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通過穴道治療大腸濕熱症
【穴道治療】
(1)按摩療法
[取穴]下脘、肓俞、天樞、關元、大腸俞、次繆、手三里、孔最、足三里、豐隆、太溪。
[操作]可重用按揉小腹收斂法,掌揉臍周消食法。配用揉壓俞穴止脫法。拿揉抖顫導滯法以推盪積滯,清利濕熱。
(2)推拿療法
[取穴]天河水,上三關,小天心,內、外勞宮。
[操作]推天河水,推上三關,揉小天心,揉內、外勞宮,清大腸。
(3)針刺療法
[取穴]天樞、足三里。
[操作]取足陽明經穴為主。濕熱症針刺用瀉法,以清熱利濕;飲食所傷,針
刺用瀉法,以調中消導。隨症配穴:寒濕:加中脘、關元;濕熱;曲池、陰陵泉;飲食所傷:內關、梁門。
⑵ 想要去除體內腸胃濕熱可以採用哪些方法
體內水分過多會影響身體的健康,濕氣遇冷則變冷濕,遇熱則變濕熱,遇風則成風濕病。水分流失也容易導致肥胖。確定體內水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一下大便。體內有水分,大便薄且不成形。當水分過高時,舌苔變得白而粘,舌緣變得參差不齊而厚實。身體內的水分過多,會使人睏倦,四肢沉重,沒有食慾,臉部黏黏不適,甚至出現腸胃疾病的症狀。
中醫認為,疾病治療的黃金期在沒有發病早期干預的情況下,一旦出現,胃不適,皮膚發黃,食慾不振,甚至有些檢查也能處理不例外,有濕熱是清濕熱,以梔子花大的時候為例,具有清熱功效,梔子大黃湯最終達到清熱除氣之目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消除酒的濕熱和食物。
⑶ 腸道濕熱症型治療方法有哪些
【中醫治法】
[治法]清熱利濕。
[方劑]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金銀花、茯苓、綿茵陳、藿香、車前子、木香(後下)、火炭母、甘草。
[用法]水煎服。水8杯,煮取3杯,泄瀉則飲。
【中葯處方】
(1)升陽除濕湯加減
[主治]腹痛,泄瀉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處方]蒼術、柴胡、羌活、防風、升麻、茯苓、陳皮各10克,神曲、山葯、炙黃芪各20克,炙甘草4克,蒲公英20克,黃柏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
(2)自擬溫腎澀腸湯
[主治]久泄不止,肛門有下墜感。
[處方]制附子、炮姜、肉豆蔻、五味子各6克,黨參12克,白術、補骨脂、訶子、白頭翁各10克,吳茱萸、炙甘草各3克,馬齒莧、鐵莧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
(3)二白苦艾湯
[主治]腹痛,里急後重,口乾不欲飲,不思飲食,身熱不揚,伴胸脅脹滿,小便短赤,肛門灼熱。
[處方]白頭翁、苦參各100克,白芍60克,艾葉30克。
[用法]上味洗凈,用溫蒸餾水浸泡1夜,首次用武火煎半小時,過濾取液;第二次再將葯渣加冷水適量,以能浸泡葯材為度,文火煎40~60分鍾後過濾,其葯液與第一次混合,續用文火煎熬濃縮到規定量(含上方1劑量/250毫升)後,每250毫升內加1%苯甲酸鈉0.2毫升,搖勻,放置1夜,再過濾分裝密封。成人50毫升/次,兒童每次2毫升。
(4)加味連梅湯
[主治]久瀉不止。
[處方]黃連、烏梅、西洋參各2克,阿膠5克,麥冬、沙參、石斛、木瓜各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上述用量為8個月的小兒之量,成人用量酌增)。
(5)加減化滯湯
[主治]下痢膿血,里急後重,苔黃膩,脈滑數或洪數。
[處方]生白芍30克,山楂18克,葛根、萊菔子各15克,廣木香、黃連、苦參各9克,肉桂3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葯液合兌,分2次溫服。服上方自覺症狀消失,便常規化驗正常後,應繼續服葯1~3劑。
(6)芍葯湯加減
[主治]久痢,濕熱不重而偏於氣血不調。
[處方]當歸、白芍各50克,檳榔、枳殼各15克,萊菔子、肉桂、甘草各5克,大黃7.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7)清熱化滯湯
[主治]濕熱蘊結腸,久泄不止。
[處方]白頭翁、生地榆各30克,黃連5克,黃芩、木香、檳榔各10克,赤芍15克,生大黃8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病重者每日2劑。
【針灸療法】
[取穴]天樞為大腸募穴,可調整大腸的傳導功能;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可通調胃腑氣機;曲池清陽明之熱,陽陵泉利小便以除濕,二穴合用以清腸胃之熱治濕熱之泄瀉。
[處方]天樞、足三里、曲池、陰陵泉。
[做法]取足陽明經穴為主。濕熱證針刺用瀉法,以清熱利濕。
⑷ 大腸濕熱證的大腸濕熱食療方
槐花大腸湯
【組成】豬大腸1條(約250克),槐花、金銀花各30克。
【製作】將豬大腸割去肥油,翻轉,用鹽洗去黏液,並用清水漂洗干凈;槐花、金銀花洗凈,納入豬大腸中,用線把兩頭紮好。
把裝有葯材的豬大腸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用文火煮12小時,調味即可。
【用法】隨量飲湯食肉。
【功 效】 清熱利濕止瀉。適用於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者。
甜菜粥
【組成】甜菜100克,粳米50克,味精、食鹽、香油、蔥、薑末各適量。
【製作】將甜菜切碎或絞取汁,粳米淘洗干凈,加水適量,先武火煮沸後,改文火慢熬至粥稠時,加入甜菜或甜菜汁煮沸片刻,再調入味精、食鹽、香油、蔥、薑末等調味即可。
【用法】每次1碗,早晚餐分食。
【功 效】清熱,解毒,止痢。適用於潰瘍性結腸炎濕熱者。
⑸ 腸胃有濕氣怎麼辦,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假如你說的濕氣是指便稀 四肢沉重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濕類食物或葯物 如薏米 健脾丸什麼的
⑹ 治療大腸濕熱症有哪些食療葯膳
【食療葯膳】
(1)魚腥草蒸豬大腸
[原料]鮮魚腥草150克(干品50克),豬大腸200克。
[做法]將豬大腸用食鹽揉洗干凈,去內壁附屬物,後用少許香油搓揉(為去臊味)後清洗干凈,再把洗凈的魚腥草塞進大腸內,兩端用線系緊,置盆中加入食鹽少許隔水蒸熟即可食用。1-2天吃1次,連食5次。
[功效]清熱解毒,潤腸通便。適用於腸燥便秘,熱結腹痛等症。
(2)馬齒莧檳榔飲
[原料]馬齒莧10克,檳榔10克。
[做法]煎水代茶飲。
[功效]清熱止痢。痢疾初起,發熱,便黃綠或膿血者。
(3)馬齒莧苦瓜粥
[原料]苦瓜100克,粳米60克,馬齒莧15克,冰糖100克。
[做法]將苦瓜洗凈去瓤,切成小丁塊,馬齒莧洗凈切碎備用。粳米洗凈入鍋
加水適量煮至米粒開花,放人苦瓜丁、馬齒莧末、冰糖,熬煮成粥。每日2次,每次1小碗。
[功效]清熱祛暑。適於腸胃濕熱痢疾,便稀或膿血者。
⑺ 大腸濕熱怎麼辦
大腸熱這個是中醫的病證,一般稱為大腸濕熱或陽明實熱,一般引起的原因較多,通常可以通過通腑瀉熱等辨證處理治療。如果伴有發熱、口渴、汗出、中醫脈洪大,一般可以通過白虎湯進行加減治療,這種適應於實熱證。如果為大腸濕熱下注,一般可以見到大便粘膩,伴有口苦、咽干、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通常可以運用清熱利濕、通腑瀉濁治療,可以通過枳實導滯丸進行加減治療。另外建議飲食方面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少熬夜,少喝酒等,因這些都是導致大腸熱的因素,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等。
⑻ 大腸濕熱怎麼調理
建議:病情分析:您好,大腸濕熱臨床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異常。多因感受外來濕熱,侵襲腸道,或因飲食不節,喜食肥甘而濕熱內蘊於腸,或誤食不潔之物,濕熱阻於大腸所致,本症屬實熱證。主要症狀是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指導意見:建議採用中醫療法進行治療,還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⑼ 一個人腸道濕氣太重如何解決
對於濕氣重的人來說,運動是排除濕氣的一個辦法。此外,飲食還應以清淡為主。對於祛除體內濕氣,專家建議,薏米是祛除濕氣不錯的選擇。熬煮薏米粥具有利於水消腫、健脾祛濕的功效。此外,茯苓也有祛濕的效果。取1至3克的白術泡茶喝,或用藿香製成的飲品都對祛濕有幫助。
另外,用中葯調理,徳鋪的濕清草茶,去除體內濕氣。還有推薦大家在材料中加入玉米、薏米、芡實、扁豆,這類食材有除濕功效。推薦食譜有:玉米排骨湯、冬瓜煲老鴨、薏米扁豆雜糧粥等等,大家可以在食譜中靈活添加。
減少濕氣有妙招
1、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濕食物,適當溫補,讓濕氣隨大小便外排。
2、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
3、注意室內的抽風和抽濕。即使衣服難干也不要勉強穿不幹的衣服。
4、不要久居潮濕之地,盡量不要到外面潮濕的地方勞作。
5、天氣好時要多出外曬太陽,適當運動。有太陽時不妨抓緊時間曬曬自己,曬曬毛巾、被褥,利用紫外線讓心情、身體、環境都不發霉,這也是祛濕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