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isd是什麼意思
isd指教學系統設計。
ISD(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即教學系統設計,ISD模型即教學系統設計模型,它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和知識,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並從中找出最佳答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
相關信息:
通常由企業高層管理者確定本企業所面臨的問題,由課程設計者利用ISD模型設計培訓課程,然後由培訓師將培訓課程內容傳授給目標培訓員工,並通過對目標培訓員工的測試,評估培訓效果,不斷修正和改進培訓課程。
ISD模型從理論上講,簡潔、有序而科學,能有效地知道企業培訓課程開發工作。然而,在實踐中,企業還要根據不同的條件、不同的需求,靈活地運用ISD模型,才能設計出最佳的培訓課程。
『貳』 addie模型的五個步驟
ADDIE模型的五個步驟:
1、分析:
ADDIE教程系統設計模型的分析階段要確定感知到的需求、證明實際存在的需求及確定中間的差距,通過分析使課程設計師和客戶達成共識。
2、設計:
ADDIE教程系統設計模型的設計階段開始於協議的達成或「合同」的簽訂(分析階段的成果)。設計階段會形成許多的基礎要素,這些基礎要素都會導向第三階段——開發階段。
3、開發:
ADDIE教程系統設計模型的開發階段的要點在於開發創建教學材料的方法和流程。開發階段中,開發者創建並整合設計階段構建的內容;程序員進行技術的開發及整合工作;測試者進行調試過程;項目根據反饋進行回顧和修訂。
4、實施:
ADDIE教程系統設計模型的實施階段的要點在於開發項目實施的程序。在正式實施項之前,許多課程設計師要進行預測試(pilot test)。課程設計師必須確定實施者(講師或助教),並讓學習者了解項目。通常情況下,講師、助教以及學員需要進行培訓。
5、評價:
ADDIE教程系統設計模型的評價階段是整個過程中最能體現培訓價值的,同時也是最見功底的步驟。評價階段包括兩個部分:形成性評估以及總結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在ADDIE流程的每個階段都要進行,而總結性評估通常在幾個項目實施之後進行。圖2是通用並且有效的柯氏四級評估法。
ADDIE模型的優勢:
ADDIE模型為確定培訓需求、設計和開發培訓項目、實施和評價培訓提供了一種系統化流程,其基礎是對工作和人員所做的科學分析;其目標是提高培訓效率,確保學員獲得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滿足組織發展需求;
其最大的特點是系統性和針對性,將以上五個步驟綜合起來考慮,避免了培訓的片面性,針對培訓需求來設計和開發培訓項目,避免了培訓的盲目性;其質量的保障是對各個環節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ADDIE
『叄』 第一代教學設計模型有哪些
1、迪克-凱利模式
2、肯普模式(最經典的)
3、尼文模式
『肆』 教學系統設計的理論
規定性教學設計理論
理論:由一系列的命題組成的,主要用以解釋和說明事件為什麼以它們所採取的方式產生和發展,命題則由與事件有關的概念及其互相之間的關系構成。簡言之,理論就是能夠用來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的一系列有組織的陳述。理論可分為規定性理論和描述性理論。
描述性理論: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可用「條件-結果」來表示。規定性理論:以描述性理論揭示的客觀規律為依據,關注達到理想結果所採用的最優策略與方法,可用「條件-策略」來表示。
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正是以達到教學目標作為出發點,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選擇和確定最好的教學策略,所以是一種規定性理論。
幾種主要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加涅的「九五矩陣」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瑞格盧斯等人的精細加工理論(ET)、梅瑞爾的成分顯示理論(CDT)和教學處理理論(ITT)、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等。這里主要介紹一下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一)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核心思想:為學習設計教學,認為教學應該考慮影響學習的全部因素,即學習的條件。加涅提出了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
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外部刺激——接收器——感覺登記——工作記憶——長時記憶——反應發生器——反應器——外部環境
其中,工作記憶可以直接指向反應發生器,且工作記憶與長時記憶之間有相互作用。
信息加工模型:加工系統或操作系統+執行系統+預期系統1、加工系統:主要由信息的接收器、感覺登記器、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組成。2、執行控制系統3、預期系統:預期是指,人的信息加工活動都是受目的指引的。
學習事件與學習過程的關系
加涅把學習結果分為五大類型: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
國內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發展可以從1987年《外語電化教學》雜志刊登第一篇有關教學系統設計的文章算起。另外,顧立民先生,中國《培訓》雜志特邀專家,曾就教學系統設計發表過主題演講「企業大學建設的基礎與靈魂:教學系統設計(ISD)」,現任上海匯旌高級合夥人,副總經理、兼學習發展研究院院長。
『伍』 教學模型有哪些
NO.1 組織常用的課程設計模型
1.ISD模型
1)ISD模型介紹
ISD(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模型,即教學系統化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和知識分析教學中問題和需求並從中找出最佳答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
(1)分析
對教學內容、學習內容、學習者特徵的分析
(2)設計
對學習資源,學習情景,認知工具,自主學習策略、管理與服務進行設計。
(3)開發
根據設計內容進行課程開發。
(4)實施
根據課程開發的成果實施培訓。
(5)評估
對開發的課程評估並形成評估報告。
2)組織ISD模型設計實例
下圖是ISD模型在組織培訓中應用的模型示例。
2.HPT模型
HPT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即績效技術模型,它通過確定績效差距、採取有效益和效率的干預措施,獲得所希望的人員績效。該模型強調對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選擇。
HPT模型的操作步驟如下圖:
3.CBET模型
CBET模型( Competency Based Ecation and Training Model),即能力本位教育培訓模式,起始於技術工人的職業培訓,基於職業崗位而開發,明確模式的教學基礎、教學目標和評價標准。
能力可以是動機、特性、技能、人的自我形象、社會角色的 一個方面或所使用的知識整體。所以,能力是履行職務所需的素質准備,通過培訓,可以使人的潛能轉化為能力。
CBET模型基於崗位的課程開發和實施流程如下圖所示:
CBET是以某一工作崗位所需的能力作為開發課程的標准,並將學習者獲得相關能力作為培訓的宗旨。CBET模型體現的能力觀是任務能力觀,它將任務或任務的疊加作為能力,但這種能力觀的應用有其局限性。
CBET模型的指導思想和課程開發方法說明,不同的人才類型存在不同的培養規格和課程模式,所以,不存在離開人才特徵的統一的教學標准。CBET模型應用於組織培訓中需考慮如下三個要素:
4.ADDIE模型
ADDIE模型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要學什麼(學習目標的制定)、如何去學(學習策略的應用)、如何去判斷學習者已達到學習效果(學習考評實施)。ADDIE模型的流程與內容如下:
5.DACUM模型
DACUM模型(Develop A Curriculum)模型是通過職務分析或任務分析從而確定某一職業所要求的各種綜合能力及相應專項技能的系統方法。
DACUM表是由某一種職務所要求的各種綜合能力(任務領域)以及相應的專業技能(單項任務)所組成的二維圖表,描述了專業課程開發的目標和從事該項職務必須滿足的各種要求。其中,「行」代表專項技能,「列」代表綜合能力。
DACUM包括名稱、任務領域、單項任務和任務完成評定標准四項內容。用DACUM法進行工作任務分析的流程如下:
DACUM方法適用於在活動過程中呈現固定性程序和重復性特徵的再生性技能,如鑽孔工序。但對於需要具備一定理論基礎開展的活動,以及同時呈現靈活性和變通性的創造性技能(如解決工藝問題),DACUM模型在使用中會有一定困難。
NO.2 世界著名課程設計模型
1.泰勒課程設計模型
泰勒是目標模式的代表人物,目標模式是課程設計的主流模式。泰勒基於對課程的規劃和設計提出了以確定教育目標為核心的課程理論。
泰勒課程設計的原理如下:
1)形成課程目標
在課程設計之初,首先需要回答「達成什麼教育目的」的問題,即要確定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的決定需要考慮學生、社會以及學科等的需求,並綜合這些需求形成暫時的課程目標。針對暫時的課程目標從教育哲學和學習心理學兩個方面進行過濾,進而形成精確的課程目標。精確的課程目標應當數量少而重要。
2)選擇學習經驗
選擇學習經驗,即確定需要提供什麼樣的學習內容或活動,才能達到之前確定的課程目標。
3)組織學習經驗
在選擇了眾多的內容或活動後,需要回答「怎樣將這些學習經驗有效組織起來」的問題,即組織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的過程就是要對選擇的內容或活動進行適當的分配、整合,並安排合理的學習順序,形成指導學習活動的教材。
4)指導學習經驗
指導學習經驗階段涉及到了實際教學活動的開展,即將課程通過教材內容或活動以及教師的教學引導,讓學生開展學習。
5)評估學習經驗
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後,需要對已經開展的學習進行評估,以判斷「是否達成了教學目標」,為後續的課程改善、調整或放棄提供信息支持。
2.塔巴課程設計模型
塔巴的課程設計主張採用系統、客觀、研究導向向的思路。塔巴將泰勒的課程設計的四段模式改良為七步模式,重點集中在「目標、學習經驗和評價」三個層面上,這與泰勒是一樣的。塔巴課程設計的七步模式如下圖:
該模式的根本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技能,即教學生如何思考。教師應當避免過多地向學生提供事先准備好的整套概括,應當讓他們學會獨立地處理信息以形成自己的概括。該模式定向於過程,提倡通過觀察形成各種推理類型。
3.斐勒課程設計模型
斐勒認識到泰勒課程設計模型為直線型模型,缺乏回饋,因此對其進行了改良並提出了圓環模式,如下圖:
4.柯爾課程設計模型
柯爾提出了一種具有實用價值且內容豐富的目標模式,該模式包括四項構成內容,即目標、知識、學習經驗和評鑒。柯爾的課程設計模型如下:
1)目標
學生的發展、需要及興趣,所面臨的社會狀況,學科性質和學習形態這三方面是確立目標的來源,同時,確定目標還要考慮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方面的內容。
2)知識
知識的構成要素來源於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統整、重復和順序原則是構建知識的標准。
3)學習經驗
學習經驗來自學習者同情境的交互影響。學習者藉助各種感官、肢體的參與體驗,其學習效果會更加深刻而持久。
4)評價
評價的目的在於確認是否達成了目標。進行評價所要收集的數據包括目標的可行性、內容與方法的契合性、學習者的需要與成就等。測驗、面談、考核等是評價的方法。
柯爾課程設計模型不足之處是,在學習經驗和評價之間缺少實施這一動態的動作。只有藉助於實施,學習者所學到的客觀課程內容才能轉化為主觀表現,以進行評價。
5.朗催課程設計模型
朗催提出的課程設計模式,主張課程發展要經過擬定目標、學習設計、評估、改進四個階段,各階段又分為若干細節步驟。朗催的課程設計模型如下:
6.詹森課程設計模型
詹森的課程模型將課程視為課程發展系統的產出,同時也視為教學系統的投入,並界定課程為「具有結構性的一系列預期的學習結果」。
詹森的課程概念模式如下圖:
詹森後來將自己的模式改良成為P-I-E模式,即規劃、實施和評價,詹森的鄂城概念應用於課程與教學時,共分為五個要素,即目標建立、課程選擇、課程結構、教學規則和技術性評價等。
7.瓦克課程實際模型
瓦克的自然模型比泰勒的目標模型更具有彈性,目標在瓦克自然模型中的重要程度較低。瓦克的自然設計模型如下圖:
8.史北克課程設計體系
史北克(Skilbeck)的課程設計模式屬於情境分析模式,是介於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的折衷模式,他的課程設計過程架構包括情境分析,目標形成,學程建立,詮釋與實施,監察、反饋、評估和重建五個部分的內容,具體如下:
1)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設計課程設計的脈絡和設計的可行性,課程設計者在這個階段需要收集包括相關教育制度、教師的基本資料、學習者的基本資料等在內的信息,並回答「課程問題和需要是什麼?我們如何應付它們?」這個中心問題。
2)目標形成
情境分析的結果是形成目標的前提。
目標描述包括教師和學生的行動(不僅限於行為取向)、預期的學習成果等。
目標的類型包括普遍目標、特定目標、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等,這些目標會暗示設計者的偏好、價值、判斷、優先性和強調重點。
3)學程建立
學程建立包括設計教學活動(內容、結構和方法、范圍、順序)、教材、合適的環境、人事調配和角色界定、時間安排、其他資源的供應。
4)詮釋與實施
詮釋與實施關注課程轉變時所遇到的問題,因為課程的引進可能會導致是否接受的問題,設計者應做好准備以應對可能會出現的不確定情況,處理混亂、抗拒、漠不關心等難題。
5)監察、反饋、評估、重建
該階段的主要工作是設計監察和溝通系統,構建評估程序,應付持續評估的實施,保證課程設計過程的連續性。
該階段設計者評估的重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評估學習者的學習潛能和表現;二是評估設計和實施課程的過程。評估結果會成為討論、反省和行動的依據。
9.迪金課程設計模型
迪金課程設計是一種行動研究模式,它主要是指澳大利亞迪金大學( Deakin University)所提出的批判性的行動研究模式。
迪金模式的行動研究構成了一系列反省性的螺旋,這個螺旋包括四個「過程時刻」,即普遍計劃、行動、行動的觀察、對行動的反省。這一模式的目的在於鼓勵參與者之間的討論和持續的實踐。
迪金的行動研究模式如下圖:
對於迪金行動研究模式的分析如下圖:
聲明:文章來源於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
\END\
『陸』 教學設計研究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徵聯系
國外的教學設計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起步,至90年代,涌現出加涅的「學習條件理論」、羅米索斯基的「知能結構論」、梅里爾的「成分顯示論」、賴格盧特的「精細加工論」、巴納斯的「宏觀教學設計論」、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學系統設計論」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教學設計理論。這些研究趨向於從不同角度,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尤其是用系統方法來探索教學設計問題,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從整體上綜合考慮教學過程的各種因素。雖然這些理論都是各自獨立地發展,但卻得出相類似的結論。因此,梅里爾等人將這些理論稱為「第一代教學設計理論」,簡稱ID1。
我國的教學設計研究起步較遲。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翻譯介紹了一些國外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出版了一些研究專著,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1992)和《教學設計》(烏美娜主編,1994)兩書。可以說,這兩本書已成為指導我國教學設計實踐活動的主要理論依據。90年代中後期,我國的教學設計研究者更多地轉向教學設計的應用和實踐研究。在1994年,教育部啟動了九五國家級課題「語文四結合教改試驗研究」。在何克抗、李克東教授的主持下,該項目的試驗范圍已覆蓋22個省市的近600所學校。素質教育思想、信息技術和建構主義理論是推動項目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其研究成果「主導──主體」教學設計方法的提出是我國教學設計研究的理論性突破。
如何更好地把握國內外教學設計研究的發展脈絡?本文擬從教學設計觀、學習心理學的影響、科學技術的作用等方面作拋磚引玉性的分析與推斷。
一、系統觀和設計觀
教學設計的思維方式主要來自於系統觀念的貢獻。教學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解決教學實際問題而創設一個有效的教學系統。從教學設計角度看,理解和解決教學問題的主要方法,長期以來採用的是系統方法。這一觀點充分反映在對教學設計的定義和設計教學的系統方法模型的認識方面。
美國學者肯普給教學設計下的定義是:「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各部分的問題和需求。在連續模式中確立解決它們的方法步驟,然後評價教學成果的系統計劃過程」。教學設計的代表人物加涅對教學設計的定義較為簡潔,「計劃教學系統的系統過程,稱之為教學設計」。我國教學設計專家烏美娜認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這個定義在我國有較大的影響面,但不難看出,它與肯普、加涅的定義是一脈相承的。如果加以分析和概括,可以得到教學設計的兩個重要特徵:系統方法和系統計劃過程(通常用模型描述)。
系統方法作為一種綜合方法,強調整體性和反饋性,對教學設計的啟示是:如何對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結構和功能進行整體研究,從而揭示出教學要素之間必然的、規律性的聯系,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如何在教學系統中,使教與學之間的信息與反饋正常進行,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控制。那麼,系統科學的原理應如何在教學設計領域中有效運用呢?由此又引出了系統方法轉化為可操作性的過程和程序的研究,於是出現了系統方法模型研究(又稱作教學設計的過程模式)的百花齊放局面。按模式產生的時間順序看,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過程模式有肯普模型[1]、狄克—柯瑞模型[2]和史密斯—雷根模型[3]。它們的共性是要求從整體觀出發,從環境或需求入手制定教學目標,發展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傳遞、評價,並有效地運用系統反饋進行教學設計修正,從而達到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這些模型所反映的步驟和過程具有很強的線性特徵,又被稱作線性系統方法模型。作為線性系統方法模型,基本體現了硬系統思維的特徵,都有一個較嚴密的設計程序,這為我們掌握基本的教學設計程序和規范提供了良好基礎,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按照希夫曼(SHIRZS.SCIFFMAN)的觀點[4],這些系統方法模型可歸到「標准系統觀」范疇。另外,我們還發現,教學目標、學生特徵、教學策略、教學評價是構成這類模型的基本要素。這也說明了該階段對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研究始終未跳出肯普構建的「目標—策略—評價」這個基本框架。
盡管肯普、狄克—柯瑞、史密斯—雷根等人的線性系統方法模型一直被奉為經典,各領風騷,但是近年來也受到一些質疑和批評。我們從系統科學的發展來分析它們的局限。一般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是系統理論、系統科學的第一批成果,它們幾乎都醞釀於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誕生於1948年左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三論都是運用系統的觀點從不同的側面(系統、信息、控制)研究同一問題的成果,有學者稱此三論為一般系統論。汲取一般系統論(又稱硬系統)營養的肯普、加涅等人的系統方法模型也深深打上了「相對的封閉性、穩定性和線性思維模式」等烙印。1990年梅里爾等人歷數了這些模型在運用中產生的問題,例如,內容分析缺乏整和性;由於系統的封閉性而不能有效地吸納有關教與學的專門知識;機械地使用系統方法,導致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等階段彼此互不相關,換言之,每個階段都使用各自的工具,保持各自的知識表徵形式,但對於前一階段中所發生的變化應如何直接引起下一階段的變化,卻未能提出相應的處方[5]。
70年代先後,出現了耗散結構、協同學和超循環三種系統理論,它們合稱自組織理論。此外,混沌學說、分形理論等,也從不同角度對系統的結構及其運動進行了刻畫。為區別貝塔朗菲最初的一般系統論,這些新的理論群被稱為「廣義系統論」。廣義系統論對教學設計研究是否會有積極意義?我們注意到,Johassen、Dowling、You等學者提出了教學設計過程充滿了混沌性,並對混沌在教學設計中的理論、方法及實踐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6]。他們建議在教學設計中引入混沌學的非線性開放系統、非決定論的不可預測性、正反饋圈等基本概念。我國學者也提出了「混沌基本理論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是教學設計發展的新方向」,以期能引起國內更多教學設計研究者的關注和研究[7]。
美國學者巴納斯(Bala.H.Banazhy)稱線性系統方法模型為微觀教學設計,它們的特點是:機械地使用系統工程的方法,預先確定行為目標,在確定的有限范圍內運行,呈現出穩定性等等。在研究了微觀設計的特點後,巴納斯提出了宏觀教學設計論。它的出現也是近年來開放系統思維和軟系統方法的產物。巴納斯認為,教育是一個開放的人類活動系統,是一個系統復合體,它與教師、學生、環境、政治、文化背景、國情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不是簡單線性的、穩定的,必須對教育本身建立一種動態的、非線性的、綜合的、整體的思維模型。宏觀教學設計與微觀教學設計的根本區別在於:後者立足於對已有系統進行分析、診斷和矯正;前者立足於更大系統的需求與條件,用系統與環境模型、結構與功能模型、過程與行動模型對未來系統作系統表徵(綜合描述)。宏觀教學設計論的系統方法模型強調非線性和動態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水平、四種系統環境和四種關系構成的三維設計框架[8];設計過程是反復的和螺旋式的,並與反饋和前饋相互聯系[9];分化—整和存在於教學設計過程始終[10];對系統中各個層次間的相互作用,強調協調與綜合[11];設計者、教師、教學對象和其他與系統設計有關的人員應共同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來[12]。
超越、展望和重塑是宏觀教學設計論的三個主要策略。巴納斯認為,不應該再對現有的系統進行改良,相反,我們應該超越現有系統;不僅要預測它,還應該重新認識它;不僅要改造它,還應該重塑它。我們著重介紹巴納斯的研究成果,不僅是要說明宏觀教學設計論是教學設計理論的重要發展,還希望在我國教育改革和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的發展契機的大背景下,該理論能對可能或正在出現的新型教育(學)系統(如網路教育)的探索發揮重要作用,幫助我們確定和組織社會中存在的教育機會和資源,將它們聚集起來,為所有人提供學習機會。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教學設計的系統方法模型研究,一方面在對線性模型進行完善補充,一方面在向非線性模型轉變,在微觀設計的基礎上,已發展起開放的、動態的、多層次的宏觀設計。這些研究反映了系統科學及其發展對它的影響,因此,可把這些研究歸屬到教學設計的系統觀范疇里。
前面提到,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教學實際問題。通常,問題可分為定義完善的與定義不完善的兩種。定義完善的問題有唯一正確的解,問題的初始條件、唯一的解以及解題的有限途徑,通常都是約定的。設計者遵循教學設計的規則與程序,只要一步一步進行操作,就可獲得定義完善問題的「最佳」設計結果。該過程是合乎邏輯的、理性的和系統的。在這時,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是統一、一致的。定義不完善問題則可能有無數個解。因為無論是初始條件,還是獲得令人滿意的解的過程與標准,都不可能十分清楚。在實際中,我們面對的教學問題基本上是定義不完善性的。這時,設計者採用系統方法,遵循一系列步驟,卻可能獲得了解決定義不完善問題的多種發現。如何解釋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的這種差異性呢?教學設計的另一本質問題不可迴避地擺在我們面前:教學設計的設計觀。
教學設計是一種設計活動,設計活動的本質就是為創造某種具有實際效用的新事物而進行的探索活動。創造性和直覺是設計活動的主要特徵。設計者作為設計活動的主體,對情景的分析和需要的描述,離不開技術與理性的思考,但是,設計者的創造性和直覺則對提出有關方案的設想極為重要。設計者的經驗、理論素質、風格、情感、洞察力等都會影響對問題的理解。理解的不同,則可能導致不同的方案。設計過程中通常存在著社會性交互作用。例如,巴納斯在宏觀教學設計論中提出的多方參與原則,即設計過程應包括各方面人士的參與協作,各方的利益、價值觀以及看法都統一被加以考慮,以產生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對於某些模糊性的教學情景,設計者沒有必要採用一般的規則和程序,可憑直覺對影響教學設計的因素進行歸並或簡化,這也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
對於教學設計的本質,多數學者傾向於強調它的系統觀,視教學設計過程為一個邏輯的、理性的、技術的、系統的,強調規則與過程的重要性。在實際運用這些規則時,設計更接近工程學,設計者更像一個工程師。也有少數學者把教學設計過程描述為一種創造性的過程。問題解決方案的新穎性及獨特性都來自於設計者的創造性,這時的設計者更像一個「藝術家」。我們認為,系統觀和設計觀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以機械地、片面地對待,教學設計過程是包含技術的與創造性的、邏輯的與直覺思考的過程,這正是教學設計的本質所在。
二、學習理論的重要影響
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為什麼會存在這種關系?對這個似乎已成定論的問題,做進一步的研究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准確地把握教學設計理論發展的脈絡。
從文獻檢索看,「學習理論是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已是公認的看法。它的邏輯依據是:教學設計是為了促進學習而設計教學策略,為了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必須廣泛了解學習及人類行為,而學習理論說明了學習是怎樣發生的,以及為什麼有的學習有效,有的學習無效,因此必須以學習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
我們可否進一步推斷: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理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理論的新成果會帶來教學設計理論的革新。
賴格盧特認為,「教學設計是一門涉及理解與改進教學過程的學科。任何設計活動的宗旨都是為了提出達到預期目的的最優途徑,因此,教學設計主要是關於提出最優教學方法的處方的一門學科,這些最優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發生預期的變化」[13]。在他看來,教學設計理論也可以被稱為教學理論。我國學者也有類似的認識,「教學設計就是把教學原理轉換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計劃的過程」[14]。
關於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關系,有兩種典型看法:相互作用論和推衍論[15]。相互作用論是指,學習理論的進展會影響教學理論的形成,同樣,教學理論的發展也會影響學習理論的研究。例如,阿特金森(Atkinson,1972)認為,教學理論的發展要闡述學習過程,因為在對學習有較深刻理解之前,是不可能制定真正有效的教學策略。但是,如果以為一種完善的學習理論是形成教學理論的先決條件的話,那他在教學理論方面將不會有任何進展。推衍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理論可以作為派生教學理論的基本來源。例如,布魯納(Bruner,1966)認為,「教學理論必須考慮學習與發展這兩個方面,必須同那些他所贊同的學習理論和發展理論相一致」。在他看來,學習理論是描述性的,而教學理論是處方的和規定性的。言下之意,教學理論是學習理論的進一步推衍。
在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學習理論對它的影響,也可以看到比較有影響的教學設計理論是由某種特定的學習理論直接推導出來的。
烏美娜教授在《教學設計》一書中,專門討論了「學習理論的發展使教學設計從萌芽到誕生,從起步走向發展」,指出「以行為主義聯結學派心理學為基礎的斯金納程序教學運動促使教學設計過程和理論的誕生和早期發展」。斯金納在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中,概括出強化作用、泛化作用與消退作用等學習規律。他在其理論的基礎上創造了「教學機器」,設計出「程序教學」的完整方案。程序教學重視作業分析、學習行為目標的分析、教材邏輯順序研究以及如何設計教學策略。在程序教學運動中,出現了專門的教學設計理論研究者,他們對目標理論、任務分析、媒體選擇、形成性評價等一系列教學設計問題展開了研究。這些研究為後來發展的教學設計思想提供了基礎。
加涅對教學設計理論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他所關注的重點是把學習理論研究的結果運用於教學設計。加涅被公認為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的折中主義者。他一方面承認行為的基本單位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心智活動。70年代後,他在對學習理論的探討中,試圖闡明學生的認知結構,並著重用信息加工模式來解釋學習過程。加涅按照學習的類型、學習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推導出他的教學設計原理。
加涅按學習的復雜程度,提出了八種類型的學習[16]。他認為,學習是累積性的。較復雜、較高級的學習是建立在基礎性的學習基礎上,每一類學習都是以前一類學習為前提的。這就是加涅的學習層次理論的核心思想。學習層次說對教學序列的設計有重要意義。因為前一層次的學習為後一層次的學習做好准備,這樣,教師可通過分析前一層次學習的結果,確定學生的內部條件。而且,這些學習層次呈累積的性質,是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一級一級建立起來的。因而在設計教學策略時,可以此為基礎,構成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模式(加涅,1979)。
加涅認為,不同的學習結果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根據學生在學習後所獲得的各種能力,加涅提出了五種學習結果[17]。加涅認為,設計教學的最佳途徑,是根據所期望的目標來安排教學工作。加涅對學習結果的五種分類,實際上就是一種教育目標的分類。
加涅在論述學習的類型和學習的結果時,都把學習作為一個過程,每一過程分成若干階段,每一階段需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根據學習的過程,加涅推導出與其相應的教學過程,該過程由八個教學事件構成[18]。加涅認為,教學設計的目的是要影響學習的內部過程,教學過程中的各項工作要與其一一對應起來。
我們只是把加涅的「由學習理論推衍出教學設計理論」作為個案分析。事實上,這並非一種特殊現象,賴格盧特的「精細加工論」和梅里爾的「成分顯示論」,亦未擺脫加涅的研究範式,反映出認知學習理論的研究背景,本文就不再贅述。
也許我們可得出如下結論:一種有效的教學設計理論必須是建立在有關的學習理論的基礎上。近三十年來,心理學發展迅速,碩果累累,已擴展到教學設計研究領域,影響著教學設計理論的形成,使教學設計理論帶有鮮明的心理學特徵。何克抗教授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提出教學設計理論研究應以心理學作為斷代原則。並根據該原則,把握住了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設計理論研究方向,同時結合我國教育實際和教育改革要求提出了「主導—主體」教學設計理論框架。我們也必須指出,一種合適的學習理論並不是產生教學設計理論的充足條件。學習理論可以為有效的教學設計理論的產生提供一般的方向,但教學設計理論的形成,還涉及其他變數,如科學技術,下面將著重討論這個問題。
三、科學技術的促進作用
目前已有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產生於多媒體、人工智網路等技術之前,沒有真正考慮那這些以交互性為基礎的技術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影響。在1990年,梅里爾等人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行教學設計的模型都將焦點集中於刺激要素的呈示上,由此產生的教學通常是消極的、非交互性的。顯然,探索新技術條件下,能夠充分發揮交互技術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模式勢在必行。
西爾斯和里齊(Seels,B.B.andRichey)在《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中文版的「序」中談到教學設計的發展:「建構主義的思路和新的技術支撐兩者結合,創造了新的設計與傳遞教學的途徑。」我們以建構主義學派之一的認知彈性理論與超文本技術的結合為例證。
斯皮諾等於1990年提出了認知彈性理論(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19]。所謂認知彈性理論是指以多種方式同時重建自己的知識,以便對發生根本變化的情境領域作出適宜的反應。其基本原理有二。
1.有在顯示多元事實時,才能以最佳方式對結構不良領域的現象進行思考。這是因為從單一視角提出的每一個單獨的觀點雖不是虛假的或錯誤的,但卻不是充分的。這就要求從多於一個觀點的角度檢查某一概念,這既能增強對該概念自身的理解,同時也能增強將這一理解遷移至其他領域的能力。
2.概念與案例構成多維與非顯性的「十字交叉」形狀(「Criss-crissing」of conceptual and caseland scape),達到對復雜知識盡可能完整的理解,即充分理解概念的豐富內涵並相對完整地覆蓋各種變化的、復雜的相關案例,從而使學習者獲得具有足夠彈性與靈活性的知識,以適應多變的真實情境。
認知彈性理論表明,以多種方式加以利用的知識,必須以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具有非線形特徵的超文本技術正是這樣一種適用於認知彈性理論的理想的學習與教學媒體。它可用於開發多媒體計算機支持的非線形與多維度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使學習與教學可視化、情境化,以幫助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注意不同情境中的重要特徵和相關信息。斯皮諾由此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隨機通達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這種教學方式遵循以下原則:
1.學習活動必須為學習者提供知識的多元表徵並鼓勵學習者自身對知識進行多種方式表徵;
2.教學設計應注意構建由概念與案例交織組成的「十字形」,以保證知識的高度概括性與具體性的結合,使知識富有彈性,以靈活適應變化的情境,增強知識的遷移性和覆蓋面;
3.教學材料應避免內容的過於簡單化,在條件許可時,盡可能保持知識的真實性與復雜性;
4.教學應基於情境、基於案例、基於問題解決,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建構;
5.作為教學內容的知識源泉應該是高度聯系的知識整體。
目前,有關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研究正方興未艾。我們深信,隨著現代的技術手段的發展,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將突破傳統教學設計假設的局限,開發出能有效支持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促進知識在新情境中遷移的教學軟體和課堂教學方案,並通過網路實現信息交流、資源共享,跨越時空地域開展網路上的協作學習。由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突出了學生中心的思想,何克抗教授指出,這種新的教學設計理論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它的全部理論、方法都是圍繞如何幫助學生的「學」而展開,其核心內容包括學習環境的設計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習環境的構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柒』 "主導---主體"教學系統設計模型與以"教"為主的教學過程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過程設計模式之間的關系
主導——主體"的初中數學教學系統設計模式在我們國家上世紀90年代之後,在中學特別是初中數學教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於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載體。
主體"的教學系統設計不論是從理論基礎還是從實際的設計方法上看,都是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這兩種教學系統設計相結合的產物,它兼取兩種教學系統設計的優點,同時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能夠很好的適應我國不同地區學校教育的實際。作為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兩種教學系統設計相結合的產物,"
『捌』 什麼叫教學系統設計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哪些
一。教學系統設計也稱作教學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從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設計等。各類型教案的主要內容及其功能 1.新授課教案主要內容是提出新課的教學目標,把握傳授新知識的深度、廣度、重點、難點。其主要任務是完成新知識的傳授。 2.復習課教案主要內容是提出復習的范圍和要求。主要任務是幫助、引導學生鞏固掌握已有的知識,並將知識系統化、網路化。 3.實驗課教案主要內容是提出培養技能技巧的具體內容、要求。主要任務是完成教師的示範性操作、實驗原理的講解,指導學生獨立進行實驗,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學科實驗操作方法。 4.檢查課教案主要內容是提出檢查(即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具體目標和要求。主要任務是檢查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以利於下階段制定針對性極強且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案。 5.詳細教案主要內容是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具(包括學具)、教學過程(包括反饋檢測題等)、板書內容、補充教材、教材前後知識點的銜接、當今科技動態等,側重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其主要任務是:(1)教師完成對教材深度和廣度的把握;(2)通過多年的備課、搜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不斷地補充同一問題的新知識、新進展,同時完成教師的知識更新和完善。 6.表格式教案這類教案多適用於有經驗的老教師。主要內容有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具(包括學具)、教學程序(所有教具的操作順序、教學方法的具體操作過程,學法指導的具體操作過程)、板書設計,側重教法、學法的具體操作。主要任務是:(1)教師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引導學生學會應掌握的知識,並學會學習的方法(即學法);(2)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並且不斷更新、完善。 7.課堂實錄教案多採用優質課評選、公開課等。它是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的產物,是教師課堂具體實施教學過程的安排表或實錄。主要內容有: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具(及學具)、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側重於教學過程的具體安排。其中導言、知識的過渡、重點的教法、難點的學法指導、教具的選擇和使用等將體現教師的教學特色、教改意識和教改的具體做法。主要任務是:(1)為各級領導、各類教師聽課、評課提供參考資料;(2)為教師互相學習、交流經驗進行教學改革和研究提供學習的材料。
『玖』 isd是什麼意思
ISD(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即教學系統設計,ISD模型即教學系統設計模型,它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和知識,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並從中找出最佳答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
ISD模型的操作內容:
1、分析:對教學內容、學習內容、學習者特徵進行分析。
2、設計:對學習資源、學習情景、認知工具、自主學習策略、管理與服務進行設計。
3、開發:根據設計內容進行課程開發。
4、實施:根據課程開發的成果實施培訓。
5、評估:對開發的課程進行評估並形成評估報告。
介紹
IP Service Device,即:IP服務設備,包括IP地址的發放、回收、在線IP統計、歷史IP統計、IP准入控制等功能,同時還集成了DNS/TFTP/NTP等服務,集服務和管理於一身的高可靠、高性能核心服務系統。ISD解決方案通過冗餘架構來保障網路核心服務DNS、DHCP、IP地址管理的高可用性。
實現IP地址自動化分配管理審計及IP地址的接入授權控制。實現簡單、可靠、穩定、有效的管理。專業的硬體設備,整合 IPAM、DNS、DHCP 三個功能支撐,強化並穩固您的基礎架構及應用系統。
『拾』 教學設計的模型有哪些
一、 ISD模型
ISD[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即教學系統設計,ISD模型即教學系統設計模型,它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和知識,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並從中找出最佳答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
二、 ADDIE模型
ADDIE模型的全稱,是Analysis分析、Design設計、Development發展、Implementation實施、Evaluation評估,是目前企業培訓課程開發領域最為經典一個理論模型。大多當前教育設計模型是副產品或ADDIE的變異塑造。
三、 HPT(績效技術)模型
國際績效改進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於1992年發布了HPT(HumanPerformance Technology)模型。
HPT模型,是通過運用涉及行為心理學、教學系統設計、組織開發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實施的廣泛干預措施。因此,它強調對目前的以及期望達到的績效水平進行嚴密分析,找出產生績效差距的原因,提供大量幫助改進績效的干預措施,指導變革管理過程並評價其結果。一言以蔽之,人類績效技術就是一種績效改進策略。
四、 CBET模型
能力本位教育與訓練(Competency-BasedEcation and Training,簡稱CBET),是職業培訓的一種模式,依賴職業能力分析的結果,確立權威性國家能力標准,通過與這些標准相比較來確定員工的等級水平,強調課程與教學應該對學員個別差異作適應。該模式以英國、澳大利亞為代表。
五、 霍爾模型
1972 年,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專家霍爾(Hole)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接受培訓的成人學習者的課程開發模式,即霍爾模型。該模型一共包括七個步驟,即確認可能的培訓活動、對培訓活動做出進一步的決策、確信與精選目標、設計合適的課程(資源、領導者、方法、時間安排、順序、社會強化、個別化、角色和關系、評價標准、設計方案的闡述)、使課程適應更多培訓對象的生活方式、實施課程計劃、測量和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