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參考文獻是必不可少的,是論文的有力輔助。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管理論文參考文獻,希望能提供幫助。
篇一:參考文獻
[1]繆清照 劉煥榮: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培訓的變革.石油教育,2003(1).
[2]陳維政: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小勇:100個成功的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4]張一馳.人力資源管理教程[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12-213.
[5]章景萍.企業員工培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安徽大學,2007.
[6]崔毅:人力資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李浩:企業培訓與企業創新.成人教育,2001年第10期.
[8]陳良政黃儉: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9]張曉彤:員工關系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0]羅伯特L馬希斯人力資源管理培訓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12).
[11]朱鈞侃現代企業人才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1).
[12]郁義鴻著.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78-79.
篇二:參考文獻
[1]蔡防.關於中國人口及相關問題的苦幹認識誤區.國際最濟評論,2010 (6),81-94.
[2]奧爾淼.集體行動的`邏輯.上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8-14.
[3]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3,88-102.
[4]白菊紅.農戶家庭勞動力進城務工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9-14.
[5]卞螢螢,韋麗軍和楊徼等.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農牧戶收入來源的影響因素分析.千單區資源與環境,2009(2),78-83.
[6]朝前.村民自治中的非正式制度.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1 (4),77-79.
[7]白晉湘.潮西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研究.農並經濟問題,2003(11),47-50.
[8]陳勇勤.論中國小農經濟的勞動投入問題.求索,2006(9),1-5.
[9]陳寶勝.非正式制度對公共政策執行的制約機制.行政論壇,2008 (2),45-47.
[10]曹陽,李慶華.我國農戶勞動力配置決策模型及其應用.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4(1),48-53.
[11]陳瑜琦,李秀彬和朱會義等.勞動力務農機會成本對農戶耕地利用決策的影響一一以河南省睢縣為例.地理科學進展,2010(9),369-377.
[12]陳緒敖.基於生態保護視角的秦巴山區林權制度改簞探析.生態經濟(學術版),201 1 (2),293-295,303.
[13]Anderson,J.E.,& Bandiera,0.Private enforcement and social efficienc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7),341-362.
[14]Brauw,A.D,Huang,J.,Zhang,L.X「 et aL The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FPRl Discussion Paper 01189,2012(6),1-24.
[15]Barmtt,C.B.,Sherlund,S.M.,& Adesina,A.A.Shadow wages,aUocativeinefficiency,and labor supply in smallholder agriculture.AgriculturalEconomics,2008(38),21--34.
[16]Biener,C.,& Eling,M,Organiza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internationalinsurance instry: a cross-frontier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Research,2012,221(2),454-468.
篇三:參考文獻
[1]馬斯洛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王朱信息技術的採納和使用研究.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19(3),48-55.
[3]李懷袓.管理研究方法論.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4]魯耀斌,徐紅梅.技術接受模型及其相關理論的比較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22 (10) : 176-179.
[5]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陳明亮.客戶重復購買意向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科研管理,2003,24(1):110-115
[7]陳文波,黃麗華.組織信息技術採納的影響因素研究述評.軟科學,2006,20(3),1-4
[8]Berlyne,D.E.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Science,1966,153,25-33.
[9]Adams,A.,Nelson,R.R.& Todd,P.A.Perceived usefulness,ease of use,and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replication.MIS Quarterly,1992,16(2),227-247.
[10]Ajzen,I.& Fishbein,M.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behavior.Inc-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80.
[11]Deci,E.L.Effects of externally mediated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1,18(1),105-115.
[12]Deci,E.L.Intrinsic motivation,extrinsic reinforcement,and inequity.Journal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2,22(1),113-120.
[13]Anderson,R.E.Consumer Dissatisfaction: The effect of disconfirmedexpectancy on perceived proct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3,10(1),38-44.
[14]Ajzen,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篇四:參考文獻
[1]黃林華,顧戛良。完善幹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監督[J].行政與法(吉林省行政學院學報)。2004(10)
[2]戴中亮。委託代理理論述評[J].商業研究。2004(19)
[3]王麗莉,田凱。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批判與超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05)
[4]常暢。論創建服務型政府過程中的財政政策選擇[J].中國科技產業。2004(09)
[5]秦文志。論樹立服務理念和強化服務意識在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作用[J].行政論壇。2004(03)
[6]劉俊生。論服務型政府的價值基礎與理論基礎[J].南京社會科學。2004(05)
[7]尹素琴,黃輝。服務型政府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
[8]遲福林,方栓喜。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若干建議(24條)[J].經濟研究參考。2004(13)
[9]侯玉蘭。論建設服務型政府:內涵及意義[J].理論前沿。2003(23)
[10]政府公共供給指標體系研究[J].行政論壇。2003(05)
[11]沈榮華,周義程。善治理論與我國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導向[J].理論探討。2003(05)
[12]郁建興,呂明再。治理:國家與市民社會關系理論的再出發[J].求是學刊。2003(04)
[13]何亞東,胡濤。委託代理理論述評[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03)
[14]向榮,賈生華。對代理理論的綜述與反思[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1(08)
[15]陳振明。評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範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0(06)
[16]陳慶雲。關於公共管理研究的綜合評述[J].中國行政管理。2000(07)
[17]木坤坤。非營利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研究[D].鄭州大學2014
[18]崔海燕。山東省沂源縣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D].燕山大學2014
[19]王宇博。我國政府公共服務外包行為的法律規制[D].湘潭大學2014
;『貳』 管理研究思維與管理工作思維和教學思維的區別,還有如何避免後兩種思維在研究中的影響
管理者思維:重視現實具體問題的解決。
表現形式:工作報告、會議報告。
教學者思維:重演繹,強調知識的運用和掌握。
表現形式:教材。
研究者思維:重歸納,善於發現問題,創造性。
表現形式:學術論文,課題申請書及研究報告。
『叄』 求一篇,2000字的管理學的論文,詳細一點,感謝.
管理學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
管理活動自有人群出現便有之,與此同時管理思想也就逐步產生。事實上,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我們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論述。而現代管理學的誕生是以泰羅(F .W. Taylor)的名著《科學管理原理》( 1911年)以及法約爾(H.Fayol)的名著《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為標志。現代意義上的管理學至今不過經歷了80多年。80多年來,管理學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管理學的研究者、管理學的學習者、管理學方面的著作文獻等等均呈指數級數上升,顯示了作為一門年輕學科勃勃向上的生機和興旺發達的景象。然而,管理學仍然需要發展,因為人類將進入21世紀,人類文明需要管理學。
管理學的規定性
管理學的規定性是指管理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而管理學的規定性又取決於管理學研究對象的規定性,即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哈羅德•孔茨( H Koontz,《管理學》):
——「本書目的是闡明經營理論和管理科學的基礎知識」。換句話說,孔茨認為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經營理論和管理科學,或者說管理學就是這兩部分的組合。 詹姆斯•H•唐納利(J. H. Donelly,《管理學基礎》):
——「討論只與某一待定的(雖然也是相當廣泛存在的)事例有關的管理過程。我們將就有限的資源(包括其他人的力量)的管理展開我們的討論」,即管理學說是研究有限資源的管理。 羅納德•科斯(新制度經濟學的奠基者,《企業的性質》)
—— 「經營意味著預測與通過簽訂新契約,利用價格機制進行操作。管理則恰恰意味著僅僅對價格變化作出反應,並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產要素。」 羅納德•科斯教授對經營與管理的界定盡管是從契約、價格應變角度出發,但把握了管理的本質:即經營是與市場打交道,它利用價格機制使自己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在市場上獲得有利於自己的利益。而管理則是一個組織內部如何用行政命令機制調配組織有限資源而獲得最佳配置效率的過程;管理不與市場打交道,盡管它要對市場上價格作一定的反應。 如果按照科斯的定義,那麼管理學就應該以這么一個規定性的管理作為研究對象。這樣,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就應該是兩大方面:
組織本身包括組織的動力學機制、組織的構造及運行等等;
組織內依靠行政機制運作的各種管理方式方法包括對資源配置的整體性系統方法和針對局部問題的各種職能性方法。
事實上大多數著名的管理學著作和教材,盡管其章節安排、行文方式、觀點採納均有各自的特點,但基本上是圍繞著這兩個方面展開論述,事實上哈羅德•孔茨和西里爾•奧唐奈的《管理學》也是如此。 管理學的定義:研究和探討組織及組織內資源配置的構造、過程、方式、方法的學科,是一門應用性理論學科,是管理學科群中最為基礎的學科。 對管理學的這么一種規定原本是美國管理學界的看法,其他一些國家如德國、日本的學者們卻不這么認為,他們在把管理局限於企業時,認為管理學還應該包括經營這一內容,於是便有了經營學一說,之後在我國便有經營管理學的稱法。
管理學的流派及構成
1、管理學的流派
20世紀初誕生的管理學隨著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努力,理論與實踐均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流派疊出,新理論新思想不斷產生,人才輩出。哈羅德•孔茨曾寫過兩篇著名的論文《論管理理論的叢林》(1961年)和《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1980年),對1980年前的管理學領域內精彩紛呈的理論、主張等作過一個精闢的歸納與分析。他認為到1980年為上,管理學至少已發展有十幾個學派,典型的有:古典學派、行為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組織行為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經理角色學派、經營管理學派等等。
2、各流派研究的內容這些流派盡管各有自己對管理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論主張,但從內容上來看不超出三大內容:即組織、管理方式以及經營。
科學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羅,本質上可以歸結為一種管理方式或方法,因為人的科學工作和協作及對人的激勵與效率關系的研究實為發展出相應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
古典組織理論法約爾和韋伯的典型的組織研究成果。
行為科學學派代表人物有梅奧(E.Mayo)、馬斯洛(A.H.Maslow)、麥格雷戈(D.MeGregor)、盧因(K.Lewin)以及穆頓(J.S.Mouton)等,他們有的研究人際關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與行為關系,也有的探討人的本性及相應管理的問題,還有的研究正式組織中非正式組織問題以及雙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歸結為組織的動力學過程,後者可歸結為以人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討。
社會系統學派代表人物巴納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過是從經理人員在組織中的作用角度看組織如何有效運作。
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西蒙(H.A Simon)(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決策貫徹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組織就是決策,組織是由作為決策者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然綜觀其著作,除上述觀點為組織方面的外,其餘主要是發展了決策的科學方法體系。
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等等研究內容不過是組織及組織內管理的科學方式方法。
經營管理學派是專門研究經營理論及經營中的管理問題。
3、各流派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從另一個方面來看,20世紀的管理理論學派盡管派別林立,實際上從分析方法來看,每個學派均有那些代表人物習慣的學科分析方法來對管理進行研究。
行為科學學派是用典型的心理學知識、行為分析方法來研究組織、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人際關系;
系統管理學派用系統理論和觀點來考察企業組織,分析組織的構造;
經驗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為德魯克(P.Drucker)、戴爾(E.Dale)等,他們的研究方法是實證的、案例分析性的,對象直接是組織、組織中的管理問題。
管理科學學派數理分析方法
組織行為學派群體心理學分析方法 根據上述分析,狹義的管理學主要由組織研究和管理方法研究兩塊內容構成;廣義一點的管理學則還要加上經營領域的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與經濟學相關。這三個方面的演進在過去5O多年中,基本上遵循了下述路徑。
3、管理學各流派的演進路徑
(l)組織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
古典組織理論(古典理論、20年代)——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40年代)——組織(社會技術系統60年代)——領導科學(經理角色,7O年代)——組織文化(企業文化80年代)——?(90年代)
(2)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進路徑:科學管理理論(泰羅20年代)——行為科學(梅奧30年代)——管理科學理論(伯法50年代)——決策理論(西蒙60年代)——生產管理、信息管理方法(7O-80年代)——?(90年代)
(3)經營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廠商理論(2O年代)——產業組織(貝恩、40年代)——市場學(科特勒60年代)——消費者理論(70年代)——策略學(戰略管理)(波特80年代)——?(90年代) 在上述三個方面的演進路徑中,90年代管理學的進展均為空白,這並不說明90年代管理學在上述三個方面無進展,而是難以將90年代管理學的進展分類,進而填入上述三個方面的空白之處。不過仍可以一試,
管理方式研究領域哈默(M.Hammer)和錢比(J.Champy)的《企業再造》;
組織理論研究領域彼得•聖吉(P. M.Senge)的《第五項修煉》。
經營管理理論研究領域哈默爾(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的《競爭大未來》、波特(M. E. Porter)的《國家競爭優勢》。
21世紀管理學所面臨的課題
1、組織的資源由以勞動力、土地、資本為主向轉以知識與信息為主傳統的資源如勞動力、上地、資本和自然資源支撐了20世紀的發展。但有人說,到21世紀,知識與信息將成為發展的最大資源。假定這一說法成立,現行的資源配置模式是否應該放棄,未來的資源配置模式又應該如何? 90年代風行歐美的組織改造理論與實踐,似乎是先知先覺者的先行行為,然而確實有其歷史的背景和未來的呼喚。
2.組織的成員由經濟人向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轉變在物質不甚豐富而又在逐步豐富的20世紀中,大眾迫於生計更多地像一個追逐利益的經濟人,經濟學家們以此構造了他們的理論體系和現實的經濟體系,然而在物質甚為豐富、人類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後,人們也許開始擺脫經濟人的頭銜,此時不僅經濟體系需要重構,對人們工作努力的驅動源恐怕也需要重構。現在不也有許多管理者在號稱進行「以人為本」的管理,似乎在尋找一種未來的範式嗎?
3.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在不斷加速發展的環境變化速度愈來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組織已不能敏捷地變化自己以適應環境,從而導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紀的到來使得一些肩負組織重託的人不得不為組織的生存與發展而擔心,於是便有「第五項修煉」一說,以針對現時組織。然而使組織真正成為有學習能力,有超然思維的有機體又談何容易。21世紀中有哪些組織能真正成為這樣的組織,從而保持不敗的地位呢?
4、21世紀人們的倫理將發生全新的變化 20世紀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20世紀眾多約束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這些約束因素在21世紀發生變化之後,作為管理的出發者,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都將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然而,重利不重義的20世紀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應該轉為全新的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以此來構造未來的社會和經濟體系。21世紀的管理學將覆蓋全新的管理倫理、管理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現在開始探討未來的管理倫理也許會給從今天走入未來的管理者以莫大的幫助。
5、信息爆炸將導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難 21世紀是信息的世紀,是信息爆炸的世紀,信息越是充分越是豐富,人們就越難及時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現今更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與技術。信息社會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無援的船獨自在大海中尋覓。從所需信息的角度來看,一個個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擁有者,如何在他們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可能是21世紀市場營銷全新觀念和體系的拓展方向,整合抑或是分工?渠道抑或是媒體?
6、組織將在更大的范圍內謀求整體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人類只擁有一個地球,21世紀的人們將更多地體會世界的渺小、地球的可愛,人們將更多地超越自己的國界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此意義上,人類是一個整體,他們將沒有國界,人類的經濟行為將從全球的長遠角度來考察。如果說20世紀的那些跨國公司在跨國經營時還僅僅從比較利益、突破市場壁壘、謀求更大利益的角度出發,那麼21世紀的跨國企業也許應為全球經濟的發展、人類福利的增長而設想,這是否是天方夜譚?
7.組織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是硬道理,21世紀也要發展。然而 20世紀的人們在發展時竭澤而漁,使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物種減少、氣候反常等等,這一切給21世紀的發展帶來困難,人們不禁要大聲地問:人類社會還能持續發展嗎?21世紀應該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支撐這個社會經濟支柱的企業也應有自己的答案。企業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類一樣,然後才能有發展。21世紀中企業應以什麼方式發展,才能與可持續發展的命題相一致,這應該是未來管理學研究的首要問題。
8、組織內部由分工走向綜合即將過去的20世紀是專業化分工大發展的世紀,人類從專業化分工獲得了巨大的收益,20世紀的文明可以說是專業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細愈有可能偏離本原要旨,使綜合性的問題難以處理和解決,如大至南極上空的臭氧層變薄的問題,小至一個企業拓展新市場的問題。21世紀可能是重返綜合的世紀,人類或許可從綜合中獲得更大的收益,企業或許能在綜合中獲得新生,管理學或許要創造綜合性的理論與方式方法。
『肆』 什麼是管理研究方法論 華萊士模型
管理研究方法論是探討管理研究工作過程的規范和結構,即研究邏輯問題,旨在提高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主要內容:
1、討論管理學科研究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研究之間的關系及其特點;
2、論述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
3、管理研究設計,描述規范地進行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闡明了「主題先行」和「假設樹」的重要性及其內容;
4、介紹為了論證研究假設而可能採用的各種數據觀測方法;
5、數據分析,從應用角度介紹管理研究中的描述統計和推理統計方法;
6、總結以創新點模式撰寫管理專業研究生論文的要點。
『伍』 管理研究方法論的主要內容
《管理研究方法論》探討管理研究工作過程的規范和結構,亦即研究邏輯問題,旨在提高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全書分六章:第一章討論管理學科研究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研究之間的關系及其特點;第二章論述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第三章管理研究設計,描述規范地進行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闡明了「主題先行」和「假設樹」的重要性及其內容;第四章介紹為了論證研究假設而可能採用的各種數據觀測方法;第五章數據分析,從應用角度介紹了管理研究中的描述統計和推理統計方法;第六章總結以創新點模式撰寫管理專業研究生論文的要點。
『陸』 行政管理專業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有效地利用該專業的「後發」優勢以及財經類院校財經類、管理類主流學科的優勢地位來迅速推進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應是當前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重要路徑。【關鍵詞】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學的恢復與重建,行政學作為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而在綜合大學建立起來並迅速發展壯大。1998年,行政學專業改稱行政管理並被劃歸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包括傳統財經類院校在內的許多非綜合性高等院校也開始試辦行政管理專業。到目前為止,全國較為知名的財經類高等院校基本都開設了行政管理專業,其中絕大部分擁有行政管理專業學位碩士點以及以行政學為學科基礎的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總的來看,雖然各財經類院校開設的行政管理專業在較短的時間實現了較快的發展,但在專業建設、教學特色、教學方法等方面還遠遠落後於著名的綜合性院校,還沒有形成適合於財經類院校的專業發展模式。這不僅不利於財經類院校各學科專業間的均衡發展、制約了財經類院校總體發展目標的實現,而且將嚴重影響我國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生產的制度化水平以及在專業歸屬、理論框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發展。為此,本文將結合財經類院校的自身特點來探討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目標、模式、路徑等,以期推動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跨越式、創新性發展,同時也為財經類院校非財經類專業的建設積累經驗。一、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主要問題相比於財經類、工商管理類等專業,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創建時間較短,屬於「後發型」專業。首先,從國內高等教育各專業的發展情況看,行政管理專業到1987年才恢復,至今只有短短20年的發展時期,遠未具備其他學科專業的雄厚基礎和實力。該專業知識生產的制度化水平低下,在專業歸屬、發展取向以及方法論框架等方面仍未形成成熟模式。其次,從財經類院校各專業的發展情況看,許多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到20世紀90年代末高校擴招前後才創立,發展時間短,遠沒有達到財政、金融、會計、工商等強勢學科的專業化程度和學術基礎,學術影響較小,學科基礎較弱。1、專業建設滯後於社會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大學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我國的人才供求關系和路徑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是到黨政機關從事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隨著經濟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政府機構的精簡和公務員制度的實行,我國黨政機關選拔人才的范圍更廣而招聘的人員卻更少、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高,給目前行政管理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增加了難度。同時,包括財經類院校在內的許多高校卻對這種人才需要的變化缺乏敏感性,往往還固守行政管理主體與社會公眾之間關系不對等的傳統觀念,忽略了社會公眾對公共事務管理的參與權以及行政管理的服務性本質。這樣,勢必會影響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教育培養,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需要,更不利於行政管理專業的社會認同。2、專業的學科基礎不明確。按照歷史沿革,行政學的產生是近代社會科學知識生產制度化的必然產物。「學科的制度化進程的一個基本方面就是,每一個學科都試圖對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進行界定,尤其是要說明它與那些在社會現實研究方面內容最相近的學科之間究竟有何差異。」①在這一進程中,威爾遜和古德諾通過對國家與政府、國家職能與政府職能的比較分析,明確了行政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從而實現了行政學與政治學的分離。與此同時,泰勒、法約爾等積極倡導運用科學管理理論推動政府行政與管理的科學化,主張將官僚組織和行政效率作為行政學研究的重點、將經濟和效率作為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標,並將「科學化」視為實現政府目標的根本手段。因此,行政學從發展初期就形成了政治學和管理學兩大研究傳統,即分別將政治學、管理學視為行政學的學科基礎。很顯然,我國行政學學科歸屬的現實與這一學理傳統之間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即行政學最初是政治學的分支學科,爾後被劃歸管理學科。由於路徑依賴的關系,許多財經類院校在設立行政管理專業時往往沒有認真考慮如何結合自身優勢發展本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問題,而是照搬一些綜合性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模式,在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科基礎方面含糊不清、甚至比較混亂。3、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由於學科基礎界定不清,必然會導致課程設置、師資構成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各院校開設的課程大同小異。許多財經類院校大多照搬綜合性院校的辦學模式。因此,他們雖擁有的資源不同、條件不等,但其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卻基本雷同;並且一旦設置,更新很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比例不當,課程設置往往視師資情況而定,課程設置的隨意性和波動性較大,等等。這樣顯然不利於發揮各個學校的資源優勢,也難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2)師資水平相對較弱。由於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人員大多來自經濟學或其他財經專業,因而對行政學學科發展的歷程及其核心問題的把握存在諸多欠缺之處;同時,從一些綜合性院校引進的政治學、行政學師資又很難根據財經類院校的固有特點進行教學研究。結果,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整體師資水平難以得到體現。(3)偏重基本知識而輕智能的傳授。從社會發展趨勢看,行政管理實踐將在管理技術和政策分析方面不斷增強,因而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就應適應這種發展趨勢。但從目前國內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來看,其基本原理類的課程所佔的比例仍為50%~60%、明顯偏大,而培養學生行政能力和技術方法方面的課程不到20%、明顯偏小。二、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基本途徑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這種「後發型」特點,既導致了該專業的學科基礎較薄弱、目標定位不清晰、專業特色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同時也意味著它的建設面臨著很多的機遇。例如,可以借鑒其他院校、學科、專業發展的有益經驗,憑借優勢學科、專業發展的現有成果,創新性地發展行政管理專業。因此,有效地利用該專業的「後發」優勢以及財經類院校財經類、管理類主流學科的優勢地位來迅速推進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應是當前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重要路徑。就此,我們提出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思路。1、明確專業發展的學科基礎。雖然行政管理原屬政治學學科的分支,但現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是公共管理學科的主體與基礎。從國外行政學的發展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經濟學、工商管理學、行為分析、系統分析等多種學科和研究方法紛紛進入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領域,進而形成了許多交叉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因此,行政管理專業應緊緊把握「公共問題」取向,積極借鑒、引入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分析框架,走學科綜合與交叉的建設路徑。基於此,行政管理專業的建設應突破傳統行政學建設的模式,充分整合和發揮財經類院校的優勢學術資源,從而奠定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基礎。2、准確定位專業建設目標。財經類院校大都是以管理學、經濟學為主體,融法、工、文、理為一體的多學科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具有管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行政學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行政管理領域從事決策和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其所要的知識結構與財經類院校的學科結構基本一致,這是財經類院校開設此專業的便利條件之一。因此,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應結合兄弟院校、尤其是高水平的綜合性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緊密聯系本校的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努力形成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目標。3、努力形成專業建設特色。特色建設是專業發展的生命線。通過《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可以看出,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學術資源、形成符合高校自身特點和優勢的高等教育特色專業,將成為未來教育部重點鼓勵、扶持的專業建設方向。對於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而言,這既是一個重要的機遇,也是實現行政管理專業跨越式、創新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行政管理專業建設應結合財經類院校的優勢和特點,積極探討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管理專業發展方向。4、科學構建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根據財經類院校的校情以及專業建設目標、專業特色,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必須緊緊把握行政學的核心問題、圍繞政府及其公共管理活動來建構,增設或強化綜合性、交叉性的課程。在此原則指導下,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應主要涉及政府的基礎理論、政府的組織和結構、政府治理及其工具選擇、政府改革與政府績效等領域,尤其應強化市場經濟與政府行為方面的課程等。5、加強師資建設,形成學術結構全面、層次梯隊合理的教學科研團隊。專業建設與發展首先需要有活力的、穩定的、結構合理的學科隊伍和教研團隊。為此,要通過多種手段和渠道,積極引進本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培養和轉化高學歷、潛力大的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本領域內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和教學研討活動。另外,行政管理專業的專職教師絕大部分沒有實踐經驗,對行政管理實際工作的體會不深,因此在理論研究和教學上也就難有突破。為此,可以聘請政府官員、公共部門的負責人做兼職教師,同時也可根據需要選送一部分專職教師到政府部門掛職鍛煉。在教學方式上,應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增大實驗教學的比重,並盡可能地多採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有特色的教學方法。三、結束語總之,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將促進我國行政管理專業的整體進展,而且也有利於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柒』 如何看博士論文
博士論文是一篇集合的大paper,這一概念不難理解且在國人中習以為常,乃至很多人以為這是關於博士論文的唯一概念。閱讀我十分推崇的《管理研究方法論》(李懷祖)中有關博士論文的章節你會產生這種感覺。
博士論文可以是幾篇paper的集合(好的三篇即夠),這一概念不易理解,主要原因是不習慣。中國人講究整體形式的系統性,假如一篇文章有相對獨立的三個主題,如果再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很多人會產生「看上去不舒服」的感覺。
如何判斷博士論文是否一篇集合的大paper?看通篇論文是否貫穿一個論證主軸:即提出假設、建構理論、闡釋論據(數據來源及處理方法)、分析結果。然而在現實中,很多博士生做不成,或不想做這樣一篇具有一個主抽的大paper。
以小paper集合的方式建構一篇博士論文,是一個既有價值又可行的選擇。換言之,你可以選擇在一篇博士論文中「較為淺顯」地討論三個有內在邏輯的主題,前提是保證對每個主題的論證都依據規范的論證主軸(提出假設、建立模型、闡述論據、分析結果)。
結論:博士論文的系統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節與節、節與章、章與章、章節與標題均有邏輯聯系。其二,分主題相對獨立的博士論文,每個主題必須有明顯的論證主軸,且分主題之間必須具有明顯的邏輯關系。
『捌』 關於工商企業管理方面的論文
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摘要:人力資源作為經濟資源的核心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為寶貴的資源,為保證人力資源效用最大,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勢在必行。本文簡述了我國人力資源存在的問題並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礎上從科學開發、優化配置、合理使用三個角度提出了解決前問題的對策。關鍵詞: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人力資源,從經濟學角度也稱之為人力資本,可看作是生產要素中勞動資本與企業家才能之和。人力資本與自然資本、物質資本及其貨幣資本等共同構成了經濟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要素。人力資本理論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西奧多·W·舒爾茨於1960年最早提出,其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之父。西奧多·W·舒爾茨指出,人力資本投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重要得多。根據簡單的生產函數Q=F(K,L)如果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無異於生產函數中勞動數量的增加,從而增加生產過程中的產出。舒爾茨認為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帶來的產出的增加將高於對物質資本和勞動數量的增加帶來的產出增加。同時,因自然資源中某些要素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使用自然資源所帶來的負的外部效應。而像人力資本投資不僅有正的外部效應,同時其邊際效應遞增。因而我們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顯得更加重要。人力資源的可持續則指人力資本能夠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穩定地滿足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本的需求。要使人力資源能夠可持續發展,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無疑是關鍵所在。人力資本的投資要求靈活的經濟體制更加具有生產性,也就是資本市場、勞動力和產品市場這些靈活的機制更加具有生產性,要有更加適合市場的觀念。一、目前存在的問題(一)人力資源的比重———相對小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眾多的人口並沒有轉化人力資源強國。人口是一個地區的總人數,而人力是勞動能力的總和,現階段中國的消費人口比例遠大於資源人口比例,也就是說人力數量占人口數量的比重很小,人口眾多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負擔和包袱。(二)人力資源的質量———不夠高中國勞動力數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勞動力質量低下。尤其是作為人力資源優秀部分的人才資源嚴重缺乏。人才是人力資源的精華,也是經濟倍增效應的源泉。現狀是普遍存在下列現象:在崗員工不能有效履行職能,或缺乏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廠長、經理缺乏經營管理能力,缺乏市場經濟觀念和知識;技術人員知識老化,難以設計出一流的新產品;市場營銷人員缺乏現代營銷觀念和技巧,僅會在請客送禮層次上開展工作等等。(三)人力資源的結構———不和諧人才分布不合理,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首先是地區分布不合理,人才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大部分優秀人才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沿海省市。近年來持續不斷的「孔雀東南飛」、「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現象,使人才在地區上分布不合理愈演愈烈。各種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從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從不發達地區流入發達地區、從內地湧向沿海地區造成人力資源分布不合理現象,高級人才東部地區集中,中西部地區明顯不足。其次是行業分布不合理。我國優秀人才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尤其是製造業、IT產業匯集了數量相當可觀的人才。而處於第一產業的農業,卻人才寥寥。(四)人力資源的配置———不合理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表現為一部分人才找不到工作,或因「學非所用」、「用非所學」而阻礙其總體能量和個體能量的有效釋放。大約數以百萬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處於閑置或「在職待業」狀態,大材小用、人才不用、庸才重用、偏才正用的現象不乏其例;搞裙帶關系,任人唯親的領導大有人在;「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可以考慮,專科生一律不要」,極大地造成人才的浪費。此外,資源配置不合理還表現為人才使用的高消費。一方面,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許多一般人都能勝任的工作,都要求招納大學畢業生,甚至碩士畢業生。另一方面,人力資源在發達地區出現人才高消費,而落後地區則人才資源嚴重短缺,從而造成發達地區的人才配置剩餘,而落後地區的人才配置不足。(五)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益低因人力資源使用的不合理而導致的資源浪費,使用效益低的現象普遍存在。有些地區或企事業單位以人才的擁有為標准,不考慮人才的使用價值。在現實中,存在著專業上學非所欲、學非所用,用人上用非所學、用非所長的錯位現象。同時,在知識更新高速度的今天,在職的人力資源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差。一方面表現為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缺乏創新精神;另一方面,表現為知識和技術的老化,曾經的人才變為非人才。二、原因分析(一)人口基數大與老齡化現象並存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過多,在教育投入有限的前提下,人均佔有教育經費就少,那麼人均接受教育的機會就相對少,人口素質就會降低,這是人力資源質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於高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影響,目前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了1億,老齡化的特點總結為「兩高、兩大、兩低」:「兩高」是指高速度和高齡化;「兩大」是規模大和地區差異大,全世界每5個66歲以上的老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兩低」是指老人自我養老意識低、城市社區養老社會化水平低,這一現象導致了人力資源的比重偏小。(二)教育投資低與開發成本高並存2001年美國的學校教育佔GDP的比重是9% -11%,可見對學校教育的投資很重要,包括學校教育、職業培訓、健康投資、成人教育在內的人力資本投資佔GDP的17% -25%左右。而中國, 2001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057. 0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為95933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僅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3. 19%。我國教育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不僅遠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而且也低於很多發展中國家,甚至低於非洲的烏干達。人力資源的開發成本過高。據了解,目前國內大學生的四年費用相當於一個農民35年的收入。如果讀民辦高校,則遠遠不止這個數。至於出國留學費用更要翻上不止一番。高等教育投資費用對一般工薪家庭、特別是農村和貧困地區家庭則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同時,對於家庭來說,存在機會成本問題。家長對子女培養的投資同他們對其他選擇的投資是一樣的。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其子女畢業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有較高收入的工作,他們所期望的目標並不都能達到。如果投資教育的機會成本過高,那麼他就不會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三)地區經濟差異與產業結構不合理並存我國西部地區地處中國內陸,大都是比較貧困的地區,人均GDP很低,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繁等原因,經濟水平落後,就業機會少,人才流動性也很差…….這些不利於個人發展,「良禽擇木而棲」,因此,外面的人才不進來,裡面人才流出去,致使西部地區人才匱乏。我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表現為第一產業發展緩慢,農業技術水平落後,農業人才缺乏。因此,人才都集中在第二、三產業,人才的缺乏又反過來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從而惡性循環。(四)人事制度落後與人力資源市場不完善人力資源管理沒有真正進入科學的管理系統,還徘徊於傳統的人事管理模式的邊緣。以事為重心,管理活動著眼於為人找位置,為事配人,忽視人的開發和利用;重視人才的擁有,忽視人才的使用;對人才的選拔、獎懲和培訓等缺乏一整套科學系統的量化指標體系,也缺乏一整套嚴格客觀的科學評價系統。目前,我國人力資源管理面臨著觀念和認識上的相對滯後;相關的體制和配套改革措施相對滯後;缺乏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隊伍等現實問題。此外,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還未建立起來。我國的人力資源管理仍較多地沿用了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套路,缺乏與現代市場經濟接軌的人才激勵機制,致使人才潛能不能有效地發揮出來。我國的人力資源市場仍處在初級階段。一方面,人才供求機制尚不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不僅不能做到「適銷對路」,有效配置,即使對人才存量、流量和社會需求也無法滿足。另一方面,人才流通渠道尚不暢通,在檔案和戶籍制度限制下,我國絕大部分地區仍存在較嚴重的人才部門或單位所有制。人才的流動和配置在大多數情況下,仍存在較高的交易費用。(五)人力培養、選擇與社會需求相脫節人力資源在實際應用中能否產生高效益,首先取決於其技術知識類型與含量是否適合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如果兩者不相吻合,那麼,所開發出的人力資源就會被閑置或因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而浪費。我國在對人才的選擇、培育和合理的使用上缺乏有機的整體性的聯系和良性循環,缺乏系統的管理機制。學校的人才培養與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相脫節,致使許多在校大中專學生處於學非所用或學而無用的境地。人才選擇的依據主要是教育考試形式,一次考試決定終身的弊端仍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這種考試制度一方面單純片面地強化智商的核心地位,對人才的情商測試缺少必要的考核。另一方面嚴重束縛了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的合理建構和視野的拓展以及創造能力的積極發揮。現行的人事制度的選才標准過於狹窄,方法過於簡單。真正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品質優良、富有創造性的復合型人才難以脫穎而出。三、對策與思考(一)科學開發以教育開發人力資源是實現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教育對於培養人才和促使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我們首先要為人力資源的開發「瘦身」———解決好人口問題。即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繼續控制人口增長。在此基礎上,我們再討論如何發展教育以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首先,政府增加對教育的投入,確保9年義務教育的完全普及,而其作為准公共物品,其費用理應由中央政府完全投入。同時,在高等教育領域,引導社會力量辦學,以適應居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其次,積極調整教育結構。以調整知識結構為中心,設計新的教育體系,形成人力資源結構配置的「三角形」穩定結構。即面向全社會公民大力發展以掌握生產、生活知識為目的的普及型文化知識教育;面向廣大就業群體後備軍,以訓練勞動技能為目的的技能型職業教育;面向大量的專業科技人員和各種管理人員後備軍,以掌握專業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為目的專業型技術教育;面向高科技人員、高級專家及高級公務員等後備人員,以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科學決策和管理為目的的專家型科技教育。再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方法和教育實踐。為社會培養出高情感、高智能、高素質的人才資源。縮短高等教育內容與社會需求的關系。最後,強化職業培訓教育的戰略地位,在科技向生產力轉化過程中勞動者的素質是關鍵環節,沒有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員就沒有高質量的產品。中國就無法實現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技術創新的發展過程。德國把「雙軌制學徒培訓」作為發展經濟的「秘密武器」,日本把職業技能開發作為振興經濟的基石。(二)優化配置人力資源配置是人力資源從開發到利用的中間環節。這一環節的基本功能就是連接人力資源的供給與需求,使開發出的人力資源能根據其不同的專業及能力而投入到社會和經濟部門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去,即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首先,制定宏觀的人力資源配置規劃。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對人力資源供求的調節主要是需求導向和價格調節。由於人力資源供求和價格是不斷變化的,市場調節只能是動態調節,難免存在市場信號失真,因此要制定宏觀的人力資源規劃。在允許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同時,要積極鼓勵各種人才到中小城市、農村、特別是西部地區就業。鼓勵人才到西部去,到農村去,不僅要調動他們願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積極性,更要通過政策傾斜,使他們在經濟上得益,使他們的教育投資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報。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我國人力資源配置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健全人事管理體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方面,加大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的改革力度,堅決裁撤冗員、優化結構。另一方面,建立平等競爭和效益第一的用人制度,政府、企事業單位都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真正實行公平競爭,優才優用。再次,進一步規范人才市場,暢通人才流通渠道。針對市場不規范應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立法和管理,防止欺騙行為發生,以便更好地發揮我國人力資源的巨大潛能。加快培育和發展人才市場,完善人才市場運行機制,使人力、人才進入社會化管理的軌道;建立科學的用人公開、平等、擇優競爭的機制,使人才可以自由合理地流動;以報酬作為調節人力資源供求關系的杠桿,實現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化。(三)合理使用首先,改善管理水平和建立激勵機制,大力提高人力資源效率。實現從傳統的行政性勞動人事管理向現代經營性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把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建立在「權、責、利」三者統一的關繫上,通過工作分析和職位評價進行績效考核。建立以薪酬和待遇為主的多種激勵機制。薪酬和待遇對於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具有廣泛而深入的激勵作用,應逐步向貢獻大的勞動者傾斜,真正通過薪水和待遇體現出知識和技術的含金量。優績優酬才能激發人的能動性、創造性,發揮人力資源的最佳效能。其次,用人單位要發展繼續教育和終生教育,以完成人才的保值和增值。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還需要不斷追加來保值。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變化,同時知識更新、技術刷新的周期越來越短,知識很快就會陳舊,因而,只有不斷接受繼續教育、終身教育,人才才能得以繼續進步,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延長其「人才壽命」。教育具有多元性、動態性和發展性,它不能在人成長的某一時期集中完成,而必須多次實施才能日臻完善;它沒有固定模式,而必須根據人處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發展要求來針對性進行。繼續教育是人力資源增值的途徑之一。最後,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社會穩定。社會保障是社會的「安全閥」與「穩定器「,用於降低人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增強人們的生活安全感。加大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解決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和失業保障問題,為人力資源解決後顧之憂,他們才能致力於崗位,發揮最大效用。(責編郭曉蕾)參考文獻[1]劉麗萍,王憲君.試論我國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J].黑龍江財專學報, 2001(4).[2]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87.[3]張德.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對策[J].中國人才論壇, 2002(7).[4]張成君.再論我國人力資源的現存矛盾與解決對策[J].商業研究, 2001 (11) .[5]張文賢.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玖』 速求 MBA管理研究方法學習心得 如果有一篇完整版的最好 沒有的話資料也好 求網址 懸賞20~200
不用特指MBA 寫論文用吧
管理學門類 分為管理科學與工程 工商管理等5個1級學科
管理研究方法論是通用的
你可以到iask 下載李懷祖 寫的管理研究方法論
版本可能有點老 內容和目前的新版本沒什麼變化
網路書店都可以買到