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七夕節最早的乞巧方式 七夕節穿針乞巧的寓意
七夕節和牛郎織女分不開,而牛郎織女又表示天上的牛郎織女星,這象徵著我國有著很久遠的星象文化。神奇的星象文化,讓我們既可以探索宇宙的奧秘,又通過星象推測出一些歷史的發展,人們的印象,在一種追求秩序之中,將天文地理相結合。
七夕節最早的乞巧方式
乞巧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站在有月光的庭院之中,穿針能夠將針穿過就預示著將來,能成為一個心靈手巧的女子,也有人抓一隻蜘蛛放在盒子之中,如果蜘蛛能夠結出比較漂亮的網,就說明能夠得到一雙靈巧的雙手。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七夕節穿針乞巧的寓意
乞巧是7月7的一項習俗,人們穿著新衣,尤其是少女,會站在庭院之中,向織女星祈求能得到一個靈巧的雙手,這樣就能夠在做女工女紅,織不織類的方面或者是各種事情上心靈手巧,七夕的乞巧最開始是記載在漢代,有關於乞巧的習俗,在唐代之時達到了一個鼎盛讓人歡喜的地步。寓意女子生活美滿幸福。
七夕節又叫什麼名字
七夕:七月七,人稱「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稱「夕」),故稱為「七夕」。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乞巧節: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拜七姐祈福、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因「乞巧」是七姐誕的一項重要風俗,故又稱「乞巧節」。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② 知識大全:乞巧節最普遍的方式是什麼
我們來看看這期 傳統節日 為我們帶來的是什麼?這期我們將去了解乞巧節最普遍的方式七夕習俗之月下穿針。月下穿針是名副其實的「比巧」,對於古人來說,節日還有一項中心主題,就是要向織女「乞巧」。那麼,如何證明一個女孩是否乞得了巧?來看看吧!
七夕習俗之月下穿針
月下穿針是名副其實的「比巧」,對於古人來說,節日還有一項中心主題,就是要向織女「乞巧」。那麼,如何證明一個女孩是否乞得了巧?南北朝時代的檢驗辦法是,在翌日清晨,查看作為祭品的瓜果上是否有蜘蛛結網。到了唐宋時代,則發展為特意捉來蜘蛛放在一隻小金盒內,第二天開盒觀看,如果蜘蛛在盒內結出的蛛網又圓又正,就是「得巧」的佳兆。
不過,在明代,以蜘蛛結網測巧拙的做法逐漸消失,被一種新的游戲「扔巧針」取代,這一游戲同樣是對女性耐心與靈巧的高度考驗。其過程是,在節日前一天用水碗盛滿清水置於陽光下曬,稱為「曬水」。經過一天一夜,碗內水面上會形成一層由微塵、微生物組成的薄膜,叫做「水皮」。節日的午後,女伴們相約一起到院中,輪流手捏鋼針輕輕丟到碗內,要小心讓鋼針藉助水皮的托舉浮在水面之上,不能沉底。
然後,大家一起觀察陽光下鋼針在碗底形成的投影,影子形狀不同,含義也不一樣。投影的樣子像一把梭是最好的結果,說明織女願意賜巧給這位丟針人,如果像個棒槌則會引來同伴們的嘲笑,因為這意味著丟針人沒有得到織女的垂青,接下來一年裡雙手會很笨。
織女台的由來
節日來臨前夕,首先要搭建「乞巧樓」,也叫「織女台」。富貴人家會在自家庭院中用竹竿、木桿、草席、絲綢等搭建一座二層的「乞巧樓」。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宮中的乞巧樓全部用彩錦圍覆,高達百尺,樓上可以同時容納幾十位宮女。另一種廣泛流行的做法乃是將樓閣或者露台用燈籠、綵帶、鮮花等加以裝飾,使之在節日當夜化身成乞巧樓。一般人家沒有如此鋪張的財力,便在庭院內搭設一座大棚,張燈結綵,擺設香案,供設織女、牛郎的小神像或者掛畫,再擺上各種祭品,作為女子們舉辦」巧節會「的場所。
主人家要設下豐盛的宴席,熱情款待請來的一眾嬌客。然後大家移師到乞巧樓中祭拜牛女雙星,祈求織女分贈一點巧慧給自己。接下來,便要開展節日最重要的活動,也是我們現代人會覺得不可能完成的高難度游戲——月下穿針。據《西京雜記》所言,早在漢代,到了七月七日這一天,宮中的妃嬪宮女們便會齊聚開襟樓「上」穿七孔針。此後,縱貫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女性都要比拼在月光下把五綵線穿入七孔針、九孔針、雙孔針的本事。
七孔針、九孔針、雙孔針都是專為七夕特製的針具,往往以金銀為材,針身上排列多個針眼。比賽時,參賽的女伴們按照約定的規則,把色彩不同的絲線一一穿入針孔之內,以最快速度完成者即為優勝。
到了明清時代,不再流行多孔針,改用普通鋼針,要求參賽者先為一組十根細針一一穿入細線,再為一組十根粗針分別穿入粗線。
在月光下,其實不可能靠目力來「認針」,全憑的是大家在日常女紅勞作中培養起來的靈敏手感,於光影朦朧里,依靠手指對於針與線的極度熟悉來完成引線入針的動作。
所以,這個活動說到底是檢驗年輕女性們的女紅水平,而中國古代女性在針線功夫上的精湛也確實驚人,她們在月下穿針的競賽游戲,相當於現代戰士蒙起雙眼拆卸槍支的訓練,甚至要更為艱難一點。也就是說,傳統的閨中人們幾乎個個都是女紅領域的特種兵!
③ 「乞巧節」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
對月穿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從針穿過,就叫做巧。這習俗唐宋最盛況。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荊楚歲時記》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家人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有:「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④ 乞巧節民間有什麼活動 分別需要做什麼
1、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2、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⑤ 乞巧節有什麼風俗 乞巧節的風俗的簡介
1、乞巧節的風俗有製作巧果、拜仙禾、拜神菜和七姐會等等。乞巧節是指祭拜月亮和織女,祈求容貌靚麗、心靈手巧和美好姻緣的節日,大多的參與者都是少女,在當天,會製作巧果,還有祭拜祭祀活動,也有地方舉辦大型的廟會。
2、制巧果。乞巧節是指祭拜月亮和織女,祈求容貌靚麗、心靈手巧和美好姻緣的節日,大多的參與者都是少女,在當天,少女們會用麵粉製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製成巧果。晚上在庭院內擺放巧果,並對月穿針,以此祈禱。
3、拜仙禾、拜神菜。拜仙禾和拜神菜主要是廣州地區乞巧節的風俗特色,少女們在乞巧節前夕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和線繩等工具,編製成各種小玩藝,有的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等到發芽之後用來拜神祈禱。
4、七姐會。在乞巧節當晚,有些地方會舉辦大型的廟會,比如七姐會。在廟會上會有各種表演,少年少女們相約去放河燈,參加結識結緣的活動,傳說在乞巧節的這一天男女之間交換信物,就可以得到牛郎織女的庇護和祝福,得到美滿幸福的愛情。
⑥ 唐朝女子的乞巧節是怎麼樣過的
七夕節又被稱之為是乞巧節,是唐代未婚女子設定的一個節日,而在每一年的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這些未婚的女孩子就會在月亮之下對著月亮穿針。看誰穿的最快,最後就能夠得到一個心靈手巧的稱號。其實在唐朝的女子心目當中,認為姑娘心靈手巧,那麼未來的婚姻生活也是會非常幸福的。所以說在七夕節這一天做乞巧活動,也是當時未婚女孩子對未來婚姻生活的一種期盼。
現代與古代的差別而如今的七夕情人節,逐漸變成了互相送禮物的節日,也變成了很多年輕人必過的一個節日。其實在古代過乞巧節,跟如今過乞巧節是大有不同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節日的過法不同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⑦ 傳統節日乞巧的形式是什麼 該節日有什麼歷史來源
1、對月穿針,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若穿好的,就稱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2、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3、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4、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⑧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什麼
對月穿針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若穿好的,就稱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還有說法為中午捕蜘蛛)
⑨ 七夕節在我國民間又叫乞巧節,「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古人乞巧最普遍的方法是
古人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從針穿過,就叫做巧。這習俗唐宋最盛況。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⑩ 乞巧的方式有哪些
七夕乞巧花樣多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 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盟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漂針試巧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結扎巧姑 種豆苗青蔥 占卜巧拙 穿針走線 剪窗花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凈水視影定驗巧拙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結網的疏密來定巧拙。如果蜘蛛還在瓜果上結網,也意味著智巧的到來。及以小蜘蛛貯盒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求子種生求子是七夕節中舊時的習俗,實際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種。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碗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樹液洗頭發 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