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侯氏制鹼法方程式
侯氏制鹼法 (聯合制鹼法)
(1)NH3+H2O+CO2=NH4HCO3
(2)NH4HCO3+NaCl=NH4Cl+NaHCO3↓
(3)2NaHCO3=加熱=Na2CO3+H2O+CO2↑
即:①NaCl(飽和)+NH3+H2O+CO2=NH4Cl+NaHCO3↓
②2NaHCO3=加熱=Na2CO3+H2O+CO2↑ 氨氣與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氫銨,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碳酸氫銨與氯化鈉反應生成一分子的氯化銨和碳酸氫鈉沉澱,碳酸氫鈉之所以沉澱是因為他的溶解度很小。 根據 NH4Cl 在常溫時的溶解度比 NaCl 大,而在低溫下卻比 NaCl 溶解度小的原理,在 278K ~ 283K(5 ℃~ 10 ℃ ) 時,向母液中加入食鹽細粉,而使 NH4Cl 單獨結晶析出供做氮肥。
此法優點:保留了氨鹼法的優點,消除了它的缺點,使食鹽的利用率提高到 96 %; NH4Cl 可做氮肥;可與合成氨廠聯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氣 CO 轉化成 CO2 ,革除了 CaCO3 制 CO2 這一工序。 碳酸鈉用途非常廣泛。雖然人們曾先後從鹽鹼地和鹽湖中獲得碳酸鈉,但仍不能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
1862年,比利時人索爾維(Ernest Solvay 1838—1922)發明了以食鹽、氨、二氧化碳為原料製取碳酸鈉的「索爾維制鹼法」(又稱氨鹼法)。此後,英、法、德、美等國相繼建立了大規模生產純鹼的工廠,並組織了索爾維公會,對會員以外的國家實行技術封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亞交通梗塞。由於我國所需純鹼都是從英國進口的,一時間,純鹼非常缺乏,一些以純鹼為原料的民族工業難以生存。1917年,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在天津塘沽創辦了永利鹼業公司,決心打破洋人的壟斷,生產出中國的純鹼。他聘請正在美國留學的侯德榜先生出任總工程師。 1920年,侯德榜先生毅然回國任職。他全身心地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針對索爾維法生產純鹼時食鹽利用率低,制鹼成本高,廢液、廢渣污染環境和難以處理等不足,侯德榜先生經過上千次試驗,在1943年研究成功了聯合制鹼法。這種方法把合成氨和純鹼兩種產品聯合生產,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聯合制鹼法很快為世界所採用。 侯氏制鹼法的原理是依據離子反應發生的原理進行的,離子反應會向著離子濃度減小的方向進行。也就是很多初中高中教材所說的復分解反應應有沉澱,氣體和難電離的物質生成。他要制純鹼(Na2CO3),就利用NaHCO3在溶液中溶液中溶解度較小,所以先製得NaHCO3。再利用碳酸氫鈉不穩定性分解得到純鹼。要製得碳酸氫鈉就要有大量鈉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所以就在飽和食鹽水中通入氨氣,形成飽和氨鹽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鈉離子,銨根離子,氯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這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其餘產品處理後可作肥料或循環使用。
B. 純鹼是用什麼東西製造出來的
人們使用純鹼比使用火鹼普遍,這是因為碳酸鈉便宜,鹼性適中,不燒手,製造也比較容易,原料又充足。那麼,純鹼是用什麼東西造出來的呢?它是用食鹽和石灰石再加上水、空氣和煤製造出來的。我國制鹼工業不但開始得較早,而且,我國化學家還對制鹼工業的發展作出過重要的貢獻呢!本世紀初,我國就有了制鹼業。那時,用的是德國人的老辦法,用這種辦法,雖然能得到碳酸鈉,但它的副產品氯化鈣用處不大。我國化工專家侯德榜經過多年苦心研究,改革了德國人的老辦法,創立了「聯合制鹼法」。這個方法不再使用石灰石,節省了運輸能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它的副產品氯化銨又是一種很好的化肥。這個方法早已傳遍了世界各地,被國際上稱為「侯氏制鹼法」。
C. 侯氏制鹼法是什麼
純鹼(碳酸鈉)在食品、造紙、醫葯、玻璃。肥皂、印染工業乃至人們日常生活用途極為廣泛。1862年,比利時人索爾維發明了以食鹽、氨、二氧化碳為原料製取純鹼的「索爾維制鹼法」(又稱氨鹼法)。英、法、德、美等國相繼建立大規模生產純鹼的工廠,並發起組織索爾維公會對非會員國實行技術封鎖。
我國科學家侯德榜決心打破索爾維公會對純鹼製造業的壟斷,生產出中國自己的純鹼。1933年,侯德榜將自己多年來研究制鹼技術的心得寫成《純鹼》一書在美國出版,該書是當時世界制鹼工業中惟一的權威性著作。侯德榜在「索爾維制鹼法」的基礎之上,針對「索爾維制鹼法」食鹽利用率低、廢棄氯化鈣不能加以利用等缺點,對純鹼的生產工藝進行了革新。1943年,他提出了制鹼、制氨的聯合生產過程,被國際制鹼界命名為「侯氏制鹼法」。其要點是在索爾維制鹼法的濾液中加入食鹽固體,並在30℃~44℃下往濾液中通人氨氣和二氧化碳氣體,使濾液達到飽和,然後冷卻到10℃以下,結晶出氯化銨,其母液又可重新作為索爾維制鹼法的制鹼原料。「侯氏制鹼法」的新工藝不僅使食鹽利用率從70%提高到96%,而且把制鹼和制氨的生產聯合起來,省去了石灰石燃燒產生CO2和蒸氨的設備。同時使原來無用的氯化鈣轉化成化肥氯化銨,解決了廢棄氯化鈣佔地毀田、污染環境的難題。
「候氏制鹼法」,為世界制鹼技術開辟了新途徑,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並引起強烈反響。從此,中國制鹼化學工業一躍而登上世界舞台。
D. 純鹼是什麼
純鹼是碳酸鈉。碳酸鈉(Sodium Carbonate),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分子式為Na2CO3,分子量105.99,但分類屬於鹽,不屬於鹼。國際貿易中又名蘇打或鹼灰。它是一種重要的無機化工原料,主要用於平板玻璃、玻璃製品和陶瓷釉的生產。還廣泛用於生活洗滌、酸類中和以及食品加工等。
碳酸鈉常溫下為白色無氣味的粉末或顆粒。有吸水性,露置空氣中逐漸吸收1mol/L水分(約=15%)。其水合物有Na2CO3·H2O,Na2CO3·7H2O和Na2CO3·10H2O。
來源
最早發明人工合成純鹼方法是18世紀末,法國路布蘭用芒硝加石灰石和煤在高溫下還原並進行碳酸化,得到以含Na2CO3為主的粗製品——黑灰,經過浸取、蒸發、精製、再結晶、烘乾,獲得純度約為97%的重質純鹼。
1861年,比利時歐內斯特·索爾維獨自發明了純鹼並獲得過專利。由於技術秘密保護一直未能大范圍應用,20世紀20年代才從美國突破,尤其是中國著名的化工專家侯德榜於1932年出版了《純鹼製造》一書,將保密70年,索爾維法公布於世。侯德榜還於1939-1942創建了侯氏制鹼法,並在四川建立了中試車間。
1952年在大連化工廠設立了聯合制鹼車間。日本旭硝子公司推出的NA法,實質上是聯鹼和氨鹼的折中法。可隨意調節純鹼與氯化銨的比例。
E. 利用純鹼在實驗室可以製取許多物質,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對純鹼展開如下探究: Ⅰ.利用純鹼和稀鹽酸製取二
Ⅰ.(1)長頸漏斗;Na 2 CO 3 +2HCl== 2NaCl+ H2O + CO2;↑ A; 把空氣排凈 (2)用鹽酸製得的氣體中會混有氯化氫氣體 Ⅱ. (3)加速溶解; Na 2 CO 3 +Ca(OH) 2 ==CaCO 3 ↓+2NaOH (4)過濾速度變慢 (5)濾液中不含Ca(OH) 2 ; 過量CaCl 2 溶液和酚酞試液(無過量不給分); 有白色沉澱產生上層清液呈紅色 |
F.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對利用純鹼和熟石灰製取燒鹼溶液展開如下探究:步驟一:將純鹼溶於水,加入適量熟石灰;
(1)純鹼溶於水時,使用玻璃棒不斷地攪拌,加速純鹼溶解的速度;純鹼與熟石灰反應屬於鹽和鹼生成新鹽和新鹼的類型;
故答案是:攪拌,加速溶解;Na2CO3+Ca(OH)2=CaCO3↓+2NaOH;
(2)若不貼緊,濾紙與漏斗之間就會產生氣泡,這有三個後果:①影響過濾速度;②濾液會遇到阻礙從而沖破濾紙,失去過濾效果.③若不貼緊,濾液可能溢出;
故答案是:①影響過濾速度;②濾液會遇到阻礙從而沖破濾紙,失去過濾效果.③濾液可能溢出;
(3)實驗結論的獲得取決於加入的物質及發應現象不同.濾液中若含Ca(OH)2;濾液中含有氫氧化鈉時,滴入酚酞溶液,則溶液變為紅色;濾液中含有碳酸鈉,則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
故答案是:濾液中不含Ca(OH)2;溶液變紅色;有白色沉澱產生.
G. 我國化學家侯德榜發明了一種著名的純鹼生產方法----「聯合制鹼法」.(1)「聯合制鹼法」生產過程用化學
(1)①屬於化合反應,②屬於復分解反應,③屬於分解反應,不涉及置換反應,所以本題答案為:置換反應;
(2)固體顆粒的大小影響反應的速度,副產物為氯化銨,屬於氮肥,所以本題答案為:加快化學反應速率或加快食鹽溶解,氮;
(3)①據圖甲可以看出,當加入鹽酸的量為50g時開始產生二氧化碳,當加入鹽酸的量為100g時不再生成二氧化碳,設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則有
NaHCO3+HCl=NaCl+H2O+CO2↑.
36.544
50g×14.6% x
36.5 |
50g×14.6% |
44 |
x |
H. 告訴我侯式制鹼法是什麼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全面進攻,我國的化學機構大部分受到嚴重破壞,沒有什麼大的成就可言。在這個時候,獨放異彩的要推侯德榜的聯合制鹼法的成功了。
純鹼,化學名稱叫碳酸鈉,俗稱蘇打。它是重要的化工產品,廣泛用於製造玻璃、肥皂、紙漿、洗滌劑和石油煉制等。純鹼在自然界中也有,但是產地分散,純度不高,因此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18世紀,歐洲的科學家們已經開始了制純鹼的研究,基本上是下列反應所組成。
1.Na2SO4+2C=Na2S+2CO2
2.Na2S+CaCO3=CaS+Na2CO3
由於上述反應必須在高溫下,且不能連續發生,浪費原料、污染環境等,最終沒有成功。
後來,比利時化學家索維爾又發現了新的方法。他用的基本原料是食鹽和石灰石,製造過程是這樣的:先將濃的食鹽溶液通入氨氣飽和以後,再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石灰石經過煅燒以後製得的。在溶液中氨、二氧化碳和水相互作用,生成酸式碳酸銨。酸式碳酸銨再與食鹽發生反應就得到酸式碳酸鈉和副產物氯化銨。
酸式碳酸鈉溶解度小,經過過濾分離以後,再經過加熱,就得到純鹼,並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重新使用,而副產物氯化銨與石灰加熱以後生成氯化鈣和氨。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反應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氨可循環利用,原料易得,工藝簡單。但有兩大缺點:一是食鹽的利用率不高,只有70%左右;二是生成大量無用的氯化鈣,即妨礙連續化生產,又增加了純鹼的成本,而且污染江河。
1939年,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教授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提出了世界聞名的「聯合制鹼法」。這個方法即保留了索維爾方法的全部優點,同時又克服了它的全部缺點,使制鹼法達到臻善臻美的地步。
侯氏制鹼法的原理是;低溫下在氨炮和了的飽和食鹽水中通入CO2可析出NaHCO3,此時母液中的Na+減少而Cl-相當多。再加細鹽末,因同離子效應,在低溫下NH4Cl的溶解度小而NaCl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不大,因而NH4Cl析出,食鹽不析出。如此往復,這樣原料可充分利用,最後得到兩種重要化工產品:純鹼和氯化銨(肥料)。侯氏制鹼法主要化學反應如下:
(在鹼母液中)
(在銨母液中)
由於侯德榜教授在製造純鹼方面的突出貢獻,他所發明的這種方法, 1941年被世界化學工業協會正式命名為「侯氏制鹼法」。他本人被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化工學會和美國機械學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
侯德榜和"侯氏制鹼法"
20世紀初,我國需要的純鹼全靠外國進口,制鹼技術被外國資本家嚴密封鎖。在美國攻讀化學工程的侯德榜,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立志為祖國制鹼工業作出貢獻。回國後,侯德榜經過反復試驗,終於使潔白的純鹼生產出來,結束了我國完全靠進口洋鹼的歷史。後來,侯德榜又發明了聯合制鹼法,被命名為「侯氏制鹼法」。從此,中國制鹼化學工業躍上世界舞台。 侯氏制鹼法,就是將制鹼中含氯的廢液與合成氨過程中的二氧化碳廢氣加以回收、 利用,製成純鹼和氯化銨化肥,使制鹼和制銨兩大工業聯合起來,所以又稱為「聯合制鹼法」。
關於侯式制鹼法的原理進行試驗為什麼先在食鹽水中通入NH3,待飽和後在通入 CO2——如果不通氨氣即通入CO2,是得不到NaHCO3的,因為同時會生成鹽酸(可以自己寫一下方程式就知道了),所以先通入氨氣,最後得到的產物是NaHCO3和NH4Cl,由於是氨氣的飽和溶液,而NaHCO3的溶解度小於NH4Cl,所以可以得到固態的NaHCO3。這就是侯式制鹼法的原理。
(CO2在水中溶解度小,在食鹽水中溶解度更小,先通CO2到食鹽水中的話,水中不會存留多少CO2,這樣的話,再通入NH3,不會生成NaHCO3。而先通NH3,NH3在水中溶解度大,氨水飽和後,通入CO2,此時溶液中存在的離子有:Na+,Cl-,NH4+,HCO3-等,這些離子可以自由組合,由於NaHCO3溶解度比NH4Cl溶解度小,所以通入一定CO2後,NaHCO3就會析出,得到NaHCO3,而後加熱NaHCO3可以得到純鹼Na2CO3)
I. 請教化學高手〈侯氏制鹼法〉
侯氏制鹼法
[編輯本段]侯氏制鹼法
(聯合制鹼法)
(1)NH3+H2O+CO2=NH4HCO3
(2)NH4HCO3+NaCl=NH4Cl+NaHCO3↓
(3)2NaHCO3=加熱=Na2CO3+H2O+CO2↑
即:①NaCl(飽和)+NH3+H2O+CO2=NH4Cl+NaHCO3↓
②2NaHCO3=加熱=Na2CO3+H2O+CO2↑
氨氣與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氫銨,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碳酸氫銨與氯化鈉反應生成一分子的氯化銨和碳酸氫鈉沉澱,碳酸氫鈉之所以沉澱是因為他的溶解度較小。
根據NH4Cl在常溫時的溶解度比NaCl大,而在低溫下卻比NaCl溶解度小的原理,在278K~283K(5℃~10℃)時,向母液中加入食鹽細粉,而使NH4Cl單獨結晶析出供做氮肥。
此法優點:保留了氨鹼法的優點,消除了它的缺點,使食鹽的利用率提高到96%;NH4Cl可做氮肥;可與合成氨廠聯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氣CO轉化成CO2,革除了CaCO3制CO2這一工序。
碳酸鈉用途非常廣泛。雖然人們曾先後從鹽鹼地和鹽湖中獲得碳酸鈉,但仍不能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
1862年,比利時人索爾維(ErnestSolvay1838—1922)發明了以食鹽、氨、二氧化碳為原料製取碳酸鈉的「索爾維制鹼法」(又稱氨鹼法)。此後,英、法、德、美等國相繼建立了大規模生產純鹼的工廠,並組織了索爾維公會,對會員以外的國家實行技術封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亞交通梗塞。由於我國所需純鹼都是從英國進口的,一時間,純鹼非常缺乏,一些以純鹼為原料的民族工業難以生存。1917年,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在天津塘沽創辦了永利鹼業公司,決心打破洋人的壟斷,生產出中國的純鹼。他聘請正在美國留學的侯德榜先生出任總工程師。
1920年,侯德榜先生毅然回國任職。他全身心地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針對索爾維法生產純鹼時食鹽利用率低,制鹼成本高,廢液、廢渣污染環境和難以處理等不足,侯德榜先生經過上千次試驗,在1943年研究成功了聯合制鹼法。這個新工藝是把氨廠和鹼廠建在一起,聯合生產。由氨廠提供鹼廠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里的氯化銨用加入食鹽的辦法使它結晶出來,作為化工產品或化肥。食鹽溶液又可以循環使用。為了實現這一設計,在1941一1943年抗日戰爭的艱苦環境中,在侯德榜的嚴格指導下,經過了500多次循環試驗,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後,才把具體工藝流程定下來,這個新工藝使食鹽利用率從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來無用的氯化鈣轉化成化肥氯化銨,解決了氯化鈣佔地毀田、污染環境的難題。這方法把世界制鹼技術水平推向了一個新高度,贏得了國際化工界的極高評價。1943年,中國化學工程師學會一致同意將這一新的聯合制鹼法命名為「侯氏聯合制鹼法」。所謂「聯合制鹼法」中的「聯合」,指該法將合成氨工業與制鹼工業組合在一起,利用了生產氨時的副產品CO2,革除了用石灰石分解來生產,簡化了生產設備。此外,聯合制鹼法也避免了生產氨鹼法中用處不大的副產物氯化鈣,而用可作化肥的氯化銨來回收,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聯合制鹼法很快為世界所採用。
侯氏制鹼法的原理是依據離子反應發生的原理進行的,離子反應會向著離子濃度減小的方向進行。也就是很多初中高中教材所說的復分解反應應有沉澱,氣體和難電離的物質生成。他要制純鹼(Na2CO3),就利用NaHCO3在溶液中溶液中溶解度較小,所以先製得NaHCO3。再利用碳酸氫鈉不穩定性分解得到純鹼。要製得碳酸氫鈉就要有大量鈉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所以就在飽和食鹽水中通入氨氣,形成飽和氨鹽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鈉離子,銨根離子,氯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這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其餘產品處理後可作肥料或循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