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什麼叫歷史紀年方法

什麼叫歷史紀年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08 05:35:39

❶ 歷史上的紀年法有哪幾種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紀年法重要的有4種:

(1)干支紀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歷,六十年後周而復始。

(2)帝號紀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謚號,這就是帝號紀年。

(3)年號紀年。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4)黃帝紀年。辛亥革命期間,一些報刊和革命黨人為反對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紀年,而以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祖先黃帝為年號來紀年,史稱「黃帝紀年」。由於計算的起始時間不同,當時各報刊採用的黃帝紀年的年代也不統一。對1911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推斷為黃帝4609年,中國留日學生江蘇同鄉會編印的《江蘇》推斷為黃帝4402年,由黃藻編輯初刊的《黃帝魂》推斷為黃帝4622年。其中,《民報》所用年代為多數革命黨人接受,武昌首義後湖北軍政府頒發的文告即以此為據,各省響應起義的文告也多采此說。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定黃帝紀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從這一天起,不再使用黃帝紀年了。

❷ 中國紀年法是什麼

紀年法

1、公元紀年法:這是我國今天採用、也是世界上通用的紀念方法。

2、干支紀年法:干支紀年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紀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記載見於《淮南子天文訓》,但西漢時這種方式還不通行。自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開始干支正式用於紀年。干支紀年在中醫古籍中有廣泛的應用。

3、年號紀年法:我國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紀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

4、民國紀年法:1912年中華民族成立後,定1912年為民國年號。從此又有了民國紀年法。

5、生肖紀年法:十二生肖之說起於東漢,漢前未見記載。生肖可以用來推算一個人的年齡、出生的年份,歷史上也使用過生肖紀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兒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號,鼠兒年即甲子,為公元1324年)的記載。

6、星歲紀年法:戰國時代,天文占星家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星歲紀年法。星指歲星(即「木星」),歲指太歲(古代天文占星家設想出的假歲星,又叫歲陰、太陰)。故有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

世界紀年方法

當前通行的公元紀年,原稱基督紀年。其實,耶穌僅是個傳說人物。但基督教興起並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之後,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舉足輕重。羅馬天主教修道院院長狄奧尼修斯·埃克西久斯提出以基督耶穌誕生之年為紀元。據他推算耶穌在當時的532年前誕生,因此下一年就定為基督誕生後533年。

狄奧尼修斯的推算是十分武斷的,只不過532這個數字對推算復活節十分方便。由於春分、月圓和星期日這三個條件必備,而儒略歷規定隔4年日期完全相同,又每隔7星期序數與日期相同,而每隔19年月相變化與日期相同,求算它們的最小公倍數為532,即每隔532年復活節為同一日。

在西亞地區,古代巴比倫王國使用納波納沙爾紀年,又稱巴比倫紀年,是以第四王朝國王納波納沙爾登基的公元前747年為紀元。記述古代東方、希臘史常用此紀年。

❸ 初中歷史紀年法有哪幾種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紀年法重要的有四種: 一是干支紀年,這種是以天干(甲乙丙 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 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來紀年的,出現在漢代。 干支是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相配的甲 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數來紀年的,通 稱為「六十甲子」。

六十年後周而復始,一直 沿用下來。二是帝號紀年法,這種紀年方法出現在 周朝時期,是以帝王或諸侯的謚號為紀年的 方法。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 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 歷史。
三是年號紀年法,這種紀年方法為漢武 帝首創。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 用年號「建元」紀年,以後歷代帝王都仿照他 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 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 號。四是黃帝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出現在辛亥革命期間。
這期間,一些報刊和革命黨人 為反對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紀 年,而以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為 年號來紀年,史稱「黃帝紀年」。由於計算的起始時間不同,當時各報刊 採用的黃帝紀年的年代也不統一,對1911 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推斷為黃帝4609年,中國留日學生江蘇同鄉會編印的《江 蘇》推斷為黃帝4402年,由黃藻編輯初刊的 《黃帝魂》推斷為黃帝4622年。

其中,《民報》 所用年代為多數革命黨人所接受,武昌起義 後湖北軍政府頒發的文告即以此為據,各省 響應起義的文告也多采此說。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 省,定黃帝紀年4609年11月1 3日(公元 1別2年1月1日)為中華民H元年元旦。
從這一天起,便不再使用黃帝紀年了。中華人 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採用公元紀年。

❹ 歷史紀年法

四種紀年法

《中國歷史》教材中經常出現諸如「共和元年」、「貞觀元年」。「辛亥革命」、「公元××年」等等歷史年代和歷史事件,這些稱謂是怎樣來的呢?
1、帝王紀年法。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紀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為元年,依次則為二年、三年……按順序計算。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時間是西周時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從此以後,每一個帝王都有確切的紀年,如周平王元年為公元前770年;漢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戰國時期較為特殊,在全國范圍內採用東周帝王紀年。在列國中,則以諸侯紀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見「中國歷史紀年表·十二諸侯」,「周·春秋紀年表」)。
2、年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是帝王紀年法的繼續,自從漢武帝(劉徹)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開始,以後我國歷代帝王就都用年號紀年了。例如,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他的統治時期就用「貞觀」紀年,貞觀年間指的就是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從西漢的漢武帝到清朝的宣統皇帝,我國歷史上共有600多個年號。有的皇帝有好多個年號,如唐高宗李治有14個年號,武則天有17個年號。明清的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個年號。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樂」年號。因此,明清兩朝時也就以年號作為皇帝的代稱了。例如「崇禎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但在歷史書籍中通常用「雙時法」,即將公元紀年附在後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王紀年法也是如此。
3、干支紀年法。我國古代使用的由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順序,配對組成的紀年法。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組成了天干;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輪回一次,稱一甲子,周而復始。該種方法始於漢代,是我國古代文史資料記事用的紀年標准,與年號紀年法並用。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里,該紀年法多用於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丑條約、庚子賠款、辛亥革命等。干支紀年法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凡是甲字開頭的,公元年代的末位數必然是4,乙字開頭的是5,丙為6……辛為1……依次類推。例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發生於甲子年,即184年;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年是1894年。又如《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901年;辛亥革命則發生在1911年,其尾數皆相同。
4、公元紀年法。是世界上通用的紀年方法。公元就是公歷紀年,公元元年是開始紀年的標志,相傳這一年是傳說中耶穌的誕生年。由公元元年開始,向前推算稱之為公元前X年,向後推算稱為公元×年(可以省略「公元」二字)。從推算的數字中可以看出,公元前的年代,數字越大,距今越遠;公元後的年代則正好相反,數字越大,則距今越近。這種紀年方法在歐洲6世紀時開始使用,全世界普遍使用則是在公元1400年前後。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才使用公歷的。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會上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9月27日,我國政府決定,把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❺ 歷史上的紀年法具體是什麼

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方法一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方法二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後序》「德祐二年」、《雁盪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方法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方法四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❻ 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三種,分別是什麼呢

紀年,是指以文字確切記載歷史現象發生的年代。我國歷史悠久,從商代開始就有文字記載,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沒有確切年代記載。司馬遷根據前人留下的資料,在《史記》中明確記載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從這一年起,我國歷史開始有了確切紀年。


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數,若余數-3得正,則按天干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天干順序數,若余數-3為負,則+10,得到的數即為天干數,若余數為3,則為天乾的最後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數,若余數-3得正,則按地支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地支順序數。若余數-3為負,則+12,得到的數即為地支順序數,若余數為3,則為地支的最後一位,即亥。

把天干數和地支數合並起來,即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12年查萬年歷為壬辰年,演算法為:2012÷10=200……22—3=—1,—1+10=9,按天干順序數到9,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第9位為任。2012÷12=167……88—3=5,按地支順序數到,子、丑、寅、卯、辰。第5位為辰。 按照以上計算結果,把天干、地支合並起來可知,2012為壬辰年。

年號干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

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

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鼕》,「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❼ 歷史上的紀年法有哪些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紀年法重要的有4種:

(1)干支紀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以十於與十二支循環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歷,六十年後周而復始。

(2)帝號紀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謚號,這就是帝號紀年。

(3)年號紀年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4)黃帝紀年辛亥革命期間,一些報刊和革命黨人為反對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紀年,而以傳說中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為年號來紀年,史稱「黃帝紀年」。由於計算的起始時間不同,當時各報刊採用的黃帝紀年的年代也不統一。對1911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推斷為黃帝4609年,中國留日學生江蘇同鄉會編印的《江蘇》推斷為黃帝4402年,由黃藻編輯初刊的《黃帝魂》推斷為黃帝4622年。其中,《民報》所用年代為多數革命黨人接受,武昌首義後湖北軍政府頒發的文告即以此為據,各省響應起義的文告也多采此說。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定黃帝紀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從這一天起,不再使用黃帝紀年了。

❽ 歷史上的紀年法有哪幾種

一、公元紀年法

公元紀年,也稱公歷紀年,或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二、封建紀年法(帝王紀年法)

教材在敘述中國歷史時,常常用象「漢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統治前期」和「貞觀時期」,這樣的方法來表示時間概念,這種用帝王的謚號,廟號和年號的紀年方法,就是封建紀年法或者稱為帝王紀年法。
三、干支紀年法

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原是借用樹木的乾和樹枝的支。實是古人的數字,其字如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四、民國紀年法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建立,同時決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以此歷史上又出現了所謂的民國紀年。這種紀年方法,月日同公歷一樣,不必換算。年代的換演算法也很簡便。如xx戰爭爆發在1937年,只要減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國26年。反之,知道xx戰爭結束在民國34年,要換算公歷,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

❾ 什麼是中國古代的紀年方法

為什麼叫做「干支」紀年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從現在的紀年方法談起。我們現在用的是公元紀年,是目前世界上一般通行的紀年方法,它以耶穌誕生這一年起算。在中國古代,有兩種紀年的方法。一種是以封建王朝的年份來紀年的。例如,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這一年就叫貞觀元年。玄奘赴西域取經在公元629年,這一年便是貞觀三年。又如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思宗的年號是崇禎,崇禎自縊死亡的一年,是崇禎十六年。這樣的紀年法,必須非常熟悉封建王朝的各個朝代和年號,計算起來很麻煩。而且遇有紀年方法不統一的時候,例如三國時,魏、蜀、吳三國各有各的年號,照哪一個紀年好呢?因此,這種紀年方法很不方便。

中國古代另有一種比較科學的紀年法,叫做「干支」紀年。「干支」就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字叫「地支」。天乾的十個字和地支的十二個字,依次搭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這樣配合成六十組,循環使用,就叫做「六十花甲子」。用這樣的方法來紀年,每六十年循環一次,再配以一定的王朝年號等等,前後所隔年份,就比較清楚,容易計算。比如,1898年的維新運動,叫做戊戌變法;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通常叫辛亥革命;1894年,北洋水師抗擊日本侵略的海戰,稱甲午海戰。

1961年是辛丑年,1971年是辛亥年,1981年是辛酉年……從它們的排列可以知道,凡是表示「天干」的前一個字相同時,一定是相隔10年的整倍數;而表示地支的後一個字相同時,如甲子與丙子,一定是相隔12年的整倍數。因為10與12的最小公倍數是60,所以天干、地支兩字完全相同的年份,一定相差60年的整倍數。這種紀年法,雖然還不及公元紀年法方便徹底,但由於中國歷史上用得很多,所以我們應該了解。

中國習俗上的生肖,就是以地支來計算的。它們的對應關系是:子—鼠,亥—豬,戌—狗,酉—雞,申—猴,未—羊,午—馬,巳—蛇,辰—龍,卯—兔,寅—虎,丑—牛。所以在實際生活習慣上,「干支」紀年也還有用處。

其實,十二生肖不獨在中國流行,在印度、希臘、埃及等文明古國里也有,只是由於國家不同,十二種動物有所不同罷了。如希臘十二生肖為:牡牛、山羊、獅子、驢、蟹、蛇、犬、鼠、鱷、紅鶴、猿和鷹。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叫歷史紀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