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如何看待《虎媽貓爸》這部電視劇
看這部劇之前,對其早有耳聞。作為主演的趙薇和佟大為,本身就是個人比較喜歡的兩位演員,再加上主題還是孩子教育問題,感覺這部電視劇是非看不可了。但是本著藝術是取之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原則,對其現實意義並沒有抱太大希望,只是想看個熱鬧。然而在看完全劇以後,其龐大的信息量,和其對現實的教育意義,還是使我頭腦有些發蒙,一時不知該從何說起了。
這部劇名字叫做虎媽貓爸,看起來似乎是以夫妻兩個作為共同的主角。但是看完才發現,畢勝男才是第一主角,作為貓爸的羅素,充其量只是最重要的一個配角(專注和稀泥)而已。既然畢勝男是絕對的主角,那就從她說起吧。
畢勝男的扮演者趙薇,是我一直都很喜歡的女演員。演員本身長的漂亮,個人事業上也很努力,從最近的作品《親愛的》和這部電視劇看,比之前演技的進步是很明顯的。然而喜歡演員是一回事,回到這部劇來看,可以說前在二十集,我對於畢勝男這個角色是恨到骨頭里去的。神經病,偏執狂,不近人情,這些詞用來形容前二十集的她一點都不過分。作為一個天性好強,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可以做到這種程度,也算是極致了。為了茜茜能上所謂的第一小學,固執的換學區房,大鬧售樓處,「劫持」教導主任,推遲一年上學,辭職在家軍訓式教育等等,無所不用其極。很明顯,這是電視劇的藝術化手法,將許多現實中的情況,集中到畢勝男一個人的身上,反映出大城市的父母為了孩子上學問題,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與此同時,換一個角度也容易想到,父母們在孩子還未上學時,就已經帶給他們多麼巨大的精神壓力。 在唐琳出場之後,人物情感發生了變化,使我對畢勝男的看法也有了很大轉變。唐琳是羅素在大學時期的前女友,這次以國外教育專家的身份回國,目的似乎只有一個,就是「奪回本該屬於她的東西」。說的簡單點,唐琳在劇中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專注拆散畢勝男和羅素。然而編劇也很給力,怎麼刺激怎麼編,對於我這樣不愛看狗血劇的人,心臟真是有些受不了。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畢勝男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或者說為了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親自多次去向唐琳請教,也主動按照唐琳的建議,讀書學習提升自己。並且在各種事情的影響下,畢勝男開始質疑,雖然考上了好大學,大學畢業後事業有成,但是經常被噩夢驚醒,有輕度偏執狂和強迫症,「一點也不浪漫」,自己究竟算不算成功,質疑自己從小被父親的「必勝決」教育的究竟對還是不對。
最後,羅茜茜在各種教育方法的教育下,終於抑鬱了,天天不講話,偶爾發發神經。畢勝男也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教育方法,治好了女兒的兒童抑鬱症,並與唐琳合作,嘗試將這套教育方法向他人推廣。至於是不是能夠推廣成功,劇情並沒有表述,但孩子們在農場里,玩得都很開心。縱觀全劇,基本就是以畢勝男的心路歷程作為主線,一點一點展開劇情,並最終收尾的。而電視劇的主要沖突,就是來自於圍繞孩子的教育問題,各種教育理念的碰撞。後半段雖然有離婚,小三等狗血劇情亂入,甚至老一輩的長輩也開始存私房錢「養小三」,看起來和教育孩子這條主線有所偏離,但個人感覺這些內容,都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描述父母在受到社會影響以後,將情緒帶回家,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應該也算不上跑題。劇中茜茜姥爺告訴孩子,只要使用必勝決,好好學習,爸爸媽媽就能和好。然後茜茜就真的「和著了魔一樣」,天天背必勝決,天天做題到晚上11點,最終不堪壓力病倒了。雖然有所誇張,但是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劇中充滿了各種教育方式,比如奶奶的女孩要教育成公主,將來嫁個好人家;爺爺的孩子要學點國學,有文化修養;爸爸的快樂健康童年;姥爺的軍訓式教育;姥姥的寵愛溺愛任其自由發展。但是每一種教育都在劇中給出了反例。比如奶奶的教育理念,劇中就有姑姑被拋棄;爺爺的教育理念,劇中有剪宣紙當手紙;爸爸的,他自己就是反例,軟弱,沒有競爭力;姥爺的,學生聚會都不願意告訴他,甚至自己外孫女得了兒童抑鬱症;等等。劇中並沒有說哪種教育方式對,哪種不對。而是用劇情展開的方式,描述了各種教育方式有可能導致的後果。用畢勝男的話說,本劇似乎就是要「不同的教育理念互相沖擊,看看有沒有我想要的」。最終畢勝男找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但是很明顯各位家長並不會買帳,因為大家那麼辛苦的把孩子送到第一小學,很明顯不是為了所謂的「快樂成長」。對於這一點,劇中退休教育部長說出了事實:「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家長們也都是被逼的,相信這種情況以後會慢慢改變的。」 從角色的塑造的角度來看,畢勝男無疑是最成功和豐滿的一個。羅素作為貓爸,為了緩和婆媳之間的關系,天天和稀泥,兩頭哄,也算盡職盡責。很多人說他軟弱無能,沒有主意,我倒是覺得他這是捨生取義,大局為重。劇中也有他教育杜冰冰,拳打薛子峰,最後拒絕唐琳的橋段,說明他是一個有主意,明白事理,並且可以出頭的人。只是有虎媽在,他只用「好好玩游戲」就行了。唐琳這個人,之前說過了,專注拆散家庭。從劇情來看,她是一個自私自利,自作清高,不懂得珍惜,作為教育專家,卻連自己都女兒也不會教育的人。只會生活在回憶裡面,不肯面對現實,雖然出國留學,並有著令人羨慕的工作,卻應該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羅丹應該就是在奶奶教育理念下的小公主,長大了,嫁給了薛子峰。後來老公出國打拚,她自己在國內經營一個紅酒庄,天天也沒啥事,就喝喝酒,再找同學朋友八卦一下。然後薛子峰迴國要離婚,她哭的一塌糊塗,如果不是畢勝男幫她要資產,真不知道她怎麼要活下去,應該也算是失敗者。姥爺畢大千,一位村鎮中學教書四十多年的老教師,據他自己說,「後來又當上了校長」,看起來也是蠻得意的。他靠自己發明的必勝決,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學子,實現了大家成功的夢想。乍一看這樣的教育方式是美好的,為了以後的成功,小時候吃點苦也是值得的。但是拿羅素的話說「不是還有畢然嗎,你的成功率不是也才50%嗎?」事實也正如此,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從小抗壓能力強的,只是稍微會有點心理疾病,好歹也能上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比如畢勝男;抗壓能力差的,好一點的,像羅茜茜得了兒童抑鬱症,差的就像畢然,坑蒙拐騙,混子一個。電視劇到了後期,畢大千也開始了反思,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對不對,當然,沒有結果。然而從劇中姥爺的眼淚可以看出,雖然他的教育方式也許不夠完善,但是他對孩子的愛是如此的真實,代表了部分家庭的父愛形象,包括我自己的父親在內,不善於溝通,卻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
其他的人物就不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作為配角,有個別較為扁平的角色也在所難免。
現實總是殘酷的,但是有希望總歸是一件好事。這部都市輕喜劇,每一集,甚至每一個場景都充滿愛,母愛,父愛,夫妻之間,祖孫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等等,是一部充滿愛的電視劇;然而卻又每一集都充滿著沖突,一大家人天天打的不可開交,看的我大呼過癮(這是什麼心態?)。就是在這樣的愛與爭吵之中,既描寫出了血淋淋的教育現實,也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是一部腳踏實地的好劇,個人感覺非常值得一看。
B. 你認為虎媽貓爸的教育方式正不正確
本來教育就沒有絕對成功與否的定論。兒童是個體,並不存在於用一套固定的思維去教育,他就一定能成材。虎爸貓媽的教育方式,可能有不可取之處,但肯定有他成功的事例。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應材施教,根據兒童的特點和天賦,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提供機會,讓他得到良好的成長和學習環境,幫助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自主自我以及自強,學會生存和社交能力。
C. 你對虎媽狼爸的教育方式怎麼看
我對虎媽狼爸的一點點了解全部來自網路。虎媽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虎媽自稱「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虎媽的長女進了哈佛大學。狼爸的教育經驗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狼爸的要求,就會遭到嚴厲的體罰。狼爸用這種教育方法讓三個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一定程度上,虎媽是把女兒「罵」進了哈佛,狼爸是把孩子「打」進了北大。從這個角度上說,虎媽狼爸的教育方法就是打罵。自家的孩子自己教,各家的父母各有各的方法。虎媽狼爸的教育方法也許適合他們的「虎崽」「狼娃」,畢竟不同的孩子自有不同的秉性,有的孩子吃硬不吃軟,有的孩子服軟不服硬。單就考取名校這個目標來說,虎媽狼爸的「罵打」教育方法似乎奏效了。但虎媽狼爸之外還有許多父母也對子女慣用了「罵打」教育,卻不但沒有把孩子罵打進名牌大學,反而導致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所以說,虎媽狼爸的打罵教育僅僅是個例,沒有普遍性的意義。至少同為父母的我絕不會套用虎媽狼爸的打罵教育,就算這種方法也能把我的孩子罵進哈佛或打進北大,我也絕對不會這樣去教育孩子。
D. 《虎媽貓爸》教會了你什麼
認真看過幾篇高分影評,與其說是臉都不要的洗地,不如說是假裝站在客觀的立場呵護著自己的臉。這些人的論調基本可以概括為,現實就是如此,我們都是被現實逼的。快拉倒吧,剛享受完生活的強奸就往對方身上推個干凈,這種做法太婊子了。我這費半天勁告訴你,這樣生活就等於被生活強奸,你那邊嘴上很拒絕身體很誠實,一邊爽一邊幫生活說話,爽完了把責任都推給生活,自己一點兒問題沒有。生活沒有逼任何人,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在於你自己。這種人從來不會想,其實就是你愚蠢的虛榮心在作怪。按照這個邏輯,當官的貪污受賄,製造業制假售假,搞餐飲的昧良心賺黑心錢,連開個出租都敢跳錶多收錢,誰都只是想多掙些錢,大家一切向錢看,還不都是被生活逼的,還不都是被房價逼的,還不都是被物價逼的。對,都是社會的責任,你們都是好人。然後你們在這兒大談教育,怎樣呢,讓下一代繼續成為你們這種人,然後天朝就能一百年一萬年的繁榮昌盛下去。
我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教會孩子自信、禮貌、尊重、自由、民主、誠信,如果希望他變得優秀,就加一些堅強、專注、寬容、正義好了。我的兒子現在一歲多,假如將來他全部擁有這些美好的品質,我就覺得我的教育算是成功的,我不覺得他會成為一個多麼差的人。至於他每個月掙多少錢,住多大的房子,找什麼樣的媳婦,甚至我孫子是哪國人,隨他,這些並不是我的教育考慮的范疇。不唯金錢和成功論,生活中可以收獲很多其他,他自然會成為一種人,自然不會成為另一種人。我也不覺得孩子擁有這種達觀的認知後會混的多麼差。相反,我特想問一句,那些打五星的在評論里大談特談教育、成功學、正能量的,你們這么懂育兒,這么有辦法,這么唯金錢論、唯成功論、唯正能量,談起給孩子養成好習慣頭頭是道,怎麼從小楞沒給自己培養起優秀的基因,怎麼楞沒把自己教育成馬雲王健林呢,恐怕還沒我一個不思進取的閑散人員掙的錢多吧。
教育這件事,我始終覺得根本就不存在絕對正確的方法。說白了,其實最終也是看運氣拼人品的。你永遠不可能預知未來自己孩子身上會發生哪些人生故事,就像我們小時候也總是逆反父母獨斷的安排一樣,有些人最終實現了成功的人生,有些人沒有,回過頭來去尋找人生道路上失敗的原因,痛定思痛的給下一代出謀劃策,要知道漫漫歷史長河中,千代萬代的人類也正是這樣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但是多數人的成功不僅需要先人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摸索與開拓。說所有成功人士的養成都是偶然和必然的結合,這是含蓄和自謙的說法。
你覺得你爹是農民工或者你爹是李嘉誠這是偶然還是必然呢?
選擇教育方式如同看所謂雞湯成功學的書一樣,假設,某個成功的方法是絕對能成立的,所有人都選擇這種方法,就一定能學會么。假設,所有人都選擇某種成功的方法,假設,一定能學會,最終的結果就不會出現優良中差么。就說教育孩子,再牛逼的老師再牛逼的學校再牛逼的學習方法,一個班級幾十個人,也不可能所有人都並列第一名啊!總有人取得第一,也總有人要墊底,唯成功論可能會令考最後一名的孩子喪失對人生的信心,但實際上他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家長心裡也明白,我猜他們心裡想的肯定是,誰愛考最後誰去考,總之我的孩子不能是最後。這是對自己多麼自信又多麼自卑的表現。自信的是,憑什麼你的孩子就不能最後了,憑什麼別人的孩子就得比你孩子差,你特么算老幾。自卑的是,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到找工作到結婚生子,都不能承受一丁點兒的不如人,整天因為屁大點兒的事兒或者壓根不算事兒的事兒弄的焦頭爛額愁眉苦臉神經過敏,還不如別活了呢。找不到個車位就天崩地裂了,孩子沒上最好的學校就人生黯淡了,給自己這么大的壓力也不怕猝死。
有些人說了,追求優秀難道有錯么。
我的回答是,沒有,一點都沒錯。現在的問題變成,不追求優秀就成了有錯,彷彿必須要進取就成了正能量,法律規定了所有人必須要進取,不思進取就犯法了,就得拉出去槍斃。秉持這樣的教育理念,會造成越來越多的人走極端。因為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方法和技巧,花同樣多的時間,還是競爭不過人家,怎麼辦,我不勝利我就沒臉了,我不勝利我就對不起父母了,我不勝利我就不配活著了。只能走極端了,找工作可以託人送個禮啊,上醫院可以給大夫塞個紅包啊,到銀行辦理業務可以投個訴插個隊啊。這樣社會就都美好了都和諧了是嗎。難道這么長的劇一個好榜樣都沒有嗎?對,一個都沒有。這就是國產劇的特色。就這樣的世界觀輸出都敢沒臉沒皮的動輒拍三四五六七八十集。
比如網上報道城管小販打架,先是不分青紅皂白罵城管暴力執法,接著劇情反轉,罵小販違法經營在先,然後被人肉說小販家裡困難生活所迫,又紛紛點贊點蠟捐款獻愛心,沒多久又爆出善款被私自挪用不知去向,矛頭又一股腦轉向有關部門。
比如報道醫患矛盾,先是痛批醫務工作者沒有職業道德,接著又爆出家屬聚眾鬧事,故意敲詐勒索醫院,回頭一調查,家庭確實有困難沒有按時繳費,繼而又開始社會大討論不繳費醫院就不給治病是不是缺乏人文情懷,然後反對派站出來說都這樣醫院怎麼掙錢,不掙錢都喝西北風醫生護士都下崗誰特么給人看病,接著評論里就會出現各種害人害己的長壽秘方各種假冒偽劣來路不明的老年保健品。
沒有一個好東西。
我不贊同佟大為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不贊同趙薇的教育方法,既然所有角色的教育方法都不值得贊同,那麼追劇的意義何在呢。有人會說我太較真,明明是純粹看了放鬆的劇。我想,真要是看了放鬆,不會選擇這種反映現實的題材,真要是看了放鬆,去看綜藝節目豈不是更好的選擇。
說回教育孩子,我不希望他狗屁不通啥也不會,也不希望他犧牲童年成為裝腔作勢的小大人,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盡量避免不自覺地把孩子作為給自己爭臉面贏虛榮的工具。和媳婦討論孩子將來選擇幼兒園甚至小學的時候,我就想問,只要有不用給老師送禮老師也能無差別對待的就可以,我也不希望老師對我的孩子特殊照顧,只要別灌輸什麼誤入歧途的奇葩人生觀就好。考試成績,你覺得對得起自己的付出就好,不必強求,真的要用犧牲自己的健康,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去換一個第一名我覺得也大可不必,誰沒上過學啊,第一名第二名最後找工作也不定誰掙的多啊,掙的多也不定誰快樂啊,快樂也不定能找到媳婦啊,找到媳婦也不定能不能生出孩子啊,生出孩子也不定是不是自己的啊。假設真的什麼都給你得到第一,長大以後你一句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同樣可以毀掉父母的一番苦心。所以做父母的又何必找不自在呢。
可能光講道理不能顯得生動,我簡單舉個例子來說說這種教育帶來的效果,絕對親身經歷,絕對不添油加醋,看官隨便感受下。
幾年前我還堅持每天坐公交車上班的某天早晨七點左右,正值上班上學的高峰期。公交車上坐著不少小學生和學生家長。情願或者被迫,所有學生都拿著本書看。一個二三年級模樣的女生在大聲背單詞,不時被旁邊的媽媽把正確的讀音糾正成錯誤的。坐在她前排的家長聽了一會回過頭來對著初次見面的陌生人大談教育經驗,不時顯擺坐在旁邊苦讀故事的自己兒子的優秀成績。女生的媽媽不甘示弱,要求閨女現場背一段英文課文,女生一開始是拒絕的,卻也越來越順利的背下了整篇,起了興致乾脆站到座位上,宛如歌星開演唱會似的前後示意,謝謝叔叔阿姨謝謝爺爺奶奶那叫一個有禮貌,前後座幾個爺爺奶奶輩兒的根本不知道背的啥,卻交口稱贊這位家長的教育了不起,孩子將來一定有出息,眾人一齊鼓掌,司機也跟著叫好,車廂內其樂融融。我只是一言不發的目睹了這奇葩卻又日常的一幕。
沒人教會她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合適。沒人告訴她座位是公共物品踩在上面會影響別人使用。沒人告訴她開車時站立在座位上的危險性。似乎這些都不重要。這樣被教育長大,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會成為一個成績出眾的人,會成為一個積極表現的人,會成為一個融入社會的人。
我們總說社會上的不文明現象,孩子也好,大人也好,隨地大小便的,旅行不文明的,辦事情找借口亂插隊的,太多了,總說要改變,總說要懲罰,難不成要一代一代罰下去,沒人覺得根源出在教育上么。我們在教會孩子各種技能和各種知識之前,能不能為了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人類的幸福承擔一點教會他們公德和提升素質的責任呢。
父母尚且如此,拍手叫好的群眾尚且如此,你就能看出我們的教育多麼成功,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多麼有希望。
或許看起來不合時宜的只有我這類人而已。
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這些會像我朋友一樣對我嗤之以鼻,現在社會就這樣,你不這樣不行。對啊,這個我知道,我也有孩子,我最終也會選擇一種教育方式來對待他,但是,回到一開始所說的,我們看電視劇中出現的社會問題,不就是為了要減少和避免這種社會問題么,怎麼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了呢。
假如有一天,假如到了我兒子該上學的時候,我變得和劇中的父母一樣人雲亦雲隨大流,一樣逼著孩子去學習去考試去排名,我要記得自己曾經拿得起放得下過,也許到了那時,我只能告訴兒子,權當人生是一場大型電子游戲吧,我們就為了去爭一個排名來人間走一遭。起碼我知道,無論失敗與偉大,都是孩子自己的,跟父母沒有關系。
E. 如何看待"虎媽貓爸"這種家庭教育方模式
有利有弊,虎媽虎爸教出來的孩子大部分都性格外向,直腸指,不會委婉,這樣的孩子好處就是心理調節能力和獨立能力會非常強,但是這種性格很不適合職場,進入這樣,這種藏不住事情的孩子最容易被人穿小鞋,也看運氣吧,碰到對的人這種性格也是一種優勢
F. 如何看待《虎媽貓爸》中的這種教育模式
《虎爸貓媽》的這種教育方式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我覺得一個家庭都有一個軟一個硬的,這樣才能過好一家人,這種教育方式剛好軟硬兼施,我覺得挺好的。
G. 怎麼看待《虎媽貓爸》
《虎媽貓爸》整部電視劇就是圍繞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展開的,我想這種的電視劇對於我們80後這一代人的感受最深,感慨更多吧!一個家庭,獨生子女,六個人盯著一個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一切都是在為了孩子轉。
好在看完整部電視劇,感受到劇中的這個中國家庭中千千萬萬之一的家庭最終還是找到了適合他們孩子的教育方式,中間不乏各種的碰撞,種種的壓力,還有來自所謂的外國思想的入侵,但是最終還是找到了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
最好的方式方法並不是只聽別人說的,別人說的以借鑒參考,但不能死搬硬套,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式。
H. 最早研究父母教養方式的是誰
最早研究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影響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西蒙茲(Symonds)。他提出了親子關系中的兩個基本維度:一是接受,二是支配。父母影響進行的心理學研究可以分為四種:在精神分析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側重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系的研究;將學習理論的原則融合於精神分析理論,側重獎賞與懲罰的影響的研究;在社會學習理論指導下,側重父母的行為榜樣作用的研究;在習性學理論指導下,側重親子互動的生態性的研究。這是一種從父母教養行為的維度入手,探討某一行為維度或行為維度下具體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I. 虎媽貓爸哪種教育方式好
2011年,《虎媽戰歌》(中文名《我在美國做媽媽》)一上市,就風靡了中國大地。
為了學習最新家庭教育理念,我也參與了這股「搶購」 狂潮,為書的熱賣「推波助瀾」。學以致用,我是一個執行力比較強的人,一邊看書,一邊就開始效仿「虎媽」蔡美兒的「嚴格的教養方式」。一時之間,家裡硝煙彌漫,苗媽和苗苗形成了統一戰線,對我的「反常」舉動聯合抵制。
苗媽認為,孩子才三歲,應該讓她快樂成長。為此,我一度非常困惑:快樂的童年和成功的人生,哪一個更重要?
在苗苗上一年級是時候,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因為劇中的茜茜也是一年級,苗苗特別喜歡看。為了學習其中的家庭教育經驗,我陪苗苗前前後後看了兩遍。看後,有了很多反思,開始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教育方式傾向「貓爸」。
最大的變化,就是我開始研究親子關系對家庭教育的影響,關注以溝通的方法,引導孩子完成每日任務清單。從短期來看,效果不如以前,但是收獲親密的親子關系。
再後來,我逐漸結合中國式的「嚴厲家風」和西方式的「散養教育」,實行寬嚴相濟的方法,希望能夠吸收中西教育的優點,開啟新的家庭教育試驗。
在經歷了多次反復之後,我體會到之前我犯的一個錯誤,這也是大多數父母們常犯的錯誤:盲目地照搬書本,而沒有分析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01
文靜型
這種類型的孩子,適合貓媽羊爸式教育。
文靜的孩子多愛讀書學習,一般不需要家長督促。看過一篇報道,題目叫《初三女兒太愛學,不讓補課就絕食》,這屬於比較極端型的,天生學霸,當然,這跟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
由於缺乏自信,這種類型的孩子比較膽小,如果父母屬於虎媽狼爸型,經常對孩子進行「吼叫」式教育,孩子就會越來越膽小,甚至患上自閉症,這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要針對孩子的性格特徵,有針對性的實施教育,即個性化教育,這也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主要區別。
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行動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 通常文靜型孩子性格內向,長於思考。父母應該使用寬松式教育,鼓勵孩子大膽社交,增強自信心,爭取更多的機會,通過與其他孩子的不斷交往,文靜型孩子也會變得活潑可愛,至少是復合型性格。
02
活潑型
這種類型的孩子,適合虎媽貓爸式教育。
活潑外向型的孩子,有著積極的心態,遇到挫折不氣磊。 孩子的樂觀態度,源自父母的長久影響。如果我們樂觀地面對生活,孩子就會效仿我們,積極樂觀地處理問題。
主要問題在於,許多孩子其樂觀的表面,是為了引人注目,而並非自信的表現。這種時候,就需要虎媽式的管理,使孩子遇事冷靜,不盲目樂觀。
我有一個學生,性格活潑,數學成績優異,平時考試都是在130分左右,但是今年高考的時候,數學才考了80多分,嚴重拖了後腿。
這一案例說明,在適當的時候,活潑型孩子需要虎媽的嚴厲,使孩子避免浮躁,扎扎實實地學習,以免馬失前蹄。
很多表面活潑的孩子,內心都是比較脆弱的,極易受到傷害,需要貓爸式父母的親子溝通,給孩子一個可以停靠的溫馨港灣。
03
好動型
這種類型的孩子,適合虎媽狼爸式教育。
我們小時候,好動一直是男生的標簽。現在,好動的女生也越來越多。這種孩子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做事情的注意力比較短暫,屬於發散性思維,是老師們頭疼的對象。如果老師聽之任之,他們的好動特點會愈演愈烈,所以必須嚴格約束。
我遇到過許多這樣的孩子,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男孩,上課很難安靜3分鍾以上,一會就轉身與周圍的學生講話。經過私下裡與他溝通後,我發現這個孩子主要問題是表現欲較強,好動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其他同學的注意。
為此,我就乾脆任命他當紀律委員,滿足他的虛榮心。當然這官也不是好當的,首先要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沒想到他不但逐漸改掉了好動的毛病,工作也幹得風生水起。
在學校好動的孩子,在家裡多半也難約束自己。家長和老師必須互相配合,共同施壓,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小的時候的習慣養成,是一個艱巨的工作;而改掉一個不良習慣,同樣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對於後者,必須要快刀斬亂麻,雷厲風行,以虎媽狼爸式管理,才能奏效。如果父母心軟,不嚴格管理,好動的孩子很容易滑向「調皮搗蛋」。
04
發展期
最後,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也應該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明小的時候的教育非常重要,因為那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而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無論你相信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惡,在孩子小的時候,最好的教育模式,是虎媽狼爸式教育,這是培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
隨著孩子的長大,大概在上了一年級之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在開始虎媽貓爸式教育,讓孩子感受到一點「自由和民主」。
最後,孩子的心智越來越成熟,就需要貓媽羊爸式教育,以溝通代替「專制」。與孩子敞開心扉,深入交流,成為孩子「交心」的朋友。
現在,很多父母經常抱怨,孩子大了,打不得,罵不得,叛逆難管。最難的教育就是「青春期」遇到「更年期」,兩個都不理智,一言不合,就「劍拔弩張」,處理不好,會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育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尊重個性。
J. 看虎媽貓爸,反思怎麼教育孩子
一、溺愛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成長 「貓爸」總是習慣性的順從孩子,什麼事都替她去完成。以後孩子會形成依賴意識,會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可以不做,反正有爸爸給她做。明明自己可以去做的事情,隨著習慣的養成會變得任性,墮落。日後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甚至還會覺得別人為她做事是理所應當,沒有感恩之心。 二、溺愛會讓孩子孩子沒有自信 如果孩子一直處於溺愛的環境中,會變得唯唯諾諾,什麼事都過於依賴別人。一直享受愛而不懂得付出,日後會變得自私和狹隘,也不懂得怎麼和別人相處。遇到困難的時候會不知所措,覺得壓力大,心理承受力較弱,做什麼都很艱難。缺乏自信,沒有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 三、溺愛會讓孩子囂張跋扈 《虎媽貓爸》里孩子被帶到鄉下時,那股傲慢和無理的樣子真讓人生氣。被奶奶一直當成小公主養的孩子,很容易瞧不起別人。看到撿破爛的爺爺居然當著面就說:如果以後不好好學習,就和你一樣撿垃圾。孩子已經被寵壞了,常常眼高手低,看不起別人。日後很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 四,溺愛會讓孩子自私自利 父母過分的溺愛會讓孩子覺得別人的付出都是應該的,溺愛會讓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辛苦稍微有點不滿還會埋怨,情緒會變得異常。她不明白如何去和別人相處,怎麼去關心他人。父母若一直讓步,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後孩子會不懂得寬容和感恩,很容易目中無人,為所欲為。 五,溺愛會讓孩子軟弱無能 長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下,不知道什麼是苦,有任何困難都有父母為她解決。自己性格會變得軟弱,不愛說話。日後孩子會一點小挫折就一蹶不振。毫無原則的過度寵溺,對孩子有百害無一利,放開包辦的手,別一味溺愛孩子。 不管是「虎媽」還是「貓爸」,我覺得父母的教育要一致,成功和快樂要相互融合。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在教育方面要以孩子的意願為主,父母不能總是以高高的姿態去壓制孩子。劇中的茜茜聽到父母為自己的事情在吵架,委屈可憐的說:爸爸媽媽,你們不要吵架了,我會好好學習的。那一刻,我都感覺我的心在流淚。對於孩子,她只是希望有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如果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很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分裂,無所適從。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自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不能說誰對誰錯。這條路上大家都很茫然,誰也沒有一個標準的教育方法。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只能慢慢摸索,但我更希望父母能夠多注重培養孩子的人格建立,呵護孩子得心理健康。不要為了一些外在的因素強迫要求孩子。放開過多呵護的手,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快樂的人。父母要明白:一個美好的家庭環境,才能塑造一個健康幸福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自的個體,學做一個好父母比任何時候還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