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用唯物主義方法論分析消費主義

用唯物主義方法論分析消費主義

發布時間:2022-11-13 06:12:42

⑴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觀點

什麼是唯物主義-------論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2012-05-11 13:33 如果要想看清一個問題就不能單純的陷入對問題本身的討論中,否則就成為唯心和不
可知論。這也就是為什麼唯物主義強調要客觀的看待問題。只有客觀的對問題進行分析才
能的到回答。
達成這樣的共識我們就可以分析哲學是什麼了。客觀的講哲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哲學
不是在人類誕生時就產生的。哲學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人類的早期,人
更多是接近於其他動物的動物性多一些。而且這種動物的屬性在現代人類身上也沒有完全
磨滅。當人類的生命受到死亡的威脅時人類和其他動物都有著本能的反映。所以說哲學是
一門以人為基礎的,研究人與人所認識的自然,以及人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學科。要想真正
理解我要表達的內容只有客觀的看待人類,放大自己的認識觀,以第三方的角度來理解。像
人類怎樣看待動物對世界的認識過程一樣才能達到對自己的真正認識(對動物的研究有助
於對人類自身的研究)評價哲學就應該一定程度上跳出哲學,應用哲學就應該進入哲學。
混淆了這兩點就會陷入自我評價的循環中(如,我是什麼的問題)。

自然界 (物質,包括人類軀體和人類群體)
—(包含以下內容)—
——人類所認識的自然界——
—(包含以下內容)—
客觀存在——| ——人類社會(意識)
—(包含以下內容)—
——人類還未接觸到的自然界----

我們可以看到在放大了的認識觀中物質與意識都是一種客觀存在(即自然界)。我們在
哲學上所討論的物質與意識其實都是基於人類社會才有意義。如果沒有人類社會本身,很
多問題也就沒有討論的價值,否則這種討論就會陷入一種意識的漩渦不可自拔。無論物質
還是意識我們都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是相對於意識而言的,沒有物質就沒
有意識,沒有意識也就談不上會有物質。客觀存在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化的。
人類文明本質上講是人類意識的產物。物質文明是人類創造出來承載精神文明的工具。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得益於對這種載體的完善。不完善的載體必然導致人類文明傳承
的流逝與斷裂,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看到了許多出土文物而不知道它是怎樣做出來
的,我們看到了金字塔卻迷惑於古埃及人的偉大。這一切都是由於與文明關系最密切的精
神文明沒有隨著不完善的載體傳播下來。人類到現在還在不斷開發著文明的載體,這種載
體必須是人類通過勞動將意識轉換到人類所認識的物質上的產物。所以載體本身是物質的
,但是人類意識的重組,是人類能夠利用的物質在形式上的改變達到傳播意識的目的。所
有語言、文字、紙、磁帶、光碟都是意識的載體。
人類社會與人類群體的區別是在人類群體是物質的而人類社會是人創造出來的意識社
會。這種意識社會對於自然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只對人類群體才有意義。這也就證明了人
類是不能夠創造自然法則的。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自於人對客觀存在的認識,不斷的把新的
客觀存在加入到人類的物質文明裡來。這種基礎是不可動搖的。而人類社會的完善全依賴
於人類意識的組織與發展。單純的研究人類的哲學而忽略了自然科學對人類認識的發展就
和單純的研究意識文明一樣,在一定時期就會使文明止步不前,陷入意識對意識的死循環
中。所以一切忽略了對未知客觀存在探索的認識發展,單純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對人類的進
步是毫無意義的。唯物的重要性就在這里,脫離了自然科學對哲學的單純研究就是無意義
的研究,就會陷入意識社會的陷阱。堅持唯物就要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尤其是自
然科學的探索決定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馬克思說:沒有哲學我就不能前進。我們要說:沒有自然科學人類社會就不能前進。
中國古代就重視哲學的教育,甚至蔑視自然科學的發展。從根本上就束縛了中國人民
的探索與創造。正是這種對哲學的單純重視會導致文明的落後。自然科學是人類社會發展
的根本動力,社會科學是人類社會完善的手段。
這一過程可以描述為:發展認識——〉完善社會{這里的認識主要是對客觀存在自然
界的認識}
人類文明傳承的本質是意識文明的傳承。自然科學家是人類文明的導師,社會科學家
是人類文明工程師。
社會科學的發展根本上要依賴於自然科學的發展。電影文化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
證,是不斷推進的自然科學引導了好萊塢電影的發展。科幻影片的出現不僅僅是科技在電
影文化上的反映,從大眾的反映上來看我們對科技的接受能力和對未知的好奇顯然也是有
著共同的要求的。藝術可以完善社會認識但不可能推動社會的發展。藝術本身的發展也是
隨著科技而發展的。從原始的簡單樂器到近代的金屬樂器再到現代的電子合成音樂,無一
不印證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各種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產物不應該干擾自然科學家的工作,
前蘇聯的大清洗就是很好的例證。自然科學家追求的不是對已有物質文明的享受而是對人
類認識的開拓。自然科學的研究肩負著人類的發展使命是應該由全人人類共同支持的事業
。我們要培養的是崇尚科學的一代而不是崇尚經濟與政治的一代。科學技術是人類發展的
根本動力,經濟是人類社會完善的手段之一。
一切社會科學的研究都不能得出超自然規律或認識。
經濟是人類社會的產物,離開人類社會也就無從談起。政治,經濟,文化都是人類完
善自身的手段。最終目的還是為開拓人認識的自然科學發展服務的。與人類社會相關的產
物都不是客觀存在的直接產物而是建立在人類共同意識上的產物。這種共同意識不是由人
的個體能夠決定的,不以個人意識的變化而變化。只有當個人意識上升到被大多數人贊同
時這種個人意識才能夠上升為共同意識。意識是解決人類自身矛盾的產物,必須是由群體
產生的。認識可以由個體產生。
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人類個體+人類群體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意識的物質基礎。對錯
的判斷都是人的意識活動,這種意識是社會的、非個體的。(絕對孤立個體假設)恰好證
明了這一點。

絕對孤立個體假設(例:狼人)
一個不與其他人類接觸的人類個體的發展。這種個體可以形成認識,但是由於沒有同
類的交流這種對客觀的認識上升不到意識,也就是這種個體沒有人類意識。沒有意識也就
不可能完成主觀能動性指導的有意識的改造活動。其發展和我們見到的低等動物對自然的
被動適應是一樣的,永遠完不成人類的進化。所以人類必須是群體的,只有群體生存才有
交流,才能將認識通過交流上升為意識。人類社會就是人類意識的集合體。

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描述:沒由國家,沒有階級,按勞分配、不勞不得。人類的道德水
平達到前所未有的一致。但不是絕對的一致,在道德約束下每個人有著自己的個性發揮,
勞動分工高度發達。(個性不是個人主義)每個人都是很理性的消費者,所有的產品開發
也都是滿足人類的共同需要的,所以生產和消費達到基本一致。在這個群體中自然科學家
擔負著人類共同的理想,承擔著探索人類未知開拓人類對環境的適應的偉大使命。 所有的
資源都以科技為中心運轉,為了使全人類能在更多更好的環境中生存而努力。公有和私有
的對立並不屬於這個理想社會,每個人都是以共同利益為准則的個性發展。由於利益關的
一致所以公有的概念根本不存在。大家對社會中每個人的所得都是認同的,因為都是誠實
勞動所得,大家對分工也是認同的完全是按照個人能力的高低自覺從是自己能夠適應的勞
動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分配製度不是絕對平均分配(我們要否認絕對平均分配的存在可能
,由於人類的個別基因特徵則這種物的因素就決定了在人類發展任何階段的絕對平均分配
都是錯誤的)而是按照每個人理性的不同需要的按勞分配。並且每個人都將自己創造價值
的一部分自覺自願的貢獻出來為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消耗和科研做資源集中應用。
社會主義社會必然要與共產主義社會靠齊。由於社會主義社會存在歷史文明的差異所
以在無法完全消除民族,人種等不該有的分歧所以必然要求有代表這種利益的國家存在。
但是這里的國家不是階級矛盾的產物而是以實現平衡民族利益,消除種族歧視等人類對人
類自身不健全的認識為目的的機構。這種機構並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以人類的共同利益
為准由聯合國統一調配的,在這種兼顧不同國家利益的調配中逐漸實現人類利益的一致化


社會主義是形成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過度階段。是人類共同的發展過程,任
何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都必然出現社會主義因素。這種趨勢是共同的而不可能單
度存在的。階級的矛盾已經淡化並且逐漸消亡。國家不再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的本質
和職能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按勞分配是全人類的共識,不勞而獲受到全人類的摒棄,而
且分配趨向合理化,貧富差距逐漸縮小。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方法很多但都是一個漸近的長
期的過程,歷史證明過激的革命是不可能實現突然改變的。這種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
種是計劃與市場的結合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一種是市場與計劃的結合走市場社會主
義經濟的道路。計劃主要表現為國家的宏觀調控。

大人類觀,大認識觀。

(李陽 寫於2004年冬)

⑵ 用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分析當前經濟形勢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 88 周年,其中從 1935 年 1 月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主席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算起,掌舵 42 年。今年是新中國成立 60 周年,其中毛主席執政 27 年。今年是改革開放 30 周年,其中鄧小平掌舵 18 年。我是屬於 50 後,在《東方紅》的歌聲中成長,現在聽著《春天的故事》走向退休的道路。值此開展科學發展觀學習活動,談談自己的幾點學習體會。

一 、科學發展觀的源頭來自毛澤東思想問題

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對於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於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離開毛主席思想,而孤立地談科學發展是難以想像的。實事上,把馬克思主義提高到一個嶄新階段的毛澤東思想既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科學,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毛澤東思想中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毛澤東哲學思想、以及具體的一些思想,如統籌兼顧、論十大關系等。即使是毛主席的一些具體語言,如: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國民經濟的兩個拳頭,一個屁股。基礎工業是一個拳頭,國防工業是一個拳頭,農業是屁股。既對科學發展有宏觀上的整體把握,又有徽觀上的具體指導。

十七大報告把科學發展觀內涵用四句話加以概括: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些東西,任何一個方面,在毛澤東思想中都有深入的、科學的論述。科學發展觀應是毛主席思想的題中之意。喝水不忘挖井人,因此,要樹立科學發展觀,首先應確立 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否則科學發展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毛澤東是怎麼論科學發展的

從這次下發的學習資料來看, 毛主席論科學發 展的語錄共有 68 段,時間跨度從 1937 年 7 月的《實踐論》開始,至 1964 年 12 月《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結束。其講話的場合也分布廣泛。在這次學習資料中,摘錄較多的是 1956 年 4 月的《論十大關系》和 1957 年 2 月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兩篇著名文章。從這些摘要中可以得知毛主席在建國前後是怎麼論科學發展的。

1、毛澤東論科學發展的第一要義是發展。

發展,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生命線。因此,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始終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課題。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對此都作了不懈的探索,科學發展觀就是建立在這一探索的基礎之上的最新理論成果。

1937 年毛主席在實踐論和矛盾論中就論述了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引起了事物的運動發展。

建國後,在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時候,那時講發展,主要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 20 世紀 60 年代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建設。 1956 年,毛主席發表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著眼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出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觀點,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國情況的發展道路。 1957 年,毛主席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提出為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狀況,必須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並提出探討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問題。

後來由於種種復雜的原因,我國的發展走了彎路,出現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誤。但是上述思想並沒有過時,直至今日,始終是指導中國共產黨人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科學論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講發展,提出 「 發展才是硬道理 」 的著名論斷,突出強調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突出強調一定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 發展戰略,突出強調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形成鄧小平理論。但其理論中的十大方面基本論點來源於毛主席 1956 年的《論十大關系》。當然,鄧小平總結建國三十年的經驗教訓,在理論上有了縱深發展和具體實踐,如市場經濟、一國兩制等,這些都是鄧小平對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貢獻。

2、毛澤東論 科學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也是毛主席培育起來的黨的優良傳統作風。以人為本則是這一根本宗旨在發展理念上的貫徹和體現。

1945 年毛主席在《論聯合政府》中就提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各方面的建設事業需要大量的資金,需要人民盡可能地剋制自身的消費,從極其有限的物力和財力中節約出盡可能多的力量來集中發展基礎工業。即便在這種條件下,毛主席等領導人仍然十分關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問題。毛主席指出: 「 我國人民現在還要像蘇聯那個時候一樣,忍受一點犧牲,但是只要我們能夠使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都同時高速度地向前發展,我們就可以保證在迅速發展重工業的同時,適當改善人民的生活。蘇聯和我們的經驗都證明,農業不發展,輕工業不發展,對重工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經他提出、周恩來概括,還形成了 「備戰、備荒、為人民」 的經濟建設指導方針,在一個社會生產力落後、人口眾多的大國里,保證了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更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的基本目的,在短短 20 多年裡實現了人民生活從初步解決溫飽到總體實現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在這一發展的重要時刻,科學發展觀把 「 以人為本 」 作為發展的核心理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總之,從「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建設方針,到人民生活實現小康水平的奮斗目標,再到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清晰地勾畫出從毛主席思想中關於發展的論述到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發展脈絡。

3、毛澤東論 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之點。在毛主席等探索的時期,盡管沒有也不可能立即概括提出這些思想,但是仍然提出了若干帶有思想先驅性質的重要論斷。

中共八大確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通過糾正「大躍進」的失誤,毛主席認真聽取了陳雲的意見,強調:「在整個經濟中,平衡是個根本問題,有了綜合平衡,才能有群眾路線。」 他還提出:「我們要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平衡和不平衡,作為綱,來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 他也看到了經濟建設同保護自然的關系,指出:「如果對自然界沒有認識,或者認識不清楚,就會碰釘子,自然界就會處罰我們,會抵抗。」 他還看到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巨大壓力,提出:「我國是一個有六億五千萬人口的大國,吃飯是第一件大事。」 「我們這個國家有這么多的人,這是世界上各國都沒有的。要提倡節育,要有計劃地生育。」 他還指出:必須實行工業和農業同時並舉,逐步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和現代化的農業。過去我們經常講把握我國建成一個工業國,其實也包括了農業現代化。

科學發展觀所要著重解決的,主要是發展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以後面臨的突出問題,同時也對以往在發展問題上的成功經驗加以總結和概括。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這既吸取了毛主席等探索中提出的綜合平衡等重要論斷,也吸取了鄧小平理論和 「 三個代表 」 重要思想中有關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地區平衡發展、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等重要發展思路。

4、毛澤東論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統籌兼顧作為一項基本方針,是毛主席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正式提出的。當時提出這一方針的立足點,是中國擁有佔世界總數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口總量達到六億五千萬這一基本國情。毛主席說:「這里所說的統籌兼顧,是指對於六億人口的統籌兼顧。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 我們的方針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無論糧食問題,災荒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各種愛國力量的統一戰線問題,少數民族問題,以及其他各項問題,都要從對全體人民的統籌兼顧這個觀點出發,就當時當地的實際可能條件,同各方面的人協商,作出各種適當的安排。決不可以嫌人多,嫌人落後,嫌事情麻煩難辦,推出門外了事。」 統籌兼顧,也包括分配問題。他說:「 在分配問題上,我們必須兼顧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對於國家的稅收、合作社的積累、農民的個人收入這三方面的關系,必須處理適當,經常注意調節其中的矛盾。」當時提出統籌兼顧方針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由此出發,後來又進一步提出了若干個「並舉」,例如發展農業與發展工業並舉、中央積極性與地方積極性並舉、大型項目與中小型項目並舉等等,又叫作「兩條腿走路」。可見,毛主席提出的統籌兼顧方針,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兩點論」在建設和發展問題上的運用。

三、歷史的啟示

自中國共產黨創建以來,便揭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便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這一歷史進程,至今仍在繼續,而且正在繼續顯示出它的強大生機和活力。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開辟了相互銜接的兩條發展道路,其一是中國革命發展道路,其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探索中有兩大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一是毛主席思想,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們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這次科學發展觀學習中,想起毛主席說的兩句話,「一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二是黨指揮槍。個人對這兩句話感受很深,認為這兩句話是在新中國創建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的最大結合。

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其所以是錯誤,因為這些論點,不符合大約一百萬年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也不符合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體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種自然科學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歷史事實。

四、對我所如何科學發展的思考

1、本所歷史沿革

本所成立於 1952 年,2002年2月與常州市度量衡管理所、常州市計量產品技術研究所合並,2003年初與武進市計量檢定測試所合並。
2、本所現狀分析

全所現有正式職工128名,其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90名,高級職稱12名,中級職稱 39名。建立了165項計量標准和社會公用計量標准,其中最高計量標准121項。可開展計量檢定/校準項目308項和黃金珠寶鑽石、數控機床、防靜電接地電阻及計量產品檢測項目91項。

2008 年全年我所創收突破3000萬元,創歷史新高,目前本所正積極籌建流量中心、環保中心以及籌建新址,可以說我所即將跨入新的發展階段。

3、如何實現科學發展的思考

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越演越烈的形勢下,我所面臨三大挑戰(市場定位、人才斷層、資源不足)與三大機遇(搶先佔位、人員更新、規模投入)、三大轉變(結構轉變、人員構成轉變、觀念轉變)及三大瓶頸(人才、資源、結構(人均創收水平)),這是我所現階段的基本所情決定的。

(1)進一步推進管理模式轉變,推進精細化管理、強化執行力,使發展成本最小化,發展效益最大化;
(2)加快建設新項目,向新項目要效益;
(3)轉變人才模式,創建金字塔式的人才架構。
(4)加強質量控制,質量是我所的生命線。

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科學發展觀繼往開來,將毛主席思想科學體系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實現老一輩革命家的夙願 —— 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指明了康莊大道。

盡管我們在探索過程中走過一些彎路,受到一些挫折,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⑶ 試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

洛辰eng
備受矚目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總結
6,993 人贊同了文章
為你朗讀
9 分鍾
一、唯物論(三觀兩原理一方法論)10個原理

1、三觀:物質觀、意識觀和實踐觀

①物質觀:

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和變化之中,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不存在的。

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原理:

區別: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

聯系:靜止是絕對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運動的物質與時間、空間的辯證關系原理:

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或伸張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即具有長、寬、高三度。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即一去不復返的性質。

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一方面,物質運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離開了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時間和空間也離不開物質的運動,離開了物質運動的時間、空間同樣是不存在的。(人的時間觀念既有相對性又有可變性)

時空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是指時間和空間作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是客觀實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謂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是指時間和空間作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又是客觀具體的,它因物質具體形態和運動速度的不同而不同,因而是相對的。
時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時空的無限性是指物質世界的存在方式和發展的持續性是無限的,物質世界具有永恆性。時空的有限性是指物質存在的各種具體形態在時間和空間上又都是有限的。

②意識觀:意識的能動性原理:

第一,在認識世界過程中,意識不僅可以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可以通過抽象思維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意識具有指導性。意識可以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意識的這一能動作用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其一,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使人們的實踐活動獲得成功;其二,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使人們的實踐活動遭到失敗。意識的這一作用是意識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

第三,意識能夠反作用於主體,影響人的生理過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悅,對於其身體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

③實踐觀: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原理;自在世界與人化世界的辯證關系原理。

2、兩原理:

①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②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辯證唯物主義主張世界統一於物質,是指統一於所有物質形態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客觀實在性;世界的統一是無限多樣的統一,是包含著質的差別的統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運動和發展的充滿聯系的統一。

3、一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二、辯證法(一個核心,兩大特徵,三大規律,四對范疇)23個原理

1、一個一是指一個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②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④矛盾是事物發展動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統一中得以存在和發展。

第二,矛盾雙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從對方那裡吸收到了有利於自身的因素,從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進中共同地得到發展。

第三,矛盾雙方相互貫通,規定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

第四,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爭,推動事物的發展。矛盾的斗爭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變,一旦矛盾雙方的斗爭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會引起事物的質變。

⑤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

2、兩個二是指兩大總特徵:聯系和發展

聯系:

①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原理(聯系的含義和特徵);

②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

③系統與要素的辯證關系原理。

發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戰勝舊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進性,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脫胎於舊事物的母腹,它對舊事物採取了揚棄的態度,具有舊事物所沒有的優越性;社會領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擁護、支持。

②尊重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③唯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原理:世界的發展是無限的,而每一個具體事物的發展是有限的,世界的無限發展是由無數個事物有限的發展過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個三是指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1)質量互變規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事物,做到胸中有數,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統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掌握「適度」的原則,不能隨意超出事物所允許的范圍。

②質變和量變的辯證關系原理;

③改變了物的量的結構引起質的飛躍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規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辯證關系原理;

②辯證的否定觀的原理:

第一,辯證否定觀認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於事物的內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辯證否定觀認為,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否定是批判和繼承、克服和保留的統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滲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對立統一規律(又叫矛盾規律)見一個一。

4、四個四是指四對范疇:原因與結果,現實與可能,必然與偶然,現象與本質

①現象和本質;②必然與偶然;③原因與結果;④現實與可能。⑤形式與內容

三、認識論(三個一,一觀一論一方法)10個原理

1、一觀——真理觀

①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原理;

②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原理;

④真理的價值性與客觀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價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觀性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對客體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觀隨意想像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價值性是從真理對主體的意義和效用上考察,是對真理的作用、意義、功能的揭示和反映。第四,真理的價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觀性為基礎的。

⑤價值的主體性與客觀性的原理:

價值既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價值的客觀性表現在:價值必須以客觀事

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實基礎,人的需要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價值的主體性表現在: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是否能實現價值的滿足要以人的需要為基準,另外,同一客體對於不同的主體的價值滿足帶有主體的個性特徵。

⑥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原理(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2、一論——認識論

①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③實踐和認識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所謂具體的統一,是指認識、理論要同一定時期、地點、條件下的具體實踐相適應。認識、理論要根據具體實踐不斷地補充、豐富和完善。所謂歷史的統一,是指認識、理論要同不斷發展的實踐相適應,要根據實踐的變化而變化,不能落後於實踐。

④認識過程的反復性與無限性: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是認識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無限發展的全過程。

3、一方法——辯證思維方法。

注意:辯證思維方法、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唯物史觀(社會發展的因素、規律、特點和動力)15個原理

1、因素:

①人口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②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③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規律:

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從屬)。

②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原理)。

3、特點:

① 會形態更替的多樣性與統一性的原理;②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原理;③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原理。

4、動力:

①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②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③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④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⑤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⑥社會革命和改革推動著社會發展;

註:本章還有一個原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意義總結

一、唯物論的方法論意義:

1、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發展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出發,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觀成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客觀規律辦事。

2、要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一(也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其一,在認識世界時,由於規律隱藏在事物的內部,我們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認識、把握事物的規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時,我們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實踐目的的需要改變規律賴以起作用的條件,從而限制和防止規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意義:

1、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客觀、普遍存在的,要正視矛盾,不要迴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體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決不同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決矛盾時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點、抓關鍵、看主流。

2、尊重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要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一(也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3、唯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原理的方法論意義:我們在實踐活動中應該做到與時俱進。

4、改變了物的量的結構引起質的飛躍的原理的方法論意義:我們在實踐活動中應該既要看到量變又要看到質變,注意特殊量變引起的質變。

三、認識論的方法論意義:

1、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

堅持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做到堅持和發展的統一。

2、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發展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出發,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觀成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3、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的任務不僅在於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是辯證統一的。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決定了理論與實踐必須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達到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

四、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意義:

1、要尊重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2、要尊重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

3、要尊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

4、要尊重社會存在的第一性,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編輯於 2017-07-07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申請轉載
分享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_909___(已釋放)__
評論

猴子裝深沉


210
為什麼不能收藏,這么好的總結

趙毅


3
唯物論 :23455 有的書是23456 不一樣的是聯系的基本環節 大學公共課教材一般是五對 馬哲六對 認識論 :兩對 物質對意識 實踐對認識
查看全部 (193)

添加評論...
推薦閱讀
大學馬克思主義知識點整理
馬克思主義包括: 1、政治經濟學 2、科學社會主義 3、哲學:①黑格爾:辯證的唯心主義(合理內核) ②費爾巴哈: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合理內核) 馬克思主義哲學: 1、辯證唯物主義: (1)、…
吖車吖轟的文章 · 5 贊同
馬克思,拒絕承認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
李先生的文章 · 37 贊同
馬克思主義永垂不朽(一)
作為一名共產主義者,極端唯物論,馬克思從來都是我心中人類歷史長…
晚汐的文章 · 17 贊同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38條原理與方法論總結,高考復習好幫手!
愛分享的...的文章 · 14 贊同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怎樣認識物質世界
學半的文章 · 37 贊同
【筆記】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恩格斯)
林先生的文章 · 35 贊同
【考點速記】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金標尺教...的文章 · 54 贊同
【筆記】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蘇聯哲學)
林先生的文章 · 68 贊同
【筆記】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2
林先生的文章 · 20 贊同

⑷ 什麼是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

正確的消費觀應該有以下幾點。

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消費要根據自己的需要,而且要適合自己的需要。而且消費時要有主見,不人雲亦雲,不隨大流、追風頭。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綠色消費就是指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核心是可持續性消費。

4、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是一種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種具體的消費行為。

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
?1、正確的價值觀是為別人服務的人生價值觀。為別人服務的人生價值觀是真正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科學的人生觀,是能真正實現個人與社會的有機統一,且最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人生觀。
2、用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指導自己的人生,要求我們在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時,應當遵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原則。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積極認真,努力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他人為社會作貢獻;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豐富和發展,也為我們自身的完善和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3、同時,我們也只有在為人類服務的過程中,通過為他人創造幸福,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真正地實現人生價值。

⑸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1、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它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辯證唯物論批判了唯心論和唯物論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學的認識觀點和方法,以辯證的理論思維方式發展了唯物論,既承認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質,也承認了意識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辯證唯物論科學的解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人們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2、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是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5)用唯物主義方法論分析消費主義擴展閱讀

1、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是由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部分組成。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

特別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誕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它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真正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它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它是唯物主義的高級形式。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2、歷史唯物主義,亦稱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

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⑹ 唯物辯證法的內容(三大規律的內容及其方法論意義)

哲學定律
【正反律】有正面必然有反面;有正極必然有負極;有上必然有下;有左必然有右;有前必然有後;有新必然有舊。(中國王氏2020)
【對立統一律】對立雙方構成統一整體,相互依存,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存在。(中國王氏2020)
例如:在磁鐵中,N極和S極對立統一。在新陳代謝中,同化和異化對立統一。在商品交換中,買和賣對立統一。在經濟活動中,生產和消費對立統一。
【均衡律】不均衡的事物通過自發運動最終達到均衡。(中國王氏2020)
例如:水往低處流,達到水平後停止流動。
例如:熱量從高溫處向低溫處傳遞,達到熱平衡後停止熱傳遞。
例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起伏不定的價格在均衡律的作用下會自發地趨向均衡。
【興衰律】事物總是經歷由興到衰的周期性變化。(中國王氏2020)
【宇宙質能守恆律】宇宙的總質量守恆,總能量守恆。(中國王氏2020)

⑺ 消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如消費力問題,涉及管理學、人口學、社會學、商品學等多種學科;消費行為問題,涉及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市場學等許多學科但從本質上說,消費問題首先是經濟問題,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以勞動者的生活消費作為研究主體,以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與市場信息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以消費的實踐與經驗作為研究的依據,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現代統計學方法作為研究的主要方法。
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通過以下一些基本渠道和環節,闡明消費機能及其運動的規律性:
①在消費與生產、分配、交換的內在聯系中,探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消費性質、特點,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的地位與作用;
②從消費關系和消費力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中,探討消費者與消費資料、消費服務的矛盾運動和提高消費水平的途徑;
③從消費內部的不同側面即消費需求、消費結構、消費水平、消費方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中,探討消費的運動形態和效果評價標准;
④從消費需求、消費行為、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及其變動趨勢同社會主義上層建築的相互關聯中,探討國家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計劃、法令對消費的制約和指導作用;
⑤從中國與外國的消費理論與實踐的分析比較中,評價國內外消費經濟學的觀點、方法,探討消費運動的一般形態和一般規律,等等。此外,還可以單獨對微觀的消費活動及其規律進行考察,研究與分析單個消費者、單個消費者家庭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及其對社會生產的影響。

⑻ 高中課程,政治,唯物論的七條方法論

高中政治哲學原理方法論整理(辯證)唯物論
1.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②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1)一切從實際出發(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黨的指導思想、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工作計劃之間的關系,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於基本國情;說明社會主義既是物質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說明各地在發展經濟,在制定政策時須從本地實際出發。
2. 規律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方法論】: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各項工程、宏觀調控等工作中,要按規律辦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說明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根本點,正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說明當前存在的環境問題是由於人們沒有遵從客觀規律的結果。
3.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尊重客觀規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 <2>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方法論】: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類各項成功的活動都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合。如農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消滅病蟲害、防治SARS、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衛星成功發射科學上探索發現、各種工程的興建等等;說明在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是人們在發揮主觀能動性沒有遵守客觀規律的結果
(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和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不能主觀臆造聯系。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 說明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改革要配套進行;說明我國要處理好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經濟與教育、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說明當前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強,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說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說明我們要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說明我們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3.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2)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3)整體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著眼,又要搞好局部;說明在我國的改革和建設這些重大問題上,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說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中央的權威,又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發揮各地區的經濟潛能,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原理內容】: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2>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3>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看待一個人應當堅持變化發展的觀點;說明我國的改革事業是新事物,要用創新精神擁護和支持改革,積極投身到改革事業中去;說明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制度,看到兩種社會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說明要用發展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認識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是毛澤東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在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態度上,做到與時俱進,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5.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處理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的關系;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貫徹鄧小平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說明在我國經濟生活中,要正確處理市場與宏觀調控、速度與效益、效率與公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產與消費、經濟與教育、經濟與人口、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等矛盾;說明在我國政治生活中,要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等矛盾;在社會生活中,要正確處理謙虛與驕傲、先進與落後、成績與問題、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批評與自我批評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統一;說明在看待任何事情,要看到事物的利弊、好壞、取得成就和存在不足兩個方面,如網路,科技,基因生物,克隆等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
【方法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質的事物,因為「萬物莫不相異」;說明我國農村在致富的過程中,不同的地區狀況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說明我國城市企業在改革中,企業自身現狀不同,經營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與宏觀調控相結合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不同的地區、領域、部門、行業和不同的時期,二者相結合的范圍、程度和形式也應有所差別;說明在我國社會生活中,必須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不同性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說明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各個地方應該有所不同。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在這個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特殊性。在這個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普遍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原理也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即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結合起來。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說明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徵和基本原則,如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共產黨的領導等,又要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說明鄧小平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的辯證統一;說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具有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徵,而且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兩點論和一點論的統一;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說明在經濟建設中,要把農業放在重要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又要抓好糧食生產,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說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是轉換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說明國有企業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進一步放活國有小企業。
註:注意題目中出現的重點、主要、關鍵、中心、首要、第一、核心等詞體現這一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二者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質。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我國現階段,要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說明對待股份制,不能籠統地判定它的性質,國家和集體控股,股份制就有明顯的公有性質;說明國有企業從現狀上看,絕大多數向著提高經濟效益的方向發展,但也確有少數企業面臨困境和問題;說明建國後特別是二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績,這是主流,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困難;說明實行「一國兩制」以後的中國,國家的主體是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我國的國家性質仍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說明我國絕大多數黨員幹部是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這是主流,但是也確有極少數黨員幹部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所以要加強廉政建設;說明青年的絕大多數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註: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關系原理結合起來就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之中的重點)
10.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事物發展原因原理)
【原理內容】:<1>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2>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3>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又要進一步擴大開放,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說明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要靠自身努力,同時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說明企業發展既要轉換內部經營機制,又離不開一定的外部環境;說明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在條件的作用;說明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要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11.量變和質變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事物發展狀態原理)
【原理內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3>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1>堅持適度原則,控制量變的限度<3>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3>要重視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對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視量的積累,促成飛躍,而對於某些事情則必須堅持適度原則,防止盲目蠻乾的思想和行為;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去實現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說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幹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才能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說明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沒有明顯改變勞動力、土地和生產工具的數量,但是改變了勞動組織形式、具體分配形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就實現了農村經濟的巨大飛躍,從而證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的道理。有進有退,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提高國有企業的活力也體現了上面的原理。
12.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和方法論(事物發展趨勢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說明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在其發展前進的道路上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真正的歷史大趨勢;說明要站在發展的立場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進其發展壯大;說明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堅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滿懷信心地戰勝困難和挫折,向著正確的人生目標邁進。
13.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的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聯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離開兩點談重點或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應該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住重點和主流,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
認識論和實踐論
1.科學理論對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科學理論是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它能夠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初中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 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決定認識(理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惟一標准;認識(理論)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阻礙作用。
【方 法 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
【方法論運用】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是推動認識向前發展的動力;人類的各項工作中都要堅持實踐標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來自於實踐,在實踐中接受檢驗、豐富和發展。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
3、認識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擴展、推移
【原理內容】:從深度上說,認識需要不斷深化;從廣度上說,認識應當不斷擴展;從進程上說,認識必須向前推移。
【方 法 論】:反對思想僵化、認識固定化的觀點,反對一切停止、悲觀、無所作為的觀點。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
【原理內容】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方法論】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①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②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5、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在這種相互作用之中,人們不斷地改善著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實現著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這樣雙重的目的。
【方法論】 要求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②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③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
人生觀和價值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礙作用。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原理內容】(1)價值觀是人們在價值基礎上形成的如何斷定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准。(2)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①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不同。②價值觀不同,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3)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 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應用范圍】:說明不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說明先進人物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等。
3、集體主義價值觀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原理內容】 ①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確地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③它是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
【方法論】 要求我們 ①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②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③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方法論運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原則、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同時必須堅持以德治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
4、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原理
【原理內容】 在人生價值的兩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該是居於首位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因為: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
【方法論】 ①在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將貢獻與索取有機結合起來;②利用和創造條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發揚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③走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
【應用范圍】:說明人生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一些先進人物的價值正是體現在於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5.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闡述】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影響,社會的發展要靠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努力才能實現;個人活動受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6.個人和社會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闡述】人類結成社會而生活、存在和發展。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區別,不能等同。個人與社會相比較,社會更為根本,起著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展更需要社會提供種種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展。

閱讀全文

與用唯物主義方法論分析消費主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