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分析中醫病症的方法

分析中醫病症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12 02:19:16

1. 中醫 各種辨證論治方法是如何區別應用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既辨病又辨證,但主要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上,通過辨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種疾病,臨床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症狀,但由於引發疾病的原因和機體反應性有所不同,又表現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等不同的證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屬於何種證型,才能正確選擇不同的治療原則,分別採用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或清暑祛濕解表等治療方法給予適當的治療。辨證與那種對於頭痛給予止痛葯、對於發熱給予退燒葯、僅針對某一症狀採取具體對策的對症治療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於用同樣的方葯治療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單純辨病治療。

中醫認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

「同病異治」即對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證型,採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時,應當用發表透疹的治療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熱明顯,治療則須清解肺熱;而至麻疹後期,多有餘熱未盡,傷及肺陰胃陰,此時治療則應以養陰清熱為主。

「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性質相同的證型,因而可以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比如,心律失常與閉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現血瘀的證型,治療都可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活血化瘀。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原則,正是辨證論治實質的體現。

2. 什麼是中醫辨證

病情分析:中醫辨證是中醫診病治療的一種流程方法。辨就是辨別,辨認,辨別你的症狀是屬於哪一類的病,證是指你的症狀屬於中醫的哪類的證候。中醫辨證是通過中醫的「四診」,四診就是用望、聞、問、切四種方法搜集你的症狀或不適屬於哪類的病證。這是中醫診病診斷的一種方法,與西醫的化驗檢查,透視,B超等檢查相似。

3. 中醫是怎麼檢查病人的病症情況的

脈搏就是指淺表動脈的搏動。正常人的脈搏和心跳是一致的。脈搏的頻率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嬰兒每分鍾120-140次,幼兒每分鍾90-100次,學齡期兒童每分鍾80-90次,成年人每分鍾70-80次。另外,運動和情緒激動時可使脈搏增快,而休息,睡眠則使脈搏減慢。成人脈率每分鍾超過100次,稱為心動過速,每分鍾低於60次,稱為心動過緩。臨床上有許多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可使脈搏發生變化。因此,測量脈搏對病人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檢查項目。
中醫更將切脈作為診治疾病的主要方法。切脈是中醫傳統的診病方法,在腕部分寸關尺三部,按浮中沉分類又稱三部九候。李時珍頻湖脈訣分28脈,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根據師承及臨床經驗,脈學一代代傳下來。自學必在學好中醫基礎後,再讀脈學有關書籍,接觸臨床慢體會。
1、現在臨床把脈多取寸口脈,即把雙手橈動脈,分寸、關、尺,醫生三隻手指並排把於脈上,食指近腕端為寸,中指為關,拇指為尺。寸口脈屬手太陰肺經,肺朝百脈,故身體各個部位的狀況都可通過經絡反應到寸口脈上。
2、分候:歷代分候不甚一致,而普遍公認的為左手脈候左半身狀況,右手脈候右半身狀況;寸脈候上焦(約為膈上),關脈候中焦(約膈下至肚臍),尺脈候下焦(約為臍下);左寸候心,左關候肝,左尺候腎,右寸候肺,右關候脾,右尺候腎(尺部亦有左候腎,右候命門之說)。
3、浮中沉:把脈時手輕按(舉)為浮,中取為中,重按為沉。這樣三部九候都齊了。 在把脈的時候通過脈跳動的次數、浮沉、力度、寬窄、頻律等等綜合分析與正常脈象對比而得出異常脈象的不同之處,從而得出脈象所主病證。
如:一息(醫生把脈時均勻呼吸一次)四至(脈跳動四次,偶有五次)為平脈(正常脈),一息三至為遲脈,多主寒證;一息六至為數脈,多主熱證;舉之有餘、按之不足為浮脈,多主表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為沉脈,多主里證等等,這樣的單種脈像就有二十七種,再加上復合脈像就更多。通過這些就可以綜合把握疾病現階段的病位(表裡)、病性(寒熱虛實)等情況從而為醫生判斷病證提供依據。

4. 中醫如何看病:論中醫臨證程序

根據自己學習《光明中醫函授教材:中醫臨證程序與辯證思維方法》後所摘錄整理 何謂臨證程序:在臨證辨證論治過程中實施各項診治內容的次序。 程序分三個階段:診察;辨證;論治。 具體的臨證程序內容有:診察、議病、辨性、定位、求因、度勢、明本、立法、選方、遣葯、醫囑、隨訪。一、診察 診察:醫者應用四診全面而系統地收集病人提供的症狀及與病症有關情況的臨證程序。1、需遵循「四診合參」原則。2、應具備對症狀的認識和鑒別能力。其主要包括:(1)類似症狀的鑒別;(2)症狀真偽的識別。 議病:1、議病人的一般情況:性別、年齡、體質、居住環境、生活習慣、心境。2、議病人的主症情況:(1)議病邪:審議致病因素以及所形成的病症性質。邪氣主要有:風、寒、暑、濕、燥、火、痰、食、蟲、毒十二種。(2)議病性:審議病症的寒熱虛實性質。臨證中決定疾病性質的主要因素,仍以病邪屬性和正氣盛衰為核心,疾病性質是以寒熱虛實的形式顯示出來的。 疾病的寒熱性質,主要取決於病邪的屬性和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且與地理環境、發病季節、正氣強弱,病邪多少有一定關系。疾病的虛實性質,主要反映了病症發展過程中人體正氣的強弱與致病病邪的盛衰以及二者相互抗爭的狀態。 審議實證,當辨病邪為何?是風寒暑濕燥火?還是痰飲蟲食毒瘀?審議虛證,當辨清虛在何處,是津液?是氣血?還是陰陽?在何臟腑?在審議虛實時,還要對虛實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考察,弄清是由實而治虛,還是在虛證基礎上感受邪實,或為虛實夾雜症。 (3)議病位:審議病症的病變部位。病位指病變的不同分類,具體包括:身形位置、經絡臟腑、氣血等。 將辨部位落實到臟腑氣血,是一種執簡馭繁的捷徑。 (4)議病勢:審議病症在演變過程中的發展趨勢。審議病勢主要從體內正邪交爭兩方面力量的對比,體質或臟腑陰陽的偏盛偏衰,氣候環境,情志狀態,辨證論治的當否,方葯配伍是否合理,病人的攝養或病後調護等方面加以考慮。 病症傳變形式,臨證常見有表裡出入,上下互傳,虛實轉換,寒熱更替。 二、辨證:1、辨病因: 首先從病因上分清外感和內傷。外感病和內傷病:外感病用六經辨證,或用衛氣營血、三焦辨證;內傷病則用五臟辨證,即臟腑辨證。2、辨病位:確定病症發生的部位。(1)表裡定位:表裡標示著疾病病位的深淺、病情的輕重和病變的趨勢。(2)上中下定位:上部、中部、下部、三部同病(3)臟腑定位:五臟、六腑、奇恆之腑。(4)經絡定位:十二經脈、奇經八脈3、辨病勢:辨識和預測疾病發生發展的趨勢或趨向,稱為度勢,或定向。(1)六經傳變規律的揣度:傳、不傳、合病、並病;越經傳、誤下傳、表裡傳、首尾傳。(2)衛氣營血傳變規律的揣度:一般規律是由衛而氣而營而血。又因感邪有輕重,體質強弱之異,夾濕兼痰之別,診治失誤以及發病又有新感、伏氣和新感引動伏氣三種不同情況。傳變可出現:初起即見氣分證候;有衛分受邪,不傳氣分,而逕直傳入營分;有長期稽留氣分;更有衛、氣、營、血各個階段證候交叉出現而呈衛氣同病,氣營兩燔等。(3)三焦傳變規律的揣度: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4)臟腑傳變規律揣度:所勝太過,相乘所不勝;所勝不及,為所不勝反侮。4、辨病性:辨別疾病的性質和屬性,稱為定性。(1)辨陰陽寒熱虛實(2)辨氣血:氣虛證、氣滯證、氣逆證、血虛證、血瘀證5、辨病機:病機是分析綜合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機理,病機包括:病因、病位、病勢、病性等各項內容。6、辨病症:病證多有主症、病因、病位等一個或幾個因素而定,這些病證有的以症狀命名,如發熱、浮腫、泄瀉;有的以病命名,如痹、痿、厥;有的以證命名,如太陽證、哮喘證、濕溫證。三、論治(一)立法1、何謂立法:立法包含三個層次的概念。法則:指導治療的基本原理,如調和陰陽、治病求本、扶正祛邪、逆治或從治等。其下再分治則,如「從治」法包含「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則。 治則:是對某一類病證的治療原則,如祛風、清暑、祛寒、汗法、下法、和法、補法等,均為治則。 治法:是針對某一種證的治療方法,如針對太陽病表寒實證,用辛溫發汗法。所謂「方隨法立」,「以法選方」等,這里的法就是這種治法。 2、治療原則:在認識疾病發生發展的普遍規律基礎上,逐步總結出來的治療疾病的總原則。(1)治本與治標:治本與治標的臨證運用,主要取決於病情的輕重與緩急。病證的輕重緩急,有常和變兩類。常法: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輕病宜緩治,病重宜急治;虛證宜緩治,實證宜急治。 變法:病雖輕而病機漸增,有由淺入深之患,則治不容緩;病重而蟠結已久,有欲速不達之虞,則治不容急。虛證陰陽大傷,不急扶之則氣血難復;實證彌漫不解,不緩圖之則邪正並王。此為權變之計,可視病情而採用治本、治標、標本兼治的原則。 病證單獨發病可以按上述的原則進行分治,若病證相兼為患時,當使用合治之法。如一病而見二經,一經而見兩病,或虛實並著,或新舊相雜,表裡兼困,上下俱傷,其中寒、熱、虛、實錯綜復雜。合治的關鍵在於辨明賓主,視病情而採用治本、治標、標本兼治的原則。(2)扶正與祛邪:「萬病不出乎虛實兩端,萬病不越乎補瀉二法」,由於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皆因正氣虛,故曰虛邪留邪。因此,扶正與祛邪是治病的兩大類方法。中醫在治病實踐中,時時以維護、維持人體的正氣為主,然而,攻補方法都可以使正氣恢復。從這個意義上說,兩者都具有共同的基礎,所以二者的作用可以相互轉化。 邪氣盛時,只有有效地攻擊邪氣,才能更好地保存正氣,實現邪去正安的治療目的。所以要分清補與攻,何為主,何為次,同時要做到有虛必補,補要及時;有邪必攻,中病即止。 (3)正治與反治:以寒治熱,未至反治,以治之變。反治有真反和假反之分。 (4)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異病而證相同,則用基本相同的治法;同病而證不同,則用基本不同的治法。此即所謂:正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5)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在立法時,應綜合考慮四季及方土的氣候情況,體質的強弱,長幼的不同,生活習慣的差別等方面的情況。3、治法的臨證選用:(1)宜和忌:既要辨明治法適應證的指征,還需考察是否有禁忌證。若有則可權變其治法。(2)常和變:臨證選用治法應做到知常達變。常法指基本治法,為治法權變的依據。(二)選方:方劑以法為憑,方從法出。狹義的選方,主要是指葯物治療而言,廣義的選方,還包括很多非葯物療法,如針灸、按摩、食療、意療等。1、選方原則:(1)依據治法選方;方依法立,方葯合證。(2)要分析所選方劑的組成葯物的作用,按照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重點看方劑的主要作用是否與法和證相符合。(3)考慮前人總結的「七方」、「十劑」的原則。七方:大方、小方、奇方、偶方、復方、緩方、急方。 十劑:宣劑、通劑、補劑、泄劑、輕劑、重劑、滑劑、澀劑、燥劑、濕劑。 (4)葯隨病為轉移,方隨證為加減。(5)若虛實難明,寒熱難定,辨病在疑似之間,補瀉之意未定,則可使用探病法。2、選方的方法:(1)以治法分類的方法:解表、涌吐、瀉下、和解、表裡雙解、清熱瀉火、祛暑、開竅通關、溫里回陽、消導化積、補益、重鎮安神、固澀、理氣、理血、治風、祛濕、潤燥、祛痰、驅蟲、癰瘍等類。每一類有古今醫家臨證有效的代表方劑;每一類又根據病證性質等不同而將此類方劑分為不同的類型。(2)需要注意的問題:選方當辨方劑作用異同;選方當明方葯禁忌;選方當究方名與葯味組成。(三)遣葯:1、通治方與主治方:變通治方為主治方式臨證處方用葯的常規。2、遣葯應知宜知避:在用葯時,不僅應知葯味的治療作用,更宜知葯味的不良作用,還應看到葯物配伍後宜和避,同時還應了解葯與病、葯與人之間的利害關系。先避其害,後用其利。總之,應該根據葯性的四氣五味及升降沉浮特點,使之順應病勢、病性、病位等,其次應依據病情與病症的初中末不同階段,而適當選用適宜的葯物。3、既要廣泛學習了解前人臨證實踐中的選葯經驗,又要隨人、隨時、隨病而異,做到葯隨證用,順乎病情。4、應用葯引。5、重視葯物的炮製。四、醫囑1、向病家說明病證情況2、向病家說明方葯的煎服方法3、向病家說明病證調養的注意事項:三分醫治,七分調養。主要為飲食調養,因病需飲食禁忌,因服葯而需飲食禁忌;還需身居靜處,情緒穩定,勞逸適度,節制房事,飲食清淡等。五、隨訪:醫家對病家診治效果進行追隨訪問,通過隨訪了解病家的病症變化的全過程,以利於總結診治經驗。 �0�2

5. 淺談病證結合中醫教育

淺談病證結合中醫教育

病證結合的診療模式是在西醫傳入中國的背景下,中西醫相互碰撞、借鑒而逐步形成,本文是關於病證結合中醫教育論文。

1辨證論治概述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辨證就是依據四診所獲資料,運用八綱、臟腑、六經、衛氣營血等中醫理論,辨明疾病發生的原因、部位、性質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即證候。證候能綜合反映疾病發生的病因和病機、部位和范圍、邪正的態勢、病變的性質、病變的類型和機能異常的特點,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論治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立相應的治療法則。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對辨證是否正確的檢驗。劉平等認為這種證候病機理論建立在中國傳統整體綜合的意象思維基礎上,通過對人體表象(自身感受與機體的外在表觀信息“象”)的直接觀察,取類比象,分析歸納出意象病理、病機模型;偏重於對機體整體功能反應狀態的認識和把握,是對疾病過程中患病機體綜合反應狀態整體性病態特徵“(意”)的概括性描述,以“證候病機”為主要表述形式,具有整體病理概念的優勢特點;治療的目標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整體異常反應狀態。辨證論治在宏觀、定性、動態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但在微觀、定量、靜態方面有所不足;更傾向於主觀,缺少相對客觀的標准;對病情的觀察過於依賴患者的感受和外在表現,缺乏內在病理變化的判斷;對疾病的發展和預後缺乏系統的評價與判斷。筆者在為西醫院校學生講述八綱辨證、臟腑辨證、中醫內科等內容時,學生普遍反映理論較為粗糙,邏輯不甚嚴密,概念較為模糊,內容難以理解,主要靠死記硬背。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課時較少,基礎薄弱。辨證需要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的相關知識,一般中醫院校的學生在此之前都經過了超過100學時的系統學習,而筆者所在學校中醫學基礎的總課時為57學時,有關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的課時只有10學時,如此短的時間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就顯而易見。

2)中西醫學理論和診療方式的差異。學員在接觸中醫之前,已基本完成了醫學基礎課的學習,現代醫學關於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概念已在學生頭腦中基本形成並已鞏固,其以物質為基礎,採用明確定性、精確定量的方式,因相對客觀、因果明確而易於學習和接受;中醫理論較為樸素,多採用取類比象、分析歸納的方法,診療所關注的是疾病過程中機體綜合反應的“象”,具有相對抽象、主觀性強、缺乏定量的特點,不易學習和掌握。

3)對中醫辨證的認同感較差。在講述中醫內科時,經常會有學員就辨證論治的科學性提出質疑。比如“胃脘痛”既可以出現於胃炎、胃潰瘍,又可以出現於胃癌,明顯兩種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後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疾病在一段時間內可以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無證可辨,如脂肪肝、高脂血症、某些腫瘤早期階段,但存在遠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這些辨證的不足之處使得學員對中醫辨證的認同感較差。基於此,有必要改進目前單一的辨證論治教學內容,使其更加貼近臨床,符合醫療實踐。

2病證結合是中西醫結合診療的基本思路

病證結合的診療模式是在西醫傳入中國的背景下,中西醫相互碰撞、借鑒而逐步形成的,是傳統中醫病證結合的進一步發展,並在理論、診斷、治療等多個層次加以體現。病證結合這種新的診療模式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病證結合有利於疾病診斷規范化。中醫在歷史發展中存在重視證、輕視病的問題,許多病是根據主要症狀確立,有些則包含了證的屬性,相當一部分概念界定不明確,可以說中醫對許多疾病的認識、命名缺乏統一的標准;西醫對疾病的界定往往較為明確,其內涵綜合了病因、症狀、理化檢查、病理變化等內容,能深入揭示疾病發生、發展及預後的規律,具有客觀、明確的優勢。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已經成為目前中醫診療的主要模式,並發展出以病統證、據病分期而辨證、專病專葯綜合辨證等形式。

2)病證結合有利於治療疾病和評價療效。歷史上許多醫家在模糊病名、把握病機的基礎上直接遣方用葯,其療效體現在患者的主觀感受和機體對疾病反映的改變上,這一現象大量存在於中醫古籍文獻中,由此產生同證不同病的治療沒有辨析、療效評價留於主觀表淺不成體系的弊病;而結合辨病有助於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合理彌補辨證治療的局限,其客觀的理化指標和病理改變也可建立起較完整的療效評價體系。

3)病證結合有利於中醫的現代化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此思路的指導下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如沈自尹等進行的腎本質研究、陳可冀等進行的血瘀證和活血化瘀療法的研究、劉平等進行的肝纖維化和扶正化瘀治法的研究等,深入揭示了中醫理論的`物質基礎和科學內涵,闡明中醫葯治療的效果和機制。路甬祥認為中西醫結合是對中西醫學各自優勢的互補和集成,是汲取了中醫學宏觀整體和西醫學微觀局部的各自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和相輔相成,是整體醫學時代所追求的目標,可能是中西醫兩種醫學體系交叉融合的切入點。

3病證結合與西醫院校的中醫教育

筆者所在大學的中醫教學一般安排在第二學年的第二學期,此時已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礎課程,正在學習診斷學並進行臨床的見習,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試著在部分內容採用病證結合的教學模式,學員普遍反映內容更有說服力,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學習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與單一的辨證論治相比,病證結合的模式在教學中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使中醫的診斷更加規范,與西醫的銜接更加順暢,極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概念模糊混淆造成的理解困難或錯誤,也使西醫院校學生能夠與所學的西醫知識進行對比分析,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加深了對中西醫臨床診療思路和方法差異的認識,更能體悟中醫的特色。

2)更加貼合臨床實際,使學生能夠迅速地學以致用,提高了學習興趣。

3)使學員了解中醫的最新發展和研究成果,能夠以現代科學的角度解讀中醫,揭開中醫的神秘面紗,對中醫有較為客觀的認識。對於西醫院校的中醫教育,由於課時等客觀條件和學員專業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有必要調整其教學目的,將重點放在對中醫學的認識上。而在當前的文化、知識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以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達中醫理論和診療的科學內涵,或許需要中醫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多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

;

6. 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

中醫治病以人為本和整體觀,辯證論治為核心,天人合一為指導思想,每次的治療都要落實到每個人的當時情況而做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方法/步驟

7. 中醫治病是用的什麼方法

中醫學,亦稱漢醫學,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且至今已有過千年歷史的傳統醫學。與現代西方醫學相比較時,其常被歸入傳統醫學的范疇。因此,現今世界上的中醫學的發展目標,多是追求自身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名詞,中醫學是「以中醫葯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跌打、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葯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
受到西方沖擊後,大多認為中醫是充滿偏方與迷信的醫學,但上個世紀50年代,中醫開始引進西醫的研究系統,並且透過對療程的原理的科學性分析,重新解釋中醫,而這樣系統化的整理、導入西方生物、分子醫學等概念成就了現代中醫,從空虛的陰陽調和概念,改變為著重學理基礎。
在國際上中醫針灸作為中醫學的一個部分,引起醫學界的興趣,有學者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針灸對痛證、神經性疾病療效非常顯著。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認為,只有部分的傳統葯學包含針灸和草葯在臨床實驗里得到比較有力的結果支持其功效,其他傳統療程與草葯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不能忽視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的風險,乃至於偷獵保育類葯材,而且生物體內的麻醉劑、毒素積累近年來被逐漸發現,被證明很有可能弄巧成拙,以至於致人於死的案例多次上演,也因為本身就是地下經濟,存在冒充假葯獲取暴利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葯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WHO世界衛生大會將於2019年推出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並首次將中醫傳統醫學納入其中。此舉意味著中醫在全球或躋身主流療法,而非僅僅作為手術、放射治療等准備療法之外的補充療法。 全球醫學綱要又稱為「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在全球范圍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以上取自wiki網路,本人覺得中醫是門經驗醫學,古人正確的經驗對現代人同樣有用,但也有不正確的經驗需要科學改正。唯有嚴謹才能造福病人,國家很難管理那些江湖騙子,所以才導致今天的局面,所以更需要我們正確得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一片。

8. 中醫診治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引發疾病的原因中華傳統醫學把引發疾病的原因歸結於「正氣」和「邪氣」相爭的結果。「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和抵抗疾病入侵的能力,「邪氣」就是指引發疾病的所有因素(包括病毒和細菌),而這些因素又分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面。

(1)外因人體感染外部疾病的原因即外感「六淫」,自然界的「寒、暑、風、燥、濕、火」中醫稱作「六氣」,「六氣」正常則對人的健康有利,「六氣」失常,如嚴寒、高溫酷暑、狂風、暴雨、潮濕等則對人的健康有害,成為人類患病的外部因素。失常的「六氣」就是「六淫」,外感「六淫」即是指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成為致病因素。

(2)內因內因是指人的精神情緒發生變化,或者因為飲食、勞倦、縱欲等主觀因素引發的疾病,即「內傷七情」,包括「喜、怒、驚、恐、憂、思,悲」七種情態。

人體的抗病能力和治病的因素是一個動態平衡,人體「正氣」旺盛,抗病能力就強,則不宜患病;反之,「正氣」虛衰,「七情」均可成為致病的因素,如過喜、過悲、暴飲暴食、飲食不節、房事過度、驚恐過度等,都可成為致病的誘因。

●四診傳統中醫診斷疾病主要靠望、聞、問、切四種方法,要正確診斷疾病,必須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做出正確的診斷。現代醫學的檢驗手段,如儀器檢查、化驗等也是現代中醫的診斷方法之一。

(1)望診望診是指對病人的觀察,包括精、氣、神、舌苔、舌質,以了解病人的病性、病變部位、正邪消長的情況。如病人面色蒼白、目光暗淡、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言語沒有力,表明病人正氣已傷,病情較重。病人目光有神、精神正常、則正氣未傷,病情不重。舌苔白者多屬虛寒症,舌苔黃者多屬熱症,面色赤紅者多屬實症,面色蒼白者多屬寒症。

(2)問診問診是指對病人及其家屬的詢問,了解發病時間、過程、既往病史情況。問詢的內容包括飲食、寒熱、大小便、睡眠起居,女性月經、白帶情況,家庭病史等。

(3)聞診聞診是指聽病人的語聲、呼吸來了解病情的方法,如語聲高亢有力為實證,語聲低微細弱為虛症,氣促痰喘為實症、熱症。

(4)切診切診是用食指、中指、沒有名指三個手指放在病人的手腕橈動脈搏動處,通過不同手指下的脈搏波動變化診斷疾病的方法。通過切脈可了解疾病的表裡、虛實、寒熱、盛衰。正常脈象搏動適中,緩和有力,脈搏整齊有節奏,一次呼吸之間搏動4、5次。而出現不同的異常脈象則表明發生了不同的疾病。

●八綱八綱是用「表、里、虛、實、陰、陽、寒、熱」八個字做提綱,分析臨床症狀表現並進行診斷的方法。通過四診了解的症狀和體征,運用八綱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判斷。

(1)表裡表裡是用而言明疾病所在部位的相對深淺的,如病在皮膚、肌肉、經絡,則是病在表面;病在臟腑器官,則是病在里;病在經脈,則是病在里;病在絡脈,則是病在表。

凡外感「六淫」,出現頭痛、鼻塞、四肢關節酸痛、發汗、發冷、發燒等外感症狀均屬表症。要用解表法治療。

表症未能及時治療則可能轉化為里症,表現為病邪由體表沿經絡向體內傳入,使臟腑受到侵害,如感冒發燒引發肺炎。

(2)虛實虛實是指正氣與邪氣的盛衰強弱而言。虛症是指機體的所有生理功能低下所致的一些徵候,多系所有慢性病之後、久病之軀表現出來的症狀,如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乏力體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腹痛喜按、沒有舌苔、脈細沒有力等症侯,年老體弱者多表現為虛症。虛症宜用補法治療。

實症是指病邪過盛所引發的徵候。因為邪氣入侵,正邪相爭,表現出如高燒、興奮、面紅耳赤、聲音高亢、腹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脈博宏大有力、舌苔厚等症狀。同時還有嘔吐、傷食、水腫、瘀血等病邪過盛的表現。青壯年人、新患病者多屬實症。實症宜用泄法治之。

(3)寒熱寒熱是指病因和徵候的性質。因為機體的機能過度低下或外感寒邪引起的徵候屬寒症,宜用溫法治之,如畏寒怕冷,口渴喜飲,四肢發涼,面色蒼白,小便清淡,大便稀溏,苔白質淡,脈搏沉遲。熱症是因為機體抵禦外邪侵入時功能過度亢進所表現出來的徵候,如面色潮紅,身熱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宏大有力,搏動加快。熱症宜用清熱法治之。

(4)陰陽陰陽是八綱的總綱,在臨床治療中,首先要分清陰陽,表、實、熱屬陽;里、虛、寒屬陰。面色暗淡,身體倦怠,語音低微沒有力,四肢發冷,氣短少言,舌淡,脈沉細者屬陰症,宜選調補氣血的穴位以補法進行按摩。而精神亢奮,多言躁動,身熱氣粗,舌苔黃,脈宏大者屬陽症,以選退熱、清火、安神的穴位以泄法進行按摩治療。

9. 請問中醫都分為那四診

你好

我是北京西苑中醫院的醫生

中醫的四診包括
望、聞、問、切

俗稱四診合參

希望你能夠採納

祝你快樂
健康!

10. 《中醫病因病機學說》八、審證求因與分析病機的方法

由於人體生理功能活動極其復雜,致病原因多種多樣,疾病表現千差萬別,因而產生的病證也就復雜繁多。當我們在臨床上為患者診治疾病的時候,首先面對的是患者提供的這些眾多的甚至是雜亂的症狀和體征。如果不能透過症狀(表象)進行全面的分析病因與病機,就不會做出正確的治療。因為正確的治療取決於正確的診斷,正確的診斷又取決於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辨證的正確分析。所以審證求因、分析病機是正確診斷與治療的先決條件。這就需要我們把學過的病因病機學說正確地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去。在這里,我們根據前面學過的理論知識,簡要的介紹下在臨床上審證求因與分析病機的基本方法。

(1)六淫、疫癘之邪具有明顯的季節與氣候特點

(2)不同季節可有不同的流行疫癘。如麻疹、百日咳、痢疾、濕溫、霍亂等;

(3)慢性疾病可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出現急性發作或輕重的轉化,如哮喘、痹證等。

(1)七情是重要的發病因素。注意了解患者情志變化的原因及其與發病的關系

(2)區別不同情志的致病特點y

(3)疾病發生後對患者的情志也會產生重要影響,這些情志變化對疾病的發展往往又起著不良作用。

(1)年齡差異:兒童時期正值「稚陰稚陽」階段,發病易虛易實;老年「陰氣自半」容易出現盱腎虛損之證。

(2)性別差異:男女不同,氣血盛衰各異。同時婦科又有經、帶、胎、產等特異病證。

(3)體質差異:先天稟賦不一,後天調養有別,因此人有肥瘦壯衰之分。同時,職業特點、生活習慣、居住環境對體質差異又有直接影響,需要詳加審視。

(1)全力抓住主證,再根據「四診合參」全面分析,是執簡馭繁,避免茫然無措的分析方法

(2)在分析主證時,要辨別出合並證或二三病同時發病的可能

(3)如果二三病同時發病時,要找出他們的內在聯系與區別

(1)新病多在表,久病多在里新病多為實證,久病多為虛證。

(2)把握住病程中的邪正進退,陰陽轉化。

(1)聯系既往病史,可以確認是否慢性病證的急性發作。

(2)聯系既往病史,可以分辨宿疾舊證與新病的關系。

(3)通過了解既往疾病,可以洞察素體臟腑氣血功能然盛衰。

(1)辨別寒熱真假:常見的有真寒假熱(陰證似陽)證,真熱假寒(陽證似陰)證;

(2)辨別虛實真假:常見的有真實假虛證(大實有羸狀)、真虛假實證(至虛有盛候);

(3)除以上兩點外,還應全面學會透過症狀的表象,認真分析疾病本質的方法。

(1)正氣來復,邪氣衰減,疾病向愈;

(2)正氣衰敗,邪氣亢盛,疾病惡化;

(3)熟悉臟腑之間,經絡之間的生理功能與病勢轉化的規律,以預測疾病的轉歸。

以上八條只不過是撮舉大略,概括地介紹了審證求因,分析病機的基本方法,做為學習、運用病因病機學說的參考

                                        開心農夫  天意讀書筆記

閱讀全文

與分析中醫病症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