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土地科學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土地概念包含土地的自然特徵和經濟利用價值兩個方面。因此,土地科學除了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徵外,還要分析和評價土地利用現狀、土地生產潛力和合理利用改造等。土地利用涉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生產技術等多方面因素。
概括地說,土地科學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徵、土地利用現狀、土地評價原理和方法、土地規劃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門科學。由於研究側重面不同,又可分為五個分支學科:
1)土地自然屬性的研究:——土地類型學。側重研究自然特徵、形成、類型劃分、結構、演替、差異性、分布規律。德國和前蘇聯學者稱之為「景觀學」,我國自50年代以來叫土地類型學。
2)土地質量研究:——土地資源學或土地評價學。側重:分等、定級、估價、生產力,適宜性與限制性。它是把土地作為一種自然資源,針對具體服務目的來研究土地的潛力,是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有人稱為「土地質量評價」、「土地分等」或「土地潛力」。
3)土地利用研究:側重:利用現狀、存在問題、合理利用、改造途徑、用途改變後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它是農業地理的一方面內容,屬經濟地理學范疇,著重研究當前土地利用狀況和生產水平的高低。
4)土地規劃、立法與管理:——土地管理學 土地管理:土地調查、土地評價、地權管理、地籍管理、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土地規劃、土地政策、土地法。 土地規劃:居民點區域規劃、農村主幹道規劃、耕地規劃、農保規劃、城市土地規劃。
5)土地信息學:採用計算機、遙感數據、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地圖學等手段,研究土地信息的採集、存儲、管理、分析、處理、表達、應用和傳播,為以上研究適時地提供多種動態信息。
② 土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土壤物理學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氣三相體系的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內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動及其對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氣的組成與交換,熱的傳導與轉化,土壤固相的組成與排列,土壤的力學性質和電、磁性質等。
土壤化學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學組成、化學變化以及固液相之間的反應。內容包括土壤固體顆粒的表面化學性質及陽離子交換,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鹼性、氧化還原性等。
土壤生物學主要研究棲居於土壤中的有機體(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動及其與土壤中物質轉化和循環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組成及分布規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環,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機質的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等。
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學主要研究土壤供應礦質養分的能力及其影響因子與植物營養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實質及其指標,土壤養分的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營養診斷,主要作物對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學主要研究土壤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及土壤調查、制圖等。
土壤礦物學主要研究土壤礦物的結構、組成、性質和化學反應。內容包括粘土礦物和氧化物的數量、組成以及相互間的反應,土壤中各種元素的遷徙狀況,粘粒與有機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礦物的形成與轉變以及礦物鑒定等。
土壤管理學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對土壤和作物生產的影響,內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護措施對土壤肥力、生產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土壤學經歷了近代150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野外調查法,即在野外(田間)通過對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態的觀察,並結合對周圍自然地理環境和土壤利用情況的綜合分析來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徵。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肥力特徵以及進行土壤制圖的最基本的傳統方法之一。
實驗室研究,即在實驗室內藉助各種儀器設備和溫室設施等對土壤的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等進行定量或定性的測定,或對土壤肥力水平進行生物學試驗(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擬試驗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間選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區,對土壤的某種屆性或過程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測定,以研究其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及其對土壤性質或肥力的影響。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間生物試驗法和排水採集器法。
③ 土地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土地經濟學是一門跨度很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如政治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市場價格學及法學等一系列學科。對土地經濟問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為理論指導,採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其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土地作為地球的一個特定部分,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基本因子,土地系統是社會經濟系統的子系統。對土地經濟問題研究不能孤立進行,必須將其納入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中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與分析,從中找到地球生態經濟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其規律性及其運行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找到解決土地經濟問題的正確途徑。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所有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質的規定性通過量的規定性加以體現,而量的變化歸根到底取決於事物質的變化,這是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性,土地經濟問題也是如此。任何一個土地經濟問題都有質與量兩個方面,研究和解決任何一個土地經濟問題都必須同時研究它的質與量兩個方面。如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問題,必須在對該國家或地區 土地利用結構、布局的基本性質與特點,存在問題與發展方向做出基本判斷的同時,對其量的表現和變化規律進行具體分析,並把兩者密切結合起來,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土地經濟學研究必須把靜態分析和動態 分析密切地結合起來。如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租形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正確處理出租和承租雙方的利益關系,是否有利於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這首先需要對影響和決定地租形式的諸多因素和條件進行靜態分析,同時還必須從動態角度分析和研究這些因素和條件的過去和未來的發展變化,並把兩種分析辯證地結合起來,才能對該國家或地區的地租形式作出最終的判斷和選擇。
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土地經濟問題既有微觀方面的問題也有宏觀方面的問題。企業基層單位的土地經濟問題屬於微觀方面 : 全國的或某一較大地區的土地經濟問題 屬於宏觀方面。宏觀要以微觀為基礎,微觀歸根到底要受宏觀的制約。因此,要研究土地經濟問題,必須既要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又要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並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如對土地開發項目的決策研究,當然首先要從微觀上分析與研究該項目給作為開發主體的企業、單位所能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 ; 同時還必須從宏觀上分析與研究該項目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通過權衡利弊才能最終決定該項目的取捨。
④ 古土壤研究方法
古土壤的研究方法與沉積岩的研究方法比較類似,可以分為野外觀察描述和室內分析化驗及微觀結構觀察兩方面。
5.2.4.1野外觀察描述
在野外,古土壤有三個主要特徵有別於其他岩石,這三個方面的特徵是生物痕跡、土壤發生層和土壤結構(Retallack,1988,1990)。古土壤中發現的各種陸生生物痕跡中,化石植物根跡是辨別沉積岩石序列中化石土壤的最好標志。它們是沉積物中曾經有植物生長過的證據,不論還具有其他什麼特徵,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化石土壤。古土壤在形成和埋藏過程中,由於受氧化和壓實,在沉積岩中很難看到形態完整的根跡,一般情況下,可通過以下三方面的特徵來識別植物根跡,以區別於蟲孔和其他土壤特徵。
1)不規則管狀形態,向下逐漸變細;
2)向下分叉或從中間向外分叉;
3)由於側向根系周圍的沉積物受壓實而呈似風琴狀。
土壤層是沉積層序中識別古土壤的附加特徵。在多數情況下,土壤層在結構、顏色或礦物含量方面從被侵蝕的古陸地表面向母質層方向呈漸變變化。這種變化通常比紊流或河流點壩沉積形成的粒序層更復雜。在古土壤或土壤中,一般有幾個土壤層,其中的一些土壤層相對於上覆或下伏層,富含粘土、碳酸鹽或有機質。土壤層反映了成土母質在化學或結構上從上向下被改造程度逐漸減弱的成土過程。
土壤具有一些明顯區別於其他沉積物的復雜構造,這些構造在沉積和成岩過程中是不會形成的。受壓實作用的影響,在現今土壤剖面中觀察到的典型土壤自然結構體(ped structure),在大多數古土壤中卻無法保存。在土壤中,作為一般規律,土壤自然結構體的尺寸會隨深度增加而增大,比如從細粒狀變化為塊狀再到稜柱狀。這種垂向變化的殘余構造在一些古土壤中也能觀察到,尤其是在被埋藏之前就已經岩化了的土壤中,如鈣結層。偽背斜構造在許多古土壤中也可觀察到,這種構造由多組平行線(面)——通常為滑擦面、破裂面(後期一般被方解石充填)——以較寬的、略傾斜的向斜和陡峭的、呈尖頭形的背斜的形式構成。如果在古土壤中出現這種構造,則表明原始成土母質膨脹性粘土(如蒙脫石)含量較高,且多形成於排水不良的濕潤環境中。因此,在現代土壤中出現這種構造,一般將其歸為變性土。除此之外,還有柱狀和稜柱狀構造(垂向拉長構造)以及在鈣結層里出現的結晶構造(早期裂縫晶體充填)、蜂窩狀構造、豆粒、薄蓋層等。另外,在古土壤中還可以見到新月形粘土構造,這種構造是由一些頂面向上彎曲、底面也向上彎曲或為平的低振幅、長波長的構造所組成,厚度可達幾厘米,成分為粘土,與層面相平行。
5.2.4.2室內研究
室內研究主要包括礦物學、地球化學分析和土壤微形態特徵觀察三個方面。礦物學研究主要是粘土礦物含量及其組合特徵的分析(Wright,1992);地球化學分析內容比較豐富,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穩定同位素等的測定,這些化學元素的組成及含量縱向變化蘊涵著大量的古氣候、古環境信息(趙景波,2001;高全洲等,2001)。在土壤演化過程中,當環境發生變化,土壤的一些特徵諸如化學成分和礦物含量等,也將隨之發生變化或早期形成的構造將被改造。然而,許多微形態學特徵卻保存較好,可以對早期土壤演化階段進行有效的識別(郭正堂等,1996;McCarthy和Martini等,1998)。
(1)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特徵
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特徵是極其有用的判別標准,尤其是辨別「風化」等級。控制這些等級的基本因素是物質的分解率,通常情況下,上部土壤層分解率較大,隨深度增加而減弱。在風化過程中,各種陽離子被釋放。它們在剖面上的分布可以用來評價風化特性及程度,常用元素有Fe、Al、P、Mn、Na、K、Ca和Si,它們通常以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可以繪制這些陽離子或氧化物與深度的關系圖,也可以用可動元素與不可動元素的比值。在淋洗作用較強的上部土壤剖面中可動元素與不可動元素的比值較低(Smith和Buol,1968)。
在時代較老的土壤中,由於缺乏明顯的生物特徵,這種化學風化差異性成為識別古土壤強有力的工具。這種現象在硅酸鹽母質和碳酸鹽母質中都可以見到。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痕量元素(Mg、Sr、Na)和穩定同位素(δ8O和δ13C)來識別石灰岩序列的地表暴露面。Mg、Sr和Na是從不穩定的文石(富Sr)和高鎂方解石中析出的,或者高鎂方解石被低鎂方解石所交代也能析出這些元素。在這些變化中,海洋沉積物中的18O被大氣中較輕的160所取代,使得沉積物中的δ18O變輕。當大氣水濾過上覆土壤,來自CO2和土壤酸的同位素較輕的有機碳也被吸收到交代方解石。因此新形成的碳酸鹽具有較輕的δ13C,盡管這種趨勢僅限於土壤剖面比較靠上的部位。
在風化過程中,硅酸鹽被轉變成各種各樣的次級產物,尤其是粘土礦物(Nesbitt和Young,1989)。粘土礦物被廣泛用來鑒別古土壤,尤其是經過高溶濾作用的粘土如高嶺石。蒙脫石在古土壤解釋中是很有用的礦物,但存在由埋藏深度和熱作用導致伊利石化而具有成岩作用特徵的問題。英國威爾士和歐洲大陸的石炭系和侏羅系古土壤的兩項研究表明,伊-矇混層粘土也具有潛在的用途。這些伊-矇混層是由土壤的干-濕交替使得鉀固定下來的成壤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埋藏伊利石化形成的(Robinson和Wright,1987)。這種伊-矇混層粘土形成於發育較好的變性土中。
鐵和錳的化合物也可以用來識別特定的土壤形態。成壤作用形成的礦物富集主要發育在鐵質岩殼中。這些岩殼非常富集鐵和鋁的氧化物、氫氧化物(鐵礬土和鐵鋁礬土)以及硅土、鈣質碳酸鹽(鈣質結礫岩)或石膏。
(2)微形態學特徵
微形態學(土壤岩石學)方法是識別古土壤強有力的手段,也就是地質學家過去常用的岩石薄片觀察。該方法已經被成功地運用到鈣質環境和非鈣質環境古土壤的識別(W right和W ilson,1987)。
微形態學研究方法類似於沉積岩石學中的岩類學分析。通過觀察土壤的微形態特徵,可以建立類似於「成岩作用序列」的成壤作用序列(Kem p,1998)。如法國一些土壤的研究中利用顆粒包膜和孔隙充填特徵來研究土壤的形成,這些研究發現顆粒包膜和孔隙充填特徵存在三個生長階段:第一個生長階段是沿細粒粘土切線方向形態清楚的包殼,其次是「臟化」的粉質粘土,最後是分選較差、成分不純含有碳和有機質的粘土。這三個階段被認為是代表了無擾動林地環境中粘土的淀積作用(干凈粘土)、林地消失和水體的流經(「臟化」粘土)以及耕作和土壤熟化(分選差、孔隙充填)(Macphail,1986)。另外,古土壤的微形態學研究還被應用於古環境、古氣候變化分析(Scarciglia和Terribile等,2003;Yong Woo Lee和YongⅡLee等,2003)。
⑤ 土壤發生學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動物對土壤系統的影響,生物因素是促進土壤發生、發展的最活躍因素。植物選擇性的吸收母質、大氣、水體中的營養,經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質,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機質,促進養分的釋放。動物殘體也為土壤提供有機質,並且土壤中動物對土壤產生特殊作用,如翻動和攪動作用。
2、氣候因素是土壤系統發展變化的主要推動力。它影響土壤的地理分布規律,其是地帶性分布規律。氣候因素,特別是水分和熱量條件,直接或間接影響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動,影響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質的再分配,並沒有引起新的物質。其支配地表徑流,使地帶性土壤范圍中產生非地帶性土壤。
4、母質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土壤母質是岩石風化的產物,而土壤是母質通過成土過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質對土壤中次生礦物也有一定的影響。
5、時間因素—發育程度。土壤年齡分為絕對年齡和相對年齡。它是土壤發育的強度因子。生物、地形、氣候、母質四大因素在隨著成土年齡的增長而加深。土壤隨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發展著。
⑥ 土地利用的技術和方法
20世紀以來,由於人口急劇增長,而可利用的土地資源相對越來越少,因此土地利用問題逐漸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趨勢和城市佔地面積的日益擴大,引起城市用地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用地,特別是與農業用地的矛盾。此外,由於技術進步,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環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處理不當,就會出現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平衡的問題,往往首先表現在土地利用上。土地利用是人文地理學,尤其是經濟地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對於協調人地關系、發展國民經濟有重要的作用。除地理學以外,經濟科學、農業科學、城市科學等學科也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條件制約,又受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影響,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所有影響土地利用各種因素中,確定土地關系的社會生產方式往往起決定性作用。土地利用研究的新趨勢是從生態觀點出發,謀求生態平衡,保護植被和土壤以期獲得持久產量,以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土地利用要和環境保護聯系起來,評價土地對某項生產的適宜性時,要考慮是否會影響環境質量以及長期的生態效益,防止環境退化。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土地利用的研究重點,已從提高土地生產率轉向改善環境,把土地利用規劃和整體的環境規劃聯系起來。在中國首先對土地利用情況進行環境質量的評價,根據土地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情況及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對環境因素進行總體規劃,在此基礎上提出土地利用的各種方案,然後對每一方案進行評價,選定對環境有利的最優土地利用方案。
(內容
土地利用的內容十分復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土地資源的調查、分類、統計
(二)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1.土地開發程度
2.土地利用結構
3.土地利用效益
(三)土地利用規劃
(四)土地開發
(五)土地保護基本原則
(一)先調查、評價、規劃,後開發利用
(二)以集約利用為主與保證適量的耕地面積相結合
(三)在農業優先的前提下,統籌安排用地比例
(四)開發利用與合理保護相結合
(五)要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
⑦ 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分類方法研究
土地利用分類是區分土地利用空間地域組成單元的過程。由於地塊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導致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經營特點等各方面的差異。為實現土地資源科學化管理,從土地利用現狀出發,根據土地利用的地域分異規律、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等,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土地利用情況,按照一定的層次等級體系劃分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別。
6.1.1 國內外土地利用分類方法歷史沿革
國外土地分類至今約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到 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就出現了各種土地分類系統。國外土地分類多數以土地利用現狀作為分類的依據,具體到各國又有差異。如,美國主要以土地功能作為分類的主要依據;英國和德國以土地覆蓋(是否開發用於建設用地)作為分類依據;俄羅斯、烏克蘭和日本以土地用途作為分類的主要依據;印度則以土地覆蓋情況(自然屬性)作為劃分地類的依據。
國內的土地分類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土地分類依據與國外基本相同,也是以土地利用現狀作為分類依據,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簡稱土地詳查)採用以土地用途、經營特點、利用方式和覆蓋特徵為分類依據,城鎮地籍調查採用以土地用途為分類依據等。
為了滿足土地用途管理的需要,國土資源部先後制定了《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含義》(1984),《城鎮土地分類及含義》(1989),城鄉統一的《全國土地分類》(2001)。《全國土地分類》包括《全國土地分類》(試行)和《全國土地分類》(過渡期間適用),第二次土地調查國家發布了《土地利用現狀分類》(2007)國家標准等,為全國土地分類提供了標准和依據。
6.1.2 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分類原則
面向國土資源行業遙感數據的規模化、高效率應用,達到快速規模化獲取土地利用信息,實現高精度、高效獲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迅速建立滿足國家和省級土地資源業務管理需要的國家級、省級土地利用現勢信息源需求,在研究分析前期實行的土地利用分類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於遙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類,在項目區予以應用並得到預期良好效果。
基於遙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類,是依據遙感影像的色彩、紋理等影像光譜特徵、分布特徵和地物光譜的可分性,結合土地的自然屬性、覆蓋特徵以及土地用途等因素,從滿足基於遙感影像快速獲取土地利用信息的需要進行分類。
分類原則:
(1)具有可操作性。要求土地利用分類體系要簡便易用、層次分明,要具有適宜遙感影像特點,通過遙感影像所反映色彩、紋理等影像光譜特徵以及分布特徵,在遙感影像上能夠明顯區分不同地類類型,適用於人機交互並基本滿足計算機自動分類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2)具有統一性。要與國家土地利用分類體系框架保持一致。
(3)具有兼容性。既能向上歸並到國家土地分類標准體系中的某一類型,還可根據管理和應用需要進行續分 , 可實現不同分類標准之間的相同地類進行地類代碼轉換,與以往的以及現在適用的土地分類進行有效銜接。
(4)具有通用性。即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通用性,不同的作業者用不同季節的影像應該能達到精度范圍內的同樣效果。
為了科學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資源,採用遙感影像數據獲取土地利用信息,快速掌握土地利用變化情況,根據我省土地利用管理業務實際需要,建立更適合土地利用精確調查和我省遙感監測業務調整與擴展的基於遙感信息土地利用分類標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6.1.3 嚴格管理土地需要快速、規模化獲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遙感技術也隨之得到了快速發展,遙感技術在土地資源的管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隨著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大,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如何監督新增建設用地及其佔用耕地情況和土地規劃、土地利用計劃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和查處土地違法、違規行為,檢查土地嚴格管理和土地調控措施的落實與效果,利用遙感技術快速規模化獲取土地利用變化情況成為當今土地資源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土地資源管理中,近幾年國家和省不斷加大土地執法監察力度,每年都要對耕地和新增建設用地變化情況進行遙感動態監測,利用前、後時相遙感影像(DOM)進行比對,或利用已有土地利用資料庫與後時相遙感影像進行比對,發現和提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通過外業核查、後處理和數據匯總,快速獲取和宏觀分析土地利用、變化的總體情況,及時發現和查處土地違法、違規行為,為土地執法監察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依據。
6.1.4 原有土地利用分類不適宜快速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1984~2007 年間,我國普遍採用的是《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含義》(1984)標准、《全國土地分類》(試行)標准和《全國土地分類》(過渡期間適用)標准,採用以上分類標准對於快速提取土地利用分類信息和動態遙感監測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
首先,分類過細。《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含義》(1984)分為 8 個一級地類,46 個二級地類,河南省根據地方實際在全國土地分類基礎上又續分了 12 個三級地類;《全國土地分類》(試行)分為 3 個一級地類,15 個二級地類,71 個三級地類;《全國土地分類》(過渡期間適用)分為 3 個一級地類,10 個二級地類、52 個三級地類。以上分類標准都具有類別繁多、過於細化的特點,無法滿足國家和省快速提取和掌握土地利用變化信息的需求。
其次,部分地類在遙感影像上無法區分,如:耕地中水澆地與旱地,園地與林地,獨立工礦與特殊用地等,影像紋理、色彩特徵極為相近,難以區分。
再次,部分地類與遙感影像無法銜接,如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公共建築用地等信息,從遙感影像上無法直接獲取。
6.1.5 區域土地利用類型的特殊性
黃河灘地,是指在黃河大堤之間河床滾動所淤積而成的灘地。橫穿河南省中北部的黃河屬河南省的特有特徵,即地上懸河、河床寬度大、非洪水期過水面積小、大堤內近 90% 的灘塗分別由黃河兩岸農民在耕作。但是由於黃河河床經常變動等原因,黃河灘地的面積和方位不斷發生變化,可種植面積也不穩定。許多灘地至今仍權屬不明,經常引發灘地耕種糾紛。另外在黃河灘地種植農作物具有一定的風險性,種植的作物一旦遇到河水上漲被水淹沒會造成收成大減甚至顆粒無收。
公路林帶,在河南省轄區內,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干線鐵路等主要交通用地兩側均栽種了寬度 30~50 m 不等的速生樹種,在地類統計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是按耕地計算,而林業部門則按照林地計算,為准確獲取林帶數據有必要單獨統計,以解決在統計上口徑不一、數出多門的問題。
6.1.6 遙感影像上光譜信息,紋理、色彩等特徵相近的土地類型
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影像光譜信息豐富、色彩鮮艷,接近於自然地物的真實色彩。通過遙感影像所反映的紋理、顏色等影像特徵和分布特徵,大部分土地利用類型在影像上能夠明顯區分。但是按照全國土地分類,有些地類在影像上呈現相近或相同特徵,對於室內判讀難以分辨。
(1)水澆地與旱地(圖 6-1、圖 6-2)。
圖 6-1 水澆地(113)
圖 6-2 旱地(114)
(2)園地與林地(圖 6-3、圖 6-4)。
圖 6-3 果園(121)
圖 6-4 有林地(131)
(3)獨立工礦與特殊用地(圖 6-5、圖 6-6)。
圖 6-5 獨立工礦(204)
圖 6-6 特殊用地(206)
土地利用分類體系還要充分考慮未來遙感技術發展,適用於遙感自動化提取信息的需要,影像特徵相近的土地利用類型無法利用自動分類技術進行區分。
⑧ 土地利用的研究內容
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土地資源普查和統計。土地資源普查是指進行全面土地普查和嚴格登記。土地統計則要反映土地本身的分布、面積大小和質量等級,以及表達它的利用現狀和潛力。以地區或生產企業為單位建立土地台帳、地塊檔案,對合理利用土地、規劃生產都有重大意義。②土地資源分類。根據土地資源的特點、質量、對某項生產的適宜性以及利用現狀、管理後果、未來用途、變化趨勢等,可以提出不同的分類體系。③調查土地資源的利用實況並編制土地利用圖。調查的結果可以編制各種土地利用圖來表達,並根據圖件來量算各類用地的面積。調查的手段包括應用航空照片、紅外攝影和雷達掃描圖像、人造衛星連續攝影等新技術。但它們的應用,必須立足於地面實況的典型調查,否則難以確切判讀。④開展土地質量評價。土地評價要全面考慮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並根據一系列反映量變到質變的指標進行分等分級。⑤研究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農業生產的部門結構和土地利用有著密切的關系。合理的農業結構有利於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形成具有良好生態系統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可以用較少的投資獲得較大的收益。除了根據土地評價解決具體地塊的合理利用問題外,還要宏觀地從一個國家或一個大地區來研究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向問題。中國農業生產歷來著重糧食,對於經濟作物和牧、林、漁、副業生產注意不夠,影響到土地資源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中國的農業經營歷來重視平原土地的利用,忽視山區的開發,佔全國陸地面積三分之二的山地、丘陵地區,生產水平很低,而且管理不善。在種植業內部,重視灌溉高產農田的經營,而忽視低產田的改造。此外,一些地區還流行著掠奪式的利用方式。⑥進行土地利用區劃,制訂開發利用規劃。在土地利用區的劃分基礎上,對各區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進行評價,有可能比較切實地提出各區今後各部門合理的用地結構和布局方案。因此很多國家在查清土地資源之後,往往緊接著進行土地利用區劃。土地利用區劃既是土地規劃的前提,也是農業區劃的基礎。它有現狀區劃和遠景區劃兩大類。現狀區劃的目的主要為認識現狀,判明土地利用的地域分異和特點;遠景區劃的目的主要是為調整現有土地利用結構,進一步發揮土地生產潛力。為了便於土地規劃的實施,土地利用區劃要盡可能地照顧到一定級別行政區的完整性。在土地利用區劃的基礎上,制訂開發利用各區土地資源的規劃,其內容包括改造不利條件應採取的措施,並預測其後果。⑦加強土地管理。建立和加強國家的土地管理機構,制定統一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有關法令,防止土地資源浪費、土地糾紛、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以及土地使用混亂造成土地建設返工浪費。
⑨ 土地法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社會調查方法是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社會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材料的方法。 3比較研究法、比較:在價值中立的條件下,探索有關規律的研究方法,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一 階級分析法,尋找其異同、系統的了解,它著重對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歸納、觀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個案研究,並通過語言分析來解決傳統的哲學問題,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用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階級社會中各種社會現象的方法二 價值分析法、周密的、綜合。包括以下六種 1社會調查法:通過認知和評價社會現象的價值屬性,它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從而揭示批判或確證一定社會價值和理想的方法三 實證分析法。 5語義分析法,以對經驗事實的觀察為基礎來建立和檢驗知識性命題的各種方法的總稱 。 2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准。亦稱縱向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是運用歷史資料。在政治學領域中、政治文化等的研究。這種方法利用現代數理邏輯這個強有力的工具、科學哲學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語義分析法是運用語義區分量表來研究事物的意義的一種方法。 4邏輯分析法,是比較研究法的一種形式、問卷、有計劃,對語言進行分析、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方法,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計劃的、測驗或實驗等科學方式,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過去事件進行研究的方法,藉以發現存在的社會問題。 6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社會調查法是有目的,主要是指「語言的轉向」之後出現的分析哲學
⑩ 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方法包括哪些
系統分析法
土地利用規劃一般包括總體規劃和分項規劃兩大部分,前者可看作母系統,後者是子系統。規劃工作中應用系統分析方法就是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綜合方法來考察母系統與子系統之間、各子系統相互之間以及母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以達到深刻認識、妥善處理這些多方面關系之目的。
統計分析法
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時應用統計分析法來整理和研究各種有關土地利用的統計數據,藉以發現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傾向,進一步揭示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從而對土地利用未來趨勢進行預測。統計分析方法的運用,不僅對土地利用進行純數量的研究,而必須在與質量的辯證統一中研究其數量方面。
數學規劃法
土地利用規劃工作廣泛運用線性規劃與非線性規劃。藉助於經濟數學模型和計算機,從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選出能滿足預定目的和任務的方案。
回歸分析法
在有關農業和林業的土地利用規劃中關於土地利用水平分析、土地非農佔用量預測、土地增產潛力預測,以及確定各種經濟指標之間的數量聯系等項工作,一般應用回歸分析方法。
目標規劃法
要全面系統地考慮全部相關因素和條件,同時還要按區域劃分等級(全國的、大區的、地區的)、按時間長度(長期的、中期的、短期的)、按目標性質(單一目標、多目標)、按系統狀況(開放的、封閉的)等,開展各層次的規劃工作,要求各經濟環節和要素實現一體化、綜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