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資本論的研究方法

資本論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7 08:56:27

Ⅰ 資本論有怎樣的研究

《資本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皇皇巨著,它所研究的主要是什麼呢?用馬克思在此書初版序言中的話來說,「我要在該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又說:「該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Ⅱ 資本論的主要研究方法哪些 怎樣理解《資本論》的抽想法

  1. 發生學!發生學研究方法是《資本論》乃至整個經濟學的根本研究方法。

  2. 《資本的生產過程》研究方法:歷史發生學(道,歷史生產→再生產過程)。

  3. 《資本的流通過程》研究方法:系統發生學(德,再生產→流通過程)

  4.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研究方法:現象發生學(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過程)

  5. 《剩餘價值理論》研究方法:認識發生學(道和德的認識形式,生活→認識過程)。

  6. 善讀善用《資本論》,同時,也要善於進行中華轉化;注意從中發掘中國元素,以開放的態度統一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創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國學馬克思主義」。一句話,沒有民族內涵和工作體式作為支撐,任何門類或流派的經濟學都將不可避免地淪為理論空殼,免除不了成為一堆邏輯的空殼。這是現代語境中「創建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必然要求。嚴格意義看,《資本論》是「12部史」:轉化史I、轉化史II、資本生產史;運動史I、運動史II、資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資本積累史;范疇史I、范疇史II、資本批判史。表明馬克思的航程乃是「歷史」到「邏輯」,再到「歷史」。它的內在的方法、邏輯和工作話語是「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這是中華條件下馬克思所說的「我的辯證方法」之工作語境。


——科學抽象法對應在「認識發生學」的層次,是認識批判方法。



參考文獻:

我為什麼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許光偉】
《政治經濟學報》2015年第4卷P214-230


許光偉:《<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第8輯,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5年。P16-P36

Ⅲ 《資本論》有怎樣的研究對象

《資本論》研究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其目的則是要闡明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客觀規律。《資本論》第一卷最初的德文第一版(1874年出版)共分6章:①商品和貨幣;②貨幣轉化為資本;③絕對剩餘價值生產;④相對剩餘價值生產;⑤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進一步研究;⑥資本的積累過程。

Ⅳ 如何理解《資本論》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於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麼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系。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狹義的生產關系,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只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占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苟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盡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系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於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從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系。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做「骨骼」,而把適合於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繫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其實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
《資本論》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1)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對方法論研究,我們還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與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完美統一,它必須是在唯物辯證法指導下進行的。
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是「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 [1]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相比較,它的特點在於遵循認識論的路徑,是由現象深入到本質,側重於分析的。從過程的角度看,在於是從本質深入到現象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充分地運用了經濟學說史上關於商品、價值、貨幣、交換、資本、土地所有制、總收入等等經濟形式的研究資料,充分地運用了商品生產發展,貨幣形式的演化,商業資本,工業資本、銀行資本、地租形式的變化,及工資、工廠制度、生產過剩,工人運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變化等等大量史料和現實的資料,深入並全面地探索尋找各種經濟形式的歷史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並運用經濟學說史上的實際過程驗證這些經濟形式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整個過程體現了馬克思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就是在對事物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由本質來反映說明現象,再現這一現象形成的過程,即是從理論上描繪、再現客觀事物的方法。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中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2]這樣一種「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就是運用唯物辯證的研究方法並通過思考,「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 [3]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一文中,對他自己的理論敘述方法作了簡要精闢的概括。他說:「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並把它當做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4] 由此可知,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反映法,通過這樣的方法來一一反映客觀的具體事物。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是敘述方法的基本形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這一方法,對經濟范疇進行推演,來建構他的理論體系。
(2)邏輯--歷史相統一的分析法
邏輯方法,就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內在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經濟范疇,來闡明社會經濟現象與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歷史方法,就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經濟關系和經濟過程時,按照它的歷史發展的真實進程來把握其規律。
縱觀《資本論》,我們不難發現它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馬克思說,在他撰寫《資本論》第一稿時,「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一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 [5]由此可知,馬克思在他撰寫《資本論》時,自覺地運用了邏輯的方法。列寧曾說:「不鑽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他的第一章。」 [6]
方法論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要堅持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的統一。運用歷史方法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必須排除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偶然現象和因素,以及各種曲折過程,從復雜的、曲折的歷史過程中,揭示出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性。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邏輯的進程要符合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它是社會經濟歷史發展過程的反映。馬克思從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出發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就是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相統一的具體運用。
(3)定量分析方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利潤、地租、級差地租、價格、剩餘價值率、固定資本、可變資本等像自然科學家那樣做出了精確的定量描述。馬克思本人曾經為寫《資本論》鑽研過數學,並盡可能地利用數學。馬克思甚至還說過這樣一句話:一種科學,只有在它達到了能夠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發展了。可見,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時自覺地運用了自然科學研究方法,運用了定量分析方法。
我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話來表明關於《資本論》研究方法的豐富性和發展性。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7]可見,對《資本論》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

Ⅳ 如何理解《資本論》的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

馬克思的方法論體系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即最高層次,是馬克思研究經濟學的根本方法或哲學基礎,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這一根本方法,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第二層次是政治經濟學的特殊研究方法,即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邏輯方法。馬克思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馬克思說的「抽象力」,就是指人腦的抽象思維能力。馬克思說的這種運用抽象力分析經濟形式的方法,就是邏輯方法。恩格斯認為,對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邏輯的方式是唯一適用的方式,有人把這種研究方法叫做辯證邏輯方法。馬克思的邏輯方法,是由一系列功能各異、相互聯系的具體方法構成的方法論體系,包括抽象和具體、簡單和復雜、整體和個體、內容和形式、本質和現象、一般和特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邏輯和歷史、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相統一的分析方法等。其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方法或科學抽象法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馬克思的科學抽象方法,包括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這樣兩個辯證認識過程。它透過事物的錯綜復雜的具體現象和發展過程,經過科學分析揭示出內在本質聯系,從而達到對具體整體的理性的、規律性的認識。馬克思從紛繁復雜的資本主義經濟現象中抽象出商品這個細胞形式,對商品的內在屬性、外在形式做了周密的研究,然後逐步上升達到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整體認識。 第三層次是敘述方法,或說明方法,即建立科學范疇體系的方法,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馬克思說:「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觀念地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象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3~24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可見,由抽象范疇上升到具體范疇的過程,就是建立理論體系的過程。 總之,馬克思研究經濟學所採取的抽象分析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從復雜到簡單,最終做出反映經濟現象本質的抽象規定。而《資本論》的敘述方法與上述思維的行程正好相反,它是由本質到現象,由內容到形式,由抽象到具體,由簡單到復雜,最終由抽象的規定再重新回到具體的綜合。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是思維活動的兩條道路。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進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但是,前後兩個「具體」的含義有著本質的差別,前一個具體「是一個混沌的關於整體的表象」;後一個具體「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

Ⅵ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怎麼樣的

  1.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其統一了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2. 例如《資本論》,第一卷採用了「歷史發生學的研究方法」;第二卷採用了「系統發生學的研究方法」;第三卷採用了「現象發生學的研究方法」;第四卷採用了「認識發生學的研究方法」。


  3. 首先是母子生長路徑的確立,其次是復雜性的系統關系,再次是現象生活,再次是語言生產。這個批判的歷史實踐過程。所以是「歷史實踐的批判方法」。


以上回答來自資料:網路詞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


總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不可避免地面臨任務:承擔創造性理解馬克思的作品,促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時俱進。這個歷史任務所以要求我們不僅需要正確理解和把握《資本論》的科學內涵,更為重要的是,也需要明確其「保衛的工作內涵」——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化、在繼承和創新意義上的具體發展道路和實現方法手段的選擇以及尋求中國經濟學原創的理論和思想。歷史既然已經將其過程「總體」呈現了出來,那麼,我們應當更多地使用歷史性質的方法來剖析歷史過程。



參考文獻:


《導言》的革命:事的科學和研究對象的確立——兼析"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問題,《江漢論壇》2015年9期


2.《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邏輯解析——文本問題、「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及其他,《當代經濟研究》,2015年7期


3.《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Ⅶ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資本論》是卡爾·馬克思寫的。它的問世,不僅完成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而且還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最為全面的科學論證。《資本論》第一卷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主要的著作。

它被譽為是馬克思一生最偉大的主要理論著作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資本論》是一部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光輝巨著,它是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它是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1843年,馬克思開始系統地收集資料研究政治經濟學。19世紀50年代與60年代是《資本論》的創作與完成時期。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這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資本就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會有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會帶來剩餘價值。它的中心內容就是剩餘價值。《資本論》有四卷,研究資本家怎樣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實現與分配問題。

《資本論》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英國。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與滅亡的規律,並不僅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適用的。《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它的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與滅亡的規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與發展,揭露了它的內在本質與矛盾,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與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它的基礎是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根據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科學地論證了無產階級必然要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與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斗爭。馬克思的思想武裝了全體工人階級,並在政治經濟學上完成了一個偉大的革命。全書所涉及的有關政治學、社會學、歷史以及文化的研究,都反映著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與階級斗爭學說。

《資本論》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以數學般的准確性證明這一發展的方向必然引導到社會主義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的確立。《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

Ⅷ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於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麼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系。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狹義的生產關系,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只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占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苟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盡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系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於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從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系。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做「骨骼」,而把適合於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繫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其實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
《資本論》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Ⅸ 什麼是資本論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
具體來說就是17c-19c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發展歷程
《資本論》的研究目的: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資本論》的研究方法:實證方法和規范分析(規范分析是建立在實證和認識的基礎上的)
《資本論》的研究結論:三個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體現為階級關系
資產階級通過資本的手段剝削了勞動階級
資本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才能運作

Ⅹ 闡述馬克思《資本論》的方法論

《資本論》是一部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光輝巨著,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列寧指出:「馬克思認為經濟制度是政治上層建築藉以樹立起來的基礎,所以他特別注意研究這個經濟制度。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就是專門研究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的。」 馬克思致力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使這門科學革命化。」 《資本論》的版本很多,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每出一版,都寫了序或跋,這些序言和跋文構成《資本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成為我們學習《資本論》的入門向導。有關《資本論》第一卷的序言和跋一共有七篇,其中前四篇是馬克思自己寫的,後三篇是恩格斯寫的。在這七篇的序言和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在這幾篇序言和跋文里,講到了有關《資本論》的許多重要問題。例如,關於《資本論》的寫作和出版過程,關於《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關於《資本論》的方法和結構,關於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以及學習《資本論》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
一、《資本論》是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
馬克思在大學本來是學法律專業的,但主要精力卻用在哲學和歷史的研究上。1842―1843年,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遇到要對物質利益問題發表意見的難事。當時普魯士萊茵省議會通過了「林木盜竊法」,公然侵犯貧民階級的權力。不久,馬克思又遇到摩塞爾河流域釀造葡萄酒的農民的經濟狀況問題。這些物質利益的沖突,是促使馬克思去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初動因之一。
於是,從1843年起,馬克思開始系統地收集資料研究政治經濟學,撰寫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資本論》的創作和完成時期。1857―1958年,馬克思寫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這是他創作《資本論》的最初嘗試,通常稱它為《資本論》第一稿。在這個手稿的基礎上,馬克思打算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書名分冊出版一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巨著,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六冊計劃」,包括《資本》、《地產》、《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第一分冊的書稿於1859年出版,但這個第一分冊只包括兩章,即《商品》和《貨幣或簡單流通》。這是「六冊計劃」中第一冊《資本》第一篇《資本一般》中的緒論性的兩章。在1861-1863年期間,馬克思接著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第二分冊,結果寫成了一個篇幅龐大的書稿,共包括23個筆記本。它開頭的總題目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而副標題是《第三章資本一般》,通常稱之為《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實際上是《資本論》的第二稿。在寫作這個手稿的過程中,馬克思決定以《資本論》為標題,以《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副標題,分四冊出版他的經濟學著作。從1863年8月開始,馬克思撰寫了《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三稿,其內容分為三部分,即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資本主義的生產總過程》。
從1866年初開始,到1867年3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完成了《資本論》第一卷的修訂和謄寫工作,同年9月在德國漢堡出版。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這部著作是我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 按原計劃,《資本論》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並不包括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內容。但是為了「聯貫和完整」,馬克思把《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的內容,也扼要地收入《資本論》中,其中關於價值形式、商品拜物教以及交換過程等問題,還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但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並不因此而失去獨立的科學價值。例如,關於貴金屬等問題,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已經作了詳細論述,而在《資本論》中就只是簡單地提到。所以,在學習《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時,不妨把《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對照著來閱讀。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馬克思繼續進行修改和再版工作,並幫助出版《資本論》第一卷俄文譯文,校訂法文本。同時,還積極收集材料,改寫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在他面前書桌上還放著正在修改的《資本論》原稿。
《資本論》是馬克思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二、《資本論》的研究對象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於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麼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系。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狹義的生產關系,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只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占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苟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盡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系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於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從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系。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做「骨骼」,而把適合於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繫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其實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
《資本論》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三、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在《第一版序言》的第10、11段和《第二版跋》的第5―15段,馬克思分析了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就是階級關系,因此政治經濟學具有強烈的階級性。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指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情況,是和當時階級斗爭的形勢密不可分的。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在資本主義出現以後才產生的。15世紀末,隨著早期資本主義商品流通的發展,出現了重商主義學派。從17世紀中葉開始,又出現了資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始於威廉?配第,發展於亞當?斯密,至大衛?李嘉圖而登峰造極。在法國,始於布阿吉爾貝爾,中間有魁奈、杜爾哥,最後有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於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尚未充分發展的時期,因此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生產關系的本質中去,揭露資本主義的一些矛盾,包含了一些科學的因素。例如,古典學派的最後代表李嘉圖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利益的對立在分配領域中的表現,「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說,只要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作歷史上過渡的發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後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階級斗爭處於潛伏狀態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有一個共同的錯誤,這就是,不把資本主義看作是一種歷史現象,而是看作永恆不變的社會,把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看作適用於一切社會的規律。這是由他們的階級立場決定的。所以,古典學派發展到李嘉圖時,「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1820年到1830年,「這是李嘉圖的理論庸俗化和傳播的時期,同時也是他的理論同舊的學派進行斗爭的時期。」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發表不久,就引起了批評,引起了李嘉圖學派及其反對者之間的論戰。有的人把它普及開來,有的人利用它來反對重商主義等舊學派,有的人把它作為反對資產階級的武器,有的人在捍衛李嘉圖學說的過程中把它庸俗化了。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當時這一論戰還帶有「公正無私的性質。」這是因為當時的大工業剛剛脫離幼年時期,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的斗爭還是主要的問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沒有成為主要矛盾。然而,這場論戰與18世紀下半葉魁奈死後、重農學派和反對者之間的爭論相比,已經遜色得很多。
1830年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中更替其支配地位的分水嶺。馬克思指出:「1830年,最終決定一切的危機發生了。」「法國和英國的資產階級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採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鍾。現在問題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違背警章還是不違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讓位於豢養的文丐的爭斗,公正無私的科學探討讓位於辯護士的壞心惡意。」庸俗經濟學局限於描述資本主義社會的表現現象,抹煞資本主義的矛盾,為資本主義辯護。隨著1848年革命而引起的英國工人運動的高漲,在英國出現了庸俗經濟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他的特點是折衷主義,妄圖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在分配領域實行某些改良,調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當時庸俗經濟學的另一派代表是法國的巴師夏,他代表熱衷於自由貿易的法國工商業資本家的觀點,企圖把資本主義描述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但是,在德國,「政治經濟學一直是外來的科學。」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分析,它以發達的資本主義關系為前提。在德國,長期的封建割據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缺乏生存的基礎。」所以,「德國的政治經濟學教授一直是學生,」只能抄襲英國、法國的作品,作為教條加以搬弄。1848年以後,資本主義在德國迅速發展,但這時又不允許對政治經濟學進行公正的研究了(即使是在資產階級視野內),因為英、法資產階級早已奪得政權,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資產階級已經感到了無產階級斗爭的威脅。因此,「德國社會特殊的歷史發展,排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德國取得任何獨創的成就的可能性。」
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建立真正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完成。因為「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後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這個階級和社會發展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夠公正無私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不受階級偏見的束縛,客觀地認識客觀經濟規律。具體地說,這個任務是由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來完成的。馬克思、恩格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在政治經濟學中完成了偉大的革命,創立了無產階級的、唯一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絕不是對經濟學的個別章節作零碎的批判,絕不是對經濟學的某些爭論問題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開始就以系統地概括經濟科學的全部復雜內容,並且在聯系中闡述資產階級生產和資產階級交換的規律為目的。」 。
四、《資本論》的方法論
在《第二版跋》的第16―27段,馬克思說明了《資本論》的方法論。
總的來說,《資本論》的方法就是唯物主義辯證法。但要真正掌握它,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馬克思說:「人們對《資本論》中應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例如,有人說馬克思是「形而上學地研究經濟學」,「是整個英國學派的演繹法」;有人說他用的是批判的分析法;也有人說他的研究方法是「現實主義」的,而敘述方法是黑格爾的「辯證法」等等。對於人們的種種議論,馬克思在第二版跋中作了回答,其中特別詳細引證了俄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考夫曼對《資本論》方法的評論。這段評論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馬克思特別注意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二、馬克思把社會運動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觀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三、這些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反而決定人的意志;四、馬克思特別強調研究每個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五、馬克思闡明了支配著一定社會機體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更高的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律,等等。對於考夫曼的上述評論,馬克思滿意地認為,他所描述的「正是辯證方法」。把唯物辯證法應用到政治經濟學中來,是馬克思的首創。「就本來意義上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 馬克思就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揭露資本主義矛盾,揭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立。
《資本論》的方法,不僅是辯證的,而且是唯物的。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已經「說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表現在,他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看作「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在研究經濟運動規律時,不是從觀念出發,而是從客觀事實出發。針對有人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混為一談的錯誤,馬克思指出:「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在黑格爾那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被顛倒了,因而他的辯證法是「倒立著的」,並且被「神秘化了。」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吸收了他的辯證法中的科學成分,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唯物辯證法。這兩種辯證法對現實世界起著不同的作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這是因為黑格爾運用唯心主義辯證法,企圖論證普魯士君主立憲制度的合理性,起著維護統治階級的反動作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則「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這是「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在肯定資本主義制度必然產生的同時,又論證了它滅亡的必然性。
馬克思把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運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創立了《資本論》的方法論體系。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
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運用抽象力。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這就是說,《資本論》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學使用的實驗方法是不相同的,因為《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關系,它既不能使用顯微鏡,也不能使用化學試劑,而只能運用抽象力。什麼是抽象呢?就政治經濟學來說,抽象就是從具體的、大量的經濟現象出發,經過思維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簡單的范疇。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馬克思這段話,對於如何進行研究工作,講得很清楚:(1)佔有材料;(2)進行分析;(3)探尋內在聯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由具體到抽象的方法。但這還不是抽象的全過程,在一定階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後,還要採取適當的形式,把研究的結果敘述出來。
什麼是適當的敘述形式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作了闡述。他在總結了政治經濟學史上的經驗教訓之後認為,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形式才是唯一正確的敘述形式。 這就是把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邏輯加工,並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敘述出來。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方法,是以詳細佔有材料並進行大量研究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於研究的方法。
五、《資本論》的結構
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這部著作的第二卷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後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給庫格曼的信中寫道:「全部著作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冊 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 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 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四冊 理論史。」 現在出版的《資本論》的分卷情況,和馬克思當時的設想不盡相同。《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馬克思繼續進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譯文校訂工作,並對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進行反復修改,但由於國際工人協會活動佔用馬克思大量的時間和他自己身體狀況的惡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時出版,他就逝世了。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繼承馬克思未竟的事業,把《資本論》「第二冊」、「第三冊」整理為第二卷和第三卷,並分別於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時,曾打算整理出版《資本論》第四卷(理論史),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願望,後來由考茨基整理出版。但是,考茨基把它作為一部與《資本論》平行的獨立著作,命名為《剩餘價值學說史》。總的來說,恩格斯對《資本論》的結構是沒有變動的,變動的只是分卷和名稱。
《資本論》以剩餘價值為中心貫穿全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本書都是以剩餘價值為中心的」。
《資本論》第一卷是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這是暫時撇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來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
《資本論》第二卷是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這是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來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
《資本論》第三卷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研究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資本、生息資本等)和剩餘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利潤、利息、地租等),這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資本論》第四卷是系統地分析批判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說,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學說史。
《資本論》中心突出,結構嚴密,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科學體系。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資本論》是「一個

閱讀全文

與資本論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指震動棒的使用方法 瀏覽:620
泡腳包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562
研究物質的重要方法 瀏覽:902
玻璃去除貼紙殘留膠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59
分開毛線簡便方法 瀏覽:389
九層塔的詳細種植方法 瀏覽:513
畢業論文研究方法如何體現出來 瀏覽:640
大數除法計算簡便方法 瀏覽:810
接地檢測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503
單開三孔控制安裝方法 瀏覽:445
回風取暖爐如何製作方法 瀏覽:52
問卷相關分析方法 瀏覽:309
賀卡立體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574
耳聾有哪些方法治療 瀏覽:879
小金毛弓形蟲治療方法 瀏覽:319
陽其參減肥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824
熟琵琶蝦怎麼保存方法 瀏覽:996
手機淘寶賬號賣家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65
計量資料可以用什麼研究方法 瀏覽:230
正六面體型晶胞計算方法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