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環境監測中應用GIS技術
GI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監測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不僅能整合、分析過去的研究結果,還能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和保護工作提供建議及對策。具體來說,GIS在監測農家生態旅遊環境中的主要應用領域如下:
(1)建立稀有動物資料庫。利用野外調查數據,確定野生動物的分布地點和族群量,再將這些數據及動植物基本數據輸入GIS。這些數據可與其他空間性數據如植被分布圖、土地利用圖、土地發展趨勢圖等相結合。這些數據也可與同級程序結合,進行模擬模擬,以預測環境改變對這些動植物的影響,同時還可用來進行資源保護和經營管理等。
(2)生物資源調查的規劃。地理信息系統可通過數據處理,將環境劃分為均質(Homogeneous)的小區域,以方便研究者在每一個區域內選定觀測點進行調查,並進行各區域內生物族群組成的比較研究。
(3)建立動植物分布資料庫。使用GIS能建立生物分布的資料庫,若能配合遙測技術所得的數據,就可得到生物所在地的狀況,再藉由圖形數據來展現動物的分布,以提高數據可讀性,並可進行深入的分析。生物資源資料庫的建立,可幫助了解周圍的環境狀況,在資源規劃、利用、生態保護、景觀生態學研究、環境教育和國際交流上,都有其應用范圍。
2. 如何用gis不同區域的土壤養分分布圖
這個你有數據就比較好做了
如果沒有數據那就沒辦法做
有數據只要進行地圖整飾就好!
3. 如何用gis算某一區域土地利用類型
首先將坡度圖進行重分類,將坡度為5-15的分為一類,其餘的一類,這樣的話得到坡度為5到15的數據; 土地利用分類圖如果是矢量數據,可以將剛才得到的數據柵格轉矢量然後與之疊加分析即可得到;或者將土地分類圖轉為柵格,然後疊加分析。
4. 利用GIS進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時,可使用的分析方法是
1.1987年聯合國開始實施一項環境計劃(UNEP),其中包括建立一個龐大的全球環境變化監測系統(GEMS); 2.全球森林監測和森林生態變化有關項目(1990年對亞馬遜地區原始森林的砍伐狀況進行了調繪、1991年編制了全球熱帶雨林分布圖); 3.海岸線及海岸帶資源與環境動態變化的監測; 4.全球性大氣環流形勢和海況預報
補充:gis是由gps rs提供數據
5. mapgis中怎麼做土壤剖面
先用投影變換-用戶投影轉換,將坐標X,Y與高程添加,投影變換,文件另存為,在圖形處理編輯里添加進另存好的點文件,選點編輯里根據屬性標注(別忘了在投影變換時把高程屬性選成浮點),然後在空間分析,DTM分析里,處理點線,點數據高程提取,在grd模型里選擇離散數據網格化
選項挺多,沒時間一點一點打了!大概過程,具體的你自己在研究研究吧
6. 如何用gis不同區域的土壤養分分布圖如何做
首先,你有這個區域的圖,然後在屬性表重視輸入不同區域的土壤養分值。然後根據這個欄位符號唯一化就可以了。
7. 怎麼用gis做用地坡度分析
ARC/INFO是美國ESRI公司推出的GIS軟體,是目前GIS軟體行業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該產品可進行土地坡度、坡向高程的分布統計。其具體工作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步是利用國土資源調查結果,提取土地信息,在ARC/INFO中生成土地圖層,根據分析情況對土地屬性進行分類。然後獲取該地區的
DEM數據。目前常用的獲取DEM數據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航天、航空遙感影像立體像對提取DEM,另一種是用現有地形圖掃描數字化等高線,獲取高程數據生成DEM。用高程數據生成DEM,精度高於立體像對生成的DEM,但更新慢,周期長,僅對高程變化不大的地區適用。用ARC/INFO 生成DEM的方法是先利用數字化地形圖,獲取高程數據,包括高程點、等高線、軟斷線(如邊界線等)、硬斷線(如,河流、山脊、陡崖線等),生成TIN(不規則空間三角網),再由TIN內插成DEM。ARC/INFO軟體生成的TIN對點、軟斷線、硬斷線有不同的插值處理方法。
第二步是利用DEM數據分別生成坡度分布圖層、坡向分布圖層和高程帶分布圖層。在ARC/INFO中,坡度、坡向是這樣計算的:DEM上每個格網點的坡度由相鄰8個格網點計算而成。高程的最大變化率即為該部分表面的坡度。坡向為用於計算坡度的那條線的方向。運用TIN模塊的分析功能可計算坡度、坡向和高程帶,使用命令的關鍵是建立好坡度、坡向、高程帶的分級定義查找表(LOOKUP-TABLE)。
第三步是將耕地圖層與坡度圖層、坡向圖層、高程帶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圖層疊加,是將土地利用圖與坡度圖、坡向圖、高層分帶圖依次疊加,研究它們之間的共同區域。運用OVERLAYEVENTS命令可進行疊加分析。圖層疊加後,根據各種分類條件提取耕地的坡度、坡向、高程屬性,然後可得到耕地的坡度、坡向、高程帶的分布圖,利用ARC/INFO的面積計算功能進行面積統計。值得注意的是,在坡度較大的地區,平面面積與三維地形表面積相差較大。
對生成的耕地坡度、坡向、高程帶等各種分布圖,再疊加河流、行政區劃、道路、居民點等基礎地理信息,然後生成專題圖輸出。
8. 如果有采樣點坐標和污染濃度怎麼用gis測定污染范圍和土方量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4采樣准備
4.1組織准備
由具有野外調查經驗且掌握土壤采樣技術規程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采樣組,采樣前組織學習有關技術文件,了解監測技術規范。
4.2資料收集
收集包括監測區域的交通圖、土壤圖、地質圖、大比例尺地形圖等資料,供製作采樣工作圖和標注采樣點位用。
收集包括監測區域土類、成土母質等土壤信息資料。
收集工程建設或生產過程對土壤造成影響的環境研究資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穩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資料。
收集土壤歷史資料和相應的法律(法規)。
收集監測區域工農業生產及排污、污灌、化肥農葯施用情況資料。
收集監測區域氣候資料(溫度、降水量和蒸發量)、水文資料。
收集監測區域遙感與土壤利用及其演變過程方面的資料等。
4.3現場調查
現場踏勘,將調查得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利用,豐富采樣工作圖的內容。
4.4采樣器具准備
4.4.1工具類:鐵鍬、鐵鏟、圓狀取土鑽、螺旋取土鑽、竹片以及適合特殊采樣要求的工具等。
4.4.2器材類:GPS、羅盤、照相機、膠卷、捲尺、鋁盒、樣品袋、樣品箱等。
4.4.3文具類:樣品標簽、采樣記錄表、鉛筆、資料夾等。
4.4.4安全防護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葯品箱等。
4.4.5采樣用車輛
4.5監測項目與頻次
監測項目分常規項目、特定項目和選測項目;監測頻次與其相應。
常規項目:原則上為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項目: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據當地環境污染狀況,確認在土壤中積累較多、對環境危害較大、影響范圍廣、毒性較強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對土壤環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物質,具體項目由各地自行確定。
選測項目:一般包括新納入的在土壤中積累較少的污染物、由於環境污染導致土壤性狀發生改變的土壤性狀指標以及生態環境指標等,由各地自行選擇測定。
土壤監測項目與監測頻次見表4-1。監測頻次原則上按表4-1執行,常規項目可按當地實際適當降低監測頻次,但不可低於5年一次,選測項目可按當地實際適當提高監測頻次。
表4-1 土壤監測項目與監測頻次
項目類別 監測項目 監測頻次
常規項目 基本項目 pH、陽離子交換量 每年一次
農田在夏收或秋收後采樣
重點項目 鎘、鉻、汞、砷、鉛、銅、鋅、鎳
六六六、滴滴涕
特定項目(污染事故) 特徵項目 及時采樣,根據污染物變化趨勢決定監測頻次
選測項目 影響產量項目 全鹽量、硼、氟、氮、磷、鉀等
每年監測一次
農田在夏收或秋收後采樣
污水灌溉項目 氰化物、六價鉻、揮發酚、烷基汞、苯並[a]芘、有機質、硫化物、石油類等
POPs與高毒類農葯 苯、揮發性鹵代烴、有機磷農葯、PCB、PAH等
其他項目 結合態鋁(酸雨區)、硒、釩、氧化稀土總量、鉬、鐵、錳、鎂、鈣、鈉、鋁、硅、放射性比活度等
5布點與樣品數容量
5.1「隨機」和「等量」原則
樣品是由總體中隨機採集的一些個體所組成,個體之間存在變異,因此樣品與總體之間,既存在同質的「親緣」關系,樣品可作為總體的代表,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異質性的,差異愈小,樣品的代表性愈好;反之亦然。為了達到採集的監測樣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須避免一切主觀因素,使組成總體的個體有同樣的機會被選入樣品,即組成樣品的個體應當是隨機地取自總體。另一方面,在一組需要相互之間進行比較的樣品應當有同樣的個體組成,否則樣本大的個體所組成的樣品,其代表性會大於樣本少的個體組成的樣品。所以「隨機」和「等量」是決定樣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條件。
5.2布點方法
5.2.1簡單隨機
將監測單元分成網格,每個網格編上號碼,決定采樣點樣品數後,隨機抽取規定的樣品數的樣品,其樣本號碼對應的網格號,即為采樣點。隨機數的獲得可以利用擲骰子、抽簽、查隨機數表的方法。關於隨機數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見GB10111《利用隨機數骰子進行隨機抽樣的辦法》。簡單隨機布點是一種完全不帶主觀限制條件的布點方法。
5.2.2分塊隨機
根據收集的資料,如果監測區域內的土壤有明顯的幾種類型,則可將區域分成幾塊,每塊內污染物較均勻,塊間的差異較明顯。將每塊作為一個監測單元,在每個監測單元內再隨機布點。在正確分塊的前提下,分塊布點的代表性比簡單隨機布點好,如果分塊不正確,分塊布點的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5.2.3系統隨機
將監測區域分成面積相等的幾部分(網格劃分),每網格內布設一采樣點,這種布點稱為系統隨機布點。如果區域內土壤污染物含量變化較大,系統隨機布點比簡單隨機布點所采樣品的代表性要好。
圖5-1 布點方式示意圖
5.3基礎樣品數量
5.3.1由均方差和絕對偏差計算樣品數
用下列公式可計算所需的樣品數:
N=t2s2/D2
式中:N為樣品數;
t為選定置信水平(土壤環境監測一般選定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錄A);
s2為均方差,可從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從極差R(s2=(R/4)2)估計;
D為可接受的絕對偏差。
示例:
某地土壤多氯聯苯(PCB)的濃度范圍0~13mg/kg,若95%置信度時平均值與真值的絕對偏差為1.5 mg/kg,s為3.25 mg/kg,初選自由度為10,則
N =(2.23)2(3.25)2/(1.5)2 =23
因為23比初選的10大得多,重新選擇自由度查t值計算得:
N =(2.069)2(3.25)2/(1.5)2 =20
20個土壤樣品數較大,原因是其土壤PCB含量分布不均勻(0~13 mg/kg),要降低采樣的樣品數,就得犧牲監測結果的置信度(如從95%降低到90%),或放寬監測結果的置信距(如從1.5 mg/kg增加到2.0 mg/kg)。
5.3.2由變異系數和相對偏差計算樣品數
N=t2s2/D2可變為:
N=t2CV2/m2
式中:N為樣品數;
t為選定置信水平(土壤環境監測一般選定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錄A);
CV為變異系數(%),可從先前的其它研究資料中估計;
m為可接受的相對偏差(%),土壤環境監測一般限定為20%~30% 。
沒有歷史資料的地區、土壤變異程度不太大的地區,一般CV可用10%~30%粗略估計,有效磷和有效鉀變異系數CV可取50%。
5.4布點數量
土壤監測的布點數量要滿足樣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絕對偏差、變異系數和相對偏差計算樣品數是樣品數的下限數值,實際工作中土壤布點數量還要根據調查目的、調查精度和調查區域環境狀況等因素確定。
一般要求每個監測單元最少設3個點。
區域土壤環境調查按調查的精度不同可從2.5km、5km、10km、20km、40km中選擇網距網格布點,區域內的網格結點數即為土壤采樣點數量。
農田採集混合樣的樣點數量見「6.2.2.2混合樣採集」。
建設項目采樣點數量見「6.3建設項目土壤環境評價監測采樣」。
城市土壤采樣點數量見「6.4城市土壤采樣」。
土壤污染事故采樣點數量見「6.5污染事故監測土壤采樣」。
6樣品採集
樣品採集一般按三個階段進行:
前期采樣:根據背景資料與現場考察結果,採集一定數量的樣品分析測定,用於初步驗證污染物空間分異性和判斷土壤污染程度,為制定監測方案(選擇布點方式和確定監測項目及樣品數量)提供依據,前期采樣可與現場調查同時進行。
正式采樣:按照監測方案,實施現場采樣。
補充采樣:正式采樣測試後,發現布設的樣點沒有滿足總體設計需要,則要進行增設采樣點補充采樣。
面積較小的土壤污染調查和突發性土壤污染事故調查可直接采樣。
6.1區域環境背景土壤采樣
6.1.1采樣單元
采樣單元的劃分,全國土壤環境背景值監測一般以土類為主,省、自治區、直轄市級的土壤環境背景值監測以土類和成土母質母岩類型為主,省級以下或條件許可或特別工作需要的土壤環境背景值監測可劃分到亞類或土屬。
6.1.2樣品數量
各采樣單元中的樣品數量應符合「5.3基礎樣品數量」要求。
6.1.3網格布點
網格間距L按下式計算:
L=(A/N)1/2
式中:L為網格間距;
A為采樣單元面積;
N為采樣點數(同「5.3樣品數量」)。
A和L的量綱要相匹配,如A的單位是km2則L的單位就為km。根據實際情況可適當減小網格間距,適當調整網格的起始經緯度,避開過多網格落在道路或河流上,使樣品更具代表性。
6.1.4野外選點
首先採樣點的自然景觀應符合土壤環境背景值研究的要求。采樣點選在被采土壤類型特徵明顯的地方,地形相對平坦、穩定、植被良好的地點;坡腳、窪地等具有從屬景觀特徵的地點不設采樣點;城鎮、住宅、道路、溝渠、糞坑、墳墓附近等處人為干擾大,失去土壤的代表性,不宜設采樣點,采樣點離鐵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采樣點以剖面發育完整、層次較清楚、無侵入體為准,不在水土流失嚴重或表土被破壞處設采樣點;選擇不施或少施化肥、農葯的地塊作為采樣點,以使樣品點盡可能少受人為活動的影響;不在多種土類、多種母質母岩交錯分布、面積較小的邊緣地區布設采樣點。
6.1.5采樣
采樣點可采表層樣或土壤剖面。一般監測採集表層土,采樣深度0~20cm,特殊要求的監測(土壤背景、環評、污染事故等)必要時選擇部分采樣點採集剖面樣品。剖面的規格一般為長1.5m,寬0.8m,深1.2m。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觀察面向陽,表土和底土分兩側放置。
一般每個剖面採集A、B、C三層土樣。地下水位較高時,剖面挖至地下水出露時為止;山地丘陵土層較薄時,剖面挖至風化層。
對B層發育不完整(不發育)的山地土壤,只採A、C兩層;
乾旱地區剖面發育不完善的土壤,在表層5~20 cm、心土層50 cm、底土層100 cm左右采樣。
水稻土按照A耕作層、P犁底層、C母質層(或G潛育層、W瀦育層)分層采樣(圖6-1),對P層太薄的剖面,只採A、C兩層(或A、G層或A、W層)。
9. 如何利用gis技術定量評價土壤侵蝕
首先你要確定評價因子,每個平價因子所佔的比重是多少。確定完評價因子後,根據每個評價因子進行GIS的空間分析,再把每個評價因子按比重進行疊加分析,最後出成果圖,顯示什麼地方的土壤侵蝕可能性或者是現狀嚴重等。這是一個思路,還可以做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