能把它用到別的問題上去嗎?我能不能再給出新的證明?
3. 對某個結論我有些懷疑,我覺得它的證據不充分,甚至有漏洞、有問題、於是我試圖舉出反例或用實驗來推翻它。
4. 如果時間、地點、條件變了,某個結論還正確嗎?需要作哪些修改?
5. 某些概論、結論、定理、規律之間,有沒有本質聯系,它們與其他學科的內容有無類似之處?
6. 現在有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能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方法或啟示嗎?
以上問題主要供念理科書時參考,至於其他學科,情況當然完全不一樣。例如宋朝呂祖謙曾介紹他讀歷史書的方法:
「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私,使我遇此等事,當何作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先正讀書訣》)
各學科有各自的特點,自然不可一般而論,就是理科中各學科,深鑽下去,也要分別對待,有所區別。
大用之則大成
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同樣,在思考才能學會思考。斗爭鍛煉才智,腦子越用越靈。清初思想家唐甄(1630—1704)在《潛書》中說:
「心,靈物也;不用則常存,小用之則小成,大用之則大成,變用之則至神。」要使思維深入,一是堅持刻苦鑽研,二是注意思想方法。
人們追蹤一種新事物,往往起源於好奇心。好奇心愈強,鑽研勁頭愈大,甚至遇到巨大困難也置之度外,一心一意要搞個水落石出。因此,好奇心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條件之一,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等都很重視它。的確,很難設想,一個對什麼事情都覺得無所謂的人會有強烈的探索熱情。
有些重大問題,需要長時間的苦戰攻關。歐立希失敗了605次,才製成葯物六零六;居里夫婦從數噸鈾礦殘余物中提煉出只有幾十毫克的純鐳的氯化物。可以想像,他們付出了多麼大的勞動。「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莊子·達生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篇》),前人刻苦鑽研的精神,時刻激勵著我們前進。
長時間的刻苦鑽研是成功之母,也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基本條件。然而,如果輔以正確的思想方法,收效就會顯著得多。
當我們的思維難以深入時,可以向群眾學習,向書刊學習,但有時不如直接向大自然或社會請教更為有益,這就需要通過觀察和試驗。大自然常會教給我們一些完全出人意外的新事物。1928年,英國人弗萊明正埋頭於研究對付葡萄球菌的方法,他曾用了幾年時間,仍然無計可施。一天,他忽然發現碟子里的葡萄球菌幾乎全死亡了,同時附近又長出了一團團青綠色的霉花,他想,也許是這些黴菌殺死了葡萄球菌吧!正是他這一重要觀察和設想導致了青黴素的發現。或者說,大自然告訴了人們滅菌的方法。可以豪不誇張地說,絕大多數的自然科學知識都是大自然教給我們的。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文學藝術也如此。梁啟超曾經介紹法國著名小說家莫泊桑(Gay de Maupassant ,1850—1893)學習寫作的方法,他說:
「莫泊桑的先生教他,同時觀察十個車夫的動作,作十篇文章把他們寫出,每篇限一百字,這是從最難求出個性處刻意去求,這種個性發見得出,別的自然容易了。莫泊桑經過一番訓練之後,文思大進,後來常常舉以教人。」(《飲冰室合集》)
我想,老舍(1899—1966)也一定仔細觀察和研究了許多車夫,才能寫出他的名著《駱駝祥子》來。
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從特殊到一般;一是從一般到特殊。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我們所能觀察的,只是特殊的、少數的、局部的現向。從局部的觀察結果出發,通過想像,提出有關無限整體的一般假說,然後證實這些假說,使之上升為理論。這就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或稱為歸納法。例如,萬有引力定律是宇宙間的一般規律,但它的發現只是從幾件事(物體下落、月球繞地球旋轉等)開始的。大自然不善於保密,總要在一些事情上露出馬腳,一些人熟視無睹,另一些有心人則順藤摸瓜,從中探討出一般規律。這種情況,就像優秀的偵察員破案一樣,他只要依據少數線索,通過聯想,便能抓到主犯。
從實際中抽象出一些基本而又有普遍性的概念和顯然正確的公理,從公理出發,通過邏輯推理(包括數學演算)得出一批定理;再根據這些公理、定理或新的公理進行推理,又得出另一批新的定理。如是層層推理,往往可以走得很遠,得出許多原先意想不到的結果。這種從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也叫做演繹法。歐幾里得幾何學便是應用這種方法而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7. 為什麼題目是貴在一個新字,選文卻重點談獨立思考

我覺得你看了很多的題,
只是看了表面,
沒看見它的內涵,
如果你把內涵都清楚了,
那麼再出來新的題,
你就多少會知道一些怎麼回答。

8. 貴在一個新字選文闡述的觀點是什麼

貴在一個新字選文闡述的觀點,應該是新奇而又有著獨立見解的。

9. 貴在一個新字善於獨立思考和多讀書的關系是怎樣的

"新″:創新,改革時代,眾所周知。
"獨立思考":常被忽視。要創新,就必須在思維上有突破,就要有對舊有的思想觀念,習慣做法質疑和批判的精神,這就必須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創新的必要條件。沒有懷疑精神,就不會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就不會有發現,也就不可能創新。
獨立思考需要的四個基本條件:
疑--質疑精神
讀--重視積累
問--注重方法
用--勤於實踐
所以善於獨立思考和多讀書的關系是積累

10. 文章貴在一個「新」字

這次我們主題寫作的題目是關於文章結構的話題,有點不好寫:

困難之一就是關於結構太廣,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每一種體裁的結構不一樣,你是面面俱到,還是從一個點著手展開話題?

困難之二,每種文章的框架結構前人已經總結好,並形成一定的套路,如何寫出新意?

我做了兩次嘗試:1.把結構的安排,比如成戰爭上將帥的排兵布陣,寫出了一篇《寫作如排兵布陣,勝敗早在意料中》,得到了主編的點贊。

2.把結構比喻武功套路,又寫出一篇《文章結構話江湖》,寫得蠻有趣味。這一次還是得到主編的認可。

同時,我也在拜讀群里文友的文章,沒有寫出新意來。

同一個群里,寫同一個主題,就要寫出自己的個性來。為什麼打開語叫創作你的創作,就是要創新。

創新就是走別人沒有走的路,像我們主編走的就是名利的路線,帶領我們去拿回一個又一個的名次。

我以前所在的周老師寫作交流群,提倡的是淡泊名利,快樂寫作。寫出精品,寫到開悟。

我是出於這兩條路線之間,當自己什麼都不是的時候,還是把鋒芒藏起來,靜心寫作,當你是個人物了,所有的人都會為你開路。

像我開始在寫作的時候,就想把寫好的文章投在談寫作專題,因為寫的文章也是關於寫作方面的話題,就想讓自己的文章有個家,曾經有一段時間連續投了十多次都不通過我的文章,那時我的文章連600字最低要求都達不到。

那是主編就想拉我進群,被我鍥而不舍的精神打動,最終我謝絕了主編的邀請,選擇默默努力。

現在我文章的字數基本都上千了,而且寫作構思的速度非常快,這段時間每次投在談寫作專題文章大部分被採納,讓我很開心。

我下一個目標就是讓文章被更多人認可,給我帶來可喜的成績,因為群里個個都是寫作高手,隔三差五就看到她們的文章獲得名次,真的心動。

我想天天和優秀的寫作者在一起,相信有一天也會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

這不是憑空喊口號,要拿出自己的實力來,只有學習別人的長處,走創新的路子才是出路。

那文章如何創新?其實一點都不難,如同做加減法。手機就是這樣創新的,先用加法創新,從藍屏變成彩屏,加的色彩;從單純的打電話變成可以聽歌,看電影,玩游戲,就像電腦一樣,你看是不是在不斷地做加法。減法也多,以前是翻蓋手機,現在平板手機,以前手機要按健,現在觸摸。我們寫作也可以做加減法。像我次的主題寫作,有意無意間做了兩道加法題目。但我體會到這是創新時,我笑了。

閱讀全文

與貴在一個新字用了什麼論證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7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8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6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5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1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5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3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4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