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知道一個前提,無論怎樣檢測怎樣按照操作程序,輸血都是存在風險的。
現在來說輸血感染疾病的原因:1是供血者也就是無償獻血者體內存在可經輸血傳播的疾病2是血液採集、保存或輸注時經細菌感染可能導致疾病,常見的如敗血症
目前防止輸血傳染疾病所採取的措施:1選擇無償獻血者,尤其是反復獻血,他們較為安全,個人素質和身體條件都比過去為了獲得金錢而獻血的人強很多 2目前國內血站對每個獻血血樣進行檢測,主要包括ABO血型,Rh血型,甲肝,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每項檢測由完全不同的儀器和試劑平行操作兩遍,如果同為陰性則通過,有一個或兩個為陽性的還需進一步檢測。如果從事實驗性工作的人可能會理解,任何試劑都存在假陽性和假陰性,平行的操作主要是避免試劑和人為造成的失誤,最終目的還是給大家提供安全可靠的血液製品。3對采血保存進行質控,對血袋進行抽樣,保證不受細菌感染。
雖然有這些保障,但是還是會發生感染,主要原因是1護士在采血和輸血時操作不當,導致細菌感染。2細菌病毒在人的體內存在窗口期,即感染初期病毒或細菌有一個繁殖的過程,在數量太少的時候用任何手段都無法檢出,這可能會存在2-3個月甚至是半年。所以如果獻血者在獻血前不長時間感染病毒或細菌則有可能無法檢出,而輸入受血者體內,引發疾病。
所以,輸血存在風險,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輸血。記住輸血界有句行話「輸血是為了救命」可輸可不輸時不要把輸血當作是補充營養。
⑵ 1。懷疑有血液感染時,抽取血培養的次數應是幾次。.2什麼方法是控制院感最簡單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的方法
一般要求在寒戰時抽血,每10分鍾一次,連續3次,基本上只做一次 ,防止醫院感染的話 要保持衛生,勤清洗,勤通風,
⑶ 輸血潛在並發症超敏反應的相關因素
輸血反應是指在輸血過程中或之後,受血者發生了與輸血相關的新的異常表現或疾病,包括溶血性和非溶血性兩大類。
一、溶血性不良反應 輸血中或輸血後,輸入的紅細胞或受血者本身的紅細胞被過量破壞,即發生輸血相關性溶血。輸血相關性溶血分急、慢性兩類。
( 一 ) 急性輸血相關性溶血 指在輸血中或輸血後數分鍾至數小時內發生的溶血。常出現高熱、寒戰、心悸、氣短、腰背痛、血紅蛋白尿甚至尿閉、急性腎衰竭和 DIC 表現等。實驗室檢查提示血管內溶血。該類溶血的原因有:①供、受血者血型不合 (ABO 血型或其亞型不合、 Rh 血型不合 ) ;②血液保存、運輸或處理不當;③受血者患溶血性疾病等。處理該類溶血應及時、周全,如:立即終止輸血,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鹼化尿液、利尿,保證血容量和水電解質平衡,糾正低血壓,防治腎衰竭和 DIC ,必要時行透析、血漿置換或換血療法等。
( 二 ) 慢性輸血相關性溶血 又稱遲發性輸血相關性溶血,常表現為輸血數日後出現黃疸、網織紅細胞升高等。多見於稀有血型不合、首次輸血後致敏產生同種抗體、再次輸該供者紅細胞後發生同種免疫性溶血。處理基本同急性輸血相關性溶血。
二、非溶血性不良反應
( 一 ) 發熱 非溶血性發熱是最常見的輸血反應,發生率可達 40% 以上。其主要表現是輸血過程中發熱、寒戰;暫時終止輸血,用解熱鎮痛葯或糖皮質激素處理有效。造成該不良反應的原因有:①血液或血製品中有致熱原;②受血者多次受血後產生同種白細胞或 ( 和 ) 血小板抗體。預防該不良反應的常用方法是:輸血前過濾去除血液中所含致熱原、白細胞及其碎片。
( 二 ) 過敏反應 輸血過程中或之後,受血者出現草麻彥、血管神經性水腫,重者為全身皮疹、喉頭水腫、支氣管痙攣、血壓下降等。該不良反應的原因有:①所輸血液或血製品含過敏原;②受血者本身為高過敏體質或多次受血而致敏。處理該不良反應時,一要減慢甚至停止輸血,二要抗過敏治療,有時尚需解痙 ( 發生支氣管痙攣時 ) 、抗休克處理。
( 三 ) 傳播疾病 經輸血傳播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有各型病毒性肝炎、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AIDS) 、巨細胞病毒感染、梅毒感染、症原蟲感染,及污染血導致的各種可能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該類不良反應的預防主要是:控制獻血員資質及血液採集、貯存、運送、質檢、輸注等環節的無菌化。
( 四 ) 其他 一次過量輸血可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左心衰、肺痕血等。多次輸血或紅細胞,可致受血者鐵負荷過量。反復異體輸血,可使受血者產生同種血細胞 ( 如血小板、白細胞等 ) 抗體,繼之發生無效輸注、發熱、過敏甚至溶血反應。異體輸新鮮全血 ( 富含白細胞 ) ,可發生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量輸入構櫞酸鈉 (ACD) 抗凝血或血漿,會整合受血者的血漿游離鈣,若不及時補鈣,則可加重出血。
⑷ 自體輸血方法和效果
1、自體輸血有哪幾種方法?
自體輸血有三種方法:
(1) 術前自體輸血:術前一定時間採集病人自身的血液進行保存,在手術期間輸用。
(2) 急性血液稀釋(AHD):一般在麻醉後、手術主要出血步驟前,抽取病人一定量的自體血儲存,同時輸入膠、晶體液補充血容量,使血液適度稀 釋,血紅蛋白降低,手術出血時血液的有形成分丟失減少。然後根據術中失血及病人情況將自體血回輸給病人。
(3) 血液回收:血液回收自體輸血是指用血液回收裝置,將病人體腔積血、手術中失血及術後引流血液進行處理,然後回輸給病人。血液回收必須採用合格的設備,回收處理的血必須達到一定的質量標准。體外循環後的余血應盡可能回輸給病人
2、自體輸血有什麼好處?
異體輸血即便採用再嚴格的篩選檢查也不能完全避免同種輸血合並症的發生。而且,異體輸血還存在著血液傳播疾病的潛在危險性。而自體輸血,不傳播疾病,無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應,無異體抗體引起的免疫反應,節省血源,又可解決稀有血源缺乏的困難,還可以減少病人的開支。許多發達國家對術前存血已廣泛使用,副作用極少。
3、應用自體儲血的具體要求有哪些?
(1) 只要病人身體一般情況好,血紅蛋白>110克/升或紅細胞比積>0.33,行擇期手術,病人自願合作,都適合自體儲血。有腫瘤或肝炎病史的病人也可以進行自體儲血輸血。
(2) 手術前1-14天採集血液。
(3) 每次不超過500毫升(或自體血容量的10%),兩次采血間隔不少於五天。
(4) 在采血前後可給病人鐵劑、維生素C、B12及葉酸治療。
(5) 血紅蛋白<100克/升及有細菌性感染的病人不能採集自體血。
(6) 對冠心病、嚴重主動脈狹窄病人慎用。
4、應用急性血液稀釋(AHD)的具體要求有哪些?
(1) 只要病人身體一般情況好,血紅蛋白>110克/升或紅細胞比積>0.33,估計術中有大量失血,就可以考慮進行急性血液稀釋。
(2) 血液稀釋程度一般不使紅細胞比積<0.25。
(3) 術中必須密切監測血壓、紅細胞比積、脈搏、血氧飽和度和尿量的變化,必要時應監測中心靜脈壓。
(4) 下列病人不宜進行血液稀釋:血紅蛋白<100克/升。低蛋白血症、凝血機能障礙以及靜脈輸液通路不足及不具備足夠的監護條件者。
5、應用血液回收由哪些禁忌?
(1) 血液流出血管外超過6小時。
(2) 懷疑流出的血液被細菌或消毒液污染。
(3) 懷疑含有癌細胞。
(4) 病人患鐮狀細胞貧血。
(5) 大量溶血。
6、儲血式自體輸血液狀保存有什麼優缺點?
儲血式自體輸血液狀保存無需特殊的技術和設備,是簡便又經濟的方法,如果使用MAP保存液,液狀保存紅細胞可達6周,加上紅細胞生成素的應用可以促進液狀保存自身輸血的普及;但是,液狀保存其保存期、儲血量有一定的限度,且保存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不能避免。
7、什麼情況不能實行術前儲血式自體輸血?
對於緊急手術或術前貧血,不能施行術前儲血式自體輸血,只能採用同種輸血療法。
8、應用自體輸血應注意什麼?
(1) 術前自體儲血、術中急性血液稀釋(AHD)及血液回收可以聯合應用。
(2) 自體儲血的采血量應根據病人耐受性及手術需要綜合考慮。當自體儲血的病人術前存在不同程度的貧血時要慎重。
(3) 在實施血液回收時,回收的血液雖然是自體血,但與血管內的血及自體儲存的血仍有差別。血液回收有多種技術方法,其質量高低取決於對回收血的處理好壞,處理不當的回收血輸入體內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目前先進的血液回收裝置已達全自動化程度,按程序自動過濾、分離、洗滌紅血球,並裝袋備用。如出血過快來不及洗滌,也可立即回輸未洗滌血液。
(4) 適當的血液稀釋後動脈氧含量降低,但足夠的氧供不會受影響,主要是心輸出量和組織氧攝取率增加的代償作用。血容量正常時,心率一般不會增快,AHD還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使組織灌輸改善。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的濃度與血細胞比積平行性降低,但紅細胞比積>0.20時,凝血不會受到影響。與自身儲血相比,AHD方法簡單、耗費低;有些不適合自體儲血的病人,在手術室嚴密監護下,可以安全的進行AHD;疑有菌血症(如置入尿管或慢性骨髓炎)的病人不能進行自體儲血,而AHD不會造成細菌在血內繁殖;腫瘤手術及傷口感染手術不能進行血液回收,但可以應用AHD。
9、腹腔內出血自體回輸應注意什麼?
術中回輸手術區域或體腔內的清潔失血對於失血性休克或失血性貧血病人,是一種簡便、經濟、安全的輸血方法。特別是在血源缺乏而病人又是嚴重失血性休克時,可搶救生命。輸自體血,不存在血液傳染及同種異體輸血反應,但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回收自體血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嚴格無菌操作。
(2)打開腹腔回收部分血後,如果積血不從刀口外溢,應先止血,再回收。
(3)由於血液離開循環後,血細胞賴以生存的氧和營養物難以得到,和其他組織接觸後,即可發生血細胞及血紅蛋白的變化。因此傷後血液流出至回收時間,原則上應限於4--6小時。
(4)腹腔內存留的自體血,超過2--3小時後,因腹腔的去纖維蛋白作用及凝血因子的消耗減少,其本身不易凝集,故回收血時抗凝劑應遠比正常靜脈內采血時少。
(5)一般腹腔內積血存留2小時後,除肉眼可見的凝血塊外,更多的是肉眼看不見的微團聚物,加之創傷組織也混雜其中,輸入體內後可堵塞毛細血管,團聚物裂解釋放出來的血管活性物質可使血管收縮和通透性增加。因此回輸血必須充分過濾並予以注意。
(6)有下列情況應禁忌回輸:惡性病變;病人有肝腎功能不全;胃腸道穿孔;糞便、膽汁嚴重污染了血液。
10、心外科應用自體輸血方法及臨床效果如何?
在心外科手術中,減少同種輸血是防止輸血後合並症的重要手段之一。自身輸血不僅可避免同種輸血所致的各種輸血後合並症的發生,而且可以減少血源,尤其適合於稀有血型患者。有文獻報道,對549名擇期手術患者用術前儲血式冷凍保存紅細胞的方法進行自體輸血,同時運用無血充填體外循環和體外循環中殘留血液的回收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因同種輸血所產生的各種輸血後合並症的發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對象:心外科549名擇期手術患者,男性450例(82.0%),女性99例(18.0%),平均年齡為52.8±10.8歲。其中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肌梗塞患者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為330例(60.1%),心瓣膜疾患117例(2l.3%),先天性心臟病64例(11.7%),其他疾病38例(6.9%)。
(2)自身血液的採集和冷凍保存:根據美國血庫協會和日本輸血協會的有關標准,在由患者或家屬簽署了自身輸血同意書後,待患者的血紅蛋白值>llO克/升、紅細胞比積>0.33時,采血400毫升,間隔約1個月,首次采血開始前1周起給予口服硫酸亞鐵劑200毫克/天,儲血參照最大手術備血量(MSBOS),所采自身血液用紅細胞緩速冷凍方法保存(-85℃)。
(3)自身輸血的冷凍保存期:自身血液的冷凍保存期平均為45±40天(n=549)。
(4)手術出血量:對549名患者實施了術前儲血式自身輸血後,術中出血量由以前的778±443毫升減少至491±315毫升
(5)自身儲血量與輸血量:自身儲血量是根據疾病的種類、手術范圍的大小,參照最大手術備血量(MSBOS)而制定。在990次自身采血中,共儲血393200毫升,平均儲血量為716±307毫升/患者。
(6)自身輸血後效果:這549例患者無一例發生輸血後感染及自身輸血後寒戰、發熱、紅斑等任何輸血副反應,也無輸血後肝炎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免疫副反應,手術後患者的血紅蛋白值恢復迅速,木後3天起即恢復到>110克/升。此法安全、有效、穩定,臨床應用效果良好。
11.在骨科手術中如何應用儲血式自身輸血?
骨科中的髖關節手術、脊惟側凸症手術等,由於不能使用止血帶,術中出血較多,常常需要輸血;此類病人手術可以擇期,術前可以有計劃的進行儲血,當輸血不可避免時,首先應當選擇自身輸血。有關專家對骨科擇期手術患者509人(其中男性67人,女性442人,年齡11—79歲;病種包括:變形性髖關節炎380人,特發性脊椎側凸症85人,其他44人)進行了術前有計劃的儲血,效果良好,未發生輸血反應和輸血後感染症。具體操作如下:
(1)自身輸血前的准備:首先簽署自身輸血同意書,血紅蛋白>110克/升、紅細胞比積>0.33者采400毫升,間隔1個月左右。體重<50公斤者,采血量為400(毫升)×體重(公斤)/50。儲血量參考最大手術血液准備量。初次采血前一周開始口服硫酸亞鐵200毫克/天。采血過程中如出現貧血或病情有惡化趨勢應終止采血。
(2)方法:清潔環境下無菌操作采血,註明姓名、血型、病歷號、日期,血液分離成濃縮紅細胞和血漿。血漿置-20℃以下保存(新鮮冰凍血漿),紅細胞中加入等量的含79%甘油的冷凍保護液充分混合,置-75℃冷凍箱內保存。解凍時放入40℃溫水中融化,再加入與紅細胞等量的50%葡萄糖液和5%果糖液1.5升,使紅細胞與葡萄糖發生可逆性反應.沉降於袋底部,棄含甘油的上清液。再用5%果糖液1.5升重復洗滌2次,最後用生理鹽水使紅細胞再懸浮和解凍的自身新鮮冰凍血漿一起於術中或術後回輸。
由於本法可以使紅細胞長期保存(5年以上),因此,采血次數、采血間隔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任意設定和調整,可以確保必要的儲血量,即使手術因故延期也不會影響自身輸血計劃的實施
12.顱內腫瘤病人外科手術中應用血液稀釋法自體輸血應注意什麼?
一般顱內腫瘤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顱內壓增高,且常伴有代償性血壓增高,脈壓增寬,術中一旦掀開顱骨瓣時,代償性血壓增高的機制隨即解除,血壓有可能出現驟然下降,因此抽血必須在掀開顱骨瓣之前完成。如果病人在掀開顱骨瓣時出現血壓下降,可及時快速將稀釋的自身血液回輸,以防止血壓驟降。在麻醉下,由於肌肉鬆弛劑的作用,病人的外周循環系統處於擴張狀態,一定要注意液體輸入保持有效的循環血容量。
13.為什麼海脈素被較多的應用於血液稀釋和自身輸血?
海脈素(Heamaccel)來源於牛骨,是通過尿素橋交聯降解的明膠多肽,半衰期為4—6小時,有緩沖能力,平均分子量3萬,為等滲液,近年來普遍被認為是較為理想的血漿代用品。臨床上使用較廣的人工膠體有右旋糖酐(Dextran)和羥乙基澱粉(HES),而明膠制劑一直被認為擴容效果差並有組織胺釋放作用而較少使用。海脈素是近年來新一代改良明膠,自從用於臨床後,發現它具備理想的人工膠體條件,比右旋糖酐和羥乙基澱粉更具優越性。因為海脈素各項指標與人體血液相近,電解質含量及pH值更接近人體血漿:pH7.3、Na+145毫摩爾/升、Cl-145毫摩爾/升、K+5.1毫摩爾/升、Ca2+6.25毫摩爾/升,而右旋糖酐和羥乙基澱粉無此特性;海脈素對凝血系統無干擾,右旋糖酐和羥乙基澱粉都具有抗凝血作用,而受到劑量限制;海脈素與右旋糖酐和羥乙基澱粉相比略有過敏反應,而且短暫輕微;海脈素還可更好地改善循環功能,表現在血液稀釋後,機體的心輸出量、氧運送、心指數及平均動脈壓增加,而右旋糖酐和羥乙基澱粉在這方面的功能較差。許多研究表明.海脈素對急性血容量不足的補充、血液稀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被較多地應用於血液稀釋和自身輸血。
⑸ 醫院血庫每天的用血量,以及這些血液的來源、處理、保存情況
關於血液和血液製品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的調查報告 調查人: 調查時間: 資料來源:上網查閱及同學交流 調查提綱: 1.醫院血庫每天的用血量,以及這些血液的來源、處理、保存情況; 2.為病人輸血時,醫院及病人各應注意的問題; 3.獻血時,醫療單位及獻血者各應注意的問題; 4.自體輸血的方法和效果; 5.人造血的成分和應用; 6.常見血液製品的種類和用途等。 調查結果: 一、小醫院一般每天用血量在400~500ml左右,大醫院一般每天用血量在80000ml左右。 二、嚴格執行配血制度,認真做好血型測定和血型交配,輸血前認真核對輸血人和受血人的姓名、血型、檢查血袋包裝是否完整無損、有無血凝塊、有無過期?輸血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認真觀察病人反應。輸血過程最大的威協是血型錯誤發生急性溶血反應。 三.獻血前應盡可能適當休息,保證充足睡眠,應當吃些清淡的食物,不要吃油膩食物,不要空腹獻血,獻血前還應把手臂特別是肘部洗干凈。 四、自體輸血是指收集自體血液,在需要時再輸還本人。它的主要優點是不需檢測血型和交叉配合試驗,杜絕了抗體抗原免疫反應所致的溶血、發熱和過敏反應,沒有傳染疾病的危險 五、人造血是一種乳白的、完全人工合成的復甦DA,以代替人血中輸送氧氣的血紅蛋白。輸血時人造血只能和血液一起使用。它常用於那些需要大量輸血的病人,如受到三度燒傷的病人。它呈乳白色,無血型之分,任何人均可使用,從而避免了輸血的交叉感染。但人造血不能完全代替人血。 六、國內主要血液製品品種有: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 組織胺人免疫球蛋白、人胎盤血白蛋白、特異性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復合物、抗人淋巴細胞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血白蛋白、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人纖維蛋白原、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 分析和建議: 我發現血液和血液製品與人類的關系是很重要的,換言之,如果沒有了血液的醫學研究,那麼,人類死亡的幾率將會大大提高。現在的血液研究技術已經非同尋常,所以人們的生命也有了更好的保障,我希望醫生們能多與病人交流,不要再讓愚昧無知增加病人心中的恐懼。 調查反思: 現在有許多無知的人,都以為獻血是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其實不然,因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快樂了自己,試想一下,如果在你受傷大量出血時沒有人為你獻血,你是什麼心情,當你用血時,別人都是優先免費供應,而你卻要買血,你又是什麼心情,奉獻一點愛心,世界就會多一些溫暖。我想,當我長大後,我也一定會獻血的,為他人奉獻一點愛心。
⑹ 輸血實驗
在 放血療法 盛行的時候,輸血、以及將醫學物質輸入血液這種方法還沒被認可。
輸血實驗 開始於17世紀,但一直到19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成為成熟醫學技術中的一部分,滿足了成熟醫學技術的四個中心原則:簡單性、確定性、安全性、有效性。
在1660年~1680年期間,人們對輸血的興趣高漲。但17世紀的醫生對不同的個體和物體之間的免疫屏障還沒有形成理論框架,當時有很多國家認定輸血療法是非法的,放血療法的推崇者們對關於輸血療法的實驗也 不是很支持 。
根據斯普拉特的《皇家社團史》記載,克里斯托弗 ·雷恩是第一個將各種物質注人動物靜脈的人。克里斯托弗 ·雷恩是英國人當初做實驗的時候他還有三個夥伴,其中一個叫 理查德·洛厄 。
在他們的實驗展覽期間,被實驗的動物因為被注射了各種液體和葯物,分別有腹瀉、嘔吐、中毒、死亡、起死回生等現象。實驗證明,一些小動物們被放血到將死之時,從其他動物身上取血輸給它有時可以起死回生。
當時的實驗觀察者藉此猜想,說不定有一天, 把強者的血液輸給病人可以改良不良血液,從而治癒他的疾病或者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跨物種輸血
就在英國人的動物輸血實驗做的風生水起的時候,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一位內科醫生丹尼斯 已經開始准備跨越物種,在人類身上進行治療試驗了。
1667年3月,在連續19次從狗到狗之間的輸血實驗成功後,丹尼斯把小牛血輸到了狗身上。因為沒有觀察到即刻產生的副作用,他得出結論, 動物的血可以治療人的疾病。
丹尼斯甚至覺得動物血的治療作用可能要比人血好,因為動物沒有感情、罪惡和不道德的行為,它們的血液沒有被人類的天性腐蝕。 人類可以吃動物的肉,那麼動物的血也可以被人類吸收。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丹尼斯在一個15歲的小男孩身上做了一次實驗。
小男孩患有頑固熱,在此前,他已經被醫生在 兩個月里進行了二十幾次放血治療。 綜合原因導致這個小男孩遲鈍、淡漠、嗜睡,醫生宣布他會變成一個傻瓜,什麼都做不了了。
1667年6月15日,外科醫生埃默茲從這個小男孩的手臂靜脈抽取了3盎司的血液,丹尼斯隨後注射入了10盎司羔羊血。男孩的變化很大,他恢復了以往的神智、活潑和食慾,唯一的副作用是手臂有點兒發熱。
丹尼斯覺得備受鼓舞,他又注射了大約20盎司的羊血到一個45歲的健康的有償志願者體內,病人除了手臂發熱外,也沒有其他副作用。
但在另一次試驗中,一個性情躁狂者被輸入了大量的小牛血。結果是治癒了躁狂,但這個病人開始手臂痛、背痛、抽搐、出汗、腹瀉、尿血…… 根據這個人的健康狀況和以前的治療措施,丹尼斯覺得沒有證據證明是輸血出了問題。
禍不單行,在另一位病人死亡後,丹尼斯不得不結束第一階段的輸血實驗。
那是一個34歲,有8年左右精神病史的男子。他在死之前接受過三次小牛血輸入,前兩次都讓他的症狀有所緩解,可在第三次輸血之後死亡。這個病例引起了當時社會對輸血的強烈反對。
面對這次醫療事故, 丹尼斯最初把病人的死因歸於過分沉浸於煙、酒或者女人,他還暗示一個寡婦故意毒死了病人。 法庭最終沒有判丹尼斯治療不當罪,但丹尼斯和埃默茲也因此而放棄了實驗醫學,回歸當時的正統常規醫學中,雖然這也挺危險的。
英國科學家們對丹尼斯的實驗持強烈反對意見,包括理查德·洛厄。雖然在他們自己的輸血實驗中也有過成功。
大約在丹尼斯第一次人體輸血之後六個月,理查德·洛厄花錢雇了 一位墮落狂暴、腦子有點不正常的人做實驗。 這次實驗備受矚目,有的人覺得這次實驗能消除病人狂躁的野性,有人保持懷疑態度。微妙的是,大家都在關心到底有沒有效,沒有人關心實驗是否危險。
理查德·洛厄的實驗分為兩次,第一次的報告顯示病人的情況有所改善,但第二次輸血讓這個狂躁病人的情況迅速惡化。
實驗的失敗令謠言四起,英國皇家社團的學者們因為害怕被嘲笑而不斷辯護,卻成了諸多文學家的創作素材。
喜劇《大師》 中,業余科學家吉姆拉克把64盎司的羊血輸到一個瘋子身上,隨後這個瘋子變得像綿羊一樣,喜歡咩咩的叫,長出很多羊毛,反芻食物、甚至還長出來羊尾巴。為了收獲羊毛,吉姆拉克准備給更多的精神病人輸入羊血。
安全輸血
人們真正迎來安全輸血,是在免疫學家 蘭德斯坦納 證實了 人類的血液存在著不同血型 之後。他還因為對血型的研究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獎。
蘭德斯坦納發現,所有的人分屬四種不同血型A型、B型、AB型、O型中的一種。 血型可以為犯罪案例、親子鑒定、遺傳學、人類學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
由於血液信息是從血液中收集得到的,這又導致不少人認為放血療法又變成了醫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盡管輸血已成為常規手段,迷信依舊以不同形式繼續流傳,不少人不敢獻血或是接受輸血。
因為只要血液沒有俱到正確檢測,受血者和血製品就可能感染梅毒、瘧疾、肝炎和艾滋病甚至西尼爾熱。被感染或污染了的人體組織和器官在病人中引起了嚴重的感染。
2002年, 四個病人同時接受了同一個感染了西尼爾病毒的捐贈者的心、肝和腎。 西尼爾病毒對於免疫系統薄弱的病人尤其危險,特別是接受器官移植手術的病人。
其實很多不需要立即施行的整形外科手術中,會涉及到移植屍體軟組織,比如肌腱、韌帶、軟骨,還有心血管。一具屍體可以為30次整形外科移植提供足夠的組織。 如果防止和檢測出細菌以及真菌污染的失敗,很容易導致由感染。
好在,現如今的衛生安全檢測已經非常完善,輸血、獻血也已經普及社會。但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側重於治療,卻忘了在生病之前的預防。
參考文獻:《醫學史》第二版
《中外醫學史》
《生命科學史》
⑺ 輸血對身體有傷害嗎
首先血液在保存中,其中的許多活性物質在繼續消耗血液中的營養成分,維持其正常的代謝。血液細胞的代謝產物呈顯酸性,逐漸改變了血液的酸鹼度。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酸鹼性為7.35~7.45,即偏弱鹼性。當大量輸入偏酸的庫血時,有可能導致機體的酸中毒。 其次,血細胞的壽命是有限的,一般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天,中性粒細胞的壽命為4~7天,血小板則於骨髓釋放入血以小時即開始破壞。血細胞中鉀離子含量高於血漿。當血細胞逐漸衰老死亡時,這些鉀離子就會釋放到血漿中,大量輸入病人體內,會導致病人高血鉀。血鉀升高會直接影響心臟的收縮和傳導功能,增加腎臟的排泄負擔;血小板的減少使受血病人存在出血傾向的可能,發生血小板減少性紫痛。 再次,血液的採集、運輸及保管是一個復雜的操作過程,稍有不慎就會使血液受到污染和破壞。如供血者篩選不嚴,可能導致肝炎病人、瘧疾病人和艾滋病病人的混入,使受血者感染疾病;運輸的震盪可能使血細胞破裂,大量血紅素釋放至血漿,使受血者出現黃疽、腎功能損害;保管中血袋的破裂或輸血操作不規范,還造成血液的微生物污染,致受血者發生敗血症。 最後,反復輸血可致受血者出現變態反應。因為人的基因組合不是絕對相同的。帶有不同基因的球蛋白lgE(人體的一種抗體)進入受血者的體內,可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IgE的抗體。該抗體的產生,約需14天左右。若此時再次輸血,此抗體就會針對供血者的lgE發生免疫作用,從而導致受血者發生免疫反應。當然輸血次數越多,發生這種免疫反應的幾率就越大。對於未來需要骨髓移植的病人,則還會導致移植骨髓的死亡。 所以輸血雖好,但其危險不可乎視,應該權衡利弊,謹慎輸血。
希望採納
⑻ 輸血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你好!!
通常都說輸血是把「雙刃劍」!
血液,曾被醫學家們譽為生命的源泉,生命活力的象徵。但時至今日,輸血技術就像一把雙面利劍,既搶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也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威脅。譬如輸血可傳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使受血者不明不白染上如今最可怕的絕症——艾滋病,還會增加罹患免疫性疾病的危險等。盡管我們對供血者進行了嚴格的檢測,對血液製品進行了安全滅菌處理,但經輸血引起的疾病傳播仍時有發生。
病毒性肝炎 凡是輸血引起的肝炎統稱為輸血後肝炎(PTH)。這是常見的輸血傳播性疾病,發生率為2.4%-27.6%,常常與輸血量、輸血次數呈正相關。常見的有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新近還發現了庚型肝炎病毒。據報道,我國90%的丙肝(HCV)是由輸血傳染的。然而丙肝治癒率只有20%,半數患者將轉為慢性,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艾滋病 輸血是傳播艾滋病病毒的三大途徑之一。美國因輸血引起的艾滋病占總病例數的1.7%。血液中的 任一成分和全血一樣能傳播艾滋病病毒,其危害性與輸血量、輸血次數呈正相關。國外血友病患者因依賴輸注凝血因子維持生命,其感染率竟高達35%-70%。我國由於對供血者採用了極其嚴格的篩選措施,故目前尚未發現通過正規血源途徑而發生輸血後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病例。但近年來時有非法賣血、地下製造血液製品的惡性事件發生。據報道,河南某偏僻山區19人外出非法賣血,全部染上了艾滋病。因此,貫徹執行了《獻血法》,提供無償獻血,輸用正規渠道的血液,是防止發生輸血後艾滋病的重要途徑。
巨細胞病毒 巨細胞病毒在人類的血清中抗體陽性率為40%-100%。巨細胞病毒感染對免疫缺陷者、孕婦和器官移植者有很大威脅。孕婦感染此病,胎兒容易發生畸形甚至死亡;骨髓移植者可因輸血而染此病,其死亡率極高,肺炎是最常見的並發症。故給這些特殊病人輸血時要篩選巨細胞病毒陰性的血液。
此外,輸血還可傳播瘧原蟲和絲蟲病等。
因此,提高醫護人員和全民的血液保護意識,轉變舊的輸血觀念,防止輸「人情血」、「保險血」和把血液當成「補品」,讓人們知道輸血是把「雙刃劍」,是一種並不十分安全的干預性治療手段。
⑼ 如何認定輸血與新染疾病的因果關系
患者輸血後,新發疾病有些會立即表現出一些染病現象,從這些現象分析,可以比較容易地認定輸血是導致新發疾病的直接原因和惟一原因,此時,患者可以
要求有關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有些新發疾病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在患者自以為痊癒數月甚至數年後才突然得知自己患上了一種以前從未患過的嚴重疾病,如艾滋
病等,患者根據病種的傳播途徑,往往會首先猜測於輸血時感染疾病,並進而要求醫療機構承擔民事責任,但是醫療機構會提出患者不能證明輸血與染病之間的因果
關系,也不能排除患者在輸血後從其他途徑傳染,故明確拒絕承擔民事責任。法院審判時,也往往身陷兩難境地,因為原始血液的殘液已不存在,無法通過化驗鑒定
確定血液是否疾病傳染源。許多法院在審理類似情況的醫療糾紛時,往往引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項的規定,要求醫療機構就輸
血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舉證,舉證不能時,則判決醫療機構敗訴。
醫療機構在原告提出以上證據時,應當承擔以下證明責任:自己提供的血液來源合法,經過了嚴格的
檢驗程序,且經檢驗該血液中不含能導致原告疾病的病毒。如果醫療機構不能或拒絕提供血液採集和來源合法且經過嚴格的檢驗程序的證據,則醫療機構承擔舉證不
能的法律後果,視為輸血與患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醫療機構提供的血液來源合法,也經過了檢驗,但檢驗項目中不含對導致原告疾病的病毒的檢驗,且沒有法
律或法規規定此檢驗是必須的檢驗項目,則依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確認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如果
醫療機構能夠舉證證明血液來源合法,且已經檢驗不可能導致患者的疾病,在患者不能提出充分反證的情況下,應當依法確認輸血與患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駁回原
告的訴訟請求。
血是醫院提供的,醫院有責任。
⑽ 輸血過程中到底可能傳染哪些疾病呢輸血過程中又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因輸血導致的事件在國內發生的也不少,基本上都是因為血源不安全造成的,那麼輸血過程中到底可能傳染哪些疾病呢?輸血過程中又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下面我們來介紹下吧!
4 輸血前後用靜脈輸注 0.9%氯化鈉溶液沖洗輸血管道 。連續輸注不同獻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血液輸盡後用靜脈輸注 0.9%氯化鈉溶液沖洗輸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繼續輸注。連續進行血液成分輸注時, 輸血器應至少每 12 小時更換 1 次(室溫過高,適當增加更換頻率)。
5 有多種成分輸血需要輸注時,應優先輸注血小板。
6 如果有可能,兒科患者應使用特別的輸血器 ,使全血 、成分血先流入與輸血器相連的一個有刻度的容器中對輸入容量和輸入速度准確控制。
7 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後快, 尤其是開始輸血的前 15 min內要慢,不超過 20 滴/min,然後再根據病情和年齡調整輸注速度。
8 輸血的時間限制: 血液一旦離開正確的貯存條件就有發生細菌繁殖或喪失功能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