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禹治水裡大雨用的是什麼方法
說起大禹治水,要從他父親鯀開始。
傳說在堯的時候,天下發了大洪水,黃河連年泛濫。大水沖毀了村莊、房屋,淹沒了土地。有時人們被逼到樹上、山頂上居民沒法種莊稼。
堯決心治水,為民消除災難,就召開部落聯盟首領會議。各部落首領推選鯀領導治水。
鯀採用的萬法是築堤防水。據說,這個方法是帝顓頊時有個叫共工的人發明的。那時候,水害不太嚴重,用這種方法治水還很見成效。可是,鯀用這個方法來防治兇猛的洪水,卻無濟於事了。結果,今天剛築好的堤壩,明天就被大水沖垮了;有時不等築好,就被沖垮了。這樣,鯀足足治了九年,也沒有成功。相反,築堤的泥土被水沖到下游,淤塞了河道,以前沒泛濫的地方,也泛濫起來。舜即位後,殺了鯀,又根據眾人推選,派鯀的兒子禹領導治水。
鯀治水雖然失敗了,卻積累不少經驗教訓。禹總結了父親的經驗教訓,認識到:鯀失敗的原因在於被動地築堤疊壩,而沒有注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水如果沒有固定的河道,堤築得再高也沒用。他經過和許多有經驗的老年人商量,終於摸索出新的辦法。禹懂得了要消除水患,不但要築堤防水,更重要的是疏通淤塞的河床,開鑿渠道,讓水流出去。
怎樣疏通河床、開鑿渠道呢?當時,由於人們活動的范圍比較小,誰也不完全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和地理形勢。於是,禹帶領一些人,跋山涉水,走遍黃河中下游,考察山川形勢。最後決定,有系統地疏通河渠,把洪水疏導出去。
疏通河床、開鑿渠道並不是一件輕易舉的事。那時候,既沒有鍬,也沒有鎬,只有石斧、蚌耨、水耜這些不堅固的挖土工具。雖然當時人們已能冶煉銅,但數量太少,還不能用來製造農業生產工具。
然而人們沒有因此甘休。各部落的青壯年在禹的帶領下,憑著這些簡單的工具挖掘泥土,與大自然搏鬥。他們鑿開堅硬的岩層,去溝通河床,開鑿渠道。可以想像,當時治水是多麼艱難阿!
禹在這場斗爭中身體力行,不怕狂風暴雨,烈日嚴寒,「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始終與人們一起努力奮戰。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鬥爭,疏通、開鑿了許多條河床渠道,終於把洪水引入大河,由大河流人大海,消除了當時的水患。這就是傳說中的「禹疏九河」。後人稱頌道:如果沒有大禹治水,我們這些地方只能有魚,那裡還會有人呢!
在治水斗爭中,人們又有了新的發明,那就是學會尚井。人們在挖土築壩時發現:原來地下還有水。從此以後,人們懂得鑿並取水了。過去,黃河流域雖有廣闊的平原可以開辟,可是因為取水不方便,無法在那裡定居。發明了打井取水後,人們開始向那些荒原進軍了。耕地面積也就不斷擴展開來。
大禹治水雖然是歷史傳說,有些地方未必真實。可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類是在同大自然的斗爭小,不斷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
❷ 大禹治水採用的是什麼的辦法。
處理洪水
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與契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用水利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禹親自率領老百姓餐風露宿,整天泡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禹堅韌不拔,勇於開拓的精神,經過了十三年治理,終於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大禹整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注 1]繼帝位。夏禹王登天子之位,並以自己的封國夏為天下之號,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禹王子啟王是夏朝的繼位天子是為王太子。建碑《大禹陵》。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量測儀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
他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不敢進家門。
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因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
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
(2)鯀治水使用的是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治水遺跡
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
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塗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台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游覽憑吊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歷史意義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❸ 大禹是用什麼的方法來治水的
大禹是用疏通法來治水的。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❹ 鯀和禹分別採用了什麼方法來治水
鯀採用築堤攔截的方式來治理。結果洪水過大,這個方法失敗了,導致很多人死亡。舜帝處死了鯀,改派他的兒子禹來治水,這就是後來我們說的大禹治水。禹採用疏導的方式來治洪水,把洪水導入大江。經過很多年努力,終於平了水患。
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作為黃帝的後代,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唐堯、虞舜二帝,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率領民眾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願望,都寄託在大禹身上。「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天神。
❺ 大禹治水時,採用了什麼方法
1、主要採用了疏通的辦法,而不是堵的辦法;
2、詳解如下: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❻ 大禹治水採用的是什麼的辦法。
三皇五帝時期,大禹奉皇帝舜的命令,繼承父業,負責治理黃河水患。大禹總結吸收了父親鯀治水期間的經驗教訓,從堵截治水的方法中總結出了一套新的治水方法,疏導治水。
大禹治水圖
堯舜時期,黃河流域水文情況極不穩定,時常泛濫,嚴重影響沿岸百姓耕種生活。為解決洪水泛濫問題,堯召集部落首領進行商討,眾人皆舉薦鯀負責平息洪水災害,鯀採取障水法,在河岸兩邊建立堤壩,水漲多高,堤壩就建多高,如此消極工程未能解決水患,反而加重災情,治水九年期間,鯀治水不利,被當時繼位的舜降罪流放。
舜在位期間,同樣重視黃河水災一事,任命禹繼任治水之事,為了不重蹈覆轍,禹採用疏導方法來治理黃河泛濫問題,雖然工程極為浩大,但成效顯著,耗時十三年,大禹最終功成身退,載譽而歸。
自此從中國古代歷朝史書上記載的水災,雖時有發生,但都得到了較好的整治,漢唐之後,黃河流域的植被大幅減少,導致古都重鎮皆成為不毛之地,眾多的人文遺產消失殆盡,黃河流域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在歷史上數度更改河道,瀕臨枯竭,沙土沉積導致河床抬升,地上河問題更是亟待解決。
進入現代以來,環境問題已上升至重要問題,人類與自然的抗爭也逐漸向和諧共處過渡,希望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能崇煥生機。
❼ 鯀禹治水的大禹採用什麼方法
改「堵」為「疏」。
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禹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嚴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
這里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
他還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
禹採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輕重緩急,定了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開始,再擴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
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
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7)鯀治水使用的是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 )。出生地有爭議(一說在汶山石紐地區 ;一說在石坳。母親是有辛氏(今山東曹縣)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
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
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禹治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禹
❽ 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什麼
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禹採取的是疏通的方法來治理水患
禹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嚴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里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
他還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禹採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輕重緩急,定了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開始,再擴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❾ 傳說中大禹治水採用的是什麼方法
改「堵」為「疏」。
大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
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9)鯀治水使用的是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的歷史意義: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禹治水
❿ 鯀禹治水:鯀和禹各用什麼方法治水結果怎樣
鯀用偷來的天帝寶物——息壤去治水,洪水被趕退,人們重建家園。可後來天帝知道鯀偷走了息壤。大發雷霆,派火神祝融殺死了鯀,奪回了息壤。洪水又重新泛濫開來,人們又陷入災難之中。
大禹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來消除水災,挖渠開山,疏通河道,經過十三年的苦戰,終於治服了洪水。人們重新返回家園,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鯀禹治水的故事最早出現於《山海經》,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10)鯀治水使用的是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山海經》是中國第一部描述山川、物產、風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神話傳說的大匯編。
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