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10歲女孩普通手機教學方法

10歲女孩普通手機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13 14:41:36

『壹』 因不讓玩手機14歲女孩離家出走,該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

這是個困擾很多當代家長的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出幾個點子就會立竿見影,需要長期形成一種機制或習慣。
首先,家長需要放下手機。自己整天抱著手機,卻一邊要求孩子不玩手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三歲兩歲孩子可能會聽,十歲八歲就會反抗了。因為不許玩手機離家出走的女孩,應該屬於這一類。家庭教育的氛圍非常重要,可惜現在的多數父母不懂得這一點。
第二,不要讓孩子過早受到手機的各種誘惑。這依然是家長的責任。有的父母,哄孩子用手機,讓孩子安靜也用手機,獎勵孩子還用手機,這是都是非常要不得的。
第三,社會要承擔起一定的責任。立法未成年人嚴禁使用智能手機,讓家長和學校有法可依,效果可能比現在的失控狀態要好很多

『貳』 十歲女孩開始叛逆了,應該怎麼疏導

10歲的「逆反」孩子該如何教育?「關鍵的四年級」家長需謹慎

四年級,其實很快就會迎來五年級,很多家長已經開始焦慮,已經在開始各種打聽小升初的消息。為什麼說小學四年級是關鍵期?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在初二"出現問題",開始展現明顯的適應不良,比如成績下降、厭學逆反、人際關系緊張,孤僻易怒等等,於是這時候開始著急,到各路尋找良方。但是很少有家長知道,孩子在初中表現出逆反,其根源往往產生於小學高年級階段(四五年級)沒有順利渡過。

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

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個性

孩子一般在 10 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崛起,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這一心理,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常常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與父母作對。

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故意與你作對,只是單純的不聽話行為,其實背後隱藏著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層原因。

自我意識正處在形成期,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但由於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錯誤的,因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會讓孩子的情緒、情感發生很大的變化。

面對這一情況,家長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 方法一:找准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

孩子會出現「煩死了」「好煩呀」之類的話語,而且這類話語的數量會一直上升。很多孩子在作文里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

一個孩子說:「媽媽讓我穿的衣服總是我不喜歡的;我喜歡長發,媽媽卻讓我剪成短發……媽媽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現。」

另一個同學說:「爸爸媽媽不讓我和同學玩,不讓我讀我喜歡的那些課外書。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

其實,孩子的煩惱並不僅僅是針對玩具、衣服、發型,或者是課外讀物,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當孩子真正的到理解和尊重之後,他的一切消極、叛逆的情緒都會消失。

例如,面對兒子並不如意的成績單,一對明智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xxx語文沒有考好,他已經做好回家挨「板子」准備。回到家後,他把成績單往客廳的茶幾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晚飯也是在戰戰兢兢中度過。

晚飯後,爸爸媽媽什麼也沒說,回到自己的卧室里看電視去了。孩子實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難道是爸爸媽媽沒有發現我的成績單?於是,他悄悄地來到客廳,在他的成績單旁邊,爸爸媽媽給他留了一張便條。

兒子:爸爸媽媽知道這次沒有考好,你心裡也很難過。你不必緊張,爸爸媽媽不會懲罰你,因為懲罰孩子永遠都不是目的。

爸爸媽媽相信你肯定不會放棄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試時,我們不要求你考得多麼好的成績,只要比這次的成績前進一點點,我們就會很滿意。

永遠都支持你的爸爸媽媽

讀了爸爸媽媽的便條之後,這個小男子漢在自己的日記里這樣寫道:

我是輕易不流淚的,但我被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尊重感動得流淚了。在拿著成績單進家門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與父母吵架的准備。但現在我知道了,那是沒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兒女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正處於情感的突變期,他們容易生氣、發火,但他們也容易感動。與送給他們貴重的禮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讓他們感動。

● 方法二:允許孩子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10 歲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系和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科學的方法應當是這樣的:

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心中的郁悶,只要孩子發泄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

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而此時,允許孩子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為孩子准備一個沙袋,允許孩子對著沙袋發泄情緒;允許孩子養小動物,當孩子不願意向父母傾訴時,可以鼓勵孩子對著小動物傾訴;鼓勵孩子跑步、做運動發泄情緒……這些都是幫助孩子發泄情緒的好辦法,但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認同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悲傷和軟弱。

● 方法三: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四、五年級是孩子情緒、情感的突變期,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是非、愛好有了明顯的分辨能力,然而他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說不會與父母溝通,而這恰恰是促使他們情緒惡化的原因。

要想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父母最先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有了負面情緒,沒有關系,說出來,看父母有沒有辦法。

案例:

在一個家庭中,有一個這樣的約定:任何一個人情緒激動時都不允許說話,而當他自己感覺自己的情緒不能控制時,他要大聲地喊「暫停」,然後用最合適的方法去發泄情緒,如做做深呼吸、到另一個房間里去安靜一會兒、出去散散步、打打籃球等。

當然,當有人大喊「暫停」之後,家庭的其他成員決不會去問他原因,或對他的行為做出任何評判,而是等他情緒穩定了,由他自己告訴大家,他情緒變化的原因。自從有了這個約定之後,他們愛發脾氣的兒子從來沒有情緒失控過。

這個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許孩子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同時又通過恰當的方式把這種負面情緒發泄出去。

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告訴孩子他在為誰、為什麼而學習

四、五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很多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甚至對父母常說的「要好好學習」等話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首先,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

在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孩子會更多地遵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從不會過多去想「為什麼」,他們認為家長和老師的話就是真理。但是,到了四年級後,孩子的思維能力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他們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不好能怎樣呢?

由於自我意識剛剛出現,這時候的孩子固執地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時,父母的嘮叨和命令不僅會令孩子感到厭煩,而且會給他們一種錯誤的信息:學習時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在為父母而學習。在這種錯誤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 其次,這與父母不了解小學階段知識的難度發展規律有關。

到了四、五年級,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很多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如果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責、打罵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厭惡學習,從而產生很強烈的厭學情緒。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處於哪個年齡段,你要想教育好他們,必須提前了解他們的心理。做父母的就應該提前向孩子灌輸「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觀念。

這樣,對於思維正在高速發展的四、五年級孩子來說,這將會促使他們的成績穩步前進,而不是厭學。父母要對孩子多些鼓勵,少些抱怨;多些表揚,少些批評。
孩子在四年級之前,或者在讀四、五年級的過程中,父母還應該提前知道哪些知識呢?或者說,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呢?

● 方法一: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他是在為父母而學習。父母越是逼著孩子去認真學習,越可能給孩子創造了拒絕學習、反駁父母的機會。

案例:

一天,媽媽下班回家,看到曉宇拿著課本在客廳里一邊看電視,一邊看書。她沒有像往常那樣勃然大怒,逼著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間里去看書,而是跟孩子打過招呼後,就開始忙自己的家務。

一會兒,曉宇沉不住氣了,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明天要考語文。」媽媽「嗯」了一聲,就沒再理他。他還在繼續試探媽媽,說:「可是,媽媽,我還沒有復習完呢!」媽媽還是「嗯」了一聲,又開始忙自己的事情。曉宇有點失望地對媽媽說:「媽媽,你怎麼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關心我了呀?」

媽媽放下手裡的家務,認真對他說:「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書。媽媽當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績了,可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書,在哪看書,是應該由你自己來決定的事情。」從此以後,曉宇對媽媽的態度深信不疑了。

當孩子試探父母時,父母的態度一定要堅定,說不參與就不參與。如果面對曉宇的試探,媽媽用責備的口氣對曉宇說「再不好好看書,就會考試不及格」「考不好會被老師懲罰的」……那麼,曉宇會繼續與媽媽玩這種「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學」的游戲。

● 方法二:告訴孩子——你要為理想而學習

現在有很多的家長這樣勸孩子好好學習:「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娶不到媳婦(找不到好老公)!」「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將來就會成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就要過很艱苦的生活!」……

也許父母們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來說服孩子要好好學習,然而,父母們卻忽略了這一點:四年級的孩子,正處於思維的高速發展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父母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他們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學習。
在幫助孩子樹立理想時,家長要特別注意一點,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身上,例如強迫孩子把某個不喜歡的職業當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據還子的特長和愛好,幫助孩子樹立理想。

●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如果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麼,媽媽就給你買什麼。」「考了這么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丟人,你還好意思要這要那!」……這種教育只能是害了他們,或者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蠻橫不講理,或者使他們的成績大幅下降,鬱郁寡歡,甚至走向抑鬱或自卑。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用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績。學習是學生的職責,學習好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做到的事情。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種各樣的物質來獎勵 TA,這樣只會讓你的孩子有個錯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
對待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首先不能打罵他們,其次要鼓勵他們,幫他們分析成績不好的原因,幫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並告訴他們:「只要學習一直在進步,成績是次要的。」
家長還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輕松地學習氛圍,如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學習……不要動不動就問孩子成績、放學後就催促孩子去做作業,這樣只能讓孩子有種錯覺:他是為成績而活。

● 方法四:父母對一至三年級的孩子不要太過嚴厲

在小學一至三年級,孩子是沒有理性思維能力的,父母要求什麼,他們就會做什麼,父母說什麼,他們就會聽什麼。此時,父母的嚴厲可以起到作用。

但到了四、五年級,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有了自我意識,當父母再嚴厲地要求他們去學習、再規定他們每次考試必須達到的名次時,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件很苦的事情,從而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對於那些還沒有上學,或者剛剛讀小學的孩子來說,父母們不要急於教會他們多少知識,也不要要求他們考多麼好的名次,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對 10 歲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總結的很好:

多問快樂,少問學習;
多問「這次考試中,你細心了嗎」,少問「這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問「你喜歡學……」,少說「今天我教你學……」

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

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多年的調查發現,四、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那些成績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學習成績會一直保持「好」的記錄;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難變得出色。

如果孩子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能夠經常品嘗到好成績帶來的樂趣,那麼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就能建立起來,就會喜歡上學習。對於那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如不愛思考、粗心等,也會積極地配合家長和老師去改掉這些壞習慣,進而培養一些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的好習慣。
但是,如果孩子在成績很差,或成績平平,他們就不會體會到成績所帶來的的成就感,進而就不會對學習產生信心,也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沒有動力、沒有積極性,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只能越學越吃力,越學越沒有信心。
由此可見,孩子在四、五年級取得一個好成績,他們更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產生學習的自信心,才能愛上學習,進而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一直都保持優異。

在孩子讀三年級之前,家長可以多問快樂、少問學習,但到了四、五年級,家長就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了。這種關注並不意味著家長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學習,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及學習的事情。而是說,在四、五年級這個學習成績即將定型期,家長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讓孩子體驗學習的興趣、幫孩子建立起學習的信心。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呢?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 方法一:經常給孩子「積極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來自於他們的自我激勵外,還需要來自於父母的賞識和鼓勵。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家長說他聰明,他就聰明;家長說他笨,他真的會變笨,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暗示」作用。
消極的暗示:「哪裡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課不是很好」;「我家這孩子,成績還可以,就是記憶力不好」……即使是家長對別人謙虛客套的說法,孩子聽到耳朵里,也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的評價。在這種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變笨、變差了。正確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記憶力不好,在學習方面真的有缺點,家長也千萬不可輕易批評孩子。

積極的暗示:「你很聰明」;「你在媽媽心中是最棒的!」「你將來一定是一個大人物。」

● 方法二: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

父母逼孩子去學習,雖然有時可以達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方法不能產生長效,而且孩子絕對不會心甘情願地去學習,尤其是到了四年級,如果父母再逼著孩子去學習,孩子就要產生逆反心理了。

明智的父母不是逼著孩子去學習,而是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變「要他學」為「他要學」!父母的言傳身教、創造一些學習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好辦法。

● 方法三:父母要謹慎對待「陪讀」

很多家長每天晚上都輔導孩子做作業、為孩子檢查作業,這種陪讀現象是毀滅孩子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最大「殺手」。

案例:一個作業次次都得「優」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看著滿是紅叉的試卷,老師找來男孩對話。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說出了心裡話:「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點做完,因為只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上網。」「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老師問。「不怕,因為媽媽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有一點點的錯誤,媽媽都會發現。」男孩自豪地說。

「那你遇到很難做的題怎麼辦?」「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訴媽媽我不會做,媽媽就給我講。」「媽媽給你講了,你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做嗎?」「我當時很明白,但是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在媽媽的提醒下我會做,要是沒人告訴我用哪種方法,我就不會做了。這次考試就是這樣,看著這些題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麼方法來。」

10 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很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畢竟是孩子,愛玩是天性,他們總想快點把作業做完,以便去玩,於是很多壞毛病便從他們的作業中體現出來,如:粗心馬虎、不認真思考問題、考慮問題不全面……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就會為此而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挨老師的批評。
但是家長卻剝奪了他們承受自然後果的權利,家長在為孩子檢查作業時,把他們的錯誤都指出來了。

這時,孩子就懶得去思考了,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就照著父母所說的答案寫上了,更不用說去改正壞毛病了。並且,當孩子有了依靠時,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都會明顯地降低。

孩子習慣的定型期

注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

國外一位研究行為學的專家做了這樣一項調查:專家分別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測試,這次測試的內容包括知識測試、能力測試和習慣測試。

測試的結果令這位專家很驚奇,因為他發現,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趨勢,但他們的習慣得分卻沒有太大改變。

專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小學的中低年級,而四或五年級是一個「分水嶺」。也就是說,在四、五年級之前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那這些好習慣將會伴隨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級之後,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惡習,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否則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關鍵:

首先,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四、五年級是強化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關鍵時期,過了這個關鍵期,這些壞習慣將不會輕易改掉。
其次,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特點來看,盡管這時的孩子意志力發展還只是初步的,並且是不穩定的,但在這個時候,孩子的意志力發展開始由弱到強,由他律到自律過度。孩子會通過克制自己,主動培養一些好習慣和改正一些壞習慣。因此好習慣的培養和壞習慣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最後,孩子在 10 歲左右,由於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孩子行動的動機開始由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轉化。孩子會努力地表現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評價。
家長在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改正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或者說,必須具備哪些教育觀念呢?

● 方法一:給孩子創造好習慣形成的好環境

任何一種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任何一種壞習慣的改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父母一定要記住這樣一條真理:孩子的好習慣越早培養越好。

● 方法二: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習慣10歲左右,孩子的大腦進入一個迅猛發展期,這時的孩子已經有了理性思維的能力。

再遇到問題,他們已經能夠做到理智思考、換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即是媽媽主動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們往往不能真正體諒媽媽的辛苦,當孩子年齡已大,他們懶惰、不體諒他人的習慣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樣暗示,相比都是無效的。而在理性思維剛剛出現的四、五年級左右,父母的這種暗示則是非常必須且必要的。
多方教育專家通過細心地觀察和研究發現,孩子在四、五年級左右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往往更具有持久性。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在四年級左右所養成的良好習慣,將會比孩子在其他年齡段養成的好習慣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靈。

生活習慣:勤勞、講衛生、講禮貌、有愛心、能夠體諒他人;
學習習慣:愛思考、細心、課前預習、課後復習;
性格:堅強、勇敢、樂觀、積極。

● 方法三: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好習慣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做家長的不能企圖孩子「一口吃個胖子」。利用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加法原則,讓孩子慢慢來。
壞習慣也是一點點改正過來的,這樣做不僅能保護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讓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戰勝自己的成就感,從而對自己的信心也會大增。

● 方法四: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需要家長的權威和毅力

父母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必須有一定的權威,在徵得孩子統一的基礎上,給孩子制定出一些「紀律」和「規則」。
美國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 21 天。但是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需要花費的時間比 21 天要更多,這就要求父母在糾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有毅力。面對孩子的耍賴、軟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協。

孩子道德情感發展的轉折期

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和社會評價能力

與小時候相比,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現出以下兩方面的差異:

1. 在道德認識方面,由具體、膚淺的認識,向本質的認識過渡。

2. 在道德評價方面,由只注意行為的效果,向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過渡。

● 方法一: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1. 預防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家長對孩子產生了某種固定的看法,對孩子的評價總受這種固定看法的影響。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孩子的行為。

2. 克服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也就是說,由於孩子出現了某些缺點,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優點,認為孩子「一無是處」;由於孩子有了某項優點,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缺點,認為孩子「一切都好」。
如果家長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總是誤解孩子,孩子就會變得十分叛逆。

● 方法二:杜絕打罵,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們偶爾打一打孩子,可能會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過後,父母再找個機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也許很快就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愛。但是,當孩子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崛起,父母再打罵孩子,孩子就要記仇了,並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促使不良道德行為越來越多。
從道德情感方面來講,父母的粗暴會使他們越來越叛逆,道德水平越來越糟糕;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則會使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從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

● 方法三:在孩子的行動問題上下工夫

一般來講,四、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道德原則分析和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開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沖動,並懂得基於一定的道德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但是,孩子還是孩子,他們在思想上懂得這些大道理,但他們的行動卻往往會跟不上。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認知教育和行為教育的結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為教育,讓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孩子在道德品質方面出現言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在這個時候,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而不是責怪和批評。
● 方法四:利用潛移默化的暗示法

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喜歡處於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崛起,他們的自尊心也在一點點增強,這個時侯,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讓孩子接受。
暗示教育法,能夠滿足四年級的孩子日益強烈的自尊心;能夠滿足四、五年級孩子不斷發展的自我意識;能夠使孩子感覺到平等、感覺到尊重,從而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點,以快樂的心情去與父母合作。

『叄』 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

1、首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都初中的時期也是青春叛逆的時期,最好不要給孩子買手機,畢竟他的自律能力還是比較差的。2、積極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整天玩手機的危害,比較現在這個階段,徐亞經常用到手機的機會是比較少的,所以孩子使用手機一般是游戲和聊天或者看視頻之類,真正用於學習的比較少,如果留有手機在家方便來人小孩打電話的就不允許孩子帶到學習。3、如果父母有時間多陪孩子,平時在家多與孩子去進行體育鍛煉或一些活動甚至家務勞動,在學校期間也多鍛煉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和體育鍛煉,只有一個家庭大家都不沉迷手機,都是過著健康的生活,孩子也會受到積極的影響。讓孩子學會放下手機,把注意力轉移到其它有益的活動上來。4、積極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學會正確利用他來學習、查閱資料,但不要過分依賴手機,在學習中先學會獨立思考,然後在通過網路來驗證自己的思考,然後在通過網路來驗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在網路上找答案。這需要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父母學歷低也可以在旁邊陪讀,也能起到監督教育的作用。

『肆』 14歲女孩,放假在家總是手機不離手,每天都要玩到很晚,咋辦呢

14歲的女孩沉迷於手機怎麼辦?

五、轉移注意力。

青少年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因此,如果減少他們上網,他們必須找到其他愛好來代替他們。家長們可以培養孩子的其他興趣特長,或者是帶孩子一起外出活動,例如游泳,打球,帶孩子爬山,旅行等。

14歲的女孩沉迷於手機的危害有哪些?

一、影響學業成績,影響能力提升。

孩子將時間花在手機上,在學習知識的最佳時間里荒廢了學業,也減少了學習其他技能的機會。沒有扎實的基礎支撐,未來很難走的遠。

二、影響孩子身體和心理健康。

屏幕時間(目前將使用電腦、看電視、玩電子游戲的時間稱為屏幕時間)增多,影響視力和睡眠,也影響了人們的大腦和身體,帶來許多與情緒、認知、焦慮等相關的心理狀況。有調查認為,經常接觸電子產品,抑鬱指數會大幅度提升,有些孩子還會出現暴躁、易怒、一根筋、容易走極端等情緒問題,嚴重的會產生心理障礙。

三、影響親子關系和同學關系。

手機成了孩子唯一的夥伴以後,和家長的溝通逐漸減少甚至不溝通。有時不知什麼原因就和家長大吵大鬧,嚴重影響親子關系。在學校可能跟原來的好朋友疏離,變得沉默寡言,心事重重。

『伍』 女兒十歲沉迷於各種手機游戲,作為父母該怎麼教育孩子

女兒沉迷於各種手機游戲,這種情況下家長就要及時採取一些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開導了。因為十歲左右的年齡,正是學習的重要階段,如果說因為沉迷游戲而耽擱了學習,那是追悔莫及的。

一,女兒沉迷於游戲,要想辦法讓女兒玩不到游戲,比如說不給女兒玩手機

女兒沉迷於游戲了,如果你覺得強行制止她玩游戲不好的話,那可以用一些巧妙的手段。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對她的手機進行限速,讓她玩游戲總是掉線,從而被游戲內其他玩家打爆。也可以在她玩游戲的時候,讓家裡面停電,分散她的注意力,從而讓她失去游戲體驗。

小編覺得,小孩子小時候沒什麼憂慮的事情,自然是想著辦法玩東西,現在游戲做得那麼好,肯定可以吸引一大批小孩子去玩。作為家長,要盡好監督的義務,不要讓孩子在游戲上浪費太多時間了。

『陸』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10歲的小女孩叛逆呢10歲的小女孩叛逆要怎麼教育呢

一個十歲的孩子,這個時候不是叛逆期,而是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受制於父母的專制管理。 事實上,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 是好事,家長要好好看看。

  第四,不要輕易否認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即使在你看來它是那麼不規范。 孩子有孩子的規矩,也許其中的一些規矩就是未來的規矩。

  第五,不要輕易否認孩子之間的友誼,即使有些孩子在你看來不是好孩子。 當我們把自己想像成孩子時,父母在這方面的干預往往是無效的,反而會引起反感。

『柒』 15歲小女孩沉迷於手機抵觸父母怎麼教育

盡量不要一直告訴她手機不好,這樣她會有抵觸心裡,之後的話就聽不進去,要試著接受她玩手機,如果太過於上癮很,看成績,告訴她如果成績因為玩手機下降,就沒收。因為我也是十四歲,如果父母反復提手機如何如何,反而讓我完全不想理他。溝通要在同一高度,不要把父母架子擺的太高,要聽聽孩子的意見,就算有冒犯也要等等再否決

『捌』 10歲女孩有喜歡的人怎麼引導 十歲女孩早戀怎麼教育引導

1、不要把事情放大,也不要給她扣上早戀的帽子不然孩子會有心裡負擔。

2、家長要以平常心面對,多和孩子溝通與交流。父母發現女兒早戀之後,首先要表示理解,然後用接納的心態和孩子交流,可以個孩子講講屬於自己的青春期,然後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

3、尊重孩子的隱私,不要偷看他們的信件,否則容易引起孩子的強烈不滿。有的家長知道孩子早戀之後就會偷看孩子的手機和日記,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不願意和家長溝通,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

4、加強對孩子的性教育,避免孩子做出出格的事情。如果孩子早戀了,家長要坦然地跟孩子講交往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教育孩子管好自己的行為,預防性行為的發生。

5、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聊天,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家長要聽聽孩子對早戀的看法,然後給孩子講青春期的事,讓孩子正確對待早戀。

『玖』 10歲小女孩很叛逆,應該怎麼管教

說到反抗,這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人生過程,是每個家長都要認真對待的事情。一般來說,反抗的孩子有共同的特點,所以可以借用很多教育戰略來使用。我的建議是:父母對叛國有更多的了解。我發現,由於比較多的父母缺乏青春期反抗的知識,面對孩子的反抗時,顯得手忙腳亂,毫無耐心,

因此,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特別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時,可以嘗試教育侄子時的心理狀態。效果可能很好。要用關心代替責備。責備是很多父母使用的方法,經常是非不分。你可以想想,當同事或領導被不分青紅皂白地責備時,你有什麼反應?

『拾』 11歲女孩愛玩手機不愛學習怎麼教育

一、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孩子之所以喜歡玩,是因為他對玩感興趣,我們也可以通過提高他對學習的興趣調動他的積極性。簡單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是快樂的。
我們可以適當放寬對孩子的要求,在他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去批評他,及時對他取得的一點一滴的小成績給予肯定與鼓勵。同時,我們也可以寓教於樂,將一些知識融入孩子的生活與游戲中,激發他的探索心。平時我們可以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用功讀書的故事,鼓勵他向名人學習,使他明白只有用功讀書、好好學習,將來才能做更多他喜歡做的事情。
二、遏制孩子貪玩的慾望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可玩的東西越來越多,從簡單玩具到高科技玩具,再到電腦中的小游戲及網路中的大游戲,孩子似乎是「不得不」越來越貪玩。我們需要意識到,要遏制孩子貪玩的慾望,就要對他進行正確的引導。
首先,我們不要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我們可能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於是就會給他買各種各樣的玩具。我們不想讓孩子受委屈,於是只要他要,就一定會給他買來。這樣孩子玩的興趣不知不覺就被我們給擴大了,到後來自然就會難以控制。我們應該逐漸減少給孩子增加新玩具,引導他玩新游戲的機會。
其次,我們要有意識地對他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與稱贊,同時對他玩耍時取得的「成績」要採取一種冷漠的態度。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當他發現自己的學習成績能夠得到你的誇獎時,他關注的重心就會向學習偏移。
最後,面對對玩已經很痴迷的孩子,我們不能一下子就阻止他去玩,而是要慢慢地減少家中能激發他玩的慾望的事物,減少他玩的機會。同時,適當增加一些與學習有關的物品,比如各種知識類書籍、地圖,或者一些激勵人學習的字畫、裝飾等。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改變家中的氣氛,用一種文化氣氛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幫孩子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孩子之所以願意玩而不願意學,有時也不全是因為他貪玩。在他看來,學習很難,記不住、學不會、弄不懂;可玩很簡單,隨便擺弄幾下就很有意思了,這樣的孩子總是逃避學習,所以他學起來才會那樣磨蹭、拖拉。因此,我們也要注重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幫他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使他不再對學習感到頭疼。
我們可以先和孩子交流一下,看他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如果是他記不住,我們要幫他掌握記憶的方法;如果是學不會,我們就要幫他分析哪裡不會,要麼是我們給他講明白,要麼是讓他去請教老師或其他同學;假如她只是單純的覺得學習很累,我們可以幫他合理安排時間,讓他能勞逸結合。
總之,當我們解決了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提高了他的學習能力之後,再加上對他貪玩慾望的遏制,相信她就能夠改正學習「磨蹭」這個毛病。

閱讀全文

與10歲女孩普通手機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